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申论范文:筑梦赤子心 民生大改变
申论范文:筑梦赤子心民生大改变申论范文:筑梦赤子心民生大改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民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在改善民生方面进行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民生工作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改善民生,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国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取得了真正的突破。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断推进教育改革。
大规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培养,以及普及高等教育的政策,使得我国的教育质量在国际间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同时,我国医疗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全面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医疗设备建设和医疗技术的改进,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品质,让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基本教育和医疗服务。
其次,我国在城乡发展和社保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一直以来是制约我国发展的一个瓶颈。
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例如,农村电网改造、公路建设、农村卫生设施建设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同时,我国也加强了社保福利体系的建设,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医疗保险的普及、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健全,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这些举措有效地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次,我国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调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监管,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举措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举措说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你看,咱们的国家那么大,人口多,地域广,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想在发展中让每个人的日子都能过得更好,真的是得下点功夫啊。
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都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了,毕竟老百姓的日子好了,国家才能真正有发展动力,不是吗?一方面得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又得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跟得上,不然再好的经济成果,老百姓享受不到,都是空中楼阁。
那怎么保障和改善民生呢?首先啊,咱得从最基础的事儿做起。
你想,咱们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吃的、穿的、住的、用的,不就是这几样吗?你看,现在城市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好,高楼大厦林立,马路宽敞,公交车地铁一应俱全,可是你说到乡村,那真的是“遥远的地方”。
农村的孩子上学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镇上,老年人看病得跑好远才能找到个能看病的医院,甚至有时候连水、电、气这些最基础的生活条件都不能完全保障。
所以,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就开始下大力气了,不仅是修路修桥盖学校医院,还真是想着如何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给农民兄弟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帮助。
比如说,农村的“医疗下乡”,就是把医院送到村里,让老百姓不用为看病担心;还有“精准扶贫”,通过一对一的帮扶,把一些困难家庭拉上发展快车道。
大家肯定都知道,教育一直是咱们的重中之重。
人们常说“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这话真不是空口无凭。
过去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里条件差,上不起学,甚至只能在家帮父母干农活。
可现在,国家不仅在城市中普及了义务教育,还通过各种帮扶农村孩子上学,让他们也能在自己的家乡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
更厉害的是,国家还推行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让那些成绩优秀但是家庭贫困的孩子也有机会走进大学的大门。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来说,他家里条件一般,可他一直都很勤奋,成绩也好。
去年,他就靠奖学金顺利进入了大学,家里一点压力都没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建设成就与展望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改善民生基本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到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我国都取得了长足的成绩。
为提高全民物质文化生活,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持续改善和拓展基本公共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运行平稳,经济增长稳中向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物价总体平稳,农村持续深度贫困进一步减轻,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4554万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基本服务得以不断改善、拓展。
此外,我国正在积极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支持少数民族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倡导社会正义以及依法治国。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坚定践行共同富裕的理念,以扶贫帮困作为重点,努力将贫困人口从贫困状态摆脱出来,并通过公平政策确保贫困人口的发展路径。
未来,我国将继续深入推进民生建设,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继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农村扶贫工作逐步实现覆盖全国、实现均衡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服务,保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家庭责任制;坚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加快构建就业全覆盖制度,扩大就业机会,稳步提高就业水平;坚持推进社会发展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宗教宽容,实施社会公平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依法治国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的基本权利,有效的保障民生。
总之,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未来也将会继续推动民生建设,实现全民小康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政府在民生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民生水平。
首先,政府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建设,大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我国实施了大量政策,加快推进教育公平,扩大教育投入,推进普及义务教育,逐步改善中小学教学设施,探索不同的低门槛学习途径。
此外,政府继续为普通居民提供免费的医疗和养老服务,不断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提高民生福祉。
十大民生实事汇报材料
十大民生实事汇报材料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民生实事工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
为了进一步宣传和总结这些具体实事的成果和影响,本文将回顾和介绍我国的十大民生实事。
一、教育优先。
我国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包括建设和改进学校设施、教育科技创新和改善师资条件等。
此举使得广大的中小学生受益,并有效提高了教育质量。
二、就业扶贫。
我国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就业扶贫工作,开展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提供就业岗位和经济援助。
这使得更多的贫困家庭有机会脱贫,并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三、医疗保障。
我国逐步建立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保制度和大病医保制度等。
这些制度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医疗费用的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四、社会保障。
我国加大了对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力度,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和失业救济标准。
这为老年人和失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待遇和保障。
五、住房保障。
我国加强了住房保障工作,推进公租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分配。
这使得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
六、社区养老。
我国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机构照料等多样化养老服务。
这使得老年人能够在家庭和社区得到更全面的照顾和帮助。
七、环境保护。
我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加强了环境监管和治理。
这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
八、文化惠民。
我国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们能够享受优质的文化资源。
九、社会治安。
我国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
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安全环境,增强了社会的稳定。
十、食品安全。
我国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和质量监测,确保了人民的饮食安全。
加大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以上就是我国推进的十大民生实事,每项实事背后都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改善。
这些实事的推进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福祉。
改善民生的措施
改善民生的措施引言改善民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了实现改善民生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改善民生的措施,并分析其对于社会的影响。
1.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人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其中包括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方面。
政府通过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更多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推动住房保障工作,来满足人民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些举措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安全的住房条件。
它们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促进就业创业就业问题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焦点,合理的就业政策可以有效地改善民生。
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发展、支持创业以及提供职业培训等措施,促进就业创业机会的增加。
鼓励企业发展和创业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提供职业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3.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减轻人们的恐慌感和风险感。
同时,社会保障也可以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和民生改善。
政府通过增加社会福利资源、提供托幼、养老、救助等社会福利服务,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和帮助给需要的人群,特别是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
这些举措能够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
本文将针对这些新措施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促进就业创业就业问题一直是人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新政策。
首先,政府支持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社会保障待遇,为他们提供创业资金和优惠政策。
其次,政府鼓励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这些措施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同时减轻他们创业过程中的风险和负担,从而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推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建立完善的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基本医保的保障力度,提高了医保负担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三、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水平,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
政府通过增加教育经费的扶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
同时,建立了以高等教育为重点,覆盖全民的教育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加大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确保人民群众在社会风险面前有一定的保障。
此外,政府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如困难家庭、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等,让他们享受社会福利,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民生实事工程情况汇报
民生实事工程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民生实事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将对民生实事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教育领域。
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
了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待遇,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其次,医疗卫生领域。
我国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了基本医疗保险
覆盖面,提高了医保待遇水平,有效降低了居民看病负担。
同时,加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再次,社会保障领域。
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养老金水平,拓宽
了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加强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保障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同时,加大了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最后,住房保障领域。
我国加大了对棚户区改造的力度,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
住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居住条件。
总的来说,民生实事工程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取得
了显著成就,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生实事工程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民生工程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总结旨在回顾过去一年民生工程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工作提供借鉴。
一、工作开展情况1. 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过去一年,各地紧紧围绕民生需求,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以下列举几个方面的具体成果:(1)住房保障工程:全国共有约1000万户家庭享受到保障性住房政策,有效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2)教育事业发展:全国新增学前教育资源1000余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至1000元,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3)医疗卫生事业: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资源逐步向基层倾斜。
(4)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 民生保障政策不断完善在民生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制定和落实一系列保障政策,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
(1)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加大民生工程财政投入,确保民生工程建设资金充足。
(2)加强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资金安全。
(3)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二、存在的问题1. 民生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部分地区民生工程建设进度较慢,项目推进难度较大。
这主要原因是地方财政压力大、项目资金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等。
2. 民生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民生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一些民生工程效果不明显。
这主要原因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部门协调不畅、监督检查不力等。
3. 民生工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地区民生工程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存在浪费现象。
这主要原因是项目规划不合理、资金管理不规范、监督检查不力等。
三、改进措施1.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进度(1)优化项目规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民生工程项目,确保项目质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
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
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
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
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改善民生的申论作文
改善民生的申论作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期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首先,重视教育。
教育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
其次,保障就业。
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也是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增加招聘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在面临健康问题、养老等方面能够得到及时的保障和救助。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关怀与帮助,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于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要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我们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加强环境教育,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改善民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改革力度,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生更加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
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民生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我们需要探索并实施各种措施,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探讨如何改善民生。
一、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我们应致力于改善教育条件。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占比,改善学校设施,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素质,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此外,我们还需要改革教育体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就业就业问题一直是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求职信息和就业指导,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医疗卫生医疗卫生是民众关心的重要问题。
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政府应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推动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同时,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是改善医疗卫生的重要举措。
四、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手段。
为了改善社会保障,政府应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同时,加大对特殊群体的帮扶力度,确保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加有尊严。
此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管理,防止滥用和浪费社会保障资源。
五、文化体育文化体育活动对于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至关重要。
为了改善民生,我们应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大文化事业投入,鼓励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们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六、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此外,鼓励绿色产业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精)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国强烈提倡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理念,在各个方面推进民生改善工作。
以人为本是指,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就此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倡导着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的民生改善工作又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呢?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社保制度建设,全覆盖的社保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缓解了人民群众的民生痛点。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相关部门还加强了信息公开和服务承诺等方面的建设,将更多的服务和便利提供给民众。
优化教育和文化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对于国家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优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我国近年来通过对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加强和扩大投资,为民众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也为社会民生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育和激励,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民众提供了更为安全、便利、优质的医疗保障,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推动“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经济作为社会民生改善的一种新形式开始蓬勃发展。
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为便捷的服务。
我国近年来加强对新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建设更为完善的互联网流通和服务体系。
这些举措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个性化、便捷的生活服务,也使得许多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改造升级,包括高铁、互联网交通、智慧城市、能源等,为国家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推出各种举措,以下是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一、医疗卫生方面中国政府推出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提高了全民健康水平。
如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价格;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提高了群众的基本药物保障水平;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提高了生育率;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建立“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全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教育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高等教育方面,实行提质扩容计划,一年新增了600多所正规高校,推行大规模招生计划,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在基础教育方面,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多元评价,改善了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实行“七年义务教育、免费教育”的政策,基础教育普及率达到99.7%。
三、文化方面中国政府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以及基础设施如网络、通讯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优质文化资源;鼓励文艺创作,推广中国文化,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外文化融合。
四、就业方面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就业政策,包括加强职业培训、创业帮扶、减轻企业税负等方式,提高了就业率。
实施“十三五”规划,加快推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多就业机会,预计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大规模失业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五、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政府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老年人、困难家庭、贫困人士等提供帮助。
例如“零就业家庭”等救助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贫困家庭的收入;加强退休养老金的补贴,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等。
总之,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努力让全民更加幸福,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羡慕和认可的对象。
我国民生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
我国民生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我国民生建设是指国家在促进人民生活福祉方面所做的各项工作和成就。
多年来,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以下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领域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在基础教育方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高等教育方面,我国的大学数量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医疗保健我国致力于建设健康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医疗保障。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我国加强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我国在医疗科技创新和医疗设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
三、社会保障我国致力于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在养老保险方面,我国实施了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方面,我国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四、住房保障我国积极推进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努力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
通过城乡建设和保障房建设等举措,我国逐步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
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为购房者提供了贷款支持,降低了购房门槛。
五、就业创业我国积极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
同时,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创业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人民自主创业。
六、文化体育我国重视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
在文化方面,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
在体育方面,我国加强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体育普及和群众体育活动的覆盖范围。
七、环境保护我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我国改善了环境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我国近两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我国近两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近两年,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主要包括:
一、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1、实现经济总量和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稳居世界第二;
2、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结构优化;
3、推出改革开放新举措,大力推进全面对外开放;
4、推动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5、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二、改善民生取得显著成效
1、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
2、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3、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深入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提高居民住房条件;
5、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公民社会保障水平;
三、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
1、实现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突破性进展;
2、成功研制出多种新型航天器,实现了太空探索的新突破;
3、实现了多个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4、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
5、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推动科技创新进入新阶段。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
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的举措日益显著,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近年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奠定基础,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各项政策措施引导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出口,推进技术进步,加快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更加稳定、可持续。
二是改善民生。
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完善失业救济制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担保就业培训及就业鼓励等政策推动和促进就业。
另外,实施普惠性财政政策,落实各类救助,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特别是对残疾人、贫困家庭、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扶持,更好的改善民生福祉。
三是保障国家安全。
保障国家安全是国家最重要的职责,各部委齐心协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建设,补齐维护国家安全的漏洞,以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国家安全防范能力,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健全社会治安体系,夯实军事防御能力,提高国家安全保障效能。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是我们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制定,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完善产业布局,建
立完善的机制机制,强化责任落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安全性,为民众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民生政策的实施效果
民生政策的实施效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这些政策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为核心,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政策所带来的实效与成果。
首先,教育领域的政策实施对于提升民众的素质和能力起到了积极影响。
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础教育。
此外,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使更多的优秀学子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均衡地配置,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不仅有利于个人成长,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优化了人民的生活品质。
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一方面,这些政策帮助人们应对突发的医疗费用,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养老保险的实施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养老金,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安全感。
社会保障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福利水平,也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为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住房政策的实施明显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我国大力推进的住房保障制度确保了全体公民的基本居住权益。
通过多元化的住房供给方式,政府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积极推动了住房保障工作。
购房补贴、廉租房、保障房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了人们购房负担,提升了居住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增强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活力。
这些改革举措让人们相信,居住问题不再是负担,而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最后,就业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人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我国积极推进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创业,加强职业培训,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些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效稳定了就业局势,为人民提供了更多获得经济收入的机会。
同时,不断提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加强劳动保护的政策,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了工人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一些特定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通过调整税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增加人民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提升人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明显。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条件,提高自身素质。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关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保障网,关系到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等。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待遇水平,解决人民在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保障和改善民生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政府应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好人民的生态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推动我国的发展不断走向更高水平,构建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我国改善民生的主要举措和成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投入了一笔笔紧系人民福祉的真金白银,启动了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这一项项民生政策,一笔笔民生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既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民生情怀的充分反映,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及时之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之策,不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提供了强大支撑。
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
从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到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再到及时保障汶川、玉树地震等抗灾救灾资金需要……国家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
当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时,国家更是将一揽子计划的重点锁定民生领域,2008年末确定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亿元。
据财政部统计数据,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
2010年,全国财政支出89575亿元。
其中,重点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时,还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支出增幅都在20%左右,高的甚至超过30%。
从各地区的情况看,2010年全国许多地方,如海南、云南、陕西、山东、新疆等地以及很多市县对民生的投入都超过50%,不少地方还达到70%以上。
2006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624亿元,年均增长23.6%;全国财政教育支出从5464亿元增加到12450亿元;医疗卫生支出从1421亿元增加到47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4394亿元增加到9081亿元;文化体育支出从685亿元增加到1528亿元。
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补助力度,补助资金从2007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1亿元。
2008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2009年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2010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预算安排合计8077.82亿元,增加651.34亿元,增长8.8%。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家为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这些政策措施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通过提高工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等措施,保持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9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10年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这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也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第一次超过城镇。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3.33:1缩小为2010年的3.23:1。
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如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等等。
这些政策措施,对推动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
一是食品支出比重持续下降。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比重为35.7%和41.1%,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1.0和4.4个百分点。
二是交通通讯支出大幅增加。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1984元,比2005年增长99.0%,年均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为461元,比2005年增长88.2%,年均增长13.5%。
三是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成倍增长。
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3.1辆,比2005年底增长2.9倍;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增长37.9%;拥有家用电脑71.2台,增长71.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45.2台,增长1.1倍;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增长1.3倍;拥有家用计算机10.4台,增长3.2倍。
2010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51.2%。
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全年国内出游人数达2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
三、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2005年,我国开始启动免费义务教育,当年政府免除国家重点贫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2006年,这一政策推进到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
2007年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国农村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试点的基础上,从当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至此,全国城乡义务教育进入真正的免费时代。
同时,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十一五”期间,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从8.5年增加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0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659.2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212.4、631.8和241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61.8万人,在校生2231.8万人,毕业生575.4万人,比2005年分别增加157.3、670.0和268.6万人。
进一步加强文化事业。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60个,比2005年底增加98个;文化馆3258个,增加479个;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增加5858和8401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提高2.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提高1.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
2010年共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出版各类报纸448亿份,各类期刊32亿册,图书74亿册(张)。
2010年,政府支持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达到1743家。
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事业。
“十一五”期间,政府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4月,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到6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4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
2010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93.9万个,比2005年底增加5.7万个。
全国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84万人,比2005年底增加了127.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5年末的36.0%增加到2009年末的39.9%。
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