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概论论述题完整总结
1.试述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答:首先,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最早的传播方式是原始的、简单的,不仅信息的内容并不复杂,而且表达信息的符号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也相当简单。
在古代,简单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要求有复杂的传播形式。
而到了近代和现代,简单的传播形式就无法表达复杂的生活内容。
(2)由此可见,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致的。
正是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上生产力发展促进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才一步步发展起来。
其次,尽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最早是十分简单和原始的,但同时却是多通道的、多样化的,也就是说人类对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及这两类系统的信息符号是并用的,既有口头语言,也有手势语和各种图像、图形的符号集。
(1)目前,在有些民族如澳洲土著居民中,还使用着一种十分复杂特殊的手势语。
可是,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15世纪中期印刷机的出现,人类兼用的视听两种通道开始分离,社会信息沟通以视觉通道为主。
(2)本世纪以来,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广播电视相继问世,听觉通道、视觉通道和原来的印刷媒介的视觉通道、文字符号都共同被全社会所使用。
到今天,网络传播又成了时代的宠儿。
(3)这些都一再说明了,正是出于社会需要和实际可能,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不断完善,朝着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和日益改善的方向发展。
2.试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差异答: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不同之处主要是:(1)传播学重视理论研究,而新闻学重视业务研究。
初期的新闻学著作大都是有关业务方面即采访、写作、编辑等内容的,后来研究领域虽有所拓宽,进而总结和评述新闻事业(主要是报业)的历史,但新闻理论的专著却并不多。
而新闻理论多半论述新闻的本质、本源和特性,以及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等,研究的角度、范围都很有限。
由此可见,新闻学的研究路线是:实务一历史一理论。
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
传播学模拟试题及答题要点_一_
二、简答题 1.答题要点:(1)定性与定量的界定。(2)方法论的差异。(3)操作方法的差异。(4) 适用范围的差异。(5)有缺点的比较。(6)强调互为补充。 2.答题要点:(1)什么叫危机事件?(2)危机事件、大众传播、政府的关系。(3)结 合相关理论(尤其是信息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对这一问题作出简要评价。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For Evaluation Only.学派 2.达拉斯•斯密塞 3.实地调查法 4.《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5.数字电视
答题要点
一、名词解释
. (1)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
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对传播学的贡献: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符号互动论;佩恩
. 基金研究。 (2)达拉斯•斯密塞是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受众劳动论”著名于传播学 界,认为传播业的主要商品是受众。
(3)这一概念在中国被引进的状况。(4)中西语境差异的比较,以及这一差异的后果。(5) 自己的简单评价。
3.答题要点:(1)概述三十年来中国传播学发展的重要事件和历程,重要成就和不足之 处。(2)对传播学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评价:学科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
二、简答题 1.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比较。 2.谈谈你对危机事件传播的认识。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摘要:一、引言1.问题背景和重要性2.论述题答题格式概述二、新传考研论述题类型1.单一主题论述题2.对比分析论述题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三、论述题答题步骤1.审题与构思2.搭建论述框架3.填充论述内容4.总结与升华四、论述题答题技巧1.逻辑清晰2.论据充分3.文字表达能力强4.创新思维五、实战演练与案例分析1.单一主题论述题案例2.对比分析论述题案例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案例六、结论1.论述题答题格式的重要性2.提高论述题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引言1.随着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
论述题作为考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答题格式和技巧对学生的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论述题答题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言、论述主体、论述论据、结论。
在引言部分,考生需要简要介绍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论述做好铺垫。
论述主体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论述论据是支撑观点的基石,要求考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与升华,强调观点的提炼和展望。
二、新传考研论述题类型1.单一主题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展示专业素养和分析能力。
如:“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发展?”2.对比分析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比两个或多个对象,分析异同,体现辩证思维。
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有哪些异同?”3.结合实际案例论述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突出应用能力。
如:“以某知名媒体为例,分析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策略。
”三、论述题答题步骤1.审题与构思:在答题前,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意,构思文章结构。
2.搭建论述框架:根据题目要求,搭建文章的整体框架,明确论述主体和论据。
3.填充论述内容:在框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述。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论述题
23. 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有哪些新的课题?答:在21世纪的今天,⼈类已经进⼊了⼀个⾼度信息化的时代。
社会信息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引起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扩⼤和研究课题的转换。
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未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将会是对整个信息社会的研究,除了⼤众传播的⼀些传统课题将会继续受到重视对,对“新传播技术的普及和利⽤所产⽣的社会的,⾏为的,⼼理的影响”将成为效果研究的重要内容。
另⼀位传播学者萨尔⽡焦认为,新媒介研究与传统媒介研究对“效果”和“影响”的把握上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传统的研究主要是从个⼈态度或⾏动变化的⾓度考虑问题;⽽由于新媒介的使⽤本⾝就意味着个⼈⽣活和⾏为⽅式的变化,其普及过程所需时间⼜极为短暂,因此,传播学者所直接⾯临的,是新技术,新媒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和宏观效果问题。
新课题研究应包括:1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相互关系2社会⽣活和⾏为⽅式的变化3“住处沟”“知识沟”与社会平等4信息泛滥的社会结果5信息社会中的社会病理24. 电脑联对传统的⼤众传播意味着什么?答:电脑联业即构成对传统的⼤众传媒的挑战和冲击,⼜为⼤众传媒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总体来看,电脑联业的兴起和发展,给⼤众传媒带来巨⼤的市场竞争压⼒。
作为信息⾼新科技产物的国际互联,具有先进性,互动性,⼀、论述题:1. ⼤众传播的⼀般性功能有哪些?答:传播的⼀般性功能分为两个层次:⼀是从⼼理学的⾓度分析传播的个⼈(个体)功能,⼆是从社会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的⾓度分析传播的社会功能。
前者涉及的范围多半属于⼈际传播,后者则专指⼤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众传播的四⼤社会功能是拉斯韦尔提出的:1环境监测的功能,即⼤众传播具有的传播各种新闻和信息,为⼈们提供决策和⾏动的依据的社会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即⼤众传播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所实现的社会整合功能3⽂化传递功能,即⼤众传播承担的传递知识,经验,价值观的教育功能4由赖特提出的⼤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
所有新传考研高分答案,都离不开这11个答题套路!即将进入九月份,大家各科的笔记都已经完善的差不多了吧?学姐最近听到有很多小伙伴吐槽,新传笔记实在是太多了,大约50万字,传播学一科就写了两本,背也背不完。
你是否也遇到了类似令人头秃的问题?其实呢,问题不在于笔记本身,更多的知识积累只会让你知识储备越来越扎实。
关键还是要看自己如何把笔记内容运用发挥到极致!抄下来,背下来不是最后一站,答题写出来才是根本呀!接下来学姐手把手教你,如何利用自己的笔记进行输出,呈现完美的答题逻辑。
不为别的,只为助你专业课冲130+!一、论述题开头结尾1定义阐释法大家的笔记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例如大众传播、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等,这些基础的概念一定要记牢,至少应把其要点记清楚。
这些基础的概念可以作为初学者的论述题开头,将题目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解释清楚,能够让老师看到你扎实的基础,也是很不错的呢!•社会化媒体是否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开头示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生态心理学》和《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了“把关人”概念,1950年怀特将它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后来麦克内利、巴斯等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把关人”是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从传统媒体到门户网站时代,媒体编辑承担了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并占据市场后,传统把关人的作用开始弱化,逐渐让位于基于推荐引擎的商业媒体的“人工”与“机器算法”,“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媒介生态为用户赋权,冲击了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地位。
木铎解析:这道题目的开头,其实就是将大家笔记上的“把关人”的演变做了一个总结写出来。
把概念写出来,其实是比较稳妥的一种开头形式,不会非常亮眼,但是能够让你有一个还不错的分数。
所以大家笔记里的基础概念一定要记牢啦~2对比法•分析大数据理念和方法对传统新闻业的启示?答题开头示例: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最新版)目录1.新传考研论述题的概述2.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3.新传考研论述题的实例分析正文【新传考研论述题的概述】新传考研,全称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中国大陆地区高校选拔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重要方式。
在新传考研中,论述题是占据分值较大的一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在回答新传考研论述题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答题格式,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和逻辑性。
一般来说,新传考研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引言:简要介绍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和背景,为后续论述做铺垫。
2.理论阐述:详细阐述与题目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包括概念、特点、发展历程等。
3.实例分析: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具体的新闻传播现象或案例,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4.结论:总结全文,强调新闻传播学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新传考研论述题的实例分析】以“论述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挑战与机遇”为例,我们可以按照上述答题格式进行解答:1.引言:简要介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理论阐述:阐述新媒体的概念、特点以及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同时,介绍传统媒体在应对新媒体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如媒体融合、转型升级等。
3.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案例,如某家报纸通过媒体融合策略实现成功转型,或在新媒体平台上取得显著传播效果等。
4.结论:总结全文,强调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挑战时,应积极寻求转型升级,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过程中,遵循正确的答题格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答案,提高得分。
论述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论述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题型,它要求考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以下是论述题答题的一些技巧和方法:1. 理解题目要求:-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要求和分析的重点。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指令性词汇,如“论述”、“分析”、“比较”等。
2. 构建答题框架:-在草稿纸上或脑海中构建答题的大纲或框架。
-确定主要论点和次要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撰写开头段落:-开头段落应简洁明了,直接引入主题。
-可以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一个有趣的事例或一个定义,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主体段落的展开:-每个主体段落应围绕一个主要论点展开。
-使用事实、数据、例子和引用来支持论点。
-确保论据充分且逻辑清晰。
5. 使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论证方法,如归纳、演绎、比较、对照等。
-保持论证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6. 结尾段落的总结:-结尾段落应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
-可以提出一些前瞻性的问题或建议,以展示深度思考。
7. 语言和表达:-使用清晰、准确、规范的语言。
-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和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
-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8.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和撰写答案。
-如果时间紧迫,先写出主要论点和论据,再回头补充细节。
9. 审题和检查:-答题结束后,仔细审题和检查,确保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检查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是否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
10. 练习和反思:-平时多练习写作,尤其是论述题的写作。
-写完后,反思自己的答案,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
通过以上技巧和方法的运用,可以提高论述题答题的质量和效率。
记住,良好的组织结构、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是论述题成功的关键。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对于新传考研的论述题,答题格式通常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 开篇引言,首先要在开头引出论题,简要概括自己的立场和
观点。
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数据、事实或者名人名言来引出论题,
让读者对你的立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论述主体,在论述题的主体部分,需要围绕论题展开逻辑清
晰的论述。
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列举相关的案例、数据或者
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展开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3. 对立观点的反驳,在论述题中,也需要考虑到对立观点的存在。
在论述时可以适当引入对立观点,并进行分析和反驳,展示自
己观点的合理性和优势。
4. 结尾总结,最后需要对整个论述进行总结,重申自己的立场
和观点,并指出论述的重点和亮点。
可以适当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在回答新传考研的论述题时,需要注意逻辑性、条理性和严谨
性,确保自己的观点清晰明了,论证充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偏颇和主观臆断,力求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提高答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传媒热点论述题答题技巧
传播学热点答题技巧其实有的小tips,我觉得必须是考研进去深水区才能理解的。
我的表达能力不太好,对于难理解的我尽量举例子,我希望可以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1、要正反两方面答,辨证地看,不能一刀切地说,好或者不好。
2、有些题最后不要忘记网民的力量。
3、某些题落脚点在政治、经济权力上。
例如答电影的题,要分电影本身内部“文本符号”和外部“票房利益和经济链条”。
4、自己头脑装一个传播学框架,遇到没有思路的题,就一一往框架上卡。
总能找到思路。
但是,注意,传播学的框架远远不是5w这么简单。
自己在看书的时候慢慢搭建,看到一点就塞进去,到最后就会有一个自己的框架。
5、遇到不会的题,可以纠着题干多问“为什么”。
总能找到思路。
(不过这个不是适合所有的题)6、字写大点,条理清楚一点儿,每个论点后面最好举例子。
所以复习的时候多关注时事,时事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应付北大的出题点,还可以用在自己的例子上。
7、不要抱着押题的心理去复习,这样的同学往往复习不好。
经常考完出来听有同学抱怨,背了那么多,结果都没考到。
这些同学一定是考研没有进入深水区。
要知道押题是一种水平,而不是靠运气。
深水区的同学对出题思路的把握都很准。
传媒人论坛(/bbs/)会员云开月明搜集分享!最后可以针对答题,整理出1、现状的描述:如当今我们处在媒体个人化、全民媒介化、虚拟真实化、社会网络化、风险社会等大环境中。
2、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如社会转型、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分化、数字鸿沟的出现,等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
3、对策:可以从a、媒介:自律、把关;b、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c、政府: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d、社会:学校教育、宣传等方面来谈。
论述题的技巧方法
论述题——“有人说互联网会带来传媒的革命,谈谈你的看法”——传播小王子第一段【盖帽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之广涉及达到媒介生态(环境)、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习惯、受众的地位、信息生产及传播的方式、信息效果的评估的方式等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革命性的。
第二段【肯定影响】1、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生态,包括了对媒体的生存环境、媒体之间的关系、传媒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媒介管理监控制度的改变。
2、互联网促使了媒介之间的融合,并出现了媒介融合(如IPTV)、跨媒体经营的现象,许多传统媒体开始转型,不仅从事传统的媒体行业,而且开始向多种媒体领域进军,实现跨媒体经营。
3、互联网改变了传媒信息生产的方式,网络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源渠道,互联网渗透到信息的生产、制作、流通、接受及反馈的各个环节。
4、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受众角色及地位,受众的主体性空前强化,重回主体性,并掌握了信息的接近权、发布权。
5、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使传媒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极大的延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的交互性开始显现,互联网成了媒体的新阵地。
6、互联网改变了传媒行业的从业者的工作方式甚至是工作性质。
它对传媒业的传统工作方式提出了严格的挑战,传媒的时间、价值、信息量、深度、视角等各个层面的观念,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以上论证,笔者认为,“互联网会带来传媒的革命”,甚至,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带来传媒的革命”。
第三段【适度批评】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它属于工具的范畴,若果认为互联网出现就是一场传媒的革命,虽然有其中的道理,但也存在着对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所产生的作用的夸大,甚至存在着“技术决定论”的嫌疑。
1、互联网没有动摇传统传媒的根本地位,任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会对传媒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但这一影响都会伴随着新的媒体技术的出现而逐渐冷却。
也就是说,“革命”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不会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有一个消温的过程,正如电视的出现对此前的媒体产生过“革命”,但这个革命,也将成为历史。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
新传考研论述题答题格式在考研备战过程中,新传专业的考生们经常会遇到论述题这一考查形式。
论述题在考研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考生需要具备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这类题型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因此,掌握适合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格式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明确的论点、有力的论据、清晰的论证结构和合理的结论。
在回答论述题时,考生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论点,即要明确自己在论述中所要表达的观点或立场。
论点的明确有助于考生在论述过程中保持逻辑性,避免跑题或偏离主题。
其次,论述题的论据应该是有力的、可靠的,能够支撑考生的论点。
新传专业的论述题常常需要考生引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成果或案例分析来支撑自己的论点。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积累新传领域的知识,做好论据的准备工作。
在论述题的答题结构方面,新传专业的考生可以采用“明论点、列论据、析论证、得结论”的答题模式。
具体而言,首先在论述的开头要明确论点,接着列举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这样的答题结构清晰明了,有助于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有条理地展开论述,展现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
此外,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还需要考生注意论述的深度和广度。
在论述题的答题过程中,考生不仅要深入挖掘论题的内涵,展示自己的理论功底,还要广泛引用相关的案例或研究成果,拓展论述的广度,展现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术视野。
总的来说,新传专业的论述题答题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清晰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多做论述题的练习,积累新传领域的知识,提升论述的能力。
同时,注意论述题的答题格式,合理安排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的结构,有助于考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希望考生们在备考中能够认真准备,自信应考,取得理想的考研成绩。
传播学教程答题技巧
传播学教程答题技巧传播学教程——基本理论阐述+实际应用考点一、总论三点基本知识点——有机串联理论要点——代表性的理论方家、复杂理论要点问题切入点——找准切入点,套用理论分析二、分论 1、解剖麻雀法——每章节的标题、核心内容2、联系实际法——共识性、普遍性、公理性的知识点解决当前问题(广告案例/新闻事件/文化现象)①学习一种理论思考其可以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如何解决②不考有争议的理论点3、对症下药法——了解厦大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特点命题老师的学术特点和命题风格陈培爱—广告原理探讨,广告和传播的融合黄合水—广告心理学,品牌研究,品牌资产陈艳如—社会主义背景下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媒介与爱国主义的关系黄星民—华夏传播研究,传播学本土化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对信息传播现象的理解认识三、试题分析1、命题特点(重传轻新闻)题型1)基础性知识点——传播的实际问题①名词解释②简答③论述题的理由论述2)开放性除了基本要点,其他全是平时积累论述3)时代性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论述4)实用性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维持当前传播制度考察理论驾驭力,问题分析力5)学理性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①简答②论述2、命题评价评价——1)灵活性传播理论的实际应用论述,自圆其说即可2)创新性问题意识论述建议——1)理论是手段,解决问题才真——理论和问题有机结合2)课后题3)清醒头脑,认清形势,关注现实——熟悉命题老师的学术点,翻阅相关杂志答题技巧1、名词解释(基础的理论阐释)1)术语类:基本/核心概念——定义+内涵总—分—具体2)理论类:观点、理论、假说——①谁+②何时+③何书+④背景+⑤提出×观点(性质)⑥具体观点+⑦意义+⑧不足(产生后果)3)人物类:著名理论家、代表著作、观点——①国籍+②身份+③从事何研究+④代表著作+⑤重要观点+⑥影响4)文献类:有关传播研究、现状的著名文章、著作、文件。
与理论、人物交织——①作者、时间、出处、内容、倾向+②产生背景、作品性质、影响5)传播事件:有关传播的著名事件、组织、案例——①事件性质、发起人+②形成原因、发展、结果、影响答题要点:1)遵循教材+适当展开2)语言难答,举例作答2、简答题(基础的理论阐释)答题格式:观点+逻辑分析按一定逻辑顺序组织好答题要点;先描述定义—特点—影响答题要点:1)不遗漏要点2)答要点+展开解释3)层次分明4)时间安排得当,可先列点,留白待后来解释;先易后难5)不留白、不创新3、论述题(最重要)答题格式:问题切入点+ 逻辑性││关键点+平日积累概念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过程+评价、分析影响1)小论文的写法叙述理论,阐述事实(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解决问题(基础的理论阐释+分析出结果)2)视野开阔,文笔流畅,理论透彻,创新见解答题要点:1)以教材为准,有创新2)引经据典3)分层次,首段首句为中心思想4)最后答,不留白。
高校传播学论述题分析及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传播学方向试题1.试题:简述Web2.0对传播学的意义【分析】众所周知,Web2.0是当前中国传媒业的热点问题之一。
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崛起的今天,业界和学界的传媒人都对此高度关注。
Web2.0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对整个传媒行业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新闻传播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启示。
因此,Web2.0的研究对于当前传媒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解答这道题目,首先应该对Web2.0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从传播学的角度去阐释Web2.0在传媒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得出其对传播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Web2.0是近年网络传播的热门概念。
一般来说,它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是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而Web2.0则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1.0到Web2.0,从模式上讲是单纯的由“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于Web2.0讨论,主要采用Web2.0典型应用案例介绍,加上对部分Web2.0相关技术的解释,这些Web2.0技术主要包括:BitTorrent下载、维基百科(Wiki)、社会网络(SNS)、博客(BLOG)、网络标签(TAG)、丰富站点摘要(RSS)等。
普遍认为,Web2.0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个人媒体”,它摒弃了传统互联网“网络-人”的信息交流模式,按照“人-人”对话的模式,使网民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的受众变成主动的受众、从内容的消费者变为内容的创造者,并以个人用户为传递、发布信息的中心,通过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渠道,将个人化、分散化的个人媒体连结成一个交互化、社会化的网络。
Web2.0的核心理念之二是“去中心化”。
在web2.0的技术结构中,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
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
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明确论点:在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论点,即对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2.搭建论述结构:将问题分解为几个方面,确定各个方面的顺序和逻辑关系,形成完
整的论述结构。
3.提出论据:在每个方面中,寻找相关的理论或实践支持,提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
点。
4.总结观点:在论述的最后,对所有论据进行总结,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回应论点,
完成整个论述过程。
此外,在答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清晰、准确:在回答问题时,要保持语言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棱两可或模
糊的词汇。
2.逻辑严密:在搭建论述结构时,要保证逻辑严密,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不合逻辑的
情况。
3.论据充分:在提出论据时,要保证论据充分,能够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4.回应问题:在回答问题时,要紧密围绕问题进行回答,避免跑题或离题太远。
综上所述,新传论述题答题模板需要明确论点、搭建论述结构、提出论据和总结观点,同时要注意语言清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和回应问题。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
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谈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下)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
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1.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
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
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传播学论述题真题答案解析
传播学论述题真题答案解析随着现代媒体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播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与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播学研究中,论述题作为一种常见的考题形式,要求考生深入思考并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特定问题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下面就进行探讨。
传播学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学科领域,涵盖了传播过程、传媒机构、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而论述题的提问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关于传媒发展趋势的问题,也可以是关于媒体效果的问题。
不同的问题背后对应了不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考生应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当的理论和实证材料进行论述。
在回答论述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核心要点,从而选择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例如,可以从媒体效果的角度来讨论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引用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相关理论来解释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通过引用实证研究来支持论述,比如引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时间观看暴力电视节目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倾向等。
然而,在论述题中,单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考生需要层层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论述。
例如,在讨论媒体发展趋势的问题时,除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分析,还可以从媒体内容的多样性、传媒机构的商业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此外,考生还可以运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论述分析。
除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历史案例也是论述题中常用的论证材料。
通过借鉴历史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例如,在讨论传播媒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时,可以引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结合国家政治经济变革的案例,来论述新媒体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此外,考生也可以运用多种解释框架,如技术决定论、文化决定论等,来解释媒介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总之,需要考生具备宏观思维、多角度思考和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相关理论、实证研究和历史案例,结合自身观点和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论析和解读。
对于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来说,论述题的回答不仅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是对问题全面思考的体现,因此需要充分准备和自信面对。
再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
再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一、紧扣主题,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
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1.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
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
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问题的充分分析与思考是动笔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会犯读题不清导致离题的错误,对此大家必须深刻警惕。
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
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有人说中国功夫分练法和打法,练法用力不用巧,追求的是“内力”的增长;打法用巧不用力,追求的是同等的“内力”下的更强战斗力。
这是一篇专注于“打法”,专注于答题技巧的经验贴。
首先说一下本文的结构。
文章大概分为两部分部分——1)第一部分是编者整理的厦大14年的3道论述题的答案以及一道13年论述题的答案(试述大公报百年史,一道很经典的新闻史论述题),每道题后面都穿插有简单的点评,约1.2万字。
2)第二部分是我综合自己的答题经验和对其他19位参与本书编写的学长/学姐的答题方法的感悟总结的一些尚不是很系统的传播学答题方法。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
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路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商业性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2.深化改革:1)打破条块分割;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
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
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
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传播学论述题答题技巧有人说中国功夫分练法和打法,练法用力不用巧,追求的是“内力”的增长;打法用巧不用力,追求的是同等的“内力”下的更强战斗力。
这是一篇专注于“打法”,专注于答题技巧的经验贴。
首先说一下本文的结构。
文章大概分为两部分部分——1)第一部分是编者整理的厦大14年的3道论述题的答案以及一道13年论述题的答案(试述大公报百年史,一道很经典的新闻史论述题),每道题后面都穿插有简单的点评,约1.2万字。
2)第二部分是我综合自己的答题经验和对其他19位参与本书编写的学长/学姐的答题方法的感悟总结的一些尚不是很系统的传播学答题方法。
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报业性质的定位。
请结合此后30年中国报业运营体制的嬗变,说说你对报业这一定位的理解。
1.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改革思路公共性理论,历史,现实商业性结论——方向正确,成就巨大,应该继续坚持2.深化改革:1)打破条块分割;2)治理泛娱乐化问题1978年,国家出版局在全国报纸经理会议上正式宣布报社企业化经营的决定,1992年,随十四大的召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我国传媒业明确了对新闻事业“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属性认定,即传媒业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履行营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保障中央政令畅通等重要职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毫无疑问属于上层建筑。
但就它为社会提供经济活动和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知识、娱乐而言,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这一对传媒“身份”的认定推动了传媒业的加速发展。
2012年我国电视业广告收入超过1000亿元,并形成了成熟的电视、报纸、杂志、电台、手机为主体的立体传播网络,较充分满足了公众的信息获取与娱乐欣赏需要,成就是巨大而值得骄傲的。
而取得成功的原因,根本上在于“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改革方向抓住了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是符合新闻事业客观规律的做法。
以下我将分别陈述——一.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坚守公共性底线,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新闻事业具有公共性,应该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
构成西方现行传播规范理论的基础的作品之一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前提就是”传媒业是公共机构,新闻出版应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对传媒公共性的认识,虽然各学者的表述各异,但无疑不强调新闻业应以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为原则,为社会与公众服务。
再早一些,塔尔德强调印刷意味着民主,杜威则希望通关传媒改革实现公共教育以出尽民主政治的发展。
在实践中,西方传媒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但其通过传媒努力推动社会改革的动机与效果都值得肯定。
在社会主义国家,传媒的公共性不仅得到尊重,而且为历代社会主义理论家与传媒理论家所强调。
列宁认为“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刘少奇说“党依靠你们的工作,指导群众,向群众学习”。
中国历代新闻理论家和党的领导人对新闻工作公共性的认识与探索归根总结为喉舌论,即认为“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带动了其他各方面的变化,但是总体上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期间传媒业坚守事业性质,以公共利益至上为核心追求,发挥了社会上的“定海神针”的效果——它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全国人民指明方向;它既是传达政府政策与国家法律法令,保证上情下达,从而整合了社会力量;同时它努力做到下情上达、下情互达,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整合。
不仅如此,在诸如汶川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面前,传媒起到了独特的社会动员作用。
而最近的例子是13年央视推广的光盘行动,推动了良好生活、消费习惯的普及,传播了正能量。
尽管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激烈的传媒竞争,我国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些“有偿新闻”和“星腥性”问题,但我国传媒业提供的新闻产品总体而言是严肃正面的。
坚守新闻的事业性质是坚守新闻公共性的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此做法完全正确。
二、企业管理,尊重了新闻事业的商业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斯拉姆指出新闻事业的经济功能,认为它“不仅能通过经济信息的搜集与传达为经济服务,而且本身就是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可以开创经济行为”。
从历史上看,以经济指导知道新闻事业的发展是新闻业的进步,甚至有学者将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刊视为真正新闻事业的开始——廉价报纸经济上的独立为它们摆脱对政党津贴的依赖,从而从观点纸变为真正的新闻纸成为现实。
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申报》、《大公报》等著名大报无一不同时是著名的商业报纸。
邹韬奋也强调过报纸经济独立的重要性,认为在“不违背我们事业性的范围内,必须尽力赚钱”。
企业管理为我国新闻事业带来的,一则是对内部的资源整合,二则是对受众需求的重视。
尤其是对后者的关注,使我国新闻业这一方面不断扩大报道面,确立了以信息为中心的新闻观念,打破了建国初期一味强调报纸宣传功能的误区,满足了广大受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放大的的信息需求。
同时对传媒商业属性的尊重也带来了电视及其他媒体对传媒的娱乐、教育功能的认识深化和相关节目的巨大发展。
尤其是省级卫视的崛起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传媒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先行。
乃至在宣传方面,对受众需求的重视与研究使媒体更重视宣传方法,也使我们的宣传更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电视广告收入超千亿,广播广告收入实现连续10年以上的两位数增长,同时互联网等媒体也实现了高速发展。
企业管理尊重了传媒的商业属性,促成了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综上,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尊重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而提出的管理思路,符合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并指导传媒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路无疑是正确的。
1、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蛋疼的问题——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对于我们而言,可能是因为参考书这么说,但是对于批卷老师而言,显然“参考书说”不能作为一个有说服力、证明理论或者主张正确性的“理由”。
对一个主张的论证,应该同时有三大要素——理论、历史与实践。
理论方面,一般来说要举出2个以上的相似观点,造成一种“大家都这么说”的感觉;历史方面,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联系实际”;至于实践,要嘛选用当年的新鲜案例,要嘛选用已有定论的代表性案例。
2、复习过程中吃透真题很重要。
事实上我对本文的第一部分即“公共性与商业性”的论述其实和我在复习时准备的13年论述题“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传媒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有很多的相似性。
(“从新闻事业的性质谈对消费苦难现象的认识”一题见PXXX,以主编点评形式有引用)3、再接着说真题,通过对过往题目的分析可以了解你所报考学校的命题风格。
例如厦大的命题风格特别着重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功的考察,例如新闻事业的性质、舆论、新闻自由这样的题目都是反复考察;同时厦大特别关注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04年考了外媒歪曲化中国,10年考了海峡两岸对国庆阅兵的解读,13年专硕考了丰田“滑龙”广告、国际广告等(今年的复试笔试真题也是这个)。
类似这样的规律需要大家自己去总结并且以此引导自己的复习。
4、还是说真题,大家在阅读本书时要重视去总结当今的热点,例如在14年中共出现15次的媒介伦理问题大家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准备。
5、寻找机会适当展现自己的思辨性和阅读量以及视野宽度,要“敢写”。
坦白来说本文不聊塔尔德、库利、列宁什么的,或者起码说少聊几个,并不会影响内容整体的表达。
但在考研中我们要寻找一切适当的展现出自己老师希望看到的东西的机会,包括大阅读量、逻辑性和思辨能力。
6、专业课考研定律,你复习最好的东西一定会考到。
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答案的非唯一性,你在答题时会不自觉地把你最熟悉的内容带入答题中。
2、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技术决定论vs 社会决定论Noam 的观点解析——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需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5w——传播者:三类传播者,职业化传播者,公共机构,个人受众:媒介素养渠道:建立组织化传播者的社会责任意识,网络媒体采编权内容:打击有害内容,对争议内容不能一删了之效果:大数据时代赋予了媒介更好把握受众特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对受众媒介使用的分析深入了解公众态度,推动决策合理化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技术决定论折如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社会上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是该时代的传播媒介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
但也有部分学者如Noam cook 指出,媒介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前提下,正如他所列举的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互联网技术大发展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面前,我们的社会传播结构乃至社会整体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具体、额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单纯认为媒介技术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期待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应用层面的问题。
就以目前火热的微博为例,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既有“福音”又有“问题”——1)微博带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的话语权和传播能力得到放大,有人认为这会带来社会的民主化与平权化;但正如清华大学李彬教授研究指出的,微博带来的与其说是“话语平权”不如说是“话语平机”,微博时代,社会话语权某种程度正在向“精英阶层”进一步集中的——李彬教授通过对包括郭美美事件等4个公共事件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些话题的舆论呈现出“认证用户制造话题,非认证用户传播话题”的特点。
通俗地说,过去影响你对政治问题的态度的人可能是邻居老王,而影响你对购物问题的态度的可能是单位林姐,而现在则往往是李开复、姚晨等所谓“微博意见领袖”。
2)微博与互联网带来了公民知情权的扩大,但信息超载和信息不实成为很多人的困扰;微博和互联网带来公众表达权的扩大,但这也同时带来了我们应如何行使表达权的问题,造谣、传谣、谩骂、宣泄、人肉搜索、诽谤、侵犯隐私等不文明传播行为渐渐成为社会公害。
类似的“福音”vs“问题”我可以再列举十条甚至更多,单纯的“媒介乌托邦期待”无疑是幼稚的,Noam Cook 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很正要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可能会促进社会发展,但这些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条件下。
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