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政策工具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政策工具是政府用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对政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和评估十分重要。
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依赖于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环境的特点。
常用的政策工具包括:经济政策工具、法律政策工具、信息政策工具、行政政策工具、社会政策工具等。
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政策工具进行分析。
经济政策工具是通过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
常见的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和通胀情况,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产业政策通过采取措施来促进特定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经济政策工具的分析和评估需要考虑到经济运行的特点和政策的效果。
法律政策工具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
法律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能够对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
常见的法律政策工具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等。
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政府可以对市场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保护公众利益和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法律政策工具的分析和评估需要考虑到法律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信息政策工具是通过提供和传播信息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
信息政策工具可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众的行为和决策。
常见的信息政策工具包括:宣传、教育、媒体等。
通过宣传和教育,政府可以向公众传递政策信息和知识,提高公众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引导,政府可以引导公众的关注和行为,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信息政策工具的分析和评估需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行政政策工具是通过行政机关的命令、规定和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
行政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和执行性,能够对行为进行直接的约束和规定。
常见的行政政策工具包括:行政命令、行政规定、行政奖励和处罚等。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1、政策的定义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即当主体被限定为国家、政府、公共权力机关时,指的都是公共政策。
2、公共政策的内涵(1)定义: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社会权威。
(2)划分:A 横向划分:公共政策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三种形式构成。
B 纵向划分:公共政策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
元政策如:价值性的元政策——“XX”、“自由”、“公正”方向性的元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程序性的元政策——XX集中制(2)政策一般;政策链、政策群;具体的、个别的政策A 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链、政策群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B 政策群:是指公共权威在某一较长的时间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集合群。
政策链:是指公共权威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4、公共政策的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调控作用、分配作用5、公共政策主体(1)定义: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2)分类分类一:标准的多样性6、政策客体目标群体政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传统因素、政策合理性、成本收益、大局观念、规避惩罚、环境变化。
7、政策环境构成政策环境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8、系统理论模型内容:A 公共政策的输入:它是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互动的结果,是社会团体和个人以某种方式(要求、支持)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
B 公共政策的转化:政治系统将复杂多变的要求转变成公共政策的过程。
C 公共政策的输出:政治系统推行公共政策或采取行动,向环境输出公共产品。
9、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静态)政策主体系统信息子系统: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作用:信息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基础和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过程就是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流动、转换和利用的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分析:对一项公共政策的文本与执行结果及原因的分析2、技术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产生效用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3、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4、社会规范: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5、公共政策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6、规范性分析:在一定的价值判断确定后引申出的规范判断7、经济理性:即政策是否对社会有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提高最大的效益,或者提供固定的效益,而消耗最低成本8、强制性工具:借助政府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9、系统方法: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10、公共政策终止: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11、描述性分析:在“价值自由”下给出的描述性的或解释性的叙述12、法律理性:即评定政策是否符合成文的法律规范和各项先例,以探讨政策在社会上的合理性问题13、混合型工具: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有私人作出决策15、政策运行成本:在政策整个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二、简答题1、邓恩公共政策分析的三种方法:预测分析、回溯分析、综合集成分析预测分析涉及到政策行为启动和执行之前信息的产生与转变过程。
回溯分析主要是限于政策实施后信息的获取和转换上。
综合集成分析是一种全方位的分析方式,它不仅要把预测分析和回溯分析阶段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要求分析者不断捕捉新的信息与转化信息。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①社会客观现实②问题的察觉③现实与利益期望的冲突④团体或组织的活动3、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的途径:①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②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③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④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4、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①投入工作量②绩效③效率④充分性⑤公平性⑥适当性⑦执行力⑧社会发展总指标5、集团分析模型的核心假设:6、政府有限介入社会问题的原因:①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②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利去处理③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去处理,但无能力办理④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利与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7、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①主体分析:主体认定、主体类型、主体的合法性、主体的合法律性②类型分析:法律化与非法律化;文件、领导人讲话、直接行动、不行动;其他分类③价值分析:为什么人、什么利益;利益的损益、利益的补偿、利益的公共性④公共政策问题分析:问题认定;问题类型;问题的合理性、层级、重要性、合法性、可行性⑤公共政策目标分析:类型、先进性、系统性、可行性⑥公共政策方案分析:方案类型、方案的具体措施、方案优化性、方案的整体性、方案的成本与收益⑦公共政策的效果分析:效果——实现目标程度;效益——投入产出;效率——时效;效应——对社会产生的综合影响;影响因素——公共政策执行分析⑧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分析:社会制定;政治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8、社会问题认定常见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民主、自由、社会稳定、社会团结、社会信任9、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①政策问题的关联性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③政策问题的人为性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10、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
公共政策分析概论1. 引言公共政策分析是政府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和措施。
公共政策分析则是对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进行全面剖析和研究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方法和重要性。
2. 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与特点2.1 定义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和评估的学科和方法体系。
它包括政策环境分析、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环节,旨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
2.2 特点公共政策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复杂性:公共政策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涉及面广,涵盖的问题和因素复杂多样。
•实用性: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支持,因此需要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科学性:公共政策分析应基于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可重复性:公共政策分析的结果需要能够被其他人重复验证和应用,因此需要有明确的方法和步骤。
3.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1 方法公共政策分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政策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和实验研究等。
•政策文献分析是对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报告进行搜集、整理和评估的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可以了解到政策的背景和目标,制定政策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政策的实施效果等信息。
•案例研究是通过对历史和现实中的政策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来寻找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规律和经验。
通过案例研究可以找到成功的政策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为制定和实施新的政策提供参考。
•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来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意见,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满意度等信息。
•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建模的方法。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了解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进行预测和推断。
•模型建立是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构建模型,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模拟和预测。
《公共政策分析》课件
VS
政策执行的策略
为了克服政策执行的障碍,需要采取一系 列策略,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信息沟通 、协调利益关系等,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执 行。
政策执行的监督与评估
政策执行的监督
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是确保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监督主体包括政府 部门、媒体、公众等,通过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政策创新的动因可以包括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科技推 动、政策问题复杂化、政策资源不足等多个方面,这 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政策主体进行创新活动。
政策创新的实践与案例
实践案例1
某市推出“共享单车”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 的方式,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促 进环保和节能减排。
实践案例2
某省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扶贫 措施,提高扶贫效果,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公共政策分析》ppt课件
目录
• 公共政策分析概述 •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 公共政策执行与监督 • 公共政策效果评估 •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 • 公共政策分析的未来发展
01
公共政策分析概述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公共政策的定义与特点
详细描述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具有权威性、公共性、合法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
政策的合法化与颁布
合规性
政策的合法化与颁布是公 共政策制定的最后环节, 它标志着政策从理论走向 实践。
政策的合法化与颁布需要 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确 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
政策的合法化与颁布需要 向社会公布,让公众了解 和知晓政策的内容和要求 。
政策的合法化与颁布需要 经过政府内部的审查和审 批,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 有效性。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行动方案,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社会的发展和公众福祉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政策评估和政策实施三个方面探讨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分析的第一步。
在这个阶段,政策制定者需要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性质,并明确政策目标和目的。
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和现实情况,以便确定最合适的政策措施。
进行政策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对问题进行综合评估,并明确政策目标和实施方式。
通过研究不同的政策选项,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政策的可能影响和结果。
政策分析可以提供科学依据,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二、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关键环节。
政策评估旨在评估政策的成效和可行性,以便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调整和决策。
政策评估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进行。
定量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评估政策的影响和效果。
定性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以深入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潜在问题。
通过政策评估,政策制定者可以得到政策实施的反馈信息,推动政策的优化和改进。
政策评估可以揭示政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为政策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
三、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公共政策分析的最后一步。
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和措施,并确保相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公共政策分析可以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政策制定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此外,公共政策分析还可以促进政策的沟通和传播。
政策制定者可以利用分析结果制定信息传播和宣传策略,以增加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分析在政策制定、政策评估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公共政策分析,政策制定者可以制定更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质量和成效。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并加强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研究和实践。
公共政策分析
1、政策:指为社会公共权威机构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订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2、政策分析:是针对整个政策制定过程并在政策制订的各个环节只能够创造知识的一项活动。
3、社会问题: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4、政策问题:指超越了个人之间的问题,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并且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
5、边界评估:是要制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外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6、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对政策结果进行评价,以判断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课堂笔记:政策评估的对象或客体是公共政策而非私人政策或计划,评估是由一定的评估主体进行的;政策评估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进行。
政策评估是有目的性的政策活动。
7、社会问题的界定:(特征)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主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社会问题关乎到大多数人的利益。
社会问题的形成具有阶段性特征。
社会问题多带有系统性特征。
8、头脑风暴法:亦称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邀集专家,针对一定范围的问题,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同时又有四条特征:①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开阔思路,不要重复别人的意见②意见与建议越多越好,不受限制也不怕冲突③对别出心裁的意见不要反驳,不要批评也不要作出评论④可以补充与发展相同意见。
让与会者畅所欲言,激发创造性思维,而不对发言进行评价,以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的创新方法9、哥顿法:主要通过会议形式根据主持人的引导,让与会者进行讨论,但与会者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只有主持人自己知道其他与会者都不知晓。
10、综摄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中的垃圾箱理论,试图用非理性因素激发群体创造力,力求收集那些看似不合理,带有更多情感色彩的想法,并把它们与理性看法相结合,通过比较区分,实现新的突破。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一、概念1、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2、悲剧性抉择:是指“必须在不可选择的对象中做出抉择,即在对本身具有绝对重要意义的价值观和政策目标中排列出先后顺序和相对重要性。
3、政策方案:是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措施。
4、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的生产力状况下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文化制度:是指围绕着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是规范人们文化行为的组织体系和行为准则,是”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
6、两难抉择:指在同一时间,同一政策问题上,两种几乎同等重要的价值需要发生直接的冲撞,政策抉择因此出现困境的情形。
7、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其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及政权如何运作等方面的制度。
8、理性选择: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在社会人群中的比重,相近了解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各种可能的政策方案,充分把握每一种政策方案各种可能的结果,准确估计每一种政策方案的损益期望值和社会价值比,合理选择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二、填空1、价值之介于。
,之于群体则(既是)一种主观认定,又是。
偏好。
2、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分析过程的(中心任务),是进行政策分析的前提。
3、政策制定系统是整个政策系统的(核心),也可以称为”政策中枢系统”。
4、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发生作用的(对象)。
5、政策客体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政策主体)起着限制和约束作用。
6、公共政策主体,就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督、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7、信息处理的过程:(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8、(政治领袖)的主体权利就是指政治精英人物运用公共权力和自身威望,影响社会组织,规范社会关系、集中和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能力。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 3篇
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公共政策分析案例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公共政策分析案例11.目前我国政策监控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政策周期,指的是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以及作为它们之间互动结果的政策过程所经历的一个循环。
它以政策过程的完成阶段即政策的调整或终结为标志,往往是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政策周期由于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阶段性政策周期2、功能性政策周期3、反复性政策周期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政策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是息息相关的,政策周期的循环发展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快慢与走势强弱。
举个例子而言,看一下从我国的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视角看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我国已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其经济发展、生态稳定、社会生活等带来的实际危害以及潜在威胁。
同时,作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气候问题,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及政策应对也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对此,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的政策措施。
但是一段时间内,这些政策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气候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从碳循环与政策周期关系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相关环保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的深层原因。
因此,无论在将来的政策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都应当将碳循环与政策周期的不一致这个隐形障碍作为其内生变量,予以足够重视,从而为我国气候治理进一步扫清道路,以取得显著效果。
2.请你分析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
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
由于公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提纲)
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含义及本质(简答)含义: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或表达,是管理国家的工具1)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2)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2.公共政策功能:分配功能;制约功能;导向功能;管理性功能;象征性功能;调控功能3.政策分析的学科性质(多选)1)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学科2)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3)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即整个政策过程4)政策分析不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规范的4.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的不同(辨析)公共政策就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特定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分析所涉及的是整个政策过程。
5.政策分析的局限性1)政府权力的限制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4)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有限性6.政策与法律辨析(辨析)联系:1)都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整、控制和规范社会关系,作用是服务于国家管理和政治统治;2)政策可以转化为法律,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和具体化;3)重大政策常常用于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法律又是保障政策执行的有力工具。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
公共政策分析知识点梳理1.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理论、政策实施理论等。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根本原则以及利益相关者如何通过游说和组织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研究非正式和形式的制度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政策实施理论研究政策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组织的能力、资源的充足性以及政策执行者的态度。
2.政策问题识别:政策问题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它涉及到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客观分析和主观判断。
政策问题识别包括问题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突出问题的筛选等。
3.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指在确定政策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手段和实施措施来解决公共问题。
政策制定涉及到政策目标的设定、政策手段的选择、政策评估的重要性等问题。
4.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指政府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政策实施涉及到资源配置、组织安排、人员培训、监督考核等问题。
5.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
政策评估包括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效率评估、政策可行性评估等。
6.利益相关者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指对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利益相关者可以是政府部门、公民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
7.决策分析:决策分析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工具和方法,对政策选择和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
决策分析包括成本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决策树分析等。
8.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分析涉及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和组织问题。
管理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安排、资源的调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公共政策分析需要综合运用上述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
同时,还需要注重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以保证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和改进。
公共政策分析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政府和公共组织制定决策的基础。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讲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内涵的演变1、国外学者的观点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作出的权威性分配”。
美国学者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就是公共政策”。
西方国家学者观点小结:(1)公共政策是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计划;(2)公共政策是由一系列政府行为组成的活动过程;(3)公共政策有明确的目标取向;(4)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做出的权威性分配。
2、国内学者的观点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和指南”。
孙光认为,“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
中外学者观点分析:西方国家公共政策主体:官方政策主体和非官方政策主体中国的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政府3、公共政策内涵的新发展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参与模式理论和治理理论公共政策内涵新发展的小结:扩大了公共政策的主体;强调政策过程中的官民互动4、公共政策内涵演变的规律公共政策主体出现了广泛性、多样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公共政策的主体不同公共政策的过程强调互动,注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依据特定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价值分配过程中所制定的引导、规范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1、国内外学者的观点黄仁宗: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客观差距之间作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陈振明:公共政策的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党或政府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二是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三是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宁骚: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陈庆云: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增进与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
公共管理过程——公共政策分析_OK
(四)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这种政策出现利益 上的排他性,乃是一种零和赛局的政策。
16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17
一、政策问题的性质
• (一)传统的政策分析学者通常将公共问题视为封闭问题(Close-ended Problem) 或第一类问题(First Type Problem),或称之为“温顺的问题”(Tame Problem)。学者李特尔(Rettle,1972)认为,这类问题具有下列十个特征:
41
【1】公正无偏原则 【2】资源集中配置原则 【3】个人受益原则 【4】预见性或挑战性原则 【5】延续性原则 【6】信息完备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弹性政策原则
42
三、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估计需要
确定目的
决定目标 回馈
评估
设计方案 评定后果 选定方案
设计执行
43
第四节 公共政策执行
44
26
(三)问题构建的方法
1、边界分析 (1)饱和抽样
(2)问题陈述的引出 (3)边界分析
27
28
2、类别分析
(1)逻辑划分 选择一个类别并将其分解为构成部分
实质相关、穷尽、互斥、一致性、层级差别等原则 (2)逻辑分类
将情势、物体或人组合成更大群体或类别的过程
29
贫困家庭数量变化的分类和解读
分类
24
25
(二)问题建构过程中的“第三类型错误”
当我们认定政策问题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后设问题的性质相符合, 我们所搜索到的后设问题也必须符合实质问题,而当我们将实质问题转化为形式问 题时,更必须维持一致的关系。如果这些阶段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认定错误的现 象;换言之,后设问题不能反映问题情境,实质问题与后设问题是两回事,形式问 题无法凸显实质问题的真相,这些现象就是“第三类型错误”。
第10章 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PPT课件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第四节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
第一节 公共政策分析概述
一、公共政策分析概念与意义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涵义 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
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公 共政策问题,以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避免出现 重大的决策失误的过程。
我国学者张金马所说,“公共政策分析中成本—效 益分析就是针对各种备选方案的成本和它们达到特 定目标的有效性程度(即效益)进行比较。如果政 策成本与效益的货币价值可计算出来,那么最符合 需要的最有效的政策方案(包括非行动)就是那个可 提供最大纯效益(全部效益减去全部成本)的方案。”
一般说来,公共政策分析中成本—效益分析包括以 下三个步骤:
2.在公共政策信息转换分析模型中非常强调信息的作 用。在公共政策分析中,以下五种信息不容忽视。 (1)政策问题信息; (2)政策未来信息; (3)政策行动信息; (4)政策结果信息; (5)政策体系信息。
此外,公共政策信息转换分析模式还非常注重各种 政策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四、公共政策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一、公共政策系统分析模型
(一)含义: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就是指根据公共政 策的系统特征,从公共政策的有机整体出发,着重 分析研究公共政策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 与结构、整体与政策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以求得优化的整体政策目标效应。
(二)根据系统的本质及其特征,可以将公共政策系 统分析的内容相对地划分为: 1.整体分析 2.环境分析 3.结构分析 4.层次分析 5.动态过程分析 6.反馈分析
三、公共政策世界大战之 后美国。
公共政策分析被普遍接受且得到迅速发展,是在20 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公共政策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1. 问题识别和定义:分析者首先需要明确政策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范围和性质。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依赖数据收集和分析,以便更加准确地定义问题。
2. 政策目标的确定:分析者要明确政策的目标和理想结果是什么。
这有助于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政策评估:分析者需要对政策的成本、收益、风险、效果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
这可以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实现,例如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影响评估等。
4. 制定政策选择方案:基于政策目标和评估结果,分析者可以提出不同的政策选择方案。
这些方案通常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公平性等因素。
5. 政策决策和实施:最后,基于政策评估和选择结果,政策决策者可以做出最终的政策决策,并制定实施计划。
这些方法通常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分析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此外,公众参与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也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环节之一。
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调控功能:指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各种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
分配功能:必须了解分配给谁,如何分配?分配应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调动和积极性。
象征功能:是指政策仅具有符合意义,不产生实质性后果,主要发挥象征性作用。
2、公共政策:以公共问题为导向。
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公共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作用: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规定和命令、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和相关政策。
3、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5个要点:1、公权力主体行为2、对适用主体具有约束力3、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4、一定的政策声明或宣示5、公权力主体的政策执行行动。
4、社会生活领域里所谓的理性:一般意义通常是指一种趋利避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扩大目标成就的行为选择。
5、我国学者认为政策科学基本特征:1政策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新研究领域、,具有综合、交叉的特点,将许多种知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新的学术框架中;2政策科学是一门以行动为取向的学科,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3政策科学不仅是描述性学科,而且是一门规范性学科,不仅关心事实,而且也关心价值和行动;4政策科学是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甚至可以说是当代软科学的核心。
6、政策环境:就是政策系统以外制约或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一切事物。
7、公共政策的基本类别:横向上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科教政策;纵向上分为元政策(总政策)、基本政策和方面政策(具体政策)。
8、公共信息内容上:分政治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生产方式上分:反应政务的公共信息和政府占有的公共信息。
9、在政策过程中:一方面,政策制定者要充分掌握信息,并及将可公开信息公布于众,是信息分开的义务主体;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的受众有权知道更多的信息,是公民知情权的权利主体。
公共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一种评估和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法,它结合了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的理论和实践。
通过分析政策的目标、影响和效力,公共政策分析帮助政府和决策者制定和改进政策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解决公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定义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政策进行系统性、客观性和批判性的评估和研究的过程。
它涉及收集和分析政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评估政策的成果和效果,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以及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公共政策分析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的政策解决方案,以实现政府对社会问题的预期目标。
重要性公共政策分析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能够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和适应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数据收集、问题定义、政策目标设定、政策影响评估、政策替代方案比较和选择等。
以下是常用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评估政策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方法。
它通过对政策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发现政策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为政策改进和决策提供依据。
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政策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它通过比较政策的收益和成本,计算政策的成本效益比例,评估政策的投资回报和资源利用效率,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经济和财务支持。
政策模型建立政策模型建立是一种建立政策影响评估和决策支持的方法。
它通过收集和整合政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建立政策的描述和预测模型,模拟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和定量的支持。
应用公共政策分析在各个领域和层级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公共政策分析应用领域:教育公共政策分析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政策制定、学校管理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估和改进。
公共政策分析
一、名释1. 公共政策: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2. 公共政策分析:指公共政策制定主体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根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预测研究和可行性分析研究,并以此作为政策选择和决策的基础3. 可行性分析:指政策主体在制定政策时,要使政策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立足于实际。
易于实施,便于执行,以顺利实现政策目标4. 政策议程: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正式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5. 政策分析:指的是将现行的而公共政策内容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则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使每一部分各自形成一项新的公共政策6. 精英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7. 政策法律化: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把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公共政策上升为法律8. 公共政策合法化: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9. 公共政策监控:公共政策监督和公共政策控制的合称,是为了实现政策的合法化与保证政策的贯彻实施而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和政策的连贯性,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提高政策效率10. 政策监控: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11. 公共政策调整:指在政策监督和控制所获得的有关政策系统运行(尤其是政策执行的效果)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对政策方案、方案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以实现预期政策效果的一种政策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调整时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或更准确地说,是政策方案的局部修正、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分析一、公共政策主体构成?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它是指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运行周期中,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等阶段上对政策问题、政策过程、政策目标群体主动施加影响的人员。
这些人员既包括个人,也包括群体或组织。
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政策生命周期有别,从而,公共政策主体所包含的内容与类别也是有差别的。
关于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不同的政策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西方的公共政策研究者常常以官方与非官方或以政府内与政府外为标准来加以划分,比如区分为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与非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两大类;或政府内部的政策主体与政府外部的政策主体。
可以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政治体制内外关系以及人们在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作用来研究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
二、举例说明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主观性表现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是被人们有选择地加以限定、分类和评价的,而且是被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注和认同的,所以都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们的主观认定。
2、人们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定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规范和利益取向为衡量标准的。
当人们认为公共问题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和利益相冲突时,就会产生需求和不满足。
3、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断定某一个公共问题是否在其职权范围之内,是否能被列入政策议程,这一系列的断定活动也都是人的大脑思维过程活动的产物,因此也都具有主观性。
三、政策制定基本原则?公共政策制定是社会政治生活中公共决策系统的经常性活动。
公共政策制定机构及其实际政策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作为政策主体与环境及目标团体互动之产物的公共政策,必然更多地取决于政策主体即政策制定者的行为。
为了使公共政策制定更加合理、公正和有效,并使政策内容更能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坚持理性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的基本原则。
四、政策有效执行基本条件?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将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实践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应坚持下列原则:(1)严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公共政策是具有权威性和合法性的行为规范,其贯彻执行必须保持必要的严肃性,政策执行者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不打折扣地实现政策所确定为目标。
与此同时,公共政策的执行还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政策执行者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政策,不能够太死板。
(2)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
执行公共政策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政策过程的客观规律出发,正确处理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关系;要从政策执行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条件出发,量力而行。
与此同时,政策执行者要不断突破旧秩序、旧思维、旧观念,以创造性的方法去理解政策、执行政策。
(3)注重整体性原则。
政策执行者必须具有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把政策及其执行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注重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和协调效应。
(4)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公共政策的执行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强制性,这样才能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
五、简述浴盆模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
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及调整。
六、在政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作用?1.提出问题和政策构想。
主要表现为各利益集团间为获得公共资源、争取政府的支持,不同政策对象间的博弈。
几乎所有的利益集团都会千方百计利用各种制度内或制度外的手段表达自己团体的意愿,使本集团的问题上升为公共问题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2.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这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续与深化。
为取得政策制定者的信任与支持,各利益集团必然动用各自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优势,提供令政策制定者满意的方案。
3.政府制定政策。
当一个社会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之后,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就主要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对象之间展开。
4.执行政策。
这一过程中的博弈主要在政策制定部门和政策实施部门以及政策对象之间进行。
当公共政策制定出来进入实施阶段时,政策实施部门会先评估该政策对本部门是否有利,然后做出相应的对策。
5.政策的反馈、评估和修改。
政策的评估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一个博弈过程。
政策制定部门关心的是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政策实施部门关心的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是否使本部门得到了预期的利益;政策对象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得到了满足。
从上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可看出,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间、利益集团与政府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七、影响公民参与程度因素?公共管理者通过对这七个问题或要素的回答,来确定决策中是否需要公民参与,需要哪方面、何种程度的公民参与。
这七个问题是:(1)准备作出的决策是否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要求是指任何与最终决策本质相关的政策或管理上的约束,包括:技术约束、规章约束(法定约束)、预算约束。
(2)公共管理者是否已具备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则管理者应转向公民,把他们作为信息来源。
以下几种信息是高品质的决策所必需的:有关一定决策的运转或执行状况的信息;有关公众偏好的信息;有关某问题或解决方案的技术信息。
(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他替代方案?即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界定好,公民的选择被限制的有限的范围内。
这种情况下公民参与可能导致公民因认为没有必要而拒绝参与决策,还可能抛弃已界定的问题结构并否决政府采取的任何行动。
管理者应在问题被结构化之前引入公民参与,或者放弃一些比较明显的结构化,以扩大公民对决策方案的选择范围。
如果问题在公民参与之前就已被结构化为“是与不是”的选择,则该问题就缺乏斡旋妥协的余地。
(4)公民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是否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如果决策的可接受度不重要,或者已经确保,则不必要的公民参与会使事情变得复杂化,管理者都会减少或排除对公民参与的需要。
(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有一个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这三种形式的混合?公众往往只有在对某个问题有强烈的兴趣或者对一项政策有直接影响力的时候,才会参与到该项决策过程。
(6)在解决决策问题时,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这一问题影响到政府与公众分享决策制定权的力度。
如果管理者预测公众与政府机构的目标不一致,或者无法预测公众会有什么样的预期,那么,管理者将会给自己保留更多的权力,以此保护公共管理机构目标的实现。
这时,管理者可能仅仅向公众进行咨询。
(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管理者将解决公众之间争议的责任部分地赋予公众自己,利益分化的公众能够意识到他们内部的意见分歧,并对管理者所处困境感到同情,同时也使公众认识到,管理者正力图制定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决策。
这七个问题中,政策的质量要求和政策的可接受性是决定参与程度高低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界定公民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的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
八、公共危机基本过程?第一个就是潜伏期,所谓潜伏期就是事件还没有爆发,它是量变向质变转变这样一个过程,从观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前兆期。
在这样一个时期,实际上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表明事情要发生了。
潜伏期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有的可能不杯我们认识,有的会比较明显,能够被识别,区别如此而已。
从理论上讲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它都会有潜伏期。
比如说地震,我们过去1976年发生唐山大地震以后,我们很多学校、社区都进行这方面的地震方面的知识的宣传教育。
比如说,我们当时得到的消息,说鸡晚上不回家上树了,井水外溢了等等这些,就有可能表明要发生地震。
这就是前兆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爆发期,发生了。
第三个阶段就是持续期。
从应对观察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紧急阶段,那么事件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进入到持续期或者叫持续阶段。
第四个阶段就是解决期。
无论是采取措施还是不采取措施,最后事件总是要解决,要过去。
当然更多的是要解决,最后一个时期叫解决时期,或者叫解决阶段。
这些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它发生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正是由于这么一个特性,作为政府机关,作为我们的各级领导,就应该把握这样一个特点,做好不同阶段的应对防范管理的工作。
九、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及对策?原因:1、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与政府权力取向有很大关系。
2、群体性事件之所以爆发,与领导干部作风有很大关系。
3、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造成重大危害,与处理过程中的民主协商程序不规范、不及时、不灵活有关。
4、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与信息反馈机制不畅通有关。
5、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和造成危害与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关。
对策:1、建立和健全事前的预警和协商机制。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建立和健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
再就是要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另外,在有关政策出台之前,必须与各利益相关方充分协商,出台后及时听取各方的反馈意见,不断纠正政策偏差,就能避免发生对各方伤害都很大的突发事件。
2、完善事中的应对与化解机制。
首先必须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掌握准确的信息。
其次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
第三必须及时化解群众的对立情绪。
第四,必须适当运用法制手段。
3、事后的问责和修正机制。
要尽快制定规范化的群体性事件干部责任制,明确群体性事件的责任主体,做到每一个群体性事件都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主体;同时,也不能将问责制搞成一种事后追究责任的惩罚制度,而要事前就建立一套规范的责任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
要针对群体性事件中反映出来的政府体制和管理机制中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整改,改革和修正政府体制和机制中的弊端,增强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4、预防为主、靠前指挥、公开信息、依法处理。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方针。
二是领导靠前指挥,解决问题。
三是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将谣言止于公开,讲明事件真相,正确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
四是慎重用警,用警必胜。
五是依法做好群体事件的善后工作。
5、畅通信访渠道,改变目前一些地方把越级上访和群体事件作为“一票否决”、硬性约束指标的对下干部考核办法。
6、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简述政策分析的程序(政策建议的过程)⑴问题构建(定义):提供有关政策问题相关条件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