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2024版年度变态心理学第3版王建平

采用物理方法如电疗、光疗等, 辅助改善心理疾病症状和促进康 复。
2024/2/2
25
家庭支持与社会资源整合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生活照顾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和增 强康复信心。
社会资源整合
利用社会资源如康复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为患者提供康复辅助和 社交支持。
政策法规支持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心理疾病患者的权益和提供康复支持。
变态心理的产生往往不是单一因 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因素、心理 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变态心理的 出现。
发展的观点
变态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可能不 同。因此,在分析和理解变态心 理时,需要考虑到发展的观点, 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和需求。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行 为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旨在揭示心理 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发展历程
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描述性、解释性 到实证性的研究历程,逐渐形成了现 代变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2024/2/2
预防与康复
变态心理学注重心理异常的预防和康复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 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6
02 变态心理分类与 诊断标准
2024/2/2
7
常见变态心理类型
焦虑症
抑郁症
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 社交焦虑等,表现为过度担 忧、紧张不安、恐惧等症状。
2024/2/2
增强心理韧性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但其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等;精神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等。

变态心理学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大脑受损所致。

1793年法国医生比奈尔;1907年比尔斯《自觉之心》;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1、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2、行为主义的解释3、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其正面的功能:1、生物属性:适应环境2、社会属性:人际交往3、保证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

异常心理活动,是丧失了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由于丧失了正常心理活动的上述三大功能,所以无法保证人的正常生活,而且以其异常的心理特点,随时破坏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化的区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症状学感知障碍一、感知障碍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感觉阈值降低,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触摸皮肤感到疼痛难忍。

多见于神经症和更年期综合症及脑外伤恢复期。

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

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感觉缺失)。

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感觉缺失见于癔症,称转换症状,如失明、失聪3、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多见于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等,可继发疑病观念。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简史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 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 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 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 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对于异常心理的认识,应该首先了解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多种心理障碍的组合状态)、精 神病等概念的异同。上海地区已经把变态心理学扩充为《异常心理学》,里面除了心理障碍以外还包含了“一般 心理问题”的内容。但像自学考试版的《变态心理学》就不包括这一块,所以不需要考虑一般心理问题的介入。 而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当中,考试的重点为:心境障碍、神经症、应激障碍、进食和睡眠障碍四个部分。一般 出简答、论述题也以这四块内容中为主,其他的诸如人格障碍、精神病、与发展相关的心理障碍、老年人心理障 碍等等则次要一些。
研究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变态心理学的这个定义,明确地指出了它是 以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不过,针对 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 发展的影响;
感谢观看
躯体治疗包括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生理治疗和外科治疗。20世纪50年代初,精神药物问世之后, 改变了以往对严重的行为碍障束手无策的状态。精神药物对幻觉、妄想等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躁狂症抑郁症、 焦虑症等情感障碍,都有显著治疗效果。30年代开始使用的胰岛素治疗,已为精神药物所取代,电休克治疗几乎 极少应用;对一些严重的难以治愈的变态心理,也很少使用对症性精神外科治疗。此外,包括心理治疗、躯体治 疗、工作治疗、文娱治疗的综合性疗法,效果显著,被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所重视和采用。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评价标准
正常与异常的界定标准
以经验为标准
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
以社会文化、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
是否符合社会规范 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 准
以全体人群中具有某种 特征的人数分布为依据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 为标准
医学模式常用标准
工作重点
描述
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
发现原因
考察生物学、心理学、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等
治疗
不同治疗的途径及效果等
二、概念的区分
神经病 精神障碍 精神病 心理障碍
神经病:属于临床医学中神经病学的范畴。 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 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含义大致相当, 属于临床医学中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 精神疾病内容包括了精神障碍的所以内 容,例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神经 症、人格障碍等。也包括脑器质性病变 所致的精神障碍。
(4)虚构、自知力缺乏、情绪改变、意志减退 (如缺乏主动性),有助于诊断,但并非必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 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以记忆损害为主的非器 质性综合征,如癔症性遗忘症、思维迟缓突出 的抑郁发作,或以记忆丧失为主诉的诈病。
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
评价
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 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
常用诊断标准
CCMD-3 DSM-Ⅳ ICD-10
中国CCMD-3的诊断标准
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2001) 包括: 症状标准 严重标准 病程标准 排除标准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

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定义变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分支学科。

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

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二、研究对象此“变态”非彼“变态”,首先看一下“变态”的涵义:维基百科对“变态”的解释是:变态指事物的性状发生变化。

还指人的心理的一种有别于常人的不正常状态,有时专指性变态。

简单地说,变态是相对于常态的概念,也就是不正常状态。

心理学领域将研究心理的不正常状态的学科命名为变态心理学,所以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而非人们自定义的“变态”。

三、心理异常心理学把心理活动分为正常和异常,异常的心理活动状态称之为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

为了和大众口语的“变态”作区分,下文会用“精神障碍”来描述变态即心理异常的人。

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学上有三个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原则:1、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主要表现在是否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是否有自知力(对自身精神状态的判断能力)。

2、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原则。

即认知、情绪和行为是否协调。

例如,一个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反而阴郁,遇到痛苦的事情反而做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心理活动失去了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例如在没有明显外因的情况下,一个待人接物非常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有可能是人格稳定性出现了问题。

四、“变态”类型参考《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这里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精神障碍类型:1、神经症:俗称神经病。

变态心理学概述1

变态心理学概述1
奋和活动过多;严重而持久的社会性退缩〔并非 由焦虑或抑郁引起〕;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 紧张症性行为。 • 精神病性病症——精神病性问题
5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定义: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 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学科性质 研究目的
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
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病进行分类; 公元5-17世纪为神学和宗教所垄断,精神病学的开
展停滞不前, 心理异常完全被看作是魔鬼附身,鞭打、火烧、金
币、捆绑作为驱鬼
7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 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 公元17世纪中叶神经科学的开展:1861年法国
医生布罗卡发现运动性失语区,帕斯德对身体 疾病提出“细菌理论〞。精神病学的发生质 的飞跃,精神病真正被看作需要治疗的疾病, 比奈尔,法国第一位“疯人院〞院长 19世纪中叶-20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推动了 精神病学的开展,德国学者克雷丕林提出临 床疾病分类原那么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也叫“伊莱克拉情结”。
18
精神分析理论
3.性器期(phallic stage,性蕾期)
约4岁~6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生殖器刺激的兴趣。男女 儿童只好认同父亲和母亲,将父母形象内化发 展出成熟的超我,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19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
有精神障碍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 异常的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可以相互转 化
正常心理

异常心
3
• 何为变态
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神经症与人格障碍)
高于一般心理健 康水平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11)内心被揭露感 特征: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事已经被人知道, 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那个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 的满城风雨,所有人都在议论他。 (12)变兽妄想 特征: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如认为 自己变成猪、狗等,趴在地上并伴随动物叫声)
(2)被害妄想 特征: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在进 行对他不利的活动,对他进行打击、陷害、谋杀、破坏。 (如饭菜里有毒、跟踪监视,或策划某种阴谋等)
(3)疑病妄想 特征:病人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 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 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
愿大家关注变态心理学
(一)妄想 1.定义: 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 的一 种症状,是一种在病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 念、病态的推断和判断。 2.妄想的种类: (1)钟情妄想 特征: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 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质疑, 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 纠缠不已。
(4)夸大妄想 特征:这种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 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而有很大不同。
(5)关系妄想 特征:又称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 都人文与他本人有关。
(6)特殊意义妄想 特征: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 特殊的意义。(有时是在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的) (7)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 特征: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 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 生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诸如消化、血 压、睡眠也都是守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
名词解释
•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logy):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和精神障碍的学科领域,主要关注人类的异常思维、情感和行为。

•变态行为(aberrant behavior):指个体表现出与社会规范和常态行为相悖的行为表现,具有非常规、不正常的特征。

•精神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生原因、类型、症状和治疗的学科领域。

•异常心理现象(ab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指与正常心理过程有显著差异的心理现象,包括情绪异常、认知障碍等。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人类心理扰乱和功能障碍的一种形式,表现为情绪、行为、认知、社交和个人自理能力等多个
方面的异常。

示例解释
•例如,某个人对尸体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表现出摸尸体的冲动,这种行为被视为变态行为,属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另外,某人长期处于悲伤、沮丧的情绪中,睡眠质量下降,丧失兴趣等,这些异常心理现象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需要精神病理学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还有一种例子是不断反复洗手,担心受到细菌感染,而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强迫症的症状,属于精神障碍的范畴。

以上只是部分列举的名词和解释,变态心理学作为一个涉及精神障碍和异常心理的学科,有着广泛的个案和症状。

研究变态心理学对于理解和改善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变态:本质而言,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的状态。

3、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4、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5、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7(1)抽样方法:即根据一组病人的某些特点选择适应的控制组,这种方法又称为“事后因素设计”方法。

7(2)、血亲设计。

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

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8、临床观察法:又称临床方法,主要是通过病人的直接观察与谈话来获得事实,并分析问题。

9、治疗实验:在研究过程中最好采用“双盲”实验设计,即治疗者不应知道每个病人具体接受什么样的治疗,病人也不应知道接受的是什么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治疗者的“对待效应”和病人的“期望效应”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增加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般性。

10、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

11、孤立病灶: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仍正常,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而产生半醒半睡状态。

12、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

13、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

14、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

15、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

变态心理学和健康

感”、“窥镜症”
23
2. 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 维贫乏、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破裂性思维 (语词杂拌)、 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 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强制性思 维)、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 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原发性妄想和继发 性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
21
幻觉
根据感受器官不同,可分为:
幻听:言语性幻听(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 争论性幻听)与非言语幻听 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根据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和假 性幻觉; 根据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可分为功能性幻 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22
3》感知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非真实
24
妄想
妄想的特点:⑴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
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出不符合实际的 结论;⑵对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 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 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⑶具有自我卷入性, 以自己为参照系。 常见类型: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 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 露感。
13
二、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区分
1. 标准化的区分
李心天1991年提出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14
2. 心理学的原则
郭念锋提出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15
关于社会人群的心理活动,下列描述中正确
8
3. 人本主义学派:
1》提出“潜能”的概念,认为心理异常是由 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 “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 2》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 在焦虑”,是“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变态的心理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智力、意志活动及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对通过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阐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1。

什么是变态心理(Abnormal psychology)•心理失调: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心理异常: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心理疾病:从医学的角度理解心理异常,用疾病的概念界定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心理过程与心理机能紊乱•心理问题:泛指各的种程度的不同的、各式各样的、需要关注与帮助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泛指低于心理健康水平各种心理与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与异常。

•2、对心理异常的理解•(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对某个确定常模的偏离(偏离的方向与本质)。

•(2)偏离某文化常模: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偏离,但“某一”文化并不意味着“正常”。

•(3)有威胁的行为:指行为对准则的破坏,或行为无法预测。

有些准则是很清楚的,如法律、伦理;有些准则的界线不很清楚,是社会成员有着比较公允的看法(潜在准则)。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幻觉、错觉、无原因的暴力,强迫行为等。

•(5)个人主观的不适3 心理异常的判别标准以经验为标准:谁是评价者?当事人、医者或相关人员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常模的有限性:受时域与地域的限制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客观、受观察手段的限制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相对客观、重复性好4、心理异常的主要类别:(1)重度的心理异常(2)轻度的心理异常(3)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4)行为偏离与人格障碍(5)大脑疾患与躯体缺陷时的心理异常(6)儿童少年期心理障碍(7)老年期心理障碍(8)其他•严重心理异常与轻度心理异常的区别严重心理异常轻度心理异常精神病症状重轻社会适应丧失(严重适应不良)部分丧失人格改变明显部分自知力没有有主动求治不会会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心理异常的实质,即异常心理的原因、机制和心理结构问题。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认知行为疗法在变态心理学中的实践
03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跨学科合作在变态心理学中应用前景
神经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交叉研究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变态心理学提供了更深入 的理解大脑机制的机会,有助于揭示心理障 碍的本质。
计算机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结合
计算机科学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为变态心理学提供更高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抑郁症诊断与治疗方法
1 2 3
抑郁症诊断标准
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持 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抑郁症治疗方法
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药物如抗抑郁 药、情感稳定剂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等 。
变态心理学特点
关注异常心理现象,探究其原因、机 制和干预方法;具有交叉性,与多学 科相互渗透;实践性强,旨在帮助人 们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
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分类
研究对象
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 、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严重程度 等,心理异常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 裂症等。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理障碍。
人工智能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潜力
通过对大量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风险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THANK YOU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注意、记忆与智能障碍
注意障碍(disturbance of attention)
注意减弱:多见于神经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 障碍及意识障碍等。 注意狭窄(narrowing of attention):多见于有 意识障碍时,也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 能障碍患者。
思维 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内容障碍
注意 记忆与 智能障碍
自知力 障碍
•注意障碍 •记忆障碍 •智能障碍
•无自知力 •有自知力
一、感知障碍
• (一)感觉障碍(disorders of sensation) •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 后虚弱状态患者。 • 2.感觉减退(hypoesthesia)多见于抑郁状态、木 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时 常常有感觉减退。 • 3.内感性不适(senestopathia)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不畏不具 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 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又有功能性幻觉、思维 鸣响、心因性幻觉等。 功能性幻觉(functional hallucination)在某个感 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 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audible thought)或思维回响 (thought-echo)是特殊形式的幻觉。表现为 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思维鸣响多见 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psychogenic hallucination)是强烈 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的精 神障碍、癔症等。
(1)幻听(auditory hallucination)包括言语性和 非言语性的幻听。见于多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 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等。 (2)幻视(visual hallucination)缺乏具体形态和 明确结构的幻视,叫做原始性幻觉。见于精神分 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和高热患者。 (3)幻嗅(olfactory hallucination)患者嗅到的异 味感。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颞叶癫痫或颞叶肿瘤 时也有时可见。

2024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2024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contents •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变态心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变态心理的诊断与评估•变态心理的治疗与干预•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目录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异常心理的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异常心理行为,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往往将异常心理现象与神秘力量、超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如认为鬼神作祟、中邪等。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发展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异常心理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演变。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与意义学科地位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同时,它也与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有广泛的交叉和合作。

学科意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害怕,且无法控制。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和焦虑,担心被他人审视或评价。

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伴随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产生过度恐惧,如恐高症、恐蛇症等。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活力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重性抑郁障碍长期感到沮丧或忧郁,但症状较重性抑郁障碍轻。

持续性抑郁障碍在特定季节(通常是冬季)出现抑郁症状,而在其他季节症状缓解。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பைடு நூலகம்
• 精神病:(1)广义的,精神疾病;(2) 狭义的,重性精神病。 • 三个特点:1、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 损;2、社会功能严重受损;3、缺乏症 状自知力。 精神病分为功能性(精神分裂症、 偏执性或情感性精神病)和器质性(脑 器质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中毒性 精神病等);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属于较 轻的功能性精神障碍。
五、心理异常的判别原则与标准 1、原则: • 心理与环境的统一 • 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 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
2、标准: • 以经验为标准 • 以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性为标准 • 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 • 以心理测验与实验的结果为标准
第二节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1、原始社会 2、古代中国和希腊 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4、18—19世纪 5、变态心理学的奠基
• • • •
心理失调 心理异常 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 行为失常的统称。心理学角度。更多指 神经症或焦虑障碍。它们与精神病不同) • 心理问题
三、对心理异常的理解 • (1)偏离统计学上的常模 • (2)偏离某文化常模 • (3)有威胁的行为 • (4)古怪或无效的行为 • (5)个人主观的不适
F.A. Mesmer (1734~1815)
最早施行催眠疗法的是奥地 利医生麦斯麦。1775年他设计了 著名的磁气桶装置,向病人输送 磁气,达到治病的目的。
•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精神病学基 础、人格心理学等 • 使用教材: • 1、梁宝勇主编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 参考书: 1、王登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时代出版社 1994年 2、王玲 主编 《变态心理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王建平 《变态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4、吉峰主编 《变态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5、劳伦 阿罗伊等著,汤振宇等译 《变态心理学》第9版 上海社会 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照妄想的起源以及妄想与其他精神症状的关系,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突然发生的,与既往经历和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起源于其他精神异常的一种病态信念。两种表现形式:妄想知觉指患者突然对正常知觉体验赋以妄想性意义。妄想心境指患者对他所熟悉的环境突然感到气氛不对,使患者有不祥预感。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
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感觉阈限降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感染性疾病后遗症、狂犬病等。
2、感觉减退(感觉阈限增高):抑郁、木橿(精神运动性抑制)、意识障碍等。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区别于内脏性幻觉。
(二)知觉障碍
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常带有恐怖性质。(脑损伤、意识障碍)
3、思维贫乏(空)
思想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但回答问题时语速并不减慢,对精神症状漠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散)
联想松弛、内容散漫,谈话不切题,“答非所问”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5、破裂性思维(松散的加重)
谈话内容缺乏内在意识上的连续性和应有的逻辑性。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变态心理学
第一节 概述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认为人之所以“疯狂”是因为有害的体液流入大脑所造成的。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运动功能就会完会丧失。(布洛卡失语、布洛卡区)
精神分析理论解释异常心理的两个基本命题是:潜意识和性的冲动。五个判断: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称为“力必多”;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人具有防止焦虑的“防御机制”人的异常心理是由如下缘由造成:“性心理”发展受挫,造成“性心理”发展“固着”,造成人格异常;“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引发的焦虑;克制、压抑非理性冲动。
3、超价观念
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患者坚持这种观念不能自拔。它的发生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多见于人格障碍和心因性精神障碍患者。
三、注意障碍、记忆聪慧与智能障碍(大部分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一)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伴随有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
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多见于精神衰弱症状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
2、注意狭窄
注意范围显著缩小,可见于激情状态、专注状态和智能障碍患者,多动症ADHD、注意缺陷ADD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
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偏执状态。
2、记忆减退
最早出现的是近记忆力的减退,病情严重后远记忆力也减退。
3、遗忘
对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的经历不能回忆称为遗忘。
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高涨(与思维奔逸相联系)
精力充沛,自我评价过高,易激惹,情绪容易波动。若思维奔逸、情绪高涨、动作增多同时存在,则构成躁狂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躁狂发作。
(二)情绪低落
精力不足,思维迟缓,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自罪妄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若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动作减少同时存在,则构成抑郁状态,多见于心境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三)焦虑(与抑郁是共病,都是负性情绪体验。焦虑——对未来担心,抑郁——对过去不开心)
在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感到忧虑不安,伴有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有濒死感,失控感,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和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神经症、惊恐障碍。
(四)恐怖(害怕、回避,与焦虑生理反应一致。焦虑——自己构想,恐怖——实际面对客体)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其不忠,另有外遇。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更年期精神障碍。
钟情妄想:实际上是一种被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思维被广播,认为其内心的想法或者患者本人及其与家人之间的隐私,未经患者语言文字的表达,别人就知道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区别于思维鸣响。
因为一些细小的事情而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时间比较短暂。常见于脑动脉硬化、躁狂状态。
顺行性遗忘:患者不能回忆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情。
逆行性遗忘:患者忘掉受伤前一段时间的经历。
心理因素引起的遗忘称为心因性遗忘症,指对生活中某一定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癔症、应激障碍。
4、错构
对过去曾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坚信不移。
继发性妄想:以错觉、幻觉、情绪高涨或低落等精神异常为基础产生的妄想。
2、强迫观念(区别于思维云集)
强迫观念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海中。患者自己知道不必要,却无法摆脱。表现为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迫性怀疑、强迫对立观念。强迫观念常伴有强迫动作。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制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幻觉(出现幻觉一定是重性精神病):
(1)根据感觉器官不同,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和内脏性幻觉。
幻听包括言语性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患者会自言自语、自笑)争论性幻听。幻听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性精神障碍。
幻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高烧、酒精依赖。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幻觉分为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心因性幻觉
功能性幻觉(机能性幻听):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或其他精神障碍。
思维鸣响(读心症)表现为患者能听到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仅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
夸大妄想: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利等。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自罪妄想: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罪行。主要见于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见于精神分裂症等。
疑病妄想: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严重的疑病妄想又称虚无妄想,对于认为自己所患的躯体疾病比较淡薄。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三)感知觉综合障碍
“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礼物变形症。
“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可见于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
“窥镜症”认为自己的面孔或体形改变了形状故多次窥镜。见于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二、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病性障碍的核心症状)
思维障碍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部分。
(二)情绪淡漠
对能引起正常人情绪波动的事情以及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事情,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三)情绪倒错(知、情、意不协调)
情绪反应与现实刺激的性质不相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三、脑器质性损豁的情绪障碍
(一)情绪脆弱(爱激动)
常见于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
(二)易激惹(爱发脾气)
思维被剥夺:思考过程中突然认为自己的一些思想被外界的力量掠夺走了。
9、思维云集
又称强制性思维,指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潮,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区别于强迫性思维。
注:7、8、9总称为精神自动症,有其中之一即为精神分裂症。
10、病理性赘述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偷换概念)
主动地以一些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不经患者解释别人无法理解的含义。
6、思维为连贯
在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出现词语杂拌称为思维为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时。
7、思维中断
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时间内突然中断。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剥夺
思维插入: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对这部分意外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意识清楚情况下后天获得的记忆、智能的明显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患者能认识到自己的不适,要求治疗,称之为自知力完整。精神障碍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往往丧失了对精神病态的认识和批判能力,称之为自知力完全丧失或无自知力。自知力是精神科用来判断患者是否有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以及疗效的重要指征之一。
行为主义(巴甫洛夫、斯金纳)对异常心理的解释: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过程的冲突造成的,另一个是有力的,异乎寻常的刺激。
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对异常心理的解释:“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存在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保障人正常地反映、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特定事物产生与处境不符的紧张、害怕的心情。多见于恐惧神经症。(场所恐怖、事物恐怖、社交恐怖)
二、以性质改变为主的情绪障碍(见于重性精神病,都是情绪的不协调)
(一)情绪迟钝
对能引起鲜明情绪反应的事情反应平淡,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精细的情绪(荣誉感、责任感等)逐渐受损,但并没有完全丧失。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及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坚信周围某人或某团伙对他进行迫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
特殊意义妄想: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还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