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全词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作者: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任由这突如其来的一阵雨吹打吧,不怕!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一】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二】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

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文]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身披一件蓑衣在濛濛烟雨中漫步,任凭雨水肆虐,我仍然能逍遥自在地度过一生。

[出自] 北宋苏轼《定风波》《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缺乏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沉着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所作的诗词。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

《定风波》全文及翻译《定风波》全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及赏析《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词的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下片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代: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译文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解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解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中心思想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苏轼《定风波》赏析《定风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赏析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八月,苏轼于湖州知州任上,以作诗指斥乘舆、讥切时政的罪名下御史台,酿成有名的“乌台诗案”。

年底,诏责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翌年二月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

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

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芒鞋,即草鞋。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

平生,指平日、平素。

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

古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苏轼)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标签宋词三百首、豪放、春天、写雨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苏轼《定风波 两两轻红半晕腮》全诗翻译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 两两轻红半晕腮》全诗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宋·苏轼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注释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士。

拒霜:即木芙蓉。

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独:唯一,特地。

回:量词。

双花:两朵芙蓉花。

低昂:前栽后仰。

十分杯:满杯酒。

尊前:酒席前。

狂副使:东坡自称狂醉团练副使,无事可做的酒官。

来岁:明年。

翻译两朵芙蓉呈淡淡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你再开一次。

如果说使君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酒席前的东坡醉官又问: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坐客喜笑”,人花通情。

拟人之法,高超绝妙。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以设问的句式,更深透一层地把这种花如人意、花超人意的敬仰之情升华起来。

“双花不向别人开?”这一过片问话结句,收而难止,留有余味,为下片的深化题旨作了铺垫。

下片,“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承上问话。

由写芙蓉花的动人美貌、诱人感情到写芙蓉花感人精神、令人忘返:使君呀,好好地看看濛濛细雨中的芙蓉花,它在为你动情而翩翩起舞!劝君多喝几杯满杯酒表示谢意。

《定风波》苏轼解析和赏析

《定风波》苏轼解析和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这是古人所说的“泰山崩于前而面色不变”。

有些人不是被雨打败了,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的洒脱,衣服打湿了,却没有东窜西躲,唱着歌,吟着诗,慢慢向前走,没有停下来。

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快,我不怕外边一切风雨的变化,我是准备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寒冷的春风把酒吹醒,雨后一阵风来,觉得有点冷,而山头却出来一轮西沉的斜日的光亮,迎面照射过来。

再回头看一下刚才走过的道路,“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进退得丧齐之久矣,皆不足道”,再大的打击我也不怕。

风雨阴晴得失,对我是一样的。

很喜欢苏东坡这种在挫折中豁达的襟怀。

苏东坡少年时代有两种个性,一个是儒家“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

他的父亲苏洵喜欢到外边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一日,苏东坡读到《范滂传》,内心很激动,问他母亲:他日儿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所以,他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

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从不盲从于当权的那一派。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定风波》原文和翻译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2、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论范增》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

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

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

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听那穿越林间的风声,不要听那击打树叶的雨声,我要一路吟唱、信步徐行。

手执竹杖、脚穿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轻松。

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我这一生,一向是披领蓑衣,任凭它雨打烟笼。

料峭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刚觉得有些寒冷,雨后的斜阳却透过山峰,将我恭首相迎。

回首再寻那萧瑟的风声雨声:消隐了——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已然两年,从“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的痛苦心境中也已逐渐解脱了,他要买田以终老于黄州:“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饘粥耳”(《书买田事》)。

这年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30里外的沙湖去买田,归来途中遇雨,时雨具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举步艰难、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却坦然信步、吟啸徐行,并作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词。

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把山水草木看作是向人们发出信息的“象征的森林”,认为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有彼此契合的关系。

苏东坡此作,颇有一点儿象征主义的味道。

它表面上是写这次雨中、雨后的感受,实际上却处处是人生态度哲理性的象征。

从词序所述情况来看,东坡此次所遇之雨,来势不小,然而,词人一起首就以十分藐视的笔调叙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场席天卷地的风雨,被词人“穿林打叶”四字轻轻带过,更兼以“莫听”、“何妨”分别引领,更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

——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这种象征意味在以下几句中,进一步得到深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这自然是沙湖道中遇雨的苏轼形象,同时,它也是惨遭诗案恶运流放黄州一隅的自画像。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注释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注释

苏轼定风波原文及翻译注释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雨具先前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创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定风波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

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

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3.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4.已而:过了一会儿。

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6.吟啸:吟咏长啸。

7.芒鞋:草鞋。

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9.料峭:微寒的样子。

10.斜照:偏西的阳光。

11.向来:方才。

12.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3.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定风波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怀之意。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作者: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到穿着林踢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害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解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文学创作背景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乐观。

赏析即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下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淡然前进,以“轻胜马”的自我体会,表达出来一种拳击风雨、笑傲人生的随心所欲、欢欣和豪放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发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加强了作者直面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惧曲折的超然情怀。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和译文(翻译)
定风波
苏轼
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


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
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
过一生。

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
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
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
的生活。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挫折,作为一名政治的狂热者,却无法施展自己的一身抱负。

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而以下他所作的诗-《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是对徐君猷的赞扬。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

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

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

劝君休诉十分杯。

更问尊前狂副使。

来岁。

花开时节与谁来。

译文:两朵芙蓉渐渐地红起,像美人半红的脸一样。

恋恋不舍地特地为开一次。

假说徐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这两朵芙蓉花不对别人开放?看见芙蓉在濛濛细雨中摇摆不止,劝徐守停止说喝满杯酒的'话了。

进一步问酒席前的东坡醉官,明年,芙蓉花开时,我们再为谁来敬一杯?注释:⑴孟亨之:孟震,东平人,曾中进土。

⑵拒霜:即木芙蓉。

⑶君猷:徐君猷,字大受,东海人,当时知黄州,苏轼贬黄州,君猷待之甚厚。

⑷两两轻红半晕腮:形容两朵芙蓉呈粉红色,像美人晕红的脸腮。

晕腮,红脸。

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

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

在较为平静的东坡心田里,徐守政绩视甚明显。

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

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赏析上片,以拟人的手法,烘托徐守的美好人格和丰厚政绩。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推出一个动感镜头:如美人晕腮般的千瓣半白、半桃红的芙蓉花,特地甜甜地为徐守开放。

作者总是以灵敏的眼光,丰富的感情,微妙的想象来观察、来体验客观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灵性,于是写进作品里,就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作者用美丽、名贵的芙蓉花来敬赠一位“非使君莫可当此花”者,足见东坡对这位贤明的地方官的仰慕深情。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言】《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译文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三】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

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
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

“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相关试题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

可是作者是怎样的呢?他做了些什么事情?
答:他不慌不忙,一边吟唱长啸,一边慢慢走路。

2、作者对于这种在雨中漫步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可见出他怎样的心态?答:作者认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中漫步比骑马还要轻快,这风雨有什么可怕的?表明了他泰然自若、悠闲自得的心态。

3、词的第一句写到了“穿林打叶”之雨,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那么,“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什么雨呢?作者对这种雨怎么看待?
答:“一蓑烟雨任平生”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作者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照应小序中哪一句?答:照应小序中“已而遂晴”这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

5、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
答: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
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

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