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采桑子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北师大版知识精讲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寂寥.liáo春朝.zhāo分.外fèn不似.sì寥廓.kuòxiāoāi渚.清zhǔ霜鬓.bìn潦.倒liáo 碧霄.xiāo啸哀..2. 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语文七上第2单元《采桑子·重阳》课件(2)
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阕) 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阕,或叫上下片), 三叠(三段)、四叠等。 《采桑子·重阳》中的“采桑子”是词牌, “重阳”
汉
民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 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以“六”
族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
节
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 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一年一度秋风劲, 写秋风强劲的特点。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写仲秋壮丽的景色。
寥廓江天万里霜。
下片—— 写壮丽的江天秋景, 歌颂革命根据地大好 形势。
上阙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பைடு நூலகம்阳。 重阳是泛指
“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 。
人生易老 天难老
对比 强调 天难老
“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 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 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 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诗句洋溢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军中写重阳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这是什么情调? 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 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 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 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 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读 过“战地黄花分外香”这类诗句, 感染到诗中所洋溢的那种高度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比较: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 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 “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 平生活。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注释】⑴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⑵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⑶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⑷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⑸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⑹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写作背景】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
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前后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欧阳修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写下了十三首纪游写景的《采桑子》,并有一段《西湖念语》作为组词的序言。
本篇是组词中的一首。
它写湖面饮酒赏曲。
平波泛舟,云影倒映湖底,澄澈透明,仿佛别有天地。
本词描写了暮春西湖迷离的美,语言清丽,风格空灵淡远,全词充溢着悠然闲怡之趣。
【赏析一】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各种各样的花草。
狼藉(jí):散乱。
残红:指落花。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春空:春天消失了。
帘栊(lóng):窗帘。
栊,窗棂。
【大意】
烂漫的百花凋谢之后,颍州的西湖还是那样美好。
飘零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轻飞的柳絮像是蒙蒙的细雨,和风整天吹拂着栏杆旁的柳丝。
音乐和歌声随着游人的离去而消失,这才让人感觉到春天已快要逝去。
我正要慢慢地放下窗帘,却看到一双燕子在细细的春雨中飞回来了。
采桑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采桑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采桑子,词牌名,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代表作有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厉声教《采桑子·西湖四咏》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采桑子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采桑子》教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画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形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知道大意。
2.结合相干资料体会作者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渐掌控作者感情,知道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1.说明下列词语。
群芳:狼藉:残红:飞絮:阑干:始觉春空:2.将自己不知道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浏览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风景。
四、课堂重点内容1.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掌控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悲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五、巩固练习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 ) 笙歌( ) 狼jí( ) 帘lóng( )3. 回答问题。
(1)说明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B.飞絮濛濛濛濛C. 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歌颂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见《同步课课练》。
《采桑子》教学实录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
(学生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换一下?或者你最爱好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秋词(其一) 采桑子 重阳 登高《秋词(其一)》刘禹锡简介 北师大版
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中国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其先中山靖王刘胜,又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近人卞孝萱则提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出生于嘉兴的新说,据邓声斌先生考证其父刘绪遭遇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定居彭城。
刘禹锡为贞元九年(793)进士。
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
后从杜佑入朝,为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刘禹锡的最后一任是太子宾客,故后世题他的诗文集为《刘宾客集》。
白居易赞其“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故刘禹锡又誉为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一、简介刘禹锡,着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4采桑子·重阳》word教案 (2)
采桑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背诵默写这首词。
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那种乐观坚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预学利用工具书搜集与作者相关的材料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把握诗歌情感一、导课: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
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检查预学二、请同学解说题目: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请同学说说写作背景:(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
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
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
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
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
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集体朗读课文.探究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
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指野菊花。
北师大语文七年级上册 《采桑子·重阳》课件 (共19张PPT)
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
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 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 景,写下这首词。
读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1、听范读。 2、个人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小组读,并选出一个读的最好的。 4、全班齐读。
读一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本诗小结
采 桑 子 重 阳
上 阙
人生——易老 天——难老 战地黄花——分外香 秋风——劲
重阳菊花 努力奋斗
抓住“战地黄花”意象,表 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战 争的赞美之情。
下 阙
江天——寥廓
霜——万里
壮丽秋景 歌颂形势
抓住“胜似春光”、“秋风 劲”等意象,表达振奋的精神和 雄伟的革命气魄。
比一比:深刻领会诗歌情感
2、 “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 心情?
词中“战地”指闽西农村革命根据地,“黄花”是指野菊花,指的 是中国的革命之花。“分外香”写出了诗人赏花时的感受,这句诗既歌颂
了革命战争,又显示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品一品:品析诗句与哲理
3、谈谈“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劲”的表达效果。 “劲”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荡落叶的特征,也恰当的表达了他的象 征意义:革命的力量像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全词表现了诗人这样的情怀? 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达了 诗人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学常识:重阳的有关知识
汉 民 族 节 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 传统的重阳节。古代以“六” 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 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 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 初期,但其名称见诸于记载 却在三国时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殊《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注释】1、只解:只知道。
2、不信:不理解。
3、离亭:古代人在长事短亭间送别.因此称这些亭子为离亭。
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长亭。
4、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
此处指年少时穿的衣服,唐代张籍《白纻歌》:“皎皎白纻白且鲜.将作春衫称少年。
”5、淡:惨淡清冷。
6、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
胧,朦朦胧胧。
7、频:屡次。
8、高楼雁一声:化用自唐代韩偓《生查子》:“空楼雁一声,远屏灯半灭。
”【译文】时光只知道每时每刻催人变老,却并不理解人世间的多情,你看那长亭送别时,伤心的泪水滴到衣衫上,连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却烦恼。
昨天夜里,梧桐树的叶子在西风中急促地响着,月色朦胧而惨淡,我的美梦不断地被惊醒,不知何处的高楼上传来大雁凄厉的叫声。
【创作背景】作者由于离别后音信难得,由此产生离别之思。
于此同时,作者又把离别与时光无情、年华渐老联系起来,形成了双重的无奈和感伤。
此词就是在作者这两种感情的影响下写出的。
【鉴赏】《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是宋代词人晏殊的词作。
此词以情感曲折细腻见长,与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构思有别。
“时间”句与“离亭”匈,将时间空间交织在一起,于是,“长恨”便通过小小“泪滴”形象地折射出来。
短短四句胜过万语千言。
下片只用“西风”、“淡月”便勾划出秋夜的凄清。
在此无可奈何之际,离妇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给迷蒙的梦境。
然而一声雁唳,却又将她从梦中唤醒,无情的现实更增添雁归而人未归的失落与惆怅。
尽管如此,凄凉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种乐观的希望。
温润秀洁,境象高远,颇能引发读者的遐想。
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之作。
短短四十四个字,写出人生一种深沉的感慨。
音节嘹亮,情感郁勃,如同天际的雁唳。
虽然是那样短促的数声,却悲凉凄紧,盘旋回荡,使人心情无法立刻平息下来。
教案精选:七年级语文《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七年级语文《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教案精选:七年级语文《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一、导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
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
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
我们今天来看一看毛泽东的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二、说重阳1.重阳节: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2.重阳节习俗:①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
[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②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吕本中《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原文、译文及赏析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吕本中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译文】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注释】⑴采桑子:词牌名。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⑵君:这里指词人的妻子。
一说此词为妻子思念丈夫。
江楼:靠在江边的楼阁。
⑶暂满还亏:指月亮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
满,此指月圆;亏,此指月缺。
【鉴赏】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
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
钱钟书先生讲到“喻之二柄”,“喻之多边”。
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
像李白《志公画赞》:“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超妙而不可即也”,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
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是为心痒之恨词”。
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称为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采桑子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采桑子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采桑子北师大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 采桑子 重阳教案 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采桑子·重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采桑子·重阳》。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丰富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欣赏古典诗词,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文和关键词语。
2. 相关资料,用于介绍重阳节的历史和习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提问:你们对重阳节有什么了解?重阳节有哪些习俗?(3)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和习俗。
2. 朗读诗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分析诗中的韵脚和韵律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
3. 翻译诗句(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4. 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碧云天”、“黄叶地”等。
(3)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和修辞手法,感受诗的意境和情感。
5. 欣赏古典诗词(1)让学生自主欣赏其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2)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3)结合本节课所学,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古典诗词的欣赏体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采桑子重阳教案北师大版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的特点。
3.训练学生诵读能力,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4.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5.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感受革命前辈的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
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解决办法: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伟大领袖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二)诵读背诵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分析课文1.写作背景在1929年6月下旬于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于是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
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指导地方工作。
在1929年10月写这首词前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的行踪及活动日程大致如下;1929年7月20日,在上杭一带的蛟洋指导召开中共闽西“一大”;8月初,到达上杭县境的大洋坝;8月上旬离开大洋坝,经长途跋涉,于9月上旬到达永定地区金峰大山的牛牯扑村,并在该村住20多天,后于9月下旬到达永定县境的合溪。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纳兰性德《采桑子 九日》原文、译文及赏析
采桑子•九日采桑子•九日纳兰性德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
乡路迢迢。
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
返乡之路千里迢迢。
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
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
不愿登高远望。
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①九日。
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②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③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④萧:风声;草木摇落声.《楚辞•九怀•蓄英》:“秋风兮萧萧。
”;杜甫《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
"⑤迢迢(tiáo):形容遥远。
⑥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
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
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⑦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⑧魂销:极度悲伤.【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
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
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
纳兰写此词时,正使至塞外,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以寄乡情。
【赏析】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
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
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
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桑子
欧阳修
【自学指导】
1. 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2. 了解这首词结构上的特点,及其作用:使清空幽寂的春天景象表现得优美可爱。
3. 理解诗歌蕴涵的作者的感情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课文提示】
1.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2. 欧阳修是宋初著名作家,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3. 欧阳修的爱情词与晏殊并称为“欧晏”;抒怀词突破词的传统题材和表现手法,为苏轼豪放词开先路。
4. 《采桑子》词牌名,取自唐教坊曲《杨下采桑》;又称《丑奴儿》《伴登临》《罗敷媚》《忍泪吟》《罗敷艳歌》等。
前、后片各四句,共44字;前、后片均于第2、3、4句押平韵。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
籍jí濛méng笙shēng栊lóng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首词是作者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群芳过后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片写景物。
主要描写鲜花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这是写色。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春风物态。
这几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写人事。
先写郊外景。
“笙歌散尽”,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上面三句描写的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写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就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能理解“狼籍残红”是“好”。
最后两句,再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从句式上看,这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雨中衬托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制造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与前面“游人去” 互为映对。
这首词上片写自然,下片咏人事。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连,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群芳凋零,残红狼籍,常人对此,觉得索然无味,而作者不但不伤感,反而有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的独到之处。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狼籍残红()()
②飞絮濛濛()
③垂柳阑干尽日风()
④垂下帘栊()
2. 词以“好”字提领全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受?
3. “群芳过后”的意思是什么?表现“群芳过后”时节的词语有哪些?
4. “西湖好”具体表现在哪里?(不要用词中的原句回答)
5. “始觉春空”中的“春空”指什么?
6. 怎样理解“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描写的景象?
7. 从整首词看,哪一句是本词的纲领?
8. 最后一句写出了什么心情?以此结尾,有什么作用?
9. 作者晚年退职闲居时写的这首词,上片刻画了,渲染了;下片描写了,抒发了。
10. 作者从赞美的角度写残春,角度新颖。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而且体现了。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 预习《苏轼词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