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谈《荷花淀》

合集下载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作者:吴贞民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24期孙犁的《荷花淀》被誉为“诗体小说”,我觉得该作品的意境是让读者感受“诗化”的最大亮点,我认为意境优美是该作品的突出优点。

蕴涵传统文化的意象,引发读者诗歌联想的笔触,无一不引发读者从诗的角度联想,进而在读者的心中播种了诗的感念,使读者自觉从诗的角度欣赏小说,尤其是小说所营造的意境美。

一、美丽的感情故事发生地“荷花淀”。

荷花历来为文人墨客赋予很多内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质高洁,不事雕琢,专心一致,不可侵犯,有宁折不弯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环境下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人,自然也被这荷花熏陶得如出一辙。

这里的一草一木不容践踏。

因此,他们同仇敌忾。

这里的妻子们忠贞不渝,这里的丈夫们挺身赴国难,这里的儿子们精忠报国,这里的父母们深明大义。

虽然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但这里的人们所担负的责任决不仅此一种,他们是“匹夫”的同时,也是儿子、父亲、丈夫、村民……不同的角色要担负不同的责任。

而小说主要渲染的是他们夫妻之间的爱情,我觉得,一个忠于爱情的人,更会忠于生养他的家乡的一切。

忠贞不渝的小苇庄的妇女们,勇敢无畏的小苇庄的小伙子们,同仇敌忾的小苇庄的父老乡亲们,所组成的是理想状态下的中国人、中国事。

作者仿佛一位功力极高,造诣很深的画师,从平常之中抽取满蘸生活的艺术线条,勾勒成迷人的“荷花”般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式的爱情在作品中展露无余。

送郎参军的妻子没有“牵衣顿足拦道哭”,更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是希望得到理解和真诚的表白;即便是吵架也吵得那么美妙,吵的前提是不能惊醒睡梦中的老人和孩子,更别说是邻居了——默默承受就是“先民”们的弱德,这种“规矩”是自觉遵守的;矛盾的解决也是那样的中国化:几句朴实的话语,理智战胜情感。

丈夫走了没几天,思念让她们不顾一切真情追寻——孟姜女式的寻夫,更是忠于爱情的明证。

谈《荷花淀》诗情画意中创造的极致美

谈《荷花淀》诗情画意中创造的极致美

日近 晌午 , 万里 无 云 ,淀 上 的 目光 越 显 得毒 辣 ,整 得亮 堂起来 。小说的主 旨就在这第三 幅画面——美丽 的荷 个大淀 ,水面开 阔 。碎金般 的 日光跳荡 在水上 ,江 水都似 花淀 上凸显 出来 :这里 的人 民为保卫美丽 富饶 的家 乡可 以
乎懒得流 动 ,那一 棵棵小菱 角无着无落 地任水飘动 , E光 舍生忘 死 ,因为他 们懂得什 么是真爱 ,懂 得用豪迈 乐观 的 t
谈 荷花淀 诗情 画意中刨造的极致美
。孙 艳 艳
《 荷花淀 》中三处大 的环境描 写精妙绝 伦 ,绝非仅 仅 不安 ,又像 水上漂浮 的菱角一样 无着无落 。这 就是画 中展 为了烘托气 氛、铺设场 景、隐喻主 题 ,更重 要的是三处 情 现 的晌午大 淀 :苇子 、菱角是这水 上的风物 ,几 个妇 女摇 景相 生的 画面连缀成篇 ,形成 了一幅完整绝 伦的画卷 。它 船 的悠荡 ,是这淀上灵 动的乐 曲,那 哗哗哗 的水 声是妇 女 使 白洋淀地 区独特的水上 风光 ,水 乡人 民的坚定与质朴 鲜 们 无聊 的心情 ,多美 的一幅 白洋 淀写实 图。环境 由月下 白 活地 呈现 了出来 。这种借 景抒情 的手 法是诗歌 中最典型 的 洋 淀的朦胧到 日光下 的辽远 开阔 ,渐 渐地完整 而又 生动起 表现 手法 ,而 作者却把它用 在 了小 说里 ,竞如此 地 自然 巧 来 ,而人物 ,也 由月下 的那 一个娴静 美丽的如雕刻般 的女
开篇 ,是月下 大淀 。作者 借月下 的清新纯净 来表现水 生嫂 的勤 劳淳朴 与美丽 ,以及 荷花淀人 民对家 乡的热爱之 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 的赞美之情。

第三幅画,既是借景抒情 ,更是托物言志 。
忽 然淀 上 不 再平 静 ,水 声哗 哗 哗 ,哗 哗哗 ,激 荡 起 来 ,人 心也震动起 来 。画面在 哗哗的水 声中变得不平静 起

从《荷花淀》看孙犁战争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从《荷花淀》看孙犁战争小说创作的艺术追求

战争:一个充满铁血咸腥味道的词语;一个被“人”钟爱、被人憎绝的概念;一个历时/共时的历史情景语,从《伊利亚特》、《奥德赛》赓续而来的文学,却尤其偏爱它,并以“战争,残酷/流血”的主体语词去切入战场,纠合起硝烟、尸骨、鲜血对受众实施刀枪剑戟场面的再现,而孙犁的战争小说则没有循规蹈矩。

如果说“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是孙犁小说的风格,倒不如说是他对世界的一种理解方式或理想化,这种角度也就是孙犁对战争的切入方式,我们的理解固然是文本的所指,但同时也是作家的能指。

孙犁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诗人对世界的关照自然是敏感的、独特的。

早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前,中国农民在思想上尽管还有落后的一面,但他们毕竟已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正在为民族解放做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这种现实向当时的文学提出了一个急切的课题:表现这种新情况。

孙犁敏锐地感觉到,他说:“人民喜欢英雄故事,他们对战士,对英雄表示特有的崇敬,在民间有大量的歌颂英雄的口头文学。

”①因而应该写今日的农民如何成长为抗日英雄,而作家们此时缺席了。

马加当时就痛切地指出:“中国有革命战争,但是没有描写革命战争的切实作品。

”②应该说孙犁是比较早有这种感受的,也是比较早到位的作家。

他从八路军与农民这个角度正面切人战场,不仅创作了《杀楼》、《村落战》,更有使其荣膺一派圭臬的《荷花淀》、《芦花荡》这种消解硝烟的社会化战争故事。

因此对生活的最先到场/在场应该成为评判作家艺术感觉的一个重要尺度,孙犁是敏捷的。

这种敏捷还表现在1945年春《荷花淀》诞生时作者巧妙地回避了刀光剑影,从而显示出一种机智的创作技巧。

孙犁是一位“既能以金钲羯鼓写风云变色的壮丽,也能以锦瑟银筝传花前月下的清雅”③的作家,而后者,已成为读者的习惯接受。

当然对当时战争的巧度切入不限于孙犁一人,像刘白羽、孔厥、袁静、邵子南……但孙犁的切入尤为独特,那就是:诗性消解。

朴素的、自然的、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成为作者笔下的光彩所在。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色

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浅谈孙犁《荷花淀》的艺术特⾊⾼中语⽂课本第⼆册第⼀单元第三课课⽂选的是孙犁的《荷花淀》,该⽂以其精美的语⾔、精巧的构思、精湛的艺术特⾊,吸引着⼴⼤师⽣,产⽣着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孙犁是解放区的⼀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的⼩说不是惊涛巨浪,不是以阳刚之⽓取胜.⽽是梨花带⾬.以阴柔之美醉⼈。

《荷花淀》所表现的是在抗⽇战争这样激烈残酷的民族存亡的⼤背景下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它折射出来的⼈性的纯美,品格的崇⾼,仿佛⽩洋淀盛开的荷花,美丽灿烂。

下⾯我就⾃⼰的教学实践,对其艺术特⾊谈⼀点浅显的认识。

⼀、题材选取上的朴素美《荷花淀》是⼀篇战争题材的⼩说,然⽽,⼩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

这篇⼩说本来是写七个青年参军,以及参军后取得的第⼀个胜利。

按照⼀般的写法,本来似乎应该以这些参军的青年为主。

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

作品对于题材的这种处理,是耐⼈寻味的。

《荷花淀》不过五千字左右的篇幅,但我们从这⾥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据地的劳动妇⼥怎样⼀步步地成长起来参加社会⽃争的。

⽔⽣嫂和妇⼥们⽀持丈夫参加抗⽇战争。

虽然丈夫离开之后她们⼜故意找各种理由去看望丈夫,但这正反映了根据地妇⼥思想解放的历程和此时此境复杂⽽细致的感情。

作者在她们探夫未遇的归途中有意安排的⼀次战⽃,让她们看见打仗,经了风⾬,见了世⾯,知道打仗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她们⾃⼰的话来说:“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放枪呀”!经历了⼀次战⽃,她们增长了见识,也唤起了她们的⾃尊⼼,唤起了她们相信⾃⼰可以同男⼈⼀样战⽃的思想觉悟。

有个妇⼥说得好:“刚当上兵就⼩看我们,过⼆年,更把我们看得⼀钱不值了,谁⽐谁落后多少呢!”于是,她们成⽴队伍,这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敌⼈来“围剿”时,她们配合⼦弟兵作战,妇⼥们的⾃尊⼼与争取抗战的民族⾃尊⼼融为⼀体了。

⼩说以⼩见⼤,取材于劳动妇⼥,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性的光辉,不仅歌颂了⽩洋淀⼈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伟⼤⽃争,⽽且留给读者更多的“荷花荷叶⾹”的⼀⽚温情。

谈谈《荷花淀》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谈谈《荷花淀》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战争题材的小说大多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立体多变的人物形象取胜。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般只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但是,孙犁却在小说《荷花淀》中着力描写了荷花淀中的景物,使得景物与人物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种诗意之美。

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荷花淀》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孙犁在《荷花淀》中描写了许多的景物,包括“明月”“苇”“荷”“菱”等。

这些景物色彩丰富,摇曳多姿,共同组成了一个诗意盎然的“荷花淀”。

首先来看“月亮”。

《诗经·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典型意象,“月亮”不仅可以营造浪漫的氛围,而且可以象征美丽优雅的女性,还可以抒发诗人的相思之情。

在小说《荷花淀》的开篇,作者写水生嫂坐在月下编席:“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与一般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不同的是,《荷花淀》不会给人一种紧张、恐惧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写天上的明月,寥寥几笔便营造出清新、静谧的氛围,呈现出一个干净温馨的农家小院,从侧面衬托出女主人公的温婉与勤劳。

接着来看“苇”。

这个景物最容易被读者忽略。

其实,这个景物非常耐人寻味。

《说文解字》中提到:“苇,大葭也。

形声兼会意。

”文中“潮润润的”“又薄又细”是对苇眉子的客观描写,“柔滑修长”却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为“苇”增添了几分如女性一般柔美的色彩,可以说既是在写景,又是在写人。

编席子原本是又苦又累的活计,在作者的笔下却产生了超出寻常的美感。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女主人公对劳动的热爱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在此处,作者并未直接描写人物形象,却以芦苇的柔韧衬托出女主人公的温柔与坚韧。

“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跳跃”一词给文章增添了几分俏皮和生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勤劳。

当得知丈夫报名去打“鬼子”后,水生嫂心中一怔,一不留神,“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这一细节揭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接着,作者又补上了这样一个句子:“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孙犁荷花淀句子赏析

孙犁荷花淀句子赏析

孙犁荷花淀句子赏析《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孙犁《荷花淀》句子赏析,供大家参阅,希望对你有帮助!孙犁《荷花淀》句子赏析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

这就使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这里可举出他写劳动、写战斗的例子来分析。

小说的开头,描写水生女人编席子。

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化了。

请看小说的头一个自然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开头前三句,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间、空间和对象。

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

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这里是个劳动场所,但收拾得很干净,而且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现在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接下来就写女人的劳动。

女人劳动得怎样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写劳动的画面。

简单两句话,就把女人编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样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缠绞着,在她怀里跳跃着。

缠绞着,跳跃着,这两个动词用得多么好,他不仅把劳动的场面写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艺,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绘出来了。

特别是下面这一段: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你看,本来是在劳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不是把劳动的场面完全诗化了、美化了吗?“她有时望望淀里”所引起的关于白洋淀雪白世界的描写,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完全诗化了的画面,闻到了“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而且还感受到了女人的内心活动。

她为什么“有时望望淀里”呢?因为她心里有事:天这么晚了,丈夫还没有回来,她一边劳动,一边在等待丈夫回家。

人物的心事,不采用一般小说的叙事的方式来表现,而是通过散文诗的绘画的笔法来描绘,就显得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最新孙犁《荷花淀》赏析

最新孙犁《荷花淀》赏析

孙犁《荷花淀》赏析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孙犁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

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

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

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胀,说话也有些气喘。

她问:“他们几个哩?”水生说:“还在区上。

爹哩?”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

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笑了一下。

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

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

孙犁谈《荷花淀》

孙犁谈《荷花淀》

孙犁谈《荷花淀》《荷花淀》是中国作家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以荷花淀为背景,描绘了乡土生活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孙犁对《荷花淀》的谈论,来探讨该作品的主题以及艺术手法。

在《荷花淀》一书中,孙犁以其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

他深入农村,准确地刻画了乡亲们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质朴与坚韧。

他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将荷花淀的美景与人物的命运融为一体。

同时,他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有力的故事中。

《荷花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对人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有着各自的悲欢离合。

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孙犁揭示了一个温暖而残酷的世界。

他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探讨了权力、贪婪、爱情等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孙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对人的影响,引发了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考。

孙犁在《荷花淀》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首先,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场景再现,使读者沉浸于小说的情境中。

其次,他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物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寓意和感染力。

例如,在小说中,荷花象征着美丽与坚韧,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更加深刻。

此外,孙犁在叙述中巧妙地穿插了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以上艺术手法,孙犁在《荷花淀》中还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他采用了时间交错的手法,通过多时间层次的叙述将故事缓慢展开。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疑和复杂性,还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充满期待。

总的来说,孙犁的《荷花淀》是一部经典的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的生活场景和人性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

孙犁通过细腻的描写、丰富的细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使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思考的空间。

读完《荷花淀》,我们不仅对农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人性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历史情境下的抗战文艺叙事选择——缘疑新探《荷花淀》

历史情境下的抗战文艺叙事选择——缘疑新探《荷花淀》

学语文2023年第3期备课网页历史情境下的抗战文艺叙事选择**本文系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文史学科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读写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JG22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为革命文学的经典篇目,小说《荷花淀》收录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隶属“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在《荷花淀》的品读课上,鉴赏新鲜活泼的人物群像者有之,品味清新洗练的语言艺术者有之,感受诗情画意的唯美格调者有之,但多聚焦于非战争因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指出: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针对学生思想实际,敏锐发现热门话题,开展研讨活动,增强学生的论辩能力[1]16。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立足学情实际与文本特质来确定教学内容,即缘“疑”定“教”。

课前学生分小组交流,细读文本并提出疑问。

学生可对不理解处质疑,也可对不寻常处质疑。

在将所有问题分类汇总时,一个有趣的疑问引起笔者的注意:荷花淀战斗结束后,作家为什么要写水生打捞“一盒精致纸盒包装着的饼干”?课堂实践时,教师将这一疑问作为完成学习目标的“话题点”,引导学生质疑、析疑、释疑,让文本阅读由浅表走向深层。

一盒饼干:回到历史的现场学生的困惑首先指向文本细节的真实性,农业化的水乡阵地出现工业化的食品,尤其还是“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让人有点“出戏”。

革命传统文学作品因其距离青少年的生活时代较远,学生容易产生常识性理解方面的偏差。

教师适时引导,要分析“饼干”出现的合理性,就要将文本置于历史情境中考量,“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品的内涵”[1]15。

据此,教师提供杨成武将军在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的一段回忆记录,请学生阅读,展开探讨:继日军坂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被歼后,它的第二运输大队也在此覆没,只几个骑兵漏网。

我们共毙伤日本侵略军一百多名,缴获摩托车三辆,大车一百二十多辆,骡马八百多匹,步骑枪七十多支,各种短枪十多支,炮弹二十多箱,子弹四十多箱,罐头、饼干、汽水等食品多达二千二百多箱,还有一大批呢大衣、军毯。

谈《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色

谈《荷花淀》的情节结构特色

一、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小说最忌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优秀的作者往往注重情节的提炼于文中创设扣子、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他非把作品看完将结果弄出个究竟不可。

《荷花淀》文在这方面很突出。

如“夫妻话别”一节中写水生嫂等丈夫回来吃晚饭,等呀等,等到很晚丈夫才回来,读到这,读者一定会想:水生为何很晚才回家肯定是发生什么事了。

读者不从下面的情节中找到答案是不会罢休的。

又如“探夫遇敌”一节中写端村的几个妇女在丈夫走后不久便“藕断丝连”起来,于是个个找借口,一起坐船到对面马庄寻夫去了。

到了马庄却扑了个空。

至此,读者又会思想起来:这些小伙子到哪去了?这群妇女下一步该怎么办?接着写妇女们在返回途中的遭遇:“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快摇!显然是碰上日本鬼子了。

“大船追得很紧”“后面的大船来得飞快小船碰上大船手无寸铁的农村妇女遇到了全副武装的日本兵,这群妇女的命运如何,势必牵动读者的心肠。

还有“助夫杀敌”一节伏击战胜利后,按理战士们该和家人好好地团聚了吧可他们又乘上小船,“向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了。

这又要引起读者的诸多思绪了。

作品就是这样通过制造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来牵动读者的心弦,故事情节在读者的思考中不断向前发展并推向高潮。

这是《荷花淀》文情节结构的第一个特色二、巧设因果,环环相扣。

哲学上的因果论认为,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客观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孙犁深知于此他把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在小说的构思和谋篇布局上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运用《荷花淀》文就是范例。

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夫妻话别寻夫遇敌、助夫杀敌它们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因果关系:为了抗日大业,水生们报名参军到前线作战,于是有夫妻话别的故事情节;因为夫妻相别使得妇女们在丈夫走后不久便相思起来,于是有了集体出发到马庄去探夫的情节;马庄探夫不遇归途中遭遇日军的运输船由于日船的穷追不舍,妇女们无形中成了“诱敌深入”的力量,便有了伏击战的彻底胜利:因有了寻夫遇敌的教训和这次伏击战的经历,就有了后来妇女们不甘落后,回去“成立队伍”练习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的结局。

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

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

浅析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结婚的甜蜜产生在白洋淀而水生的尸首埋葬在淀的边沿"孙犁《白洋淀之曲》水生决定加入地区队的那个夜晚,家里的那个女人准会有一丝嗔怪。

他怎么如此狠心,就不能考虑到家庭么,他才二十五的年纪就抛家舍业,让她孤身一人去照顾年幼的孩子和上了年纪的老人。

他到底是为了这个家啊,为了不让自己的淀子遭受敌人的入侵,她竟有些原谅他了。

她想到之前那些自私的想法,便有些愧疚,她现在完全认同他了。

《荷花淀》是作家孙犁在1945年发表的一篇仅有五千余字的短篇小说,也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经久不衰的一篇课文。

作为白洋淀纪事之一,其故事情节很简单: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一名叫水生的青年和村里的年轻人一同去参加抗日地区队的过程中向妻子道别的场景,随后妻子与村中妇女相约去看望丈夫们未果,却在返程中目睹了丈夫们与侵略者战斗并获得胜利的故事。

作者通过在家、马庄和淀上这三个地点的切换来推进剧情的发展。

孙犁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苇眉编席""妇女们打趣""捞菱角"等场景,勾勒出了一幅冀中农村生活图景。

文章并未像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风格来塑造一个高大全的战斗英雄形象,而是开头从一位农村妇女的视角慢慢切入到抗日战争这个巨大的历史事件中来,描写了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国情怀,体现了冀中人民在抗战中英勇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白洋淀地区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

此外,本文的发表也标志着荷花淀派这一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的出现,孙犁的行文就是这样在追求现实主义当中又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晰朴素、富有节奏感,被形容为散文诗体的小说,完全不逊福楼拜的散文诗体小说。

可以说,本文是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统一。

我认为该篇小说是最具代表孙犁创作风格的作品,孙犁的文学观在我看来就是真诚和美。

这种美,不仅体现在开篇描绘的水乡风情和战斗中描绘的荷花荡的文体上,更体现在对于人物本身美好的精心雕饰。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荷花淀》看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春季本科班摘要:孙犁小说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战争审美”。

《荷花淀》以散文化的结构和诗的意蕴,完整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是确立“荷花淀派”新的审美范式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荷花淀》及其所代表的“孙犁风格”,是适应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强的艺术生命力。

对现当代史上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孙犁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文化根基和时空环境。

爱生活,爱人民,爱祖国,对人情美、人性美的不懈追求,是《荷花淀》艺术特色的本质意蕴。

关键词:荷花淀艺术特色散文化由于生成时空和创作主体的不同,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蕴必然存在差异。

小说也是这样。

“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种样态:一是以丁玲为代表的五四传统的解构与重构;--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民间传统的升华与超越;三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

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走向参与了延安时期政治规范下的文学建构,反映了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

”1作为“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文学样态代表人物的孙犁,对中国古典文化、古典文学和“五四”文学成功地进行了扬弃和拓展。

着力追求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时代条件下“发扬人性之美”2。

创造出适应1陈非《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三种样态小说——以丁玲、赵树理、孙犁为代表》《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2孙犁《答吴泰昌问》,《澹定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全民族抗战时代需要的具有特定内涵的艺术风格。

在当时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一种有影响地艺术表现形式。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孙犁风格与审美意蕴,依然熠熠生辉。

孙犁小说艺术开创的“古典传统的承继与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时代更值得关注。

孙犁《荷花淀》艺术实践提出的小说结构创新等问题,仍然是一个困惑颇多的现实课题。

总的看,中国小说突破传统结构的藩篱,尚需时日。

因此,通过对《荷花淀》艺术特色与生成机理的探究,对孙犁小说进行文化解读,对文学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析《荷花淀》的人性人情美

浅析《荷花淀》的人性人情美

浅析《荷花淀》的人性人情美作者:孙萍张少华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06期【摘要】作家孙犁一直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主张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荷花淀》为例,通过描写以水生为代表的白洋淀人们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女人们的识大体的美德,以及白洋淀美丽风光和淳朴乐观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充溢其中的人性人情美。

【关键词】孙犁,《荷花淀》;人情人性美作为一个很有特点的文学家,孙犁一直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主张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文学是为人生的,要求文学作品要具有一种理想的力量、人情与人性的力量、美与善的力量,也就是人道主义的精神。

他说:“文艺这个东西,应该是为人生的,应该使生活美好、进步、幸福。

我们要提倡。

”“我们所追求的文学,它是给我们人民以前途、以希望的,它是要使我们的民族繁荣兴旺的,充满光明的。

”文学作品不只要深刻地反映现实,还要“改善人类的道德观念”。

文学艺术,“除去给人以美的感受外”,还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

孙犁的作品从实践上对他的文学观做了深一层次的诠释。

他的作品,向来以诗意优美浓郁、情意深婉动人著称。

这除了题材描写、语言等原因外,更深一层的是得力于作者在人物身上倾注的深情、对人物美好善良品质的发掘和由此而形成的崇高的生活境界与思想境界。

孙犁说过:“即使是风景画吧,抒情诗吧,也应该是和现实生活现时斗争作者的思想感情紧紧联系在一起。

美,绝不是抽象的东西,也绝不是孤立的东西。

必须在深刻反映现实并鲜明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才能产生,才能有力量。

”试以《荷花淀》为例简析之。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

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

小说没有正面渲染战争的严酷,而是以轻松的笔调,通过白洋淀妇女由送夫参军到自觉组织起一支战斗队伍的细致描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

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爱,同时,也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从《荷花淀》中观孙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从《荷花淀》中观孙犁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毕业论文学校: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指导老师:朱蕾班级:07级汉语言姓名:吴思宇学号:078350446目录开题报告.......................................................................................P1提纲 (2)内容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一、引言 (3)二、故事梗概 (3)三、人物描写 (3)1、肖像描写 (4)2、人物对话 (4)3细节描写 (6)四、景物描写 (7)五、场景描写 (7)参考文献 (9)开题报告【选题原由】孙犁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荷花淀》是其的代表作,从主题到风格确立了孙犁短篇小说清新隽永,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气息,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的基本艺术风格。

因此有人把这种风格视为我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种流派——“荷花淀派”。

他在晋察冀地区的生活、战斗、工作经历等丰富的生活阅历成为他主要的创作源泉。

《荷花淀》的故事就发生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白洋淀地区,这是日寇“扫荡”最凶,抗日烽火燃烧最烈的地区之一。

当时这一带农民在党的“主力兵团、地方武装、民兵密切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投入了人民革命战争之中。

《荷花淀》所反映的是冀中平原民兵斗争的故事。

它是一篇以战争为背景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前人的研究综述】许多人之前探讨过孙犁小说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及《谈孙犁小说》中谈到孙犁创作风格时指出:“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诗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

他是有谈笑从容来描摹风云变化的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在《中华读书报》也有作家对孙犁作品的评价。

比如苏童谈到孙犁时说:“他的作品保持艺术的纯真。

”还有作家宗濮认为孙犁的小说写得就像散文一样,但又不是那种不是小说的散文,它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自然朴素的美。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与人性美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与人性美

浅谈《荷花淀》的意境美与人性美摘要《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成名作,1945年创作于革命圣地延安,标志孙犁文学创作艺术的成熟。

《荷花淀》属于战争题材的小说, 然而和其他同时期战争题材的小说不同,他没有极力渲染硝烟弥漫的战场,浓墨刻画奋勇杀敌的英雄。

而是从侧面对战争进行点染烘托,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从而使本应残酷的战争呈现出一种“美的极致”。

小说用诗化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并在这种意境中,充分展示了白洋淀抗日军民至真至善的人性之美。

本文将着重分析《荷花淀》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并试着通过对时代因素与作家人生观、审美观的解读,来找出形成《荷花淀》“美的极致”的审美特征的原因。

关键词:《荷花淀》意境美人性美成因目录引言 (1)一、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2)二、至真至善的人性美 (3)三、“美的极致”成因探究 (5)结论 (6)参考文献 (6)注释 (7)引言《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成名作,1945年创作于革命圣地延安。

《荷花淀》属于战争题材的小说。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战争题材是一个主流。

解放区的文坛上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保卫芦沟桥》、《台儿庄》、《吕梁英雄传》等,这些作品其情节的处理上注重冲突,同时也通过富有革命英雄传奇色彩的叙述来表现其乐观主义的精神,总体上表现了一种壮美的风格。

而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却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战争,他没有极力渲染硝烟弥漫的战场,浓墨刻画奋勇杀敌的英雄。

而是主要选择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用细腻的笔触从容不迫地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从而使本应残酷的战争呈现出一种“美的极致”。

小说用诗化的语言描绘出一种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意境,并在这种意境中,充分展示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人性之美。

本文将着重分析《荷花淀》所体现出来的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并试着通过对时代因素与作家人生观、审美观的解读,来找出形成《荷花淀》“美的极致”审美特征的原因。

谈《荷花淀》中的留白

谈《荷花淀》中的留白

谈《荷花淀》中的留白作者:马志伦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1年第01期孙犁先生的小说《荷花淀》,恰似一幅散发着浓郁水乡气息的写意画,描摹了白洋淀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以及识大体、明大义的朴紊隋怀。

说它是画,因为小说在人物刻画与情节布局上运用了中国画中留白的技法,即有意不着底色以便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气氛,给人以想象的余地。

比如作者在塑造主人公水生嫂时,并未对她进行深入细致的外貌描写,而是通过动作和语言来展示其内在的美好心灵。

对丈夫义不容辞地带头报名参加部队与敌作战,水生嫂既支持又担心,甚至有些埋怨。

这种内心的震荡是通过一个吮指的动作以及“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等语言体现出来的。

尽管作者没有写出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怎样的,但我们可以从动作语言中读出水生嫂的种种情绪变化。

作者之所以对人物肖像做这样的留白处理,是因为他要表现的是冀中地区青年妇女的群像,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让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模糊个别人物的外貌,凸现的正是整个白洋淀地区或者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当然留白并非简单的空白,或通过周围情景的描绘,或通过恰到好处的一笔勾勒,将空白的内容丰富起来。

颇为人称道的“月下编席”这段描写,就是通过月亮的皎洁、院落的干净、白洋淀水面的银白及荷叶荷花的清香,衬托出一个圣洁的女子形象,而这个女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而是一个心灵手巧的美丽的普通劳动妇女,在这里没有外貌描写,但却胜过外貌描写。

即使水生嫂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在以后的故事情节里,消失于妇女的群像之中,作者亦能在看似随意的描写中开掘出人物的性格深度。

如在寻夫遇敌这一情节中,几个青年妇女的对话写得有滋有味,有的说: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

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有的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显然妇女们在说这些话时一定会有着丰富的神情,然而我们竟未能读到作者一丁点儿的描绘。

由《荷花淀》引起的争论

由《荷花淀》引起的争论

由《荷花淀》引起的争论由《荷花淀》引起的争论孙犁的小说名篇《荷花淀》,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在改编后的新教材中仍保留下来。

以往该课的教学,我会采用指导欣赏的方式,从环境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品味小说的精妙之处,而学生也往往对孙犁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手法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种情形,一向以来没有出现意外,而我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之情,也向来没有受到挑战。

今年,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布置阅读之后,我要求大家自由谈谈对这篇课文的总体印象。

先后有五六位同学发言,都是意料中的赞美之声。

可是,当一位学生说小说很美,景色如画的荷花淀贯穿其间,连战争都那么轻松写意,丝毫没有了通常的血腥味时,立即遭到了反驳。

争论如下:A:其实我们应该知道,真正的战争根本不可能是这样轻松,真实的情景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人员伤亡难以计数,我认为作者美化了战争……(“美化战争”的说法使我一激灵,我预料,“好戏”来了……)B:战争就一定会伤亡惨重吗?美国轰炸阿富汗,很多时候不是大量炸弹投掷下去,并没有炸到一个人吗?点感觉,怎么会那么轻松,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F:A同学大概忘了“南京大屠杀”的惨象了!(A同学的话,引人深思,但显然大多数学生从感情上很抗拒他的说法,以至不能进行理性思考,这时教师应该发挥适当的引导作用,使讨论向更有价值的方向进行。

)教师:同学们的发言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说到南京大屠杀,提起来就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或者说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感到悲愤难平,令我们悲愤的是什么呢?学生:日本鬼子惨无人道!教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杀人者在杀人时会感到难过、不舒服,杀人的惨剧是不是会减少许多?如果这世界上的人都知道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善良的人们还用被迫杀人以自卫吗?即使是被逼无奈的杀人,是否又是一件轻松愉快、令人心情舒畅的事呢?(众人沉默,脸上现出沉思的表情。

看得出,由A同学引起的这场小争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在大家内心掀起了不小的一场风波,讨论能到达如此深度,实在超出了以往上这篇课文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荷花淀》的写作
孙犁
《荷花淀》最初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上,是一九四五年春天,那时我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

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

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

白洋淀地区属于抗日根据地。

冀中平原的抗战,以其所处的形势,所起的作用,所经受的考验,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但是,这里的人民的觉醒,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这一带地方,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

芦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方。

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

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

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

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保障。

他们要求保家卫国,他们要求武装抗日。

共产党和八路军及时领导了这一带广大农民的抗日运动。

这是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战争,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面对的是最残暴的敌人。

不抵抗政策,早已被人民唾弃。

他们知道:凡是敌人,如果你对他抱有幻想,不去抵抗,其后果,都是要不堪设想,无法被偿的。

这是全民战争。

那时的动员口号是: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农民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

热土难离,更何况抛妻别子。

但是青年农民,在各个村庄,都成群结队地走上抗日前线。

那时,我们的武装组织有区小队、县大队、地区支队、纵队。

党照顾农民的家乡观念,逐步逐级地引导他们成为野战军。

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

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

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

暂时的分别,正是为了将来的团聚。

父母妻子也是这样想。

当时,一个老太太喂着一只心爱的母鸡,她就会想到: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里的这只母鸡也活不成。

一个小男孩放牧着一只小山羊,他也会想到:如果父亲不去打仗,不只他自己不能活,他牵着的这只小山羊也不能活。

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

它不是传奇故事,我是按照生活的顺序写下来的,事先并没有什么情节安排。

白洋淀属于冀中区,但距离我的故乡,还有很远的路。

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我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

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我主要是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

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曾向我讲了两个战斗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一个是关于水淀的。

前者,我写成一篇《第一个洞》,这篇稿子丢失了。

后者就是《荷花淀》。

我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

我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已经八年了。

我很想念他们。

也很想念冀中。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是坚定的,但还难预料哪年哪月,才能重返故乡。

可以自信,我在写作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节拍之处,完全是一致的。

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

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都会受到感动。

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

如在当代被公认为是诳言,它的寿命是不能长久的。

时间检验了这篇五千字上下的小作品,使它得以流传到现在。

过去的一些争论,一些责难,现在好像也不存在了。

冀中区的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忍受重大灾难,蒙受重大损失。

他们的事迹,必然要在文学上得到辉煌的反映,流传后世。

《荷花淀》所反映的,只是生活的一鳞半爪。

关于白洋淀的创作,正是方兴未艾,后来者应该居上。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五日草成
——原载《新港》1979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