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多选
政治必修四唯物史观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唯物史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4846b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d.png)
政治必修四唯物史观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啥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呢,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就好比咱们每天看到的高楼大厦、马路上跑的汽车、工厂里生产的东西,还有大家的生产方式(是靠种地呢,还是在工厂打工之类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呢,就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像咱们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作品、宗教信仰啥的。
比如说,中国人过年要贴春联、放鞭炮,这就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咱们传统的过年习俗。
2. 它们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就好比人穷的时候啊,想法可能就是怎么能吃饱饭,这时候的社会意识就是围绕着基本生存需求的。
等到生活富裕了,人们就开始追求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这些东西了,社会意识就变了,为啥变呢?就是因为社会存在变了,生活条件不一样了嘛。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好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比如说,大家都有环保意识了,都知道爱护环境,那社会就会朝着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要是一些落后的社会意识,像封建迷信之类的,可能就会阻碍社会进步。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 生产力是啥。
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就像咱们干活的本事一样。
这里面包括劳动者(就是干活的人啦,比如工人、农民这些)、劳动资料(像工具啊,以前是锄头,现在是各种先进的机器设备)、劳动对象(就是干活的对象,比如土地、原材料啥的)。
这三个要素组合起来就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
2. 生产关系又是啥呢。
生产关系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在一个工厂里,老板和工人之间的关系,谁占有生产资料(像工厂的厂房、机器这些是归老板所有还是大家共有呢),产品如何分配(工人拿工资,老板拿利润,这个分配的方式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等等。
3. 它们俩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就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的手工作坊生产关系就不行了,就得变成大工厂的生产关系。
为啥呢?因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效率低,大工厂用机器生产效率高,生产力变了,生产关系就得跟着变。
唯物史观习题
![唯物史观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62d86ca45177232f60a24a.png)
唯物史观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认为( )A.历史的发展是天意的体现B.英雄人物是神意或绝对精神的受托者C.杰出人物创造社会历史D.精神的力量主宰历史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最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B.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根本区别B.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有相同的规律C.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D.社会的发展与自然发展是等同的4.唯物史观是真理,因为它( )A.彻底抛弃了以往的历史理论B.吸收了人类的一切文化遗产C.批判地考察了德国古典哲学D.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斗争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 )A.唯生产力论B.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7.胡适曾说过: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认为( )A.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必然的B.历史的偶然因素决定必然C.历史的发展纯粹是偶然的D.历史人物的性格这种偶然因素对历史发展有一定影响8.在历史的真正创造者问题上,下述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A.“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B.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C.“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D.无伟人就无历史9.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即( )A.政治法律制度和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及其设施D.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10.下列日常用语中蕴含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的有( )A.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B.心想事成C.量力而行,尽力而为D.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祔历史的规律性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的物质交换过程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D.生产者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3.在个人还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问题上,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 )A.承认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承认政治权力和暴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C.否认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D.否认英雄和群众共同创造历史1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中考历史唯物史观练习题
![中考历史唯物史观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5831c0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6.png)
中考历史唯物史观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 人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D. 上帝意志决定社会发展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两者相互独立D. 两者相互制约A. 奴隶主阶级B. 地主阶级C. 资产阶级D. 无产阶级4. 马克思、恩格斯在哪本著作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A. 《资本论》B. 《共产党宣言》C. 《德意志意识形态》D.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二、多项选择题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A. 政治B. 法律C. 宗教D. 艺术A. 陈胜吴广起义B. 王安石变法C. 洋务运动D. 辛亥革命三、判断题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存在。
()2.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3.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
()4.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四、简答题1. 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 举例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3. 阐述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一:“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
”材料二:“社会划分为阶级,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只要社会生产力没有发展到足以消除阶级差别,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
”(1)材料一中的观点属于哪种历史观?(2)根据材料二,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
”材料二:“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
”(1)上层建筑包括哪些内容?(2)根据材料二,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六、论述题1. 论述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https://img.taocdn.com/s3/m/702f437bc5da50e2524d7fdb.png)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1(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分数:2.00)A.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B.人类精神需要的产物C.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选项ABC表述错误,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D。
3.19世纪,美国鼓励向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发展西部又解决饭碗问题的聪明之举。
孰料过度放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
1935年,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成”了东西长约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约3公里的“黑龙”,3天中横扫了美国2/3的地区,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万农民逃离西部地区。
事后美国不得不实施世界四大造林工程之一——“罗斯福生态工程”,才避免了黑风暴的继续肆虐。
这说明( )(分数:2.00)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21世纪唯物史观
![21世纪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17bebf5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b.png)
21世纪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人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进生产关系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学说。
历史是发展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向前的,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最有名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产物,马克思的理论到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色的具有实际价值的历史观念,我们现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就是以它为依据的。
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群众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思想理论,都是唯物史观在具体新时代的思想体现。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https://img.taocdn.com/s3/m/c0c37e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4.png)
唯物史观题库及解答.doc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①社会意识是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社会意识仍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可能落后于、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也可能与社会存在是一致的,①③说法错误,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②符合题意;在现实生活中空气污染严重,让人们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出现了从“放”到“少放”到“不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为C。
— 1 —2.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并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这一条款。
这表明()①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可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④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发展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A。
解析:宪法属于上层建筑,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①符合题意;宪法属于社会意识,之所以修改宪法是由于社会发生了一些变化,表明社会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③符合题意;宪法的修改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②不符合题意;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发展,④说法错误。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a84ac72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13.png)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以下是一套高中水平的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什么决定的?A. 英雄人物B. 社会存在C. 社会意识D. 宗教信仰答案:B2. 以下哪项不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自发的C.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动力D.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B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A.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C.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A4.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A. 政治斗争B. 思想革命C. 生产力的发展D. 科学进步答案:C5.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D.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答案: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它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经济基础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就会发生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 阐述唯物史观中“阶级斗争”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阶级斗争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因经济利益的对立而产生的斗争。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不同,但都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过渡。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2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2](https://img.taocdn.com/s3/m/a10ce3e5240c844769eaeea5.png)
考研政治(唯物史观)-试卷2(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分数:2.00)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3.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分数:2.00)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专题四 历史唯物主义题目
![专题四 历史唯物主义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a01887412b160b4e767fcf56.png)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A.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B.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非决定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D.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看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阶级斗争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关系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却成为欧洲最先进思想的发源地,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不完全由社会存在决定C.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性D.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致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D.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A.地理环境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D.社会意识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根本标志是:A.改造自然B.适应自然C.制造工具D.控制自然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人口因素D.社会意识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A.国家元首B.意识形态C.国家政权D.政治法律思想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科学技术B.劳动者C.生产工具D.劳动对象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A.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C.国体和政体D.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A.阶级妥协的结果B.人们订立契约的结果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D.使用暴力的结果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素质B.生产工具的水平C.科学技术D.自然资源答案:C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特点:A.目的是为了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排除异己的力量B.总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C.总是通过暴力的形式进行调节D.总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B.家庭关系C.宗教关系D.生产关系答案:D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决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前提的是:A.生产关系B.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C.消费关系D.分配关系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是:A.生产力状况B.生产力水平C.生产力性质D.生产力的发展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马克思、列宁经常把“社会形态”与()在同一意义上使用:A.经济的社会形态B.政治形态C.意识形态D.生产形态答案:A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的变化是同步的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性质答案:B题型:单选题难度系数:1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于是很多地方退耕还“荒”。
唯物史观原理及典型例题
![唯物史观原理及典型例题](https://img.taocdn.com/s3/m/1fdf56e6ba0d4a7302763a44.png)
唯物史观主要观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例题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A)A.③→②→④B.②→①→③C.④→③→①D.①→④→②【例题2】(2013·安徽卷,39)“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说明:设问角度可以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寻觅社会的真谛等,范围有重合)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https://img.taocdn.com/s3/m/f65f621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b9.png)
唯物史观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英雄人物B. 地理环境C. 社会存在D. 人的意志答案:C2.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与自然的矛盾B. 人与社会的矛盾C.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答案:C3.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两者相互独立D. 两者相互影响答案:B4.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D. 社会发展的偶然现象答案:B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A. 个人自由的实现B. 社会财富的积累C. 阶级的消亡D. 人类文明的繁荣答案:C二、填空题6. 唯物史观认为,________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社会存在7.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________。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8. 在唯物史观中,________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生产工具9.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________的必然结果。
答案:社会基本矛盾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________。
答案:共产主义社会三、简答题11. 简述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含义。
答案: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信仰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味着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意识产生的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唯物史观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唯物史观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be9ce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40.png)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是如何看待(D)。
A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B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C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3.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D )。
A.社会存在B.物质生产资料C.社会意识D.生产劳动实践4.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一部(11A )。
A.劳动发展史B.科学技术发展史C.政治斗争发展史D.阶级斗争发展史5.人们的思想、动机和意志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B )。
A.人的意志是否坚强B.它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的程度C.人的动机是否善良D.人的思想是否超越了社会条件的限制6.生产方式是(A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C.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统一D.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D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12 . 衡 量 生 产 力 水 平 的 (D )。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D )。
A .先进与落后、开拓与守旧之间的矛盾B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C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9.生产力是指 (A )。
A .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B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C .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在内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D .由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力量 10.生产力所体现的是 A .人和人的关系 C .人和物的关系 (C )。
B .物和物的关系D .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11.生产力中主导性要素是指 (A )。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https://img.taocdn.com/s3/m/8cde90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4.png)
高考历史复习思维之唯物史观1.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2.主要理论: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D.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E.继承和发展。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第三,以古鉴今。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多选题
![2020年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多选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50d8d4ed630b1c58eeb5b0.png)
2020 年考研政治马哲模拟试题及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多选题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A、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而是物趋近人B、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某物的属性为标准C主体的需要及需要的水准是某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D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2、2006 年9 月8 日,中国首次设立环境保护科普创新奖,补充了行业空白。
这说明中国公众对地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步提升,意识到环境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A、它是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B、它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的性质C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D它间接地制约着社会发展的速度3、人口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变量。
从国际比较来看,如果我国长期保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将使中国与印度在劳力资源与总抚养比等方面的竞争地位由显著优势变成严重劣势。
所以,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是“人口政策进入特殊而关键的时期”。
从总体上看,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有和发展的前提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历史活动的承担者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4、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5、正如达尔文发现了物种的起源与进化的规律,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有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练习题
![唯物史观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521a2ec0975f46527d3e1b0.png)
一、单项选择题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B)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B.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C.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D.对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不同回答(C)3.认为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观点属于A.庸俗唯物主义B.唯理论C.经验论D.唯意志论(D)4.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人的命运的决定和支配力量,这种看法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教条主义C.经验主义D.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D)5.从自然界演化到人类社会,是自然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这次飞跃产生的关键在于A.生命活动B.类人猿产生C.劳动实践的作用D.绝对精神的外化(C)6.“我的观点是把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这种观点A.是把社会和自然界等同的自然主义B.表明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C.揭示了社会本质上和自然界一样的合乎规律的过程D.属于用自然科学考察社会的机械唯物论(C)7.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其内容就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总和B.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总和D.人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总和(B)8.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A.经济结构B.政治结构C.文化结构D.观念结构(A)9.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这一思想主要说明A.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B.不同的劳动对象直接制约着生产力水平C.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D.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C)10.从内容上看,社会的经济结构就是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生产资料D.生产方式(B)11.马克思指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b59bed76529647d272852aa.png)
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唯物史观表述
![唯物史观表述](https://img.taocdn.com/s3/m/95cd30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e.png)
唯物史观表述
一、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的变化。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阶级斗争中,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推动历史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总和,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则影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的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不断地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和文明成果。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五、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和规律;而偶然性则是指一些突发事件和随机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复杂性。
只有深入了解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范畴所包括的物质要素有()
A人口因素
B生产方式
C实践活动
D地理环境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故A、B、D三选项正确。C选项“实践活动”虽确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性活动,但已经被包含在生产方式之内,将其与其他三要素并列是错误的。
8一位伟人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B人口因素在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作用
C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D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AC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毛泽东1949年9月建国前夕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天辟地,除旧布新,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但毛泽东在这里并不是从“人口”的角度去论述“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而是从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从历史创造主体的角度来论述人的因素的。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人”和“人口”,所指内容有重合,但角度完全不同。“人的因素”不等于“人口因素”。人是社会历史主体,人口则是社会存在的客观要素。人口因素虽是不可或缺的,但不能认为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故B选项排除。D选项文字的内容本身虽正确,但与题干中毛泽东观点的角度不同,也予以排除。A、C两项与毛泽东观点相符合,为正确选项。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也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15马克思说:“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关系是第一位的
B生产关系形成于生产过程中
C先产生生产关系,后产生生产力
A它发展了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B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答案】ABCD
【解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在现代,科技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生产中,科学技术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它由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过程,转化为生产力三要素的过程。这种转化会引起劳动者素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劳动者掌握现代科技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新创造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新生产工具、新生产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科技应用于生产组织管理则能够大幅度提高效率。(2)现代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现代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生产,技术、科学这三个环节的关系和作用顺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近代,生产、技术、科学的关系是以生产为起点的,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已经一体化,形成了以科学为起点的科学——技术——生产双向运动过程,科学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突破口和决定因素。以至于可以把科技看做直接生产力。故正确答案是A、B、C、D。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两种对立历史观的有()
A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B实践史观和思辨史观
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答案】ACD
【解析】A选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C选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经典的表述。D选项“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既是A与C选项中两种对立观点的体现,也同样是对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表述。只有B选项似是而非,从字面意上看,很符合题意。但实际上无此一说,属于干扰项。
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这一原理的确立,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这一原理()
A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B由于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从而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C使事实上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社会历史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5社会存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特有范畴,其基本要素所包括的内容有()
A地理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
B从事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C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
D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机构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中的物质性存在,包括三方面的物质性要素,一是地理环境,它当然会形成生态系统。二是人口因素,它正是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三是生产方式,它包括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物质内容——生产力、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因此,A、B、C三选项正确。D选项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包括在社会存在范畴中。
7有一位著名思想家认为:“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这一观点的哲学基础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地理环境决定论
【答案】CD
【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它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及动植物等等,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但不能把它夸大为决定作用,陷入“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哲学上是一种机械唯心主义观点。故C和D选项正确。
12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手段
【答案】ABCD
【解析】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主要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实体、B、C、D。
13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
A只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追究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B只考察人们的理性活动而未追究理性背后的感性因素
C只看到个人的历史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
D只看到上层建筑的作用而未深入研究经济基础的运动
【答案】AC
【解析】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一是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故A与C两选项正确。B选项与C选项的表述均有缺陷,为错误选项。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A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14对经济活动追求消费者和生产者“双赢”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
B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C商品交换活动背后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
D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答案】ABC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而题干材料中给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就是一对矛盾,但是由于“双赢”表明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相互依存的。再者,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是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生产和消费则又是一对矛盾,而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的同一性关系。因此,从矛盾同一性角度看,选项A、B是正确的;再从生产关系的本质看,选项C、D是正确的。故正确答案是A、B、C、D。
6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的各种物质生活条件
B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C社会的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答案】ABC
【解析】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A选项和B选项分别表述了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它们合在一起则包括了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C选项是生产活动中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D选项内容过于宽泛,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围。故A、B、C三选项正确。
9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B、C错,否认了社会存在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