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3.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3.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实验过程,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对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进行逐个分析,可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例如,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养成综合看问题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比较标准的实验装置,如广口瓶、烧杯、氢氧化钠溶液、水槽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装置的使用,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
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启发学生,引导,帮助学生分组
学法引导
学生准备自制的收集氧气的装置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
教学课件: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
方案二:观察教师出示的三种种植密度不同的植株的果实,进行讨论,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方案三:到田间进行观察和访问有经验的老农,了解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分析原因,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提供实验装置,并指导学生进行采集,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探究。
教师通过实验装置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及产生的气体进行分析。
出示三种不同的植株,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方面进行讨论,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1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1 (新版)苏科版

第2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教学目标1.回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说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

2.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4.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过参加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1.教学重点:运用实验设计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三、课前准备1.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学生实验。

课前布置学生设计“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的实验方法,准备课上交流。

2.教师准备有关课件。

四、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出示图片请学生看图说话,由此引出“温室效应”,并提出下列思考题: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哪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减少这种气体?新课讲授【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学生实验)实验步骤:(其中1、2两步,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第3步课上学生分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内装入新鲜菠菜,丙内不放。

通过导管向各个袋内深吐气,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扎紧袋口。

2)将甲袋放在黑暗处,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将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内气体分别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观察、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1)、2)思考:本实验中有几个变量?在各组中分别是什么情况?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帮助学生弄清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组对照实验,说明植物的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步骤3),记录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由此得出结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进一步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是什么气体?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

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案

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案

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圈碳循环和总体解释植物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2.学习植物与环境CO2、O2和水分浓度的关系。

3.了解绿色植物如何影响和维持生态平衡。

二、教学内容1.生物圈碳循环的介绍(1)概述:碳是生命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生态平衡息息相关。

碳循环是生物圈环境的一个重要循环之一,包括有机质的氧化分解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过程,其作用和世界上气候变化及生态危机的发展紧密相关。

(2)植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并利用阳光合成氧气和有机物,充分展示了他们在碳循环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2.植物与环境CO2、O2和水浓度关系探讨(1)植物与CO2浓度的关系呼吸和光合作用两个过程在植物的生命过程中都有参与,呼吸消耗大量的氧气,而光合作用则反之,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当CO2浓度升高时,植物会加速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加有机物的合成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因此CO2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好,生物的总量也就越大。

(2)植物与O2浓度的关系植物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呼吸过程。

当环境中氧气浓度过低,生物的呼吸会出现困难,会影响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

(3)植物与水分浓度的关系水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生物物质的重要成分,只有在充足的水分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进行其生命活动。

因此水分在植物生长中极其重要,缺水的环境将导致植物的死亡和生物量减少。

3.绿色植物的生态平衡(1)植物的生态学意义植物不仅有功能美观和雕塑造型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起着关键的维护和调控作用。

植物具有吸收温室气体和调节气候的作用,还能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治沙漠化的作用。

(2)植物的调节作用植物的群落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量,减轻夏季干旱的影响和防护土壤侵蚀,降低地表温度,减少环境对人体的污染。

(3)绿色植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绿色植物能够去除有害气体,提高大气质量,将土地植被化可以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一、教案概述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碳氧平衡的概念,认识到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碳氧平衡的概念及绿色植物对维持碳氧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碳氧平衡的计算及应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相关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教学卡片、实物模型等教具。

3. 课堂活动所需材料。

学生准备:1. 预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所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绿色植物,提问:你们知道绿色植物有什么作用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碳氧平衡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根据讨论成果,设计一个保护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的行动计划。

2. 学生分享行动计划,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六、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的手抄报。

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八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八年级生物上册优秀教学案例(苏科版)
2.了解碳氧平衡的原理,能够解释绿色植物如何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碳氧平衡。
3.掌握绿色植物生长过程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如“如何增加绿化面积?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我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我如何改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观察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2.展示地球生态系统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绿色植物的关注。
2.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4.通过对绿色植物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增强他们的人生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绿色植物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物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7.3.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设计

7.3.5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设计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节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2.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即碳—氧平衡。

教学策略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资料一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

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

附表如下。

气体成分氧气二氧化碳等氮气吸入气体20.96%0.04%79%呼出气体16.4%4.1%79.5%肺泡气体14.3%5.6%80.1%请同学们进行资料分析,空气中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通过上述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思考分析空气中氧的含量问题,让学生得出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的结论。

再提出“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唤起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

另外,这里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具相关课件实验材料及用具学习过程:一、情景质疑: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任务一: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按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口答:(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学习任务二: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P128,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P129,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三:理解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关系学生阅读P129—P130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部分,讨论:(1)碳——氧平衡会打破吗?一旦打破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预防?(2)二氧化碳增多已经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如果继续增多,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四: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P130,回答下列问题: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使学生理解碳—氧平衡的含义,并掌握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碳—氧平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3. 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碳—氧平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理,碳—氧平衡的计算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资料、碳—氧平衡的计算示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生长的工具。

【教学环节】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新课: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碳—氧平衡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采取措施保护植物,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加深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碳—氧平衡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程度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是在学习了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利用有机物的基础之上对绿色植物如何进行制造和利用有机物的进一步学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节内容的学习也是学生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应用的关键,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下一章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不仅在教材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而且在整个生物学的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我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位基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都还处在一个比较直观的层面,因此我把理解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作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在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同时,培养其爱护植物,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我将把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难点,通过让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教法学法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根据本节课内容实验多和理解抽象的特点,结合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以直观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参与实验。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将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宗旨,以学法为中心,让学生从传统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学会观察和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2)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作用;(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观察和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

2. 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如何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绿色植物的碳-氧平衡作用;(3)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设计实验和观察方案;(3)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学生准备:(1)预习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2)准备好实验材料和仪器;(3)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2)提问:绿色植物是如何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阐述绿色植物如何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与观察:(1)引导学生进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2)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 数据与分析:(1)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实验数据;(2)运用数据和图表,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作用;(3)讨论:如何保护绿色植物,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八年级生物上册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新版)苏科版
- 增加绿化面积
- 提高环保意识
6. 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它们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碳-氧平衡对于地球生态的重要性。
4. 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5.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板书设计
1.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 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
- 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
8. 教学评价工具:准备一些测试题、练习题等评价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和评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 引起学生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 实验器材:本节课可能需要进行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植物、光源、二氧化碳检测仪器、呼吸机等。同时,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设置一些植物,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同时,将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操作台和相应的实验器材,以便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有关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过程3. 碳氧平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绿色植物,提问:“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讲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在碳氧平衡中的重要性。

4. 实例分析:分析光合作用在实际环境中的作用,如碳氧平衡、气候变化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光合作用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以及人类如何保护植物,维持生态平衡。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观察日记和课堂问答进行评估。

2. 评估内容: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理解,以及对光合作用过程和碳氧平衡的认识。

3. 评估标准:能准确描述绿色植物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性,能够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文并茂的光合作用和碳氧平衡的教学课件。

2. 观察工具:提供户外观察植物的工具,如望远镜、笔记本等。

3.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植物生态学的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研究。

八、教学拓展1. 开展校园绿化活动,让学生参与植物种植和养护,增强环保意识。

2. 组织参观植物园或开展户外植物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以及其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

2.难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实验材料:绿色植物、水、土壤、光源等3.教学视频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氧气是从哪里来的?第二环节: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1.教师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绿色植物在光的作用下,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教师通过图解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

第三环节: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绿色植物是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角色?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些绿色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实例,如森林砍伐、城市绿化等。

2.学生分析这些实例中绿色植物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碳—氧平衡的影响。

第五环节:实验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氧气的情况。

2.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结论。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

五、作业布置2.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了解它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并付诸实践。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全面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过程对话示例: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绿色植物是如何为我们提供氧气的吗?”学生甲回答:“是通过光合作用。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问题引领:普利斯特利的三组实验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普利斯特利 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1、 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都会污浊空气。 2、 植物和蜡烛在一块,植物能长时间活着,蜡烛没有熄灭;植物 和小白鼠在一块,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的活着。
【活动二】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问题引领:在农业生产上,你能否用你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农民伯伯们 应怎样做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产量呢? 1、 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专题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2 课时)
专 题 划 专题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2 课时)

其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作
为研究性学习
专题一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需课
课内共用 2 课时,每周 3 课时;课外共用 1 课时 时
专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绿色植物产生氧气、消耗二氧化碳。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科学 探究的一般过程。 2、在进行探究实验过程中,初步培养猜想、推理、概括分析、综合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评价要点:(1)对实验装置的暗处理。
(2)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使植物处于没有二氧
评 价 要 化碳的环境中。

(3)将实验装置与外界隔绝,保证装置的气密性。
(4)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5)对实验结果的检验。
2、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现场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节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理解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课时安排:共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

2.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和观察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即碳—氧平衡。

教学策略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资料一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

氮气所占的容积比例虽很大,但由于它对人体既无用又无害,所以我们在讨论人体气体交换时可以不作考虑。

附表如下。

少呢?其中,教师故意设置了两个干扰项:呼出气体和肺泡气体两项为影响学生分析的干扰项,让学生略作思考便会发现吸入气体即是大气的成分,这样用排除法删繁就简就好分析了。

通过上述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感性经验,思考分析空气中氧的含量问题,让学生得出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的结论。

再提出“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唤起学生意识到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

另外,这里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这样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2 演示实验,观察思考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尤其是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太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然后等气体充满试管容积的1/2左右时,教师取出试管迅速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试管内,让学生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注意:为了保证观察演示实验的成功,要注意如下五点。

①如果教室内光线不够充足,可以用事前准备好的100 W或200 W白炽灯来照射金鱼藻。

②选用500 mL大号烧杯和柄长10.5 cm漏斗。

③要选新鲜的金鱼藻。

④在烧杯的清水中可加适量碳酸氢钠,具体做法是每100 mL清水加0.1 g碳酸氢钠。

⑤烧杯中的清水不要太冷,可用20 ℃~25 ℃的温水,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度,促进放氧。

3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通过设置一组对照组来检验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具体做法如下,准备A、B、C 三支试管分别是贮存有用化学方法制备的氧、空气中氧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获取的气体,然后用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逐个插入,让学生观察其燃烧的情况,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4 分析资料,引导探究资料二取0.1%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简称BTB溶液。

把它装在一个小杯中,用玻璃管向溶液中吹气,吹进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BTB溶液由蓝色变为黄绿色。

在A、B两个试管中放入同样多的金鱼藻,分别加入等量的黄绿色BTB溶液并加塞。

BTB溶液在阳光下不会变色。

然后将A试管放在阳光下,将B试管用黑纸包住放在暗处。

过一段时间发现A试管内的溶液变成了蓝色,B试管中溶液仍为黄绿色。

请同学们想一想,A试管中溶液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管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了呢?B 试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本人认为,通过上述实验的分析来证明光合作用需要用二氧化碳作原料更具说服力,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探究光合作用的实验,通过教师的质疑,如“蜡烛为什么熄灭了?”“小白鼠为什么不久就死了?”以及“植物与小白鼠为什么能活着?”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让学生认识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关系,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认识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存在着碳-氧平衡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运用实验法让学生独立设计探究光合作用活动计划。

2.认识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意义。

3.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设计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1 学生探究,教师引路资料三17世纪有一位荷兰的科学家海尔蒙特,他尝试找出植物是怎样生长的。

他把一棵重2.5 kg的柳树栽在一个装有90 kg泥土的木桶中,只浇雨水。

5年后,他的柳树长到了85 kg,而称一称桶内的泥土却只少了大约60 g。

由于加到桶内的除泥土之外水是唯一的物质,所以,他认为使柳树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水。

同学们,你们认为海尔蒙特的结论有道理吗?然后,通过让学生阅读《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充分的讨论,进行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写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实验探究报告。

学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是第二课时的重头戏,教师一定要作相关设计实验指导。

例如,首先,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如何设置对照组呢?如何控制变量?让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三即可明白。

其次,初一的学生缺少必要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以及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能让它接触皮肤等知识。

附:关于教师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指导方案方案一取一个广口瓶或罐头瓶,瓶内装上沙土或锯末,瓶内播种几十粒小麦种子。

当小麦苗长到瓶子高度的一半时,用一个玻璃片将瓶口盖严,并移到黑暗处。

第二天,揭开玻璃片,将燃烧的蜡烛放进瓶内,蜡烛立即熄灭,这证明麦苗吸收了瓶中的氧气。

方案二当麦苗长出了瓶口之后,用一个不漏气的塑料袋将瓶口罩住,并扎紧袋口,以防漏气。

在袋子的一角连上一只玻璃导管,向内导入空气,使袋子膨胀起来,然后再封闭管口。

将该装置移到黑暗处,第二天,将塑料袋上的导管通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

轻轻挤压塑料袋,使袋中的气体排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麦苗释放出了二氧化碳。

方案三在两个玻璃缸内各放一个较大的培养皿或深碟子,一个培养皿或深碟子放氢氧化钠的溶液,另一个培养皿或深碟子放清水。

在两个玻璃缸内分别放入同样大小的天竺葵,在玻璃板上涂上凡士林,然后用玻璃板将玻璃缸口密封。

将两个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进行暗处理一天,然后再一起放在光下照射。

几小时后分别用碘化钾进行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放清水的装置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而另一个装置里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故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

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方案四为了确保气体不能进出实验装置,可以将小玻璃皿改为一个较大的玻璃槽,将广口瓶倒置在玻璃槽内。

瓶内罩有插着天竺葵枝叶的小烧杯。

然后向玻璃槽内缓缓注入25%的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以液面没过广口瓶瓶口为止。

如果没有玻璃槽,可以用玻璃罐头瓶。

瓶内盛25%的氢氧化钠溶液,并放入天竺葵枝叶和清水的小烧杯,然后将另一个瓶子倒扣在上述的瓶口。

瓶子的接口处用凡士林涂上,再盖上一块玻璃板。

实验结果表明,放清水的装置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而另一个装置里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故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淀粉。

教师的指导设计方案分为三类。

第一类,介绍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原理。

如方案一、方案二和资料三着眼于从科学探索知识的设计原理来介绍的。

探究的目标不同,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原理是相同的。

第二类,着眼于具体的实践。

如方案三、方案四和方案五从探究实验的具体目的来考虑,对学生的设计实验具有示范作用。

第三类,则是补充方案,由学生创造性完成。

建议:教师的指导设计方案可以用学生课后练习作业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通过让学生来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在学生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也不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能基本说明问题即可。

2 联系生活,归纳概念让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引导学生联系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我们当地和新疆的瓜果口味情况,提出“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的甜呢?”教师用生动形象生活实例来让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来认识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来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认识光合作用的实质。

3 收集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上网通过收集有关光合作用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使学生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问题的重要性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同时又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获得在网络世界和知识海洋畅游的美好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反思吕福娟我觉得我这堂课的优点有: 1、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例如:让学生根据目标自己预习课本,讨论归纳实验步骤和现象。

2、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只要我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就可以了。

比如我提问学生:“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我们怎样用实验来验证”让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

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获得新知并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当然,我认为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驾驭能力还不够扎实,主要表现在当学生讨论时,我的调控力度还不够,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活跃课堂的问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后,我要让那些对生物不感兴趣的同学,从“不学”到“学”,再到“爱学”。

通过这堂课,我还得到三个方面的启示:①重视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②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对每个知识、问题、结论等都要有问个“究竟是什么”的求知和求索精神。

今后,我要发扬我的长处,认真总结我的不足之处,争取下一次课上得更完美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