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五)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_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

《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_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

Page12
十里洋场的投机家
1919-1920年,蒋介石与张静江、陈果夫混迹于上海十里洋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场。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当经纪人,从事证券投机买卖。
2016/3/15 Page13
蒋介石深谙统御厚黑之术 ,在面对孙中山时屡屡得手。 他深知孙中山视其为军事人才 ,一次次以受到排挤为名表示 不满而辞职回乡或回上海,甚 至在军事斗争最需要他的时候 不辞而别,又在孙中山督责劝 慰下归军复职。 1918年-1922年间,蒋介石 历任作战科主任、第二支队司 令、第二军参谋长等职,一步 步获得孙中山的重视,与此不 2016/3/15 无关系。
贺衷寒
戴笠
推行保甲制度
结构:10户为甲,10甲为保,10保以上为
乡镇 实行:联保连坐 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 结,互相担保不做通共之事;连坐就是1 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带 坐罪。 希望:民众支持政府→对工农红军进行军 事‚围剿‛ 结果:民众怨声载道→将全国变成大囚笼
实行文化专制 新闻出版的审查制度→→干涉舆论自由 宣传共产主义 = ‚反动宣传品‛; 批评国民党 = ‚危害民国‛; 对统治不满 = ‚反动言论‛; ‚他们的嘴就是法律,无理可 说。……一切刊物,除胡说八道的官办东 西和帮闲凑趣的‘文学’杂志而外,较好 的都要压迫得奄奄无生气的。‛——鲁迅
2016/3/15 Page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少年蒋介石与母王氏 毛福梅、蒋经国与芬娜(蒋方良 )
姚冶诚与蒋纬国
姚冶诚是蒋介石从上海带回 的小妾,后来与毛福梅、陈洁 如一起被抛弃。
蒋介石故居陈列馆的介绍
2016/3/15
姚冶诚与蒋纬国邱爱伦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目的和要求:认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本质,懂得推翻国民党发动统治的斗争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五章(燕山大学)。

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懂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次伟大创造。

了解这一时期错误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端正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及其本质。

2.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重大意义。

3. 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的严重危害、原因和端正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视频录像计划学时:2学时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一)国民党各派的纷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全国出现了短暂的三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即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南京国民政府、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的北京政府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

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存在着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以及以谢持、张继为代表的“西山会议派”在上海的国民党中央。

此外,还有割据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控制着山西、河南一带的冯玉样,盘踞两广的桂系、粤系势力李济深等。

为了争夺中央权力,国民党内的政客集团和军阀互相勾结,你争我斗,政争迭起。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以后,蒋、冯、阎、桂四派新军阀为了共同完成对奉系军阀的“北伐”,暂时获得妥协,他们的军队分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3、4集团军。

1928年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的所谓“艺才”。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 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第三个时期(1912年至1927年)。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1912 年至1927年的十几年间,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多元化时期。

第四个时期(1927年至1949年)。

在此22年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主旋律是,在融合美国和欧洲各国特点的进程中,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

第五个时期(1949年至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几乎重复了半个世纪以前走过的路径,即学习、借鉴的目标单一而集中。

第六个时期(1958年至1977年)。

摒弃“模式”,复归“传统”。

1957 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道路。

所谓复归“传统”,是指力图用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年代、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等根据地举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办法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

所谓摒弃“模式”,就是在“独立自主”的旗帜下,拒绝接受来自国外的任何“模式”。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五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二、”癸卯学制“与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2. 蒙养院制度的确定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蒙 养院制度的确定。 《蒙养院章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办学宗旨: “蒙养家教合一之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 育。 2.师资来源:以育婴堂和敬节堂内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贫困人家的 妇女担任。 3.招生对象、收托时间和院址设置:“保育教导三岁以上至七岁 之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招收“本地附近幼儿,其父母愿送 入其中受院内之教育者”。但不包括女孩,要求“以家庭教育包括 女学”,“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院址设在各省府厅县以及大市镇 的育婴堂和敬节堂内,“于育婴堂、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 4.保育教导目的及科目: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2.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壬戌学制 1922年为农历壬戌年,故称《壬戌学制》;因其是对 《壬子· 癸丑学制》的全面更新,故当时亦称其为“新学 制”。
2.幼稚园制度确立
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幼稚 园,关于学前教育,《壬戌学制》规定:将蒙养园改称为 幼稚园,确立了它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 地位。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发展学前教育的原则 (三)实施“保教卫合一”的教育制度 (四)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学前保教方法 (五) 出了一批献身学前教育事业的保教队伍
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 肆 ·教育
一、不同时期教会在华的学前教育活动
1.清末的教会学前教育 外国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 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 思想上奴化中国人。 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外国教会能在华创办学前教育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有关。 教会学前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一)19世纪中后期缓慢起步 (二)20世纪初较快发展 (三)立案注册后逐渐衰落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史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专题五 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专题五 近代的屈辱、抗争和探索

2、政治侵略------三大不平等条约: 、政治侵略 三大不平等条约: 三大不平等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 ①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 始 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 完全沦为半 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突出特征的条约 的条约: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①中俄《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日《马关条约》 ②中日《马关条约》最能反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 阶段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特点 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③《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 辛丑条约》中国赔款最多 二十一条》 灭亡中国的条约 的条约。 ④《二十一条》:灭亡中国的条约。
3、经济侵略 、 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 商品输出为主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前以商品输出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为主 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 资本输出方法: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 开矿设厂。 开矿设厂。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 日本对沦陷区的掠夺:抢劫银行、滥发纸币、掠夺 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 。(抗日战 炼铁资源、掠夺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抗日战 争时期,了解) 争时期,了解) 4、文化侵略 通过设立教堂、 、文化侵略-------通过设立教堂、传播宗教、学校 通过设立教堂 传播宗教、 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方式推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 了解) (了解)
二、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
(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39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 年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鸦片战争中,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 3、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年) 、左宗棠收复新疆( ~ 年 4、甲午战争中,邓世昌、丁汝昌等英勇杀敌或壮烈殉 、甲午战争中,邓世昌、 国。 (二)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 2、义和团运动(1898—1900) 、义和团运动( )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 启示: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 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史_5

中国教育史_5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902年的“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最早颁布) 壬寅学制 1904年的 “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最早被实施) 癸卯学制 的颁布
1902年(农历壬寅年),管学大臣张百 熙上呈学堂章程,即《钦定学堂章程》 , 史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张百熙、 张之洞、荣庆合作又对这一学制进行了 修改,于1904年 1月(农历癸卯年底) 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即《奏定学堂章 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 程》 ,史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开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 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 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 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 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 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 “壬子癸丑学制”。
三、国语和白话文教学的开展
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以白 话文取代文言文。 白话文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学 习阅读和写作的负担, 为真正在民众中普及教 育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 1920年,教育部正式规定从一二年级开始使用 白话文教材 ,到1922年止,除语文课本中的 文言文课文外,所有的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
中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史——清朝晚期、民国初期的 清朝晚期、 清朝晚期 教育
本章主要内容
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 、京师同文馆( 2、留学教育 、 3、《癸卯学制》(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 癸卯学制》 第一个被实施的学制) 4、 1922年的《壬戌学制》 年的《 、 年的 壬戌学制》 5、蔡元培 、 6、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
二、改革学制
1912年《壬子学制》 年 壬子学制》 1912 (壬子)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新学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 布新订学制(壬子学制),规定: 初等教育7年(初小四年为义务教育、高小三年), 初等教育 中学4年, 中学 大学预科3年,本科 本科3—4年, 大学预科 本科 共18年。 师范、实业教育年限另成系统。

中国近代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1,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学校是1839年在澳门创办的马礼逊学堂2,早期教会学校的特点:第一,在课程上传播圣经的同时也传授儒学,自然科学也是重要教育内容;第二,规模较小,文化教育起点低;第三,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第四,引入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3,洋务学堂的类型:方言学堂(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1862年在北京设立4,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左宗棠建立)。

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训练造船技术;后堂学习英文,又称“英国学堂”,训练驾驶技术。

课程除外文及专业技术科外,还讲授儒经并兼习策论。

福建船政学堂为中国近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加强了中国的海军力量5,洋务派派遣留学:幼童留美以及派遣留欧(容闳是发起者);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之风,有一定贡献:一是培养了一批中体系统的洋务人才;而是留学生一经接触西方文明,学到了一些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介绍到了中国;三是传播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维新变法时期维新学堂:万木草堂(康有为创办于广州,变法派第一所学校,并撰有《长兴学记》为学规)、时务学堂(谭嗣同等创办于长沙,中西学并重,分经史子和西学几类,功课分作普通课和专门课两大类。

学完普通课后,再根据每人的志愿和特长,分别学习各种专门性的课程,以充实专门知识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和维新运动家的教育思想(见下页)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颁布学制、废科举(1905年废除;废科举标志着封建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推动了新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各地纷纷开始兴学;标志着天下士子所以来入仕的途径不复存在,使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发生巨大变化;去掉了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紧箍咒,为新思潮传播奠定基础)和建立行政体制(1905年清政府效仿日本建立学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1966年,在地方设劝学所,管辖当地学务;至此,从中央到基层的教育行政体制遂告建立)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留日教育)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见下页)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1,制定教育方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国家衰落、社会动荡和教育落后的困境,因此发展教育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19世纪末)19世纪末,中国开始迎来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主要受到西方国家的启发。

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认识到,西方的现代科技和教育制度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因此,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和技术学习,引进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教科书和教育制度。

不过由于洋务运动的弊端和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限制,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维新运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他们积极主张教育改革,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经验。

在维新运动中,中国大力推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开始实施普及教育的政策。

此外,创办了多所西式学校,培养了一批文化和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观念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诉求。

他们积极主张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在教育领域,新文化运动提倡现代教育,主张以科学、民主和人性为基础的教育理念。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如胡适、鲁迅等。

他们鼓励青年人接受先进的教育,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第四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普及教育获得了巨大发展。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五阶段: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交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中国近代五种学制(简约版)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诸多变革与发展,从明朝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到当代新教育体制,共有五种学制。

第一种是封建类学制,早在宋初就有了一定的形式,封建时代,封建学制正式地取得了形式化的体系。

其特点是“子孝父贵”、“宗法统治”,以“儒家”文化为主,着重古今文献、仪礼体系,考试加以考核,准入高等教育机构。

第二种是传统类学制,西清时期首先出现,主要是继承和发展封建学制,其根本特点是以文学为主,以经国别类史学为主要科目,准入书院机构及国家高等教育之用。

第三种是民众类学制,是指自清代以来的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政策所创造出的、以书本教育科学知识为主的学制。

它的特点是以书本为载体,以文学科学体系为主线,坚持以书本教育夯实基础,从将来入学社会国家统考中选拔人才。

第四种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政府政策性学制,它强调以专业化为特点,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创新能力为考核标准,突出考查思想品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及健全技术技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种是当代以来教育部、市场联动式学制,此类学制将教育部下属各类学校(如大学)所招收学生课程企业实践结合,以兼顾学习、进修以及社会实践等目的,为学生树立了具体的能力要求,提倡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也能按照部规定标准表现。

NO5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NO5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史》教学课件
学前教育史
第5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 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5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
学习目标
了解蔡元培的儿童公育主张和学前美育思想; 了解鲁迅的儿童本位思想及其影响; 掌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了解陶行知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观点,掌握 陶行知的解放儿童理论及“艺友制”理论。
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对蔡元培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的思想尤其是他所提倡的教育观儿童观儿童公育思想及对儿童美育的实施意见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寻求中国化的学前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鲁迅关于儿童素质的看法,与他对人性的看法 密切相关。
第二节
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 鲁迅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在封建时代,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和小农社会经济形 式的影响,中国家庭追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忽略了对儿 童的教育,鲁迅对此进行了批判。他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出 发,认为生命是要发展、要进化的,父母要认识到孩子与成 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 把孩子当作“成人的预备”或“缩小的成人”。鲁迅认为, 儿童童年时期的成长与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家庭、学校和社会肩负着教育儿童的重要使命。
第二节
鲁迅的学前教育思想
拓展阅读
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
周海婴生于1929年,作为鲁迅唯一的孩子,鲁迅给予他全部的父爱。 据许广平先生回忆,海婴生下来后,每个朋友来到,他总抱给他们看, 有时小孩子在楼上睡熟了,也会叫人抱下来的,他总会不期然地和朋友 谈到海婴的一切。从鲁迅的书信集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他在给母亲、 朋友的信中总是情不自禁地谈到海婴,他对海婴的成长、教育可谓是费 尽心血。但鲁迅对海婴绝不是一味地纵容溺爱,而是在发展其个性的基 础上进行严格要求。在对海婴的教育中,鲁迅通过认真地思考、总结, 从而更坚定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中国近代教育改革

三.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历史有何现实意义
• (1)兴校育才(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 本策略。(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 报馆与学会;废八股取士等。 (2)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广设新式 学堂 ;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 废除了封建主义教育;有利于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 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 的培养。
• (二)、1895年开始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 维新”,主要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 嗣同等人,主要想学习日本,实行“虚君 共和”即君主立宪的政体。主要改革措施 有:废科举、兴科学,设京师大学堂等。 起初慈禧太后默许,后袁世凯告密,说维 新党欲发动兵变,让慈禧还政给光绪,慈 禧大怒,遂镇压,以至戊戌六君子喋血菜 市口。而康梁远遁,光绪被幽禁于瀛台, 清朝也就此失去自我改革的最后一次机会。
•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中国改良派的失败,以孙中 山为首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就 任 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在教育方面,于 同年1月 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的资产 阶级民主教育 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 着手对封建主义旧 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性 质的改造。
• (五)、壬戌学制发轫于1915 年,从19151922,正是中 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 主义革命转折时期 。 1922 年北洋军阀 政府 公 布了 “ 新学制 体系 ” ,史称 “壬戌学 制”。“新学制”一反清末民初仿照日本 学制的模式,而是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 的单轨形式, 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这 个学制经国民党政府修修 补补一直沿用到 全国解放初期,这个学制也是中国近代史 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
二.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有什么特点?
• (1)缩短了学制年限。(2)女子享有与 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3)取消对毕业 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 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 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 复古气息。(4)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 (5)不采纳清末的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 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大纲(第五讲)

第五讲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基础的奠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暴行,说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

实事求是地评价国共两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认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1927年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颁布《对华政策纲要》,表明日本侵华政策已基本形成,决定武力干涉中国内部事务,并确立了把“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开来”的方针。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日本帝国之存立上必要之事也。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在一堂?!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在上海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31日,迫使国民党政府签署了限令中国军队撤退的《塘沽停战协定》。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通常称为“华北事变”。

《秦土协定》的内容:(1)驻于昌平和延庆一线的宋哲元部队,调至其西南地区;(2)解散排日机构;(3)处罚张北事件负责人;(4)制止山东移民通过察哈尔省;(5)从日本招聘军事及政治顾问;(6)创援助日本特务机关的活动及军事设备的建立等。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独尊孔家儒术发展到了现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我们就简单的分析一下以下几个重大的事件。

(一)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育袁世凯倒台后,范源濂为教育总长,他表示要切实实行元年所发表的教育方针。

1916年9月,教育部撤销1915年颁布的“教育纲要”。

10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

1917年5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并撤销了1913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的条文。

学校的教学开始加强科学教育,重视实验作业,增加了实用和职业的教学内容,民国初年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

(二)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新文化运动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同时,积极地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受文化教育的权利。

按1912年所定学制,只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到1915年,袁世凯公布《国民学校今》中,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内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生只可同校,不得同班。

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后,由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解决男女教育平权的问题。

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的议案,要求增设女子高等小学、女子中学等。

1918年6月,教育部通过各省区酌量地方情形,分别办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请推广女子教育案”。

1920年暑假,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开始招收女生。

1921年以后,各大学都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学。

中学实行男女同学虽然较为迟缓,但一些比较进步的中学如广东的省立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也实行了男女兼收,甚至同班的办法。

这些措施,尽管距真正的男女平等教育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两千多年以来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五章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1)理论上: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 想的初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取政权的理论,既坚 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原则,又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 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 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标志着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2)实践上: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红军和根据地 逐步发展起来,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游击战争实 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 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本节重点: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北伐战争打垮了孙传芳和吴佩孚的军队。 2、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南京、武汉、北京三个政权并存。 3、“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 4、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 5、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二)反“围剿”作战与土地革命
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据地的红军发动 大规模的“围剿”。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毛泽 东、朱德等指挥下,贯彻积极防御的方针,实行“诱敌深入”、 “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连续粉碎了国 民党军队的三次“围剿”。
国民党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首先,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 之下。 其次,国民党建立了全国性的特务系统。比如“中统”和“军统”,其主 要任务就是对付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进步人士。 再次,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内各户互相监视、互相告发。 最后,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 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甚至被枪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教育(五)
一、单选题
1. 京师同文馆的意义在于( )。

A.洋务学堂的开端
B.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C.学习西方从观念到实践
D.以上选项都是
答案:D
2. 癸卯学制的缺点不包括( )。

A.过分注重伦理道德灌输
B.读经课过多
C.学制过长
D.女子受教育地位的确立
答案:D
3. 在中国近代史上颁布并得以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B
4. 蔡元培教育独立思想最为可贵的是( )。

A.教育与经济独立
B.教育与政治独立
C.教育与实务独立
D.教育与宗教独立
答案:D
5. 资产阶级制定( )教育宗旨反对清末的教育宗旨。

A.三育
B.四育
C.五育
D.六育
答案:C
6. 属于教会设立的在华高等学校的是( )。

A.金陵大学
B.同济大学
C.山东大学
D.清华大学
答案:A
7.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间接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加以否定,而倡导“体用一致”思想的教育家是( )。

A.梁启超
B.严复
C.王国维
D.蔡元培
答案:B
8. 《革命军》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篇战斗檄文,其作者是( )。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严复
答案:B
9.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颁布的时期是(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清末新政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答案:B
10. 废止奖励科举出身,从某级某类学校毕业者即称某级某类学校毕业生,是教育改革的叉一项重要内容。

这次改革发生在( )。

A.1915年
B.1922年
C.1919年
D.1912年
答案:D
11. 1912年,( )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奠定了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A.吴稚晖
B.章炳麟
C.梁启超
D.蔡元培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