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合集下载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Page 4
(三) 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其主要观点是: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
童身上的复演。
Page 5
(四) 生活预备说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K.Groos)从“ 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 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 “练习说”。
Page 32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 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还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 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出现的。此外, 他还强调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儿童 个性的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他还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 于社会的需要出现的。
他强调儿童心理发展的高级机能是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发 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强调心理 发展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儿童游戏出现的诱因是:当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 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时,游戏就发生了。
Page 30
(二)游戏的发展价值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对儿童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Page 25
五、 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P67)
Page 26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派的游戏理论
总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是苏联当代最 大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成员有维果斯基、列昂节夫、 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他们都在阐述自己的心理学思想 时涉及到儿童游戏的问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为基础,创造了与西方不同的游戏理论。
Page 33
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 析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四、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主要观点: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 ,是机 体练习技能的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练 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长。
五、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 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重现祖先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 活动。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各个流派,主要是试图解释 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为什么游戏
一、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
主要观点:儿童身上有除了维护正常生活之外 的剩余精力。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要找到 出路消耗、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 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 目的的活动方式----游戏以获得快乐,这样 就产生了游戏。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 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主要观点: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里的 活动,是对原有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 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或表现形式,儿童游戏 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用认知 发展理论的术语来说,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 应。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 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另外,游戏的 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 绪需要。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 戏,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 达到必要的智力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 而不是本能。
第四节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主要观点:游戏是一种社会反映性活动,是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学前儿童的 主导活动,需要成人指导。
第五节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一、游戏的觉醒理论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十章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皮亚杰游戏发展阶段表
年龄 0~2岁 2 ~7 岁 7~12岁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游戏类型 练习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规则游戏
二、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而增加了表征而变成象征性游戏; 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
理论基础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本我:本能欲望 人格理论 超我:社会规范 自我: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1)儿童的行为更多地受本我的支配,活动主 要 受“快乐原则”驱使 (2)成人总是以社会准则去要求儿童,控制儿 童——儿童在现实中受挫 (3)游戏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矛盾的中介
观点
游戏的调节机制
局限性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 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消 极。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帕勒、蒙尼格和埃里克森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 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 会中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 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 分裂。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 途径。故该理论又被成发泄论或补偿论。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剩余 精力 说
成熟 说
松弛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生活 预备 说
复演 说
生长 说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1):经典游戏理论作者:陶金玲来源: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游戏伴随着儿童发展,儿童在游戏中成长。

游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各种文化的社会都有游戏,可能各有特点,却存在更多相似的形式和共同的性质。

游戏的历史没有尽头,有了人类就有了游戏,游戏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儿童游戏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游戏理论。

由于他们研究的角度和对象不同,因此,对游戏的本质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

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心理学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习和了解有关游戏理论将会帮助我们提高对幼儿游戏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游戏实践。

第一节经典游戏理论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儿童游戏研究的初兴阶段。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这些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剩余精力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思想家、诗人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他们认为,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的力量产生的。

他们认为:“高级动物除了维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他们还有剩余的精力,这种剩余的精力就要找出路消耗、发散出来,否则就会像不透气的蒸汽锅,要发生爆炸,于是就用自然的无目的的活动形式——游戏以获得快乐,所以就产生了游戏。

” 席勒认为,幼儿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所以只有游戏,游戏是剩余精力无目的的支出。

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就产生游戏。

剩余精力说似乎反映了一个我们熟知的常识,当我们在工作或学习以后,如果觉得还有时间和精力,我们就会通过积极的娱乐活动去打发时间和精力。

二、松弛说德国的拉察鲁斯及裴茄克认为,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在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游戏产生于人们的劳动,游戏可以减轻人们劳动和学习上的疲劳。

幼儿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松弛说反映了一个我们的日常经验,休闲活动有助于长时间工作后的精力恢复,当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到疲劳的时候,常常会通过娱乐去放松一下,以使身心得到调整。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第十章--国外游戏理论

(三)帕勒和蒙尼格的游戏观点
帕勒(Peller)的角色动机说 ——情感驱力才是儿童角色扮演的原因,模仿只是一 种表现形式 ——情感因素:爱戴、尊敬、羡慕/嫉妒、愤怒、畏 惧、敌视 ①模仿自己爱戴的人——可以实现成为这样的人 的愿望 ②模仿自己畏惧的人——可以控制焦虑和创伤 ③模仿低于自己身份的人——可以享受已被现实 排斥的幼稚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流派
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前苏联的活动游戏理论 游戏的激活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游戏理论
18、19 世纪出 现的游 戏理论。
精力 过剩 说
预演 说
松弛 消遣 说
经典游 戏理论
复演 说
(一)精力过剩说(剩余精力说)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儿童游戏时间的保证和机会的提供 评价: •试图说明游戏的物质前提 •在游戏研究领域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缺乏以实验为依据的证明(思辨) •无法解释孩子游戏到精疲力尽后又开始 游戏
(二)松弛消遣说(娱乐论)
•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
(Partick)
• 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
(三)预演说(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 (德)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游戏是 对新生儿或幼小动物在适应环境上不完善本能 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小猫戏球——捕鼠的练习;小狗嬉咬——自卫 的练习;男孩玩打渔——将来养家谋生;女孩 子玩娃娃——将来养育子女做准备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也会怎么样。因此,未 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开始。
主要观点
• 1、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是同 化超过了顺应。 • 2、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是思维 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 3、游戏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现 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同化改变现实,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五、生长说
代表人物:美国阿普利登和奇尔摩 主要观点:他们以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
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机体练习基恩能够的 一种手段,生长的结果就是游戏;游戏是 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可以生 长。
六、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拜敦代克 主要论点: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以进行活动,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研究 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 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 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把儿童 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 表现。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7成人期(25~65)生长性对自我停滞专业与共同的家庭教 育和传递的继承照顾
8成熟期(65岁~)综合性对绝望人类我的种族智慧面临死 亡
(二)游戏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阶段1:游戏对于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 具有重要的意义。婴儿和母亲往往相互凝视,这 种视觉的相互作用具有游戏性。母亲的眼神不仅 传递着爱的信息,也含有游戏性的鼓励。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 在儿童身上的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复演祖先不 同形式的本能活动,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 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他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 是可以遗传的,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 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摇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 上的活动;而打猎、捕鱼、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 人的活动等。儿童就是要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 态的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 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至50、60年代,是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和美国的埃里克森,他们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理论,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释游戏,重视游戏问题的研究。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见下图:巨大的针管和地上的一滩血迹,反映了儿童对打针的恐惧心理),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4):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维果茨基是原苏联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奠定了社会历史游戏理论的基础。

维果茨基通过对游戏问题的研究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指出儿童的游戏无论就其内容或结构来说,都根本不同于小动物的游戏,它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而不是生物学的起源。

一、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维果茨基在分析、批判前人对游戏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维果茨基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人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他把这一观点用于研究儿童的游戏,认为要把幼儿游戏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否则就不可能认识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维果茨基强调假装游戏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活动,儿童看到周围成人活动,模仿这些活动,并迁移到游戏中。

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是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典型特征。

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以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

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他在对游戏进行概念式的解释中,以象征性游戏或角色游戏为重点分析对象,突出强调了游戏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概括了这类游戏的结构组成、活动特征及价值等。

维果斯基把游戏的本质归结为社会性,一方面强调了游戏受制于幼儿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幼儿对前辈经验的掌握,肯定了成人与教育在幼儿游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这种作用的必要性。

维果茨基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游戏不是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孩子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

西方主要游戏理论及其对认识幼儿游戏的启示

西方主要游戏理论及其对认识幼儿游戏的启示

根据这些理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这个小男孩:首先,可以创造 更多的机会让他与其他小朋友互动,例如组织小组游戏或合作活动;其次,可以 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和分享玩具,培养他的社交技能;最后,如果需要 的话,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游戏治疗师的帮助,通过游戏治疗来提高他的社交能 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2、杜威的游戏理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是自然主义教育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 不断尝试和错误的过程,而游戏是这个过程的重要部分。游戏不仅可以让儿童获 得快乐和满足,还可以帮助他们探索和理解周围的世界。杜威主张,教育应该以 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让儿童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和成长。
二、自然主义教育家游戏理论的 当代启示
参考内容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自然主义教育家对游戏理论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们强 调儿童的天性和自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方式。 这些理论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自然主义Βιβλιοθήκη 育家的游戏理论1、卢梭的游戏理论
法国哲学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爱弥儿》中详细 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好的,但社会的影响常常压抑和 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回归自然,让儿童在游戏中自由地探索和学 习。他强调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认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想象力、 创造力和社交能力。
3、社会建构主义游戏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游戏理论强调,游戏是儿童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交互中建构知识 和理解的过程。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了解社会规则和人际 关系。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和自尊心。
1、游戏的作用
西方主要游戏理论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游戏不仅可以帮助 幼儿释放焦虑和压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技能的提高。此外,游 戏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和自尊心,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国外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

国外游戏理论一、剩余精力说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他认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19世纪末,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了游戏的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

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

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是祖先最早活动遗迹的再现,儿童的游戏无非是复演祖先的动作和活动,如儿童的攀爬和打秋千的游戏是人类处于动作阶段生活的复演,团体游戏是部落时期人类生活五、社会情绪表现学说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满足欲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游戏使儿童能逃脱现实的强制和约束,给他们提供安全的环境,使他们发泄那些在现实中不被接受的、通常是攻击性的危险冲动,以满足其追求快乐的愿望。

随着自我的发展,那些不被理性所接受的追求快乐的愿望就不再以直接的象征性的游戏方式表现,而被更现实的、为社会所接受的一些活动,如俏皮话、玩笑、创造性艺术活动等取代,用这些更隐蔽的方式来满足早先通过游戏得以满足的愿望。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茨提出了游戏调整激发论。他以为游戏 在没有紧迫旳生物需要和社会需求时,在熟 悉旳环境下,起着调整激发旳作用。赫特以 为小朋友是在探究旳过程中而不是在游戏 (嬉戏)旳过程中学习旳。以为游戏和学习 是对立旳。一旦开始了游戏,除了出于偶尔, 孩子是不大可能再发觉物体旳新旳特征旳。
❖ 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第一,向规则游戏过渡,一直延续到成 人社会。
第二,向构造游戏转轨,构造游戏是象 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过渡旳桥梁。 所以构造游戏最开始具有象征性旳特征, 如构造一种汽车来玩开汽车旳游戏,它是 重过程旳;而后来逐渐变成了真 正旳智力活动,追求过程以外旳成果。
❖ 贡献:
❖ 注重小朋友游戏旳动机,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人们注重小朋友旳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 戏、角色扮演等有增进作用。精神分析学 派对小朋友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旳 临床业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 用,已成为公认旳对小朋友情绪情况进行 精神病理诊疗旳措施。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旳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旳创始人 皮亚杰以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小朋友期所特有旳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 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旳机能或 活动。
❖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 ❖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四、 象征性游戏旳发展
❖ 象征旳一种主要体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 假装、假扮和幻想旳世界。皮亚杰指出,早 期旳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种物品来替代另一 种物品。
❖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 个月)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3):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第三节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皮亚杰是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又称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是在研究儿童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时,注意到儿童的游戏。

皮亚杰认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种儿童期所特有的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的机能或活动。

因此,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

他认为游戏是学习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并提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分别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相对应。

一、游戏的实质根据“适应学说”的理论,皮亚杰认为幼儿发展过程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适应来源于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两个概念,是机体适应外界的两种基本机能。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

例如,当孩子学会了抓握这一动作之后,他就试着去抓手边的每一件东西,即把它们纳入抓掌图式中。

顺应就是主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

例如,孩子要想拿到一块积木,必须先移开一个障碍物,这种现实要求他改变自己原有的抓握图式,否则他就拿不到积木。

个体正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协同活动来适应环境的。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并非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正如想像与思维的关系一样。

游戏的存在,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由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3_国外游戏理论

3_国外游戏理论

• 越是高等的动物,将来的生活就越
复杂,所以游戏期就越长。
• 把游戏分为两类: • 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高级 的心理能力的练习; • 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和模仿性的游 戏。
启示与评价
启示: 在游戏中让儿童学习,在实践中设计不同类
型的游戏,让儿童学习。
• 指出高等动物仅凭天生的“本领”是不能适应生 活的,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和练习。这一点是符 合事实的。 • 只用本能练习的概念是不能说明儿童游戏的本质 的。 • 主要缺陷:过分依赖“本能”的概念,把本能作 为发展的中心驱力,把动物的游戏与人类幼儿的 游戏等量齐观。 • 也不能很好的解释成人为什么需要游 戏并继续游戏。
游戏是一种本能
统一中蕴含着对立
经典游戏理论的评价
• 经典游戏理论的贡献 • 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 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为游戏“正名”。 • 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 与意义进行解释; • 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 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
• 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 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 游戏,关注人类特性,不是个体特点。 • 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总体有些 消极。 • 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
• 复演说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 复演说也不能解释现代社会儿童游戏的 内容。 • 霍尔在某种程度上是看到了儿童游戏内 容的社会历史性的:社会环境不同,儿 童游戏内容不同。 • 但是,他没有能够对这种现象作出正确 的解释。唤起了后人考察游戏的社会历 史性的兴趣。
5.成 熟 说
• 代表人:荷兰 敦代克 F·Buytendijk • 理论观点:
作业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 要。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 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 适应毫无关系,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 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 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 娱自乐”,而“自娱自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 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 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 “自娱自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 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 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他们 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 的自我安抚、自我保护。以上假说称为“自娱 说”。
(一)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
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 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 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 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 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发展阶段A心理,社会的危机B重要的对他人关系的范围C关 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因素D心理,社会的方式E心理,性
第二章 国外游戏理论 流派
第一节 经典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精力过剩论)
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社会学家、 心理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 发泄而产生的。生物保护自己生存的精力除了 维持正常的生活外,还有剩余。过剩的精力必 须寻找方法消耗它,而游戏是剩余精力加以释 放的最好方式。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 低等动物勇于维持生命的精力较多,剩余精力 较少,所以没有游戏或很少游戏。高等动物用 于维持生命的精力相对少,剩余的精力多,就 有较多的游戏。
超我,(如来自于父母、教师、伙伴以及 社会环境的交到)让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可 以做什么(或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 行动。如果内部或外部之间的力量不平衡, 即生物内驱力过强或社会性约束过多,都 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生物因素和教 养因素的平衡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机制。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 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 月)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经典游戏理论?1剩余精力说?2松弛说?3?3生活预备说生活预备说?4复演说?5生长说?6成熟说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三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二艾里克森的掌握论?二艾里克森的掌握论?1自我宇宙阶段?2微观阶段?3宏观阶段?三佩勒的角色扮演?四门宁格的宣泄说皮亚杰对儿童游戏的论述?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经典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复演说
5、生长说
6、成熟说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三)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二、艾里克森的掌握论 1、自我宇宙阶段 2、微观阶段 3、宏观阶段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一、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二、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三、游戏的关键特征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6):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游戏观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6):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游戏观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6):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游戏观附录2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既能提供机会,也能产生潜在的危机,如果儿童在环境中被剥夺了经验,就会产生压力感和紧张感,从而影响其发展;如果环境提供了机会,儿童就会朝着社会文化目标的方向发展。

他从生态学的观点提出儿童是自己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正如蒙台梭利所主张的那样:让儿童在适宜的环境里从事愉快的活动,通过有趣的“工作”来塑造自己的精神,才能使儿童达到“正常化”。

因此,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符号教育要求的合理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发展。

1.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丰富的游戏环境所谓丰富的游戏环境,一方面指有足够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有多样性的可变化的游戏材料,有充足的游戏时间以及多样性的游戏同伴等,这是开展游戏所必须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指游戏环境要具有刺激性,不光在数量上能满足儿童的需要,在质量上也要满足儿童不断变化的需求。

它既是儿童熟悉的环境,又是能引起儿童主动、积极的探索的环境,只有丰富多彩的环境才能刺激儿童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从游戏中去学习和寻求获得各种有用的知识经验。

如果一个游戏环境拥有宽敞的区域、足够数量的游戏材料,但这些环境是静态的、没有变化的,儿童对此可能缺乏兴趣,因为这样的环境对儿童来说缺乏刺激性,不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为儿童开展游戏设置有计划的环境要让游戏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游戏环境的设置就要体现计划性。

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年龄层次的计划性两个方面。

幼儿园游戏环境的设置应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将教育意图有计划地渗透到游戏环境的创设上。

如果一个幼儿园游戏环境的设置没有计划性,教师没有预期儿童可能的发展趋向,就会人为地剥夺儿童充分游戏的权利,削减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

游戏中儿童的行为是他们已有经验的反映,这些零碎的经验对儿童来说也许是不经意地反映出来,如果教师能有计划地抓住儿童的现有经验,为儿童提供能促使他们可能达到的方向发展,儿童也许就可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经验。

国内外游戏理论及其游戏指导

国内外游戏理论及其游戏指导

国内外游戏理论及其游戏指导国内外游戏理论一、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连线题出处)1、剩余精力说——英哲学家斯宾塞2、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德生物学家格罗斯3、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4、复演说——美心理学家霍尔5、社会情感表现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6、认知动力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7、社会性活动说——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二、中国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陶行知、陈鹤琴、朱智贤等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表现在:1、游戏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2、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板,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

幼儿游戏的有效指导△游戏的一般指导方法——1、准备工作2、游戏中的观察3、教师介入游戏一、方法:1、准备工作(准备时、地、材料等)2、观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表现、需要、作出合理的指导)3、介入游戏平行→合作→指导二、各类游戏的指导1、角色游戏的指导(概括为如下八点)①丰富游戏的生活经验,以扩大游戏的构思范围,充实游戏的内容。

②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

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主题进行游戏。

④教会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

⑤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

⑥教师可直接参加游戏,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⑦使幼儿愉快得结束游戏。

⑧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

2、结构游戏的指导A: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①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②帮助幼儿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能按顺序建造内容比较丰富的物体,进而把单个结构物组合成较复杂的整体。

④教幼儿爱护结构材料和构造后果,整齐地收放材料,会欣赏和评价构造物。

B:不定型材料结构游戏的指导:①创造良好的游戏条件②掌握基本的玩法③建立必要的规则3、表演游戏的指导(教师指导时应该注意下面4个问题)①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又便于表演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对儿童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论述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 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 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
一、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
二、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三、游戏的关键特征
国外游戏理论介绍
经典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复演说
5、生长说
6、成熟说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一)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二)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 (三)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二、艾里克森的掌握论 1、自我宇宙阶段 2、微观阶段 3、宏观阶段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