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方法艾灸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灸的方法艾灸治疗不同疾病的方法
2015年01月28日 13:17 编辑:马春连
中医是外国的传统的医学,也是我过的一种文化与财富。

而中医的知识是非常的博大精深的,治疗的方法也是非常之多的,艾灸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那么对于艾灸你料及多少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宫寒艾灸的方法等等不同疾病的艾灸的正确方法。

目录
1、什么是艾灸
2、不同艾灸的正确方法
3、宫寒艾灸的方法
4、艾灸去黄褐斑的方法
5、艾灸治疗失眠的方法
6、艾灸治疗胃病的方法
7、艾灸治疗鼻炎的方法 8、艾灸治疗类风湿的方法
9、反复咳嗽怎么办艾灸帮你解决 10、艾灸治疗痤疮的方法
什么是艾灸
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

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

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历史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考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

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但"灸"的本字是"久"字。

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

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

"久"以后演变为"灸"字。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

灸法已在殷代出现。

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千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

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

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

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

病在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

"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西周
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
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
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

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不同艾灸的正确方法
艾卷灸
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1)艾条灸
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紧,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2)温和灸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图150。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3)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4)回旋灸
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直接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

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是传统灸法革命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灸
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与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此法。

温管艾灸
温管灸,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

因用苇管作为灸具,所以也称苇管灸。

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

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

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

"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

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治疗病证亦有所
扩展。

另外,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亦属温管灸法。

温灸器灸
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
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又称蒜钱灸。

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

而隔蒜灸一名,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

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

"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

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

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

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但中间不必更换。

隔盐灸
隔盐灸,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

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

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欲死气绝,腹有暖气者,以盐填脐中,灸盐上七壮,即苏""小儿不尿,安盐于脐中,以艾灸之"。

现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

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可炒至温热,纳入脐中,使与脐平。

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

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再填入食盐。

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

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再放盐。

然后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烫热,即更换艾炷。

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一般灸3~9壮,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不拘壮数。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
疡久溃不敛等症。

宫寒艾灸的方法
宫寒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而治疗宫寒中医的方法就是非常的合适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宫寒艾灸的方法吧!
宫寒是我们中医上面的说法,在西医里面可没有宫寒这样的名词,既然如此,那么治疗宫寒我们当然要采用中医的方法才行,现在中医方法里面的艾灸是非常流行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采用艾灸的方法来治疗宫寒呢?答案是肯定的,下文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用艾灸来治疗宫寒。

一个是关元穴
关元穴在肚脐下三寸艾灸关元穴可增强人体阳气,补虚益损。

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怕冷等症状比较有效,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作用。

第二个部位在肚脐
又叫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

当人体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通过刺激或施药于神阕穴,便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第三个是气海穴
该穴位于人体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
分,从肚脐3/10的位置。

灸此穴对月经不调、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第四个部位在背部命门穴
命门穴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同时还要加上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

艾灸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治疗女性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

另外也可按揉此穴,操作者可取仰卧位,将双手的手掌叠在一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放在小腹上,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可每次按摩100圈,以小腹有温热感为度。

此方具有补肾益气的作用。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宫寒,我们知道宫寒是中医上面的说法,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中医的治疗方法来对方宫寒才行,上文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采用艾灸来治疗宫寒。

艾灸专治手脚冰凉与寒性体质
艾叶是纯阳植物,艾灸时温热并为身体补充阳气将寒气排出体外。

冬季正好是使用艾叶熏制的时机,寒性体质的女性很多,像宫寒、手脚冰凉、痛经、胃寒胀痛、怕冷等都是女性体寒的表现,宫寒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不孕。

现代女性承担了越来越多和男性一样的高负荷工作,身体负担增
加,再加上不规律的生活饮食还有穿衣习惯(如露脐装暴露"神阙穴"而易感风寒),冬不着棉衣而寒易侵体,常食不暖之食而寒宫,久而久之,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出现了身体不适的症状,诸多由于寒冷而引起的亚健康问题,甚至一少部分人还出现了卵巢囊肿、附件炎症、习惯流产等生育问题。

很多人认为年轻就是资本,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不用太在意,其实不然。

长期的亚健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现代的女性又除了不懂养生基本知识外,更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成本在解决身体问题上。

专家提示:有一种养生方法对寒性体质非常有效,那就是艾灸。

艾灸特别适合现代人养生调理亚健康。

长久以往,对女性的养生意义重大,除了可以解除月事疼痛烦恼外,还可以慢慢的解决手脚冰凉的问题,对将来的结婚生育,甚至是中晚年的身体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艾灸让白带异常无所遁形
让女性难以开口的一种疾病白带非常在中医称为"带下病"。

"带下病"是因患者肝脾反面,肾气素虚,又受到湿热之邪侵袭胞宫、阴器,导致任脉失固,带脉失信引起的。

治疗上可接纳艾灸要领,辨证取穴,疗效较好。

中医艾灸白带异常的方法有脾虚型、肾虚型两种。

肾虚型
患者白带清冷,腰膝酸软,乏力,少腹冷坠,溲清便溏,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可灸带脉、三阴交、关元、肾俞、次髎等穴。

带脉、三阴交补肾健脾,益气固摄;关元与肾俞配伍可强肾培元,固涩止带;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热,补益虚损。

诸穴合用以达到滋阴补肾,培元固涩之功。

脾虚型
患者带下色白,淋漓不断,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肢冷,食欲不振,小腹发凉,腹胀便溏,舌质淡红、苔白腻滑,脉缓而弱。

可取带脉、三阴交、足三里、脾俞、隐白等穴。

灸带脉能益气固摄,调理任督两脉;三阴交平肝健脾利湿,补肾强精;足三里调理脾胃,利于气血化生,增强体质,促进康复;脾俞振奋中阳,健脾以助升清降浊,运化水湿;隐白补脾、益气摄血。

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气,升阳除湿的作用。

在治疗白带异常时,将艾条点燃后,右手持艾条与局部皮肤成45°角,点燃一端的艾头对准穴位处,相距约1寸左右,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泛红为度。

每天艾灸一次,每穴施艾条温和灸15分钟,连续10天为一疗程。

艾灸去黄褐斑的方法
女性朋友都希望自己拥有美白嫩滑的肌肤,但是斑点的出现不但影响了我们的容貌而且还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女性朋友最怕的就是自己的脸上出现了黄褐斑,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祛斑的产品,但是我们应该选择最为健康的祛斑方法才行,我们发现中医艾灸在去黄褐斑上面有着明显的功效。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引起,大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而绝非仪是面部皮肤局部的病变引起。

因此,只有内外结合、标本兼顾,才能使气血充盛、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只有这样黄褐斑才会随之消除。

中医认为,用艾灸疗法,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治疗黄褐斑取穴
1.神阙穴
温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宫冷不受胎、中风、水肿膨张、肠炎、产后尿潴留。

2.足三里
对肌体具有强壮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而增强免疫能力,同时对胃痛、呕吐、腹胀、乳痛、便秘、水肿、虚痨
有治疗作用。

艾灸治黄褐斑具体操作方法
艾灸方法
用鲜姜切片,直径2-3厘米,厚约0.2-0.3 厘米,中间刺孔,吸去姜汁,再将其置于灸头处,放在神厥穴及双侧足三里,灸后皮肤温热。

艾灸功效
1.培补肾元,健运脾胃,以防新生之瘀,净化血液、解决病痛及瘀阻。

2.培补阳气,温运血行,血行则瘀化,清除积存已久的瘀滞(褐斑)。

操作方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时间:20~30 分钟。

10次为1疗程。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色斑给女性朋友带来的烦恼,女性朋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对付黄褐斑,上文给女性朋友推荐了采用艾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希望上文介绍的信息对大家有用。

艾灸治疗失眠的方法
艾灸的原理
艾叶制作成艾柱或艾条通过燃烧产生近红外和热量作用于人体穴位或特定的部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自然疗法。

艾灸起作用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所以古人经过多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的主要原料,第三个原理是根据身体情况灸不同的穴位,使用不同的施灸手法。

我们现在周边失眠的患者是越来越多了,导致我们出现失眠的原因是有多种多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失眠的病因才能根治失眠,失眠带来的痛苦也只有失眠的患者自己才能够体会,很多失眠的病人都想找到最佳的治疗失眠方法,其实治疗失眠我们可以采用艾灸的方式,一起看看下文的介绍。

艾灸治疗失眠能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神门、心俞、足三里、太溪、百会、肾俞为主穴。

神门穴能养心安神,心俞穴能理气宁心,足三里穴能使气血源源不断生长,太溪、肾俞穴能滋阴补肾,百会穴能通畅脑气、宁静心神。

所以艾灸上述几个穴位,能增进睡眠。

另外如烦躁、心情抑郁,可加灸太冲、阳陵泉穴,以行气解郁;如有头晕、耳鸣、腰酸痛、口干少唾液、手足心热及盗汗等,可加灸三阴交穴以滋阴降火;如容易生气、不思饮食、腹胀、消化不良,可加灸肝俞、脾俞穴以调理肝脾;如心慌、记忆力减退、多梦、肢体乏力、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