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三会
对核心素养“三会”的理解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最新资料
对核心素养“三会”的理解及其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启示当前,核心素养的公认定义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是由北师大课题组综合了国外核心素养研究,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来的. 基于这一定义,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给核心素养以不同的理解,其中,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原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解读,既紧扣了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又高屋建瓴,能够给一线教师更为有益的帮助. 史宁中教授提出,核心素养大概可以这样描述:“后天形成的、与特定情境相关的、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并认为核心素养“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三个方面”. 其进一步强调,无论是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终极培养目标都应当是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下简称“三会”),显然,史宁中教授特别强调“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这给初中数学教学的启发是显而易见的. 笔者在此尝试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观点进行解读.初中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与现实的关系,但在读到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时,笔者还是感觉到了深深的震撼,因为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自身其实很少有一种强烈的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意识.在数学教学的视角下,“现实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三会”的角度来看,既然数学是用来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的,那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那就意味着师生身边的世界,就是数学需要研究的世界,或者说师生无法直接感知却可以了解的世界,也是数学观察、思考、表达的世界. 有了这样的认识,很多现实世界中的内容就可以纳入数学的视角.举个例子,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时候,教师通常都是基于已有的关于正比例函数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结合简单的实例来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解析式与几何性质. 而在利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是否将这些实际问题的素材放在“现实世界”的视角下来观照,是值得思考的. 譬如有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煤气公司要建一个容积为104 m3的圆柱形煤气存储室. (1)设存储室的底面积为S,那其与深度d的关系满足什么样的函数关系?(2)如果将存储室的底面积定为500 m2,那施工队向下挖掘的时候,应该挖多深?这个习题是基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而设计的,但在教学中,笔者明显感觉到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实际问题”的“实际性”,因为学生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数学关系(这实际上是数学抽象能力的体现),且能看出第(2)问为第(1)问的具体化.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此问题虽然是实际问题,却只披着实际问题的外衣. 那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反比例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呢?笔者在提供这一习题之前,跟学生进行了这样两个问题的问答: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有反比例函数的存在?如何迅速地找出生活中存在的反比例关系?(在第一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出第一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建立反比例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在于帮学生认清反比例函数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学生通常难以下手,这时就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到生活中找乘积为定值的实例,其中往往就有反比例关系的存在. 学生有了这个认识,就能够实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从而也就迈开了“三会”的第一步.“三会”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三会”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精练与通俗表达,相对于那些专业术语而言,这样的表达更容易为一线教师所理解并接受. 初中阶段是学生数学学习重要的承上启下阶段,如果真能让学生达到“三会”的境界,那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是非凡的. 而对于“三会”,史宁中先生给予了更清晰的表达.其一,数学的眼光是指“数学抽象”.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师都像笔者一样有一个职业习惯,那就是总喜欢从数学的角度看身边的事物,比如当看到电信资费标准或超市促销活动的时候,总喜欢找出一个公式来衡量其优惠力度.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也需要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如教学“分式”的时候,教师应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分”,以感知“分数”;二是基于变量关系的“分”,以建立“分式”. 如1个苹果分给确定的3个人就是分数,1个苹果分给不确定的x个人,那就是分式. 前者是确定的,后者是变化的,前者是定量关系,后者是变量关系. 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分式与分数的区别,同时还可以为后面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二,数学的思维是指“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数学学习最核心的内容,可以说只要开始了数学学习,也就开始了逻辑推理. 有效的逻辑推理在于推理的过程符合逻辑,而这个逻辑就体现为数学规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推理中“因为……所以……”的应用. 同时,这种逻辑推理也体现为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在“分式方程”的学习过程中,逻辑推理除了体现为基于逻辑关系列出分式方程之外,还体现为对分式方程求解的一般步骤的认识,如将分式方程转换为整式方程,然后求解并判断解是否是分式方程真正的解. 这种认知上的逻辑,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种体现,客观上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其三,数学的语言是指“数学模型”. 当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研究语境中强调“数学语言”时,更多的是认为在用数学学科的语言描述一件事物,而少有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去理解“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理论素养的缺失. 而在接收到这一认识之后,其又可以一下子激活此前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认识. 比如我们认为“函数”就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不同的具体的函数都是描述现实世界中不同关系的模型,而学生在现实世界中能否自然地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客观上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否形成的重要表现. 比如看生活中的运动,当速度一定时,能否直接反映出路程与时间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或当路程一定时,能否意识到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反比例关系,这都是学生的直觉,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三会”不是孤立的,真正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往往是“三会”同时出现的:看到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事物,自然地进行数学抽象,下意识地进行逻辑推理并建立数学模型以更清晰地描述之. 尽管初中数学知识还不足以解答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事物,但对于生活中一些简单事物的描述,如果学生已经进入“三会”的境界,那核心素养的养成就同步成为现实了.有效培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尽管被认为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旗帜,但这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育又需要另起炉灶. 关于这一点,史宁中教授强调得非常明确:继承和发展. 他指出:“现在所说的数学核心素养与传统数学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是把数学核心素养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关注并研究核心素养的时候,一线教师所需要做的,不应当是狂热地否定与重构,而应当是理性地继承与发展――这种理性与数学学科的理性也是一致的. 而再研读史宁中教授的另一个判断,即“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本质上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和他人的讨论反思,逐渐养成的一种思维习惯”,这意味着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观照初中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给学生以“悟”的机会,而所谓的“悟”,就是深度学习、深度思考.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用课件、动画去占领学生的思维高地,而应当是设计问题情境,以让学生能够锁定毕达哥拉斯曾经研究的那个地面,那个地面上的三角形. 尤其是通过面积关系去得出直角三角形三?的关系,是绝对不能轻易给学生以启发的,因为此难点如果由教师来突破,那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含量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实际上是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悟”的情境来保证的,注意到这一点,作为目标的核心素养与作为过程的“悟”的情境,就可以有效衔接了.。
四基 四能 三会——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2017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一线教师开始对其进行解读和学习,其中数学学科目标的变化就成为重点研究的课题。
也就是说,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发生了改变,即通过学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四基”,提高“四能”,培养“三会”。
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做好数学核心素养的研究,要通过恰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来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以及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新课标;四基;四能;三会[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25-0180-02四基四能三会———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王琳钧(宁波外事学校,浙江宁波315000)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应该做好数学教学内容的挖掘以及研究,并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帮助每位学生完成新一轮课程数学教学制订的目标,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做出贡献。
但是,从当前的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很多一线教师对新一轮数学课程标准与以往的不同以及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太明确。
本文从掌握“四基”、提高“四能”、培养“三会”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论述,以期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能够落到实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运用数学的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
一、四基“四基”是从以往的“两基”上拓展而来,具体来说就是指“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的经验”,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结果性目标、过程性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般来说,我们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称作结果性目标,将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的经验称为过程性目标。
我们以教学“平面向量应用举例”为例,对如何设计“四基”目标进行论述。
(一)基础知识基础目标基本上就是指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所以,在进行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确保这一目标能够全面。
具体到“平面向量应用举例”这节课而言,其基础知识就是让学生掌握向量法和坐标法的基本应用,并学会用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表时间:2019-09-12T10:29:54.877Z 来源:《教育学》2019年9月总第188期作者:闫宝翠[导读] 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山东省莱西市城东小学266600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能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在“三会”上着力。
一、学会听课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首先要学会听课。
每当接到一班新班级,我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
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组织了如下练习:首先教师口述题目,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然后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等。
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边听边想边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有意识的记忆能力。
2.会看。
这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
让学生观察,不能以教师的讲取代学生的看。
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要不讲或少讲。
会看,是有意识地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看。
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再到完全独立地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观察能力的题目。
3.会想。
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对学生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学生动脑子。
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
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复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等。
四基四能三会——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基四能三会——如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部也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课程教学质量目标。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我国的文化教育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文化学习,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来的要求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当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学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我国中职学校数学教育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主导地位,可以全面深入培养中职生的专业核心数学素养。
1.数学核心素养的概述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它引导学生独立、自觉地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其他社会经历。
例如,根据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接受过数学教育的人越多,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越合理。
并且,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而且要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由于,中职数学在一定时期内学习的知识有限,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问题,因为它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其他经验一起存在,并将随着这些经验的不断修订而加强。
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学生学习中职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同步的,两者是分不开的。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具有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学生可以迅速形成清晰的解决方案,积极调动相关知识储备,从而迅速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指导实际操作。
相反,核心数学素养差的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
学生接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化,所以他们必须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质的重要原因。
2.中职数学的教学现状2.1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目前,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则是处于被动接受数学知识的状态。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办法激发自己的独立思维。
这种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互动,导致很多学生不仅思维方式僵化而且也不想真正打开自己大脑,不太想知道如何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会”,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会”,提高学生核心素养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重新给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数学”。
并在课程目标中阐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三会”),也体现在课程的总目标中:①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提供了一种认识和探究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②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提供了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
③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一个人的逻辑判断能力及数学的思考能力,当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具有逻辑判断分析的能力,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并加以验证和定性,能够客观地分析和对待所遇到的问题。
并且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能够将具体的事情加以抽象分析,从而得出经验,并根据经验归纳出合适的解决法,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以此为参考加以解决,这就是学习数学所真正的用意,也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灵魂。
据此,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要摆脱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这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改革。
下文以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角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会”,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角的认识》这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兴趣为先,引入课堂教学伊始播放了这样的一个动画:图形家族正在聚会,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稳稳的停在了路边,而圆形从远处走来,停不住,一直滚在了路边的树丛中。
让学生思考:“圆”为什么停不下来?学生一:因为圆是圆滚滚的。
学生二:因为圆是滑滑的,所以他停不下来。
学生三:因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尖尖的地方。
“三会”唤醒学生的数学意识
“三会”唤醒学生的数学意识作者:郑金宾来源:《天津教育·上》2020年第02期《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以下简称“三会”)。
“三会”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高中数学课堂上践行“三会”要求,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课堂学生面貌,唤醒学生的数学意识。
一、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唤醒学生的“求新”意识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的情感氛围。
“三会”视角下的情境创设,更加注重情境的指向性、启发性、思维性和探究性,要求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首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从数学知识内容的逻辑体系出发,符合学习内容的需要,能够真实地再现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真实世界,引发学生的“求新”意识。
教学情境包括现实情境、数学情境和科学情境,这三类情境都应该是真实的,容易引发学生共鸣的。
这里要防止“去数学化”倾向,为情境而情境,用情境刻意包装教学,凡情境必生活。
如,教学“向量的减法”。
以一句话“如果没有运算,向量只是一个‘路标’,因为有了运算,向量的力量无限”作为开头,点明了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向量运算,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提示。
在复习完向量加法法则以后,话锋一转:“我们知道,数学思维常见两种,一种是正向思维,一种是逆向思维。
那么,把刚才的问题反过来描述……”教师适当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再创造”能力,持续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勇气和信心。
其次,在一节课中,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要有“看”的过程、“想”的过程,又要有“说”的过程,使得教学情境有机地将观察、思考、表达世界这三个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前后关联,首尾呼应。
要避免把教学情境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和“跳板”,单纯用来激发兴趣和强化动机,用过就扔。
如,教学“线面平行”。
展示多个实例让学生观察线面平行的几何特征,引出线面平行的定义;得到概念以后引导学生分析线面平行的支撑条件,在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确定的关系中发现规律和性质;回到开始展示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判定线面平行、平行线如何寻找,实现数学建模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继续用研究线面位置关系的一般方法处理线面平行问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继续研究、求知求新的动力。
学生核心素养三会
学生核心素养三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关键要素。
其中,学生核心素养三会包括语文三会、数学三会、信息技术三会。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学生核心素养三会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培养方法。
一、语文三会语文三会是指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沟通交流的工具。
学生要想在各个学科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好语文的基本能力。
语文三会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写作,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二、数学三会数学三会是指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表达能力。
数学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
数学三会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理解,掌握好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信息技术三会信息技术三会是指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包括信息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三会的培养需要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三会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
学生也需要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培养自己的语文、数学和信息技术三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学生“三会”数学能力培养研究
随笔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学生“三会”数学能力培养研究宋薇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广,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中格外注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其满足以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而不是只注重成绩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大力培养高中学生的“三会”数学能力。
本文主要围绕这一主题,先简单说明“三会”数学能力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意义,然后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情况下如何去强化高中生的思考能力、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学生;“三会”数学能力引言:“三会”数学能力是符合现在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社会在发展,教育也需要发展,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方式也需要发生转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三会”数学能力对高中学生的重要意义由于高中时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最后阶段的学习,高中教师都比较重视高中生的学习成绩,其高中教学任务安排也比较紧张。
很多的数学教师为了可以完成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丧失了教育的本来意义。
高中数学的学习不能还是沿袭以往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只看重学生的成绩。
数学教学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视角与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素养。
“三会”是学生获取能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所以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会”数学能力,在帮助学生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提升获取以后社会发展的能力品质,这些能力的获取才是会对学生的终身产生影响的,可以使学生受用一生。
在数学教育中开展数学核心素养开展工作,教师就必须明确数学素养培养的教育价值,在工作中贯彻和落实其“三会”数学能力的培养工作,促进学生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在核心素养下强化高中生思考能力(一)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高中数学教育采用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教学任务比较紧张。
一些教师为了可以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就对课堂上的教学进度把握的较为准确,其教学的安排也较为密集,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所学的知识,造成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少。
让小学生在“做数学”中发展 “三会”能力
让小学生在“做数学”中发展“三会”能力作者:徐德兵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60期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董奇教授指出,必须将核心素养物化到各学科的教学与评价之中,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呢?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会”能力、“做数学”史宁中认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核心素养的确定要基于这个目标。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还没有讨论确定,但史宁中提出的“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以下简称“三会”能力),既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又囊括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因此,培养“三会”能力是目前在小学阶段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提出了“做数学”的理念。
数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集,还是一个包含有猜测与证明、错误与尝试、检验与改进等复杂活动的过程。
引导儿童“做数学”,实质就是打开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手口脑并用,让儿童充分经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过程,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培养“三会”能力史宁中教授指出,所谓数学的眼光,本质就是抽象,抽象使得数学具有一般性;所谓数学的思维,本质就是推理,推理使得数学具有严谨性;所谓数学的语言,主要是数学模型,模型使得数学的应用具有广泛性。
我们引导儿童“做数学”,要让儿童“做”中进行抽象概括,“做”中开展逻辑推理,“做”中构建数学模型,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1.“做”中进行抽象概括,让儿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使用符号来描述现实世界,它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个对客观世界进行抽象与概括、猜测与证明、检验与改进的动态过程。
从四基、四能到三会——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线
从四基、四能到三会——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线摘要:在如今的教学背景下,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开展教学意义重大。
本文以此为基础,尝试从生活化教学的视角下,就如何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思考。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引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对教师所提出的全新考验,数学学科作为一门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不仅能够拉进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很好地优化教学效果。
1小学数学学科素养的内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专注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任课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什么是其学科素养呢?这里的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养成的能够服务于自身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品质与能力,落实在数学课程上便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同时具备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学科素养的养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学习逐步地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索,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核心素养培养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2.1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魂,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学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感。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形成数学思维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怎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2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
2022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一变化与2011版课标相比,2022版课标围绕“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整。
1.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些微变化2022版课标明确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概况为三方面(“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并将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由2011版课标中的十个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发展为2022版的十一个方面: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增加了量感,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这一改变能更强烈的感觉到小学阶段核心素养更偏具体,更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和意识的培养。
2.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还是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组成。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进行,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
综合与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方式,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
(1)数与代数数与代数里面,把负数、方程和反比例移到了初中,把常见的量的学习移动到了综合与实践领域。
把百分数相关知识移动到了统计与概率领域。
内容的调整,势必会引起教学重点的变化。
调整后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就彻底被划分成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
(2)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变化不大,但是侧重点有所调整。
2022版课标中更强调几何直观,增加了尺规作图相关内容,加强了动手操作。
(3)统计与概率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把百分数放到了统计与概率里,放到该领域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统计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可以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解读新“三会”素养,构建有意思的课堂
-063-2023年第12期(总第352期)课堂上,从而观察展开图中各个面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实现由平面到立体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正方体六个面的特征的认识,还能在立体和平面的转化中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眼光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是数学抽象的基础,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助力其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要构建有意思的课堂,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的目标出发,设计真实、有趣、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在真实情境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二、数学思维:审思明辨,重视数学推理相较于广义的数学思维概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数学思维的内容,指出其表现为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并强调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关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笔者在解读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认为应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统计推理能力。
(一)重视演绎推理的严谨性运用演绎法的推理方式称为演绎推理[2]。
演绎推理是指由正确的定理A 推导出定理B,且B 是正确的。
这种推理方式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常在初中阶段使用得比较多,但小学阶段也有涉及。
演绎推理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经过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应是正确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笔者询问学生,为什么说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来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这个结论是否严谨?学生经过学习就能明白,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就是长方形,或者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
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论证环节,让学生通过推理来证明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来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合情推理的必要性相较于演绎推理,合情推理在小学阶段运用得比较广泛,有时候学生需要交互使用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来学习。
科学教学要培养学生“三会”
科学课教学要培养学生“三会”西园中心学校黄加全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认识到科学学习的基本过程是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和解决。
一、会提出问题巴尔扎克说“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目前学校学习普遍的情况是,学生只学习怎样回答问题。
可是,学会提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不但能产生思维的动力,而且决定思维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可见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
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会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一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个体思维品质批判性和深刻性活跃的体现。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
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矛盾时,会主动提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此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
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到寻常现象的不寻常之处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
正是这种思维的品质促使学生不断质疑、解惑,从而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如《沉浮的秘密》一课,我们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将带盖的小药瓶装满水和空的带盖的小药瓶一起放入水中,产生了不同的沉浮现象;将形状、体积一样的木块同时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核心素养三会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知识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评估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是保障个人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系统思考、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方式。
系统思考是指学生能够从整体把握问题、寻找有效解决办法,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与众不同地提出新想法和解决方案;批判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审慎并且有理有据地评估和分析一个观点或想法的价值和真实性。
其次是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高效记忆、自我管理、信息获取等学习能力。
高效记忆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准确、快速地掌握知识点,并将其牢记;自我管理是指学生能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好学习的节奏;信息获取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获取最新、权威、全面的信息,并且能够进行筛选和归纳总结。
最后是人际交往能力。
这是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包括情商、沟通能力、合作精神。
情商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社交场合的文化和规则,并适应环境的变化;沟通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倾听他人、尊重对方、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合作精神是指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发挥个人优势,实现共同目标。
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的素养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同时,学生自身也需要认识到素养对于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培养自身素养的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水平。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该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