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系统安全需求

合集下载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安全性摘要: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无线技术的应用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许多的便捷。

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威胁。

本文从分析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威胁出发,讨论了无线通信网络的几种安全保密技术,可以更好的保证用户和网络的安全性。

关键词:无线通信;安全性;LTE 安全技术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reless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our life, brings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our life. But it also faces some inevitable security threa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urity threat sets out, discussed several kinds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can better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users and network.Key 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curity; LTE security technology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上的进步。

在无线通讯技术的方面也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一个时代。

随着当代互联网技术方面不断的发展,无线的网络通讯的技术也是在不断得到升级和换代。

满足了现在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在无线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也面临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安全威胁。

1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安全威胁无线通信技术的出现使得通信技术出现了一次飞跃,使人类的通信摆脱了时间、地点和对象的束缚,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安全探讨

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安全探讨

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安全探讨2摘要: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智能家居场景还是工作环境中,无线局域网Wi-Fi和蓝牙技术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自身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广泛的市场价值,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确保我国电子通信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除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外,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在日常的经营和运行维护中采取规避和及时处理措施。

关键词:无线电子通信技术(RFID);应用安全引言随着无线电子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何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已成为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

目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因此研究网络安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无线电子通信技术概述无线电子通信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传输信息的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等领域,包括:(1)频率调制技术:通过调整射频信号的频率、幅度或相位等参数,以携带不同的信号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传输和识别。

(2)信号传输技术:利用多种调制和编码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转化为适用于无线电传输的信号,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接收。

(3)天线技术:无线电通信应用所需的天线技术,包括天线形状、尺寸、材料和方向性等参数的设计与制造。

(4)电路设计技术:指的是针对无线电通信应用而进行的电路设计和制造,其中包括射频电路、中频电路、数字电路等多种类型。

(5)调频和解调技术:对调频信号进行解码,以还原出原始信号,从而实现音频或视频的播放。

一、无线电子通信技术存在的安全问题(一)未获得授权监听未获得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窃听设备或技术,对无线电信号进行监控和截取,以获取他人的敏感信息,这种行为被称为未经授权监听。

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使用注意事项

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使用注意事项

无线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技术使用注意事项无线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物理层安全技术是保护无线通信系统免受各种安全威胁的关键措施。

物理层安全技术旨在确保无线通信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安全可靠。

尤其是在保护敏感信息、确保通信隐私性和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时,物理层安全技术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物理层安全技术的使用需要遵循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首先,密钥管理是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基础。

密钥是保证通信的安全性的重要工具。

在使用物理层安全技术时,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密钥管理方案,包括生成、分发、存储和更新密钥。

只有对密钥进行有效管理,才能确保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物理层安全技术需要与其他安全措施相互配合。

物理层安全技术只是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综合的安全性,物理层安全技术应与其他安全措施,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安全技术相互配合。

只有各个层面的安全技术相互支持和补充,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

此外,物理层安全技术的实施需要考虑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在使用物理层安全技术时,需要权衡安全性和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某些物理层安全技术可能会引入较大的计算和处理负担,对系统性能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在选择和配置物理层安全技术时,需要综合考虑安全需求和系统资源限制,以确保无线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物理层安全技术的使用还需要考虑到物理环境的影响。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如信号传播特性、多径效应和干扰等。

在使用物理层安全技术时,需要对物理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策略,以应对可能的威胁和攻击。

最后,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更新和演进应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攻击手段的不断演变,物理层安全技术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

为了保持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密切关注最新的安全技术研究和发展,以及攻击手段的演变,不断改进物理层安全技术的能力和效果。

45. 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45. 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45. 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45、无线通信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连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开展工作。

然而,随着无线通信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黑客、恶意软件和网络犯罪分子不断寻找漏洞,试图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破坏通信系统或实施其他不法行为。

因此,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一、加密技术加密是保护无线通信安全的基本手段之一。

通过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可以将其转换为一种难以理解的形式,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接收方才能解密并读取原始信息。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 AES(高级加密标准)、RSA(公钥加密算法)等。

在无线通信中,例如 WiFi 网络,通常采用 WPA2 或 WPA3 等加密协议来保护网络连接。

用户在连接 WiFi 时需要输入正确的密码,这实际上是用于生成加密密钥的一部分。

此外,对于移动网络通信,如 4G和 5G,也采用了加密技术来保护用户数据在基站和移动设备之间的传输。

二、认证和授权认证是确认用户或设备身份的过程,授权则是确定其访问权限的操作。

只有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用户或设备才能访问无线网络和相关资源。

常见的认证方式包括用户名和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

例如,企业的无线网络可能要求员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连接,同时根据其职位和工作需求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

在移动支付等场景中,常常会使用双重认证,即除了密码外,还需要输入通过短信或专门的认证应用程序发送的验证码,以增加安全性。

三、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位于网络边界的安全设备,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

在无线通信中,防火墙可以部署在无线接入点、路由器或网络服务器上。

防火墙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流量进入无线网络。

它可以检测和阻止常见的网络攻击,如端口扫描、DDoS 攻击等。

无线通信安全保证措施

无线通信安全保证措施

无线通信安全保证措施随着无线通信的广泛应用,保障通信安全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无线通信安全的需求来自于对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关注,也包括对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系统保护的要求。

本文将详细阐述无线通信安全保证措施的各个方面,从身份认证、加密技术、网络安全等多个角度分析,以确保无线通信的稳定可靠。

I. 身份认证身份认证在无线通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确保通信的两个节点的身份合法性,是构建安全通信环境的基础。

目前,主要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密码验证、数字证书和生物特征识别等。

密码验证通过用户输入密码进行对比,确认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数字证书采用公钥基础设施 (PKI) 技术,通过私钥和公钥的匹配来验证身份。

生物特征识别以个体的生物特征作为身份认证依据,如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等。

综合运用这些身份认证方式,可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

II. 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无线通信安全的核心保障措施。

通过加密,可以将通信数据转化为密文,防止无关人员的窃取和篡改。

目前,常用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如 DES、AES 等。

非对称加密使用一对密钥,包括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如 RSA 算法。

同时,密钥管理也是加密技术的关键,合理的密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无线通信的安全性。

III. 网络安全无线通信依赖于网络基础设施和通信系统的支持,因此网络安全措施是保障无线通信安全的重要环节。

网络安全包括对网络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通信的保护。

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包括设备的硬件保护和软件安全补丁的更新。

网络协议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对协议漏洞的发现和修复。

对于网络通信的保护,主要采取传输层安全性协议 (TLS) 和虚拟专用网络 (VPN) 等技术,以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IV. 无线接入控制无线通信的开放性和无线信号容易受到干扰的特点,使得无线接入控制成为必要的安全措施。

无线接入控制包括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两个方面。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
21 0 2年
第 1 3期
S I N E&T C N OG O MA I N CE C E H OL YI R TO NF
o I T论坛 。
科技信 息
无线通信系统Biblioteka 安全技术研究 韩 文超 ( 曲阜师范 大学计 算 机科 学学 院 山东 日照
2 62 ) 7 8 6
【 摘 要】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 的发展 , 无线通信 网络 已经成为通信行 业的一 个新 的热点 , 渐渐成为通信 网 的一个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它也 络 但 面临着一些 不可避免 的安 全威 胁。本 文从 分析无线通信 网络的安全威胁 出发 , 讨论 了无线通信 网络的几种安全保密技术 , L E安全技术 . 即 T Wi X 网络安全技术 , MA 与 3 P MA Wi X G P互通安全技术 , 使无线通信 系统在各 方面更安全的应用。 【 关键词】 无线通信技 术; 安全威胁 ; 安全技术
1 无线通信系统演进 中面临 的安全威胁




2 Wi X 网 络 安 全机 制 . 2 MA
Wi A M X是一种低成本 、 高效率 、 大范 围的宽带传输无线接入技术 标 准 , 以传输高 质量的语音 、 据 、 可 数 视频 服务 , 而且 有可靠 的 Q S o。 21 L E安 全 技 术 分 析 . T WiA M X有别 于传统的 D L 电缆宽带技术 . S和 以空 气介质作为传输媒 3 P中 L E安全 的标准化 工作 由 S GP T A3组制 定 .L ES E的安 介 . T /A 对于 Wi A M X来说 . 全性主要体 现在如何 防止黑客 通过无线信 安 全架构 和 3 G的网络安全架构相 比。发生 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在 ME 道截取敏感 、 机密 的信息 甚至破坏网络和终端用户的设备。 ( 移动设备 ) S 业务 网) 和 N( 之间加人 了非接入层 的安全 , 使得非 接人 221 认证 协议机制 .. 层和接人层 的安全独立开来便 于操作 : 然后在 A ( N 接人 网) s 和 N之 M 借助 P M 协议从 B S K s获得认证和数据加 密密钥资料 。 支持 并 间的通信 引入安全 : 另外 , 增加了服务网认证 , 能缩减空 闲模式 的信令 定期 的重新授 权和密钥 更新 P M支持 R A协 议 、 C K S E C协 议 、 A EP 开销 U E是由 M E和 u I 全球用户标识模块) sM( 卡组成 。 (xe s l a tet ainpoOO, etni e uhni t rtCl可扩展认 证协议 ) b c o 三种 不同 的认 证 211 L ES E 的安 全 特征 .. T /A 协议机制 () 1用户标识 和设备标识的机密性保 护 222 加 密机 制 .. I S 在无线接人链路上不能被窃听 :用户 的位置信息不能被非 MI D SC C、 E C C CC R。A SC M是基于 A S的 C M模 E B A SC M/B /T E C E C 法获取 : 用户不能被跟踪 。I E 应该安全地存储在终端 , MI 如果 网络侧 式 . 结合了用于数据保密的计算器 (T ) C R 模式 和用 于数据 完整 性保护 需要 . 终端应 该将其设备 I E 发送 给网络侧 。 M I 但在 N S A 安全启 动之 的 C C MA (ihrbokcann esg uhni t no e 。在 B — C cp e l h iigm saea te tai cd ) c c o 前 . E 不应该发 向网络侧 . I I M 并且 I E 应该在 N S MI A 信令 中传送 。 Wi X网络中 . MA 当两个节 点建立一个链接时 . 它们通过一系列协议来 () 2 用户数据和信令数据 的完整性保护 确保两者之间的机密性 和惟一连接 。 基站 ( s 和用 户站 (s 之 间的握 B) s) R C信令 和 N S R A 信令 的加 密保护是基于运 营商的需求可选 的 , 手机制是通过 M C层中的保 密子层完成 的, 中包含 ( A 其 下转第 8 页 ) 9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规范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规范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规范1. 引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在各行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确保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制定一套规范、规程和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论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的规范和要求,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备选择、频率规划、安全性、扩展性和性能等方面。

2.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无线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是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

网络拓扑结构应根据具体环境和需求进行设计。

常见的拓扑结构包括星型、环形、网状和总线型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网络规模、距离、带宽和容错能力等因素,并合理布局网络节点和传输路径。

3. 设备选择与配置无线通信系统的设备选择与配置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在选择设备时,应根据系统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的设备类型和品牌。

设备配置要注意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连接方式、功耗和散热等问题。

此外,设备的位置摆放和天线的安装也是非常重要的,需避免信号的干扰和衰减。

4. 频率规划与管理频率规划是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在频率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无线信号的传播特性、干扰和容量需求。

合理分配频率资源,避免频段之间的干扰。

频率管理方面,应加强对频率的监测和维护,确保频率的可用性和优化系统性能。

5. 安全性与保密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

设计过程中,应确保系统具备正确的身份认证、加密算法和访问控制机制,以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进入系统。

此外,还需采取措施防范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例如设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数据备份等措施。

6. 系统扩展性与升级为了满足未来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无线通信系统的扩展性和升级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设计过程中,应预留足够的接口和资源,以便后续的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

同时,要保证扩展过程中不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7. 性能优化与监控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对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有直接影响。

设计时应注重系统的可靠性、响应速度和容量,以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和高质量服务。

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系统组网总体方案

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系统组网总体方案

应急指挥无线通信系统组网总体方案一、需求分析1.可靠性:系统需要具备高可靠性,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证通信的畅通和稳定。

2.覆盖范围:系统需要能够覆盖广泛的地域范围,包括城市、乡村和山区等不同地域的无线通信需求。

3.通信质量: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通信质量,能够保证语音和数据传输的清晰和准确。

4.互操作性:系统需要支持多种通信设备,能够与不同厂家的设备互联互通。

5.可扩展性: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随着需求的增加进行灵活的扩展和升级。

6.安全性: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够保护通信内容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7.便携性:系统需要具备较高的便携性,能够方便携带和部署在各种环境中使用。

二、系统设计1.网络拓扑结构:采用分布式网络拓扑结构,将各个区域的通信设备通过无线链接互联起来,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无线通信网络。

2.通信设备选择:选择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和频段的通信设备,包括对讲机、无线基站、中继器等。

设备应支持数字音频传输和数据传输功能,以满足各种通信需求。

3.信道规划:根据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和通信需求,进行合理的信道规划,确保各通信设备之间的频段和信道不发生干扰,保证通信质量。

4.数据传输安全:采用加密算法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通信内容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中继器布设:根据通信距离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合理布设中继器,形成多级中继体系,保证信号的传输稳定性和覆盖范围。

6.系统管理平台:搭建系统管理平台,实时监控通信设备的运行状态和频段使用情况,进行故障诊断和维护管理。

7.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应急指挥中心,配备专业的指挥人员和设备,对通信系统进行监控和调度,协调应急指挥工作。

三、实施方案1.网络建设:根据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进行通信设备的选购和部署,建设覆盖范围广泛的无线通信网络。

2.信道规划:根据地理环境和频段使用情况,对通信设备的频段和信道进行规划,确保通信的可靠性和质量。

3.设备配置:将通信设备进行配置,进行加密设置和网络参数设置,确保通信的安全性和性能。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无线通信系统是指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系统,其中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是指利用单片机作为中心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的无线通信系统。

本文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

一、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需求:1.长距离通信:系统需要能够在较长的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2.数据传输可靠性:系统需要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以确保信息不会丢失或损坏。

3.低功耗设计:系统需要能够实现低功耗工作,以延长电池寿命,减少能源消耗。

4.多设备通信:系统需要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传输,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5.数据安全性: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安全性能,确保通信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或篡改。

二、基于单片机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方案:1.系统架构设计:2.通信模块选择:在选择通信模块时,需要考虑通信距离、传输速率、功耗等因素。

目前常用的通信模块有蓝牙、Wi-Fi、LoRa等。

蓝牙适用于短距离通信,传输速率较快;Wi-Fi适用于中距离通信,传输速率较高;LoRa适用于长距离通信,功耗较低。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模块。

3.数据传输协议选择: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协议来保障数据的正确传输。

常用的数据传输协议有UART、SPI、I2C等。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

4.电源管理设计:由于无线通信系统需要长时间工作,为了延长电池寿命,需要设计合理的电源管理方案。

可选用低功耗模式,同时对系统进行功耗优化,减少电路的静态功耗。

5.安全性设计:为了确保通信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数据加密算法对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可以增加数据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

6.多设备通信设计:如果系统需要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引入网络拓扑结构,实现多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通过设计合适的协议和数据格式,实现多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三、系统实施和测试:在进行系统实施前,可以进行原型设计和仿真测试,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和性能。

下一代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

下一代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

下一代铁路专用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标准
1.频段:采用≥400MHz的频段,避免与其他频段干扰。

2.传输速率:无线通信系统应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以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数据传输需求。

3.网络结构:应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减少单点故障的风险。

4.网络拓扑:采用无线网状拓扑结构,以实现更好的覆盖范围和连接性,提高通信可靠性。

5.安全性:应采用高安全性的加密算法,确保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完整性,防止黑客攻击和信息泄露。

6.抗干扰性:无线通信系统应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以避免信号受到电磁干扰、多径衰减或其他因素影响。

7.低延迟:通信系统的延迟应尽量降低,以确保数据实时传输和处理。

8.实时性:应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在高速列车运行中能够及时传输和处理信息。

9.兼容性:通信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与现有的通信设备和系统进行良好的集成,以方便升级和扩展。

10.可靠性:通信系统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确保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降低故障的发生率。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研究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一直是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重点和挑战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研究,旨在提供一种全面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二、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性研究1. 系统架构安全性无线通信系统的安全性首先涉及系统架构的安全性。

一个安全的系统架构应该能够有效地保护通信过程中传输的数据和信息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篡改。

目前,较为常用的安全系统架构包括密钥管理系统、协议安全机制和认证机制等。

研究者们致力于设计更加安全可靠的系统架构,以抵御各种攻击和威胁。

2. 通信过程安全性通信过程中的安全性是无线通信系统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输过程中的数据泄露、窃听和干扰等问题是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

研究人员通过使用加密和认证等技术手段来保护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此外,筛查恶意软件和网络攻击也是提高通信过程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3. 信号处理安全性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处理安全性是指如何保护信号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不受攻击和篡改。

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如何识别和阻止潜在的恶意活动,以及如何提高信号和信息的准确传输。

通过引入复杂的算法和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信号处理过程的安全性,从而保护系统免受攻击。

三、无线通信系统的隐私保护研究1. 数据隐私保护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数据隐私保护是指如何保护用户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个人数据和敏感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用户获取。

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匿名处理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以保护用户的数据隐私。

研究人员还通过改进算法和隐私保护机制来提高数据隐私保护的效果。

2. 位置隐私保护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用户的位置信息也越来越容易被获取。

位置隐私保护是指如何保护用户的位置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

常用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案包括伪装位置、位置隐私脱敏和位置匿名等技术。

1、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要求

1、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要求

1、煤矿井下无线通信系统要求目前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监测设备接入井下监测网络的方式采用有线的方式。

主要是考虑井下的生产环境有许多干扰源,采取有线的方式可以较好的屏蔽周围的干扰,使得监测数据能够较好的传送给监测中心。

由于矿井的开采是在不断地向前进行,因此需要监测的设备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化,采用这种方式将是信息采集的灵活性及实时性大打折扣。

井下与安全生产相关的业务有许多,例如:语音,人员定位信息,瓦斯浓度,井下视频图像等。

而根据上述对国内外安全生产的发展与现状的讨论,我国的生产的监测系统各成系统,协议均为各个厂家自己定义的,这样造成每上一种监测系统就需要重新进行一次布线。

因此可以说采用有线的接入方式效率低,工作量大,制约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

鉴于有线或半有线方式的缺点,设备的无线通信方式已经出现在井下。

对于井下无线通信系统还不同于一般地面无线通信系统,它应有以下特殊的要求:(1)煤矿井下空气中含有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和煤尘,容易发生爆炸事故。

要求电器设备、移动通信设备,采用安全性能好的本质安全型防爆功能。

(2)煤矿井下空间狭小,设备种类又多,要求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积不能很大。

(3)根据矿井通信规则,矿井移动通信设备发射功率一般较小。

本质安全型防爆电气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5W左右。

(4)井下空间窄小、机电设备相对集中,因此,环境电磁干扰严重。

要求通信设备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5)井下通信设备应有防尘、防水、防潮、防腐、耐机械冲击等防护性能。

(6)井下电网电源的电压波动范围较大,一般在75%~1 10%之间,要求移动通信设备的电源电压波动适应能力强,备用电源应维持不小于2小时的正常工作。

(7)煤矿井下环境恶劣,设备故障率很高,人为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应有较强的抗故障能力。

当系统中某些设备发生故障时,其余非故障设备应该仍能继续工作。

(8)煤矿井下是一个移动的工作环境,随着井下移动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通信质量的提高、功能的完善、成本的降低,它将承担全部生产调度与救灾通信的任务,要求系统具有较大的信道容量。

无线网络安全需求

无线网络安全需求

无线网络安全需求无线网络安全是指对无线网络进行防护和保护的一系列措施和需求,以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无线网络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以下是针对无线网络安全的一些主要需求:1. 加密通信:无线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容易受到窃听和劫持的威胁,因此需要对通信进行加密。

常见的加密协议包括WEP(有线等效协议)、WPA(Wi-Fi保护访问)和WPA2等。

通过加密,可以确保无线网络传输的数据隐私和保密性。

2. 访问控制:无线网络应该有一套严密的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够连接和使用无线网络。

这可以包括使用密码、访问控制列表(ACL)和身份认证等方式。

3. 防止未授权访问:无线网络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如无线信号泄露、中间人攻击等,容易导致未经授权的用户接入网络。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防止这些未授权访问,如使用无线网卡的MAC地址过滤、隐藏网络SSID等。

4. 防止恶意代码传播:无线网络上的恶意代码往往会通过邮件、文件传输和网络浏览等方式传播,给无线网络上的用户和系统带来威胁。

因此,需要部署有效的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来阻止恶意代码的传播。

5. 网络监控和日志记录:为了保障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需要实时监控网络的状态,对异常行为进行检测和阻止。

同时,还应该记录网络使用情况和安全事件,以便后续的审计和调查。

6. 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复:无线网络设备和软件存在漏洞和安全风险,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复,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7. 网络培训和意识提升:提高用户对无线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认知,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培训,教育用户如何正确地使用无线网络,并加强对各种网络安全风险和攻击的防范意识。

总而言之,无线网络安全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涉及到加密通信、访问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防止恶意代码传播、网络监控和日志记录、安全更新和漏洞修复等多方面的措施和需求,以确保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线电通信保障措施

无线电通信保障措施

无线电通信保障措施无线电通信是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然而,由于无线电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无线电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本文将从硬件安全、频谱管理和加密技术三个方面展开详细阐述这些措施。

一、硬件安全通信硬件是无线电通信的基础,保障其安全性对于整个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通信设备的制造过程和供应链的可信赖。

通过合理的供应商选择和认证审核,可以减少恶意供应链攻击的风险,确保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到任何干扰。

此外,加强对通信设备的物理保护也是必要的。

例如,设备应该放置在安全的机房中,只开放给授权人员进入,并配备相应的安全监控系统,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入侵。

二、频谱管理无线电通信使用的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频谱管理以确保通信的正常进行。

首先,国家应建立完善的频谱管理政策和机构,负责对频谱资源进行规划、分配和监管。

频谱规划应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和使用场景,科学合理地划分频段,并设立相应的限制和使用规则。

频谱分配要公平、高效,避免频谱垄断和浪费。

对于频谱使用者,要严格遵守频谱管理规定,避免频谱占用和干扰。

此外,技术手段也很重要。

可以采用现代化的频谱监测设备,对频谱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频谱干扰的情况,保障通信质量。

三、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无线电通信中常用的保障安全性的手段。

使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通信内容的机密性和完整性,避免信息被窃取或篡改。

在无线电通信中,常用的加密技术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使用同一个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速度快,但密钥管理比较困难。

非对称加密使用一对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安全性较高,但速度较慢。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通信环境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密技术,并进行密钥管理,确保密钥的安全性。

总结:无线电通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通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煤矿5G通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煤矿5G通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煤矿5G通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发布时间:2021-06-28T03:47:19.891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3期作者:左鹏飞陈巧娇俞霄波吴国有[导读] 目前,煤矿正处于由人力劳动、机械化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5G技术将发挥其网络优势,赋能煤矿生产管理新范式,加速绿色、高效、安全的智慧矿山建设。

(浙江国友通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400)摘要:网络是信号传递的基础,5G无线通信系统建设项目采用对IPRAN环网的改造及5G基站的建设,实现煤矿4G+5G网络的有效覆盖。

煤矿企业为推进“5G+智慧矿山”建设,在5G无线通信系统建设的同时还引入矿用5G本安手机、全功能型智能矿灯、矿用隔爆型无线转发器、矿用本安型4K摄像仪、矿用本安型摄像仪等5G设备,进一步提速智能调度系统的分析、决策与指令下达,实现井下生产作业、安全监测等热成像、红外线数据与地面智能化集中控制系统联通再升级,推动智慧矿山的建设。

关键词:煤矿;5G通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引言目前,煤矿正处于由人力劳动、机械化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

5G技术将发挥其网络优势,赋能煤矿生产管理新范式,加速绿色、高效、安全的智慧矿山建设。

由于煤矿井下有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直接将地面5G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有很大的安全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煤矿安全规程》等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未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产品不得使用。

因此,用于煤矿井下的5G通信系统必须取得安全标志证书。

1 5G技术应用在煤矿智能化中的必要性5G技术的三大应用场景,分别为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超可靠低时延)、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海量机器通信)。

无线通信技术规范

无线通信技术规范

无线通信技术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的快速传递,无线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确保无线通信的稳定和可靠性,制定一套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针对无线通信技术规范进行详细讨论,以保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

一、技术概述无线通信技术规范是指对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以确保通信设备的互操作性和通信质量。

这些规范主要包括频率分配、发射功率、通信距离、数据传输速率等技术参数的限制和要求。

二、频率分配频率分配是无线通信技术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的通信系统需要有不同的频段来避免互相干扰。

在频率分配时,需要遵守国际电信联盟(ITU)所制定的频谱规划和分配原则,确保频率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最大化利益。

三、发射功率控制发射功率控制是保证通信质量和避免频段间干扰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通信需求和技术标准,制定适当的发射功率限制。

例如,在城市区域,需要限制发射功率以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通信距离限制通信距离是无线通信技术规范中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信距离的限制与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有关。

在不同的通信环境中,设定合理的通信距离,以保证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和网络的稳定性。

五、数据传输速率要求数据传输速率是无线通信技术规范的关键指标之一。

根据通信需求和技术标准,确立合适的数据传输速率。

例如,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用户对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提供更高的速率来满足用户需求。

六、安全性要求安全性是无线通信技术规范的重要方面。

制定必要的安全机制,保护通信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这包括加密算法、身份验证、数据完整性等技术手段,以确保通信的机密性和可靠性。

七、兼容性要求无线通信技术规范还需要考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

制定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通信设备能够相互通信和互操作,提高设备的通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八、符合法律法规在制定无线通信技术规范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4.运营与维护
(1)网络监控:构建全方位的网络监控系统,实现对网络性能、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
(2)故障管理:建立标准化故障处理流程,快速响应并解决网络故障。
(3)资源管理:动态调整网络资源,优化网络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4)定期评估: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确保网络性能与安全水平符合预期。
四、合规性考量
保护。
4.合规的运营管理体系。
三、方案设计
1.网络规划与优化
(1)覆盖规划: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详尽的区域分析,结合用户密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规划无线网络覆盖范围。
(2)容量规划:依据用户行为模式和业务发展预测,进行网络容量规划,确保网络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提供优质服务。
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第1篇
无线通信解决方案
一、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无线通信服务至关重要。本方案旨在为需求方提供一套合法合规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确保通信质量与信息安全。
二、目标
1.提供覆盖广泛、性能稳定的无线通信网络。
3.安全保障措施
(1)数据加密:采用国家认可的安全加密算法,对用户数据和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2)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用户认证机制,防止未授权访问。
(3)安全审计:建立安全审计系统,定期对网络活动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应对安全威胁。
(4)法律合规:确保所有安全措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保护用户隐私权益。
2.确保通信过程安全可靠,保护用户隐私。
3.优化网络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4.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合法合规运营。
三、方案设计
1.网络规划

浅析无线局域网通信安全机制

浅析无线局域网通信安全机制

浅析无线局域网通信安全机制作者:范磊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6期范磊磊(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 710700)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无限局域网通信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工作办公、生活休闲中很重要的网络连接手段,利用无限局域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在无线局域网络中隐藏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且在一些领域给用户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对于无线局域网通信安全机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安全机制;WPA和WPA2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014-02无线局域网以其比较复杂的内部构成和强大的网络链接功能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分析WLAN通信中的双向认证机制以及TKIP、CCMP加密协议特点的基础上,对WPA、WP2的安全性等内容进行了分析。

1 WLAN局域网安全需求分析利用无线局域网进行通讯链接就是为了使数据信息能够及时、安全的运输到使用者的主机中,而且这种信息只能由目标用户进行读取。

从目前WLAN通信安全采取的机制来看主要表现在身份验证机制、数据加密机制、信息完整性认证机制和密钥管理机制等方面,下面将对这几个安全机制进行分析。

身份验证机制:这种安全机制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没有权限的使用者在无限网络覆盖的范围内使用网络。

在使用身份验证机制进行无限局域网安全的设置时,WLAN通信首先就是通过该机制对非法用户直接进行排除。

具体来说这种安全机制对于实现无线用户端和无线访问点之间身份的相互鉴定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在双方都对身份进行成功验证后,网络使用者才能够获得网络的使用权限。

数据加密机制:网络信息数据经过传输之后,要想只被合用户进行读取和使用,那么除了一开始身份的验证外,还需要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通过严密的加密算法对这些网络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当这些数据到达合法使用者的主机中时,再通过输入对应的解密密钥对数据信息进行读取[1]。

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 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

近年来,随着车联网(V2X)技术的发展,LTE无线通信技术(即4G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渐被用于车联网的无线通信系统。

LTE的应用可以实现车联网的高速、高效、高可靠性,有效帮助推进车联网的发展,从而改善交通环境、降低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等问题。

但由于LTE无线通信技术本身具备高安全性,因此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系统也需要同样具备高安全性的安全证书管理系统,以确保车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针对上述需求,本文旨在提出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技术要求,以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首先,安全证书管理系统必须与LTE无线通信系统相匹配,并具备无线通信系统特定的特性。

其次,安全证书管理系统应能够实现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重要数据不被篡改、提供隐私保护和完整性保护等功能。

此外,安全证书管理系统还需要支持一定的安全技术,例如消息摘要算法、双向认证、公私钥加密等。

为确保安全证书管理系统的可靠性,其应实现可靠性管理,包括更新和维护安全证书管理系统中的安全信息,以及提供日志分析、系统审计等适当安全控制机制。

此外,安全证书管理系统还应支持多重安全机制,以抵御不断发展的恶意攻击。

最后,安全证书管理系统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可扩展性,以满足LTE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安全证书管理系统的
技术要求是非常复杂的,但只有符合这些技术要求,才能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基于对安全证书管理系统本身的技术要求,有效推动LTE无线通信技术在车联网系统中的应用,从而实现现代智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系统安全要求
1.1安全标准
卖方必须遵照以下国际标准(最近版)的规定及要求:
EN50126 “Railway applications –The specifica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afety (RAMS) EN50128:“Railway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signaling and processing systems – Software for railway control and protection systems”
EN50129:“Railway Applications –Communications, signaling and processing systems – Safety related electronic systems for signaling”
1.2隐患分析(Hazard Analysis)及隐患登记册(Hazard Log)
1.2.1 隐患分析是针对系统的潜在隐患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工程项目的适当阶段应用的一种安全分析技术,开展隐患分析的目的是作出优化系统安全的变更。

1.2.2 设计过程中,卖方需参照买方提供的主隐患清单(附件2)开展初步隐患分析、系统/子系统隐患分析、接口隐患分析及操作和支持隐患分析。

卖方须将各个隐患分析的结果纳入隐患登记册,提交买方审查,并定期更新。

(a) 初步隐患分析:在项目早期、系统设计开始前开展的隐患分析,用以识别系统可能涉及和需要控制的潜在隐患,并引出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执行的措施以消除或减轻相关隐患。

(b) 系统/子系统隐患分析:其目的是识别和分析与子系统和部件设计相关的潜在隐患,包括与子系统架构、部件失效、人因错误等相关的隐患,并引出相应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c) 接口隐患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与系统、子系统内部以及外部接口相关的潜在隐患,引出系统和相关接口系统需要执行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d) 操作和支持隐患分析:通过识别和分析在系统/设备的制造、安装、测试、运输、储存、培训、运营和维修等过程中与人员和程序相关的潜在隐患,并引出需要执行的隐患消除或减轻措施。

1.2.3 隐患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S)
卖方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系统设计早期,须开展正式的隐患和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 HAZOPS),以识别潜在隐患并提出适合的隐患控制措施。

卖方须邀请买方及各相关方参加隐患和可操作性研究会议。

HAZOPS会议开展前,卖方须提交HAZOP研究计划,制定研究范围、目的、方法和程序并提交买方审批。

卖方须对HAZOPS会议进行总结并提交HAZOPS报告。

卖方须将HAZOPS会议中识别的潜在隐患记录在隐患登记册中。

1.2.4 卖方在设计、开发、生产及测试阶段,须考虑有关隐患及其减轻措施,并将有关的减轻措施纳入系统设计、开发、生产及测试内。

隐患的范围须涵盖系统、接口、运营和维护等方面。

1.2.5 所有隐患须按买方制定的风险矩阵(参照附件4) 进行风险等级评估。

各风险等级的处理如下:
被评估为R1或R2风险等级的所有隐患事项,必须尽快通过设计方法将风险减轻至R3或R4等级。

只在没有可行的设计办法下,才可考虑运营、
维修程序或为运营及维修员工提供培训等方法来解决。

买方将不接受剩余风险被评为R1等级的隐患事项。

卖方可要求买方批准特许剩余风险为R2的隐患事项;在该等级情况下,必须连同有关理由向
买方正式申请,并由买方审核批准。

对于R3等级的隐患事项,卖方认为此项目的风险已是“最低实际可行”
(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ALARP)时,须向买方提出证据。

但若
实际可行并符合成本效益时,卖方仍须寻求机会将该类隐患事项减低至
R4等级;
风险评级为R4的隐患事项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在正常情况下,不需采取额外减轻措施。

1.2.6 卖方须依照由买方所提供的标准格式完成隐患登记册(附件3),将所有隐患记录在隐患登记册内,定期更新(至少每两个月)隐患识别、预防/减轻措施的相关数据及进度,并同时提交正式隐患登记册报告和EXCEL版本给买方审查。

1.2.7 接口隐患
卖方或其它接口承包商识别的接口隐患应通过附件5中规定的接口隐患措施
表来管理。

接口隐患措施表识别接口隐患的管控单位以及卖方和接口承包商需要执行的隐患减轻措施。

卖方应在隐患登记册中记录接口隐患措施表的编号,并确保各接口隐患关联方已知晓此隐患。

必要时,卖方应组织技术协调会,以澄清或讨论接口隐患的管控责任和细节。

卖方应将最终经接口方签字并已关闭的接口隐患措施表提交买方。

1.2.8 隐患的关闭(Hazard Close Out)
1.2.9 1.2.8.1 针对设计或安装控制的减轻措施,卖方须根据以下原则定期检查隐患登记册上的隐患解决工作的进度:
设计完成前,必须解决所有需要做出设计变更的隐患事项;
开始施工前,必须解决所有R1及R2的隐患事项;
开始进行受安装隐患事项影响的工作前,必须实施控制安装隐患事项的所有减轻措施。

1.2.10 1.2.8.2 运营及维护过程隐患事项的减轻措施控制:在试运营阶段开始前,卖方须以适当程序结束所有需要特定运营及维护过程控制的运营隐患事项,且必须得到买方的同意。

1.3安全原则及规范要求的符合性评估(Deterministic Safety Assessment)
1.3.1 在设计完成前,卖方须根据系统的设计特点或安全要求,识别其相关的潜在隐患,并列举将会被采用的设计、运营安全原则、工业守则或法规,以评估系统设计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要求或设计特点。

1.3.2 卖方须依照附件6所显示的标准格式进行安全原则及规范要求的符合性评估并提交报告。

1.3.3 已识别的安全要求或功能,须进行安全验证,以证明系统/设备的设计符合所需的安全功能或标准。

安全验证应包括于安全关键设备的型式试验(type tests)和调试试验(commissioning tests)中。

在试运营前,卖方须完成全部安全验证工作,并确认完全符合所需的安全功能或标准。

1.4量化风险评估(QRA)
1.4.1 对下列情况,卖方须应用量化风险评估进行隐患分析,以证明相关隐患的剩余风险被控制在R3或R4的范围。

初始风险被评为R1或R2等级,及
会引至乘客/员工死亡的隐患事项。

1.4.2 卖方须通过故障树和/或事件树的形式开展量化风险分析,分析报告须于最后设计阶段提交给买方审批。

1.4.3 故障树分析(FTA, Fault Tree Analysis)
开展故障树分析时,卖方需依据IEC 61025或其它通用性标准。

卖方可以使用商用分析软件(如Isograph, Relex等)以减轻计算的工作量。

卖方须给出顶事件的最小割集,并确保硬件、软件、共因故障、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被包括在分析内。

1.4.4 事件树分析(ETA, Event Tree Analysis)
卖方在进行量化风险评估时,需应用事件树分析来评估复杂系统(例如:具有冗余设计、故障监测与保护设计的系统) 的所有潜在后果。

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影响需包括在分析内。

1.4.5 卖方可参考附件7中给出的典型事故发生概率、影响后果以及人因错误发生概率,卖方应确保将适用的事件引入其量化风险分析建模中。

经买方批准的前提下,卖方可参考相似系统的运营数据及安全记录,引入其它相关事件及其发生概率以支持其分析工作。

1.5安全关键项清单
1.5.1 卖方应根据隐患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制定安全关键项清单(SCIL), 必要时,卖方应确保其SCIL包含其它系统承包商分析和识别出的属卖方供货范围内的安全关键项。

安全关键项清单是隐患登记册的补充但不是代替,与隐患登记册一样,安全关键项清单也是一个“动态的”文件。

卖方须依据附件8规定的标准格式完成安全关键项清单。

1.5.2 安全关键项的评估准则如下,卖方可建议其它评估准则并提请买方批准:
(a)导致“严重的”或以上后果,或初始风险等级为R1或R2的事件;
(b)单一故障导致“严重的”或以上后果的部件或组件;
(c)单一故障导致初始风险等级为R1或R2的部件或组件;
(d)双重故障导致“危急的”或以上后果的部件或组件;
(e)三重故障导致“重大的”或以上后果的部件或组件;
(f)历史使用经验不是很充分的安全产品;
(g)有储存时间限制的安全产品。

1.6系统安全报告
卖方应在最后设计阶段制订和提交初步系统安全报告,并按合同要求在余下阶段更新。

系统安全报告须依照EN50126和EN50129中对“Safety Case”的要求编写。

附件1 无线通信系统安全文件提交列表
附件2 主隐患清单(Generic High Level Hazard List)
附件3 隐患登记册格式
附件4 风险矩阵
附件5 接口隐患措施表
附件6 安全原则及规范要求的符合性评估
* 符合类别注释:C –已经符合
N/C –不符合,返工或重新测试
W –不符合,但买方已批准
I/C –尚未结束,仍需在建造时审查或维修程序
附件7 典型事故发生概率、影响后果以及人因错误发生概率(参考)
附件8 安全关键项清单表格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