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成就与生活

——莫砺锋教授做客市民课堂常州日报2012年2月5日

政见

苏东坡是一个坚持真理,正气凛然的政治家。

在北宋后期,政坛上新旧党争,一派叫新党,首领是王安石;一派叫旧党,首领是司马光——两个都是文化巨人,在政治上针锋相对。苏东坡那个时候,实际上他是夹缝中的,他赞成改革,但是他反对像王安石那样剧烈的改革。

苏东坡和司马光的关系非常好,他是站在旧党这边。他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新法,他都是是从公心出发,他是从国家的利益考虑问题的。

王安石推行新法,为什么当时受到那么多反对?就在于他的变化太快,太剧烈。他在短短的6年时间,有十条国家法令根本上的改变。我们古代有一本非常智慧的书叫《老子》,有一句话,叫做“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煎一锅小鱼。因为小鱼本身很柔弱,很脆弱,所以煎的时候,要小心翻,小心翼翼的;幅度一大,动作大的话,那就烂了。所以治理一个大国,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能胡来。王安石变法不像那么小心——我觉得王安石变法要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炒黄豆——这样一个大的国家,一个社会,承受不了震荡。王安石的新法有很多没有经过好好的论证,匆忙地推出来。有一条法,叫做《手实法》,所有的人都到政府报家里的财产,田地、房屋一共值多少钱,多少两银子,报了以后,按照你报的这个家产,按比例收税。他们担心老百姓瞒报,就规定,比如张三家报了以后,其他人可以去揭发他;官府来查实了以后,瞒报的部分,一部分充公,另外一部分,赏给这个告密的人。苏东坡正在山东临沂,他坚决反对,他说这样天下会大乱,人人都会举报人家。人都是有私心啊,这种影响不能叫不和谐,叫动荡。所以后来不到一年,这条法令就收回去了,进行得太匆忙了。

若干年以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死了,退居洛阳15年的司马光东山再起。当司马光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他回到洛阳去,15年不谈国事。皇帝死了,太后执政了,太后在政治上倾向于旧党,启用司马光,司马光一做宰相,就要在一年之内,把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部推翻。全国都反对。这个时候苏东坡也从被贬的黄州被召回——因为他是旧党,旧党上台了,把他召回来——他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升官了,当了翰林学士,但是当司马光要很快地废除全部的新法的时候,苏东坡又坚决地反对。他说这个新法里面有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已经实施这么多年了,老百姓都习惯了,现在全部废除,又全部恢复旧的——变成新法的时候,社会已经经历了震荡,现在又全部变回去了,又来一次震荡——社会承受不起,所以他就反对。他在朝廷里面,就跟司马光当众辩论起来,争得很不愉快。这样一来,好了,苏东坡其人在新党得势的时候,他是受排挤,旧党上来了,他又表示不同意。司马光是君子,不会害他;但是司马光的亲戚就打击苏东坡,因此他在旧党当政的时候,也受到排斥。他一辈子有那么多时间,在外地做官,先后三次被流放,跟他性格的耿直有关系,说真话,不是违心的话。我每天读苏东坡的诗集,读到这里以后,都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样一个政治家,是真正为国家、为老百姓着想的;为国家的利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政见。这样的政治人物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分,这样的人当政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

政绩

第一,江苏徐州。

苏东坡被派到徐州做知州,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个灾难:黄河泛滥了。洪水很快就冲到徐州城下,很快就把徐州城团团围住,整个徐州就依靠一堵城墙把洪水挡在外面。刚上任不久、才几个月时间的苏东坡,带领全城人民抗洪。抗洪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城里挖土,在城墙内侧修一条坝,一条堤,从里面托住城墙,不让洪水把城墙冲垮。一连抗了一个多月,洪水也没有退,全城的人都疲惫不堪,形势非常的危急。苏东坡实在没办法,就走到徐州驻军的营地,去请求军队的帮助——大家读《水浒传》,里面有一个名词,里面的林冲,叫做八十万“禁军”教头——北宋的一类军叫禁军,还有一类是叫厢军。厢军是地方部队,没有战斗力,负责地方的治安;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野战部队,有战斗力。禁军驻扎在战略要地,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历来都是禁军驻守。但是北宋的政策规定得非常的严格,禁军除了皇帝,除了枢密史,谁都不能动,地方官员无权调动。但是苏东坡抗洪人手不够,就请禁军,徐州的禁军的将士不敢开出的,这是违反朝廷命令的,当禁军看到苏东坡这样辛苦的模样,先开出去再说。在徐州禁军的支持下,苏东坡终于把洪水抗过去了。

第二年——那场洪水是冬天——到了第二年春天,苏东坡马上开始整治城外的水利工程,北宋地方官,任期最多三年,然而那个时候黄河泛滥是有周期的,一般都是30年,30年之内不会有第二次大的洪水。也就是说,苏东坡任期内徐州不会有第二次大洪水,他第二年就开始为下一次抗洪做准备。这种工程,跟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官员,所谓的面子工程,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完全不一样。他不是短时间的,他是为徐州的长治久安考虑。当然说句闲话,徐州的煤矿也是苏东坡发现的。我两个月以前到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去,他们成立了一个苏东坡研究所,我说你们矿业大学,怎么也研究苏东坡?他们说苏东坡是我国采煤事业的先驱,徐州的煤矿是他做官的时候发现的,所以他们要研究他,他太了不起。

我们讲第二个地方,就是杭州。

苏东坡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37岁,做通判,副市长。时隔15年以后,再次去做市长,做知州。时隔15年以后,苏东坡第二次来到杭州,他发现西湖变小了,以前水面那么大,现在好像萎缩了,他就问父老乡亲怎么回事。父老乡亲就说,西湖的水草,长得非常快——因为北宋的时候,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皇帝说要放生积功德,不许打渔,所以西湖的水草长得很快,水草一长起来,湖里的淤泥就堆积起来,这样下去,再过十几年,西湖水面就没有了。杭州的西湖当时是唯一的淡水源,是饮用水源,也是农业灌溉水源。苏东坡作为地方长官很急啊,西湖没有了怎么办?所以他刚到任就开始整治西湖。整治西湖就是砍水草,挖淤泥,一连挖了几个月,西湖里面原来有一条堤,是东西方向,叫白堤,是唐代白居易做太守的时候修的。南北方向没有堤,绕西湖一周30多华里,老百姓从南到北,要绕过去很远,现在有这么多水草、淤泥,正好是建筑材料,用这些东西,在湖里面修了一条堤。为了让湖水能够自由地流动,堤上造了六条桥,然后堤上种上树。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堤叫苏堤,现在是杭州的一景,但是当年苏东坡修它,不是为了游览,而是为了整治西湖,为了水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