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一
个“ 引路 人 ” “ ,某此 间讲 说 时 少 , 履 时 多 , 事 都 用你 自去 践 事
究 索 , 只是 做 个 引 路底 人 , 个证 明底 人 , 疑 难 处 , 商量 某 做 有 同 而 已” 。他 特 别 强调 学 生是 学 习 的主体 , 学 问 要靠 学 生 自己 , 做 应 该 让 他们 把 主要 时 间 和 精 力放 在 自学 、 履 上 ; 践 当他 们 有 疑
兴趣对 学 习有 着 重要 的意 义 , 学生 的兴趣 是 提 高教 学质 量 的关 键 。 了学 习兴趣 , 生 才会 积极 主 动 地投 入到 学 习 中去 。 师 有 学 教 如果 不能 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就会 导 致学 生 出现 厌 学情 绪 。
兴趣是 最 好 的老 师 , 没有 兴趣 , 有 内驱 力 , 生 学 习就 没 有 效 没 学 果 。可 见 , 养学 生 的学 习兴趣 , 培 是语 文 教学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 那 么 如何 恰 当地 挖掘 学 生 的 本 能 , 导 学生 , 引 发挥 他 们 的 能动
当作 一 种 重 要 的 阅读 方 法 加 以 推 介 , 现 了 当代 “ 读 是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返 璞 归 真 之 道 ” 语 文 思 想 。 朱 熹 不 仅 在 教 体 诵 的
学 法 方 面 颇 有 研 究 , 且 也 写 过 一 些 好 诗 , 于 寓 教 育 哲 理 于 形 象 之 中 , 的 《 书 有 感 》 首 仍 是 我 们 如 今 作 文 而 善 他 观 二
可 大进 ”朱 熹 认 为 , 想 培 养 学生 学 习 兴趣 , 得 充 分 调 动学 , 要 就 生 的积 极主 动 性 。那 么就 要 善于激 发 学 生 的疑 问 , 动 学 生开 调 动 脑 筋 , 于思 索 , 极思 维 。 说 :读 书无 疑 者 , 教有 疑 。 勤 积 他 “ 须 有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汉族,福建福州人,南宋理学大家,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
他独创的“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之一。
本文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浅析。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格物致知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认为,唯有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才能获得真知。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灌输知识,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理和本质,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种教育方法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独立思考能力。
朱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格完善,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在他看来,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这种品质的内在根基就是“良知”。
他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良知”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能够引导人正确地认识善恶、遵循道德规范。
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良知,并且通过教育的实践活动,使之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3. 教育方法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法。
他主张“以问为学”,即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提倡“小班教学”,认为小班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指导。
这些教育方法都体现了朱熹注重启发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1. 标本兼治在教育实践中,朱熹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标本兼治”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通过“量体裁衣”地对学生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2. 教书育人朱熹提出的“教书育人”思想,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
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朱熹教育”。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教育。
首先,朱熹强调教育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修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修身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社会作出正确的引领和示范。
他倡导“诚实守信,将义修能,加以正学为道义”,即通过诚实守信和努力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质,再通过学习一以贯之的知识与学问,使之能够自觉追随“道义”的方向,才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才。
其次,朱熹主张以理学为主的教育内容。
他认为理学是一种科学的体系,可以为人类提供关于天地人事的正确知识和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学习理学,全面地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找出最为合理的解释,培养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将四书五经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认为这些经典是培养人才的基础,通过学习经典中的道理和格言,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正确和高尚。
此外,朱熹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智慧,更包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包括阅读、写作、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他提出了“课中有文科,课后有杂艺”的教育方式,即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朱熹还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而应该通过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认为教育不仅是对个体的培养,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改造。
他曾说:“一人成就,则渐成己有道德,则乃长远有国家。
”他认为个体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之有能力和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摘要】朱熹是中国古代儒学大家,他的诗歌中融合了丰富的教化思想。
朱熹通过诗歌传递道德观念和教育理念,启迪人心,引导人们修身养性。
在朱熹的诗歌中,经典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对经典的解读和传授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朱熹倡导注重经典的精神内涵和实际运用,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他的诗歌在当代教育中也有着深远的启示,提醒人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朱熹的教化思想对经典教学的影响持久而深远,他的诗歌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朱熹诗、教化思想、经典教学、启示、观点、方法、意义、现代、影响、当代教育1. 引言1.1 朱熹诗的教化思想及其对经典教学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教化思想。
朱熹所倡导的教化思想主要包括道德修养、情感陶冶和知识启蒙等方面,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朱熹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他对经典教学的重视和对学生心灵的教化关怀。
朱熹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对美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赞美,同时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让经典教学的智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朱熹强调学习经典不仅要重视知识本身,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这种观念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朱熹诗歌的教化意义不仅在于传承经典教学的智慧,更在于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
朱熹诗歌对现代经典教学的启示在于,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陶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品德和人格。
通过研究朱熹诗歌中的教化思想,可以为当代经典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引导人们在传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人才。
2. 正文2.1 朱熹诗歌中蕴含的教化思想朱熹的诗歌强调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念。
他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孝道忠诚的态度,强调孝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维护家庭和睦。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育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朱熹强调了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以下是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教育目的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知识。
他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行乃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实现人格的完善。
2. 学习方式朱熹主张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他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朱熹提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师生关系在朱熹看来,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强调师者必须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教育要以榜样感化为主。
朱熹认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平等的,师者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 课程设置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养。
他提倡课程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各个学科中能够形成全面的认识。
此外,朱熹还倡导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
5.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方面,朱熹主张启蒙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他强调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朱熹小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等方面。
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德育与知识的统一,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这些思想对后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一、朱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天之道与后天之学朱熹认为,人的先天天性具有善恶二元性,但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先天性的善性。
因此,后天之学成为了实现先天之道的必要途径。
2.教育以“诚”为本朱熹提出了“性之善恶在诚之中”的说法,认为“诚”是人类道德成长的根源。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品德,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坚守诚信不移。
3.殷勤教诲与示范言传朱熹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强调教育需要殷勤匡导,通过实例化和规范化的言传身教方式,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
4.知行合一朱熹强调,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作用,学习应注重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5.强化家庭教育朱熹认为,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父母应该从儿童早期开始慢慢塑造儿童的品格,对儿童进行大量的言传身教教育,从而培养出一代道德高尚的人类。
1.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朱熹教育思想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性观念融入了教育理念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2. 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朱熹教育思想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精神坚韧,强调以诚待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这些教育理念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3. 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朱熹教育思想强调统一知行、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4. 面向未来,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朱熹教育思想广泛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于塑造教育人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成才,具有值得借鉴的部分,这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朱熹教育思想以自身独特的理论洞见和实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现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启示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非常注重教育事业,在他有限的从政经历中,随政兴学,恢复、重建了数座书院,并亲自拟定学规,开堂授课。
他影响最大的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实际上就是为了方便学者阅读“四书”而精心撰著的一部教科书。
在今天,我们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并试图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什么启示意义,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也可以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延伸出适应新时代的理念与方法。
从理气分殊到人性同异:朱熹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在朱熹的理学哲学思想中,“理气”是用来论述世界存在的基本范畴。
在朱熹看来,“理”代表了世界的根源性、规范性,“气”则代表了现实存在,二者的关系被归结为“不离不杂”。
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解释万物的具体差异性。
朱熹指出:“万物统体一太极,物物各具一太极。
”在这里,“太极”也就是“理”,从逻辑上看万物之理皆是一致的,“太极”表现在每个个体身上是一样圆满无缺的,所以朱熹称之为“理同而气异”[1];但是在具体形成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对具体存在的塑造,每个个体表现出的“理”却有不同,朱熹把这个层面解释为“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2]。
朱熹把他关于理气的思想落实到人性论中,就形成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学说。
在朱熹看来,除了圣人是纯善的“天命之性”,具体的人性则只有“气质之性”。
所以,在“天理”安置到每个个体的过程中,由于气禀的不同,便会显示出差异。
就人与物而言,物是闭塞而不可通的,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推”,物不能“推”[3]。
这里所谓“推”实际上就是理性能力,即人能认识到自身的局限,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推”的能力超越这种局限。
于人而言,虽然气禀导致的个体差异可能非常大,但并非不可以改变。
朱熹指出:“势极重者不可反,亦在乎识之深浅与其用力之多寡耳。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的《小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之作,他在其中阐述了成人教育的重
要性和方法。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成年之后的人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不断
学习和成长,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成人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
义。
朱熹提出了一种积极的成人教育方法。
他主张“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即通过不断学习和修炼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这对当代德育工作
提出了挑战,即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来提升其社会参与能力。
现代德育教育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到自
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念。
朱熹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当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
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迅速,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在这部著作中,朱熹对于成人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虚伪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格,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
朱熹强调了知识与修养的结合。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人格修养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在当代社会,知识的盲目追求、功利取向屡见不鲜,而缺乏修养的知识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身提高,同时也更好地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和修养,使人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目的是完善人才、建设社会,而非单纯为了升学、就业,这就需要重视德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课业、生活和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含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等全方位的培养,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不能一刀切。
在当代社会,人的差异性日益凸显,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张馨跃长春师范大学 134000The Enlightenment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在遥远的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产生了许多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如贾谊、朱熹等。
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经验,探讨出了独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进行独到的思考,这些思考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由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包括诸多方面,所以本文仅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究,希望能对我们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概述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在集成孔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培养众多人才。
其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世提供诸多思考,在这之中最令人注意的一是对教育目的论述,二是结合多年实际经验所独创的教学方法,三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一)教育目的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并且指出“明人伦”的本质在于“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仁,义,礼,智”,阐述古代圣贤教学是为了克服气质之偏。
同时指明想要去克服这种“气质之偏”,就一定要做到“尽人伦”。
因此他将这五轮列为“教之目”。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要教导别人,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修身养性,在这之后将这种做法推广给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追求高官厚禄。
”在教育水平日新月异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教师和家长更加重视分数和名校。
本该青春年少享受学习快乐的学生,却渐渐的对学习感到焦虑与疲惫,这不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吗?(二)教育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
其众多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都是围绕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展开的。
而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他反对"老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法,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提出了“质疑问难”的教育思想,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自由讨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朱熹,北宋时期的大儒,被誉为“理学四传”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方面。
本文将从朱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
他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应该通过实践来获得和发展,只有通过实际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案牍”、“墨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朱熹也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他提倡“致良知”,要求每个人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朱熹的教育实践1.注重启发式教育朱熹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他不满足于简单灌输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以问古人所未问,以问今人所未问,以问未来人所未知”,强调学生要有追问的精神,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
2.倡导德育教育朱熹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强调学生的品行修养和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朱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要有自律精神,要有道德操守,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推崇诗经教育朱熹主张使用诗经进行教育,他认为诗经是培养学生德育的最佳工具。
他重视诗经中的音乐、礼仪、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诗经的学习和吟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修养。
朱熹强调诗经的教育要和人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学习诗经的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首先,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实践与知识的结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可以在教育实践中借鉴朱熹的思想,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有哪些
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有哪些朱熹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教育方面,朱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探讨教育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下面将从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中提炼出几点要点进行探讨。
强调德育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一个人的德行是其修养的基础,而小学教育应该立德为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诚实、宽容等道德品质。
在朱熹看来,只有有德之士才能成为有用之人,德育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尊重学生的个性朱熹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潜能和特长,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教育。
注重实践教育朱熹强调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他看来,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他提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
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才。
以上就是关于朱熹的小学教育思想的简要介绍,朱熹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实践教育、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现代教育者可以从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汲取养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共5篇]》第一篇。
朱熹教育思想及意义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先后做官不足十四年,但讲学却达五十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
到了晚年,“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沉疴之去休;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
实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罕见,堪称“宋代孔子”。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学校教育是有借鉴意义的朱熹认为,教导学生该从积极方面去指导、说服,少作处理性的消极工作,学者深明“义理”、“充长善端”而心悦诚服,其效果要比订立规章制度大得多。
学生的心中有了“理义”才能“立志”,志其心之所向,是为学的目的。
目的不定,一切学业都无着力处。
同时,他对于学生在校,如何做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加标明,关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清洁,读书写字以及其他杂细事宜,也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照这些细则而行动,用“规矩”养成“方圆”,以表明深明“理义”。
虽然朱熹所主张的“理义”与现在学校德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他对学生积极教育与防治并重的做法却值得借鉴。
当前在大中学生中,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以西方为榜样、是非标准差。
特别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潜藏着信仰、信念、信任危机;爱国主义思想淡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滋长“蛇年风波”以及风波后影响,都在说明这个问题。
因此,学校德育最重要的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应使他们真心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为崇高的事业而献身。
这一代青年从幼儿园开始都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歌,小学、中学都进行政治教育,考试成绩都是八九十分。
但实际情况怎样样呢。
这需要我们深思,光是灌输概念、术语不行,要争取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规矩和细则,既引导又防治,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对 当代 教 育 有 价 值 的思 想 . 导语 文 教 学 新 课 改 下 指 为 的语 文 教 育 更 好地 服 务 。 者认 为 , 当 代 深 化 语 文 教 笔 在 育 的改 革 中 .朱 熹 语 文 教 育思 想 仍 有 以 下 三 点 值 得 我 们借 鉴 和 学 习
学 的奥 妙 所 在 。 朱熹 认 为 ,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虽 然 占有 教
重 要地 位 . 终 不 能代 替 学 生 的 作 用 。 师 只 是做 一 个 但 教
“ 路人”“ 此间讲说时少 , 履时多 。 事都用你 自 引 ,某 践 事 朱熹 ( 10年一 10 13 2 0年 ) 字元 晦 , 晦 庵 , 年 又 , 号 晚 号 晦 翁 、 古 老 人 等 。 籍 安 徽 婺 源 ( 属 江 西 省 ) 生 云 祖 今 , 于福建 , 于福建 。 长 朱熹 不 仅 在 哲 学 、 济 、 学等 领 域人 , 疑难 某 做 有 处, 同商 量 而 已 。叫也 别 强 调 , 生 是 学 习 的主 体 . ” 特 学 做
受” 的学 习方 式 转 变 为 “ 自主 、 作 、 究 ” 学 习方 式 。 合 探 的
在 教 育 改 革 的 今 天 .我们 应认 识 到 教 师 的 教 与 学 生 的 学 是 相 互 制 约 相 互 作 用 的 双边 活 动 .师 生 之 间 不 单纯
朱熹 《 学 集 注》 :教 人未 见 意 趣 , 不 乐 学 。① 小 说 “ 必 ”
一
标 所 提 倡 的 理念 是相 一 致 的 。 行 的 《 日制 义 务教 育 现 全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稿 ) 最 引 入 注 目 的理 念 之 一 就 是 实 》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不仅是一位儒家学者,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传统精神,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以及其现实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思想1. 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朱熹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儒家学者,其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立德、修身、明礼、格物的过程,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的途径。
朱熹认为,教育应当以“敬天法祖,诚意竭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主张培养“格物致知”的学生,注重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提倡“性学相近”的教育理念。
2. 强调生活化教育朱熹注重生活化教育,他主张“教之以实务而不虚言”。
他认为,教育应当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朱熹主张教育要以生活为课程,以生活为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培养“君子”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君子”,他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德有才有功的人,具备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品行,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1. 整理经典,编纂教材朱熹在教育实践中,致力于整理儒家经典,编纂教材,为后人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主持编撰《四书集注》和《朱子大全》,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精细的整理和注释,为后人学习儒家经典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他的教材编纂工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后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朱熹在教育实践中,开设私塾,传播儒学思想,培养学生。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朱熹,中国宋代理学家和文学家,他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理念和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熹的教育理念注重修身、治学、齐家、治国,强调以德育人、以经世致用。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作用。
首先,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道德沦丧、伦理价值观混乱的问题,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行为规范。
其次,朱熹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主张不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知行合一的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朱熹还倡导“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
他强调学习应该以实证为基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认识事物。
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与现代教育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相契合。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朱熹的教育理念还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和个性特点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全面成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最后,朱熹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和造福人民。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用性。
这对于现代教育也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的能力。
总之,朱熹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理念强调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实证主义、全面个性化以及服务社会的教育原则。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1. 引言1.1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朱熹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朱熹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品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朱熹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朱熹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这种注重实践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
这种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对于现代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来说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遗产和启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的教育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字数:349】2. 正文2.1 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朱熹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德育人、以经世济民、以求真知、以治心为主。
朱熹强调以德育人,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正直之志,使其成为德行端正、品德高尚的人。
朱熹倡导以经世济民,即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以求真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辨明是非、求真求善,培养他们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
朱熹提倡以治心为主,即教育应当从心理层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心灵,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平武中学赵勤财
最近学习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朱熹的语文教育思想,尤其是他的《朱子读书法》。
下面谈的就是《朱子读书法》给我的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秩序渐进与“博”“精”结合
朱熹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
”“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通得《大学》了,去看他经,方见得此是格物致知事,此是……平天下事。
”“先《论》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紊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
如是循序而进焉,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疾。
”
这些话强调了读书要有次序,即群书先后缓急之序和每书诵读考索之序,并且进行了分析,要求根据个人能力所及,订出计划,严格遵守。
由此看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接受心理,灵活处理教材的顺序,尤其是选修课的顺序。
必修课是基础,而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就需要在必修上花费主要精力和时间;选修课是提高,而大部分学校都是由应试而选,学生无自主权,所以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就少得多。
其实,我们的教学应该先把必修课上完再上选修课,因为选修课的编写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
但是,我们四川省却统一要求每学期一本必修一本选修,而学生学选修相当吃力,这显然不是循序渐进。
另外,我们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讲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要具体:第一,新旧知识之间的比例应当在10—15%比100%之间最恰当;第二,要根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时间规划;第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各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第四,检查学习新学科所应具备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五,及时弥补欠缺的旧知识并复习遗忘了的知识;第六,选取适合自己学习的书。
在谈到“博”与“精”时朱熹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
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大率学者喜博,而尝病不精,泛滥诸书,不若精熟于一也。
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特别突出了“精”的重要性,指出先读“精”,然后才能举一反三,才容易“博”。
而现在的学风与朱熹所处时代相同,很多人只知以博来炫耀自己,却在细节上经常出错,其根本原因就是读书不精。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当然要知识广博,但是,要成为学者型教师或骨干教师,就必须把“精”与“博”结合起来,否则,就容易出知识性错误而不自知,贻害学生。
要做到“博”与“精”结合,这样做可能效果比较好:第一,从读一本收入手,逐步扩大到一套书,再由一套书进而跨入一类书,然后从这一大类书跨入其他门类的书;第二,在求博的同时精修一门;第三,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
因为列宁曾以自己的经验劝告他的弟弟说:“最后有系统地研究点东西,不然这样一般地‘读’没有多大好处。
”鲁迅也认为“务为泛览,略得影响”。
二、熟读精思与质疑解疑
朱熹说:“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
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
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荐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看文字须入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脱离。
若只细细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
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
大凡看文字若有晓不得处,须著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粗心大意不得。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这些话告诉我们,读书时要熟读精思,并且要善于质疑解疑。
现在有些人,看书一览便了事,不肯下苦功夫,这实在是学好语文的一大障碍,确实应该向朱熹学习这种思想。
根据朱子的见解,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主要是精读课文时)要有以下方法和步骤:第一,嘴里读,心里讲。
读书,不仅要放出声来读,还要在读的时候,心里把字句的意义随着讲,还要在读的时候,心里把字句的意义随着讲。
这样一面读,一面讲,实践证明,容易读熟,容易记忆。
第二,先分析,勤思考。
读书,先在理解。
如果一味苦读,不知其义,只是白费工夫,毫无收获。
理解,不仅是懂得字音字义、文句内容、句法结构等,而是要进一步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效果。
要这样做,就得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勤于思考。
第三,读得熟,记得牢。
读书,不仅要读,还要读熟。
读得熟,才能记得牢;记得牢,才能运用自如。
怎样才能把书读熟呢?前面说的“嘴里读,心里讲”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读书的熟读精思,实际与质疑解疑是密不可分的,而质疑解疑,也就是指我们在读书中有所猜测,并不盲目地顺从书本里的一切知识、观点、感情;是通过猜测、分析、论证、推断,对书本知识提出一定的疑问,并求得疑问的解答。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而朱熹倡导的这种质疑解疑的方法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这样“无疑—有疑—多疑—释疑—无疑”的过程,具有求异性思考因素,能发挥超常的、独特的思维能力,使其结出超过常规而有独到之处的思维果实。
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学生,心理脆弱,害怕困难,而朱熹提倡的“熟读精思与质疑解疑”的读书方法,正好能让读者在反复的读与思的过程中经受一定的精神劳动的负荷和压力,面对困难,锐意进取。
当然,朱熹的这种读书方法也容易让学生厌学,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注意,纠正这种缺点。
首先,要确立阅读的兴趣与信心,把兴趣与信心作为抗压的动力;其次,思考问题要锐意进取,不知难而退;最后,要敢于面对难点,突破难点。
三、切已体察与躬行践履
朱熹说:“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已为一。
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
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把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读书与自身修养结合起来,也就是读书的“入”与“出”及“知”与“行”的统一。
所谓“入”与“出”,就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接受信息、消化信息、输出信息的通
盘考虑,经过吸收与消化,将获得的知识,加进自己的体会与创见,然后转化为新知识,起到向社会扩大知识的输出作用。
而善于“入”是指读者要有切身的体会与创见,善于“出”,是指能把体会与创见彻底地表达出来,诉诸社会。
如果不去思考表述体会与创见的动机,读书就很难督促读者去深入思考钻研;反之,如果读书不能首先去消化知识,表述的目的也会落空。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入”善“出”。
这种“切已体察与躬行践履”的读书法,也对当今社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如今,许多人之所以失去了道德底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读书时没有做到“切已体察与躬行践履”,把“知”与“行”割裂开来,正如朱熹批评的那样“人之道理在这里,自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
因此,我们为了社会的道德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该大力提倡“切已体察与躬行践履”的优良读书风气。
如果落实到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来,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感性知识,体会作品的意境,掌握其精神实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运用自己的经验来阅读作品,利于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
第二,适当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鼓励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
如社会调查、参加劳动等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接触生活。
为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激发志气,陶冶情操,还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观访问,游览名山大川和人文景观,广交良师益友。
第四、联系自身实际,读写结合,在应用中学习。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语文学习的长处和短处,针对实际,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可以读完后写心得体会或书评,也可以为了写作去阅读,寻找写作材料。
这种方法实际上也是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办法,它可以促进思考、强化记忆、加深理解以至有所创造,是一种应当大力提倡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总之,以上三个方面既对我校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又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朱熹的语文教育思想,并结合我校实际,进行借鉴,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为山区孩子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