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材分析◇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
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0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品味语言
4.谈谈你对本文语言特色的理解。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的阐 明欣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那就是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 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意境中,体 验阅读的愉快。
A.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须由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绝不可以随意拼凑。 B.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成一幅画面,不能看成画面的, 就要让想象生出翅膀,去体验作者的情感。 C.作者认为,欣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 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D.欣赏文艺作品,不需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只需要驱造想象 即可进入作品的意境中。
请说出至少两句关于中国古代创新的古诗文名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 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
——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同学们,“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因为“想象是鉴 赏的重要条件,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 达的”,所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
把握内容
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 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 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 的依据之一。 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 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它受到作者的水平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 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 条件,可能会出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状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步骤三:拓展延伸,学会鉴赏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明确: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着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后,我们知道了如何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应试着运用这种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把文章里形象化的语言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获得对美的真切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节选,原文还提到文艺鉴赏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课后找来读一读。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的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课件ppt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 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 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 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 品的方法。
板书设计
驱 遣 我 们
的 想 象
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 所感 读者
(写文字) 所想 (读文字)
合作探究
①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是这是一 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 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 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 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精读细研
3.文中列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列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列举两句诗的例子重在阐明透过修饰词,展开合理的想 象,眼前呈现一幅图画,从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列举散文诗 的例子,意在阐明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来,并且展开这对 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接 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阐明要多角 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走进作者的意境。
合作探究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 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 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 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 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合作探究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够因我们的 想象力而变得更加生动。他的身子微胖,所以我们可以 想象他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 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 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 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在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 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PPT
4.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得出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关系,即“读者
通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欣赏王维的诗 句和《海燕》为例,论述了驱遣想象,进入作品意境中 的方法;最后总结中心论点。 5.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 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 受用。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 见解,没有思考、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 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 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 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 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欣赏文艺作品时,要发挥想象力,透过文字 进入到作品中去。
《驱遣我们的想象》
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
州人,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主要著作:童话故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 像》,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2.掌握字词。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qì):符合。 苟安(gǒu):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ní):固执,不知变通。 旷远(kuàng):空旷辽远。
把握内容,理清思路
1.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
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
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
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 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16驱遣我们的想象在第8自然段中,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看到一幅画时的情景,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他说:“我看到的不是画,而是画中的情景,是画中的人物,是画中的风景。
” 这种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想象力,也引导读者去尝试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欣赏文艺作品。
在第9自然段中,作者又通过引用XXX的诗句,表达了“想象力是欣赏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因素”的观点。
最后,在第10自然段中,作者再次强调了想象力的重要性,并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想象力比作“灯笼”,引导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点亮自己的“灯笼”,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妙之处。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过程中,运用了描述、引用名言和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
特别是通过描述自己的情景和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想象力的重要性。
同时,作者还通过引用名言和比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论证力度,使读者更加信服。
明确:文艺作品的创作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因此,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先有所见、有所感,才能将这些感受转化为文字表达出来。
3)文艺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它的形式和技巧。
明确:文艺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它的形式和技巧。
虽然形式和技巧是表现思想感情的手段,但它们只是表现手段,不是作品的本质。
作品的本质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们才是作品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4)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所能激发的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明确: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在于它所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文艺作品是双向的,既需要作者的表达,也需要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只有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获取到思想感情的启示和感悟,才能真正体现作品的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PPT优秀教学说课复习电子课件
然凝望。
(4)这当儿,就仿佛看见了聚集的阴云、耀眼的闪
电,以及汹涌的波浪,就仿佛听见了震耳的雷
声、怒号的
海啸
(5)它们gǒu ān( 苟安 ),怕事,只想躲避暴风
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6)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jū nì( 拘泥 )于
文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青春是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 B.女真族与汉族通过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交融,促 进着民族间的契合。 C.在我看来,行善未必要拘泥于放生、祭拜等一类具 体的仪式,生活中秉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的信念也是一种不错的境界。 D.我们不能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得意扬扬。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 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 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
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 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得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 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 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 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 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 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 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 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 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 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21张PPT)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跳读课文 长文读短
(一)找出或概括出每段的核心内容。
1.这也就是文艺。(文艺的起源) 2.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文艺与文字的关系) 3.所谓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4.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文艺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5.文字是 一道桥梁 。通过了 这一道桥 梁 ,读者 才和作者 会 面…… 6.就作者的方面说。想做到的是:驱遣想象,写下来的文字正 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7.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8-9.列举王维的诗句,说明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 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6 触了作者的意境。
4
粗读课文 掌握字词
标出小节数,速读课文(5分钟),关注字词
桥堍( tù ) 契( qì)合
记载( zǎi )
拘 泥 ( nì ) 桥 liáng( 梁 ) 海 xiào( 啸 )
kuàng( 旷 )远
qū( 驱 )遣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字词:关注音、形、义 关注语文作业本、课文注释、读读写写和自己感兴趣的
这是一篇探讨鉴赏方法的文章,阐发作者关于借助想象欣赏文学作品 的观点,文章在开始部分先做了理论的铺垫,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文艺产生 的历史,探讨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作用。接下来以实例分析的 方式,着重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字面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 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核心词:
自读课
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1
想象:
想象是在头脑中创造出来未曾有过的新的形象,它和联想
在实际写作中往往交织在一起,结合着用。
月
(七上语文书P128《发挥联想和想象》)
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课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艺术特色
1.诗文为例,结构条理。 为了让读者了解驱遣想象的方法,作者以一
诗一文为例,前者强调将作品看作一幅画,后者
强调生出一对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驱遣想象理
解作品。两个例子的结构类似,分析方法大致相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 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 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 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
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拓展延伸
驱遣你的想象,根据诗句理解意境。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试简要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在内容上,强调鉴赏文艺的目的,并说明 唯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在 结构上,总结上文,照应前文,使文章自然收 束,水到渠成。
深入探究
作者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
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 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作者的文艺创作,并 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也并不是自 己的所见所感完全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有所 选择,作想象的安排。我们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走进作者,进入作品的意境,还原他创作时 的思想,才能和作者一样,获取审美的受用。
4.读课文8—13自然段,找出作者的论证方法,并说 说我们要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蒙蒙的海面上……让暴 风雨来得更厉害些吧!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 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 膀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教案
教案设计:《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驱遣想象”的概念,掌握通过想象理解和深化文本内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文本分析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索文学世界的习惯,以及通过想象丰富个人精神世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驱遣我们的想象》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关于文学阅读与欣赏的指导性文章。
文章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指出想象是连接读者与作者情感、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桥梁。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想象力,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学作品片段(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片段)、想象练习纸。
•预习任务:学生预习《驱遣我们的想象》全文,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并尝试找出文中关于想象重要性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无声电影片段(如《大话西游》的经典场景),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请几位同学描述他们脑海中想象出的对话和背景音乐。
之后,播放有声版本,对比之前的想象与实际音效、对话的差异,引出“想象”在构建故事情境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感受到了想象的力量。
今天,我们将跟随叶圣陶先生的步伐,一起探讨如何在阅读中“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整体感知(约10分钟)•活动设计: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小组讨论:文章中哪些段落直接阐述了想象在阅读中的作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教师总结:叶圣陶先生通过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强调了想象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意境和深层含义。
三、深入研读(约20分钟)•分段解析:1.第一段至第三段: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字是一道桥梁”的比喻,讨论为什么想象是跨越这道桥梁的关键。
2.第四段至第六段:通过具体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的分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想象重构场景,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2020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共19张PPT)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以“玫瑰与胶囊”为题,将经典书籍比作玫瑰,将压 缩的书籍比作胶囊,表达了作者对待“玫瑰”和“胶囊”的 态度。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用事实从反面论证“好作品 是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C.“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还为了正确度过生 命时光”这句话是指阅读压缩的精品书籍能获得知识;付出 时间和精力仔细阅读经典原著,可以充实生命。
解析:“信手拈来”后面不能接宾语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看了有关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报道,暴露出了教 育中存在的不足,发人深省。(删去“看了”)
B.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增加使用语 言文字的规范意识。(把“增加”改为“增强”)
C.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 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把“搜集” 与“鉴定”互换位置)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关照 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在本文中,作者以诗 句和散文诗为例,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 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 作品的意境中,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把握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 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 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 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接着论述领 会这两句诗的方法: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 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 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 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教案PPT)语文9下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导入二:同一首诗,同一篇散文,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 其原因除了读者的理解水平有高低之分,还跟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有关。那么,怎样的欣赏方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呢?叶圣陶的《驱 遣我们的想象》一文将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导入三: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 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 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 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力而变得 生动。父亲的身子肥胖,我们可以想象他两手上攀时一定费了不少 劲;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 着缩了好几次。因为想象,“身子向左微倾”这一形象便在脑中定 格。有了想象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便格外真切起来,切实地 打动了读者的心。
(2)阅读第 8 至 10 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 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作者从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先以 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 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 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 折了吗?”这样的赏析,全然体会不到诗句所蕴含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 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到的画面, 从而感受到诗中静寂的意境。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 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 作者的意境。”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而成的,但这是一 种有着内在逻辑关系的集合,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 情。因此,这样的文章决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 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示
引出论题——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
驱遣我们 的想象力
分析问题
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 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
列举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 的赏析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 了欣赏文艺的途径和方法
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就必须驱遣我 们的想象,方能得到人生的受用
谢谢观看
2.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 文为了论述应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 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的 例子,进行详细的阐述。 (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 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 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 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 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 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总结
本文的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先从文字与文 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 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 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 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
内容探究
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 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 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 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2.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 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示例:朱自清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在理解这句 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父亲两手向上攀爬时费了不少劲, 甚至青筋凸起。我们还可以结合父亲胖的特点,想象他的 腿可能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几次。在想象中, 父亲的形象就更真切,也更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
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 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 首不朽的绝唱。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 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 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 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 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 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 (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 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 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 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5—13自然段):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 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 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 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 的所见所感。
鉴赏评价
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自己 的观点的?
如第8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 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 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
拓展延伸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
驱遣我们的想象
• 叶圣陶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 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 证阐明观点的写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 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 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 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 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 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等著作。
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 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 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
写法探究
1.语言平实,通俗易懂。 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 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 如“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 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 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 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 等语言就通俗易懂。
品味赏析
1.试分析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 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一比喻的 表达效果。
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一头连着作 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 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地。
3.第6、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 作用?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到文艺 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 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 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 中心观点的前提。
3.文章第8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 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 来论证作者的观点。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桥堍(tù) 契合(qì) 刻板(kè) 驱遣(qiǎn) 怅然(chànɡ) 宛如(wǎn) 忧惧(yōu) 萌生(ménɡ) 苟安(ɡǒu) 拘泥(jū)(nì) 海啸(xiào)
桥堍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 驱遣:驱逐;赶走。 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 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 忧惧:忧愁恐惧。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4.简述 8、9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 的想象力。
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 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
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 “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 意境。
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 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