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朱熹读书法对当今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法对当今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化的熏陶,吸取古文化的精华。
笔 者仅 以先 贤朱 熹的读 书法 之
如:①生僻字一 《 木兰诗》 中
的 “ 鞯 ( d n ) ” 、“ 辔 ( P i ) ” ,
精要并结合多年文言文教学经验来 谈谈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窥豹之见 , 希望能与大家商榷。 他强 调读书穷理 ,引用 《 中 庸》 里的 “ 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 之 ,明辨之 。笃行之”教学五步 , 提 了知行合一等教学原则,还有


朱煮读书法对当今文言文教学 的启示
袁 安
在现今文化发展 日益多元化趋
势下 ,文言 文教 学面临 着举 步维艰
那么如何做到循序渐进呢? 首 先 ,掌握常 用文 言文 字 、 词、句含义。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
大不 同 ,字 、词 、句的 用法 有很 大
是理 解 文章 不 可缺 少 的 。如 “ 之、 乎 、 者 、也 、 而 、其 、然 、虽 、
区别。像有些生僻字 、通假字、异
义异读字 、异体字、繁简字等,要 需特别关注的。其中有些句子有特 掌握它们的字形 ,读准字音 ,确切 别的标志性词可以辨明,这种语法
了解 字 义。
现象应在教学时特别加以明确 ,让
学生 掌握其 用法 。 进 行字 、词 、句 的教学 ,无 论 课 时多么 紧 ,学 生基础 多么 差 ,都 不能 忽视 ,要让学 生学 会利 用课 文
注释或借助T具书,教师可适时加 以点拨,从而使学生能独立阅读文
章 。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是很 多的, 要靠平时的积累,在此就不一一罗
列了。
关于渎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 。
读 书法” 。分别是 : ( 1 )循序渐进 ; ( 2 ) 熟读精思; ( 3 ) 虚心涵咏; ( 4 ) 切 己体察 ; ( 5 ) 著紧用力 ; ( 6 ) 居敬持 志。其中( 1 ) ( 2 ) ( 4 ) ( 5 ) ( 6 ) 运用于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论文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论文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在的启示朱熹,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朱熹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强调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小学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在当今社会,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但道德素养却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朱熹提倡的小学教育注重品德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重视道德教育的观念对于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只有注重品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朱熹倡导的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也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仅要求教育者注重自身修养,更要求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迈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此外,朱熹强调小学教育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这也对当今教育有着启示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只有在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综上所述,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当传承发扬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学教育的品德教育,强调教育者以身作则,以及重视小学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向光明、向上的人生道路。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朱熹的教学原则及其实践(3篇)

朱熹的教学原则及其实践(3篇)

第1篇摘要: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朱熹的教学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朱熹的教学原则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朱熹认为,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他认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成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启发式教学。

朱熹提倡“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提问。

朱熹认为,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关注学生情感。

朱熹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 重视道德教育朱熹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他主张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道德规范。

朱熹主张制定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

(2)注重道德实践。

朱熹认为,道德教育要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的真谛。

(3)强化道德评价。

朱熹主张建立一套科学的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3.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朱熹认为,教育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实验教学。

朱熹主张在教学中引入实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加强实习实训。

朱熹提倡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习实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关注学术研究。

朱熹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

二、朱熹教学原则的实践应用1.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要重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 以德育人 以学育人

朱熹的教育理念以德育人以学育人朱熹,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深刻而丰富。

朱熹主张以德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同时,他也注重以学育人,认为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朱熹的教育理念中,德与学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全面的教育体系。

朱熹认为德是教育的根本,他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观。

在朱熹的理念中,德行是人们的内在品质,它关乎一个人的处世原则和行为准则。

朱熹强调人应该反省自身,通过对外在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对自身行为的认知。

只有根据认知的结果,人们才能发展出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朱熹还提倡真诚和正直的态度,认为只有怀抱诚意,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学问和生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朱熹的总体思想,他认为只有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

朱熹主张以学育人的理念,他将学问视为人们发展才能的基础。

朱熹认为学问是一种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工具,而世界的认识又是人们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因此,朱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问修养。

对于朱熹来说,学问不仅仅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朱熹主张学问应该与德行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学育的统一,他认为德和学是相互依存的。

在朱熹看来,没有德行的学问是没有灵魂的,没有学问的德行是没有根基的。

他强调要将学问应用于实践,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德行。

朱熹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陶冶品德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朱熹的教育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与当代教育理念相比,朱熹的教育观重在德行的培养和个体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这与当代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观相契合。

同时,他注重学问的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这与现代教育追求学以致用的理念相吻合。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 教育 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化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朱熹(1130-1200)是宋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教育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张培养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认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群、美的关键所在。

首先,他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德是人的根本,只有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其次,他注重智育,认为人的智力开拓决定了个人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再次,朱熹关注体育,他认为强健的体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朱熹强调群育,认为个体的全面发展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最后,朱熹提倡美育,他认为美是精神的陶冶,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能力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非常关键。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和实践性。

他提出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教育体系,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朱熹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对教育的定义和目的的阐述启发了后世教育家对教育的思考。

朱熹将教育定义为“教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世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其次,朱熹提出的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对于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理念指导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一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引发了对德育、智育、体育、群育和美育的平衡发展的关注和实践。

另外,朱熹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影响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他将教师视为人类学问和知识的传承者,注重培养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提倡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非常注重教育事业,在他有限的从政经历中,随政兴学,恢复、重建了数座书院,并亲自拟定学规,开堂授课。

他影响最大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学者阅读“四书”而精心撰著的一部教科书。

在今天,我们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并试图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什么启示意义,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可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延伸出适应新时代的理念与方法。

从理气分殊到人性同异: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朱熹的理学哲学思想中,“理气”是用来论述世界存在的基本范畴。

在朱熹看来,“理”代表了世界的根源性、规范性,“气”则代表了现实存在,二者的关系被归结为“不离不杂”。

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解释万物的具体差异性。

朱熹指出:“万物统体一太极,物物各具一太极。

”在这里,“太极”也就是“理”,从逻辑上看万物之理皆是一致的,“太极”表现在每个个体身上是一样圆满无缺的,所以朱熹称之为“理同而气异”[1];但是在具体形成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对具体存在的塑造,每个个体表现出的“理”却有不同,朱熹把这个层面解释为“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2]。

朱熹把他关于理气的思想落实到人性论中,就形成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学说。

在朱熹看来,除了圣人是纯善的“天命之性”,具体的人性则只有“气质之性”。

所以,在“天理”安置到每个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禀的不同,便会显示出差异。

就人与物而言,物是闭塞而不可通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推”,物不能“推”[3]。

这里所谓“推”实际上就是理性能力,即人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推”的能力超越这种局限。

于人而言,虽然气禀导致的个体差异可能非常大,但并非不可以改变。

朱熹指出:“势极重者不可反,亦在乎识之深浅与其用力之多寡耳。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

朱熹观书有感的道理【引言】在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有一天,他在翻阅一本书时,突然感悟到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朱熹观书感悟的核心思想】朱熹观书感悟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书籍是智慧的源泉。

朱熹认为,书籍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书籍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我们探索世界、认识人生的得力助手。

2.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朱熹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发挥书籍的价值。

3.读书与修身养性的关系。

朱熹认为,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我们的心灵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

【朱熹观书感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朱熹观书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个人素质。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素质的提高。

阅读成为了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不断阅读,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2.丰富内心世界。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感到内心空虚、孤独。

阅读能让我们沉浸在书的世界中,感受书籍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精神寄托。

阅读既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又能让我们在心灵上得到滋养。

3.为人处世的原则。

朱熹观书感悟告诉我们,学以致用是关键。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修身养性,以高尚的品德、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结论】朱熹观书感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珍惜书籍,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注重个人修养,丰富内心世界。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

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家训现实意义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朱子家训》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部经典被广泛传播,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朱熹家训的现实意义。

一、道德教育朱熹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道理,以此来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君子之学也,入则孝弟,出则悌恕”。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孝、悌、恕等传统美德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美德,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二、教育方法朱熹提倡“诚意正心”、“明辨是非”等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他主张教育要以诚实、正直、真诚为基础,通过让学生明辨是非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这些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传统教育方法,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治国理政朱熹在《朱子家训》中也涉及到了治国理政的问题。

他认为,治国者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品质和才能,并且要善于用人,注重人才培养。

他主张“先正己而后正人”,认为治理国家之前必须先做好自己。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借鉴朱熹的思想,注重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建设,并且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

四、文化传承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对于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朱熹家训,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五、人际关系朱熹家训中也涉及到了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主张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与人为善,以诚相待。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朱熹家训,了解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浅论“朱熹读书法”之现代教学启示

浅论“朱熹读书法”之现代教学启示
否 则 就会 囫 囵吞 枣 ,欲 速 则不 达 。 2 熟读精 思 、
朱 熹 认 为读 书要 虚 心 静 虑 ,反 复 思 量 ,悉 心 体 会 作 者 的 本 意。他说 :“ 凡看书须虚心看 ,不要先立说 。看一段又下落了,然 后 又 看 一段 ,须 如 人受 词 讼 ,听其 说 尽 ,然后 之 可 决 断 。 他还 ” 认 为 ,读 书不 可 固执 己见 ,穿凿 附会 。“ 书须是 虚心 ,方得 。圣 读 贤说 一字 是 一字 , 自家 只平 著 心去 秤 他 。都使 不得 一 毫杜 撰 … … 今 人 读 书 ,多是 心 下 先有 个 意思 了 ,却 将 圣 贤 语来 凑 他 的意 思 ,
其 有 不 合 ,便 穿 凿 附 会 。 这 就是 说 ,只有 虚 心 读 书 ,不 先人 为 ” 主 ,才 能 真 正领 悟 作 者 的 旨意 。 读 书不 仅要 虚 心 ,而且 要 涵泳 。涵 泳 ,即反 复咀 嚼 ,仔细 品
味 ,认 真 思考 ,深刻 领悟 文 意 ,把握 实 质 。朱 熹说 :“ 百放 低 , 凡 且 将 先 儒 所说 正 文 本 句 ,反 复 涵 泳 ,久 久 自见 意味 ” ,即读 书 只 要 涵 泳就 可 以 “ 久久 自然 有得 … ‘ 之 当 自有 见 ” 久 。因此 ,读 书要 采 取 虚 心 的 态 度 ,心平 气 和 地 寻 求 书 中 的道 理 。
4 、切记 体 察
切 记 体 察 就 是要 付 居 实 践 ,贴 近 自 己的 生 活 。朱 熹说 :“ 读 书要 切记 体 察 ,不可 只作 文字 看 。 又说 :“ 书 不可 只专 就 纸上 ” 读 求 义 理 ,须 反来 就 自家身 上 推 究 。 ”这 就 是说 ,读 书 要将 书 中所 讲 的 道理 与 自己 的 生 活 实 际联 系 起来 ,不 能 只停 留在 文 字 的表 面 。如 果读 书只推 究文 字 ,则 是纸 上谈兵 ,将 毫无收 获 。他 指 出: “ 自家如 果 一 向只 就 书册 上理 会 ,不 曾认 识 自家身 己,也不 济事 。 如说 仁 ,义 ,礼 ,智 ,曾认 得如 何是 仁 ? 自家 如何 是 义? 如 何是 礼?如 何是 智 ?须是 着 己体认 得 。如读 。 而 时 习之 ,不亦说 乎 ? 学 ・ 自家 曾 如何 是 学 ? 自家 曾 如何 学 ? 不 亦说 乎 ! 曾见得 如 何说 ?

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一、引言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生活在我国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分析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并探讨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二、朱熹的教育理念1.教育的重要性朱熹认为,教育是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途径。

他在《四书集注》中写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然兴国之道,在于明经术,明治道,在于正人心。

”这里,朱熹明确指出了教育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2.教育的目的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博学多才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弘扬儒家文化,使人遵循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教育的途径朱熹提倡多种形式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和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应注重学术研究和实践操作;社会教育则是普及文化、促进文明的重要手段。

三、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1.教育制度的改革朱熹在担任福建漳州知州期间,推行“三舍法”,改革当地教育制度。

这一举措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

2.教育内容的创新朱熹提倡将儒家经典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他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创新。

他还编撰了《大学衍义》《诗集传》等著作,丰富了教育内容。

3.教育传播的推动朱熹热衷于教育事业,广泛收徒讲学。

他的教育思想通过弟子们的传承,影响了后世教育的发展。

此外,他还提倡文化交流,与当时的文化名流互相切磋,促进了教育文化的传播。

四、朱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朱熹强调道德教育,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现代教育也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具有道德品质、博学多才的人才。

2.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朱熹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1. 引言1.1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朱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朱熹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来说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字数:349】2. 正文2.1 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德育人、以经世济民、以求真知、以治心为主。

朱熹强调以德育人,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正直之志,使其成为德行端正、品德高尚的人。

朱熹倡导以经世济民,即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以求真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辨明是非、求真求善,培养他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朱熹提倡以治心为主,即教育应当从心理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答案:一、为己之学——彰显道德教育的主体性精神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强调道德教育要发挥道德主体在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中的自觉能动性,强调道德教育最终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个体主体的内在实践,即注重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自觉性、自律性和自主性,故称之为主体性精神。

这种主体性精神是贯穿于孔子道德教育过程始终的。

例如,当颜渊问“仁”时,孔子回答道:“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由人”是靠外在的制约,个体是被动的,是缺乏自主性的,反过来说,“由己”是指道德的动力源自自身,是自己作自己主人、自己为自己立法。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选择仁、践行仁,都是由他自己决定而不是他人决定的,这就体现了一种能动性、主体性精神。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一种所特有的追求仁和善的能力,所以,“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儒家强调道德修养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

这从事实上肯定了人的道德修养必须从内心出发,强调道德要注重内在修身,体现个人在道德修养中的自律性精神,而“为人之学”则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一种服从于外在伦理规范,它不需要人主动去体验和感悟,体现的是道德的他律性精神。

朱熹《论语集注》对“为己之学”的解读引用二程的“为己,欲得之于己也。

为人,欲见知于人也。

”[2]这说明了为己之学就是想自己有所获得之学;而为人之学就是想表现出来让别人了解之学,所以朱熹主张“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3]。

为己与为人之学需要明确辨别并天天反省,才不至于丧失自己的本性,而有所成就。

教育的可能性在于人的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是由于自身内在的本质使然,这说明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复性之学”,教育学生复归那天赋的善良本性,所以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为己之学”。

朱熹强调教育最终目的是“为己之学”,书院之设立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求学及为人的动机。

“所谓玩味省察功夫,却在当人,不在文字也。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者:侯飞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中共信阳市委党校侯飞摘要:作为宋代理学代表人物的朱熹,从培养儒家正统的封建社会所需人才出发,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他的教育思想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封建道德思想的消极内容已被历史所扬弃。

然而,他把读书(应当可以看作是语文教育)作为格物致知的主要途径,从自己的实践和前人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许多积极的因素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尤其是其中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关键词:朱熹;教育;通识教育;启示一、朱熹关于教育作用的认识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他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为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弊,人材日衰。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

从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思当今的小学教育【摘要】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并倡导家校合作共育。

然而当今的小学教育存在着与传统家庭教育相脱节的现象。

通过对比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小学教育,可以发现朱熹的思想对当今小学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强调情感和品德教育、鼓励自主学习和发展、提倡家校合作共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当今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启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小学教育、传统与现代、联系与脱节、启示、情感、品德、自主学习、发展、家校合作、共育、重要性、发展方向、全面发展。

1. 引言1.1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他倡导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朱熹提倡家庭教育要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强调修齐治平的道德规范,倡导孝悌忠信等传统的中华美德。

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朱熹主张家长要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父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责任和作用,提倡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孩子。

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当今的小学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吸取借鉴。

1.2 当今的小学教育现状当今的小学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课业繁重,学习内容单一,缺乏足够的活动时间和自主选择的空间。

二是小学教育过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存理灭欲的主张及其现代启示

朱熹儒家德育思想得现代启示二、提出存理灭欲得主张及其现代启示“存理灭欲”就是朱熹修养论得核心。

其实,早在先秦时代,圣人先哲们就已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孔子有“克己复礼",《中庸》有“致中与”“尊德性"“道问学”,《大学》则有“明明德”。

而朱熹就是这样来解读“天理”得:“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就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熹认为世界得本原就就是理,宇宙之间也就一理而已,虽然带有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在另一方面,它又蕴涵着事物得本质属性,即事物本身得规律性。

告诫我们行为处事要遵循事物本身得规律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还就是有积极意义得。

朱熹认为天理体现在人身上就就是“性”,人得本质就是仁、义、礼、智,孝、悌,这就是天命之性、但一般人由于气质被世俗得人欲蒙蔽,使得“完善”得天命之性被遮蔽起来,于就是要去除“人欲”。

人欲在朱熹得字典里就是个专门得概念,即专指不正当得“欲”:“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与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意思就是心之疾疢,就就是心理有毛病,循照这个原则,其心就私、就邪。

所以朱熹所讲得“灭人欲”,并不就是要灭掉人所有得欲望,而就是特指那些无节制得欲望与贪欲,或者可以理解为“私欲”、如今社会中存在得道德失范现象,很大程度归结在人们对欲望得追逐上。

这些欲望绝大部分表现为私欲,对金钱、名利,以及权力得过分追求。

在各类职业领域有些人为了争权夺势,满足自己日渐贪婪得欲望,不惜违背道德精神,甚至铤而走险,触犯法律。

在教育领域,师生过于专注自己私欲得现象也就是存在得,一些教师在学术与教学上三心二意,在教学与科研得同时,心系政务或频繁走穴,结果就是顾此失彼,教学与科研落下了,无形之中还连累了这些学校得教育质量。

如此氛围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变得功利现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社会做贡献”,再或者纯粹为学术世界添砖加瓦得高尚目标束之高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他说:“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

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

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某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遇到抵触。

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进行教育,“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

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朱熹接受程颐等前辈学者的思想,认为在对小学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力求形象、生动,以激发其兴趣,使之乐于接受。

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孝宗、事长、守节、治家等内容的格言、训诫诗、故事等,编成《小学》一书,作为儿童教育用书,广为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育任务也与
小学教育不同。

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他写道:“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学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

他曾对学生说:“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在教师指导下重视学生的自学与研究,确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不囿门户之见,进行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交流的做法,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谈。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阶段的划分,并不是像“薰莸冰炭”那样截然对立。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某些客观规律,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鲜内容。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他说:“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

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

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优先地位。

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像离群的“游骑”,迷失方向,而找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

“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

”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

如果不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直是无著力处”,他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

”又说:“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二)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

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

”还说:“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

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

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

”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三)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

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

”从另一方面来说,“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

“圣贤干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

“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的意思。

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应当“无时不省察”。

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

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

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

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

”因此,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

“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

”“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行以终之。

”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

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