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合集下载

西迁重庆

西迁重庆

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在南京建立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首都。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慌忙迁都洛阳。

随即在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以洛阳为行都"。

1由此国民政府开始了面对日本侵略行径选择陪都、行都的历程。

1935年3月,蒋介石率大批幕僚飞抵重庆,策划追剿红军,统一川政。

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注重西南建设,并力图把西南作为今后对日战争的根据地。

3月4日,蒋介石在总理纪念周讲演时第一次指出:"就四川地位而言,不仅是我们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的根据地"。

27月,蒋介石面对即将来临的中日战争,再次指出:"对倭应以长江以南与平汉线以西地区为主要线,而以川黔陕三省为核心,甘滇为后方"。

10月6日,蒋介石在成都又说:"四川在天时地利人文各方面,实在不愧为中国的首省,天然是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

两天以后,蒋介石在另一次讲演中又强调:"日本人无论在东三省或者将来再在华北弄什么伪组织,都不相干,都不足以致我们的死命!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在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了,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只要我们四川能够稳定,国家必可复兴!"3蒋介石还确立了"改革四川的政治,整顿四川的军队,转移四川的风气,开发四川的交通,统一四川的币制"的建设方针。

并设立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负责筹划、组织和督促,从而为控制四川军阀、中央军势力进入四川以及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顺利地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7月17日,在军事委员会举行的卢沟桥事件第7次会报中,即有各院部会可"另觅小房屋,为机密办公处"的决定;7月19日的第9次会报又决定各机关的"重要文件另易地保存"。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背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背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背景伟大的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而其中许多英雄的壮烈奉献更是让人敬仰。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命运毅然决然地站出来,无论是战乱年间的革命先辈,还是现代社会中热血沸腾的志愿者,他们都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

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英雄们的壮烈背景,思考他们所追求的价值。

一、中国近代历史的国难背景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和国难。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等一系列战乱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创伤。

相对于国家的苦难,无数的英雄男儿们选择了迎难而上,积极投身到保家卫国的伟大事业中,为挽回国家命运而奋斗。

二、兴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壮烈中国革命的先锋们在国难面前嗅到了英勇奋战的呼声。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兴义会议,决定了红军的长征计划。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险阻和严重的缺粮断草的情况,但是他们并未退却,相反,他们选择了奋勇向前,孜孜不倦地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

红军的壮烈精神在长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舍小家顾大家,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无论是身处地方小镇还是大都市,志愿者们都不顾个人利益,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帮助他人的工作中。

他们有的去偏远山区教育孩子,传播文明与知识;有的去福利院照顾弃婴和孤寡老人,陪伴他们渡过艰难岁月。

他们的付出不仅体现了人性的美德,也使我们看到了底层民众在大爱中的无私奉献精神。

四、背景下的价值追求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的背景中,我们看到了英雄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们追求的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民幸福的憧憬。

他们舍弃个人的享受与利益,将爱国和利他精神融入到行动中,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无怨无悔地奋斗。

他们的壮举与利己主义彻底相悖,展现了人性美德的最高境界。

五、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回顾历史,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不忘国家的历史经验,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抗战时期的古物南迁与西迁及其影响
梁启超 寄存 书籍通过 中国旅行 社
馆 即被 日军 飞 机炸 为 平地 ; 1 9 3 9
年 因贵 阳频遭 日军轰炸 ,古物再
被迁 往安顺 华严 洞 ; 1 9 4 4年 日军 从广西 逼近贵 J 、 I 、 I , 南路 古物 由 1 5
辆卡车于 当年年底最终运抵 四川
列 。车上 除了吴瀛 带队的故宫押 运 人 员外 ,还有 1 0 0多名荷枪实
皇家珍 宝的散失 。正 是 由于有这 两次 前车之鉴 ,当北平再一次面 临外敌 压境时 ,古物 南迁最终成 了社会 的主流意见 ,国民政府批 准了将 故宫博物院 、古物 陈列所 等机构馆藏古物南迁的计划。
构 的古物和档案 。这五批 南迁 古 物 的 总数 为 1 9 8 1 6箱余 7 2包 1 5 件 1 3 扎 ,其 中文献档 案 约有 4 5 万件 ,图书古籍约有 3 0 万件 , 陶
弹 的宪兵与警察 。 次 日凌 晨 , 专列
秘 密启程 ,为了避开驻 有 日军 的
的渠道分批 南运到上海 的公 共租 界和法租界 的租赁库房 内。 抗 日战争 全 面爆 发 前 夕 , 时 任河南省政府 主席的冯玉祥批准
巴县飞仙岩存放 。
二 为 中路 : 1 9 3 7年 1 1 月, 第
踏上 向西转移之路 。由于 形势危
急 ,政府特别批准动用 国防机制
即可 以征用一切人 力、物 力来抢
运古物 。即使这样 , 仍有 2 9 0 0箱
瓷、 青铜器 、 书画 、 玉石器 、 漆 木
器 、文玩 、珠宝 等共约 3 0 万件 。
古物 尚未来得及运 出 ,南京即被
日军 占领 ,随后发生了惨绝人寰 的“ 南京大屠杀” 。

抗日的革命故事

抗日的革命故事

抗日的革命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抗日的革命故事。

抗日的革命故事1:350名勇士血战高峰坳熊寿明,生于1917年,1939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军校六分校交辎科十四期。

后在国军16集团军170师当少尉见习参谋,先后参加桂南会战、长沙会战、昆仑关战役、高峰坳战役。

1942年调到云南,编入中国远征军当连长,参加滇西松山战役和龙陵战役。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熊寿明老人家中,聆听了熊老抗战中的那些峥嵘岁月。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即占领昆仑关和武鸣高峰坳两大要地,并派重兵把守,企图困守南宁。

当时驻守在广西的中国军队奉命攻克昆仑关进而收复南宁,总攻前,第16集团军170师奉命攻击武鸣高峰坳牵制敌军主力,防止敌人支援昆仑关。

中国军队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攻下高峰坳就只有派出一支敢死队直接冲上峰顶摧毁掉日军的据点。

战士们听到要组建敢死队攻击高峰坳,争先恐后的报名,很快350人的敢死队伍就满员成立。

当时在腾翔指挥作战的白崇禧非常感动,他吩咐伙房做了一顿有鸡、鸭、鱼肉的饭菜,并将最好的酒端上了,让战士们好好吃,好好地喝。

敢死队队长冯和刚举起一碗酒对战士们说:“弟兄们,打下高峰坳,就是昆仑关的胜利,就是我军的胜利,让我们奋勇杀敌,为胜利干了”,第二天,敢死队员每人领了两支手枪,6枚手榴弹后,便向高峰坳进发。

高峰坳地势高险复杂,从峰顶可直接看到山下,日军就是利用高峰坳地势高的优势,在坳顶及周边一带相连的重要山头挖战壕,建立碉堡群,并配上重炮机枪,企图以这样“坚不可摧”的防御阻击我军。

12月19日凌晨1时,敢死队穿山林、攀绝壁、越深涧慢慢地摸进大高峰坳顶日军堡垒的对面,在日军看不到的另一侧山头布置阵地。

凌晨3时许,随着机关枪“达达达达”地声音响起,敢死队员们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举起战刀,怒吼着冲向敌人前哨阵地。

日军在梦中惊惶失措四处乱窜,趁着日军混乱,战士们的大刀狠狠地劈向敌人,经过近2个小时的血战、肉搏,战士们占领了高峰坳碉楼附近的山峰。

南京大屠杀资料

南京大屠杀资料

南京大屠杀资料图文:南京大实证之一图为南京大实证之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

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XXX和XXXXXX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

南京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XXX 胜利后,甲级战犯XXX被XXX处以绞刑,XXX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文: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图为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南京。

在日本华中派遣军司令XXX和XXXXXX指挥下,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手段,经6个星期的,在南京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多万人。

南京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XXX胜利后,甲级战犯XXX被XXX处以绞刑,XXX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图为日本侵略军中国人后,放火烧尸灭迹。

图文: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从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

图为日军轰炸过后尸横遍野。

组图:万人坑万人坑万人坑万人坑悲壮的南京守战(图)1937年12月,日军强迫中国战俘自行挖掘壕沟,随后再以刺刀将他们活活刺死,扔进壕沟亲历者说这是一场悲壮的战役,10余万中国军队死守南京和中山陵,誓言寸土不让、生死与共;这是一场让人不忍回首的战役,无序的撤退中仅有不足半数官兵渡过长江,留下的是数万永沉江底的战友和一座猝不及防的城市。

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它的初衷之壮烈与结果之悲惨令人惊心。

“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重庆轰炸……从战争爆发开始,XXX就一路南下流亡。

南京,这座当时中国的首都,曾是XXX寄希望最多的避难之所,然而最终陷落了……这对于他和当时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剧痛。

西迁人物事迹

西迁人物事迹

西迁人物事迹在中国古代史上,西迁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一段令人振奋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岳飞。

岳飞是南宋的一位军事将领,他在对抗金国入侵的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他主张“精忠报国”,坚持“以死相拼”,在抵抗金兵的征战中屡建奇功,成为南宋军队的一面旗帜。

岳飞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除了岳飞,还有许多其他西迁人物,他们各有卓越的成就和突出的贡献。

比如郑和,他是明代的著名航海家,曾领航远航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郑和的航海壮举,为中国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一个重要的西迁人物是张骞。

他是汉代的一位杰出使者,曾经率领使节团队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交通通道。

张骞的西行使得中国的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促进了中亚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对中国汉朝的疆域拓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迁人物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激励。

他们的勇敢、坚毅、智慧和奉献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正是有了这些西迁人物的拼搏和奋斗,中国才能有今天的繁荣稳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西迁人物的精神,勇敢面对挑战,坚定前行。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以西迁人物为榜样,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

只有这样,才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迁人物的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继承和发扬西迁人物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潮起又潮落:抗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潮起又潮落:抗战时期的西部开发
最终形成 了以兰州为 中心 的西北近代公路 网和西北各省
食粮衣料求 自给
近代 西部地 区的经济主 要 以农业 为支柱,而农 业生
区的公路 网。在铁 路方面, 西南除湘黔线到抗 战胜利建 成外,其 它完成 的工程量不 多;在西北, 陇海铁 路 的延
产 却 因资 金 短缺 、技 术落 后 、 自然 灾害 频繁 等颇 为衰 敞,频仍 的旱 荒又如恶 魔般 威胁着 当地人 民的生存。抗 战 时期,东部 沿海主要粮棉 产 区相继 沦陷,西迁后 的国
人 。其 中,机 械工 业 占4 .j 纺织工 业 占2 。5 ,化 0 4; I , 16% 学工 业 占1 . j 2 5j ; ,教 育 用 品工业 占8 2 % 电器 制造 工 .6 ,
职员 ( ) 名
l r人 ( 名) 动 力机 ( 部)
39 6 563 52 25
l40 54 3 3 7 13
8 60 93 20 32
2 2 49 4 5 40
5 4 8 0 7 2
工具机 设备 ( 部)
82 77
5 3 l3
42 30
4 0 95
8 6 41
当时,重 庆的工厂 、资本 、职 工 、工具机 设备 的数 量在 四川 乃至整个 大后方都具有 相 当优势 ,尤其是 工具 机 设备和 动力机设备 几达一 半。因此,重 庆的工业不仅 在 四川 ,而且在 整个 后方都举足 轻重,难怪 乎有人称 重 庆为战时 中国的 “ 工业之 家” 。
农村 经济之维持 ”,要 “ 以全力发展农 村经济”, 达到 “ 粮衣料力 求 自给” 。为此, 国民政 府积 极致 力于大 食 后 方农 业的开 发和投 入 : 在农 业改进 方面 ,注重优 良品 种 的培育,棉 麦病虫害 的防治,化肥绿 肥的推广 以及农 业生 产工具 的改进;在水 利方面,要 求须设 “ 门之机 专 关与人材 ,作精 密之考察,通 盘之筹划 ”。J I 的西部 i, B- ] " 不仅 有 了大型农 田水利灌溉 系统,一些现代 化 的水 利思 想也 初见端倪 。其 中,水利 专家李仪祉 先生功不可没 ,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云南师范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不学中国通史,不知道中国伟大;不学世界通史,不知道中国落后。

”这句话是哪位学者说的?A:梅贻琦B:张伯苓C:雷海宗D:蒋梦麟答案:C2.芦沟桥事变起,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脉,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令,先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称为()A:国立长沙临时大学B:国立西南联合大学C:临时联合大学D:国立长沙大学答案:A3.()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并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举国悲痛。

A:1936B:1937C:1942D:1938答案:B4.()是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米轨,1910年即通车。

A:北京—莫斯科铁路B:滇缅铁路C:北京—平壤D:滇越铁路答案:D5.()年 4月2 日,教育部转知:奉行政院命令,并经国防最高会议通过,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1938B:1937C:1940D:1939答案:A6.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哪三所大学组成的?A:南开大学B:南京大学C:北京大学D:清华大学答案:ACD7.()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由查良钊任院长,迁入原西南联大新校舍与昆中南北院。

A:1946B:1939C:1945D:1938答案:A8.西南联大在历史上存在了10年。

A:对B:错答案:B9.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A:对B:错答案:A10.1945年8月1 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A:对B:错答案:B第一章测试1.常委会之下设“()”A:两会五处B:两会四处C:两会三处D:两会两处答案:C2.“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这句活出自()A:蒋梦麟B:梅贻琦C:陈岱孙D:沈从文答案:B3.西南联大推行的是()教育。

A:通才教育B:专才教育C:人才教育D:全才教育答案:A4.西南联大()学院人数最多。

A:理学院B:文学院C:工学院D:法商学院答案:C5.西南联大实行的是学年制加(),再结合选课制的教学制度。

党史故事100讲之抗战篇

党史故事100讲之抗战篇

党史故事100讲之抗战篇
西安事变石破天惊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
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红军改编首战平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主动请缨,积极抗日。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值此国仇家恨之际,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并主动请缨,积极抗日。

生产运动度过难关
1941年,在日本侵略军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
和经济封锁下,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面临极为严重的困难。

大生产运动使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胜利的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
难时期,不仅为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密切了党政军民关系,树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

使他们
不仅会进行革命战争,也学会了发展生产。

爱国教育78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课件)小学生教育主题班会

爱国教育78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课件)小学生教育主题班会

14年浴血奋战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来源县日军据点东团堡
930多座城市被侵占 41939年9月,日军轰炸长沙,市区燃起大火
3500多万同胞伤亡 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拍摄的一个镜头剑子手们正用刺刀将我同胞刺死
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松沪会战,幼儿在被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中大哭
第一章 不会忘记
爱国教育 78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
————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为了这一天
前 言 中国人民浴血奋战14载
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 我们不要忘记,不会忘记 也不敢忘记曾经的苦难经历
第一章
不要忘记
烽火岁月,家国难安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 大半个中国被日寇践踏 这些饱含血与泪的数字 我们不要忘记
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 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 最后孤身一人战斗几昼夜壮烈牺牲 敌人割下他的头颅并剖腹检验 发现他的胃里只有草根、树皮和棉絮
赵尚志曾任北满抗联总司令 “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这是日军当年对他的敬畏评价 1942年2月12日遭特务偷袭 他在重伤被俘后牺牲
1936年8月 领导东北抗日活动的 共产党员赵一曼英勇就义 被捕九个月的时日 她受尽折磨也没透露组织秘密
那个积贫积弱 受人欺凌的中国 被永远留在历史记忆里
沧桑巨变 新时代人民军队 铁甲生辉、威武雄壮 足以告慰壮士英灵
如今的中国 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但不管时间怎样流逝 这段历史都不容忘记
谢谢您的聆听!
————
第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 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 这场大决战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面对侵略者 中华儿女浴血奋战 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 捍卫了中华民族 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 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 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中华民族的壮举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31 ·
都迁入西部地区 ,但几经辗转 ,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 距甚远 :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 阳 ;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 ,自身的校名在西迁 后也发生了变易 ,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 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 ,最终方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3 ] (P93) 。当时 ,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
原设于重庆青木关 ,1941 年易名后由位于贵阳的中大实中 改称国立十四中
国立十五中 四川荣昌 川境各儿童保育 、教育机关毕业生
国立十六中 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 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 四川三台 国立二十中 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 陕西山阳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原国立东北中学学生 湘 、黔 、桂 、粤四省各保育院学生 鲁 、苏 、豫 、澳等地侨生
东北失学学生
招收战区入滇学生
东北撤入关内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1941 年 8 月设于四川永川 ,1943 年 7 月迁至四川荣昌
原国立东北中学与四川三台私立国本中学合组改设 原安徽太和的鲁苏豫皖边区中学改组而成 ,1945 年 2 月迁山阳 原私立山东成城中学迁安徽阜阳改设 ,1944 年底迁至陕西 汉阴
国立十四中 贵州贵阳
京 、苏 、浙 、皖 、赣等省失学学生 察 、绥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 、鲁 、冀 、察 、绥 、平 、津及东北等省失学学 生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川学生 豫省退陇学生 湖北及湘北撤退学生 武汉撤往四川学生
中央各机关公务员子女
1938 年 2 月筹设于陕西安康 ,1939 年 10 月迁至四川阆中 1938 年 2 月筹设于湖北郧县 ,1939 年 2 月迁至四川绵阳 原安徽颍州中学 、颍州女中和颍州师范学校合组改设

载入史册的全面抗战,中华民族打响反抗战争!

载入史册的全面抗战,中华民族打响反抗战争!

载入史册的全面抗战,中华民族打响反抗战争!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侵略中国已成为惨不忍闻的历史,中国民族的尊严被践踏,国土被分割,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然而,中国人民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展开一场全面的抗日战争,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厮杀,谱写了一曲反抗歌曲。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奋斗是有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勇气的。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中国人民并没有被打倒,他们仍坚定地致力于驱逐日本军队,保卫祖国。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在抗日武装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构建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毛泽东主席带领党的干部和红军,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奋斗,组织军队,抵御了日军的进攻,也恰恰是这一段经历,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勇气也是令人赞叹的。

抗日战争被誉为是“硬仗”,中国士兵在士气上已经处于劣势。

但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军队的士气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士兵发出了一声“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万岁!”的喊声,那种颤音的声音激励着所有的中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

侵略者在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畏缩不前,而中国士兵则壮志凌云,在无数次血战中为了祖国的荣誉坚持到最后一刻。

这种勇气和毅力令人感到崇高。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定信念,刚强不屈。

虽然战争让中国人遭受了无数痛苦,但是,中国人民始终坚信就艰难地抗日战争是必胜的,中国民族就一定能重振雄风。

他们相信中国政府和军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中国人民也没有妥协。

他们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相信毛泽东主席的领导。

正是因为这种信念,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把日军的野心阻止在了中国境内。

1945年,中国人民在全面抗战中胜利了。

当红旗飘扬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抗战结束,那些抵御过日本侵略者的人们,他们的的胜利毫无疑问得到了史册的记录。

全面抗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宏大的斗争,它的意义重大,它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民族尊严,和平和稳定,它还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不一样的“西迁”——宝鸡申新纱厂抗战工业遗址的背后

不一样的“西迁”——宝鸡申新纱厂抗战工业遗址的背后

特稿不一样盘繭圮宝鸡申新纱厂抗战工业遗址的背后•文/本刊记者张静它是抗战的"幸运儿”。

因为抗战,使得它不得不远离老家,在异地求生存;因为抗战,使得它不得不从一无所有开始再起炉灶;也因为抗战,使得它得以在现有的条件下缔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它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战争并没有摧毁它的生命;它又是不幸的,可怕的战争让它不得不一次次与困境作斗争;而最终,它不仅打赢了长达八年的战役,还谱写出了一曲曲抗日赞歌,并缔造出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它就是位于宝鸡长乐嫄的宝鸡申新纱厂,2017年12月22日它成为国家首批工业遗址中的一员,这也是西北唯一一家上榜的工业遗产。

有人甚至说,没有申新纱厂就没有宝鸡这座城市!它为什么这么被肯定,它又创造了什么样的奇迹?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笔者终于忍不住决定去探寻它。

WEST CHINA万知/DEVELOPMENT*I%唄申新纺织厂1944年外景申新办公大楼笔者乘坐由西安幵往宝鸡的高铁,一路向西,朝着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一一宝鸡”不断前行,脑海中突然浮现一个问题:当年抗战时申新纱厂的“西迁”是否也经过这条路呢?谈起"西迁”,大家很容易第一时间就想到交大的西迁。

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上海内迁至西安的一场教育意义上的"西迁”;而申新纱厂的西迁则是在抗战时期,从武汉前往宝鸡的一场关于工业的“西迁”,二者虽是两个时间跨度,不同主题的“西迁”,却又在各自所在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

尤其是申新纱厂,它的"不一样”又体现在哪里呢?笔者初次造访,就见到了长乐嫄管委会特聘专家、原申新纱厂子弟冯驱(以下简称“冯老师”)等熟知申新纱厂历史的老师们,和他们一起边参观边聊天,申新纱厂的面纱慢慢被拉开。

枪林弹雨中被迫迁厂我们把视线转回到1937年,这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国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遭到严重的摧残。

为了避免后期出现更加不堪设想的后果,1938年前后,上海、武汉等地许多民族工业不得不实现自救,开始向内地迁徙,史称“迁厂运动”。

西北联大西迁汉中始末

西北联大西迁汉中始末

西北联大西迁汉中始末作者:王蓬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23期西迁由来这是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件值得追溯、缅怀的往事。

1937年7月7日,蓄谋已久的日军借口一名士兵走失,向北平城郊宛平城发起进攻,遭到驻守宛平的二十九军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抵抗,由此拉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史称“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爆发之初,日寇因憎恨素来爱国的学人,首先轰炸的便是天津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为私立大学,为校长张伯苓用毕生资产与心血所创办。

闻此噩耗,张伯苓拍案奋起:“日人能轰毁南开之物质,不能轰毁南开之精神。

”各报对此予以刊载,更激起国人共愤。

之后的情况是抗战开始的第一年内,全国108所高校中有94所遭日军破坏,其中25所因损失惨重被迫停办,继续维持的仅有83所。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为了存留住中国高等教育的血脉,为了坚持民族教育,“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翁之龙等102人联合发表声明,揭露日本侵略军破坏我国教育机关的罪行,并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本”的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高校迁往内地,继续办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出16696号令,正式宣布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

由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北洋大学校长李书田组成校务委员会,以上三人为常委,迅速赴当地选址筹备,尽快组织师生撤出平津地区,在新地区、新校舍开课。

由教育部发出的撤退命令迅速在平津师生中用书信和电报秘密传达,翘首以待的广大师生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分赴长沙和西安,积极寻觅校舍、复课开讲。

岂料,仅隔一年,随着“七七”抗战、淞沪抗战、徐州会战的结束,中国军民虽取得台儿庄大捷等局部胜利,但战局依然严峻,大片国土沦丧,西安与长沙亦遭敌机轰炸,国民政府为保障持久抗日战略实施,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昆明;西安临时大学迁往陕南汉中。

西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西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

西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在那西迁的岁月里,有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繁星般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有一对教授夫妻,他们得知要西迁时,没有丝毫犹豫。

打包行李时,面对满屋子的书籍和珍贵资料,他们想尽办法也要全部带走,那一本本书可都是他们的宝贝呀!他们说:“这些知识就是我们的武器,到了西部也不能丢!”就这样,他们肩扛手提,带着这些知识的宝藏踏上了西迁之路,一路颠簸,却从未有过抱怨。

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和热爱啊!还有一位老教授,身体本就不太好,但他坚决要跟着队伍一起走。

家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劝他别去了,可他却梗着脖子说:“我能行!西部需要我,我怎么能不去!”在漫长的旅途中,他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到了新的地方就立刻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这难道不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吗?再看看那些年轻的学生们,他们怀揣着梦想,告别了熟悉的家园和亲人。

一路上,他们欢歌笑语,给艰苦的旅程增添了许多欢乐。

他们就像那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到了西部后,他们迅速适应新环境,努力学习,为建设新家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这是多么了不起啊!那些科研工作者们,为了一个实验数据,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为了一个项目的突破,可以废寝忘食地钻研。

他们把自己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片土地上,就像那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勤勤恳恳,毫无怨言。

他们的故事,不正是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西迁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

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深情,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担当。

他们的故事,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他们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但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前辈们的付出。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努力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都能坚定地向前走,永不退缩。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宋恩荣(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9年7月)摘要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

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关键词抗战教育西迁分类号G529一、背景——教育为何西迁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12日,日军开始进攻天津。

29日下午一时左右,日机在天津市上空到处狂轰滥炸,投弹目标集中在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司令部、电话局、火车站与南开大学等。

有两架飞机直飞八里台南开大学上空投弹,该校秀山堂、芝琴楼及木斋图书馆顿成灰烬。

30日下午3时,四架日机又飞临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投掷燃烧弹,各校一片火海。

与此同时,日炮队自海光寺向南开大学发射炮弹,并出动骑兵百余人,汽车数辆,满载汽油,抵南开大学射击,对未毁建筑纵火。

思源堂、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尽在火烟之中,"红黑相接、黑白相间,烟云蔽天,翘首观火者,皆磋叹不己。

"①根据1943年9月25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大学抗战期间损失合时价为6,630,000元②;根据1946年12月12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损失合时价分别为1,016,900元、142,300元、51,700元。

③一切迹象表明,对南开大学及附属中小学的轰炸射击纵火是有预谋的。

投弹轰炸,再加炮击,骑兵步兵一齐上阵,摧毁未尽,继而纵火,必欲彻底摧毁而后快。

日军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私立大学,固然与南开大学一直高举抗日爱国旗帜有关。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开始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视南开为天津抗日救亡中心,必欲彻底摧毁。

但是,仅以这一原因分析日军之军事攻击仍不全面,日军之所以攻击摧毁南开的更重要的原因,恰恰因为南开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大学,是绵续中国文化、培植中国未来的教育机构。

西迁精神故事

西迁精神故事

西迁精神故事"西迁精神"通常指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西迁事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汉时期的“西迁”和明朝时期的“永乐西南征”。

### 西汉时期的西迁:#### 背景:西汉初年,由于楚汉之争,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而后,由于内部权力斗争、地方割据,国家陷入动荡不安。

#### 主要人物:- 汉高祖刘邦- 吕雉(高祖之后的皇后)- 范增(高祖的谋士)#### 故事梗概:汉高祖刘邦因内忧外患,决定亲率大军西进,迁都长安,以避免内乱。

在这次西迁中,刘邦和吕雉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治国方略,范增则为他们提供了智谋和策略。

### 明朝时期的永乐西南征:#### 背景: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巩固边疆,加强统一,决定进行西南征讨,开辟西南疆域。

#### 主要人物:- 明成祖朱棣- 杨景贵(明朝将领)#### 故事梗概: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亲自带领大军进行西南征讨,他率领大军征服了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在这一过程中,明成祖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治理能力,使得明朝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 故事中的精神:1. **团结一心:**在面临困境和重大决策时,团结一心是西迁精神的核心。

在古代的西迁事件中,统治者和臣民同心协力,共同迎难而上。

2. **智谋过人:**在西迁过程中,智谋和谋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范增在汉高祖刘邦的身边,为他提供了明智的建议,而在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也展现了出色的智谋。

3. **开疆拓土:**西迁精神还体现在开疆拓土的决心上。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疆域的扩张,古代的统治者们愿意冒险、远征,开辟新的领土。

这些西迁故事中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和人民在面临艰难险阻时,顽强拼搏、智勇双全的品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战西迁学生版

抗战西迁学生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

……8月11日,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成立。

……9月下旬,新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工厂调整委员会取代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全面负责沿海工矿业的内迁工作。

27日,工矿调整委员会讨论确定了通过工厂迁移原则,将迁移工厂分为军需工厂和普通工厂两类,规定:“军需工厂系指国防上必需该厂之助,由政府令其迁移,……此等工厂之迁移得由政府按其个别情形酌予补助”,“普通工厂为指定军需工厂以外之工厂。

凡愿迁移,呈经政府核准者,得予以免税、免验、减免运费、便利运输或征收地亩等之援助。

惟因财政所限,不补助迁移费。

”由于战局发展,工矿内迁工作到1940年底基本完成。

据行政院报告,经国民政府协助而内迁的厂矿共达4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

其中属于国防工业范围的厂家达60%以上。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1937年后方只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

……后方工业中属于重工业的工厂占工厂总数35%左右,以资本计约占50%左右,改变了战前轻工业优势的状况。

在工业布局上,重庆是最大的工业中心,加之四川其他地区,占厂数的45%以上、资金的53%。

其余工业分布于湘、桂、陕、甘、黔、滇等省的主要城市。

这样就使战前工业布局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矿调整委员会通过工厂迁移原则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国民政府在沿海工矿企业西迁方面采取的有效措施。

(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沿海工矿企业西迁的积极意义。

(6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从1937年8月至1940年底基本结束,历时3年。

内迁的厂矿共448家,迁入四川254家,占54%;迁入湖南的121家,占%,迁入广西的23家,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

此为第五期《大内迁》。

短史记第365期
工业内迁,兵工最完整,重轻工门类齐全,保存了复兴的物质基础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此番迁都,对维持长期抗战、争取胜利前途,至为关键。

但与迁都同期推进的工业、文化的大内迁,则常被后世所忽略。

实际上,这场内迁,乃国脉存续的真正关键,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丝毫不为过。

因“七七事变”发展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与蒋介石处理事变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偏离①,故而工业、文化的内迁,均未能提前有所部署,而是在1937年的8月份才被紧急提上日程。

缘此,工业内迁方面,当局将大多数的资源倾斜给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国营厂矿,而对民营工厂的照顾很不周全。

国营厂矿中,最关键者,莫过于兵工企业。

中国兵工,本远不如日本,为抗战前途,自不容再有所损耗。

所以,时人
总结称:
“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

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

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作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

……他们不但搬完了他们的机器,也搬完了他们的材料……凡是内地所买不出来的,都是他们所不肯放弃的,所以他们的运输量最大。

兵工厂的运输量超过了其他一切国营、民营工厂联合起来的运输总量。

”②
至1940年,兵工厂西迁基本结束。

八年抗战,国军绝大部分的枪支弹药的补充,即由这些西迁兵工厂所制造。

据统计,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生产了36万余支步枪,虽远远不能满足战场所需,却已是当日补给的主要来源——至于外援,仍以步枪为例,抗战前期曾自苏联购买了5万支;抗战中后期,则因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资分配大权,所得甚微,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中国国内战场仅获得1000支美援步枪的补充;直至史迪威被赶出中国,这一境况才有所改善,至1945年5月,有超过14万支美援步枪从印度仓库运入了国内战场。


兵工厂之外,当局最重视的西迁对象,乃是飞机制造厂,共三家:韶关飞机制造厂、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

器材、原料、半成品飞机、需修理飞机乃至机身、机翼,全在搬迁范围之内。

日后美、苏空军援华,正是由这些飞机厂承担起了维修重任。

再其次,则是资源委员会下属的诸多国营厂矿。

这些企业如中央钢铁厂、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等,均攸关抗战的基础性需求。

民营工业西迁的筹划,与国营厂矿大致同步,唯当局所提供的条件,远不如国营厂矿优越,故损失颇大,如纺织业损失了70%,面粉业损失了60%,机器造纸业损失84%。

至于迁徙途中之艰辛,则国营、民营并无二致。

试举一例:胡厥文之新民机器厂和合作五金公司,自上海迁往四川,其中宜宾至重庆段,全靠雇用木船,由厂内工人充当纤夫拉船溯流而上,“岸边的江石年年被江水冲刷,变得分外尖利,工人们一不小心就把脚划得鲜血淋漓。

……一只船往往需要一二百名工人拉纤。

……顺利时每小时约可前进两丈,但更多的时候是寸步难行。

在拉纤过程中,四根纤绳断了一根是常有的事,若是第二根纤断了,即须立即将其余两根一齐砍断,任船下流至静水处,以免危险。

而纤夫只得重回原处,再从头拉起。

”且须躲避敌机轰炸,此行,“员工被炸死2人,病死6人,从宜昌到重庆走了半年之久”。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从1937—1940年,共内迁工厂450家,机器材料近12万吨。

其中以钢铁业、机械工业、电力及电气工业、煤矿业等行业之器材为最多。

⑤因是至故,最核心的重工业基本得以保全,轻工业损失惨重仍门类齐全,抗战八年,大后方仍有一个基本自给、稳定的工业体系在正常运转。

文化内迁,教育不衰反盛,礼遇文化界,保存了复兴的精神火种
如果说“工业西迁”保存的是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西迁”保存的则是民族的精神基础。

文化内迁,首重教育事业。

抗战爆发后,针对教育方针,国内舆论分裂为两大派。

一派主张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学科须调整为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须调整为“以民众为对象”,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均应予以改组或停办。

另一派则主张教育乃百年大计,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长远的教育体系。

军政高层内部,意见也不统一,张治中和陈诚同在“长沙临时大学”演讲。

张治中劈头就骂学生:“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什么?”陈诚则赞成学生西迁,誉其为国宝,勉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残破的国家将需要他们的学识来建设。

蒋介石和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最终选择支持了陈诚一派的
意见,认为抗战时期的教育,“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所以,“战时应作平时看”,“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抗战期间反而获得了较之战前
更大的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例,1936年在校学生仅4万余人,抗战结束时已增至8万余人,其中超过80%者完全由国家供养。


其次则是对知识分子的救助。

教育系统内的学者,大都随学校一并内迁。

其他文化界人士,则多受惠于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其中最广为人知之案例,莫过于1941年香港沦陷后的“民主爱国人士大营救”,共将800余名文化界知名人士及其家属送往了大后方。

据国民政府统计,高级知识分子的90%,中级知识分子的50%,被从沦陷区转移到了大后方。


冰心所获待遇,大致可以反映当时政府对知识分子力求尊重,以激励其为抗战效力的用心。

1940年秋,有人向宋美龄推荐冰心来“妇女指导委员会”,做抗战的妇女动员工作,宋欣然接受。

冰心夫妇当时住在昆明郊区,因事前往重庆,遂获宋美龄接见。

宋劝她“国难当头,……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指导青年团体,不能再闲居在昆明郊外的小地方了”,冰心则“说了一些实际问题。

孩子们都还小,战争时期交通不方便,所以搬家很困难……所以想和原先一样住在云南。


宋美龄的回答是“交通问题再多也能为你解决。

……我并不想让你们家人分开什么的。

”⑧
宋美龄最终是如何让冰心愿意自昆明搬往重庆的呢?林
徽因当日与冰心所住甚近,在给美国友人费正清夫妇的书信中,林曾披露:“朋友‘Ice Heart’却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她全家将乘飞机,家当将由一辆靠拉关系弄来的注册卡车全部运走,而时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职务的人却因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对我们国家一定是太有价值了!很抱歉,告诉你们这么一条没劲的消息。

”⑨事实上,那辆由宋美龄亲自安排的卡车上,还载着冰心睡惯了离不开的大席梦思床垫。

⑩此种礼遇,自有助于保存民族复兴之精神火种。

[图片]图注:1941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某小学上课
注释:
①蒋介石对七七事变的应对及期望目标,及最终走向的偏离,可参见:杨奎松,《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收录于《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②《战时后方工业是如何建立的》,《新世界》1944年复刊号。

③章慕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二十一世纪》2005年8月号。

④胡世孚/编著,《纪念我的父亲胡厥文》,百家出版社,1998,P22。

⑤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633。

⑥谌旭彬,《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今日话题历史版第84
期。

⑦国民政府当时的理念是重理轻文,所以其“高级知识分子”、“中级知识分子”,多系指理工科学者而言,文化界人士则与中共统战系统往来更为密切。

⑧冰心,《我所见到的蒋夫人》,收录于《春水繁星冰心精选集》,崇文书局,2013,P170-171。

⑨林徽因,《致费正清、费慰梅》,1940年11月。

⑩王炳根,《谢冰心与宋美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6期。

下图为抗战时期长江重庆至宜宾段的长江纤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