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 (第二课时)
高中生物 4.3《群落的结构》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C:理解〕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B:识记〕3、种间关系。
〔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新课标人教版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 Word版
第2课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种群和群落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个体——种群到研究生活在同一地点的所有生物个体——群落,研究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对于不同的群落,区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生主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
推进新课师一般来说,不同的群落所含的物种的数目是不同的,也就是物种的丰富度是不同的。
所以研究物种的丰富度是我们认识不同的群落的基础。
怎样来调查物种的丰富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课本75页到76页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阅读完后,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课件展示:1.用什么方法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3.整个丰富度的调查过程分了哪些步骤?4.采集小动物的方法有哪些?5.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6.如果在不同的地点进行调查,结果会相同吗?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7.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对研究方法进行改进?生1 常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
也就是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地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生2 丰富度的调查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生3 整个调查过程主要分为: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和统计分析五个步骤。
生4 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一可以把取来的样本放置在放有金属网的去底花盆中,利用诱虫器来采集;二可以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找出体型较大的动物,较小的动物用吸虫器采集这样简易的采集法。
生5 调查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安全,同时不能破坏环境;在取样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等;采集小动物过程中,要防止小动物逃走。
生6 不同。
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能和土壤的肥力、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种类等因素有关。
生7 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要改成能盛水的容器,取样方法也不同,采集小动物的方法也要改进,比如,可以通过纱布、滤纸等把水滤去,再用放大镜找相对个体较大的小动物,对于个体小的动物,可以通过把水滴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群落的结构课件(二)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
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 出现,在生境3中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 种类有很大的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 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 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生态位的特点: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4、生态位产生原因: 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
5、生态位的意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 环境资源。
4.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 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 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 垂直结构。而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和水平结构的存在。 5.同一群落春夏季节同秋冬季节相比,结构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相同。温度、水分、阳光随季节变化,影响了群落的外貌 和结构。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 25 25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 33 0 33 0.1
讨论 4、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
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 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 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与鹤鹬都吃贝类。
2.1群落的结构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稻田中的河蟹
目录
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01 02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季节性和 生态位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 类群的丰富度
03 04 05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 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群落的结构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 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稻 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 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力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 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③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 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二、种间关系
二、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互惠)
(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 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特点:共同生活时,数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①选择取样地点,拨开表层土的落叶
取样 ②取一定土壤样品
③注明取样的时间和地点等
采集小动物
①常规方法:诱虫器取虫 ②简易方法:用包着纱布的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①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观察和分类
②借助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进行观察 ①统计丰富度
统计和分析
五、研究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的丰富度
五、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二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集合”不是简单机械聚集,而是通过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稳定的,彼此相适应的有机体】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特征: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优势种、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的群落物种的组成不同(2)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的数目越多,群落的结构也越复杂】(3)丰富度变化情况:从赤道到两极丰富度下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随水深度的增加丰富度减少(4)丰富度大小比较:平原<山地草地<林地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拓展: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5)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生态因素有多种,如光、温度、水、无机盐等,在某些条件下通常有一种因素起主导作用(6)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不同。
优势种:指对群落影响最大的种群3.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身体或器官)为食的现象。
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即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关系曲线: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不同步性变化(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如图①)。
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4.2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讨论2.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不一定
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 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讨论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 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绿 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 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和鹤鹬都吃贝类
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 镶嵌 分布
鼠穴周围的植被形成斑块
有人说:“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 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 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而矮小 的野草丛有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在湖泊中,就有挺水层(如芦苇、莲、茭白)、浮水层(如凤眼莲、浮萍) 和沉水层(如水车前、小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黑藻)等 这些植物分别利用了湖泊中的不同空间,形成了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
浮水植物
其他群落也像森林群落一样具有垂直结构 在湖泊中,就有挺水层(如芦苇、莲、茭白)、浮水层(如凤眼莲、浮萍) 和沉水层(如水车前、小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黑藻)等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 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 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人教版]《群落的结构》ppt课件2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群落 的结构 》ppt课 件2( 完整版P PT)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木层 苔藓地衣层
[名师课堂教学][人教版]《群落 的结构 》ppt课 件2( 完整版P PT)
物种是怎样变化的?
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 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气候
随着海拔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随着水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怎么变化? 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平原--<-山地 草地--<-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
竞争与捕食作用的结果有何区别?
❖ 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 势,最终灭亡。
❖ 捕食的结果是两个种群相互制约,两个种群
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B
生物A
种
种
群 数
群 数
生物B
量
生物A 量
时间
时间
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 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吸 取宿主养分以维持生活
例如:蛔虫、绦虫、血 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内;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
大 象 和 狮 子 抢 夺 水 源
生 物 数 量
特点:1、数量上呈现“你 生
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物
2、两者相互抑 制,呈“势均力敌”的同步
数 量
性变化
物种A—优势种 物种B—劣势种
时间
时间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 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 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 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 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人教版教学课件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课件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 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 与丝兰的关系( A )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 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 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中间关系等。
群落的物种组成
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 出二者的区别吗?
常绿针叶林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 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 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从热带到极地生物种数变化?
营巢鸟
哥伦比亚 1395种 巴拿马 1100种 佛罗里达 143种 纽芬兰 118种 格陵兰 56种
高等植物
佛罗里达 2500种 马萨诸塞 1650种 拉布拉多 390种 巴芬岛 218种
我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方
北方?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常绿针叶林
种间关系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 什么作用?
寄 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互利共生 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
)
2.1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课题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1.教学目标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科学探究: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社会责任:认同科学研究需要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学习生长素发现过程科学史,关注生活现象,并尝试作出理性解释。
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2.通过分析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难点:1.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位3.教学准备:教材,课件,教学设计4.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聚集成一个有机整体,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顾旧知。
活动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环节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活动:播放福田红树林的视频,并展示学生拍摄的福田红树林公园某处的实景照片,提出问题:1.同学们实地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生物种群是随机分布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2.从不同的角度看,如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各生物种群具有怎样的分布特点?3.影响动植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4.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对其自身具有怎样的好处教师:课件展示群落的垂直结构。
教师: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提问:1.你能举例说明群落的分层现象吗?2.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3.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因素主要有哪些?4.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教师总结:1.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
2.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
3.决定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1 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高二生物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种间关系 寄居蟹 海葵
原始合作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
种间关系 ➢ 数量坐标图和营养关系图:
个
生物A
体 数
A 生物B
0
A
时间
原始合作
B B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 特点: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一般不能独立生存。
➢ 实例: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地衣(藻类与真菌共生体)
群落及其演替
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
生命观念
默
从结构与功能及进化与适应的角度分析群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
,
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
社会责任
而
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
不
实验,掌握科学研究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厌
种间关系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请找出诗词中描写生物关系的诗句,分析该诗句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寄生
捕食
种间 竞争
种间关系
原始 合作
互利 共生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 特点: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 ➢ 实例:寄居蟹与海葵
鳄鱼与牙签鸟 无齿蚌与鳑鲏鱼 蚂蚁与蚜虫
蜾蠃
捕食关系
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
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与 寄生有本质区别。
螟蛉
种间关系
捕食关系拓展延伸
辨析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不是捕食关系?为什么?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教学课件)-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16.7 0 12.0 13.0 0 5.5
0.8 0 7.1 5.6 1.1 7.1
0 50.0 25.0 25.0 0 0
0 33.3 33.3 0 33.3 0.1
21
三、生态位
物种
绿翅鸭 绿头鸭
鹤鹬 青脚鹬
观察 数量
2120 1513 1678 1517
13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物 生存,而属管辖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由以上描述体现出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为_光___照__强___度
14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与生活的联系--立体农业
柑桔—茶树结构
板栗—茶树结构
导致镶嵌分布的原因:①地形的变化、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④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⑤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12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芦苇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 松、杉、柏 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由以上描述体现出的影响水平结构的因素为_土___壤__湿__度_
(2)引起陆生动物分层分布的环境因素
食物条件、栖息场所
(3)引起水生植物分层分布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光质
(4)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有何意义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8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竹林中,竹子有高有矮,是否说明 竹子具有垂直结构?为什么?
草原生物群落有无垂直结构?
9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三、生态位
物种
2.1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 课件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5)在水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现象的因素: 除光照强度外,植物的垂直分 布也跟光的波长(光质)有关。
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 面(即挺水层);睡莲、满江红、浮 萍等浮于水面(即浮水层);金鱼藻 等则生长于水底(即沉水层)。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
物种
观察 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茎类 草屑
螺类
贝壳 沙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7 0 12.0 13.0 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3.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 有哪些?
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 与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
群落的结构第2课时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三)实施计划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交流
(1)准备 ①制作取样器 ②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注意安全! 不破坏环境! 事先征得同意!
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三)实施计划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交流 (2)取样 拨开表层落叶 按图示取样
(一)垂直结构
思考:(1)从林冠到林下植物出现了什么现象? 自上而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出现分层现象。
(2)植物的分层与哪种因素有关?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垂直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动物分布 上:杜鹃等 中:啄木鸟等 下:画眉等
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场所等有关。 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一)垂直结构
鲢鱼——浅层 鳙鱼——中层 鲩鱼——中下层 青鱼——底层
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
虾、蚌等在水底,
泥鳅、鳝鱼等在水底淤 泥中生活。
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 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
池塘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动物有蜘蛛、鼠妇、蚯蚓以 及多种昆虫,还有些土壤动物实在太小了,我们一般不关注他们, 但是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二)研究方法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1.记名计算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 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 量的多少。
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课件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思考 ◎ 讨论】 该实对验动的植进物行遗要体考的虑分哪解 些方起面着的重问要题的辅助作用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指标:小动物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1、土壤动物的特点: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2、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取样器取样法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调查指标:小动物的种类和相对数量
2、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
(1)记名计算法 (2)目测估计法
3、实施过程:
准备: 1、制作_取__样__器__: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 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
用罐子取土壤,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2、水平结构
一.群落的空间结构
常呈
影响因素: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下图中的群落空间结构呈 水平 分布。
草地 1800m 灌木 1600m
针叶林
1300m
阔叶林
800m
思维训练
请大家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对以下情况设计农业种植模式, 使我们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三.生态位
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 包括该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成功的应用
——不成功的应用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 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鲈鱼的产量而 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几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 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量竟然比原来还 下降了。
群落的结构课件-高二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水生动物群落
黄鹂(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②食物、溶解
灌木层
氧、光照、温 度等(水生动
啄木鸟(营巢)
物分层)
草本层
陆生动物群落 画眉(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
荷叶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属不属于 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年竹和竹笋属不属于群落的垂
直结构? 不属于,种群不具有垂直结构。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P26
不符合 集合(有机整体,生物间有一定关系)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1.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影响
种群密度 最基本特征
因素
直接 影响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数量 研究种群的 数量 特征 核心问题 变化
影响
其他
年龄
性别
特征
形式
结构
比例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增长
相对稳定 波动 下降
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 P22
的 外貌 和 结构 也会随之发生 有规律 的变化。
2.举例: 植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动物的季节性对群落的影响
五、生态位 P27
1.概念: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地__位__或__作__用_,包括所处的空__间__位__置__,__占__用__资__源__ 的情况,以及与_其__他__物__种__的__关__系___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P23 思考:给畜牧业生产有什么启示?
控制放牧强度对于维持草 原群落稳定、实现可持续 发展非常重要。
羊草
放牧强度加大时
碱蓬
糙隐子草
三、种间关系 P24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 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模块。
该模块基于系统思维从群体水平上,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来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群落的结构”是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的第1节,了解群落的结构是后续进一步探讨群落的类型和群落的演替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2个课时。
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如图1所示),更好引领学生认识群落的结构。
图1 “群落的结构”课时安排【学情分析】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著名的景点,也是深圳地区学生较为熟悉的生物群落,可作为本节课的“第二课堂”。
学生已经学习了种群的概念与特征,了解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可以迁移分析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群落是一个受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影响的、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
【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发展科学思维素养。
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建立进化与适应观,培养社会责任。
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提高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2)群落的空间结构。
2.教学难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2)实施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教学准备】1.提前布置调查任务,明确要求。
2.收集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的相关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
3.收集探究实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视频。
【教学过程】“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一、课前调查教师活动:布置调查任务,提出要求。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等时间到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进行实地调查,仔细观察生物的种类、占据的空间位置,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积累对群落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及科学探究能力。
二、新课导入教师活动:播放“野性深圳”纪录片中福田红树林相关视频片段,展示各小组实地调查收集的图片(也可以教师提前网上收集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
提出问题:1.同学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有哪些生物种群?2.这些生物种群之间是孤立存在的吗?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3.如果将福田红树林中所有的生物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叫什么?学生活动:根据调查结果回答问题,尝试归纳概括群落的概念。
设计意图:基于实际调查活动,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自主生成群落的概念并导入新课。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活动:我们知道生命系统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研究问题的角度和重点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1.回忆种群的相关学习,我们重点研究了哪些问题?2.如果我们要研究福田红树林所属的群落,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呢?学生活动:回忆并回答问题。
结合群落的概念和课前的调查活动,尝试回答群落的研究内容。
小结:我们可以研究福田红树林群落的范围和边界,该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学会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明确群落的水平上要研究的问题,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四、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群落景象,提出问题:1、福田红树林与其他群落有什么不同?2、如何区分不同群落?3、群落的物种数目如何什么表示?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并阅读教材23页内容来总结。
引出物种组成的指标(物种丰富度)及意义(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3页相关内容,思考并总结:1. 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可以用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由北向南分布的森林群落图片(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提出问题:1、同样是森林群落却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这是为什么?2、在调查的过程中,你发现福田红树林中哪种植物数量最多?3、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但是否有规律呢?学生活动:讨论回答:1、在群落中,有些物种的不仅数量很多,且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2、出物种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自身调查与体验,分析得出不同群落中物种的组成和数目都不相同;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影响群落物种组成的因素,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教师活动:展示福田红树林滩涂的照片,并介绍福田红树林作为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和“歇脚点”,其鸟类食物资源的丰度影响着候鸟的栖居,因此调查该区域的底栖类动物的组成和数量等情况很有必要。
借此提出问题:1.科研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是什么?2.如何保证调查活动的可行性?3.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播放“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上述问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阅读教材30-31页的“探究·实践”栏目内容,明确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实验结果、结论等内容。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情境的真实问题以驱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活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种间关系教师活动:为了人工辅助调控红树林的恢复,研究者于1994年引种了外来红树--海桑。
2007年,外来种海桑在福田发生大规模扩散,部分幼苗已扩散至毗邻的香港米埔国际重要湿地。
指出无论是自然形成的生物群落,还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市群落,群落中的生物种群都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中间关系,这也是我们研究群落的主要问题之一。
提出问题:1.外来种海桑和本土红树是什么种间关系?2.你所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红树林中的生物之间还有哪些关系?3.自然界中还有其他类型的种间关系吗?引导学生结合调查并阅读教材24页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15页资料一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教材25页“思考·讨论”的相关内容。
然后补充文献“深圳湾外来红树植物海桑幼苗生长及其影响因子”相关文字资料(见附录),提出问题: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学生活动:阅读补充文献资料,思考回答:气候因素,人类活动、生态保护等。
设计意图:围绕课前调查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师问题,自主梳理种间关系类型。
通过呈现“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图表,从“旧资料”获得“新知识”;通过教材25页“思考·讨论”的分析,了解种间竞争、捕食等种间关系是如何影响群落的,锻炼学生分析资料,归纳总结的关键能力。
根据补充资料,明确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等,让学生体会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引导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
六、课堂小结1. 基于对种群和群落水平研究问题的分析,认同探究视角对认识事物很重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
2.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就是群落。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3. 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正是这些复杂的种间关系,将群落内的多种生物联系成有机的整体。
种间关系包括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课前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周末等时间到福田红树林进行实地调查,仔细观察生物的种类、占据的空间位置,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等,用文字、图片等形式做好记录。
2.课中作业:完成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活动。
3.课后作业:(1)完成书面习题;(2)预习“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相关内容。
“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研究群落的核心问题”。
指出如果要更好地研究福田红树林的生物群落,除了研究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等,还需要研究该群落具有的时空结构、各个种群在群落中占据的位置,以及群落的演替情况等。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回顾旧知。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活动:播放福田红树林的视频,并展示学生拍摄的福田红树林公园某处的实景照片,提出问题:1.同学们实地调查过程中,观察到的各生物种群是随机分布的还是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2.从不同的角度看,如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各生物种群具有怎样的分布特点?3.影响动植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4.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分布特点对其自身具有怎样的好处?学生活动:结合自身调查,思考上述问题,讨论交流,得出群落中各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成一定的空间分布特点。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实际现象入手,分析并总结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特点,并分析该结构对各生物种群的意义。
从现象到内因,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群落的季节性教师活动:展示教材27页图2-6,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第一段内容,展示文献“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特征”中的数据及文字资料(见附录)。
提出问题:1.福田红树林公园中一年四季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一样吗?2.引起上述变化的环境因素是什么?3.自然界中有哪些生物的季节性变化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了解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因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季节性变化的环境因素而变化,理解群落的季节性。
了解某些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旱獭和仓鼠的冬眠和非洲肺鱼的夏眠,体会群落中的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特点,树立“进化与适应观”。
设计意图:呈现福田红树林的季节性变化,分析原因。
再通过生物的季节性变化,理解生物的适应性是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从而感悟“进化与适应观”。
四、生态位教师活动:在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教材28页的“思考·讨论”栏目内容。
补充文献“福田红树林结构调控及自然恢复状况”中的数据与文字资料(见附录),提出问题:1、相比于教材上的例子,该文献主要从哪些方面研究不同红树的生态位?2、不同红树为何在不同海岸距离会有不同的种群密度和株高?3、上述结论能为人工调控辅助红树恢复提供哪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