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上期末总复习(文言文考点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语文上期末考试文言文考点二
孟子三章考点背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在文中从反面论证了“人和”因素的重要性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文章通过论述,得出的论断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孟子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哪个因素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5、本文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论述了怎样的内容?
借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7、“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相关事例。
①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
8、翻译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拥护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拥护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②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富贵不能淫》
1、“大丈夫”的含义:
之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2、文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什么?
仁、义、礼
3、“独行其道”印证孟子哪句名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翻译句子:
⑴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边平安无事。
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5、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成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①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②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6、《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句式,气势磅礴,义正辞严地指出,大丈夫的精神实质,三个“天下之”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推到极致。
7、《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的座右铭。
②我认为,我们要维护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8、《富贵不能淫》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表达效果:
运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焉得”一词,不仅仅是对景春观点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的不屑和鄙视之情。
9、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怎样的本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①类比手法。用“妾妇之道”作比,他们只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
②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一味迎合君王的喜好,算不上大丈夫。
③表达了孟子的对公孙衍、张仪等人不屑、鄙视,深恶痛绝之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翻译: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举一例来说明:
①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②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成功;吴王夫差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灭亡。
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从中举一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市。”用同样的句式连举两例,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4、、文中连续举六个人的事例,他们有怎样的共同点?作用是什么?
①这些人都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②举例论证,用事实证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现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为下文观点提供事实论据。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他们有怎样的相似之处?
①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②造就人才需要客观环境的磨砺和主观努力,而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要有敌国而产生忧患意识,即客观因素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内要有辅佐之臣。
6、孟子认为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和使命加给某人,必然从哪几方面来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什么?
①原文回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概括回答: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磨炼他。
②原文回答: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概括回答: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发展了一个人的才能。
7、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①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②才能从奋斗中来,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面对困难,并设法克服。在当今社会,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准备着,在困难中磨练自己,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