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西迁重庆

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在南京建立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首都。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慌忙迁都洛阳。
随即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
1由此国民政府开始了面对日本侵略行径选择陪都、行都的历程。
1935年3月,蒋介石率大批幕僚飞抵重庆,策划追剿红军,统一川政。
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注重西南建设,并力图把西南作为今后对日战争的根据地。
3月4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讲演时第一次指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27月,蒋介石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再次指出:"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又说:"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两天以后,蒋介石在另一次讲演中又强调:"日本人无论在东三省或者将来再在华北弄什么伪组织,都不相干,都不足以致我们的死命!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在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了,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只要我们四川能够稳定,国家必可复兴!"3蒋介石还确立了"改革四川的政治,整顿四川的军队,转移四川的风气,开发四川的交通,统一四川的币制"的建设方针。
并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负责筹划、组织和督促,从而为控制四川军阀、中央军势力进入四川以及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顺利地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7月17日,在军事委员会举行的卢沟桥事件第7次会报中,即有各院部会可"另觅小房屋,为机密办公处"的决定;7月19日的第9次会报又决定各机关的"重要文件另易地保存"。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背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背景伟大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而其中许多英雄的壮烈奉献更是让人敬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命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无论是战乱年间的革命先辈,还是现代社会中热血沸腾的志愿者,他们都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英雄们的壮烈背景,思考他们所追求的价值。
一、中国近代历史的国难背景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国难。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等一系列战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
相对于国家的苦难,无数的英雄男儿们选择了迎难而上,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为挽回国家命运而奋斗。
二、兴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壮烈中国革命的先锋们在国难面前嗅到了英勇奋战的呼声。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兴义会议,决定了红军的长征计划。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和严重的缺粮断草的情况,但是他们并未退却,相反,他们选择了奋勇向前,孜孜不倦地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
红军的壮烈精神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无论是身处地方小镇还是大都市,志愿者们都不顾个人利益,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工作中。
他们有的去偏远山区教育孩子,传播文明与知识;有的去福利院照顾弃婴和孤寡老人,陪伴他们渡过艰难岁月。
他们的付出不仅体现了人性的美德,也使我们看到了底层民众在大爱中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背景下的价值追求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背景中,我们看到了英雄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们追求的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民幸福的憧憬。
他们舍弃个人的享受与利益,将爱国和利他精神融入到行动中,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无怨无悔地奋斗。
他们的壮举与利己主义彻底相悖,展现了人性美德的最高境界。
五、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回顾历史,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忘国家的历史经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馆 即被 日军 飞 机炸 为 平地 ; 1 9 3 9
年 因贵 阳频遭 日军轰炸 ,古物再
被迁 往安顺 华严 洞 ; 1 9 4 4年 日军 从广西 逼近贵 J 、 I 、 I , 南路 古物 由 1 5
辆卡车于 当年年底最终运抵 四川
列 。车上 除了吴瀛 带队的故宫押 运 人 员外 ,还有 1 0 0多名荷枪实
皇家珍 宝的散失 。正 是 由于有这 两次 前车之鉴 ,当北平再一次面 临外敌 压境时 ,古物 南迁最终成 了社会 的主流意见 ,国民政府批 准了将 故宫博物院 、古物 陈列所 等机构馆藏古物南迁的计划。
构 的古物和档案 。这五批 南迁 古 物 的 总数 为 1 9 8 1 6箱余 7 2包 1 5 件 1 3 扎 ,其 中文献档 案 约有 4 5 万件 ,图书古籍约有 3 0 万件 , 陶
弹 的宪兵与警察 。 次 日凌 晨 , 专列
秘 密启程 ,为了避开驻 有 日军 的
的渠道分批 南运到上海 的公 共租 界和法租界 的租赁库房 内。 抗 日战争 全 面爆 发 前 夕 , 时 任河南省政府 主席的冯玉祥批准
巴县飞仙岩存放 。
二 为 中路 : 1 9 3 7年 1 1 月, 第
踏上 向西转移之路 。由于 形势危
急 ,政府特别批准动用 国防机制
即可 以征用一切人 力、物 力来抢
运古物 。即使这样 , 仍有 2 9 0 0箱
瓷、 青铜器 、 书画 、 玉石器 、 漆 木
器 、文玩 、珠宝 等共约 3 0 万件 。
古物 尚未来得及运 出 ,南京即被
日军 占领 ,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 的“ 南京大屠杀” 。
抗日的革命故事

抗日的革命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的革命故事。
抗日的革命故事1:350名勇士血战高峰坳熊寿明,生于1917年,193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军校六分校交辎科十四期。
后在国军16集团军170师当少尉见习参谋,先后参加桂南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高峰坳战役。
1942年调到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当连长,参加滇西松山战役和龙陵战役。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熊寿明老人家中,聆听了熊老抗战中的那些峥嵘岁月。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即占领昆仑关和武鸣高峰坳两大要地,并派重兵把守,企图困守南宁。
当时驻守在广西的中国军队奉命攻克昆仑关进而收复南宁,总攻前,第16集团军170师奉命攻击武鸣高峰坳牵制敌军主力,防止敌人支援昆仑关。
中国军队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攻下高峰坳就只有派出一支敢死队直接冲上峰顶摧毁掉日军的据点。
战士们听到要组建敢死队攻击高峰坳,争先恐后的报名,很快350人的敢死队伍就满员成立。
当时在腾翔指挥作战的白崇禧非常感动,他吩咐伙房做了一顿有鸡、鸭、鱼肉的饭菜,并将最好的酒端上了,让战士们好好吃,好好地喝。
敢死队队长冯和刚举起一碗酒对战士们说:“弟兄们,打下高峰坳,就是昆仑关的胜利,就是我军的胜利,让我们奋勇杀敌,为胜利干了”,第二天,敢死队员每人领了两支手枪,6枚手榴弹后,便向高峰坳进发。
高峰坳地势高险复杂,从峰顶可直接看到山下,日军就是利用高峰坳地势高的优势,在坳顶及周边一带相连的重要山头挖战壕,建立碉堡群,并配上重炮机枪,企图以这样“坚不可摧”的防御阻击我军。
12月19日凌晨1时,敢死队穿山林、攀绝壁、越深涧慢慢地摸进大高峰坳顶日军堡垒的对面,在日军看不到的另一侧山头布置阵地。
凌晨3时许,随着机关枪“达达达达”地声音响起,敢死队员们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举起战刀,怒吼着冲向敌人前哨阵地。
日军在梦中惊惶失措四处乱窜,趁着日军混乱,战士们的大刀狠狠地劈向敌人,经过近2个小时的血战、肉搏,战士们占领了高峰坳碉楼附近的山峰。
南京大屠杀资料

南京大屠杀资料图文:南京大实证之一图为南京大实证之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
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XXX和XXXXXX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
南京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XXX 胜利后,甲级战犯XXX被XXX处以绞刑,XXX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文: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图为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
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XXX和XXXXXX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
南京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XXX胜利后,甲级战犯XXX被XXX处以绞刑,XXX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为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图文: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从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
图为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组图:万人坑万人坑万人坑万人坑悲壮的南京守战(图)1937年12月,日军强迫中国战俘自行挖掘壕沟,随后再以刺刀将他们活活刺死,扔进壕沟亲历者说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10余万中国军队死守南京和中山陵,誓言寸土不让、生死与共;这是一场让人不忍回首的战役,无序的撤退中仅有不足半数官兵渡过长江,留下的是数万永沉江底的战友和一座猝不及防的城市。
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它的初衷之壮烈与结果之悲惨令人惊心。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重庆轰炸……从战争爆发开始,XXX就一路南下流亡。
南京,这座当时中国的首都,曾是XXX寄希望最多的避难之所,然而最终陷落了……这对于他和当时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剧痛。
西迁人物事迹

西迁人物事迹在中国古代史上,西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岳飞。
岳飞是南宋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对抗金国入侵的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他主张“精忠报国”,坚持“以死相拼”,在抵抗金兵的征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南宋军队的一面旗帜。
岳飞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除了岳飞,还有许多其他西迁人物,他们各有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
比如郑和,他是明代的著名航海家,曾领航远航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郑和的航海壮举,为中国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一个重要的西迁人物是张骞。
他是汉代的一位杰出使者,曾经率领使节团队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交通通道。
张骞的西行使得中国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促进了中亚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对中国汉朝的疆域拓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迁人物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激励。
他们的勇敢、坚毅、智慧和奉献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正是有了这些西迁人物的拼搏和奋斗,中国才能有今天的繁荣稳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西迁人物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坚定前行。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以西迁人物为榜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迁人物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西迁人物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潮起又潮落:抗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食粮衣料求 自给
近代 西部地 区的经济主 要 以农业 为支柱,而农 业生
区的公路 网。在铁 路方面, 西南除湘黔线到抗 战胜利建 成外,其 它完成 的工程量不 多;在西北, 陇海铁 路 的延
产 却 因资 金 短缺 、技 术落 后 、 自然 灾害 频繁 等颇 为衰 敞,频仍 的旱 荒又如恶 魔般 威胁着 当地人 民的生存。抗 战 时期,东部 沿海主要粮棉 产 区相继 沦陷,西迁后 的国
人 。其 中,机 械工 业 占4 .j 纺织工 业 占2 。5 ,化 0 4; I , 16% 学工 业 占1 . j 2 5j ; ,教 育 用 品工业 占8 2 % 电器 制造 工 .6 ,
职员 ( ) 名
l r人 ( 名) 动 力机 ( 部)
39 6 563 52 25
l40 54 3 3 7 13
8 60 93 20 32
2 2 49 4 5 40
5 4 8 0 7 2
工具机 设备 ( 部)
82 77
5 3 l3
42 30
4 0 95
8 6 41
当时,重 庆的工厂 、资本 、职 工 、工具机 设备 的数 量在 四川 乃至整个 大后方都具有 相 当优势 ,尤其是 工具 机 设备和 动力机设备 几达一 半。因此,重 庆的工业不仅 在 四川 ,而且在 整个 后方都举足 轻重,难怪 乎有人称 重 庆为战时 中国的 “ 工业之 家” 。
农村 经济之维持 ”,要 “ 以全力发展农 村经济”, 达到 “ 粮衣料力 求 自给” 。为此, 国民政 府积 极致 力于大 食 后 方农 业的开 发和投 入 : 在农 业改进 方面 ,注重优 良品 种 的培育,棉 麦病虫害 的防治,化肥绿 肥的推广 以及农 业生 产工具 的改进;在水 利方面,要 求须设 “ 门之机 专 关与人材 ,作精 密之考察,通 盘之筹划 ”。J I 的西部 i, B- ] " 不仅 有 了大型农 田水利灌溉 系统,一些现代 化 的水 利思 想也 初见端倪 。其 中,水利 专家李仪祉 先生功不可没 ,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不学中国通史,不知道中国伟大;不学世界通史,不知道中国落后。
”这句话是哪位学者说的?A:梅贻琦B:张伯苓C:雷海宗D:蒋梦麟答案:C2.芦沟桥事变起,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脉,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令,先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称为()A:国立长沙临时大学B:国立西南联合大学C:临时联合大学D:国立长沙大学答案:A3.()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举国悲痛。
A:1936B:1937C:1942D:1938答案:B4.()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米轨,1910年即通车。
A:北京—莫斯科铁路B:滇缅铁路C:北京—平壤D:滇越铁路答案:D5.()年 4月2 日,教育部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1938B:1937C:1940D:1939答案:A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三所大学组成的?A:南开大学B:南京大学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答案:ACD7.()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由查良钊任院长,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中南北院。
A:1946B:1939C:1945D:1938答案:A8.西南联大在历史上存在了10年。
A:对B:错答案:B9.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对B:错答案:A10.1945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常委会之下设“()”A:两会五处B:两会四处C:两会三处D:两会两处答案:C2.“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活出自()A:蒋梦麟B:梅贻琦C:陈岱孙D:沈从文答案:B3.西南联大推行的是()教育。
A:通才教育B:专才教育C:人才教育D:全才教育答案:A4.西南联大()学院人数最多。
A:理学院B:文学院C:工学院D:法商学院答案:C5.西南联大实行的是学年制加(),再结合选课制的教学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
此为第五期《大内迁》。
短史记第365期
工业内迁,兵工最完整,重轻工门类齐全,保存了复兴的物质基础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此番迁都,对维持长期抗战、争取胜利前途,至为关键。
但与迁都同期推进的工业、文化的大内迁,则常被后世所忽略。
实际上,这场内迁,乃国脉存续的真正关键,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丝毫不为过。
因“七七事变”发展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与蒋介石处理事变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偏离①,故而工业、文化的内迁,均未能提前有所部署,而是在1937年的8月份才被紧急提上日程。
缘此,工业内迁方面,当局将大多数的资源倾斜给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国营厂矿,而对民营工厂的照顾很不周全。
国营厂矿中,最关键者,莫过于兵工企业。
中国兵工,本远不如日本,为抗战前途,自不容再有所损耗。
所以,时人
总结称:
“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
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
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作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
……他们不但搬完了他们的机器,也搬完了他们的材料……凡是内地所买不出来的,都是他们所不肯放弃的,所以他们的运输量最大。
兵工厂的运输量超过了其他一切国营、民营工厂联合起来的运输总量。
”②
至1940年,兵工厂西迁基本结束。
八年抗战,国军绝大部分的枪支弹药的补充,即由这些西迁兵工厂所制造。
据统计,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生产了36万余支步枪,虽远远不能满足战场所需,却已是当日补给的主要来源——至于外援,仍以步枪为例,抗战前期曾自苏联购买了5万支;抗战中后期,则因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资分配大权,所得甚微,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中国国内战场仅获得1000支美援步枪的补充;直至史迪威被赶出中国,这一境况才有所改善,至1945年5月,有超过14万支美援步枪从印度仓库运入了国内战场。
③
兵工厂之外,当局最重视的西迁对象,乃是飞机制造厂,共三家:韶关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
器材、原料、半成品飞机、需修理飞机乃至机身、机翼,全在搬迁范围之内。
日后美、苏空军援华,正是由这些飞机厂承担起了维修重任。
再其次,则是资源委员会下属的诸多国营厂矿。
这些企业如中央钢铁厂、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等,均攸关抗战的基础性需求。
民营工业西迁的筹划,与国营厂矿大致同步,唯当局所提供的条件,远不如国营厂矿优越,故损失颇大,如纺织业损失了70%,面粉业损失了60%,机器造纸业损失84%。
至于迁徙途中之艰辛,则国营、民营并无二致。
试举一例:胡厥文之新民机器厂和合作五金公司,自上海迁往四川,其中宜宾至重庆段,全靠雇用木船,由厂内工人充当纤夫拉船溯流而上,“岸边的江石年年被江水冲刷,变得分外尖利,工人们一不小心就把脚划得鲜血淋漓。
……一只船往往需要一二百名工人拉纤。
……顺利时每小时约可前进两丈,但更多的时候是寸步难行。
在拉纤过程中,四根纤绳断了一根是常有的事,若是第二根纤断了,即须立即将其余两根一齐砍断,任船下流至静水处,以免危险。
而纤夫只得重回原处,再从头拉起。
”且须躲避敌机轰炸,此行,“员工被炸死2人,病死6人,从宜昌到重庆走了半年之久”。
④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⑤因是至故,最核心的重工业基本得以保全,轻工业损失惨重仍门类齐全,抗战八年,大后方仍有一个基本自给、稳定的工业体系在正常运转。
文化内迁,教育不衰反盛,礼遇文化界,保存了复兴的精神火种
如果说“工业西迁”保存的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西迁”保存的则是民族的精神基础。
文化内迁,首重教育事业。
抗战爆发后,针对教育方针,国内舆论分裂为两大派。
一派主张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学科须调整为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须调整为“以民众为对象”,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均应予以改组或停办。
另一派则主张教育乃百年大计,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长远的教育体系。
军政高层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张治中和陈诚同在“长沙临时大学”演讲。
张治中劈头就骂学生:“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什么?”陈诚则赞成学生西迁,誉其为国宝,勉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残破的国家将需要他们的学识来建设。
蒋介石和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最终选择支持了陈诚一派的
意见,认为抗战时期的教育,“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所以,“战时应作平时看”,“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抗战期间反而获得了较之战前
更大的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1936年在校学生仅4万余人,抗战结束时已增至8万余人,其中超过80%者完全由国家供养。
⑥
其次则是对知识分子的救助。
教育系统内的学者,大都随学校一并内迁。
其他文化界人士,则多受惠于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其中最广为人知之案例,莫过于1941年香港沦陷后的“民主爱国人士大营救”,共将800余名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属送往了大后方。
据国民政府统计,高级知识分子的90%,中级知识分子的50%,被从沦陷区转移到了大后方。
⑦
冰心所获待遇,大致可以反映当时政府对知识分子力求尊重,以激励其为抗战效力的用心。
1940年秋,有人向宋美龄推荐冰心来“妇女指导委员会”,做抗战的妇女动员工作,宋欣然接受。
冰心夫妇当时住在昆明郊区,因事前往重庆,遂获宋美龄接见。
宋劝她“国难当头,……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指导青年团体,不能再闲居在昆明郊外的小地方了”,冰心则“说了一些实际问题。
孩子们都还小,战争时期交通不方便,所以搬家很困难……所以想和原先一样住在云南。
”
宋美龄的回答是“交通问题再多也能为你解决。
……我并不想让你们家人分开什么的。
”⑧
宋美龄最终是如何让冰心愿意自昆明搬往重庆的呢?林
徽因当日与冰心所住甚近,在给美国友人费正清夫妇的书信中,林曾披露:“朋友‘Ice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
”⑨事实上,那辆由宋美龄亲自安排的卡车上,还载着冰心睡惯了离不开的大席梦思床垫。
⑩此种礼遇,自有助于保存民族复兴之精神火种。
[图片]图注:1941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某小学上课
注释:
①蒋介石对七七事变的应对及期望目标,及最终走向的偏离,可参见: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收录于《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②《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新世界》1944年复刊号。
③章慕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号。
④胡世孚/编著,《纪念我的父亲胡厥文》,百家出版社,1998,P22。
⑤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633。
⑥谌旭彬,《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今日话题历史版第84
期。
⑦国民政府当时的理念是重理轻文,所以其“高级知识分子”、“中级知识分子”,多系指理工科学者而言,文化界人士则与中共统战系统往来更为密切。
⑧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收录于《春水繁星冰心精选集》,崇文书局,2013,P170-171。
⑨林徽因,《致费正清、费慰梅》,1940年11月。
⑩王炳根,《谢冰心与宋美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下图为抗战时期长江重庆至宜宾段的长江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