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合集下载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教课要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教课难点:学习赏识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观字可否识意?比如:健康的疲备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要点是想象的介入。

二. 文题讲解《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意思是驱动,调遣,使用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鉴赏文艺作品,要驱动、调遣我们的想象力。

三. 为何驱动想象?文艺作品常常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 说出来的不过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话中有话, 弦外之音 , 没有说出来 , 一定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可以领悟它。

假如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 而抛弃了话中有话、意在言外, 至多只好鉴赏一半; 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 由于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 叶圣陶《训练语感》1. 阅读1-7 段谈谈作者创作的过程是如何的?) 文字等形式展此刻读者眼前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想象等艺术的加工,以(歌谣即艺术作品。

文字起到桥梁的作用。

2. 作者的创作目的(实质)是什么?经过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 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要经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 叶圣陶四. 怎么驱动想象2.阅读第 8— 10 自然段,谈谈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力去赏识文艺作品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剖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夕阳圆”下手,第一以纯理性思虑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或许有几处地方齐集着人,莫非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储藏的壮景与感情,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阐述在想象中张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组成的画面,便能感觉到诗中静寂的境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包括“想象”、“驱遣”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度,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想象,想象在生活中的作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如何,写作表现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论文、文章、案例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八、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度、写作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程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知识与技能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1课时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想象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后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思考。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派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局部(8—13):通过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局部(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精品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精品教案
【旷远】广阔辽远。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4、【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你也驱遣一下你的想象从你所学到文艺作品中找一个来进行分析。
1、驱遣想象赏析诗歌......
题都城南庄
崔护【唐】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资料不充: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2、驱遣想象续写故事......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叶圣陶)
课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
[美]弗雷德里克布朗《敲门》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驱遣我们的想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领域: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学会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2)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讨论成果。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5. 欣赏与借鉴(1)教师展示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借鉴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分析优秀文学作品的特色。

6.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思维,创作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

(2)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交流。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3.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新人教版
5. 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文学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驱遣我们的想象》一课的基本内容、结构框架和主题思想。他们能够把握文章中关键信息,提炼出作者的核心观点。
2. 掌握修辞手法:学生掌握了课文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5. 其他准备:
- 准备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辅助材料、学生写作成果等。
- 准备便签纸、彩色笔等文具,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写作练习时使用。
- 教师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详细的教案,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1,主要内容包括:
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想象力描绘形象。
4. 教室布置:
- 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小组讨论区,每个区域配备一张桌子、若干椅子,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 在教室前方设置一个讲台,用于教师讲解、演示辅助材料。
- 在教室后方或侧方设置一个写作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教室内布置一些与想象力、文学创作相关的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例解释:
- 在讲解课文时,针对“驱遣我们的想象”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导学生在写作时如何运用想象力。
- 对于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如“时间就像一条无情的河流,它会冲刷掉所有的记忆”,教师应详细解释句子中的比喻意义,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其含义。
3. 测试学习效果: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进行一些小测试,如让学生现场写作一段运用修辞手法的文字,或者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通过测试,我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1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1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2.学会文中的语言运用技巧,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

3. 学会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由浅入深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领悟语言内在魅力。

教学过程一、序曲畅想请同学们听音乐,自由想象其中的画面意境。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二、整体感知1掌握字词驱遣(qiǎn):调遣,使用。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契合(qì):投合,意气相投。

旷远(kuàng ):空旷辽远。

苟安(gŏu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chàng ):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2通读全文思考:为什么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师引导】认真阅读文本,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考虑。

三、精读探究1细读感悟思考: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仔细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

2 方法详解(步骤:如果不驱遣想象是怎样的那要怎样驱遣想象会怎样驱遣想象最终有什么效果)找出关键词句分析:1如果单就字面解释,……这有什么意思呢?……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2要领会这两句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3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读者也许……这是一种愉快。

读者也许……这也是一种愉快……【教师引导】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观点2.理清论证思路【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绘本《田鼠阿佛》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

故事中的阿佛为小田鼠们讲述“阳光”“颜色”朗诵“诗歌”,小田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温暖、美好,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小田鼠的讲述隐喻着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学。

当物质不能满足人们时,人们可能更需要文学来获得精神的满足。

那么要怎样才能理解文学获得精神的满足呢?让我一起来学习这篇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明确学习目标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讲如何欣赏文艺作品。

请大家注意题目中的“驱遣”二字,作者没有用“发挥”“调动”等普通词汇,用相对陌生的“驱遣”,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

驱遣想象也就是要发挥、调动我们的想象。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字词过关(tù)( yáo) (qì) ( kuàng)桥堍.歌谣.契.合忧惧阻障旷.远静寂(chàng) (lüè) (xiào) (gǒu) (nì)怅.然意境飞掠.海啸.苟.安拘泥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观点(一)结合文章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五、精读文段,学习如何驱遣想象(一)精读8-10段,理解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理解这两句诗的。

1.文中哪些句子是在描述具体的想象过程?2.你能用一句话说说,作者是如何驱遣想象来鉴赏这两句诗的吗?明确方法:看文字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优秀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优秀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课文导入】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对于文本,作者与读者有什么异同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明确论点的提出方式。

2.学习本文朴素简洁而又严谨的语言。

3.学习论证方法并运用。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2.背景透视:叶圣陶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

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含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情感的移入”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讲解: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想象力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运用实例,让学生体会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讨论如何运用想象力去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

5. 课堂小结: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想象力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讨论报告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较低,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在小组讨论环节,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想象力运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基础过关全练【新独家原创】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2题。

语段一: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qì合。

语段二:我们jiàn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桥堍.( ) 拘泥.( )qì()合jiàn()赏2.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复句。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摘录”“接触”“聚集”这三个词的词性相同。

B.“驱遣想象”“所见所闻”“意境优美”“原始社会”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C.“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我们的想象。

”这句话是并列复句。

D.“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中的“也许”表猜测、不确定,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严谨性。

能力提升全练4.(2023四川宜宾中考,3,★★☆)以下是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思维能力”的表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②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③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④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A.③②①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③②④①5.(2023辽宁盘锦一模改编,23—26)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11分)①“月儿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唱着这个歌,即使并无离别之感的人,也会感到在同样的月光之下,人心的欢乐和哀愁全不一致。

如果是独居家中的妇人、孤栖在外的男子,感动当然更深。

回想团圆的欢乐,虽然头顶上不一定有弯弯的月儿,总不免簌簌地掉下泪来。

这些人的感动可以说是从文艺鉴赏而来的。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作者关于文学创作中想象力的运用和重要性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 探讨想象力对于作家创作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课文内容。

2. 利用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 通过写作练习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对想象力的思考,例如:“你认为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有什么作用?”2. 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观点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 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例如作者如何通过实例来阐述想象力的重要性。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进行评估。

2. 学生对于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写作练习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3. 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创作活动的参与程度进行评估。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观察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所提升,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较为被动,不够积极发言。

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小组讨论中。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

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

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吧。

(板书课题)二、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导中学生如何读写的文章,总能条分缕析、深入浅出。

请自由朗读课文,适当圈画重点词语与体现文章脉络思路的语句。

1.议论文讲究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能提取或概括出来吗?明确:最后一节作者讲了三句话,最后一句点出话题,把前面句子的内容融入进去,便形成本文的论点——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2.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理清论证思路。

知识铺垫(1—4段):文艺限于文字的产生,后来二者合一;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主体论述(5—13段):先阐述文字、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联;再举例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观点(14段):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夠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目的。

三、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教案PPT)语文9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PPT)语文9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2.根据以上观点,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鉴赏文艺作品,不能够拘泥于文字,要驱遣我们的想 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走进作品的意境,从而提高 我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再读课文,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作者要论述如何欣赏文艺作品,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论述作 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呢? 【明确】要论述如何欣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 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呈现作者想要传达的所 见所感和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 的本质,从而为下文阐明如何鉴赏文艺作品做铺垫。
【教师小结】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 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但 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 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任意选择一首古诗词,发挥想象,描绘其画面,写一段不少于 200 字的片段。
作者、读者与文字的关系
在想象中睁开眼
——茨威格 (5)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 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称其为人。
——狄德罗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歌 yáo(谣 ) 契.合( qì) 驱遣.( qiǎn ) 桥堍.( tù ) jiàn( 鉴)赏 凝.望( níng ) 怅.然( chàng ) 旷.远( kuàng ) 海啸.( xiào ) gǒu( 苟 )安 拘泥.( nì)
第四单元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第一部分(第 1—4 段),是展开主体论述前的知识铺垫环节。对 于中学生或一般读者,在介绍文艺作品的鉴赏方法前,有必要了解 一些关于文艺的知识;从作者写作的角度看,也可为下面的论述做 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
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