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 因为: (1)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 (2)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 (3)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 后面两个原因与社会化紧密相关。
所以,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 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 的有机统一过程。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案 例
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 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 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 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 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 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 “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马加爵如是说
《社会学》课件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 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 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 的调适方法。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含义:P90
狭义的理解: 青少年的成长
社会
广义的理解: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语文教师尹健庭
你认为尹老师的做法对学 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吗?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内容:P90-92
1、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生活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学 习方面的、体育锻炼方面的、饮食营养方 面的、身体发育和卫生方面的、常见传染 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意外伤害处理方面的 技能。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家庭
童年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是人出
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因此家
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儿童。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教导文化与行为规范
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在成 长及生命全过程中接受所在社会的 文化从而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行为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 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表 现 性 角 色
功 利 性 角 色
二、社会角色
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二、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龄、走出家庭后的第一个正式场所
就是学校,在这一场所中,儿童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社
会价值观,甚至学到了自己将来的谋生技能。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使各种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传播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2
强制性再社会化 主动性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再社会化
抛弃已有的社会化, 形成新的社会化 方向和内容与原先不 一致 思想、生活方式、行 为模式发生基本的、 急剧的、迅速的改变, 不适应感强烈
继续社会化
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 上发展、提高、完善 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 原先一致 逐渐的、部分的变化,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 行
(三)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
3、社会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4、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使人们接 使个体学会现有的政治制度所接受 受社会的道德标准,并按照公众认可的社 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会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即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 使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 的过程。 个体理解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 意识和精神,按照法律制度调节自己 1、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与之相符行为的规范,按照社会的 行为的过程。 获得某种民族社会意识,使个体尊重自己 2、政治社会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的过程。 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 3、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 自豪。 4、性别角色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5、民族社会化(ethnic socialization)
现代社会的青年期个体越来越
推迟了
在心理上与经济上独立的时间
3、成人期的社会化
成人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 生活与事业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调整自己,以面对声望的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类型概念 理解社会化的含义、实质、内容、过程 熟悉社会化的基本制度及作用 初步了解西方的相关理论
重点和难点
角色理论 社会化的含义 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讨论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 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的理论 讨 论
2、理想社会化与再(重新)社会化
理: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和遵循固定程序
再:改变个人原有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a、主动再社会化:宗教皈依、移民适应 b、被动(强制)再社会化:罪犯的改造
3、反向社会化与反社会化 反社会化(内容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 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身份与角色的联系与区分
身份与角色都是分析社会结构的有力工具 一个人的身份就是社会对他所规定的位置。 角色表示身份的动态性质:指社会对某一 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和看法。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身份; 一个身份可以具有几个角色:教师、领导 一个新身份产生时,与之相配的角色有可 能尚未形成。 某一角色的含义往往会发生变化的。
哈威格斯特
社会化过程六阶段及其任务: 1953《人类发展》:把人的一生划分为6阶, 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P123
社会学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三)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 论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对社会化理论的重大贡献,就是 提出自我认同危机理论。 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是人 们从出生到死亡期间对环境的感情发展 过程。他在其名著《儿童与社会》中, 描述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发展关键) 婴儿 对人信赖←→对人不信 时期 赖 幼儿 活泼自主←→羞怯怀疑 时期
三、社会化与社会运行
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 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就没 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可能良性运行 和协调发展。 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 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 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 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
)
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
主动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
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
的他乡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强制再社会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
不进行的再社会化。
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 社会强制进行的再社会化。
2、人为什么要社会化?
首先,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个人) 其次,确保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递 (社会)
更重要: 靠人的本能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① 人比动物的本能要少得多、弱的多。 ② 人比动物的需要要复杂、高级得多。
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述1.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文化遗产,都是社会化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个人为适应特色觉得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2.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一是,基本社会化知识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二是,现代社会化中,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三是,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四是,人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3.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成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成为文化反哺。
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继续社会化(3)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2)库利和米德的自我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的先天条件是有差异的。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1.家庭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 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
3. 社会角色: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4.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 社会动机: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
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6. 人格: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和动机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
7.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8.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9. 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
10. 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11. 社会情绪: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长期社会交往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12.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3. 图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
14. 印象:人们对认知对象能力、性格、品质等总体特征的反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 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概念及 涵义
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 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 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出生的人:生物意义上的人(生物人)
通过长期的社会化:社会的人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的两个方面:
• 2、 嬉戏阶段(play stage):从两岁开始,大约持续 几年时间。—— 客我得到发展
• 3、 游戏阶段(game stage):三、四岁开始,儿童逐 渐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 客我的形成过程逐渐完成
四、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 我组成。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是受到他人的行为和 态度、社会道德规则和组织制度制约的那部 分。—— 社会化的自我
自我的发展实际上是主我与客我连续的交流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主我不断地对变化着的客我 做出反应。
米德“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 1、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主要指人生最初 的两年时间。—— 真正的客我尚未发展起来
本我是由一切与身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本我 的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追求无条件、 一时的满足。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关注 现实的一部分,受现实的陶冶变得识时务,不盲 目去追求快乐。它使人能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地、 正常地生活。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是理想的 自我。它遵循道德标准,是我们生活中的典范。
当前的大众传媒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 与教育问题关系最密切的是两个方面: 1.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进而导 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儿童在社会学 习和社会参与方面反而无所适从; 2.“教育功能缺失”现象;
社会角色认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案
社会角色认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角色认知的概念和特征。
2.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社会角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内容1.社会角色认知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角色认知的概念社会角色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以及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角色、职责和期望的了解。
它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社会角色认同的产生和发展。
(2)社会角色认知的特征社会角色认知的特征有三个方面:角色的多样性、角色的难度和角色的转换。
角色的多样性指的是社会角色的种类繁多,如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社会角色等,每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角色的难度指的是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所需要的认知能力、技能、知识和经验不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难点。
角色的转换指的是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进行切换,需要个体具备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和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同时社会环境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影响。
在社会中,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的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改变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2)社会角色的变化为个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社会中,各种角色的变化都为个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个人需要不断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角色,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3)个人的行为和态度对社会也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个人在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其行为和态度是否负责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角色扮演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需要重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案例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案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变化,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个人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所需要具备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社会学概论作业“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作业“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许靖琦社会学1班 10251216148摘要:个人与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化。
人通过社会化,即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从“生物人”蜕变为“社会人”。
社会则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得以维持稳定并持续发展。
人的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
当今时期,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
关键词:人,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
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
一、对社会化的定义有很多!狭义的社会化重点是指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的推动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
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而且社会化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在新时期,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强调研究个体社会化对症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一集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
而“个体”的内涵也超越了以往仅仅所认为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延伸为既可指具体的个人又可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从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的角度看,所谓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①安德烈耶娃曾这样界定社会化:它“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 (在研究中对这一方面常常强调不够) 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从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拒绝,二是支配— 拒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角色表演没有先定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范围。
服从。 个体社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能动性:哭、笑、不屈从;
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
酋长的标志——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 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交往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 要源泉
大众传媒
媒体虽然本质上是客观的存在,但是被不同的传媒控 制者、制作者所利用,它便显示出自己的立场、观点 与思想。
教师期望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以小学一至 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 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 翁效应”。
教师期望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 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 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 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这就是:真诚的期望所施加的影响,可以塑造出合 乎期望的人。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社会学第六章社会化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 • • • 人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的扮演 人的个体化 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关系
第一节
社 会 化 概 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意义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并不 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从出 生到参与社会生活,都需要一个在社会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化。社会化反映着个人与社 会的复杂关系,这也是一种具有复杂意义的社会过程。
为了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就让她把白天学的课程 重复几遍;特别是为了提高她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就 让她画出昨天见到的鱼、树叶、面包、人物等等……同 时,为了培养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矫正她说话吐字不清 用的鼻子哼的毛病,每天都让她背儿歌、古诗、谜语等; 为了使她手、脚、眼、耳达到协调,让她随录音机唱歌、 跳舞;为了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教她洗头、梳头、 洗衣服、钉钮扣、学蹬缝纫机、淘米洗菜,收拾房 间……无疑,矫正和塑造一个新的王显凤是艰难的,但 是,细心的老师们发现,猪孩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反反复复的适应社会教育面前“返猪”现象的时间越拉 越长,她身上的猪性越来越小……功夫不负有心人,七 年过去了,王显凤在社会大课堂耳濡目染,在老师们辛 勤培养下,不仅学会了许多知识,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有 了突破性的提高,甚至滋生了许多高级情绪。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因为: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 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 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 世的前辈的过程。 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 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已经将自 己所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开始生活在一个 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 “二次大战以前出生 和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是时间上的移民,正如 他们的祖先曾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 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 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 得多。但今天却不再如此”。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林林 总总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他们 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 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婴儿如果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 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其对周围环境产 生信任感,否则相反。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岁)。这 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 自主控制,用自己感官来熟悉周围环境。父 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行为,过多 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个人 社会成就相对达到顶峰,子女逐渐长大,使个人增加 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的关心。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 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人,会沉溺于对自我、事业和生活 的关注中。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人生最后阶 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 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 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 的解释,将陷入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及其含义
1、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线索
其基本线索是有广义到狭义。
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扮演,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一、社会角色及其分类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角色 ,即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人的社会化有助于保持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3)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三) 社会化的条件
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第一,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第二,人类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三,人类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第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社会环境条件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能动性
3.持续性 4.丰富性
(三)人的社会化的意义
1. 对个人的意义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途径。
2. 对社会的意义
(1)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一)角色紧张
个人在其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称之为角色紧张。
(二)角色冲突
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三)角色不清
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
所谓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既是个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2.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第一,家庭
第二,学校。
第三,同龄群体。
第四,工作单位。
第五,大众传播媒介。
二、 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活技能,掌握谋生手段
2.?? 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
3.?? 学习社会规范,确定社会角色
4. 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
所谓规定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如警察、法官、政府公务员等。
所谓开放性角色,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夫妻、父母、子女、朋友、亲戚、同学等角色都属于开放性角色。
3.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如商人、经理、企业家。
(二)社会化的过程
从狭义上说,社会化的过程一般是指从儿童期到青年期整个未成年阶段的社会化;从广义上,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从生到死的一生;社会学把人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分为预期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两个阶段。
1.基本社会化
(1)儿童期社会化(2)青少年社会化
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艺术家,医生,教员,政府领导人,慈善家,等等。
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四)角色失败
指因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2. 继续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指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和适应角色转变的过程。包括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3. 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了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与要求。
(二)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它是指角色的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