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1)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了“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了“全龄化”的营销特征。

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

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2)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3)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

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4)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

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5)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6)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

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学评论类主观题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学评论类主观题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评论类古代诗歌主观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

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

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02【豫东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朱庆馀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

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

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

”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03【湖北省宜荆荆随高三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堂成①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

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

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

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

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

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

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

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

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

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

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古体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古体诗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滋,当“繁”解释。

①荣:犹“花”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

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

②玄鸟:本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

诗中的“玄鸟”指燕子。

③翮:本义为羽毛中间的硬管,这里指鸟的翅膀。

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幽静的环境,在皎洁的月光下,蟋蟀在吟唱。

B.“玄鸟逝安适”是诗人在月下发出的怅然问叹: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C.“牵牛”即牵牛星,“牵牛不负轭”借牛郎织女故事表达诗人对“同门”的思念。

D.本诗从秋夜之景入笔,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由景生情,前后呼应,转换自然。

2024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道中(其二)赵嘏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

[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色未明诗人就迫切地唤醒僮仆踏上“东归”之路,这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所表达的情感类似。

B.残春风雨之夜,落花纷纷;天地山河之间,驱马奔走。

颔联虚实相生,在时空转换中呈现的画面充满象征意味。

C.诗人揽镜自照,满头华发,不禁生出岁月蹉跎之感。

“星星”“草草”叠词的选用,不仅形象可感而且曲婉深挚。

D.尾联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从而点明“东归”之旨,回归沧洲追寻内心真实情感的呼唤。

16.诗人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自我与世俗的思考诉诸笔墨,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15.D16.①残春之夜,风雨落花,写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美好生命的短暂易逝(或隐喻自身满腹才华却屡遭世俗的摧折)。

②驱马山川,则写出广阔的自然天地之中自我生命的渺小、孤独与不断劳碌奔走的艰辛与无奈。

③回望往事,汲汲功名却仍落魄潦草一生,因此诗人以“沧洲情更亲”表达自己遵循内心归隐山水之志,而摒弃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错。

尾联写诗人忆残春想平生之后的感悟:诗人回想平生,只觉劳生扰扰身心俱疲,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满怀悲叹,反倒觉得沧洲更为亲切。

尾联无觉得亲情之可贵的意味。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江上忆残春”,写诗人在江面上行进时的心理活动,诗人不由地回想起这一路走过的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残春之夜,风雨落花,看似客观而随意的意象排列,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残春之夜的凄冷、险恶与诗人在此背景下跋山涉水的艰难与孤苦。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三语文注意: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调研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感腹语”:为什么自己杯里的咖啡更香浓?①为什么人们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呢?也许,这与“自我优先效应”有关。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发现,不具有实质含义的任意视觉符号刺激(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一旦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就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②在一项典型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个任意刺激,一个与自我有关,而另一个则与朋友或其他人有关。

研究人员要求坐在实验室里的参与者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刺激时尽快按下一个按钮(可能是蓝色三角形),在看到与别人相关的刺激时(可能是黄色正方形或红色圆形),就按下另一个按钮。

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与你相关,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你。

③我怀疑,当消费者看到写有他们名字的一次性咖啡杯或可乐瓶时,类似的现象也很有可能发生。

出于同样的原因,寿星大概也会觉得端上桌的生日蛋糕味道更好。

④你会特别钟爱哪个杯子吗?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侧画着卡通猪、一侧画着小鸡的橙色杯子,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来给自己做一杯卡布奇诺。

如果我发现它还躺在洗碗机里,就会很生气。

当然,无论用什么杯子喝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

但不知何故,用我最钟爱的杯子喝咖啡的体验让我感觉不一样,连带着这杯咖啡的味道都不同了。

⑤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优先效应”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杯子喝饮料时味道总是更好。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感觉移情”,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腹语”,这一概念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北美传奇商人路易斯·切斯金首次提出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学生版)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挽王中丞二首(明)李攀龙其一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

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

其二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旐重徘徊。

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注释】①王中丞:王忬,明人,王世贞之父,李攀龙友,曾以右副都御史(故称“中丞”)为蓟辽总督(总督顺天、保定、辽东等处军务),与权相严嵩不合,后遭其迫害至死。

②司马台:古时,掌兵权的人被称作大司马,汉代御史府多列柏,故后人称御史台为“柏台”。

③属镂:剑名。

《史记·伍子胥传》载,太宰嚭谗言构陷子胥,吴王乃派人赐属镂剑予子胥曰:子以此死。

子胥自刎。

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皮制的口袋),浮之江中。

吴人为子胥立祠江上,命日胥山。

后世传说子胥死后为潮神,呼啸奔腾以泄其郁怒不平。

④丹施:旧时出丧所用的红色铭旌,施:音zhào,招魂幡。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首句以高耸入云整齐排布的柏树象征王抒为官廉正高洁,直气劲节。

B.其一第二句写风云中飞舞的旌旗里夹杂着凶险的杀气,暗示斗争的残酷。

C.其二首句写王中丞的府街正对着碣石开设,言其曾镇守边关,亲身征讨。

D.其二第二句写府衙主人已逝,旌旗不再,代之以肃穆的招魂幡来回招展。

16.清代学者沈德潜评李攀龙的绝句“语近情深”,评这两首挽诗“为中丞吐气”,请结合诗句,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6分)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明】林鸿儒生好奇古,出口谈唐虞。

倘生羲皇前,所谈乃何如。

古人既已死,古道存遗书。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我愿但饮酒,不复知其余。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题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橹②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1166年春,词人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词人归家不久闲居镜湖时所作。

汉初邵平不愿为官,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②橹:另作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首句用典,并着一“懒”字,词人借以表达不想学古人种瓜都城门外的心境。

B.上片三四句,紧承“渔钓”,动静结合,状写了镜湖新燕翩飞、沙鸥憩晚的美丽春色。

C.下片一二句,歌声与橹声并作,“缥缈”“呕哑”相映,以动衬静,极写山水的宁静。

D.下片第三句,以清露喻杯中酒,以花喻盘中菜,状物传情,想象丰富而自然。

2.这首词移情于景,含而不吐,举重若轻,耐人寻味。

请结合“只将渔钓送年华”一句,分析其“举重若轻”之妙。

题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闲居自述陆游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②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③。

昔事前军④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⑤。

所赖今天子⑥,汉道日休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诗人以山翁自称,懒于世事,认为外物不关自身,表达了远离世俗的心志。

B.第五句写诗人的居室窗户打扫得洁净明亮,几案不加雕饰,清净而又素朴。

C.第六句写诗人穿过茂密的竹林,行走在河岸边,头上戴着乌巾,悠闲自得。

D.末句运用典故,即使没有立足之地也不觉得贫困,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2.诗歌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其精妙之处。

题组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凤归云·恋帝里柳永恋帝里,金谷园林,平康巷陌,触处繁华,连日疏狂,未尝轻负,寸心双眼。

况佳人、尽天外行云,掌上飞燕。

向玳筵、一一皆妙选。

长是因酒沈迷,被花萦绊。

更可惜、淑景亭台,暑天枕簟。

霜月夜凉,雪霰朝飞,一岁风光,尽堪随分,俊游清宴。

算浮生事,瞬息光阴,锱铢名宦。

正欢笑,试恁暂时分散。

却是恨雨愁云,地遥天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既运用典故等手法描写帝都的繁盛,也通过词人的心理感受来侧面表现其繁华。

B.下阕铺叙帝都四季风光,但美景已成过往,“可惜”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惋惜之意。

C.词的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词人满心的愁绪似乎弥漫在这浩渺的天地之间,耐人寻味。

D.本词叙事描写极有章法,用“恋、况、更、算”四字勾连起全词,诗歌内容逐层展开。

16.有人认为这首词可能写于柳永准备参加科考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可能写于柳永多次科举落第浪迹天涯之后。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本篇阐明你的理由。

(6分)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陆游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

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 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纸上.3.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 0.5 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纸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

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

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

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

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

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春闺①(明)陈子龙②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

《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

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③惯: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 “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上)高三10月份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人工智能深入艺术领域并在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领域取得不俗的成绩,人工智能艺术逐渐成为艺术共同体的一员。

于是,一个人工智能美学的难题产生了:人工智能艺术中是否存在美感?如果我们承认人工智能与人的基本差别,就可能澄清很多误解。

传统艺术和美学理论假定了艺术作品来自独创性,来自深深的内在感受或饱满的心灵,而人工智能则向我们提出一个新挑战,没有这些同样可以生成艺术作品。

这就让我们反省,我们在作出美学判断的时候,到底是依据哪种标准进行判断。

如果我们把人的能力看作身体与大脑、感觉与理性的双向结合,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很难具有人类的广泛感知力,那些能够被演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将被人工智能所掌握,而那些不可转化为计算的感知力只能归自然人类所有。

由此而论,似乎某些身体感觉是无法被计算化的,从而人工智能也无法具备感觉的直接性。

人工智能无疑要去模仿人的能力或功能,但把人的功能转运到人工智能上需要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构。

人工智能模仿,是美学感觉上的效果探究。

人工智能能够达成某种美学效果,但人工智能的感觉不同于人的感觉。

人工智能的某种美感并非人的审美感觉,但它们之间有相似性,这一相似性不存在于两者的作用机制中,而存在于美学效果中。

我们可以说,这一美学效果是仿若如此的,它好像人的美感,但并非人的审美感觉。

人工智能美学与现行美学观念大相径庭。

用简单的话来说,人类与美的关联完全不同于人工智能与美的关联。

当我们把美学功能当作一种可以展现出来的基于计算模型的所有可能性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介入让我们发现人工智能所能够达到的程度。

它以人的能力的方方面面为模仿对象,在某些层面上甚至超过人的具体能力,但是它的模仿并不是对人的能力的无限模仿,而是有所限制的模仿,这一限制无疑来自人工智能的美学表达模型,而这一模型的基本规则必然出自我们对美学原理和规则的理解。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合调研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六校联合体10月联合调研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考前押题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生查子陆游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

新结小茅茨[注],恰占清江口。

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

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注】茅茨:亦作“茆茨”,茅草盖的屋顶。

此指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上片交代了词人回乡的缘由,他回归田园去从事农耕,是因为皇上放其还乡。

B.三四句交代新建茅屋的位置,推门便可饱览清江美景。

“恰”表明词人颇为自得。

C.下片由自然环境写到人事交往,从而抒发了词人对往昔宦游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

D.这首词以平易自然的笔触描写词人去官退隐后的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1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C16.对比、用典。

化用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和“长亭柳”的典故,以宦游时的风尘仆仆、离别重重反衬田园生活的安宁和谐、悠然自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词作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词人对往昔宦游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错误,最后四句“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

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诗人觉得如今不再风尘仆仆奔赴在路上,能长与邻居饮酒交往何其快乐,哪里像宦游时,总是与好友离别,无法长久相处,可见,诗人对于宦游时光并不眷念。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作表现手法的能力。

词的前两句写自己因皇恩放还而回归田园,姑且试一试把犁耕种的乐趣,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四句写自己在清江口新建茅屋,举目便可饱览清江美景,怡然自乐。

五六句写田园生活的惬意舒适:不必再被风尘染黑了衣衫,长年奔波,而是与邻居和睦相处,经常对饮作乐。

其中“风尘不化衣”化用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

最后两句以反问表达,如今的生活再也不似宦游时那般漂泊不定,总是处于送别他人与被人送别的离别感伤中。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10月份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

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诗人首先要有真切的情意体验,然后借物象加以展现。

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

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

然则,是否将内心引发的情意体验直接宣示出来,就成为诗了呢又不尽然。

人们在受到外界各种事象的刺激时引发的感受虽较鲜活,却易肤浅。

这必须有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让其在心灵深处渐渐发酵、孕育以至成形,使那些仅限于一时、浅表意义的感受剥落殆尽,而那些具有长久、深沉意蕴的体验得以积存下来,并不断得到拓展与加深。

如果我们把现实人生中的心物交感视为情意体验产生的基础.则从内心的积淀、酝酿到最终宣发的过程,便构成了由现实人生体验向诗性生命体验转化的重要桥梁。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

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天、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学期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高邮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文学自身的特性。

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20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书写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

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

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

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

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

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

而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

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

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

它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

语言或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

(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材料二:传统的图文书总是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

插图只是一些点缀性的,用于说明关键段落或文字。

而当今流行的图文书中,图像似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字反倒沦为配角。

图文书的真正的“卖点”不再是原有的书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征军行遇风崔融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

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

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①。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

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②远,行看氛祲⑤息。

愚臣何以报,倚马申④微力。

【注】①孔棘:指军情很紧急。

②威灵:声威,指声势强大。

③氛祲:妖气,代指敌军气焰。

④申:贡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前四句气象雄浑,苍茫悲壮,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颇有开盛唐之音的气势。

B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承上续写急行军,表边了将士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C.“天景昼相匿”用天光昏暗写出天气恶劣,“景”同“影”,“匿”意为“暗”,侧面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D.整首诗气势宏大,立意高远,边塞风光苍茫辽阔,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

②王彗:植物名。

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

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

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6分)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注】。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

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6分)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还京乐周邦彦禁烟①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②。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

望箭波无际。

迎风漾日黄云委。

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

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③。

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

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

怎得青鸾④翼,飞归教见憔悴。

【注】①禁烟:也叫禁火,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或二日。

②料理:逗引。

③况味:境况和情味。

④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花烂漫时,作者正客行在外,无暇欣赏春光,如今花落成泥,让作者顿感虚度了光阴。

B.感叹违期失约,自己远在天涯,只能独对桃李芬芳;桃李烂漫,越发衬得自己孤独。

C.此词情感充沛,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此词写情挥洒自如,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勾连双方,结构谨严,浑化无迹。

16.本词结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为众评论家所称颂请赏析其妙处。

(6分)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指竹叶青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重阳”二字引起“饮酒”“登高”的传统习俗,照应诗题中的“九日”。

B. 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C. 颈联虚实相生、视听结合,“日落玄猿”和“霜前白雁”牵动着诗人愁绪。

D. 该诗全篇皆为对句,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16. 本诗和《登高》同为唐大历二年杜甫客寓夔州之作,《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在本诗尾联中也有体现,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故选:B。

(2)相同点:张诗“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

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

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

杜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联想到自己的流离之身、老病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报国无门的哀伤。

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张词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有对君王的期待等思君恋国,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及内心的迷茫;杜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句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答案:(1)B(2)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

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译文: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

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

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

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

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赏析:此词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

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

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

“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

“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

“敛芳颜”,即敛眉、敛容。

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

《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

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

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