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
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的哲学思考0915
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的哲学思考上个世纪,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说过:“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精髓和灵魂,是一座城市特有的精神标识。
吴江历史悠久,古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来为文人墨客向往的首善之地,就是因为这个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精神。
以费孝通为首的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支撑起了吴江城市的风骨,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新形势、新环境下,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有着怎样内在的联系,我们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两个精神”,这既是一个理性的思考,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
一、从事物的本质上(本体论)来看,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有着共有的精神内涵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吴江这座城市正是因为有了千古奇人费孝通才鲜活、才生动,正是有了吴江精神才充盈、才厚重。
71年前,青年费孝通就到吴江县开弦弓村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因此著就了曾轰动学界的社会学经典之作《江村经济》。
完成了这个里程碑式的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之后,也在华夏大地上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本世纪之初,“吴风越韵,精诚致远”正式成为吴江精神公之于众,这成为了凝聚人心的响亮口号,成为了动员吴江人民建设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
透过这“两个精神”,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两者都根植于历史,形成于发展。
1、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具有历史传承性。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同样的,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也不是孤立形成的,他们都源自和生发于吴江数千年的文明沉淀。
作为良渚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吴江,迄今已有7000年的人文史、5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是海洋文化与内陆文明的结合点,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锋面。
吴江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就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孕育和锻造了费孝通精神与吴江精神。
和合文化关照下的和朗评价建设
作者: 沈建荣
作者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出版物刊名: 华夏教师
页码: 12-1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 和合文化 百年老校 合作型 最近发展区 一所 校情 多元智能理论 青年教师队伍 评价策略 践墨随敌
摘要:"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合文化精髓,是改进一统、同质、滞后的教育评价的民族化利器。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师生近6000人的超大规模苏南城镇集团化学校。
直面校区多个、师资多样、生源多元、家长多地的校情,在"和而不同因合致成"核心理念引领下,从教师、学生、家长、校区四个维度上发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有效地助力了师长提高、促进了学生成长、加快了校区发展,在适切、包容、绿色的和朗评价之路上,收获着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苏州的水乡风光如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苏州的水乡风光如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水乡风光闻名于世。
那悠悠的河道、古朴的桥梁、依水而建的民居,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画卷。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将这宝贵的水乡风光更好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水乡风光是苏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水,是苏州的灵魂所在。
纵横交错的河道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灵动之美,还在调节气候、蓄水防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那些古老的桥梁,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承载着苏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依水而建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这些水乡元素共同构成了苏州独特的生态景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基础。
然而,当前苏州的水乡风光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些河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质下降;部分古老的桥梁和民居因年久失修而破败,甚至面临拆除的危险;过度的旅游开发也给水乡生态带来了压力,游客数量的激增导致环境承载能力面临考验。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苏州水乡风光的可持续发展,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将苏州的水乡风光更好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保护是重中之重。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确保河道水质得到改善。
同时,积极推进河道的疏浚和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方式,构建一个健康的水生态系统。
其次,加大对古老桥梁和民居的保护力度。
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
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建筑,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随意拆除和破坏。
同时,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等方式,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再者,合理规划旅游开发。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乡生态的承载能力,控制游客数量,避免过度开发。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
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理论价值和合文化是一种改变世界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
和合文化的主要概念是将信仰、语言、艺术、价值观以及传统等文化因素全部融合在一起,实现文化统一。
和合文化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文化,而且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快速传播的有效工具。
一、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1、意象与范畴融合和合文化将神学、宗教、文学、哲学、艺术等各种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深刻的内涵,包括社会、文化、宗教、思想等。
这种融合涉及的范畴涵盖从宏观的宇宙观到人类关系的微观世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视角,反映了人文关系的复杂性。
2、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涵和合文化集合了人类各种文化精神,并总结为一种宗教信仰,以此来构建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文化意识。
这种文化意识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对“精神实践”的深切理解,从而促进人类对自身及宇宙的智慧、慈悲和包容精神的探索。
3、文化传承与传播和合文化将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形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并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二、和合文化的理论价值1、文化精神的表达和合文化融合了宗教、艺术、文学等因素,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表达了人类对于宇宙、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理解,为人类探索及追求智慧、知识、自由及尊重的价值宣扬了理念。
2、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合文化传承着不同文化的历史,挖掘出各民族及历史上的文明智慧,强调人类团结及前进的方向,让历史和现实的文化交流焕发更多的文化价值。
3、发展与创新和合文化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更可以推动新的文化创作出现,赋予文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出新的文明理念。
总结而言,和合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理论价值,拥有古老的文化内涵和实用的理论价值,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因素,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曲水流 千年古城孕辉煌
上图为江苏美术家协会理事、 常州美协副主席丁德 元 (右) , 中图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方文达 (右) , 下图为无锡画院专业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顾青 蛟在玉祁酒业新春联谊会上展示现场作画的作品。
曲 水 流 觞 奏 和 韵
—— 吴 江 文 化 建 设 印 象
侯 杰
淮安府署 “襟吴带楚客多游, 壮丽东南第一 州。 ” 这是明代诗人姚广孝在 《淮 安 览 古》 中的诗句。淮安历代名人辈出, 灿若群 星, 仅举国皆知无人不晓的就有汉时三杰 之一的著名军事家韩信、 《西游记》 作者吴 承 恩、 新 中 国 开 国 总 理 周 恩 来 。 此 外, 还 有创汉赋文体写出名赋 《七 发》 的枚乘和 他 的 儿 子 枚 皋、 晚 唐 著 名 诗 人 赵 嘏、 宋代 巾 帼 英 雄 梁 红 玉、 近 代 国 学 大 师 罗 振 玉、 清初朴学大师阎若璩、 清代 “杨州八怪” 之 一 的 画 家 边 寿 民、 近 代 民 族 英 雄 关 天 培、 清末著名小说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清初 著名文言小说 《剪灯新话》 作者瞿佑、 著名 弹词 《笔生花》 作者晚清才女邱心如、 当代 著名爱国人士李公朴, 当代京剧大师周信 芳…… 《水浒传》 的作者虽非淮安人, 但他 避难迁居淮安, 闭门写出了这部伟大著 作, 最后客死淮安, 葬在淮安, 也算是淮安 人。 《窦 娥 冤》 的 故 事 也 发 生 在 这 里, 关汉 卿在写作时曾到这里寻访过。 淮安不仅是一座人才辈出的历史名 城, 也 是 一 座 运 河 古 城, 她与京杭大运河 有 着 密 不 可 分 的 关 系 。 春 节 前 夕, 在 《中 国 文 化 报·大 运 河 文 化 专 刊》 执行主编应 晓萍带队下, 我们一行 4 人来到淮安, 对 淮安大运河沿线古迹进行了两天的考察, 并进行了专题采访。在淮安区委宣传部 副部长宋舜同、 文广新局局长杨文杰的陪 同 考 察 下, 我 们 与 淮 安 区 亲 密 接 触, 充分 感受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散发的魅力 与文化底蕴。 在淮安区区委宣传部朱天羽主任的 带 领 下, 我 们 来 到 中 国 漕 运 博 物 馆, 这是 目前楚州区漕运总督部院遗址上国内唯 一反映漕运历史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而具有千年历史的淮安府署, 从高处俯 瞰, 犹 如 微 缩 版 的 紫 禁 城; 我们还在原汁 原 味 的 美 丽 古 镇 —— “ 河 下 古 镇” 进行了 考察。河下素有 “中国进士之乡” 美称。 走 进 河 下, 这 里 与 众 多 江 南 古 镇 一 样, 那
和合文化的故事
和合文化的故事摘要:一、和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和合文化的概念与内涵2.和合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二、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1.和谐共生2.合作共赢3.包容互鉴三、和合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人与自然的关系2.人与人之间的相处3.社会管理与治理四、和合文化对我国国际关系的贡献1.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2.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的意义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增强民族凝聚力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文:一、和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和合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和合文化,作为一种源于我国古代的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它强调和谐共生、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追求和平与进步的价值观念。
2.和合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渊源和合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交融。
如儒家提倡“礼之用,和为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法家主张“上下相安”,强调国家治理中的和谐与稳定。
和合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文化传统。
二、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1.和谐共生和合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顺应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主张以和为贵,尊重差异,包容互鉴,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2.合作共赢和合文化强调合作共赢,认为团结合作是实现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关键。
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和合文化提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以实现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3.包容互鉴和合文化强调包容互鉴,主张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习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这种包容互鉴的精神,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和合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和合文化倡导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吴江市保障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的探索
息服务中心 , 提供图书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 为了将图书服
务送到全市 1 个镇 区 、5 个行政村和社 区 . 置了 2 0 20 配 台 图书流 动车 , 车上安装书 架 , 配备发电机 、 独立空调等 , 其中
一
点是 , 目前的书籍 价格不菲 , 对农 民工来说也承受不起 。 综上所言 , 在大量的农 民工 中, 年轻农 民工和 本地年轻
人的生活有所接近 。 当一部分人会上 网, 相 但也仅 仅局 限于 网络游戏 、 网络聊天 , 而读书看 报 、 接受培训 、 参加 学习的比
例则小得可怜 。 而在年龄偏大的农 民工群体中 , 文化生活则 相 当贫乏 , 因为电脑知识 的缺乏 , 他们 几乎不上 网 , 而在文
一
富, 还应有充实的文化生活。在努力打造和谐社会的今天 ,
关注农 民工的精神 文化生活 , 改善农 民工业余 文化 生活已 成为确保社会稳定 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那么在经济相对 发 达 的长三 角地 区 。 民工的精神 文化现状 如何 ? 农 为改善农 民
工文化生活 , 吴江进行了哪些探索呢?
图・ 群 剧 影月报 博・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 暗花 明又一村
一
吴江市保 障农 民工精神 文化需求 的探索
■朱丹军
一
个 国家文 明程度 的标 志不的农村 却只有村 委会有几份报 纸, 这对于广大的农村农 民工 , 无疑是杯水车薪。更关键 的
.
山 穷水 尽 疑 无路 。 令人 堪 忧 的 农 民 工 文化
生 活 现 状
所谓 “ 农民工” 其实是国内“ , 流动人 口” 的一部分 。 这个 群体 主要 来自农村 , 因此被简单称为“ 民工 ”但也 有一 部 农 , 分来 自小镇 或城市 。 狭义上 , 民工是指受雇于各种工业企 农 业 的工人和底层 的管理者 。这一群体相对 来说工作 不大 稳 定。 可能在家乡和工作地之间 , 或不 同的工作地 点和 不同性 质的职业之间频繁 转换 .尽管他们对工作地经 济发 展的 巨 大贡 献逐步得到承认 ,备种制度和管理也朝着有利 于他 们 权益 的方向发 展 , 但是他们在工作地的地位仍然处于下层 。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
和合共生:走向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新阶段,面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复杂多样,如何实现学校的持续优质发展?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湖州四中”)自2010年开始进行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学校从实际出发推行“和合共生”的生态管理,为教师和学生个性成长服务,形成既“共生”又“竞争”的个性发展环境,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一、和合共生:基于生态管理的学校文化追求湖州四中创建于1958年,原来是一所既有高中也有初中的完全中学,高中部又包括职高和普高。
2001年,湖州四中实行初高分离,初中部整体搬迁至白鱼潭校区,成为一个初级中学,沿用原校名。
2010年,学校新建了西山漾校区,随之更名为湖州四中教育集团,开始集团化办学。
包括两个校区的湖州四中现有210名教职员工,近3000名学生,教师队伍和学生组成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日益多元。
教师方面,除了原来初中部的教师,有的教师来自原职高部,有的教师来自原普高部,还有部分新招录的年轻教师和从外校调入的骨干教师。
学生方面,白鱼潭校区的2100名学生主要来自中心城区,西山漾校区的850名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如何让来源多元的教师和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多样发展,协同发展,实现不同背景的教师优势互补,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共同进步,这是我们在学校管理中面临的新问题。
鉴于学校的发展历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以及跨校区管理的新情况,我们尝试建设一种新的学校文化,让这种文化浸润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所有师生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与学校共生共进。
于是,我们把学校的团队精神提炼为“团队,用价值提升价值”。
我们希望学校的每一个个体、每一级组织都成为“和合”氛围下的共生元素,而不是单独封闭的个体,希望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意识到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状态,都能承担起对自身、对他人以及对组织的责任,并且努力保留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以及组织的多样性,实现学校成员的多元共生。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黄正术1范建良2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融合、共生,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
苏州市吴江区生态文明建设其理念与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异曲同工。
关键词:和合文化生态文明吴江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和合文化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融合、共生,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
苏州市吴江区近年来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果我们用和合文化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建设成绩的话,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和合文化精神,其建设理念与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异曲同工。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要求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是非常“豪迈”的口号,然而在“战天斗地”的口号中,人们日渐明白,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修复自然。
自然生态这个“天”与人类活动这个“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和合状态,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此渐进的认识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
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得到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和强调,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针”和“度量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充满激情和期待。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永续”理念的实践-以吴江东太湖生态园为例
传承在地的人文底蕴,呈现出现代化风格是本项目的设计目标。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丝绸之乡,也是重
延续整体东太湖大堤景观总体规划确立了发展定位概念,即“迎、艺、活、食、娱、乐、趣”。这几个 主题由北往南布局,给每段水岸空间注入不同的功能角色,以发挥整体多元的活力水岸特征。同时各主题与 城市经济、生活趋势、生态环境相呼应,全方位体现新吴江太湖时代的新气象。引导块生态公园属于“艺” 主题区,规划概念为发展占地约75ha的生态公园,旨在利用景观设计体现鲜活大地生命艺术的展演,满足人 们对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健康新生活趋势的追求。吴江东太湖大堤景观工程引导块生态公园在上述的立足点 上,意欲展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景观,设计策略如下。 策略一:呼应大地的律动
业主:苏州市吴江区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苏州市吴江区湖滨新城 建筑设计: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设计:中衡设计集团境群规划设计顾问(苏州)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彭文惠 设计团队:李玉婷、林淑英、吴磊、张旻雯、黄蓓丽、王翔等 总设计面积:769 000m2 设计时间:2010.01 竣工时间:2013.04 摄影 / 图片版权:赵江 /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西濒太湖,南接浙江,北依苏州,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腹 地,为苏南门户,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便捷的干线公路网和水道交通,与周边城市形成了迭A字形快捷交通网 络。本项目的基地位于吴江老城的西侧,南临吴江滨湖新城片区,便于两区市民亲近东太湖。 人文、历史荟萃孕育出独具魅力的吴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美丽苏州实践感想
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美丽苏州实践感想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苏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此方面也作出了不少努力,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美丽苏州实践感想”。
一、城市美化工程苏州市政府实施了诸多的城市美化工程,例如夜景工程、美林苏州、联合工程等等。
夜景工程的落成,大大的提高了苏州夜晚的美化水平,让夜幕下的苏州更加的迷人。
美林苏州则是为了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让所有公共区域都变得更加的美丽和生态。
二、绿化改善城市环境苏州拥有非常多的自然景观,例如虎丘、狮子林、花墙等等。
市政府也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工作力度,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苏州市的绿化覆盖率和景观水平。
一些公共区域和小区等地方,也积极安装了花草植物,对城市更是不断地进行绿化,使城市焕发出更加迷人的绿色之光。
三、环境整治针对苏州市环境的问题,市政府早早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法,实行了垃圾分类制度。
大力推广垃圾分类,让市民更加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了城市环境愈加优美。
四、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环保型城市苏州市政府也大力整改污染企业和产业,严格执行环保政策。
同步地,也不断努力创建环保型城市,把环保概念深入人心。
同时,为了保护和留住生态,苏州也采取了多种方法,例如增加生态设施、大力推广绿色出行等等。
总而言之,苏州在建设生态文明和环保领域,作出了很多的实践行动,以期建设美丽和谐的苏州城。
在未来,我们也应该自觉参与其中,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环境,为后代子孙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吴江文化的时代融合-吴江政协
吴江文化的时代融合■凌龙华地处“吴根越角”的吴江,文化基因无疑“吴风越韵”。
无山,是吴江的缺憾;多水,则是吴江的优势。
水灵动,智者乐水,因而,吴江文化的浓墨重彩当在做好一篇风生水起的“水文章”。
这水是贯通古今的,这文章是融为一体的。
地缘上,有东太湖;历史上,有大运河。
文化渊源上有吴淞江(吴江得名与此关联),特定时代背景中开挖了太浦河。
还有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其中列入省湖泊保护名录的就有56个,约占全省40%)。
一分水二分土,吴江这方“水土”,名副其实——江南泽国,鱼米之乡。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集居吴江,在今天的梅堰龙南村,诞生了“江南第一村”。
从马家浜文化,到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吴江始终得天独厚,一脉相承,得太湖、长江氤氲滋润,让地域文化带上鲜明的“乐水”印记。
除了宽泛意义的江南文化、水乡文化、太湖文化、稻作文化、丝绸蚕桑文化、园林文化、古镇古村落文化,堪作“吴江标识”的地域文化应该是传统的莼鲈文化、垂虹文化与近现代的南社文化、江村文化。
不难看出,这些文化都由吴江的“水”孕育,反过来,也酿成了吴江的“诗”与“史”。
伴随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吴江的面貌日新月异。
但“新”不等于“唯新”,“异”也不同于“离异”。
如何找到结合点,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让传承与创新并举,借用时尚的套话,这该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课题。
太湖新城(最初名滨湖新城)建设是大手笔,是创新开拓。
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国际化、现代化、商务化,恰恰在于身边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何借得湖光山色,做足“亲水”文章)与“舟过吴江诗韵长”(如何有别千城一面,唤起“这一个”的本土记忆)。
因此,有些乡土元素必须融入。
新城规划之初,我们就提交了一份《关于滨湖新城规划建设更好更多融入吴江文化元素的建议》,并附上简要的“吴江文化元素参照表”,提及的可融入元素涉及名人、胜景、古踪、事迹、诗文、民俗等方面。
这份建议案的出发点是“把根留住”,但坚决摒弃迂腐的守旧,特别是不伦不类的拼凑。
弘扬生态文化共建生态文明
江泽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成立之际,我很高兴以《弘扬生态文
化,共建生态文明》为题,围绕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弘扬生态文化, 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办会宗旨,谈谈我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与大家一道讨论交流。
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第三,推进绿色家园建设。让广大民众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 净的水、吃上绿色的食品、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舒适的人居环境,这 是建设绿色家园最基本的标准和要求。国家林业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 全社会开展“关注森林,共建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联合国 粮农组织统计,2000---2005年间,中国净增的森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其 增加森林面积的总量,相当于过去五年全球森林采伐面积的近一半。据 国内专家初步估算,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了约五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相当于同期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 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 挑战。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关注森林,植树造
2
与生命价值的尊重和赞美中,获取精神与物质成果的享受。比如,中华 竹文化在生态文化中独树~帜。千百年来,竹子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 缘。人们种竹、赏竹、用竹、爱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 留下许多以竹为题的诗词丹青。人们赞美竹子,是因为它有青翠洒脱的 风姿,昂首挺拔的气势,虚心有节的情操,刚柔相济的品德。体现在竹 文化中的竹子,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寄 托和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观念和理想。
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
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的一种宝贵遗产,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社会风俗和团结互助等方面的价值。
这种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四时顺序”、“五德并举”等思想,强调了生态环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这使得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愈加重要。
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生态适应性和生态平衡,尤其是在保护环境和应对环境变化方面有着很多可取之处。
首先,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的美好表现,也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
在和合文化中,生物多样性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生产领域。
例如,传统农民在生产时不仅注重种植各种作物,还会种植杂草、杂菜、果树等,这不仅丰富了生产方式,还能增加农民的收益。
此外,在禁猎禁渔、改善生境、保护濒危物种等领域,和合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次,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还强调了生态系统的相互关联。
在和合文化的观念中,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整体,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传统中国人注重调和阴阳四象,根据自然、地理、气候、土壤特点设置农田和城市。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与其他文化相比,和合文化强调保持生态平衡,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和合文化中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和合文化的生态思想还强调了生态适应性。
生态适应是指生物群体能够适应其生存环境,并在环境变化时保持其生存能力和稳定性。
在和合文化中,人们注重走自然之道、顺势而为的貌似懒惰的方法。
擦亮“文化名片”,推进产城融合——以“吴江区十大文化名片”为例
2019年3月下半月刊擦亮“文化名片”,推进产城融合——以“吴江区十大文化名片”为例朱振康本文从观察“吴江十大文化名片”发展现状入手,围绕生产力、内需、融合和创新等4个关键词,思考吴江区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入苏州、提升吴江地方文化形象影响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策略。
引言吴江坐拥千年历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名人英才辈出,为其进一步深化“旅游+文化”模式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
2014年评选出的“吴江十大文化名片”包括同里古镇、费孝通、南社、垂虹桥、绸都盛泽、中国太湖美食之乡、昆曲“吴江派”、苏州湾、太湖大学堂和莼鲈之思等。
这些名片作为不同侧面的标志地、标志物、标志品牌和标志人物,来体现吴江城市的整体形象、区域形象和特色形象。
一、“吴江区十大文化名片”的意义及基础1.吴江文化是吴江发展的精神沉淀和精神继承。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蕴。
从松陵、盛泽的双核发展到四大片区同力并进,从相对隔阂的县级市到逐渐融入苏州的城区形态,从开发区厂房林立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城区,从苏南模式到特色小镇,吴江的变化离不开“江南何处好?乐居在吴江”的寄托。
“百湖之城”孕育出文化经典,把崧泽文化、莼鲈文化、丝绸文化和国学文化留在这片“丰饶鱼米地,幽雅水云乡”的沃土上,使吴江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
2.文化名片是吴江的特色展示和优势定位。
吴江十大文化名片,是近年来吴江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强化融合和提升,挖掘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定位文化特质的成果。
十大文化名片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导向性,凸显了吴江地方文化的形象特色,是吴江文化品牌的重要支撑。
吴江十大文化名片也是吴江文化的优势定位,它涵盖史、人、迹和艺等多个层面,既能独立成点,也可关联成片,辨识度高,口碑卓著,对于凝聚人心、提升吴江市民对乡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重要作用,对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吴江对外形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提振我区文化产业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文化名片是吴江提升软实力的核心要素。
和合思想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启示
和合思想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启示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和而不同、异而不扰”。
和合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包容性和智慧,它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和合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生命体系,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和合思想强调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家庭,在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有着频繁的交流互鉴。
我们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吸纳各种先进文明成果,加强文化自信。
例如,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推进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和合思想强调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不断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要有容忍、包容的心态,以和合的态度去处理社会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
例如,在处理宗教信仰和民族关系方面,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的信仰与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四,和合思想提倡平等互利合作。
平等互利合作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我们应该尊重国家的主权、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以平等互利的精神展开合作。
例如,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G20等国际组织和机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合作共赢。
第五,和合思想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共同的,需要全球合作才能解决。
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多边主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例如,在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反恐打击等领域,国际合作尤为重要,我们要把和合思想贯彻到国际合作中去,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共同、美好的世界。
总之,和合思想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和合思想的传承和推广,让和合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志在富民满弓弦
http ://地处太湖东南岸的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又称“江村”。
近年来,吴江区将开弦弓村综合提升建设作为抢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擦亮“江村”金字招牌。
突出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吴江区以推进“美美江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建设为抓手,发挥区级层面22个联盟单位资源优势,制定项目清单专项支持。
七都镇发挥党建网格作用,在开弦弓村首设“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依据“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农村党员志愿服务、学习交流点搬入党员群众家中,由党员骨干带动周边党员共同学习、实践、服务,形成村党组织联系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网络。
自开弦弓村第一个“事解江村”党建服务点建成以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村民参与田园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突出富民增收,推动产业振兴。
近年来,村里个体、私营工商业蓬勃发展,全村7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和水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
2019年,开弦弓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878元。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后,“江村”的发展不再满足于传统产业的兴旺,更希望通过挖掘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盘活用好人文、民俗、节庆、水乡文化等特色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目前,开弦弓村正在加快推进打造聚集“太湖美食”的江村市集。
同时,积极探索创新民宿合作模式,组建江村民宿联盟,鼓励发展民宿经济,并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开展“江村”影像志、口述史、教学研学基地等活动。
突出生态优先,注重宜居乐居。
开弦弓村的建设着眼于乡村风韵、历史底韵、生态原韵,高起点编制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规划,着力展现“江村”风貌、乡土风情。
如今的开弦弓村,水电路气房讯网等基础设施齐全,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集中到处理池,实现了无害化处理;生活理念也日益跟城镇接轨,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启动,对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开弦弓村正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庭院革命”,努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环境,彰显“美美江村”风貌。
浅谈苏州城市精神中的和合思想
浅谈苏州城市精神中的和合思想作者:沈毓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摘要:吴地总是以开放的胸襟、和合圆融的精神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是本土文化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
而这一过程中,“和合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苏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是和合文化的重要孕育之地。
苏州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的继承和发展了和合文化精神。
关键词:和合文化;苏州;城市精神;吴文化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1-01一、苏州城市精神和合思想具有和谐、融合、创新、尚文等文化思想,苏州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的人文荟萃之地,自古以来也是状元的“盛产之地”。
如今,苏州城市不断发展与创新,引进诸多外资企业。
苏州地处吴地,吴地是多种文化之大融合之地,把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和合文化为中心的吴文化。
吴文化具有“融合”、“创新”、“务实”、“崇文”等精神,苏州具有“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苏州城市精神来源于吴文化精神,和合文化又是吴文化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苏州的城市精神与和合文化精神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崇文。
1.历史渊源。
我们都知道,先秦时期的吴文化是民风尚武,吴地被称为“蛮夷之地”,吴文化也被称为“蛮夷文化”。
吴太伯来到吴地后,将楚文化、中原文化传入吴地,大家开始大兴“崇文”之风,吴地人民不断重视道德修养。
吴地开始崇儒习经、讲究礼法,开始了由“尚武”向“崇文”转化。
唐宋以后,吴地江南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治的南移,大兴创办教育学堂,注重礼乐培养,“崇文”之风日益强盛。
2.内涵。
“崇文”指的是人们追求知识、重视教育、崇尚科学,是吴文化最深刻的内在品质。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注重文化教育,具有尚智好学、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
苏州文风盛行,是中国历史上状元最多的城市,有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的“连中六元”者,至今,苏州仍有“三元坊”这个地名。
中国生态文明中的和谐理念
中国生态文明中的和谐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
以人民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既承认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基础,又承认人类活动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为目的。
这与把保护生态环境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将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
稳定、美丽、和谐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的“自然中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发展依靠人民,建设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是人类生产、生活、创作、思考的基础和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黄正术1范建良2内容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融合、共生,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
苏州市吴江区生态文明建设其理念与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异曲同工。
关键词:和合文化生态文明吴江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和合文化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源远流长,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融合、共生,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
苏州市吴江区近年来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果我们用和合文化的1黄正术:吴江区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吴江和合文化研究会会员2范建良:吴江和合文化研究会会长。
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视角去审视这些建设成绩的话,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和合文化精神,其建设理念与和合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异曲同工。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要求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是非常“豪迈”的口号,然而在“战天斗地”的口号中,人们日渐明白,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修复自然。
自然生态这个“天”与人类活动这个“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和合状态,才是科学合理的。
在此渐进的认识过程中,生态文明理念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
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得到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和强调,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南针”和“度量衡”。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充满激情和期待。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 报告以少有的近乎“煽情”的动情表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待自然、对待生态的基本态度。
研究表明,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在论述上有着四大“亮点”:首次单章论述生态文明,突显突出地位;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理念;首次提出“生态产品”内容,这一表述新意十足,内涵丰富,包括清新的空气、安全的水源、宜人的气候、舒适的环境、放心的食品等,都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
表明了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鲜明态度,可谓是为生态文明建设定了“调子”,明褊了方向。
二、和合文化思想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传统“和合”文化在天人关系上,最著名的论述是“天人合一”和“与天地参”两种学说。
“天人合一” d 虽调天人龛一个统一体,提箱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以求得生态和谐;“与天地参”是在肯定自然与人既有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人可3参与自然界的变化。
人与自然协调的思想, 最早可见于《易经》,认为人和天是一个整体,人改造自然,也应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本身的客观规律。
其后,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强调人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天地;庄子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荀子说:“天地和而万物生”,他认为自然界的和谐是万物产生、成长、成熟的根本,而自然中万事万物的有序存在,也是“和合”的必然结果。
另外,儒家所言的“致中和”、“合而为一”等思想,道家主张的“天人合一”观,虽然角度不同、领域不同,但“和合”的本质是相同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相通的。
如今, 随着改造自然的手段越来越多, 在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说, 也给自然界带来了很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给人类自身生存带来了威胁。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告诫人类:在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的时候,应该有一个限度,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唐人陆贽在《陆宣工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疏》即指出:“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三、吴江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的和合文化精神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江苏省和苏州市最南端,地处苏、浙、沪三省市交界处。
吴江于公元909年建县,1992年撤县设市,2012年撤市设区,成为苏州“一核四城”中的重要板块。
吴江自古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不仅经济发达,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也相当突出,生态特色十分明显,呈现出古镇多、湖泊多、森林湿地多的特点。
用和合文化思想和视角来看,吴江生态文明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了很好的和合特性。
(一)生态文明的“和合”考量生态文明也被称为“绿色文明”,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要发展物质生产力,又要保护自然生态。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就是要用一种新型的绿色发展方式,来实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目标。
分析吴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布局,我们会发现与和合文化思想的主张“暗合”。
1. 把生态文明的“和合”发展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早几年前,吴江已经通过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举措,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升,而且持续向好,吴江的“生态拐点”已经初现。
当前,吴江依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资源压力持续加大、环境矛盾日益凸显的敏感时期。
必须把握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短环境污染由“乱”到“治”的进程,及早进入环境优化发展的新阶段,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双赢”的目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需求。
2. 把生态文明的“和合”发展视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祈盼。
近些年来,“雾霾”等大气污染产生的有害恶劣天气时有爆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也日益加深。
因为环境问题引发的关于“发展到底是为了什么”的讨论热度有增无减,群众对环境问题和生态建设的关注与日俱增。
据有关信访信息显示,因环境问题涉及的信访行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环境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老百姓已经不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足,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如何成了老百姓能否真正安居乐业的风标之一。
3. 把生态文明的“和合”发展视为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
党的十八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是“兜底”的保障之举,意义重大。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是各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吴江概莫能外。
因此,让吴江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让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既要为今天的发展尽力,更要对明天的发展负责,既要为当代吴江人民创造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水净天蓝、树绿山青的生态空间,成为了吴江党委政府的神圣职责。
(二)发展战略的“和合”追求生态文明强调绿色、低碳、循环的科学发展理念。
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资源消耗最低、效益产出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明显提升,从而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
1. 产业布局注重生态“和合”。
近年来,吴江在产业发展布局上,充分考虑和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要求,逐步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绿色经济。
大力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项目;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装备;重点在冶金、纺织、电力、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进行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全面整顿治理涉污企业,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
积极推进“ 4+4+1” 产业振兴计划——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缆电缆、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
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促进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拓展,鼓励再制造产业发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
积极推进低碳化生产,提高资源生产力和环境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资源的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环保产业等绿色经济发展,重点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吴江正在实现发展路径的华丽转身,经济和产业发展不仅求快,更要求好,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2. 城市发展注重区域“和合”。
城市布局综合考虑区位特征、产业特征、生态特征等诸多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区域的优势,体现了和合文化思想和发展理念。
一是城市核心区:松陵老城区、南部新城和滨湖新城,是吴江政治、经济、文化和服务的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功能由生产向服务转变,逐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对四个功能片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功能,主要承担决策、咨询、商务、科技、文化、金融等集散服务,有效推进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南部新城与滨湖新城建设,积极融入苏州城区,充分发挥同城效应。
二是沿苏功能片区:松陵镇、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里镇),是深化对外开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中区,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立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产业链前端基础材料,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新高能级产业组团;依托中心城区延伸拓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金融商务、创意研发、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配套设施,全力打造新高能级服务载体。
三是沿沪功能片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是无缝接轨上海,承接虹桥商务服务功能外溢的桥头堡,围绕电梯为主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借助上海优势,提高国际产业和服务转移的承接能力,依托省级商务服务集聚区和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试验检测、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利用便利的交通、相对较低的商务和居住成本,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努力成为上海后花园。
四是沿浙功能片区:盛泽镇、平望镇、震泽镇和桃源镇,是深化对内开放,发展民营经济和产品交易市场的集聚区,创新落实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民营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加快成果转化、技术改造、标准制定和品牌创建步伐,持续推进民营经济提档升级;围绕市场功能提升,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通过完善价值链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以盛泽扩权强镇试点为契机,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