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一中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 编号:_____【基础梳理】【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三、一词多义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鄙先帝不以臣卑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朝济而夕设版焉()3.济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无济于事()赈济灾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之子犯请击之()辍耕之垄上()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 既东封郑()(2) 夜缒而出()(3) 朝济而夕设版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 烛之武退秦师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 若不阙秦()(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 共其乏困()(2) 越国以鄙远()2.形容词作动词(1) 邻之厚,君之薄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轮复习教案
第一轮《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二、重点字的读音:氾(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共(gōng)其乏困逢(páng)孙《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适用话题】选择、爱国、责任(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要害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预备……《烛之武退秦师》1、素材开发烛之武三朝为官,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期间他忍受的寂寞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2、思维激活这则材料可以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时代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3、精彩应用(1)想象画面型——夜缒而出是夜,万籁俱寂,暗淡的月光中,烛之武凭借着一条粗陋的绳索,艰难地顺墙而下,蹒跚着迈向秦营。
这艰难而伟大的一步啊,一步迈出,就迈向了有去无回的危险,迈向了前途的生死难料,迈向了虎视眈眈的虎狼之窝。
满头的白发飘扬在深秋的寒风中。
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国将不存,何以家为?也是前行的蹒跚脚步更加镇定。
今夜的月光啊,照耀着一个老人执着前行的身影,照耀着一颗慷慨赴难的爱国之心。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五、随堂训练
(3)公从之(4)臣之壮也
(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三)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①且贰于楚也
②晋军函陵
③以其无礼于晋
(2)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大意: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
②本段交代了哪些内容?与后文有何关系?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预习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_所作,它依照孔子修订的鲁史__________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1课内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之《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一:课前复习重点:预习见《湘教考苑》p71 至p72二:检查预习情况练习:完成挖孔训练 ,理清重点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方法回顾小结:梳理知识重点:三:学考考点补充---课堂识记文化常识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山东潍坊滨海中学孙建文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它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它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汲取民族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堂预习案1、作者简介百度搜索/view/403435.htm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国史官。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2、作品简介百度搜索/view/403435.htm《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文章背景百度搜索/view/403435.htm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1、问题式。
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
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
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 (解说《春秋》) 《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三、推进新课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高考一轮复习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3、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二)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2、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
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3、史书的类别简介编年体按_______________编写的史书体裁。
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_______________是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国别体: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
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__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如《史记》、《三国志》等。
4.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由晋侯、秦伯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5.子(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在古汉语中,用作第二人称的敬称代词主要有“子”“君”“公”“阁下”“卿”“殿下”“足下”等。
6.寡人:,意为,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较为普遍。
山东省高中语文19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案鲁人版必修1
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
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
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三、当堂达标翻译下列句子(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四、总结·提升回顾以、而的用法。
五、拓展延伸熟练背诵课文相关知识补充:1、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
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教材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一轮复习导学案(一课时)【每日积累】1.按表格要求,为表格内两个成语填写相关内容(不必全填,可以选填)成语解释成语的意思感情色彩适合的对象使用时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忍卒读不堪卒读【学习目标】1.主动学习,掌握“封”“鄙”“阙”三个实词的用法。
2.掌握课文中“其”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
3.熟记课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翻译好课文中较为难翻译的句子。
【学法指导】1.用心默记【知识链接】中三个实词的每一个义项,做到脱离【知识链接】相关文字后仍然可以解释出其例句中的意思。
2.用10分钟时间,不看教材,看能否准确解释老师要求解释出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5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的两个翻译题。
知识链接·基础积累一、默记下面三个实词的义项1.封(1)疆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未有封侯之赏(《项羽本纪》)。
(3)限制:故步自封。
(4)帝王筑坛祭天:~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2.鄙(1)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周礼·遂人》(2)郊外、边邑、边境: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叔《为学》)(3)小、狭、琐屑: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刘开《问说》)(4)浅薄、低下:人贱物亦鄙。
(《孔雀东南飞》;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5)粗俗、庸俗、浅陋:今之争斗,非鄙(粗俗,低下)也,财寡也。
(《韩非子·五蠹》)3.阙【1】阙[jué]〈动〉(1)去除:以待会而考之,亡者阙之。
——《周礼》(2)挖掘:若阙地及泉。
——《左传》【2】阙[què]〈名〉(1)本义: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例如,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2)代指宫殿、朝廷。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学案2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四.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氾(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
B.共(gò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ù)之
D.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永远的烛之武。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3、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吴广以为然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A、本篇重在表现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
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
C、本篇颂扬介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
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5、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
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
烛之武退秦师的学案.doc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教育
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
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
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
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
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前预习: 1.资料补充( 1).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019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精品教育.doc
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
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一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2、秦晋为何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开头段有哪些作用?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谁来退师
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
3、本段出现几个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可以体现他们怎样的特点?
2、伏笔和照应
明确: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3.以史为鉴,言出告诫
四、鉴赏烛之武的形象
1.志士:深明大义,长期未被重用,却仍然愿意舍身救国,以国家利益为重。
2.勇士:义无返顾出使秦师,两军交战,这一去有可能生死未卜,他仍坚定的去了。
3.辩士:机智善辩,身处秦营,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善于抓住对方的性格弱点,一字未提郑国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目标】一、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入学习】古人曾说,一人之辨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人能退百万雄师?而且是仅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即劝退敌人的百万之师?让我们去了解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看看我们能从他哪里学到些什么?【自主学习】一、《左传》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二、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三、素材激活适用话题:可用于“自强”“自励”“意志”“逆境与奋斗”“国难之时大丈夫当显英雄本色”“口才与成功”“智与勇”“责任”等写作话题。
1、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
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
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
正因为如此,烛之武成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2、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在秦晋合兵围郑的危急时刻,郑伯老臣烛之武只身赴秦营,向秦伯幡然醒悟,遂与郑结盟。
于是,秦晋联盟瓦解,晋国被迫撤兵,解除了郑国之危。
烛之武凭借自己的巧言机智,使郑国不费一兵一卒,保住了国家社稷,百姓免遭涂炭,还与秦结成了联盟,使晋国不敢轻举妄动,可谓一石二鸟。
《战国策》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信然。
3、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烛之武退秦师》中,从烛之武对晋国历史和国君的为人了解之清楚,对联秦伯心理和秦晋恩怨把握之全面,可以看出:他虽然长期怀才不遇,却一直关注天下形势,思考安天下济苍生的方法。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其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沉稳自信,也使其具备了能言善辩,巧妙退兵的高超智慧。
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迎来了瞬间释放的闪亮时刻。
长期的默默积蓄,使老迈的烛之武最终一鸣惊人,名垂青史。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读书、治学,都要有这种精神,才能为将来报效国家积蓄力量。
【运用范例】(一)烛之武可以忍让,虽然曾不被王重用,但面临着国危家难时,毅然可以作出退让,所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他选择放下心中个人的怨恨,于是他的忍让,他出山了,他的一番言辞铸就了一个大侠的形象。
(二)烛之武虽已达垂墓之年,仍有满腹“牢骚”,可见他锐气未减;仍能建功立业,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
饱读经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三)因为心中铭记着祖国,你夜缒而出,单身前往秦军驻地。
那是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像一杯饯行的酒撒到了大地上。
因为形势的严峻,周围的空气,每一棵草木似乎都散发着紧张的气息。
高高的城墙上,只有你在吃力地向下坠落着。
已到暮年的你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每一个动作都似乎显得有点笨拙。
在那堵寂寞的围墙上,你显得是那么无助,但同时一股坚定的力量从你身上散发出来。
一切只因为心中那份铭记,那份对祖国的铭记。
见到秦伯的你,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用尽自己的机智与渊博的知识,让郑国与郑人盟,为自己祖国化解了一场危机。
后人永远的记住了你——烛之武。
其实,当你答应郑伯时,人们便永远记住了你。
因为忘记与铭记这个很难拿捏的问题,终于在你身上找到了尺度;忘记无谓的,铭记必需的。
(四)你从历史长河的那头走来,缓悠悠,颤巍巍,再没有年轻时候那俊美的英姿,再没有壮年时候那啸天的豪气。
如今,你的双鬓已灰白,你的双眼已昏花,你的青春已然逝去。
你说你走得慢,是为了留下更深的足迹,你说你一生低调做人,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
没错,大半生沉寂无闻的你,终于在秦晋围郑的危机中,你临危受命,凭借你那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勇气征服了秦君,拯救了郑国,历史也为此将你的姓名永远地留在了它的谱册中。
一段因你创造的历史让我看到了你坚定的信念。
在苦苦等待的漫长岁月里,你始终未曾放弃,这足以证明你的意志如铁一般坚不可摧。
你相信国君总有一日会重用你,你相信国家总有一天需要你。
你的等待,带着一丝固执,一丝期盼,一丝没有期限的耐性。
终于,你等到了,你完美地诠释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你给后世苦楚失意的人带来希望,你让官场屡屡失败之人重拾信心。
你,创造了一段人生憧憬终实现的神话。
可是啊,烛之武,你又让多少年近古稀的固执老儒生,偏执地以你为榜样,在科举之路上兀兀穷年,一路走到黑;你又让多少才会横溢之壮士将青春视为等待,该出手时不出手,以为机遇之门自然会敲响,却从此湮没于世间。
烛之武啊,你不懂得“毛遂自荐”,你只能算是一个幸运的“守株待兔”之辈,你在那棵木桩边守候了一生,你牺牲了你本该华光溢彩的青春岁月,你错过了你本该轰轰烈烈的壮年时光,如果不是在你垂垂老矣的日子里最终机遇光顾了你,你这一生真的要蹉跎岁月空自嗟了呀。
烛之武,你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不知你当时是自谦呢,还是对郑伯的愤愤抱怨。
听到你说的这番话,我真为你捏了一把冷汗,在一国之君前大发牢骚,真的危险啊。
假如当时郑伯龙颜大怒,一气之下将你就地正法,那你岂不要落个千古小人贪生怕死之罪名?其实你是很爱国的,可又有谁知呢?佚之狐知道吗?郑国的子民们知道吗?你为人稳重,可是你性格不够率直,你临危能泰然处之,可是你却不懂得规划你的一生。
若无这样的历史机遇,你就只能默默无闻于世。
烛之武啊,穿越数千年的风烟,我望着你从历史的那端向我走来,又走过,留给我鬓发苍苍,容颜老去的背影,留给我对于人生的无限遐思……《烛之武,我想对你说》【合作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 )晋,且.( )贰于楚也。
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 )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 )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 )缒而.( )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 )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若舍郑以为...( ),行李之...( )东道主( )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 )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 )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 )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 ),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 )君图.( )之。
”秦伯说.( ),与郑人盟.(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 )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 )之。
【应用学习】一、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之”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之二虫又何知5、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6、何陋之有?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0、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习凿齿,字彦威。
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江夏相袁乔深器之,数称其才于温,转西曹主簿,亲遇隆密。
时温有大志,追蜀人知天文者至,夜执手问国家祚运修短。
答曰:“至五十年外不论耳。
”温不悦?异日,送绢一匹、钱五千文以与之。
星人乃驰诣凿齿曰:“赐绢一匹,令仆自裁,惠钱五千,以买棺耳。
”凿齿曰:“君几误死!此以绢戏君,以钱供道中资,是听君去耳。
”星人大喜,明便诣温别。
温问去意,以凿齿言答。
温笑曰:“凿齿忧君误死,君定是误活。
然徒三十年看儒书,不如一诣习主簿。
”累迁别驾。
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
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
时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并相友善,后使至京师,简文亦雅重焉。
既还,温问:“相王何似?”答曰:“生平所未见。
”以此大忤温旨,左迁户曹参军。
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
道安曰:“弥天释道安。
”凿齿曰:“四海习凿齿。
”时人以为佳对。
是时温觊觎非望,凿齿在郡,著《汉晋春秋》以裁正之。
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
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引世祖讳炎兴而为禅受,明天心不可以势力强也。
凡五十四卷。
后以脚疾,遂废于里巷。
及襄阳陷于苻坚,坚素闻其名,与道安俱舆而致焉。
既见,与语,大悦之,赐遗甚厚。
又以其蹇疾,与诸镇书:“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
”俄以疾归襄阳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史臣曰:习氏、徐公俱云笔削,彰善瘅恶,以为惩劝。
夫蹈忠履正,贞士之心;背义图荣,君子不取。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二》) 【注】二陆,指陆机和陆云,西晋著名文学家。
徐公,即徐广,东晋史学家,《晋纪》的编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