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
庄子讲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庄子,又称庄子和南郭子綦华之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庄子的思想内涵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探索以及精彩的寓言故事,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和自然观的影响。
他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在顺应中达到心灵的和谐与自由。
他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和社会虚荣,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
他提出了“自由奔放”的思想,认为人应该摆脱社会的束缚,回归自我,追求内心真实的自由。
他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为比喻,通过寓言故事向人们传递他的思想。
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蝴蝶梦”的寓言。
故事描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在花花世界中,感受到了无忧无虑的自在。
当庄子醒来后,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蝴蝶在梦中的幻觉。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现实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往往对于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抱有怀疑的态度,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可能只是一个幻觉,真正的自我和真相可能在我们无法察觉的地方。
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事物,要以自我的内在体验和精神状态为重。
除了蝴蝶梦外,庄子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的寓言故事。
比如,他讲述了“胡鳞椒”的故事,描述了一个乌鸦主动请教智者如何变得像凤凰一样美丽的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庄子告诉我们,追求表面的美丽往往会让人失去真正的自我。
他以鳞椒为讽喻,表示该乌鸦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善美。
庄子通过这些故事,以直观生动的方式阐述了他的哲学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领悟。
总结而言,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形式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他倡导了个体的自由和情感的宁静,鼓励人们回归自然。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生保身;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
1、保身全生在《达生》篇,庄子借“饿虎食单豹”、“张毅病热而死”的事例,主张养生要“内”、“外”并治。
先说“外”。
庄子认为人处于乱世之中,“仅免于刑”,故不可见用于世,而应“以无用为大用”,即隐姓埋名,以避世害。
庄子的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世事的洞察。
庄子看到了自然界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也看到当世乃处于“昏上乱相之间”,士人贫惫,难以有所作为,欲见用于世则不免被戕害,所以他不应楚王之召,“宁生而曳尾于途中”,宁愿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
只看到庄子主张无用,而看不到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境域而把庄子视为悲观的消极主义者,是对庄子的误解。
中国古代先贤所言往往是依存于一定的境域的,剥离了其言说的境域,往往会对之发生误解,而认为其思想上是矛盾的,这是不对的。
庄子主张“无用”,向往“以大瓠(hu)为樽而浮乎江湖”,“树大樗(chu)于无何有之乡而逍遥乎寝卧其下”的自在生活,但身处乱世之中,安得能避离战火,安得能无所困苦?在《山木》篇中,庄子只好提出了“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两可方法。
并进而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这实际上是庄子对于处于乱世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得从心理上超越的一种办法。
“无肯专为”,就是不偏执于任何一方,“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使,即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主宰性,而不为世所“异化”。
再说“内”。
“内”,即是庄子所主张的养生的方法。
庄子首先肯定了“物养”的重要性。
他说:“养性必先之以物”,即是肯定养护生命要以物质滋养为基础。
但是,他又接着说:“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即认为除了用物质滋养身体外,还须有其他的办法。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是庄子的名言之一,意思是大道通行于天下,天下都是公共的。
这句话强调了大道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白驹一样,转瞬即逝,所以要珍惜每一刻。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选择的看法,他认为有时候要做出取舍,不能贪心不足。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道的看法,他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领悟。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无形之物的看法,他认为有些东西虽然无形,但是却具有极大的力量。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
9.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物之稀,或为之不足。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
10.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虚华的东西。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句子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行者无疆名句
行者无疆名句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行者无疆名句的来源及意义
2.行者无疆的哲学思考
3.行者无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正文
1.行者无疆名句的来源及意义
“行者无疆”这句名言出自《庄子·逍遥游》,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人生哲学。
行者,即行走者;无疆,指没有边界、没有限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行走的人没有边界和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行走,引申为人生应当不受世俗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2.行者无疆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角度来解读“行者无疆”,可以理解为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解放。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大道,摆脱名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这里的“行者”可以理解为个体,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3.行者无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行者无疆的精神可以启发我们追求自由、自主的人生态度。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独立和自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和价值观,正如“行者无疆”所表达的,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此外,行者无疆的精神还可以运用到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
在职场中,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
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保持谦逊,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行者无疆”这句名言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庄子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哲学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需要催生了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失道,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建立新的秩序而相互征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哲学家们更多关注的是问题,他们思考着如何使社会由无序走向有序,并根据自己学派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主张。
与同时代大多数哲学家不同,庄子更多地关心普通民众的疾苦,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面对人民凄惨的遭遇,庄子慨叹道: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庄子人间世》)在那样一个混乱动荡的时代,人们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究竟在哪里?人们生活的意义和追求应该是什么?这就是庄子人生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正如陈鼓应所言:他处世的忧患感,他的沉痛隐忍的程度,他对于时代的灾难和人群的祸患的敏感度,可以说是超过先秦诸子其他各家的。
生逢乱世的普通民众难有安定富足的物质生活,因此追求精神自由逍遥的人生哲学便成为庄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蒙培元认为: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
在庄子看来,要想达到自由与逍遥,既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又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命运,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还要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死,做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
可以说,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始的。
一、物物而不物于物在庄子看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逍遥首先要用超然的态度对待外物,即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
所谓物物,即人对物的役使,人是目的;物于物则是人被物所役使,人为工具。
人生存于,无时无刻不与他人他物发生着联系,因而正确处理自身与外物的关系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庄子认为,个体生命是的,其存在的价值不系于任何外在事物上,而在于个体本身。
庄子思想总结
庄子思想总结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庄子的思想被称为庄子思想,其核心意识是"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庄子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放弃功利心和个人欲望,不主动追求权力和名利,适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不去干预。
他认为,过度努力追求功利只会带来痛苦和困扰。
庄子通过"无为而治"来描述这种无私无欲的境界,他认为,只有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和谐。
庄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其他的万物一样,都应该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待人。
他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来比喻人的社会关系,认为个体应该和谐地与整体相融合。
他追求人与自然的无缝衔接,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主张人应该适应自然,不去违背自然。
庄子的思想注重重视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通过自然界的启示来看待人和世界。
庄子的思想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
他主张个体应该注重自身的内心修养,从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
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要追求人生的真实价值,不能过于追求功利和名利。
他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真实为目标,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
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的思想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道家学派中占有重要地位。
庄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誉为"逍遥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化人士产生了重要启迪。
庄子的思想也被称为"庄子学",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综上所述,庄子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追求心灵自由和生命的真实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庄子的认识作文800字
对庄子的认识作文800字庄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创立了道家“自由无为”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哲学思想就如同一束光,闪烁着智慧,指引着古之至圣者和后世的人们,给他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中心思想:自由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的思想有许多含义,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由无为”思想。
他认为人生来自天道,应该顺应天道,追求自由和无为。
自由就是追求自己的真我,无为则是不想着往外去做事情,而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他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思想、行为都应该是出于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受到别人的利诱或者强制。
同时,庄子也认为凡事要以物为根,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应该保持平衡,对待成功和失败都要心态平和,不断追求心境的安慰。
例证:蝴蝶梦、朝闻道、夕死可矣庄子著名的比喻“蝴蝶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在庄子看来,人类正常的是“醒”态,但人生有时会有“梦”一般的状态,可有可无。
他比喻人生像蝴蝶一样短暂而美好,如同一个梦境般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自由无为,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这个比喻形象生动而深刻。
在庄子的经典《逍遥游》一书中,他还提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观点。
此话意指,想要完美地体验人生,人必须在其中寻找道,而到了生命即将结束时玩耍到极致。
这是庄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他认为,能够真正遵循自己的心灵,关注自己的舒适和幸福,才能正确地过自己的一生。
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语言得体庄子的语言简洁、明晰,但既有哲学上的深意,又富有文化底蕴。
他以故事、象征、比喻为主要表达方式,使意思更显得深刻。
在词汇运用上,庄子使用的比喻具有深刻的思想、事理和哲理。
他的语言措辞得体、妙想天开,既具有感染力,又充满了诗意和哲学性。
思考角度:深度剖析,在具体实践中理解庄子哲学从庄子的思想中,我们能够窥见他对自由和无为的重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深思。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深度剖析庄子的哲学,理解他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具体实践中了解并读懂庄子。
庄子人生哲学的名言
庄子人生哲学的名言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下面店铺为你带来庄子人生哲学的名言的内容。
庄子人生哲学的名言1)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3) 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5)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6)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7)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8) 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9)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
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10)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11)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
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12)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3)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14)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5)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这就莫如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16)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17)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18)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庄子大师”。
他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哲学思想融汇了自然观、人性观和生活智慧,对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哲学,解析他对于生命、自然、自由和快乐的思考与观点。
一、心性自由——达到自由的境界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内心的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内心自由,摆脱繁杂的物欲纷扰,放下外界的压力和负担,保有一颗自由自在的心。
庄子用“逍遥游”来形容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认为人应该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心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心性应当与天地自然相通。
只有认清自己的本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自然和谐——顺应自然的法则庄子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认为人生应该像自然界一样,顺应自然的法则,与自然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他认为人生不应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应该顺其自然,放下攀比之心,真正融入大自然之中。
庄子对自然界的观察启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观察到自然界中万物生长、成熟、消亡的过程,并从中领悟到人类的生命也有着相似的规律。
他认为人生是一个循环不息的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不可逆转的规律,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享受人生的美好。
三、自由心境——争取内在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强调争取内在的自由,他认为人应该摆脱物欲的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在他看来,世俗的欲望只会让人沉浸在无尽的追逐中,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
庄子主张心境的自由,他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物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他用“逍遥游”来形容他对生活的态度,提倡人们要像自由的鱼游荡在大海中一样,摆脱束缚,畅游人生。
四、快乐追求——在逍遥自在中寻找快乐庄子的人生哲学认为快乐是人生的追求目标之一。
他主张人们要在内心的自由和宁静中寻找快乐,而不是通过追逐外在的功名利禄来获得满足。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
谈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的观照《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标签: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
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庄子逍遥游 人生哲学
庄子<逍遥游>人生哲学: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破利不容易、破名更难。
被名利在前面吸引会陷入无事忙的人生循环
豁达是解脱的前提人是活在当下的
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
境界有大于小:
真正的逍遥是无羁无绊的
逆向思维
一个人永远不要去羡慕他人
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心做主的人
感悟与超越:
鼹鼠喝水不过饱腹而已
只有用心才能从细节里获得知识和感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经历和悟性决定了你的眼界
感到心里失衡是因为世界在动而你没动
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认识自己:
不要以世俗的标准影响自己赤子之心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潜能从没被开发出来
如何认识自己—心斋(听之于心,听之于气)
人生没有弯路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可以做出准确的回答
本性与物性:
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贪欲折损了本性
无心得幸福就是自己的尾巴一直在自己的身后
真正的聪明是静下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
总有路可走:
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用辽阔的境界让自己跟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获得更广的能量
坚持与顺应:
内在坚持外在顺应
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第二步外物(物质身外)第三步外生(朴素欢喜活在当下)第四步彻悟第五步见独(不独立看事物)第六步无古今第七步不死不生心态与状态:
心态决定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不要过分相信技巧
忘名忘利忘我
只有打破一切世俗心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
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之一,以其游戏人间、守拙无为的人生哲学而闻名于世。
庄子倡导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主张以自然为师,敬畏大道,摒弃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心境的升华。
本文将深入探讨庄子“游”的人生哲学,探寻其对人生意义、自由与幸福的独到见解,以及这种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
一、意义的追寻:自由、变化与虚无庄子的哲学观点强调追求自由与变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摆脱束缚和固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活力。
他以观察自然的变化为借鉴,主张适应自然、顺应天命、随遇而安。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变化无常而生乎无穷也。
”他认为人生如同水流一般不断变化,无法抗拒或预测,因此最好的生活方式是顺势而为,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与此相呼应的是庄子对虚无的观念。
他提出“大块噫气”、“无胫而行”、“无绳而牵”等概念,旨在表达人生的本质是无边无际的,需要超越对现实事物的执着和依附。
庄子主张通过对个体的虚无态度,摆脱生死的思想囚禁,达到真正的自由境界。
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着独到的见解,认为人生并非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或对金钱地位的执着,而是追寻内心真实、超越常态的宁静状态。
二、内心的自由:守拙无为与自由自在庄子通过“守拙无为”的态度,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
他认为人们应当接纳自然的变化,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实践,强调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与自在。
他认为,只有在内心的平和与超然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片刻的快乐。
然而,庄子并不是鼓励人们消极怠工或逃避责任。
他所谓的“无为”并不是指完全不做事,而是指超越功利心的束缚,摆脱躁动与浮躁的心态。
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写道:“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他认为道是不可离开的,只有追求道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自在。
三、追求心境的升华:逍遥自在与至真至幻庄子倡导人们通过修炼和修身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安宁。
《庄子》的文学常识
《庄子》的文学常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其文学常识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修辞手法和文学风格。
以下是关于《庄子》文学常识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哲学思想:《庄子》主要聚焦于道家思想,强调了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理性思考。
庄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生命的本源和终极目标,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和谐与自由。
庄子还强调了宇宙的变化和多样性,提出了相对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
2. 修辞手法:《庄子》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思想以及激发读者的思考。
其中最常见的手法是比喻、夸张、对偶和对话。
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庄子能够将抽象的哲学思想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对偶和对话则经常出现在庄子的对联式的叙述中,这种对偶性的叙述方式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对立的对比。
3. 文学风格:《庄子》的文学风格多样而富于变化,既有大气磅礴的宏大叙事,又有精致细腻的描写。
庄子的叙述方式独具特色,常以幽默诙谐、讽刺调侃的口吻表达观点,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庄子的文风秀丽变幻,几乎每一章节都有独创的写作风格,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妙趣横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4. 主题与情感:《庄子》的主题涉及人生观、伦理道德、社会秩序、政治哲学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自然、宇宙和人类关系密切相关。
在主题上,《庄子》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生的目的,强调心性的修养和自由解脱。
在情感上,《庄子》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人生的深思熟虑,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冷峻嘲讽。
5. 影响与意义:《庄子》作为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对后世思想家和文化领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庄子》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追求个体自由和心灵解脱的重要性,对后世的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乃至哲学思考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上是关于《庄子》的文学常识的相关参考内容。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生,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央局部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央局部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生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熟悉、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到达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O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o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开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那么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玄昌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到达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句有五日而后反 ;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到达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设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 到达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由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 "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开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到达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到达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局部,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 所以它表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屡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 "每况愈下"的答复:"在蟋蚁"、" 在梯稗"、"在瓦凳"、"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 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 并非是不可到达的此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由于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o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猫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根据必然的规律开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到达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快乐,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哲学的熟悉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熟悉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根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异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异和对立的, 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而庄子那么否认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天的差异,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那么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那么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那么差数睹矣."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梯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那么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那么认为既然大小寿天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殛子不一定天.他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蛾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殛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 " 大小天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拟得来的,假设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央,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由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央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熟悉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熟悉和精神内涵到达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表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 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死生,命也,具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豉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果断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见,万物为赍送."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那么是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熟悉,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内游于心,就是"体道"根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假设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生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生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日忘物.庄子成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成认人有根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O二日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 “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日物我同化,同于大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 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 ; "九日而后能外生 ; "而后能朝彻 ; "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由先后的表述,是由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唯有德者能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假设夫乘道德而浮游那么不然,无誉无詈,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那么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根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 ","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涮,其合之也,假设之何!〞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 "虚"和"化"的表达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平安,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 "道"为其理论根底,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熟悉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到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
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从哲学思想解读《庄子》的内涵有关于庄子的哲学,大家多少都有涉猎,他的核心是“庄学”思想,他提出要从自然、社会及自我的层面超越出来,以达到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逍遥。
一、庄子生活的道隐时代庄子虽然是春秋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与当时儒、墨两家等主流学派格格不入。
其他家学派主张入世治国,然而道家学说却主张出世修身,庄子本人更是其志不在治国这一方面,而是追求个人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求过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庄子出生在平民阶层,也因此战国乱世平民的不幸他都遭遇过,平民的痛苦他也感受过,平民的水深火热的生活情况他也目睹过,于是他的作品是站在平民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人生的话题。
他目睹了平民阶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改变周围世界的一种无助与无奈,因而悟出了世事无常,人在自然中是何等的渺小与脆弱,人本身的遭遇有时是上天冥冥中注定的,是无法改变的,是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一种无力与孤独。
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和政治抱负竞相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为诸侯富国强兵而出谋划策。
甚至在诸子学说中也没有所谓的是与非之别,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诸子百家都是攻击其他学说主张来证明自己学说主张的正确性。
特别是儒墨之间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各家学说互相诋毁,甚至出现了重大的理论矛盾。
生活这样一个大道消隐、正义无存的世界环境当中,诸子百家争相为自己诸侯君王提供统治服务,甚至不惜依靠压迫平民来获取诸侯君主的信任与支持。
人身自由间接地被诸侯君主所掌控和摆布,失去了相对的人身自由,逐渐变得身不由己而言不由衷。
这是庄子等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所不堪入眼的,因此他选择了消极避世,注重自己内心,顺从自然的生存法则,进而寻求自由洒脱、无所羁绊的精神世界。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他从物质存在的形式,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去阐述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道”是庄子哲学思的精髓和思想核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的起源来自于“道”。
庄子自由自在的思想
庄子自由自在的思想庄子,古代中国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学者的推崇和研究。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追求人的内心自由和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本文将从庄子思想的自由自在性质、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以及实现自由自在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庄子思想的自由自在性质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和对世界观的独立思考。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真我,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越。
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约束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
庄子主张人应该放松心态,顺应自然,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
他认为,人生应该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态度,不要过于计较得失,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二、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庄子主张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
他认为,人生就像大自然一样,有四季更替,有风雨雷电,有生老病死。
人应该顺应自然,接受人生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体现在他对人生态度的独特追求。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越,不要被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困扰。
他主张人应该摆脱外在的约束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三、实现自由自在的途径庄子认为,实现自由自在的人生需要通过修身养性和修炼内心来达到。
他主张人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人应该通过修炼内心,追求真我,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的自由自在思想还需要通过顺应自然来实现。
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接受人生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于计较得失。
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自在的人生。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现在河南、安徽交界处),生卒年不可详考,约公元前355年(周显王14年)到公元前275年(周赧王40年)。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其文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飘逸如风,灵活自如,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闻一多先生说,在中国古代那么多圣贤中,没有一个像我们对待庄子这样,对很多的圣贤我们是敬畏,但对于庄子,我们是既敬畏又喜爱,“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
庄子辞去楚王的礼聘,理由是“无污我”,他尽管毕生贫困,但仍不改其志,追求自身的逍遥,“以快吾志”,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绝对自由的追求,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
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生命自由有着不同的等级: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就是充分地发展自然本性。
怎样的发展才是自由发展?自然的本性又是如何界定?庄子用“天”“人”的对比来说明,天指自然,人指人为。
他说:“天在内,人在外……牛马四足,是谓天。
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牛马长着四个蹄子,在天地之间率性行走,这是自然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去穿牛鼻、钉马掌,就是人为的。
他认为,自然的发展是好的,人为的则是坏的。
顺乎自然是一切幸福和善的源泉,而追求人为是一切痛苦和恶的根源。
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天下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的生命也是天地赋予的。
所以,只要保持自然天性并充分发展,即可获自由,无须外求也无须强求。
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自然能力。
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
但是,只要它们充分地发挥了自然能力,就获得了同等的自由。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
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
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
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
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
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
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
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
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
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
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人生哲学"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就是整部《庄子》的首篇第一篇,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其整个哲学所必须达至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清风",就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困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为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至一种派者而呼吸困难的无穷民主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就是一无所待、宁静人与自然的民主自由天地,就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就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广情怀。
"蔡国庆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
庄子指出人生困惑和不民主自由的原因就是是"有所等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等待"就是说道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依赖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沦为对人的民主自由的管制和束缚;所谓"有己"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为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矛盾。
"有己"的意识并使人回去区分和强求命运、美丑、荣辱、利害,从而引发人生的困惑。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写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雕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箭三千里,庶几蜿蜓而上者九万里",堪称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鴳飞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荒凉。
但大鹏必须低飞,不但必须存有"雕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依靠大风,"且夫水之内积也壮,则其正数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壮,则其正数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实乃今遗爱",所以大鹏也就是有所等待的,还无法说道达至了民主自由的境界。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仁义也,旬存有五日而后反",称得上民主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
至于象"举国誉之而不加力劝,举国非之而不加乌桓"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后,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无有未一棵也。
"因其还有内外之分后,也还未达至民主自由的极致。
庄子指出真正的民主自由就是神思"无何存有之乡"的"逍遥游"。
"若夫乘坐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不克,圣人无名氏"。
若能够顺着自然的规律,彻底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管制,忘怀功名,忘怀自我,与"道"全然融为一体,雅兴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够浩瀚于无穷的领域,达至真正民主自由的境界。
这正是庄子所崇尚的最低理想境界,也即为"道"的民主自由境界。
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甲壳类五谷,吸风饮露",沉煮味增,进火不冷,而且能够"乘坐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彰显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单一制自足的精神。
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就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去进行和论证的。
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
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
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
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
然而,与老子相同的就是,庄子所谈"道"并不是为了深入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就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存活和发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达至无穷和民主自由。
庄子哲学时时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去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在整个无穷的宇宙中回去予以观测,以此去探究人的精神达至无穷和民主自由的道路。
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晰地特别强调了无穷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穷联系出来,把人提及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
指出人就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道"就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为,所以它彰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回去生活,应当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并使自己沦为永恒的无穷民主自由的存有。
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就是轻易为它的建议个体的无穷和民主自由的人生哲学并作论证的。
《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多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
《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每况愈下"的回答:"在蝼蚁"、 "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
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
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
因此,"道"并非是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因为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
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
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 "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
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按照必然的规律发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达到了无限和自由。
"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高兴,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
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哲学的认识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在庄子认为,道既然就是一种本源性存有,就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别的,因此"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就是存有风流富贵的差别和矛盾的,当时的通常人包含一些关键的思想家指出贵贱有别就是天经地义的。
"天尊地卑,乾坤的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 而庄子则驳斥之。
至于大小、美丑、寿夭的差别,庄子指出同意于人以什么样的参照座标去观测。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小;因其所小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言天地之为稊米也,言毫末之曰丘山矣,则差数欤矣。
" 从至小的宇宙空间看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稊米;从至大的微观粒子看看毫末,则毫毛也就是丘山。
所以他说道:"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朱门。
" 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就是通常人的观点,庄子则指出既然大小寿夭就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小,秋毫就不一定大,彭祖不一定寿,殇子不一定夭。
他说道:"小知不及大知,大年不及小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无人知晓晦朔,蟪蛄无人知晓春秋,此大年也。
楚之南存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再有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实乃今以长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彭祖较之冥灵和大椿,自然就是短命的,而殇子较之朝菌去也称得上长寿的。
所谓"大小keeps",都就是在非常有限的时空中比较单单的,若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别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就是扫除人以自我为中心,并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肤浅心境中证悟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