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合集下载

临床全血细胞图

临床全血细胞图

临床全血细胞图各种血细胞模式图1.红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4.中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6.单核细胞7.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分布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

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Bite Cell 红细胞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水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固缩红细胞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半月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

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刺毛红细胞亦称锯凿细胞。

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

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常见血液学图谱

常见血液学图谱
鉴别诊断
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 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
动态观察
对于可疑病例,需多次取材进行动态观察,以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 效果。
06
血液肿瘤与非肿瘤性疾病 的鉴别诊断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或降低,出现幼稚细胞。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肿瘤的鉴别诊断
将血液学图谱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如超 声、MRI等)进行多模态融合,提供更全面 、准确的诊断信息。
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
个性化诊疗
开发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血液学图谱的技 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
基于血液学图谱的个体差异,开展个性化 诊疗,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 液学图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章节将介绍常见血液学图谱 的种类、应用和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的重要性
血液学图谱能够提供直观、准确的血 液细胞形态信息,有助于医生快速准 确地诊断疾病。
血液学图谱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保 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血液学图谱,医生可以了解患者 的血液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等方面 的信息,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自身抗体阳性,出现免疫复合物沉积。
非肿瘤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铁缺乏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出现病态造血。
07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血液学图谱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多模态融合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记录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记录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读书札记目录一、基础理论与知识 (2)1.1 血细胞形态学概述 (3)1.1.1 血细胞形态学定义 (4)1.1.2 血细胞形态学在诊断中的应用 (5)1.2 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5)1.2.1 红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7)1.2.2 白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8)1.2.3 血小板发育成熟过程 (9)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10)2.1 仪器检查法 (11)2.1.1 显微镜检查 (13)2.1.2 流式细胞术 (14)2.2 手工检查法 (15)2.2.1 染色体分析 (16)2.2.2 干片显微镜检查 (17)三、血细胞形态学异常表现 (18)3.1 红细胞异常 (19)3.1.1 靶形红细胞 (21)3.1.2 泪滴形红细胞 (22)3.1.3 裂片红细胞 (23)3.2 白细胞异常 (24)3.2.1 棒状白细胞 (25)3.2.2 分叶核白细胞 (26)3.2.3 单核细胞异常 (28)3.3 血小板异常 (29)3.3.1 脾脏肿大 (30)3.3.2 血小板减少 (32)四、血液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 (32)五、案例分析 (34)5.1 贫血病例分析 (35)5.2 癌症病例分析 (36)5.3 出血性疾病病例分析 (38)六、总结与展望 (39)6.1 本书总结 (41)6.2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的发展趋势 (41)一、基础理论与知识在《血细胞形态学诊断图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血细胞形态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血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显微镜下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来进行疾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书中详细介绍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基本形态特征。

红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呈圆形,无核。

当红细胞出现异常时,可能表现为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改变,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规则等。

这些异常形态往往与贫血等疾病有关。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血液组织学及切片彩色图谱大全

血液组织学及切片彩色图谱大全

血液组织学及切片
彩色图谱
1.红细胞:双凹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无核无细胞器,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2.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核深染呈弯曲杆状或分叶状(2-5叶)。

核呈浅粉红色,含许多浅紫色或浅红色颗粒
3.碱粒:数量最少,核分叶或S型或不规则形,着色浅,胞质含蓝紫色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可将核掩盖
4.酸粒:核多为2叶,胞质充满粗大的鲜红色嗜酸性颗粒
5.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的白细胞,核呈肾型、马蹄铁型或扭曲不规则型,染色质颗粒细且松散,着色浅。

胞质丰富,因若嗜碱性而呈
灰蓝色。

在血液中停留12-48小时后进入结缔组织或其他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6.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核圆,一侧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呈块状,着色深。

中淋巴细胞核染色质略稀疏,着色浅,有的可见核仁,胞
质少,仅在核周很薄的一圈。

淋巴细胞胞质为嗜碱性,呈蔚蓝色,胞质较多,含嗜天青颗粒。

7.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

呈双吐圆盘状,中央有蓝紫色血小板颗粒,周边呈均质浅
蓝色,称透明区。

天马波波
天马波波。

常见血液学图谱(课堂PPT)

常见血液学图谱(课堂PPT)

22
裂红细胞
指红细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 性溶血性贫血和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见于化学 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3
大红细胞
24
小红细胞
25
点彩红细胞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 色性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 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 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 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 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50
单核细胞系
51
原单核细胞
胞体:直径15-20 μ 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居 中或稍偏一旁。染色质纤细疏松,网点排列,或较模糊不清。染色较其它 原始细胞淡。核膜不清楚,核仁1-2个较大,不太清楚,淡兰色。 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 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 Auer's小体。
红系统
1
红系统
原始红细胞
胞体:直径15-20μ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的4/5,紫红色,染色质颗粒状,核仁 明显. 核仁:1-2个,大小不均,模糊或清楚,染浅兰色. 胞浆:量少,或有部分胞浆呈伪足状,深兰色且厚,近核处不见色浅区.
2
早幼红细胞
胞体:直径12-24μ 胞核:圆或椭圆,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膜明显,紫色,染 色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伪足,深兰,但较原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形 成,出在核周围,无颗粒。

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PPT课件

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PPT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3
概述 2
2.骨髓由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构成.造血细胞由红细胞造 血岛,粒细胞造血岛,淋巴小结和散在的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等组成.位于血窦附近的红细胞造血岛中有成群的各期幼稚 红细胞,围绕着1-2个巨噬细胞.幼稚红细胞逐渐成熟后就离 开巨噬细胞而贴近血窦壁,脱核后穿过血窦壁内皮细胞进入 血流.粒细胞造血岛则离血窦较远,各期幼粒细胞也成群存 在,中心也有一个巨噬细胞.巨核细胞紧贴在窦壁外,将其周 边的胞浆突起深入到血窦内皮细胞间隙,经过很薄的内皮细 胞胞浆,使形成的血小板自巨核细胞分离,直接进入血液.
平坦或有凹陷感. 胞质 深兰色,兰墨水样或油画样兰,绕于核周,边缘
着色较浓.可有钝伪足. 无颗粒
可编辑课件PPT
14
原始红细胞
可编辑课件PPT
15
早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15-18微米. 胞核 圆形,占细胞绝大部分,约3/4.居中. 染色质 紫红色,开始凝聚,但尚未成块状.而
呈若断若续较粗重之网状结构. 核小体 小而不清晰.或缺如. 胞质 有时稍多,兰色较淡,但色调均匀一致.
可编辑课件PPT
18
中幼红细胞
可编辑课件PPT
19
晚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园形.直径13微米. 胞核 圆而更小,稍偏或明显偏心. 染色质 聚集成数个大块,或黑褐色团块.以致
看不出任何结构. 胞质 增多,染灰色或浅红色.与成熟红细胞
相似.
可编辑课件PPT
20
晚幼红细胞
可编辑课件PPT
21
实用骨髓血液细胞学 图谱
运城市卫校检验教研组 孙扬杰 附属医院 孙瑞文
制作
2010年1月26日
可编辑课件PPT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24389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24389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1、红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4、中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6、单核细胞7、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分布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

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就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与Hb-C病等Bite Cell 红细胞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水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固缩红细胞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半月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

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刺毛红细胞亦称锯凿细胞。

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

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

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

.
22
红细胞
.
23
粒细胞系统的形态
总的特点:
有颗粒,胞质含颗粒较多.非特异性颗粒[
A颗粒]粗大而散在;特异性颗粒[S颗粒]致密, 可分出中性的较细的淡紫红色颗粒; 嗜酸性 的粗石榴子样的金黄色颗粒;嗜碱性的大而 不规则的稀疏的盖在核上的黑褐色颗粒.
核由圆形,椭圆形,柿核形,到出现凹陷,变成杆 状,分叶状.
齐,直径0.3-0.6微米的黑色嗜天青颗粒.一般 仅有数粒,少数幼稚淋巴细胞超过10粒.
.
60
幼稚淋巴细胞
.
61
淋巴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5-18微米.
胞核 圆或类圆形,其一侧可向内凹陷,更像鸡 心样.
染色质 粗糙紧密,排列均匀,常呈块状.有时 可有假核小体出现,假核小体外形较平坦.核 膜清楚.
.
3
概述 2
2.骨髓由造血细胞和造血微环境构成.造血细胞由红细胞造 血岛,粒细胞造血岛,淋巴小结和散在的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等组成.位于血窦附近的红细胞造血岛中有成群的各期幼稚 红细胞,围绕着1-2个巨噬细胞.幼稚红细胞逐渐成熟后就离 开巨噬细胞而贴近血窦壁,脱核后穿过血窦壁内皮细胞进入 血流.粒细胞造血岛则离血窦较远,各期幼粒细胞也成群存 在,中心也有一个巨噬细胞.巨核细胞紧贴在窦壁外,将其周 边的胞浆突起深入到血窦内皮细胞间隙,经过很薄的内皮细 胞胞浆,使形成的血小板自巨核细胞分离,直接进入血液.
平坦或有凹陷感. 胞质 深兰色,兰墨水样或油画样兰,绕于核周,边缘
着色较浓.可有钝伪足. 无颗粒
.
14
原始红细胞
.
15
早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直径15-18微米.
胞核 圆形,占细胞绝大部分,约3/4.居中.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

血液学图谱(基础部分)常见血液学图谱红系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15-20μ,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整个细胞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

胞浆: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常在核周围形成淡染区。

早幼红细胞胞体:直径10-18μ,圆形或椭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2/3以上,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紫色小块,核膜明显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浆:量多,深蓝色,不透明,仍然可见瘤状突起和核周淡染区。

中幼红细胞胞体:直径8-15μ,圆形。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整个细胞1/2,位于中央或稍偏位,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成堆,形成条索状或块状深紫色小块,其中有明显的空白出现如打碎砚墨感,成车轮状排列,核染色质间有淡染区称为副染色质,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或中等,不透明,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

因含不等量的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有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等。

晚幼红细胞胞体:直径7-10μ,圆形。

胞核:圆形,位于中央或稍偏位,占整个细胞1/2以下,可呈车轮状,核染色质粗糙致密坚实,聚集成数个结构不清的大状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核膜明显。

有时可见核分裂、核溶解。

溶血性贫血时,核有畸形。

核仁:消失。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不透明,浆内含多量的血红蛋白,几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红色或极淡的蓝色。

嗜多色性红细胞正常成熟红细胞为弱嗜酸性,呈较均匀的淡红色,如果呈灰蓝色(整个红细胞或其一部分)则称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体积多较大,其染成灰蓝色的嗜碱性物质是胞浆中的核糖体,它随着细胞的完全成熟而消失。

目前认为嗜多色性红细胞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即表现为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胞体:直径7-7.5u)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中央稍浅,大小近似相等无核的细胞。

原巨红细胞(胞体:直径19-27u)巨红细胞是红细胞的另一系统,也分早、中、幼、晚。

血液分析图课件

血液分析图课件

烟雾状
血液分析图
44
第四、五、六滴血一起看,主要看肠道与生殖 系统问题
一看
在四、五、 六滴血上面 6、7、8环 是黑的,表 示肠道菌群 失调
有害菌多,有益菌少
血液分析图
45
二看
6、7、8环是黑的,中间 有细小的自由基,表示 肠道菌群严重失调。
有害菌相当多,占绝对优势
6、7、8环是黑的,中间有 鸡蛋形状的自由基,表示肠 出血。
血液分析图
49
风湿、类风湿的看法
不管出现在哪滴血,只要出现 C形符号,一般就是风湿、类 风湿。
血液分析图
50
▪健康与您同在

快乐与您同行
血液分析图
51
血液分析图
5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血液分析图
53
简单看法就是以自 由基的大小,形状, 数目,颜色以及区 域来辨别疾病。
(多吃番茄)
自由基可损坏机体组织和细胞, 引起慢性疾病和衰老
血液分析图
34
第一滴血看五方面
1、是否缺维生素,矿物质; 2、是否有头颈部疾病; 3、是否疲劳体质; 4、是否内分泌失调。
血液分析图
35
1、维生素,矿物质
在一滴血的最外环出现星星点点的东西,表示缺 维生素,星星点点越多,缺得越厉害。
血液分析图
26
1、红细胞大小不均图
在同一视野中,小红细胞 多于50%,缺铁性贫血。
在一同视野中,大红细胞 多于50%,溶血性贫血。
正常的红细胞其直径为7Um,小红细胞是指 直径小于5Um的红细胞。大红细胞是直径大 于10Um的红细胞。
血液分析图
27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PPT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PPT

白血病病例
总结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详细描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血液学检验显示大量异常 淋巴细胞增生。治疗以化疗为主,部分患者需进行骨髓移植。
总结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详细描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慢性白血病,血液学检验显示粒系增生,以 中、晚幼粒细胞为主。治疗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主。
2023-2026
ONE
KEEP VIEW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 图谱
汇报人:可编辑
REPORTING
2024-01-11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红细胞系统 • 白细胞系统 • 血小板系统 • 典型病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血液学检验典型细胞图谱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直观的参考,帮助病理学家、医生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更好地理 解和识别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红细胞压积降低与贫血程 度呈正相关;增高可能提 示脱水、大面积烧伤等。
PART 03
白细胞系统
正常白细胞形态
中性粒细胞
胞体直径约10-15μm,呈圆形或 卵圆形,核呈杆状、分叶状或23叶状,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
列,胞质丰富,呈淡红色。
淋巴细胞
胞体直径约6-15μm,呈圆形、 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呈圆形或 卵圆形,染色质多聚集在核膜下
背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学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血液中细胞种类繁多 ,形态各异,准确识别各种细胞类型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是一项挑战。因此,典型细胞图谱的编制和推广对于提高 血液学检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2)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2)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1.红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3.嗜碱性粒细胞4.中性粒细胞5.淋巴细胞6.单核细胞7.血小板红细胞聚集分布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1.多种抗体暴露;2.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3.非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染;5.冷凝集疾病。

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

形同射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靶形细胞极少见。

但在黄疸、肝病、脾切除后,缺铁性贫血,尤其是在地中海贫血的血涂片上颇为常见。

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Bite Cell 红细胞由于细胞内血红蛋白变性或沉淀成块,使细胞呈半圆形,提示可能有红细胞膜的缺乏,如G-6-PD缺乏症。

水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固缩红细胞红细胞中有一侧清晰区,而血红蛋白浓缩偏向另一侧,临床上常见于婴儿固缩红细胞增多症。

半月形红细胞胞体巨大,呈月形,淡红色。

为衰老红细胞在制片时人工造成,或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刺毛红细胞亦称锯凿细胞。

包括刺细胞、钻细胞及距细胞。

往往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NH,距细胞多见于肝脏疾病,钻细胞也见于尿毒症。

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如Hb-S等)。

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的M2a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

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

t(15;17) (q22;q21) /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 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

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

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

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

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

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

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

t(5;17)的APL 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

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

典型的M6细胞学特点:外周血及骨髓中最初可见大量不正常的幼稚红细胞,随后形态学特点逐渐不能与其他类型AML 相鉴别。

临床特点:通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实验室检查特点:1细胞可以与抗血红蛋白抗体反应。

2原始红细胞PSA染色强阳性。

3细胞可与抗Rc-84相反应。

M6一类以红系细胞群为主的AML,根据有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而分为M6a(红白血病,即FAB分型中的M6)和M6b(纯红白血病)两类。

M6a骨髓中有核红细胞比例≥50%,且原始粒细胞≥20%NEC;M6b为有核红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红系比例≥80%,且无原始粒细胞显著增多。

M6a主要见于成人,占AML的5-6%;M6b极罕见,可见于任何年龄阶段。

个别CML急性变时可呈M6a,甚至M6b。

M6a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MDS-RAEB或RCMD;骨髓增生活跃以上,各阶段有核红细胞均可见,并有增生异常的特点,表现为巨幼样变或双核、多核,较早期的细胞胞浆有分界不清的空泡,并可有大的多核有核红细胞;也可有巨核细胞增生异常;原始粒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内常含少许颗粒,Auer小体偶见;骨髓铁染色可见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有核红细胞PAS染色可阳性;原始粒细胞的MPO或SBB染色也可阳性。

免疫分型时原始红细胞一般无髓系抗原标记,anti-MPO常为阴性,但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抗原阳性。

原始粒细胞则表达多种髓系相关抗原如CD13、CD33、CD117和MPO等,可有或无CD34和HLA-DR的表达。

本病应与MDS-RAEB、伴有核红细胞增多的AML成熟型及AML伴多系增生异常相鉴别。

当骨髓红系≥50%有核细胞、而原始粒细胞少于20%NEC时,应诊断为RAEB;如红系或巨核系≥50%的细胞有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应诊断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M6b未分化型的原始有核红细胞胞体中等大小或较大,核圆,染色质细,有1到多个核仁,胞浆强嗜碱性,常无颗粒,有分界不清的空泡,PAS染色常阳性;少数情况下原始红细胞类似于原始淋巴细胞,但电镜检测具有典型的有核红细胞特点,如胞浆内可见游离铁蛋白和铁蛋白体等;PPO可阳性。

原始红细胞MPO 和SBB染色阴性,AE、ACP和PAS染色阳性。

有核红细胞分化较好时免疫表型的特点为血型糖蛋白A和血红蛋白A阳性,而MPO或其它髓系抗原阴性,原始有核红细胞CD34和HLA-DR阴性;分化差时血型糖蛋白A也常为阴性或弱阳性,CD36、碳脱水酶1(carbonic anhydrase 1)和Gero抗原等常为阳性。

CD41和CD61一般阴性,但在某些病例可有部分表达。

应与B12、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相鉴别;有核红细胞分化差者可能难以与其它类型AML、特别是M7、以及ALL和淋巴瘤鉴别。

无淋系抗原表达可排除后者;如有有核红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则可与M7区分开来;但少数患者的免疫表型模棱两可,可能红系和巨核系均受累及,如此时有多系增生异常的特点,则可归类为AML伴多系增生异常。

本组疾病无特异的遗传学异常。

常见伴多个染色体结构异常的复杂核型,尤以5和7号染色体异常最多见。

M6a临床恶性程度较高,原始粒细胞比例可逐渐增多,中位生存期仅为25个月;M6b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

在此基础上,有人又把骨髓原始红细胞(占红系比例)和原始粒细胞(NEC比例)均超过30%者归类为M6c。

白血病细胞对现有药物原发耐药,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PSA染色AML-M4Eo1983年Arthur和Bloomfield报道了5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8-54%)的AML,3例为M2,2例为M4,均有16q缺失。

随后Beau等又报道了18例骨髓嗜酸粒细胞增多的M4病例,遗传学检测均有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患者的嗜酸粒细胞中含有大而不规则的嗜硷性颗粒,PAS和氯醋酸酯酶反应阳性,与正常嗜酸粒细胞不同。

异常嗜酸粒细胞与16号染色体结构性重排的关系在第四界国际白血病染色体协作组会议上得到确认。

FAB将这类AML称为M4EO。

后来发现,并非所有inv(16)或t(16;16)AML的骨髓都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近1/3的患者嗜酸粒细胞<5%。

inv(16)或t(16;16)AML形态上除表现为M4EO外,还可为M2、M5或M1。

inv(16)或t(16;16)使CBFβ与MYH11基因重排,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

由于易位涉及CBF的另一个亚基CBFβ,因此常将本病与t(8;21)AML合称为CBF AML。

inv(16)或t(16;16)AML以年青患者居多,治疗CR率高,含HD-Ara-C的方案能取得良好疗效。

2001年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nv(16)(p13q22)/ t(16;16)(p13;q22);(CBFβ-MYH11) AML。

本病占AML的10-12%。

约23%的AML-M4患者有inv(16)/t(16;16)。

发病见于各年龄阶段,中位发病年龄为35-40岁。

患者的外周血WBC数多为30.0~100.0×109/L,涂片可见幼稚粒、单核细胞,但多无嗜酸粒细胞增多。

典型骨髓细胞形态为AML-M4EO,骨髓除有原始和幼稚粒、单核细胞增多外,多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一般占5-30%,有时低于5%。

骨髓中各阶段嗜酸粒细胞均可见到,有时因密集的嗜酸性颗粒分布而使细胞形态难于辨认。

嗜酸粒细胞胞浆内多有大而圆的异常嗜酸性颗粒,主要见于幼稚的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且常有粗大的嗜硷颗粒。

异常嗜酸性颗粒在较成熟的嗜酸粒细胞则不易见到。

异常嗜酸粒细胞的奈酚-ASD-氯醋酸脂酶染色呈弱阳性,而正常嗜酸粒细胞一般为阴性,t(8;21)AML时增多的嗜酸粒细胞亦为阴性。

目前有证据表明异常嗜酸粒细胞起源于白血病细胞。

成熟的嗜酸粒细胞核可呈低分叶状。

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MPO阳性率≥3%,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常阳性或弱阳性。

骨髓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减少,成熟粒细胞也少见。

有些患者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并不增多,少数患者的原始细胞比例可低于20%。

此外,患者骨髓形态也可表现为M1、M2或M5等其它白血病类型。

白血病细胞表达CD13、CD33和MPO等髓系抗原,也常表达CD14、CD4、CD11b、CD11c、CD64、CD36和溶菌酶等单核细胞分化抗原。

共表达CD2较为多见。

细胞免疫表型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可发现特征性的inv(16)或t(16;16),大多为inv(16),而t(16;16)较为少见。

FISH和RT-PCR检查可发现CBFβ-MYH11融合基因。

ITP发病原理:1PLT在脾脏内潴留且被PLT抗体破坏。

2PLT抗体可以结合到巨核细胞上干扰PLT的产生。

3多数病人体内有抗PLT表面膜蛋白GPⅡb/GPⅢ/a和GPⅠb/ⅠⅩ抗体,但至病作用尚不清楚。

4出血时间较依PLT数目估计要短,提示PLT功能加强。

5有些病人会出现PLT功能受损,意义不明。

异常淋巴细胞图片异常淋巴细胞也称不典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经抗原或致丝裂原刺激后,DNA大量复制,并相继合成大量RNA,向幼稚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

这种处于转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新的形态学特点的细胞,称为异常淋巴细胞。

其特点是体积变大,核大,染色质变得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现象。

胞浆变化更为显著,不仅量变多,而且常变成深蓝色,有时有泡沫感,形似浆细胞。

异常淋巴细胞多见于病毒感染(如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的外周血中。

其中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流感、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较多见。

但正常人偶可见到,其中尤以小儿较多见,最高可达6%。

此外,在一些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如药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疟疾等也可见到。

这是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M5典型图普细胞较大,核浆比较原粒细胞低,细胞质含细小颗粒,Aure小体罕见,可见大的核仁,NSE染色阳性,可被NAF抑制。

临床特点:1牙龈、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结及髓外浸润常见2可发生DIC3血清和尿溶菌酶活性升高4高白细胞综合征常见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表现:似白血病,但出血、感染少,常见心、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血象:EOS明显增多并有幼稚型细胞骨髓:原粒(>5%)、嗜酸性早幼粒、嗜酸中幼粒以下粒细胞均增多分类:急性、慢性;原粒、幼稚、成熟C型电脑制作。

淋巴细胞、红细胞、血管内皮浆细胞01-类似破碎细胞双核浆细胞这是一个偏晚期的原始巨核细胞,胞体体积较成熟巨核小,胞浆蓝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