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剖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写于50年代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先生在当代最重要的作品,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世纪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
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茶馆的戏剧结构特点
茶馆的戏剧结构特点
《茶馆》是由中国大陆著名作家老舍所写的一部话剧。
这部剧的戏剧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一、时间、空间的跨越性。
剧中通过人物的回忆、联想、想象等手法使得剧中时间、空间的设置具有跨越性,展现了中国社会大时代的变迁与转型。
二、独特的人物塑造。
剧中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底层角色,且每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使得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大的情感共鸣力。
三、唯美的艺术语言。
剧中富有唯美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人性及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
四、集大成的现实主义戏剧。
剧中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矛盾冲突,全面揭示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生动形态,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的沧桑与发展。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写于50年代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先生在当代最重要的作品,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世纪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
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作品,被认为是其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展现晚清末年至民国初年间一家茶馆的兴衰和社会变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人性的善恶和个人命运的悲剧性。
戏剧结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推动情节发展、传递主题以及刻画角色。
《茶馆》的戏剧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开幕:介绍了茶馆的背景和人物的基本情况,突出茶馆作为一个社交场所的特点,展示了各类型人物的成长与命运。
2.第一幕:聚焦于李大嘴等老顾客和李冶等茶馆中人的关系和争斗,展现茶馆中阶级矛盾和人性的复杂。
3.第二幕:揭示了茶馆的经营困境和社会变迁的影响,通过曹禺等人的光顾,将故事的发展推向高潮。
4.第三幕:通过赵公明等革命派的出现和对茶馆的控制,展现了革命与保守势力的对立和冲突。
5.第四幕:展现了李白花等人被迫离开茶馆和茶馆走向衰败的过程,突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社会的不公。
6.尾声:以茶馆的关闭和焚毁作为结尾,以此象征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茶馆》戏剧结构通过叙事的方式,将茶馆这个微观场景与大时代背景相结合,展示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曲折,传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整个剧作通过各个情节和角色,有机地呼应和融入,形成了有力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使观众思考和触动深入。
【赏析】《茶馆》老舍
【赏析】《茶馆》老舍主题思想全剧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
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第一幕时,他才20岁,他的处世哲学是:“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因此,他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为了能让茶馆经营下去,他也顺应时世的变迁,不断改变茶馆的经营方式,目的是求得一家人的生存。
这样一个精明、干练、善于经商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
剧中另外两个贯穿全剧的人物秦仲义和常四爷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秦仲义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道路,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工厂却被当作“逆产”没收。
常四爷性格耿直,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只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坐牢一年多。
到第三幕时,七十多岁的他以卖菜卖花生米为生。
“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凄凉的呼号。
剧本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的黑暗冷酷和必然灭亡。
艺术特色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分析
老舍《茶馆》戏剧结构分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其特点在于:
(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
(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手里捧着一本老舍的《茶馆》,我的思绪里回忆起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感觉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然而老舍先生《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
从1957年创作至今,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
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
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人物。
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历史时期,历时半个世纪,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斗争,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或者说是“卷轴画式”的戏剧结构。
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
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不追求面面俱到的故事,而是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以人物带动故事,以刻画人物取胜,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坛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剖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写于50年代的三幕话剧《茶馆》无疑是老舍先生在当代最重要的作品,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世纪中国的社会历史变迁。
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①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手里捧着一本老舍的《茶馆》,我的思绪里回忆起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感觉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然而老舍先生《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经典,被西方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的确,五六十年代的话剧作品如今绝大部分已经不能再演、不堪再读了,只有《茶馆》是个例外。
从1957年创作至今,人们对《茶馆》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它也因此而成为经典荒芜时代遗留下来的唯一奇迹。
《茶馆》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茶馆世界”,老舍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茶馆登台亮相。
剧中一共写了70多个人物,出场人物就有50多个。
有的是贯穿全剧的人物,有的是过场人物,有的是映衬人物,有的是情节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人物。
剧作家描写的重点是放在五花八门的市民阶层人物上的。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历史时期,历时半个世纪,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对立斗争,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茶馆》采用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或者说是“卷轴画式”的戏剧结构。
剧本以茶馆为舞台,在三个历史断面上对社会世态进行展览性的描绘。
全剧不是以一人一事为主要线索构成贯穿始终的情节,不追求面面俱到的故事,而是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以人物带动故事,以刻画人物取胜,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了纷坛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赏析】《茶馆》老舍
【赏析】《茶馆》老舍《茶馆》老舍主题思想全剧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
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第一幕时,他才20岁,他的处世哲学是:“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因此,他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为了能让茶馆经营下去,他也顺应时世的变迁,不断改变茶馆的经营方式,目的是求得一家人的生存。
这样一个精明、干练、善于经商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
剧中另外两个贯穿全剧的人物秦仲义和常四爷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秦仲义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道路,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工厂却被当作“逆产”没收。
常四爷性格耿直,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只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坐牢一年多。
到第三幕时,七十多岁的他以卖菜卖花生米为生。
“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凄凉的呼号。
剧本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的黑暗冷酷和必然灭亡。
艺术特色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茶馆》的戏剧结构
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
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茶馆》里的每一幕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互衔接。
比如说:一开场的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又引出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之争;李三抱怨时说要关城门可是菜还没有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份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得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
这样的安排使得戏剧中人物的出场错落有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
老舍先生在写《茶馆》的时候还善于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
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情,使得他再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来说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之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
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
系。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
这种点面式的穿插结构,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可以说《茶馆》代表了17年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独特的戏剧结构也被后人称为“老舍式的戏剧结构”。
老舍先生对话剧付出的一切对于我们今天繁荣戏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茶馆》从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结构,但是,老舍以众多人物的穿插与活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用人物的命运发展,支撑起整部戏来。
“以人为主”“事随人走”成为《茶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
虽然《茶馆》有多达七八十个人物,人物也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老舍用的是正面人物一以贯之,反面人物“子承父业”,一般人物挥之即去,于是就给人一个完整而充实的感觉。
《茶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冲突设计,是人物和时代、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与矛盾。
正面人物和邪恶势力之间的较量,也是《茶馆》的一个重要戏剧冲突。
从表面上看,似乎三个时代的邪恶势力都很强大,而正面人物很微弱、时时处处受到他们的欺负和压迫,但是,老舍用正面人物的正直、正义和率真,表现出他们内在的力量。
而正面人物的理
想和愿望(如王利发的扩大经营、秦仲义的“实业救国”等)最终的失败,显示出他们的挣扎而生不逢时。
因此,对白犹如家常里短、街谈巷议,却又意味浓厚。
因为人物都有强烈而突出的个性,所以每个人的语言也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王利发的内敛、谨慎和自嘲,常四爷的刚正、粗犷,秦仲义从一开始的少年得志、自信到末了的沮丧、悲愤,以及各种反面人物或低贱或张狂或无耻,都在对白和独白中得以体现。
4、《茶馆》的戏剧结构是人像展览式。
这种结构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的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的情节镶嵌进去。
它是一种以刻画人物群像为主,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来展示社会风貌的戏剧结构方式。
其特点是采用“剪影式”的方法展现出社会风俗的画卷,展示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5、浅析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
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
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
出。
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
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