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国学懂礼仪
写国学的作文八篇
写国学的作文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柱。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写国学的作文八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学国学,懂礼仪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孔子的“克己复礼”等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
学国学,懂礼仪,启智慧,使人彬彬有礼,素养良好,潜移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且充满了正能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连自己都不想做的事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
就像校园里时有的起外号现象:像王姓同学叫人“小王子”还算好啦,可是姓刘呢?能叫人家“小流氓”吗?还有史姓同学,总不能叫人家“屎壳郎”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像这种不文明的外号,就算是玩笑也不应该有流行的土壤。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做人要有仁爱之心,如果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敬重你。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有一个叔叔踩到一个阿姨的脚,阿姨尖叫着:“看你!你踩到我啦!”叔叔说:“谁让你的脚放的不是地方。
”阿姨说:“你咋恁不长眼!”叔叔开始发飙了:“臭不要脸的,嫌挤,自己开车呀?谁让你挤公交啊!”顿时车厢里充斥着谩骂声,很不和谐。
假设一下,叔叔先说声对不起,阿姨说声没关系你也不是故意的,就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是呀!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克己复礼”,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生出一份关爱,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和误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快乐、和谐!篇二:我学国学“人之初,性本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伴着郎郎的读书声,学校开始了每天必修的课程——国学。
所谓国学,就是一些古人的名人名言,但是可别小看了这些古文,它所表达的道理却对现代人很有帮助。
就比如“二人同心,其力断金”这句话。
它告诉那些不团结的人:团结就是力量。
如果两人意气投合,就有切金断玉的力量。
再如“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这句话,它告诉我们要注意细节,不能粗心,差了一点点,损失就很大。
国学中的礼仪
国学中的礼仪People need independence to be free. October 2, 2022国学中的礼仪一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二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三饮食之礼在中国社会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四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五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六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七人生仪礼: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典故:隔岸观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帮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战国后期,秦将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现在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现在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苏代巧舌如簧,说得应侯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修整,不如暂时宣谕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应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赵,白起正在生病,王陵率十万大军前往;这时赵国已起用老将廉颇,设防甚严,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大怒,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说:“赵国统帅廉颇,精通战略,不是当年的可比;再说,两国已经议和,现在进攻,会失信于诸侯;所以,这次出兵,恐难取胜;”秦王又派范睢去动员白起,两人矛盾很深,白起便装病不答应;秦王说:“除了白起,难道秦国无将了吗”于是又派王陵攻邯郸,五月不下;秦王又令白起挂帅,白起伪称病重,拒不受命;秦王怒不可遏,削去白起官职,赶出咸阳;这时范睢对秦王说:“白起心怀怨恨,如果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肯定是秦国的祸害;”秦王一听,急派人赐剑白起,令其自刎;可怜,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落到这个下场;当白起围邯郸时,秦国国内本无“火”,可是苏代点燃范睢的妒忌之火,制造秦国内乱,文武失和;赵国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亡;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楚汉之争时,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背水一战:又称,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打破,把渡船凿沉;孙子兵法所说的""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故事;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着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颠、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国学经典小故事1、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3、书读百遍,其意自见xià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xiàn;”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有个着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4、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5、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6、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7、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8、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智慧小语:作为一个人,应该重视孝顺父母,平时对父母照顾很重要;当他们生病了,需要安慰时,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话,也会让他们很开心;我们需要一种爱的教育,而这种爱,要在每个人心中生起来;9、卜式牧羊卜式,是孔子的门生,从小父母双亡,家中只有个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后,卜式把田地房屋财产都给了弟弟,自己只带走畜羊一百多只,进入山放牧,过了十多年,他的羊达到一千多只,又自己买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于只是玩乐,家产耗尽,于是卜式又屡次把家产分给弟弟,受到邻里的称赞;可见,他是个重义轻财的君子;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着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10、相煎何急在三国时期,曹丕得了王位后,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华,就故意刁难他:让他七步成诗,题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作不出来就要砍头;所幸的是,曹植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用了一个比喻:豆子被放在锅里煮,而用来煮豆的是豆秆,所以豆子在锅里哭泣:“我们本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于相残”以此来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听后,心感惭愧,就不杀曹植了; 智慧小语: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中,为了名声地位而手足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和睦相处、互忍互让的,少得可怜;生存在这个世间,若想活得快乐,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则,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是规律;11、程门立雪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敬,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一起去程颐家里;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国学礼仪流程
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仪式和礼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学礼仪流程:
1. 拜师礼:徒弟向师父行拜师礼,表达对师父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拜师礼通常包括叩拜、敬茶、献礼等环节。
2. 开学礼:学生在开学时向老师行开学礼,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对学习的重视。
开学礼通常包括敬礼、宣誓、诵读经典等环节。
3. 成人礼:男子在 20 岁时行冠礼,女子在 15 岁时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
成人礼通常包括换装、加冠、赐字等环节。
4. 婚礼:新人在婚礼上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承诺。
婚礼通常包括迎亲、拜堂、交杯酒等环节。
5. 葬礼:逝者的亲友在葬礼上举行各种仪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缅怀之情。
葬礼通常包括入殓、停灵、出殡等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国学礼仪的流程和形式会因地区、朝代、宗教信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国学礼仪时,应该尊重传统文化,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际交往、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知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人际交往礼仪1. 问候礼仪:问候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礼仪之一。
在问候他人时,应保持微笑,目光要真诚而坦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问候,同时注意适当的身体语言,如握手、鞠躬等。
2. 礼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主动让步,尊敬他人的权益。
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电梯等,应礼让他人先行。
在行走、过门等时候,也应注意礼让他人。
3.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应尊重主人,遵守宴会秩序。
应注意用餐礼仪,如用餐时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等。
应懂得如何使用餐具,吃完后应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二、仪态仪表礼仪1. 穿着礼仪:穿着整洁得体是仪态仪表的基础。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合适的着装。
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穿正式的服装,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2. 坐姿礼仪:坐姿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在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坐下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挺直,不宜敞开腿,也不宜东倒西歪,以示尊重。
3. 步态礼仪:步态应显得轻盈自如,不宜踱步太快或太慢。
行走时,应保持头部稍微抬起,目光前方,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言谈举止礼仪1. 言谈礼仪:在沟通交流中,言辞要文明、礼貌,并且要注意措辞、语气的委婉。
应善于倾听他人,不打断他人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2. 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握手时,要轻握对方手,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打招呼时,不要用手指或手背指着对方。
手势要流畅得体,不要夸张或过分动作。
3. 目光礼仪:言辞表达的同时,要注意目光的交流。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视对方眼睛,表达出真诚的态度。
要避免眼神游离、频繁眨眼等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运用国学礼仪,我们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增加彼此间的和谐与尊重。
希望以上介绍的国学礼仪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明礼仪国学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
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
经典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
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
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第一章不学礼无以立一、礼仪辨(一)诚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学了国学的孩子-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
宋鹏博同学学习“国学”之后的变化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学经典是经过前人提炼的优秀文化著作,这些思想精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影响深远学习国学好处还是很多的,因为学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提升孩子的儒雅、淳静气质,而且可以储蓄孩子丰富的语言知识。
语言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里,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
宋鹏博同学通过学习国学,有以下几点变化:
(1)学了国学后孩子更懂礼貌
通过学习国学以后,孩子知道礼让,每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每一件事,而且经常反省自己,做事懂礼貌,讲规矩。
(2)言行举止彬彬有礼
国学强调礼仪。
孩子通过学习经史子集,以读经为主,平时给孩子讲孝道的故事,培养孩子的礼仪,培养孩子恭敬之心、感恩之心。
孩子学国学后,都变得有礼貌了。
(3)学会了孝顺父母
孩子会主动帮父母洗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上学会跟大人鞠躬说再见,这些都是从学习国学里面学到的,一些东西他慢慢懂了,就应用到生活中。
原来孩子在家里很傲慢,很自我,看到饭桌上有好吃的也是自己吃,现在他学会让大人先吃。
(4)学会跟外人打招呼
以前家里来人,孩子只顾自己玩从不理人,叫他问好,也特别不愿意。
现在家里来了人,孩子会主动跑到门口鞠躬说‘阿姨好'。
所以,通过学习国学,培养和提升了孩子的道德品格,使他有了感恩心、博爱心、忠孝心、宽容心、自省心,形成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
国学以上善的道德能量启迪孩子先天的慧性,使孩子在接收圣贤文化的同步,可以拥有智慧的头脑,上善的品格。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国学礼仪课程的内容安排:
第一讲:国学基础知识介绍
•简介国学概念及历史渊源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讲:传统礼仪体系
•仪式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礼仪的分类及特点
•传统礼仪对个人修养的意义
第三讲:尊师重道与孝道礼仪
•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
•孝道在传统礼仪中的地位
•如何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和孝道礼仪
第四讲:儒家仪礼观念
•仪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仪礼对道德修养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仪礼观念
第五讲:传统节日礼仪
•传统节日的背景及意义
•不同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及礼仪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礼仪
第六讲:传统美德与礼仪
•诚信、忠孝、勤俭、谦和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如何通过传统美德强化礼仪修养
•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现代礼仪演变与发展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现象
•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挑战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恰当应用传统礼仪
结束语
国学礼仪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
国学礼仪名言与释义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国学礼仪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最基础的纽带和规则之一。
中华礼仪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中国五千年国学礼仪文化流传下来的关于礼的描述,充满了人们对于礼仪的思考与智慧。
《礼记》主要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学礼研礼的记录,包括礼仪制度的记载和礼学思想的阐发等多方面的内容。
就其礼学思想而言,又包括礼的价值的说明、礼的发生与制作的论述、礼的相因与损益的探讨、情礼关系的分析以及乐论等内容。
1、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不失色于人,指重视修身养性,经常保持气定神闲得姿态,无论仪容、应对都是庄重大方,有规律,不轻率;不失口于人,指说话谨慎,不寻人之短,不伤人之痛,也不讽刺挖苦。
2、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
3、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儒家认为,一个人必须知礼义,懂礼仪,礼仪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知道如何端正仪容身态,表情适当,言辞恭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君臣名分确立,父子关系亲密,长幼上下和睦。
4、以及其他一些关于礼的观点见解: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转》首服既加,而后人道备,故君子重之,以为礼之始矣。
《五经要义》除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著作传记之外,诸子百家关于礼的理解也很多: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
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
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礼是做人的头等大事。
不按“礼”办事,社会就会瓦解,陷入混乱;人将无法生活。
3、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
[国学常识集锦]国学常识
[国学常识集锦]国学常识国学常识篇1:国学常识需知之风俗礼仪篇小学必学的国学常识:风俗礼仪1、古代节日习俗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学国学礼仪心得体会(精选3篇)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通过对国学礼仪的学习,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礼仪的博大精深,它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将去深入的学习国学礼仪,深刻的理解国学礼仪。
同时希望更多的人知晓礼仪教育是养正之本,更希望所有的老师知晓并行之,使我们的后代可以为家之栋梁,可以为国之重器。
通过国学礼仪的学习,知道了中国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还知道了古人的名言:孔子说“人无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这就说明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礼仪与人、与家、与国的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到:礼是天地之道,天地互礼,日月相顾。礼是人之道,人类互礼,万类相济。互礼为敬,故曰:礼道主敬。而且在《礼记》开篇中说道:毋不敬。
也就是说人类要敬天、敬地、敬祖、敬亲、敬人、敬己、敬事、敬万类。因为敬是人类效仿天地之德的根本:天地互礼,阴阳共存。敬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欲和惰性:制人情,节民性。
在学习中还认识到礼仪教育是养正之本。
其一,礼仪养正是第一教育。古人入小学,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开始,先教同学行为规范,先教同学做人做事。
礼仪,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化良方。而在现代教育中,上学直接教读书,教写字,教知识,教技能,却隔过了“行为规范”这个基础。而且,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只用言教讲道理,很少用身教行礼仪,以致于礼仪成为现代教育的盲区。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2)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2)中国文明礼仪常识文明礼仪常识之一--基本礼仪个人礼仪是其他一切礼仪的基础,是一个人仪容光焕发、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
总的规范为:整洁清爽、端庄大方。
一、仪表仪态礼仪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
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
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
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
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站姿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
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
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坐姿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
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
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
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走姿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
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
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
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
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二、交谈礼仪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
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
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
学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
学国学经典的六大好处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而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常理常道,它的价值历久而弥新,是开启智慧的最好方式。
在工作实践中和读经的体会总结的几点读经典的好处:一、塑造人格,修身养性。
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
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从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高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经典饱含古人的智慧修养,经典是在讲各种规律: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通过读经,很容易就把孩子的道德层面提高。
二、凝神聚力,提高效率。
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较高的专注力、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讲就是这个道理,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三、轻松阅读,提引日己忆。
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四、增加兴趣,增强能力。
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易经》、《论语》、<大学》、《孝经》、《老子》、《中庸》、《孟子》、《文学启蒙》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 字左右。
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
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 6 岁一10 岁时,能主动找书读。
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五、锻炼思维,事半功倍。
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
国学礼文化课程
国学礼文化的重要性
• 总结词:国学礼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社பைடு நூலகம்和谐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 意义。它能够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同 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 详细描述:国学礼文化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国 学礼文化,人们可以培养谦虚、恭敬、宽容等优秀品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和人格魅力。在社会层面上,国学礼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各种礼仪 和礼节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此外,国学礼文化在国家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将礼 作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通过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在现代 社会,国学礼文化也能够为公共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03
国学礼文化的教育价值
培养道德品质
01 仁爱之心
国学礼文化强调仁爱、尊重和互助,有助于培养 孩子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道德观念。
02 诚信为本
通过学习国学礼文化,孩子能够理解诚信的重要 性,培养言行一致的品质。
03 谦逊有礼
国学礼文化提倡谦虚、恭敬的态度,有助于孩子 养成虚心学习、待人有礼的品质。
国学礼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 总结词:国学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 演变和传承。在现代社会,国学礼文化正逐渐得到重视和推广,成为中华文化 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 详细描述:国学礼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周朝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汉唐 等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体系。在古代, 国学礼文化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学礼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和遗忘。然 而,近年来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推广,国学礼文化重新得到重视和关注。许 多学者和教育机构开始研究和传播国学礼文化,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教 育等领域。国学礼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 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学礼仪教案范文
国学礼仪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国学礼仪一、教案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国学礼仪教育,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礼仪,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介绍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国学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国学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国学礼仪的常见形式和仪式等。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形象图片,引发学生对国学礼仪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习的动机。
步骤二:讲授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国学礼仪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尊重、规范、庄重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学习起源和发展历程(15分钟)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国学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深厚底蕴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四:了解重要性和意义(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学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总结讨论结果,以便于后续学习的深入。
步骤五:学习常见形式和仪式(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国学礼仪的常见形式和仪式,如鞠躬、双手合十、打招呼等,并通过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
步骤六:小组合作实践(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种国学礼仪形式或仪式进行实践和展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锻炼自我表达能力。
步骤七:总结与展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国学礼仪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讨论和总结。
四、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程度和表现,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与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五、教学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深入了解国学礼仪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六、教学反思和建议:教学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国学礼仪的知识和能力。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及个念想5篇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及个念想5篇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国学经典心得及个念想5篇,希望大家喜欢!学习国学经典心得及个念想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
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
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
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
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
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
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
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
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
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知文明懂礼仪作文参考8篇
知文明懂礼仪作文参考8篇作文是我们表达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媒介,作文要想有深度,必须在审题时抓住题目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思考,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知文明懂礼仪作文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知文明懂礼仪作文篇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作为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应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对于华夏儿女而言,讲文明,懂礼仪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在生活中如何实现讲文明懂礼仪呢?可以从以下的三方面细说。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家。
在家里见到长辈要有礼貌的问好。
对长辈不可以顶撞,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尊老爱幼,团结兄弟姐妹。
懂得互帮互助,经常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长辈们一起共餐时,要等长辈先动筷子!你才可以开始吃。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能发出声音。
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夹菜时尽量夹靠近自己面前的菜。
饭吃完,要等长辈先离开,你方可走。
去别人家做客和玩时,进去时记得先敲门,未经准许,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与人交谈要有礼貌。
别人给你递东西时,要用双手去接。
回到家记得跟父母报平安,离开家也要跟父母说一声。
学校是我家,学校是孕育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
首先在学校遇到老师要鞠躬并问好,见到同学要打招呼,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不说脏话粗话,不骂人,不说伤害同学的话。
不做对同学无礼的事。
向同学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学同意后再拿,并及时归还,还要致谢!诚实守信,说到做到,有错就改,答应别人的事情要按时做到,借他人钱物及时归还。
待人要有礼貌。
每周一升国旗时准时参加。
列队整齐,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直至升旗完毕,认真聆听国旗下的讲话。
社会是一个人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的地方。
在公交车上总会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那么你会主动给他们让座吗?看到老人小孩孕妇要主动地给让座,这是一个人文明素质的体现。
在马路上不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出门走楼梯靠右行,过马路走人行横道,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学国学知礼仪幼儿园办园目标
学国学知礼仪1.明确国学教育的目的国学教育涉及面很广,因为国学本身的范围很广,不仅有经典的文学古籍,还有相应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等,幼儿园在开展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国学教育初衷,围绕国学教育目的来组织国学教育活动。
对于幼儿园国学教育,其主要是借助国学中的优秀内容,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推进幼儿园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
同时在幼儿园国学教育中,要关注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感知,指引幼儿在耳濡目染下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国学教育活动时,应该充分把握其教育目的,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完成国学教育,为幼儿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
2.合理地选择国学内容当前很多幼儿园或者是其他教育机构,都特别推崇幼儿读经运动,阅读的内容主要是被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古诗词等,但是这些内容对幼儿来说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所以在实践中,要想更好地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就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国学教育内容。
事实上除了经典文学作品外,国学还包含艺术、文学、科学等各个方面,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来引入教育内容,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国画作品、优美音乐、民间游戏等,以此引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国学内容。
3.德育智育相互渗透幼儿天生贪玩好动,幼儿的天性与传统教育思想中以智育为核心的观念是存在矛盾的。
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将国学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中,同时防范国学教育出现功利化的现象,强化国学教育在立德树人上的优势,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德育智育的良好融合,要注重两者的渗透,如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国学教育与幼儿园日常规则结合起来,引导幼儿根据国学中的相关内容,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健康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对幼儿进行引导渗透。
幼儿教师可以将国学教育融入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在自我活动中体会国学中的道德内涵,并自觉践行国学中蕴含的健康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了一个叫程子的人。程子是个博学善 辩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别高兴,“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就 是说当时两个人都在车上,就把车都停下来,两个车盖紧紧地靠在一起, 两个人各自坐在车上,谈了很久,非常亲热。孔子还回头对子路说: “拿一束帛赠给程子先生!”子路不太愿意,他对孔子说,“我听说, 士人不经过中间人的介绍,女子出嫁而不经过媒人的介绍,君子对于这 样的人不和他们相交,因为这是礼节的问题。”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 是第一次碰见,没有人从中介绍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规矩,居然还叫 我送东西。孔子劝子路说:“《诗经》上说,‘有一个美人,眼睛清澈 明亮而宛丽。邂逅相遇,正适合我的心愿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 子这样的贤士,在这时候不赠送给他,则终生不能见到了。子路你就按 我的话去办吧。”孔子路上偶遇贤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样高兴。他 的那种“倾盖而语终日”的亲热劲头,那种子路送“束帛”的告诫,都 可想见孔子是个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的人。
你知道哪些国学经典?
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
《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 《元散曲》《明清小说》 《书法艺术》 《中国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感恩
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敬父 母
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
惜…… 诚如斯言,当善待父母,父母是个
宝……
恩
学习国学有什么好处呢?依愚见: 1、可以帮助我们做幸福的人。真正学国学的人不怕坐冷板凳, 不热心名利追逐,心静并且心安,这是世上最幸福的回报; 2、可以帮助社会趋向安定。因为真学国学的人不搞名利争斗, 社会自然就安定多了。大家如果都这样,世界也就太平多了; 3、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古今、预知定数。真学国学的人,往往是 大智若愚的,看似呆头呆脑,其实清楚明白。知古今,则一切虚 假的东西,不能轻易欺骗;知定数,则许多可能的危险,或能预 料,或能避免,如不能改变,也能安然接受。 例子省略了,书中自然有的。总之学国学能帮助我们做人。年轻 人如能认识学国学的好处从而投身其间,善莫大焉。
孔子
他是谁?
知国学懂礼仪
常感恩
论语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 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 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 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 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 《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 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 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 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 《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 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 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