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摘要】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对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从协同创新的实际运行状况来看,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合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协同各方包括各企业单位、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得以顺利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的现状(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现时状况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通过调研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产学研的活动,然而采取签订协议方案的合作并不多,认同合作的企业数量显然占少数,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高职院校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度很低,企业对这项合作教育同样缺乏热情。
产学研合作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类型都比较单调。
产学研合作的最主要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形式就是学生的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其他活动。
高职院校打算通过实习来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企业恰好也想通过实习吸取新鲜血液,两者都没有将合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上。
(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动力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在服务企业方面高职院校的能力较弱。
企业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员培训更感兴趣。
企业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解决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高职院校并不擅长,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并不重视对组织的建设,所以没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都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从而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
(三)外界的关注度缺乏政策的激励,对于合作并没有稳定的利益鼓励。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乏激励政策,没有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希望政府制定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可以使合作对象直接获益。
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内涵、模式与机制书
主体 利益 一 体 化 的联 盟 ; 育人 功 能来 看 ,职业 院校 从 “ 产 学 研一 体 化 ” 学 习 、 究 、 会 服 务 功能 相 结 合 的 是 研 社
一
主动适应 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 及时响应生产技
术新 成 果 和 管理 服 务新 标 准 的要 求 , 是对 职 业 院校 人
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 是使职业教育能够有 效沟通整个教育界和职业界 , 及时响应新技术和新成 果要求 的有效途径 。如何进一 步深化并丰富其 内涵 、 创新发展模式 、 完善运行机制, 促进职业 院校产学研合
作 工作 的深 化发 展 , 时 代赋 予 职业 教 育 创新 发 展 的 是 重要 使命 。
适 合 用人单 位需 要并 且熟 悉行 业企 业最 新技 术 和服 务
项 目来源 : 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项 目编号 : J 1 0 3 的研究成果。 ( A AI 0 0 ) 作者简介 : 胡丽 霞 ( 9 7 。 , 北赤城 人 。 1 7 一) 女 河 北京财 贸职 业学 院科研 处 。 副教授 , 博士 。 要研 究方 向 : 主 高职教 育 、 场调查 ; 市 李字红 (9 4 . 。 1 6 一)女 北京人 。 北京财贸职 业学院院长助理 , 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高职教 育管理 。
职业 教 育 是 以职 业 为逻 辑 起点 的教 育类 型 , 技 科 进 步和 生 产力 发 展 的新 成果 、 济发 展方 式 转 变和 产 经 业结 构 调 整 的新 要 求 , 最先 反 映 到职 业教 育 上 。能 否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也逐渐受到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成为当前发展的紧迫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借鉴国际经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为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究,揭示其重要性,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推动路径探索的建议,为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促进科研创新等方面。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加实践性的教育,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使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这种融合可以促进科研创新,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索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径,深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总结国际经验并借鉴,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为高职院校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为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和与企业的合作提供重要参考意义。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
・2 4 7・
高职 院校产 学研 一体化 实践 性探 索
— —
以天津 现 代职 业技 术 学 院与 天津 海 鸥表 业集 团有 限公 司 为例
Ex p l o r a t i o n o n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P r a c t i c e S t u d y o f P r o d u c t i o n - l e a r n i n g - r e s e a r c h i n Hi g h e r Vo c a t i o n a l Co l l e g e s :
r e s e a r c h c o o p e r a t i o n , a n d mo r e o v e r ,h a s he t r e li a t y o f t h e t h e o r y a n d t h e p r a c t i c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o n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l e a r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c o o p e r a i t o n me c h ni a s m i n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
A b s t f p r o d u c t i o n - l e a ni r n g — r e s e a r c h i s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t r e n d o f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 T a k i n g he t o b j e c t o f s t u d y b y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 — l e a ni r n g — — r e s e a r c h c o o p e r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i a n j i n M o d e m 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y g C o l l e g e a n d T i a n j i n S e a g u l l Wa t c h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
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一、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涵义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
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指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二、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第一,职业教育集团。
职业教育集团是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以专业、行业为纽带,由相关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组建。
其目的是优化重组职教资源,创新职教发展模式,营造职教发展环境,校校、校企深度合作,提升职教办学质量。
合作的主要内容一是统一安排教学,统一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学管理模式,统一实习、实训方式与内容,统一安排就业指导和推荐。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
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信息共享。
三是师资培训交流。
企业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职业院校为企业开展多层次员工培训,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到学校讲课,委派技术工人到学校指导实习。
四是开展技术服务。
院校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制定生产工艺设计、营销策略,帮助企业诊断问题。
第二,校企联合学院。
校企联合学院是专业与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通过共同组建管理机构、共同遴选管理人员、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运作、共同打造共享基地、共同管理办学基金等途径,深度开展专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合作主要内容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及培养方案;二是与企业建立联合学院董事会制度推讲校企深度合作运行:三是建立校内工作室、校中厂、场厂中校等:四是互聘专家及企业高管,合作组建-创新型“双师”教学技术团队;五是创建学生创业园,形成建校企文化品牌;六是教师参与制定企业标准、合作科研开发、承担技术服务项目等。
第一,校企实训基地。
校企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类。
校内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车间为建设基础,配罟相关教学用具,使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中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郑州高职院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报告
强, 能够缩短或者 消除 岗位适应期 , 实现 学校和职业 岗位的无缝对接 , 少企业 的运 营成本 。对 学校 而言 , 减 该模式利 于专业和学科 建设, 办学更贴近市场 , 少办学的盲 目性 , 使 减 最大程度 的实现 以就业 为导向的培养 目标 , 从根 本上解
决 学 生 的 就 业 问题 。
业急需 的人才得到培养 , 企业保证 录用合格 的人才 。
12 2校 企 双 方 共 同 制 定 人 才 培 养 计 划 ..
1 1“ . 订单式” 才培养模 式的 内涵 人 “ 订单式 ” 才培养 模式 , 指作 为培养 方 的高职 院校 人 是 与作为用人单位方的企事业 单位针 对社会 和市场 的需 求共
收 稿 日期 :0 0— 7—2 21 0 8
学校和企业应 根据地 方 经济 的发 展 、 业及 学生 的需 企 求、 高职教育 的规律 , 同制 定适合 三方需求 的人才 培养计 共
基金项 目: 郑州市郑 州地方 高校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及人 才培养工程项 目
作者简介 : 宁建 中 (9 3 ) 男 , 16一 , 山西 运 城 人 , 州 大 学化 工 食 品 学 院讲 师 , 究 方 向 : 品 包装 。 中 研 食
人 单 位 和 学 生 的“ 赢 ” 三 。 ’
合 , 企双 向介入 ” 式 、 结合 地方 经 济全 面合 作” 式 、 校 模 “ 模 “ 以企业为主 的合作办学” 模式及 “ 订单式 ” 培养模式 。 。 。
12 订单式” .“ 人才培养模 式的基本特征
12 1校 企 双 方 签 订 人 才 培 养 协 议— — “ 单 ” .. 订
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签订用 人订单 , 在师 资、 并 技术 、 学 办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进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一、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用的现状(一)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现时状况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与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不同,是指高职院校、研究院所和企业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按照特定的目标形式而搭建起来的互动改良形式。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教育目前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落实在实际中。
通过调研发现,每所高职院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产学研的活动,然而采取签订协议方案的合作并不多,认同合作的企业数量显然占少数,合作的形式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高职院校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关注度很低,企业对这项合作教育同样缺乏热情。
产学研合作虽然具有多种形式,但是类型都比较单调。
产学研合作的最主要也是最能被接受的形式就是学生的实习,大部分学生都不参加其他活动。
高职院校打算通过实习来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企业恰好也想通过实习吸取新鲜血液,两者都没有将合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技能上。
(二)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动力企业希望高职院校能够解决技术问题,然而在服务企业方面高职院校的能力较弱。
企业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和人员培训更感兴趣。
企业希望通过高职院校解决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技术难题,但是高职院校并不擅长,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并不重视对组织的建设,所以没有积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很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产学研的合作,都是在院系层面进行的,从而没有更大的合作平台。
(三)外界的关注度缺乏政策的激励,对于合作并没有稳定的利益鼓励。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缺乏激励政策,没有对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因此企业希望政府制定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从而可以使合作对象直接获益。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拥有自己的特色,如办学、育人、就业,并且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多种教育模式,诸如产学研用合作校内模式、基地加项目模式、订单模式等等。
然而,产学研用教育合作在进行过程中并不是特别的顺利,遇到了许多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意识不强许多高职院校中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产、学、研”结合研究现状与建立立体化模式理性思考
学研合作模式 和机制内涵 。也有学者通过分析 当前高 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 提 出相应对策 , 如谭界 忠分析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 障机制中存在 的组织协 调保 障体系不健全 、 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完善 、 经费投 入保障体系不稳定 的问题, 提 出应发挥政府在高职教育
了研究 ,但是他们的共 同不足是侧重于 国外高职产学
研 经 验 的宽 泛 总结研 究 ,而对 国 内高职 产 学研 结 合 的 具 体机 制 研究 不够 深入 。 在 比较 借鉴 国外 发达 国家高 职 产学 研 结合 机 制经
验 的基础上 ,研究者对国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存在的
转换职能, 为建立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
基金项 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 规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课题《 高等职业技 术教育“ 产、 学、 研” 结 合 机 制研 究 与 实 践 》 , 项 目编 号 : J S [ 2 0 1 1 】
GHB G0 5 8
作者简介 : 柳路行 ( 1 9 8 l 一 ) , 男, 汉族 , 甘肃庄浪人 , 大学 本 科 , 讲师 ,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汉 语 言 文 学 教 育 教 学 和 高 职教 育 。
产学 研 合作 保 障机 制 的 主导 与支 撑 作用 。王波 在 分析 学校 、 企业 、 政 府 三 方 的 责任 和 义 务 的基 础 上 , 提 出学 校 要 转 变 思 维方 式 , 强 化 市 场 意 识 和服 务 意 识 ; 企 业要 构 建 全新 的经 营理 念 , 以人 为 本 , 集 约经 营 ; 政府 部 门要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究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生源及就业具有区域性的重要特征,而且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大多为地方政府,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以最终实现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分析。
一、制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理论支撑不足、缺少产学研结合有效实施途径、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起步阶段,政府应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与规范,来引导、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
目前,政府应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完善的政策法规。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调动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服务于的教育职责与义务,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费优惠。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通过建立产学研调控机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寻求并把握住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软硬”等方面共同评价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只有建立更深层面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问题探讨
独立科研机构 , 那些有 人 才和设备 条件基 础 , 有创 新、 是 具 攻关 、 难实力的独立 科研机构 , 别 是其 中的中央级 、 解 特 省
市 级 、 业 部 门级 有 较 高 资 质 和 良好 信 誉 的 应 用 和 开 发 研 产
究机构 。
实 现 企 业 科 技 进 步 与企 业 改 革 和 发 展 有 机 结 合 , 搞 是 活企 业 的关 键 。 当今 的 时 代 , 术 已 成 为 企 业 重 要 的 生 产 技 要 素 , 进 的技 术 已成 为 现 代 企 业 的生 命 线 和 竞 争 的 源 泉 , 先 只有 深 入 企 业 的 技术 创 新 之 中 , 成 市 场 竞 争 力 , 能 真 正 形 才
( ) 合 迎 接 知 识 经济 挑 战 的要 求 二 符
的方 式 进 入 企 业 或 同 企 业 合 作 , 产 学 研 一 体 化 的 道 路 。 走 ” 按 照这 一要 求 , 学 研 一 体 化 教 育 要 “ 强 实 践 环 节 的 教 产 加 学 和训 练 , 展 同 社 会 实 际 工 作 部 门 的合 作 培 养 , 进 教 发 促
王 旭 高 媛 吴作 斌 。 , ,
( 哈尔滨 金融 高 等专科 学校 a计 算 机系 ; . 科部 ;. 资保 险系 , . b社 c投 黑龙 江 哈尔滨 1 0 3 ) 5 0 0
摘 要 : 学 研 一 体 化 是 高职 院校 发 展 的 方 向 。 系 统研 究 了产 学研 一 体 化 的 内涵 、 要 性 、 式 、 展 对 策和 产 学 研 一 产 必 模 发
续 发展 的 经 济 。企 业 的 技 术创 新 能 力 环 义
“ ” 的是 产 业 。 一 方 面 要 明 确 它 是 把 第 一 、 二 、 产 指 第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摘要:产学研一体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
本文以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为实证,从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实施方案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具有现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性;探索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247-030 引言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打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搭建一流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是高职院校更好的符合社会和市场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这里所说的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泛指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共同推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科研教学体制改革的活动,其中主要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
天津海鸥表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搭建“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研发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学生通过与企业技术要求紧密配套的课程设置和“学徒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学习锻炼中迅速掌握技术技能,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和高职院校“双赢”式效应。
下面以海鸥集团与现代学院为例,在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机制方面进行一些可行性探索。
1 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条件产学研合作要想获得成功,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只有把握产学研合作中的规律,遵循产学研合作中的基本条件,企业才能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成功,产学研合作才能实现多赢效应。
1.1 具有正确的产学研合作理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今天,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和高职院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谋求资源共享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运作模式研究
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运作模式研究【摘要】职业教育以其技术型教育的独特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更深层次的课题,是探寻实现职业教育技术特色的有效途径,以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为突破口,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特色办学,实现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学研高职实施产学研结合办学,它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应用研究、科技转化为两翼,通过合作、联办、共建、创办实体等多种形式,整合社会力量和优势资源,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办学的规模优势,增强多功能发展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科技与区域经济的有效融合,对实现高职特色办学和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高职产学研结合有以下三种典型的运作特征。
1. 产学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为基本形式,以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
其优势是:有效解决高职办学资金短缺、资源不足、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安置等问题,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力。
其运作特征为:1.1 紧密的合作机制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和相关公司、骨干企业的领导专家组成的董事会,统筹协调产学合作教育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学校的办学方向、发展规模、专业建设、招生与就业等重大办学决策和问题,并通过产学合作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实训场地、办学经费和设备保障。
1.2 有效的指导机制建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专业设置的产业背景和行业定位;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研究专业建设与发展,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不断变化的情况,为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产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并制定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实施性教学计划。
主要特点为:培养目标以岗位(群)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以行业定位为本位;课程设计以能力模块为核心;教学过程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质量评定以职业规范为标准。
1.3 共享的教育资源共建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及校内模拟训练系统,共享齐备先进的技术设备;延聘企业经理、技术骨干等作为客座教授、兼职教师或实训导师,同时,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师制定学历、业务、实践、技能培养进修计划,并分期分批地选送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和学习,确保教学硬件的技术含量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被认为是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和提高。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1. 产学研合作基地模式产学研合作基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
该模式主要通过建立合作机构或基地,实现教学、科研和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培训和实践机会。
2. 企业实习就业联合模式企业实习就业联合模式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常见模式之一。
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取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
3. 产业项目研究模式产业项目研究模式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特定的研究项目,通过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双方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实现互利共赢。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1. 建立合作机制建立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是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关键。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合作规则。
同时,建立和优化信息共享平台,方便双方信息的沟通和协作。
此外,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产学研合作意识和能力。
2. 鼓励创新技术研发高职院校应加强科技创新研发,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以满足产学研合作的需求。
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水平。
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利用科研资金和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
3. 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氛围对于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保持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园区建设的探索——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葛店产学研一体化园区”为例
身 的服 务 能 力 和 水 平 。武 汉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 为 湖 北 省
高 职 院校 的 排 头 兵 , 在 进 行 国家 示 范 性 高 职 建 设 , 正 迫 切 需 要 进 一 步 建 设 和完 善 具 有 真 实 企 业 环 境 的 “ 学 产 研 一 体 化 园 区 ”为 学 生 实 训 提 供 场 所 , 校 友 创 业 提 , 为 供基地 , 为科 技 服务 提 供 平 台 。而 学校 所 在 的 武 汉 东 湖 高新技术 开发区——“ 谷 ” 地价节节攀 升 , 光 之 因此 , 在 “ 谷 ” 近 的湖 北 葛 店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建 设 “ 学 研 光 附 产
会 以来 , 以服 务 为 宗 旨 , 就 业 为 导 向 , 产 学 研 结 合 “ 以 走
发 展 的 道 路 ” 一 指 导 思 想 已深 入 人 心 , 为 广 泛 的 共 这 成 识 , 学 研 结 合 已成 为 高 职 院 校发 展 的必 由 之 路 。 产
收 稿 日期 :0 9 0 — 9 20 - 4 2
理 、 务 第 一 线 的 高 等 技 术 应 用 型 人 才 , 此 , 人 才 就 业 ” 式 , 特 点 是 合 作 面 向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资 独 服 因 其 模 其 合 培 养模 式 与 普 通 高 等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有 着 显 著 的 不 资 企 业 、 国营 私 营企 业 等 , 用 校 企 合 作 、 企 合 作 、 采 院 室 同 。2 0 0 1年第 一 次 全 国 高 职 高 专 产 学 研 结 合 经 验 交 流 企 合 作 等 各 种 形 式 的合 作 , 行 合 作 办 学 、 术 开 发 、 进 技
联合 培养 、 员交 流 、 地共 建 、 程开发 等 ; 是 “ 人 基 课 六 双 定 生 ” 式 , 特 点 是 招 生 即能 就 业 , 全 “ 模 其 完 以销 定 产 ” ,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多种模式的探索
【 1]常 小勇 高职院校产 学研合作教 育
现 状 与 对 策分 析 中国 高教 研 究 2 0 . ( 2 8 0) 0
【 2]谭梅 、杨卫辉 浅谈 我国产 学研 合 位 ,具何针 对性 。学校 的专业建设 工作要 由 学 院 、 、 、科 研部 门共 同完成 。每个专 业 作教育 的发展对策 行政与法 2 0.( 4) 1 8 0 0 [3】丁 伯 江 提 升 校 企 合 作 内 涵 , 提 教 育 ” 是 关 键 。 在 实 际 教 学 t 缺 乏 产 业 化 环 都 要 成 立 专 业 委 员会 ,其 成 员主 要 有 企 业 和 { 境 ,也没l 仃生产实 际课题和项 H支撑 实践教 学 院 的代 表构成 ,负责 本专业教学 汁划 的制 高校企合作 水平 中国职业技 术教 育 2 . 8 0 0 (0 6) 学 , 导 致 产 学 研 三 者 之 问 没 有 真 正 意 义上 的 订 、实 施 、 检 查 和 调 整 , 对 学 院课 程 、 教 师 结 合,没有解 决学 生具有真 实 工作经历 的问 闭队 、实验 、实训实 习、时 间、考试和 毕业 【4]范 晓 荣 发 达 国 家 高 等 教 育 产 题 。 其 次 必 须 抓 住 “产 ”这 个 核 心 , 构 建 产 设 计 、就 、 等 进 行 系 统 安 排 。培 养 的 学 生 具 学研 合 作 教 育 分 析 与 借 鉴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 k 8 1) 0 学 研 合 作 教 育 的 ;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 F台 有 职 业 能 力 ,不 至 于 产 生 学 生 所 学 知 识 与实 2 0 .1 鼓 励 学 生 创 新 意 识 , 加 强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 还 践脱 节现 象 ,毕 k 后可 以直接上 岗 ,不 需要 [5]龚 阵 湘 美 国产 学 研 合 作 成 功 经 验 及启 示 湘南师 范大学教 育科学 学报 2 9 0 . 0 要 突 出 “ ”的 灵 魂 , 加 强 师 资 队 { 建 设 和 长时 间 的 工作 适 应 期 。 研 f I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过程 中有 短视 行 为 , 视人 才 培 养 的质 量 。 忽 以上 四种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中 , 建 实 训 基 地模 式 、 单 培 共 订 养 模 式 属 于 浅 层 次 的合 作 , 学 交 替 模 式 属 于 中 层 次 的合 作 , 工 股份 合 作 模 式 属 于 深 层 次 的合 作 。 目前 高 职 院校 与 企 业 进 行 的产 学 研 合 作 , 共 建 实 训 基 地 为 普 遍 采 用 的 合作 模 式 , 以 以订 单培 养 、 工学 交 替 为 一 般 采 用 的 合 作 模 式 . 份 合 作 制 是 极 个 股 别 高 职 院校 采 用 的 合 作模 式 。
益 ; 是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 , 二 以共 同 培 养 应 用 性 技 能 型人 才 为 目标 , 养 学 生 的 实 践 能 力 和 创 新 能 力 , 高 学 生 的综 合 素 培 提 质 和 就 业 能 力 。本 文 拟 探 讨 第 二 种类 型 的 产学 研 合 作 。
一
我 国 高 职 院 校产 学研 合 作 办学 模 式 现 状 当前 我 国高 职 院 校 的 产 学 研 合 作 模式 主要 有 以下 几 种 。
高 职、 同 - 厂 院 校
产
学 研
合
作
研
究
崔 海 霞 徐 芝 平 王 伟
( 南 政 法 职 业 学 院 , 南 海 1 5 10 ) 海 海 5 7 10
摘 要 :为 促 进 高 职 教 育 健 康 持 续 稳 步 发 展 . 们 应 积 我 极 发挥 政 府 的公 共职 能 作 用 , 新 产 学 研 合 作 模 式 . 立 产 学 创 建 研 合 作 的 长 效运 行 机 制 , 以此 促 进 产 学研 合 作 高 度 融 合 、 益 利 共享、 良性 循 环 , 动 高职 教 育蓬 勃 发 展 。 推 关 键 词 :高职 教 育 产 学研 合 作 发展 对 策 我 国 的产 学 研 合 作 有 两大 类 型 : 是 行 业 与 高 校 、 究 院 一 研 所 合 作 , 发新 产 品 并 投 人 生 产 转 化 为 科 技 成 果 , 造 经 济 效 研 创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研究,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案例、教育模式创新以及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
在总结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价值、挑战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与前景,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模式分析、实践案例、创新、学生就业、发展趋势、价值、挑战、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融合学校教育、企业实践和科研创新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机遇。
开展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背景一方面是因为当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这种背景下,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其发展模式、实践案例、创新模式、对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提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专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展开深入研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而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调整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资金支持,加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之一体化模式探析
( 国 ̄ J 学结合办学模 式及其弊端 一) l- '
后一年 , 即三年级时 , 按照其选择的专业方 向进入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工业项 目组 ” 进行实际生产操作 。这种 “ 工业项 德 国的“ 双元制” 是德 国职业教育 的一个重要特 关“
+ 收稿 日期 :0 1 3 8 2 1 —0 —0 基金项 目:O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 研究课题重点项 目“ 职院校 工程专 业工 学结合 创新人 才培 养方 案设计 与 2O 高 优化” 项 目编号 : —3 )全 国教 育科 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 题 “ ( 3 o; 校企合 作共建 实训基地研 究” G A 0 1 ) ( D 1l4 子课
中 图 分 类 号 :7 85 G 1. 文献标识码 : A
被誉 为德 国实 现经 济腾 飞 的“ 密 武器 ” 双元 秘 。“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 色 ,
技术发展的规律 , 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 , 是高职院 制” 教育的基本精神 , 是在办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际
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相结合 , 以职业 岗位技能的训练为本位 , 学生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 的有效教 是在学校和工厂这两个空间交替进行。学校和工厂
育模式 , 也是高职教育面 向社会 、 服务社会、 推动社 各 自独立 地进 行 教 学 与 训 练 , 套 学 习计 划 是 并 行 两 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 因此它正在成 为高职教育 的 , 总体 上 是 以工 厂 为 主 。受 训 者 在 学 校 中 的 身 但 办学模式改革发展的一种基本趋势 。 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是教育体制改革 的方 向, 其 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采取何种组织形式 , 还需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究
建 设 、 理 、 务 第 一 线 需 要 的高 等 技 术 应 用 性 人 管 服
才 , 就决定 了高 职 教 育 必然 要 建 立 以 能力 为本 位 这 的教育模 式 , 现 以技 术应 用 能力 为 主体 的 教学 特 体
高新技 术研 究 、 开发 以及 产业化 , 为我 国经济领域 中的一 个热 点 , 成 高校 科研 院所及 生产 企 业 的合 作 在 经济
建设 主战场 上的影 响和作 用越 来越 大 , 已成 为社会 经济发展 的重 要动 力源 。
[ 关键词 ] 高等职业教育; 产学研结合 ; 模式研究
立产 学研结 合 的长 效机 制 , 调 要 切实 转 变办 学 模 强
世界 的发展趋 势 , 人新 世纪 之后 , 进 高等 职业教 育 的 办学环 境及培 养 目标 发 生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变 化 , 现代 高等职 业教育 以 培养 生 产 、 建设 、 理 、 务第 一 线 管 服 高等技 术应用 型人 才 为 己任 , 不仅 具 有 以传 授 知识 和培养 人才 为主 的教 育 功 能 , 具 有满 足 社 会 经 济 还
作 和协作 , 包括 了不 同形式 、 同程 度 的融合 的一 也 不
体 化过程 。高职 教 育 的根 本 任 务 是 培养 适应 生 产 、
“ 是以“ 产” 产业” 为基础 , 产业一讲规模 , 二讲效
益 。 效益 的核心 是人才 素质 、 技 文化含 量 。高等 而 科 职业教 育将育 人与 生产 劳动 、 会实 践 紧密结 合 , 社 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发表时间:2013-08-27T14:43:52.717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8期供稿作者:罗欣黎移新贺玲玲[导读] 我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
罗欣黎移新贺玲玲/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模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可以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发展,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与产学研合作等概念有所区别。
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完成了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型。
2011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其中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比上年增加19.75万人,增长2.98%;在校生2308.51万人,比上年增加76.71万人,增长3.44%;毕业生608.16万人,比上年增加32.73万人,增长5.69%i。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道路上继续迈进。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目前全国共有1100余所高职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比例大约占整个高校招生人数的二分之一,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举世瞩目的。
但由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或由社会力量投资建立而来,师资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开展产学研技术能力有待提升。
2002年教育部长周济在高职教育会议说:“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就是必须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只有建立产学研一体经营模式,才能解决好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紧密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企业才能办出特色,一、“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背景我国高职教育产教结合可以追溯到1980年,当时的高职主要探索单向度的为企业服务,临渴掘井,急于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直到1994年全国工作会议后,及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1],高职教育在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多种模式上探索双向度的“产学研”一体化才逐渐形成为一种发展趋向。
然而,对于“产学研”[2]的内涵及如何使之一体化,还是众说纷纭。
有各自的理解和做好。
笔者认为,“产”不仅是指某一项具体的产业,更重要的是体现办学方向。
以我院为例,顾名思义,我们的产品是能适应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包括园林、畜牧兽医、营销、管理、科研等多方面的人才)。
“学”也不是狭义上的教学,而是广义上的办学,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教学管理等诸方面。
“研”当是科研,但高职的科研与普通高校的科研有很明显的区别,其科研的方向和内容比较明显,突出为“产”而研、为产服务。
综上所述,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就是以“产”为方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二、产学研一体化运行经营模式基础我院运行产学研一体经营模式的基础是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于2008年7月,经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农业厅批准,由我院牵头组建,集团现有成员单位52家,其中职业院校20所,农业企业30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个,涵盖了湖南省种植、食品加工、饲料、养殖、农业机械等农业行业的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
集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贡献求支持,以发展求重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努力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深度融入农业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联动、项目驱动,产教结合、共生发展”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道路,在体制机制、专业建设、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校企共建的标准化蔬菜生产性实习基地,采取股份制合作,运用新一代“微灌与生态种植技术”以及种子与冷藏物流技术,双方合作集约化种植无公害胡萝卜,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地,填补了我省无胡萝卜出口基地的空白,提升了学院园艺、园林、作物种植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企业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湖南日报、教育电视台、三湘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基地运行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报道。
(二)牵头学校与长沙百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机电类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学院配套实训基地,企业主导生产的方式,以来料加工方式交由校方生产,产品由企业按市场价回收,学校则按企业标准以学生作品作为考核依据,保证了学生“所学”与“所用”技术的一致性,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实现了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形成了“产训合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院先后有10个科研项目和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进入直接服务农村经济的主战场。
动科系欧阳叙向教授自2002年开始研究推广湘东黑山羊生产技术,该技术先后在浏阳、醴陵等四县推广,初步估算可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植科系肖君泽教授主持的 “外源DNA导入水稻育种研究”科研课题,成功地选育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长晚籼1号”和高蛋白水稻新品种“长早籼9号”两个水稻新品种,两年来通过学院“长沙小康园林园艺有限公司”这个桥梁,在我省长沙、益阳、株洲、湘潭、岳阳等10多个县市推广,推广面积达150多万亩,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极大实惠。
(四)我院先后派出3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下乡扶贫支教。
2001年-2005年,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我院对口支持长沙县黄兴镇新冲子村。
我们派出了9位教师组成的专家智囊团,指导该村制定村级发展规划,举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科技骨干,指导调整该村产业结构,一年半时间,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4260元,比专家组进村前人均年增纯收入1500多元。
(五)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湖南生物机电职院开发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标准。
根据湘劳社函[2006]104文件精神和国家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标准,成立了种植技术、畜牧技术、水产技术、农机技术四个教材编写专家小组,编写“农业技术指导员新职业开发”培训教材。
(六)集团成员单位娄底职院与华南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学院资源工程系部分职工采用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形式,三方以现金出资方式联合组建“华南娄职煤矿安全生产服务有限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这种校企融合、强强联手共同打造“产学研”全合一的实体公司,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体制的新举措。
同时娄底职院把娄底经济开发区中阳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综合实验基地,在指导村内道路亮化与绿化、住宅环境美化等工程方面直接参与设计与施工,这种“院村合作”模式是校企合作另一种新尝试。
(七)以长沙百通公司和长沙都市花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试点,采取“4+1”教学模式,学生一周里4天在教室上课,1天在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承接产品加工、联合开发产品等,学生即员工,最终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
岳阳职院与合作企业共建的“2+1培养”模式,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将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实习结束时已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准员工”,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三、具有行业背景的职业院校更有利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经营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实行产学研松散型结合的比较多,由于体制限制,实施一体化模式的比较少,典型例子三一培训学校。
笔者对国内一些行业特征明显的学校进行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方面的调研,结果发现,具有明显行业背景或特征的高职院校更有条件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
像笔者所属院校就有典型的行业背景。
这是因为,企业办学、行业特征在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制优势。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学校,背靠行业,依托企业,成为企业的组成部分。
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我院是湖南省农业厅直属高职学院,无论是政策还是资金,农业厅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几年来,成立了“湖南省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出台了《湖南省农业厅关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指导促进作用,对我省涉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组织协调与行业合作办学等重大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和支持。
30多名行业专家受聘为委员,标志着湖南省农业职业院校今后有了“行家”指导,将不再“关门”办学,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12年学院申报的超级杂交水稻生产示范和人才培养基地,获国家发改委资金6000万元。
“玉米原原种扩繁育基地”获农业部资金150多万元。
“藤本植物治理石漠化的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国家支持经费500万元。
与非行业背景的学校相比,企业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优势。
而在普通高校中存在的信用问题,在行业举办的学校中得到了淡化。
行业高职院校应该利用这种体制上独一无二的优势,将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到更高水平。
二是人才优势。
很多现代化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职工教育,并将职工的教育培训提到关乎企业发展命运的高度上来,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才是高校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所不可缺少的丰富的教师资源。
[3]他们可以为高职院校所用,而且不存在令人困扰的人事关系和薪酬问题。
而且,他们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是高校专业课、专业工艺课教学以及实践性教学的人才宝库。
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修订等方面,利用他们接触新技术、新设备频繁的优势,学校可以及时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将新技术和新设备,以及很多有经验、爱思考的老师傅们在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简单、实用的技术方法,补充到自编的教材或讲义中去。
三是资金、设备优势。
普通院校中,学校和校办企业的资产通常都是分开管理的。
在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经常涉及到资源共享问题,有时需要企业做出一些牺牲,这时往往很难达成妥协。
而在行业院校中,校、企资产通常是统一管理,学校、企业等各个下属单位有着共同的管理部门和领导,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渠道畅通。
而且,为了满足本行业企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凡是部门能够决定的,只需通过一个简单的手续就可以达到资源的相互利用。
很多设备设施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被用于为企业的未来培养人才。
从适用性的角度来看[4],本行业的设备设施是最适合于本行业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外出到其他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可能还存在着技术和设备对口的问题。
因此,这是行业院校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最大优势之一。
四是科研优势。
自主创新是当今大型企业改革的要求之一,重视科技兴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升级,是很多企业目前所着力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学校是一个学科结构齐全、基础理论扎实的人才库,而且这些人才也是企业的员工,他们比外来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对自己的企业和行业有着更深厚的感情和更深刻的了解,对技术创新和革新有着更直接的体会,是企业的良好伙伴,是企业所不可缺少的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