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教材解读】《驱遣我们的想象》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
这个单元都是文艺论文,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既富有思想性,又蕴含艺术美。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
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观点,厘清概念,理清思路,领会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
【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积累“拘泥”的音形义,了解想象的重要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明确主要观点,厘清核心概念,理清论证思路,把握鉴赏文艺作品的主要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到想象力在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运用想象力,进而学会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教学重难点】明确主要观点,厘清核心概念,理清论证思路,把握鉴赏文艺作品的主要方法,并能迁移运用。
认识到想象力在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在学习中运用想象力,进而学会享受学习,热爱学习。
【教学方法】1.问题导学法: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章重点及思路。
2.交流讨论法: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在独立思路后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独立思考与交流讨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思维,培养思考和表达能力。
3.品读感悟法:在解读文本示例时,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读诗文,进而感悟到想象对于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走近作者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天才吗?你觉得生活中天才多吗?98%与2%,你觉得天才的占比应该是哪个数据呢?1968年,美国著名的通用系统科学家George Land博士受NASA之托,帮他们设计了一套想象力测试题,以筛选能胜任登月任务的第一批宇航员。
阿波罗计划成功之后,NASA把那套题广泛应用到了对顶尖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招募中,并由此挑选了数以万计的拔尖人才在测试题被验证有效之后,George Land博士脑中又冒出一个问题——我们筛选了这么多天才科学家,但是从来没搞清楚,他们的想象力从哪儿来,是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有创造力?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于是他发起了Head Start program,招募了1600多个3~5岁的普通孩子,题目都没怎么改,就让那些小朋友来回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词和词语的意思及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学(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科幻世界的图片,让学生自觉陶醉在其中,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中找出一些令人感到神奇奇妙的地方,口头表达出来。
2、阅读教学(35分钟)(1)学生阅读本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
(2)学生通过资料查找和自己的探究、思考来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3)学生讨论小说及科幻题材的发展前景等。
3、作文教学(35分钟)(1)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2)使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如使用短语、比喻、悬念等。
(3)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幻作品或对学生作品的点评。
4、小结与反思(10分钟)通过讨论,探究小说及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本课文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1、通过文章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
2、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
2、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科幻故事。
五、课后作业1、了解一部科幻电影或小说,并在班内分享。
2、写一篇科幻小说(不少于800字),运用本课文章推荐的写作技巧。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分类、发展历程等,并且通过创新思维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部编人教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法。
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
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同学们,这是之前票房大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截取的这段视频中,救援队要点燃木星,拯救地球。
在分配救援任务时,因情况万分紧急,他们在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没有模型演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想象即将要去完成的任务。
可见,当我们阅读文字时,是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通读全文朗读指导:朗读本文时,要细细品味作者给我们展现的语言魅力,透过文字感受到作品的温度。
三、正音释词契合(qì) 拘泥(nì)苟安(ɡǒu):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怅然(chànɡ):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四、整体感知1.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作者与读者关系:所见所感读者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驱遣自己的想象,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想象技巧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 课后作业布置:根据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1. 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和思考。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驱遣我们的想象》原文。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的介绍等。
3. 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音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驱遣我们的想象》的思考。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优秀课)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局部?每局部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1.生字: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派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
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局部第一局部(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局部(8—13):通过举例论证和比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局部(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01)
第 16 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掌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品尝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育想象能力。
【情境导入】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依靠语言符号再造审雅观中的形象,是由于依靠了想象。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详细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仍旧翻译成详细事物。
这工作完整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边我们一同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1. 生字:切合(q 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 u)...拘泥 (n ì)欣然(chànɡ)犹如(wǎn)...汹涌 (y ǒnɡ)忧如 (f ú)鉴赏(jiàn)...歌谣 (y 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词语:切合:迎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遣;派遗。
桥堍 (t ù) :桥两端凑近平川的地方。
欣然:因不如意而感觉不畅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姑且苟安。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判定和赏识。
掠过:扫过,掠过;闪过。
从上边飞过。
喜悦扬扬:形容满意如意、洋洋得意的样子。
2.叶圣陶 (1894-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第一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异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1 — 7) :详尽描绘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 (8 — 13) :经过举例论证和对照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了然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难点: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预习检查1.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读准字音桥堍(tù) 契(qì)合海啸(xiào) 歌谣(yáo)驱遣(qiăn) 苟(gŏu)安旷远(kuàng) 拘泥(nì)三、文本研读任务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一. 教材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想象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
课文内容深入浅出,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实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文字表面的意思,忽视了通过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想象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学习,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心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丰富阅读体验。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认识到想象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突出课文重点内容。
2.相关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的例子,用于课堂上学生讨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接着揭示课题《驱遣我们的想象》,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以课文中的实例为例,让学生练习如何运用想象来阅读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出运用想象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阅读中运用想象的经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2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旷.远(kuàng)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得意扬扬:得意,满意。
也说扬扬得意。
(二)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
2.教学难点: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叶圣陶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看到桃花,你们会想到什么?看到雪,你会们想到什么?那么,阅读文章,欣赏文艺作品时,你是如何驱遣想象力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让著名的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告诉你如何驱遣想象。
教师板书课题: 16*驱遣我们的想象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他先后创作、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课本回答。
)学生1:文字是一道桥梁。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学生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想象",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等重要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重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后收入《阅读与写作》一书。
原文共有四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文所选的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契(qì)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kuàng)远:空旷辽远。
4.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上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
5.苟(gu )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6.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四】近义词辨析词拘泥局限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还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
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①她性情古板,对一些生活细节过分拘泥。
②儿童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五】多音字zài(载重)载z i(记载)【六】形近字遣(qi n)(派遣)逸(yì)(安逸)障(zhàng)(保障)谴(qi n)(谴责)堍(tù)(桥堍)嶂(zhàng)(层峦叠嶂)獐(zhng)(獐子)三、课文精读驱遣我们的想象①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
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教案(通用5篇)初中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精品篇1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加点字的字音:桥堍(tù)歌谣(yáo)契合(qì) 旷远(kuàng) 苟安(ɡǔ) 拘泥(jū)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3.说说你所了解的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三、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1.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导入(情境导入):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
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2.积累字词(1)注音契.合(q ì) 桥堍.(t ù) 歌谣.(y áo)苟.安(g ǒu) 拘泥.(n ì) 怅.然(ch àn ɡ) (2)解释词语①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②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③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④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⑤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一)整体感知把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强化中心论点。
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二)深层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的?【交流点拨】文章开篇阐述各种文艺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然后总说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接着举诗句和散文诗的例子,具体分析读者如何驱遣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中心论点: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交流点拨】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
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明确: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
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
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
描述,进而去体味。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诗歌、散文、小说中多取几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力在文艺鉴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板书设计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