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合集下载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心理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 因为: (1)人们的遗传素质不同; (2)人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不同; (3)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同。 后面两个原因与社会化紧密相关。
所以,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 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 的有机统一过程。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案 例
2004年2月23日中午1时20分,昆明市公安局接 报在云南某大学学生公寓一宿舍的柜子内共发 现4具被钝器击打致死的男性尸体。同时同宿 舍的学生马加爵也不见了,昆明一家银行的录 像资料显示,马曾于2月15日下午持其中两名死 者的存折到银行取走了4000元钱。 经公安机关 查明,该校学生马加爵有重大犯罪嫌疑 。 “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 “我对自己都不重视,所以对他人的生命也不重视” ——马加爵如是说
《社会学》课件
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角 色的内涵、类型;认识个体如何通过社会化的过程 而获得相应的社会角色;了解并掌握社会角色失调 的调适方法。
一、人的社会化 二、社会角色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含义:P90
狭义的理解: 青少年的成长
社会
广义的理解: “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 语文教师尹健庭
你认为尹老师的做法对学 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吗?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扮演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
(一)内容:P90-92
1、掌握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生活 技能
生活自理能力、社会认知与交往能力、学 习方面的、体育锻炼方面的、饮食营养方 面的、身体发育和卫生方面的、常见传染 病及其预防方面的、意外伤害处理方面的 技能。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家庭
童年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是人出
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社会化从家庭开始,因此家
庭是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途径,特别是对于儿童。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一)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教导文化与行为规范
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在成 长及生命全过程中接受所在社会的 文化从而与这一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行为规范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一个人要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这 些规范,才能同他人交往。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按照不同的标准,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表 现 性 角 色
功 利 性 角 色
二、社会角色
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人女人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 也有下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二、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扮演不总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因
素的影响,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环境因素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龄、走出家庭后的第一个正式场所
就是学校,在这一场所中,儿童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社
会价值观,甚至学到了自己将来的谋生技能。
(二)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不仅受基因影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之分,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社会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 影响。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使各种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速度、传播

社会化与社会身份

社会化与社会身份

社会化与社会身份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获得一定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的过程。

通过社会化,人们获得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相关的社会身份。

社会身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被赋予的角色和地位,它既表明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也反映了其在群体中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体验。

首先,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最早让个体接触社会化的环境。

家庭是孩子了解社会规矩、建立起自我认同感的第一所学校。

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可以学习到家庭成员间相互照顾、爱护的价值观念;在学校,孩子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了解到合作、友善和尊重的重要性。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扩展到朋友、社群、工作场所等各个方面。

通过与不同人群的接触,个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身份。

其次,社会身份不仅仅是个体的外在标签,更是内外在的认同。

社会身份不仅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更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例如,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士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有影响力和权威的人物,这就成为了他的社会身份;一个热情奔放的志愿者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关爱社会的好心人,这也成为了她的社会身份。

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言语和外貌,以及其他人的评价,来认同和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

个体对于自己的社会身份的认同,对于其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满足感有着重要意义。

然而,社会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角色中,人们的社会身份可能会不断变化。

一个国际商人在经商的时候可能会被赋予高尚的社会身份,但当他回到家庭中时,他可能又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一个职业运动员在赛场上可能是众人瞩目的明星,但退役后,他也要适应新的社会身份并重新定位自己。

社会身份的变化不仅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身的变化和成长的影响。

个体通过学习和成长,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认知。

4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4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4章社会化与社会⾓⾊四章、社会化与社会⾓⾊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为社会化、⾓⾊社会化等⽅⾯2、简述社会化的内涵:(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的教化和个⼈对社会的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过程;(2)从时间⽅⾯理解,即个⼈社会化涉及⼈⽣发展的全过程;(3)从内容⽅⾯理解,个⼈社会化关注个⼈作为社会⼀员所应具有的全部⽂化遗产;(4)从关系⽅⾯理解,个⼈社会化注重个⼈与社会的交互作⽤以及个⼈社会化的结果;(5)⼈的社会化作为个⼈与社会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

3、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1)⽣理性成熟,即通过⼈的⽣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基础(2)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化的教化与⾃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为能⼒的社会成员。

4、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级社会化)、再社会化、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5、影响社会化的条件:(1)⽣物因素:指个⼈所带有的⼀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2)环境因素:指影响个⼈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

影响个⼈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作单位、社区和⼤众传媒(3)互联⽹:①⽹络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的正⾯影响:A:为青少年的教育提供了选择权;B: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C: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了解社会规范;D:“虚拟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与⼈沟通的互动环境。

②⽹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影响:A:“⽹络环境”与“现实环境”有所不同,尤其他们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点扮演不同⾓⾊,容易形成⼀种⾓⾊不清和⾓⾊中断的后果,会造成精神失控;B:⽹络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络犯罪⼤众化,严重损坏了青少年的⾝⼼健康;C:⽹络中的⽂化冲突,给青少年带来了⼼理上的困惑及⾏为上的障碍;D:沉溺⽹游导致青少年更加喜欢利⽤虚拟的“⼈机交往”替代实体的“⼈际交往”,在家中与⽗母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课外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等(4)社会实践:是⾓⾊承担的实际过程或活动,是⾓⾊领域的发展;①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标的根本途径;②个⼈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主要表现:观察学习、⾓⾊扮演、知识积累。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R.J.Havighurst)将青年社会化的 课题概括为10个方面: • 学习与同龄男女进行交际的新方式 • 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 • 认识自己的生理结构,有效地保护自 己的机体 • 从父母和其他人那里独立地体验情绪 • 有信心实现经济独立 • 准备选择职业 • 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 • 发展作为一个市民的必要的知识与态 度 • 寻求完全负有社会性责任的行为 • 学习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
•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 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主要取决于群 体内的价值取向。
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 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大众传播媒介
七、社会学理解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第四章 社会化
• • • • • • •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化的条件 四、社会化的过程 五、社会化的主体 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七、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一、什么是社会化
• 我是谁?我为什么是现在这种个性?人类的本性到底是什 么?人类的特征有多少是来自于遗传与社会环境?
学校
• 有史以来,家庭以外的最主要 的儿童社会化主体是学校。学 校是唯一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 构。 • 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 重要作用: (1)学校中全面、系统的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 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选择 (2)较之家庭,学校更加 有计划、有意识地促使儿童参 加范围更大的集体生活,使他 们得到有益于身心发展的集体 锻炼;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
• 1、成年期 • 2、老年期
1、成年期
• (1)成人阶段的特性 • 成年期以40岁分界

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一、人的社会化及其意义
(一) 人的社会化的研究及其含义
1、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2.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线索
其基本线索是有广义到狭义。
3、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的学习、扮演,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一、社会角色及其分类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角色 ,即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人们和为的期待,也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2)人的社会化有助于保持文化的一致性和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3)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三) 社会化的条件
1.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第一,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第二,人类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
第三,人类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
第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2.社会环境条件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 2.能动性
3.持续性 4.丰富性
(三)人的社会化的意义
1. 对个人的意义
(1)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的途径。
2. 对社会的意义
(1)人的社会化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四章  社会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是个 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而将自己 整合到社会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2 社会化的内容
2.1 道德社会化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 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2.3 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关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 律准则规范的内化及法律遵从行为等方面的社会化过程。
塔普的法律社会化三阶段论: (1)前习俗阶段 (2)习俗阶段 (3)后习俗阶段
2.4 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 同的角色期待,而个人学习自己所属文化所规定的性别角色 的过程即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3 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化研究中,社会学习理论者的主要观点是将社会 化的过程看作有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用以下三种主 要机制来解释社会化: (1)奖励与惩罚 (2)模范 (3)认同
4 符号互动理论
根据解释理论,个体的社会化或发展是一个再生的过程, 儿童不仅仅学习文化,而且还在日常互动中使用着他们学习 或发现的语言和解释技巧。
(4)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是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是现 代社会的基础。作为青年面向社会的地方,工作单位在本身 职能之外,也承担着对其职工进行教育的责任。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传达于广大人群之中并对他们产生影响的 传播方式,尤其是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在现 代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强调先天遗传的生物因素影响的理论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
一、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从社会的视角看,社 会化即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从个体的视角看,社 会化即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 成员。
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 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 社会化。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基本社会化 (儿童及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人)。
社会角色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不同 的类型。
1.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将社会 角色划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所谓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 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如一个 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性别、种族、民族等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 获得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获得,既是个人 活动的结果,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再社会化:因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 社会化。包括对在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中没有 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个体的再教化。
二、社会化的目标和内容 (一)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培养 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开始,继而在学校中教会他们 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 遵守社会规范社会规范。通过教育和舆论力 量使其成员掌握并形成信念、习惯和传统以约束 个体行为,调节各种社会关系。 (三) 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通过多种途 径指导成员树立正确的生活目的和理想以达到社 会整合之目的。 (四) 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使每个社会成员获得 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每一角色都有 其权利义务及行为规范。
所谓功利性角色,是指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 标的社会角色。如商人、经理、企业家。
所谓表现性角色,是指主要不是以获得经济 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 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伦理道德 为目的的社会角色。如艺术家,医生,教员, 政府领导人,慈善家。

第四章 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角色

林顿:角色是“与特定地位有关的文化模式总和, 包括社会对于占据这一地位的所有人的一切态度、 价值观和行为。” 比德尔:角色是“一定背景中一个或多个人的行 为特点”。 我国学者指出社会角色包含了角色扮演者、社会 关系体系、社会地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 要素。 社会角色: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 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人行为模 式” 。
6、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分类
第二节 角色理论
一、角色理论的概念与来源 概念:角色理论(role theory)是一种试图从人 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 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 来源: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起来。 从其发展渊源上看主要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学中的 符号作用论的影响、来自于心理学的角色扮演技 术的影响和来自于人类学的结构功能论的影响。
角色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行为的定向作用,同时
也重视个人可能的角色创造,因而被认为是“社
会有限决定论”。
第三节 角色的行为模式
一、角色学习:
角色学习是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它包括两个 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观念,一是学习角色技能。
1、角色观念 角色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 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最后,角色学习是随着个人的角色的改变而进行的学习。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 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一)社会学视角:互动与表演 米德的角色理论
个人具有的“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是与他人进行互
动的基本条件。通过角色扮演,产生暂时的自我形象, 逐渐定型,就会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 “斯坦福监狱”实验。
结构角色论强调了社会过程的既定的、结构化的 一面,即强调了围绕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代 表社会结构因素的期望对于角色扮演者的行动起 制约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10
(4)我国学者的定义
我国学者奚从清、俞国良认为,社会角色 包含角色扮演者、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地 位、社会期望和行为模式五种要素。
社会角色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 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素的一套个 人行为模式”。
——奚从清、俞国良著:《角色理论研 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人在一生中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如孩子的角色, 学生的角色,男女的角色、职工和领导的角色等 等。这些角色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以适当的行 为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儿童的角色游戏是个人 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27
role playing
一个人在扮演符合他人期望的角色时会不会丧失 自我呢?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中通过训练、模 仿和认同学会扮演各种角色。只要人们真正相信 他们的角色,认为应当完善地扮演,他们的行为 就是真实的,他们的自我和角色就是统一的。
19
2、主要观点
第一,借用米德的“社会领会”的概念, 并进行发展。
第二,角色领会就是角色建构。人们往往 在三种意义期望中建构角色。
第三,互动是角色领会和角色扮演过程的 连接点。
20
四、斯特里克(S.Stryker)的理 论
前两种理论实际上是一个互补的理论, 1980年, S.Stryker提出了一个比较典型 的融合方案。
只有当人们不相信和不认为应当扮演某个角色, 只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扮演某个角色时,才会 产生不真实的角色扮演,自我和角色分裂。社会 心理学家S.朱拉德认为,这种人虽然是出于获得 他人承认的需要,但实际上往往既得不到他人的 承认,也得不到自己的承认。
28
3、角色冲突
一个人可以同时扮演多个角色,并能保持 各角色间和谐一致。但有时也会发生角色 冲突。例如,一个职业妇女的职业角色和 她作为妈妈的角色有时会发生冲突;一个 刚进大学的学生,当父母来访时,他作为 一个独立大学生的角色和作为父母的孩子 的角色也会发生冲突。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三种理解“社会化”的角度:
A、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 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 内化。——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B、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 的人。——社会化研究中的心理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C、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使得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 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学会顺利地 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 构。——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及冲突论 以上三种研究视角互相联系、互为补充,成为社会学内部 研究社会化的研究工具。


幼儿期(3-6或7):游戏玩耍(学习社会角色)
学龄初期(6、7-12):重大转折时期,口头语言 向书面语言过度,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少年期(13-15):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道德观 形成的重要时期


青年初期(15-28):延长趋势,“心理上的断乳 期”,生活范围扩大,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2、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化的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1、儿童社会化的问题


城市的儿童社会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娇惯、过分容 忍一些行为,消费重心主要在儿童身上,众星捧 月,儿童肥胖和营养不良,养育方式导致发育缺 陷。 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 “小留学生问题”

1、中年危机与自我校正的继续社会化





中年人年富力强,具有比较丰富的人生、工作经验,情绪相对稳定。 通常是工作中的骨干,有的还担负领导责任。从全社会来看,中年人 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 背后也隐藏着危机。表现在 (1)家庭和事业的矛盾。丈夫早出晚归,难以顾及配偶和子女关系, 由此引发夫妻情感危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由此 对身心的健康带来伤害。英年早逝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2)现代社会要求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 技能,但中年的成熟和老练又养成固执,对事物的心理定势不易纠正,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欲望减弱,使中年人更新知识的难度加大。社会 变迁带来的失业、下岗,再就业就非常困难。 (3)因婚姻导致的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扩展,使中年人要处理的 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各种关系都要谨慎处理,才不会引起家庭和亲 友之间的矛盾。中年男子面对婆媳矛盾往往两头不是人。人情世故的 处理不当往往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原由。 因此,中年人的社会化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协调好夫妻关系、父母 子女关系、职业行为及其关系,不断校正原来的目标,不断学习以跟 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弥合代沟,继续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   读书笔记

第四章社会化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存在两种不同领域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定义西方:①西方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把社会化定义为“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是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②赖兹蒙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的出生时候起,他就被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物包围,而这些人和事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他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成为社会化。

”③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系统途径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④霍兰德(被广泛采用)认为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这些特征的获得,紧紧可能产生于我们和他人的接触中。

因而,我们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中国:1)一般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互相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的参与社会生活,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2)还有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角度讨论:①个体发展角度(沈德灿):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②社会文化传承角度:1.时荣华:把社会看成是“文化的继承”,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2.陈元晖:提出“儒化”,他认为社会化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人类长期所积累出来的文化为中介而起的作用。

因此,社会化的定义为: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一)道德社会化1.定义:①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社会化: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

2.道德社会发展的六种模式:①“建立理论基础”模式②“思考”模式③明确价值目④价值分析模式⑤社会行动模式⑥认识的道德发展模式3.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教”和“尚贤”。

2024版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2024版社会心理学教案第四章社会角色

角色定型与刻板印象
角色定型的表现与影响
角色定型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固定 化认知和期望,如性别、职业等角色 的刻板印象。这种定型可能导致对个 体的误解和歧视,限制个体的自由和 发展。
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破除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基于有限的信息 和片面的经验,因此具有不准确性和 误导性。为破除刻板印象,需要增加 对多元群体的了解和接触,促进不同 群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角色转变与适应过程
角色转变的动因与过程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经历不同的角色转变,如职业变动、家庭地位变化等。这些转 变通常由内部动机或外部压力驱动,并伴随着一系列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
角色适应的挑战与策略
角色转变可能带来适应上的挑战,如新角色的期望与原有角色的冲突、新环境中的 不适应等。为应对这些挑战,个体可以采取积极应对、寻求支持、调整期望等策略。
角色转变 领导者应根据组织发展和团队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 定位,从单纯的管理者向领导者、协调者和创新者等多重 角色转变。
领导力提升 领导者应具备战略眼光、创新思维和卓越的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水平。
激励与引导 领导者应关注员工需求和发展,通过合理的激励和引导措 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组织目标的实 现。
角色过度占据时间和精力。
05
社会角色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组织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划分
角色定位
01
根据组织目标和结构,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包括职位、
职责和权力范围。
职责划分
02
将组织任务划分为不同的职责,确保每个成员清楚自己的职责
范围和工作要求。
角色期望
03
成员应了解并符合组织、团队和领导对其角色的期望,以实现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是指通过
社会经验,使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和掌握社会规范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社会化: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
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

在家庭中,幼儿学会了与家人相处、尊重他人、分享和合作等社会技能。

家庭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幼儿园社会化: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更广泛社会环境的重要
场所。

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互动,学会了与不同人
相处、协作和分享的能力。

幼儿园的社会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
立性和自信心。

3. 同伴关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幼儿的社会化起着
重要作用。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学会了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
能力。

同伴关系还有助于幼儿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

4. 文化社会化:幼儿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其社会化有深远
影响。

幼儿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接受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熏陶,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准则。

文化社会化对幼儿的身份认同
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
多种力量的共同配合。

家长、教师和社会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化
环境和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

这样,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打
下良好的基础。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 4 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念(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所谓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为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之所以必要,因为:其一,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其三,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

其四,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负向社会化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所谓反向社会化,使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三、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基于对人格结构的分析。

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超我是对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第四章  社会化
精品课件
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
所谓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用以调整、控制人们行为的文化手段的总和。社会规范 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向人们昭示了处在一定社会 位置上的人,或者说扮演某种社会角色的人,在特定条 件下应该如何行动。
具体的社会规范难以历数,大的类别主要有习俗、 道德、宗教、法律、纪律、政治等。个体在社会化的过 程中,对这些方面的规范几乎都需要接受和适应,其中 最重要的是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政治规 范社会化。
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工人马超由 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 他担心自己的 3 个孩子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 1989年人们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试分别只有5岁、 3岁和1岁。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学习、 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 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 方面的自我料理能力。
这与个体生物机能和智力发展同
步发展。这些技能本质上是包含意义
的文化。
精品课件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4、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 会性增强的过程。
精品课件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化的必要性 从个体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从未成年到 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有自我 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 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3.研究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
社会化有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化可 以使个体与自己所在的社会群体保持协调一 致,认为遵守常规与社会秩序、服从道德要 求与法令、承担公民义务与责任等 。
从社会的角度
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期
1.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2.幼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 的关键期
3.童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 的关键期
4.少年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意识发展 的关键期
5.青年初期是社会化过程中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的关键期
四、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六大因素
两个学科共属总会下的第八分会,即人格与社会心理 学分会。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2. 3. 4. 5. 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行为规范社会化 社会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
1.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 是一个人生存的首要必需技能 谋生技能的社会化 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又一项能力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问题
第一节
社会化
一、概念及分析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 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 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 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的基础课程,在社会学概论中,第四章介绍了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与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

而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家庭角色、职业角色等。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概念与理论。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还与社会环境和社会互动有关。

社会化的过程是终身的,并伴随着个体的一生。

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交往,逐渐习得社会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

例如,一个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互动,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语言等。

其次,社会化的过程是受到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的双重影响的。

社会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对等社会团体等,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个体因素则包括遗传、个体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社会化过程产生影响。

社会化不仅是个体主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主动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再次,社会角色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被赋予的。

社会角色不同于个人身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

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子女的角色,在工作中扮演职员的角色。

社会角色赋予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和期待,个体在这些角色中扮演着特定的责任和义务。

社会角色的形成与维持需要依靠社会互动与社会规范的支持。

社会互动是个体获得角色认同和角色要求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个体学会了如何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并能够满足社会的期待。

社会规范则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期待。

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个体能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角色表现。

总的来说,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习得社会文化的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社会角色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个人人格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就社会方面而言,要想使社会正常运转就必须具有的功能的被履行、被落实,换言之,也就是社会角色的被承担和扮演.社会角色是沟通和衔接个人和社会的桥梁.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含义所谓地位,就是个体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

这个位置是非人格的,由社会结构所设定的,是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

地位赋予占据它的个体以一定的权利和义务,从而来规范个人的行动以及他与占据着社会系统中其他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互动。

角色就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社会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 第一,它是一套特定的行为模式;第二,行为模式是由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第三,行为模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二.角色的分类(一)根据角色存在形态的不同,可把角色分为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理想角色(期望角色):社会对于角色的期待和要求,是社会观念形态,标准形态,大众观念形态领悟角色:扮演角色的个体对怎样扮演理想角色的理解,属个人观念形态实践角色:个体根据对角色的理解,实际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属于客观现实形态(二)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先赋角色:个人与生俱来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获得的角色,如性别角色自致角色:个体要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角色(三)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或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规范比较严格且有明确规定的角色,如政府官员、法官、士兵、学生等开放性角色:角色制约的规范程度相对较低,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对其地位和社会期望的理解而较自由地履行角色行为的角色,如父亲,朋友等(四)根据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利和地位关系,可把角色分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如师生关系(五)根据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可将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功利性角色:要有一番计算在里面,要有所盈利,如商人表现性角色: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如志愿者,慈善家(六)根据角色的参与程度,可把角色从参与程度低到参与程度高分为7种(萨宾)第二节角色理论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来源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多种来源共同形成,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

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二)特征
职能性、扮演性、多重性、固定性
二、角色规范
(一)概念
群体中每一个角色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表现形式
成文的行为准则
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
(三)作用
角色规范是社会影响个人的重要中介环节,是社会规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角色期望
1.概念:
角色认知:即角色领悟,主要是根据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来认识对方的身份、地位,从而判断其应有的角色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的要求。

角色期望:他人、群体和社会对占有一定角色位置的人所抱有的期望。

2.经典实验
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信任、鞭策、爱
学生:被感动、信赖、努力
师生:相互影响,良性循环,相互信任。

实验的意义:
角色期望的反馈性质
角色期望的强化性质
四、角色观念
(一)角色知觉
1.含义:个体对角色及有关角色现象的整体反映。

2.影响因素
角色社会期望的明确程度;
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
社会环境的变化。

3.自我概念与角色观念
自我概念就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看法。

自我概念是角色观念形成的基本环节。

4.角色观念的形成
(1)拒绝角色阶段:自我中心。

如婴儿。

(2)承认角色阶段:部分的按社会标准做出反应,3-7岁幼儿。

(3)接受角色阶段:开始正式实施角色,青少年以后。

五、角色行为
是指实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表现为外部行为、角色实现的过程。

是主体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

(一)角色技能:是人们所具有的能顺利完成角色所扮演任务的智慧、能力、经验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一般技能:任何担当角色的个体都必须具备的技能。

包括一般认知技能,和一般活动技能
2.特殊技能:是指在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是搜必须具备的能力、智慧、经验等特征。

(二)角色冲突:
1.概念:人在扮演同一角色时,由于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在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

2.种类:
角色内冲突:既想涨工资又想减少劳动强度
角色间冲突:既想学习好又想做好校内社团活动
角色外冲突:身居要职的老干部退居二线
(三)角色协调:
1.概念: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即个体对自己的角色认知与社会对此角色的期望呈一致性状态。

2.方式:合作、转移、顺应
第三节性别角色社会化
一、概念:
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性别角色定型
性别类型:是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所获得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性别类型化是从婴儿期就开始的。

三、性别角色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认同儿童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标定。

性别稳定性:儿童对人的一生的性别将保持一生不变的认识。

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人的性别不因为其外表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的认识。

(二)性别角色观和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1.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是指儿童对不同性别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

3岁时;4、5岁时;5岁时
2.性别行为模式的发展
概念:男女两性获得社会期望的、与其性别特征相符的行为模式过程。

四、性别差异
主要是指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以及智力、人格和成就等方面的心理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