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
抗战时期武汉高校内迁经过及历史意义

、
武 汉 高 校 西 迁 的 背 景
理办 法》, 其 对各 级 各 类 学校 战 时 的应 变 和调 整 做 出
了初步 的部 署 , 要 求 如下 : “ 各 省市 教 育厅 局 如 其 主管
1 .抗 战爆 发后 武汉 高等 教育 损 失情况
区域辖 有 战 区 , 应酌情形分别在左列 之措置 ; 于其 辖
武昌私立中华大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艺术专科学校受沦陷损失各校合计100万元中华华中及艺术三校图书仪器药品等无大损失文华大量珍本图书未能于武汉沦陷前运出传出已为敌所劫夺损失在15万元以上数字系就当时物价指数言
2 0 1 5年 9月
三峡大学学报 ( 人 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n a T h r e e G o r g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 H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S e p .2 01 5 V 0 1 . 3 7 No . 5
第3 7卷
第 5期
抗 战 时期 武 汉 高 校 内迁 经 过 及历 史 意 义
黄 家 猛 ,李 瑞
4 3 0 0 7 3 )
( 中南 财经 政法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湖北 武汉
摘
要 :日军发 动全 面侵 华战争后 , 祖 国山河大 片沦 陷 , 全 国各高校亦未能 幸免于难 , 多数受 到 日军狂轰乱
武 昌 国立 武 汉 大 学 及 省 立 农 专 两 校 , 受 沦 陷 铁蹄 所 到 之 处 , 逞 凶肆 虐 , 烧 杀抢 掠 , 满 目疮 痍 , 尤 其 上学 校 : 对我 国学 校 及 学 术 文 化 机 关 , 肆意摧残破坏 , 无 所 不 损 失合计 1 9 0 5 0 0 0元 ( 图 书仪 器 大 部 分 皆 已运 出 , 损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https://img.taocdn.com/s3/m/db065615f78a6529657d531e.png)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
此为第五期《大内迁》。
短史记第365期工业内迁,兵工最完整,重轻工门类齐全,保存了复兴的物质基础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此番迁都,对维持长期抗战、争取胜利前途,至为关键。
但与迁都同期推进的工业、文化的大内迁,则常被后世所忽略。
实际上,这场内迁,乃国脉存续的真正关键,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丝毫不为过。
因“七七事变”发展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与蒋介石处理事变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偏离①,故而工业、文化的内迁,均未能提前有所部署,而是在1937年的8月份才被紧急提上日程。
缘此,工业内迁方面,当局将大多数的资源倾斜给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国营厂矿,而对民营工厂的照顾很不周全。
国营厂矿中,最关键者,莫过于兵工企业。
中国兵工,本远不如日本,为抗战前途,自不容再有所损耗。
所以,时人总结称:“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
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
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作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
……他们不但搬完了他们的机器,也搬完了他们的材料……凡是内地所买不出来的,都是他们所不肯放弃的,所以他们的运输量最大。
兵工厂的运输量超过了其他一切国营、民营工厂联合起来的运输总量。
”②至1940年,兵工厂西迁基本结束。
八年抗战,国军绝大部分的枪支弹药的补充,即由这些西迁兵工厂所制造。
据统计,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生产了36万余支步枪,虽远远不能满足战场所需,却已是当日补给的主要来源——至于外援,仍以步枪为例,抗战前期曾自苏联购买了5万支;抗战中后期,则因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资分配大权,所得甚微,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中国国内战场仅获得1000支美援步枪的补充;直至史迪威被赶出中国,这一境况才有所改善,至1945年5月,有超过14万支美援步枪从印度仓库运入了国内战场。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王 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摘要: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血脉,大批高校陆续内迁。
武汉大学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乐山,并在乐山办学达八年之久。
武汉大学西迁办学,虽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关键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382-0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
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受牵连,大片校舍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
为保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许多高校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以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口。
作为中部地区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四川乐山,在那里办学达8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取得了诸多成就,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直到今天,“乐山精神”仍将武汉大学和乐山地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继续谱写出动人的新乐章。
一、西迁的原因(一)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抗战爆发之始,日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力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根基。
教育部1939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1938年底,国内各大学的图书设备和仪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过半。
在抗战之前,全国共有108所专科以上的学校,抗战开始一年半以来,有14所学校遭受重创,18所学校难以继续正常教学活动,73所学校被迫转移。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日军下一个进攻的重点。
1938年1月至8月,日军对武汉进行多次空袭。
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使我国大片国土沦丧,大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这是我国高校内迁的最直接原因。
(二)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国民政府一记重锤,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
国民政府因此制定了《非常时期各大学生安置办法》、《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等相关法令,全面实行教育大内迁。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郑兴福*************导语: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其间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野蛮的摧残和破坏,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为了保存力量,继续发展,众多高校纷纷内迁,形成了中国现代史和教育史上罕见的、规模宏大的高校内迁运动。
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一、高校内迁的背景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
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常常有意识地以大学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会对象,以1937年至1938年为例,战前我国高等学校共108所,至1938年8月,108所高校中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高校被迫迁移到后方,15所高校勉力支持和屡遭轰炸。
2、战前我国高校的畸形布局。
抗战爆发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军阀的割据与混战以及国民政府对中西部教育的长期不作为,导致我国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沿江等地区,而在相对之后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却极度缺乏。
据1931年国民政府统计,上海有22所,北平有15所,广东、河北两省各8所,湖北、山西各6所,江苏5所,浙江、江西、福建各4所,湖南、广西、云南、河南、山东、辽宁各2所,安徽、四川、新疆、甘肃、吉林、察哈尔各1所,其余十省则无一所专科以上的学校。
3、国民政府关于高校的战备举措。
抗战爆发后,日军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尽心轰炸炮击,对我高校师生人员肆意杀戮迫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为了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断,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培养人才,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1937年9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战争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正式作出了高校内迁的决定。
二、高校内迁的主要方向和路线1、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高校主要是向南和西两个方向迁移。
从抗战时期的内迁到交大西迁

从抗战时期的内迁到交大西迁——兼论中国大学精神陈立珍(福建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交大为了适应中国发展西部工业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更为合理,从上海举校西迁至西安,自此成为了西安的一所重点高校,从上海交大变为了西安交大,这一事件中,形成了较多极具时代意义的西迁精神,如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创业等。
现如今,该精神得以大力弘扬,已是我国高校师生学习并践行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而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史上也曾有过一次西迁。
本文拟从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入手,分析两次高校西迁所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交通大学;西迁;大学精神1955年至1959年,发生了一个较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交大西迁,此次西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将高校教育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进行改办工科工作,但实力较强的工科大学仅有三所,交大就是其中的一所,与其他两所相比,交大教授最多,因此最终选择了交大。
这次西迁事件其实并不是我国唯一的一次高校迁移事件[1],早在30年代时,我国大学也发生了一次西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国家元气以及教育文化命脉,并且通过这一次的西迁,我国大学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这两次西迁而言,虽然存在不同的目的,但同样具备深远的时代意义,在不同的时空里体现出了我国高校的家国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族精神。
1 抗战时期的内迁1.1 抗战时期内迁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为保存“读书种子”,当时战区大学纷纷内迁。
七七事变发生后,南开、清华、北大向湖南常常进行转移,在长沙地区组成了临时性的大学,开展临时教学活动。
随后在第二年的四月份,该临时学校进行了再次转移,最终达到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一九三六年的六月一号,中共中央为对将要发生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在瓦窑堡地区创办了红军大学[2],次年的一月份,这所大学被迁至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又被迁至北京,其总共经历了三次命名,第一次是成立时的红军大学,第二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次是国防大学,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中国高校大西迁

中国高校大西迁抗战爆发前夕,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8所,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
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占45所,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占30所,广东占7所。
以上三地区共有8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3/4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述地区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备遭蹂躏。
1937年7月28日午夜,日军用密集的炮火彻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连续轰炸。
之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
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授楼和大部分平房均被夷为平地。
南开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的教学楼也成了一片废墟。
南开的一口重18000斤、镌有全部《金刚经》的大钟也被日军拉走,熔为做枪炮子弹的材料。
南开的事例只是抗战中众多被日军破坏的文教机构的一个典型。
据统计,从1937年7月起到1938年8月底止,全国108所高校中遭日寇破坏的有91所,遭严重破坏而停办的有25所,全部被毁坏的10所,直接财产损失达33604879元。
各高校损失的珍贵资料,如南开大学关于华北经济的研究资料,清华大学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档案资料,北京大学的关于中国地质的资料,等等,都是无价之宝,更是无法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受战火影响,全国有半数的中等学校学生无法上学,129700多所小学和幼稚园被破坏(约占全国小学、幼稚园总数的44%)。
被破坏的中小学校与社会教育事业机关的财产损失达18300余万元。
除用炮火轰炸我国教育机关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对不听命于己的广大爱国师生进行残酷的迫害。
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天津耀华学校校长赵君达等因坚持抗日立场,惨遭特务暗杀。
著名教育家宋泽夫被日军逮捕,迫害致死。
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被日军长期关押,受尽折磨。
野蛮的轰炸和破坏吓不倒中国政府和人民。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得知南开被炸的消息,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浅论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

1浅论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迁到武汉,又迁到重庆。
政府首都位置的西移,伴随着工厂、学校和大批难民的西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规模西迁运动。
抗战初期的高校内迁,是当时社会重心西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政府为保护教育和人才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于高校的内迁,开始时是存在严重分歧的。
有人主张改组或停办教育,让学生应征服役,捍卫祖国,实质是反对内迁。
最后,国民政府还是决定将高校内迁。
理由是“抗站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
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
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于是,从1937年7、8月起,各高校开始史无前例的大迁移。
1938年,国民政府还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
高校内迁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大部分学校迁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
如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到重庆,武汉大学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一部分大学迁往西北几省。
如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合大学,焦作工学院迁往陕西天水,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迁入山西。
另一部分大学由城市迁往省内比较偏远的县镇。
如山西大学迁往晋南,厦门大学迁往长汀,广西大学迁往柳州,安徽大学迁往沙市,湖南大学迁往辰溪,河南大学迁往鸡公山,这一类大学占全国高校的1/4左右。
高校内迁基本于1939年底完成。
到1940年学校和学生都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学数为113所,学生数为52376人。
到1946年,大学数为189所,学生数达到129326人。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抗日烽火中创办的大学
陕北公学于1937年8月在延安成立,1938年7月在关中枸邑设立分校, 1939年1月,延安陕公总校迁到枸邑与分校合并。1939年6月,党中央决 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艺、工人学校、安吴堡青训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 合大学,校址迁到晋察冀根据地。1939年12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陕北公 学,在延安重新招生,称为后期陕公。1941年8月底,党中央又决定将陕 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结束了 陕公的历史。 抗日军政大学 1936年6月1日,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 央于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机 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七七事变”后,抗大 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遍及华北、陕甘宁、华东等 地。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 回陕甘宁边区。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5 安徽
2 甘肃
2 河南
2 山西
贵州
四川
湖南
江西
广东
福建
云南
广西
浙江
陕西
湖北
战争烽火中,克服重重困难,奇迹般发展壮大的中国大学
“八年抗战,中国大学不仅没被战火摧毁,还发展壮大,这实 在是个奇迹。……对于大学来说,规模不等于水平,更不等于贡 献;但无论如何,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被战火摧毁,反而越战越 强,这点很让人欣慰。” ——陈平原
代表性高校迁移路线
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 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 年1 月, 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 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后又辗转迁至福建建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 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重庆北碚,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 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国立中央大学(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沙坪坝, 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 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对贵州教育的影响与当代启示

教育文化论坛 2021年第5期 ·区域教育文化·收稿日期:2021-05-06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边疆经略与交通变迁二维互动研究(1931—1945)”(16XZS029)。
作者简介:李华玲,男,湖南新宁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韩继伟,男,山东济宁人,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滇黔桂抗战史、西南抗战交通及战时西南教育。
抗战时期高校西迁对贵州教育的影响与当代启示李华玲1,韩继伟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兴义 562400;2.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摘 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保存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实现民族复兴,一大批高校向抗战后方大转移,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西迁运动”。
部分高校向贵州“西迁”,使得当时贵州各类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完善和优化了贵州省当时的教育体系结构和区域分布,并且在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方面得到了明显提高。
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将爱国情怀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逻辑,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关键词:高校内迁;贵州教育;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1)05-0044-06DOI:10 15958/j cnki jywhlt 2021 05 007 大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象征,现代大学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科技与文化策源地,因此,没有现代大学就没有国家的文明,也就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以19世纪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成立为标志,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逐步成型,特别是1912年的“壬子学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
在抗战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范化与体系化特征非常明显,在国际上也开始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升级,日本侵略者也开始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有预谋的、持续性的和深度的破坏,绝大多数高校失去了正常办学的教育资源与外部环境,为了在这场苦难中抢救和保存中华民族的“文脉”,国民政府及社会力量通过向西部省份迁移、重建大学的方式来拯救沦陷区与半沦陷区的高校,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毁灭性打击。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

2018年考研教育学之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知识点整理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1)党化教育: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决定用“三民主义教育”来替代“党化教育”;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
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包括①“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②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训练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③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2.教育制度改革(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管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和《大学区组织条例》;(2)“戊辰学制”的颁行: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
“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提出了根据本国国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3.学校教育发展(1)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①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②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③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2)中等教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2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3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3)高等教育:①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②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③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到1938年底共有55所高校西迁;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1)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在中等高等学校中均设有训导处或训育处,由训导长或训导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在训育员的帮助下领导各年级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简要概括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的社会实践影响和作用

简要概括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的社会实践影响和作
用
抗战期间,由于日寇的疯狂侵略,当时全国108所高校有17所停止办学、14所仍勉强在敌占区维持,其余70多所先后被迫迁址,踏上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
而高校爱国师生则以此向世人宣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和信念。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使得中国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形成起来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使得国家经济建设和战后恢复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中断,使得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并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得以扩散和传播,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被打破。
总而言之,这是在战时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大学文化和现代文明艰苦卓绝的长征。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也是如此。
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建设的杰出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军人物,乃至中国工程技术界的翘楚,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
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昨天。
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西北联合大学和其后分立各校的办学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照,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使得今人可以将其用作与现实相对照的一面明镜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前进路标。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郑兴福*************导语: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其间对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野蛮的摧残和破坏,使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为了保存力量,继续发展,众多高校纷纷内迁,形成了中国现代史和教育史上罕见的、规模宏大的高校内迁运动。
那么,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高校内迁》。
一、高校内迁的背景1、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
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常常有意识地以大学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会对象,以1937年至1938年为例,战前我国高等学校共108所,至1938年8月,108所高校中因战争不得不暂行停顿,37所高校被迫迁移到后方,15所高校勉力支持和屡遭轰炸。
2、战前我国高校的畸形布局。
抗战爆发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军阀的割据与混战以及国民政府对中西部教育的长期不作为,导致我国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沿江等地区,而在相对之后的西部山区和中部平原却极度缺乏。
据1931年国民政府统计,上海有22所,北平有15所,广东、河北两省各8所,湖北、山西各6所,江苏5所,浙江、江西、福建各4所,湖南、广西、云南、河南、山东、辽宁各2所,安徽、四川、新疆、甘肃、吉林、察哈尔各1所,其余十省则无一所专科以上的学校。
3、国民政府关于高校的战备举措。
抗战爆发后,日军对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尽心轰炸炮击,对我高校师生人员肆意杀戮迫害,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遭受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为了避免高等教育发展的中断,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培养人才,国民政府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1937年9月2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战争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正式作出了高校内迁的决定。
二、高校内迁的主要方向和路线1、以北平、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高校主要是向南和西两个方向迁移。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

浙江大学西迁史略作者:惠荣来源:《休闲读品·天下》2020年第02期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据统计,抗战之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91所分布在京、津、沪、宁、江、浙、皖、赣等沿海及东部地区。
随着抗战的一步步深入,这些学校大多处于战火威胁之下。
为了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血脉与实力,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
9月2日,教育部令沿海各学校迁移至内地上课。
此后,东部高校或联合、或单独西迁办学,为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火种。
以联合大学西迁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后迁至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等院所迁往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后迁往陕西汉中,改为西北联合大学等。
包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大多数高校是独立西迁的。
浙江大学历经曲折,先后四次迁徙,最终才在贵州遵义、湄潭安定下来,期间穿越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
2西迁前,浙江大学在敌军的轰炸中坚持办学三个月。
为了应对战时的非常情况,1937年暑假,浙江大学成立了“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淞沪会战”后,下设总务、警卫、消防、救护4股,后又增加工程、防毒、研究、宣传、课程5股,共9股,校长竺可桢担任主席,规定全校教职员每人必须参加其中一股。
10月1日,又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编制“战时后方服务队”,规定学生必须参加,并须严守纪律、服从命令,内设警卫、消防、救护、防毒等训练班,由“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所属各股分别负责办理。
“特种教育执行委员会”和“战时后方服务队”在浙大西迁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其培训的项目帮助浙大师生应对西迁路上的各种困难,有效减少了日寇空袭中的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敌军的轰炸,学校与西天目山禅源寺商定,租借寺院房屋,作为1937年秋入学新生的课堂和教室。
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的东返复员述略

抗战胜利后内迁高校的东返复员述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保存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精华,中国东、中部地区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历尽艰辛内迁西移。
抗战胜利后,为了重振中华民族文化伟业,为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利益,内迁西移的各重要高等院校及其教育文化人,又辗转跋涉复员东返,历经近乎于二次创业的筚路蓝缕。
抗战时期高等院校西移和抗战胜利后西迁高校东返的艰辛历程和奋斗精神,至今仍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财富。
标签:抗战胜利;高校东返;奋斗精神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东、中部大部分地区先后沦陷。
日寇铁蹄所至,烧杀掳掠,肆意摧残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迫使东部地区的大批高等院校内迁西移。
1945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为了重振中华民族的教育伟业,各高等院校又重历艰辛曲折、陆续复员东返。
本文拟对抗战胜利后著名高校的东返复员略予探讨,以此作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
一、西南联大的复员东返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肆意践踏,迫使中国文化重心内迁西移。
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化重心复员东返,形成再度迁移壮观。
高等院校的复员东返或北上,就是这次文化重心再度迁移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这次高等院校的复员东返中,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临时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的复员最具代表性。
早在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7月18日,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给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信中就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即将来临,各内迁高校应赶紧筹备复校计划;西南联大的文、理、法、商、工各院系学生应分配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续读;联大之师范学院将来应如何办理,应早规定,并定院长,以作筹备。
①同年8月23日,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决议,抗战已胜利结束,为筹备三校迁返平、津,设立三大学联合迁移委员会,由郑天挺、黄钰生、查良钊、施嘉炀、陈岱孙等五人组成,郑天挺为主席。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其影响

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现象是在日寇对中国高等教育疯狂打击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种旨在保护中国教育而组织的一次知识精英的大转移,虽然是被动的举动,但是毕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使其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东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西部地区输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原本文教贫瘠的西部地区有了一层新的文明因素,并使当地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促进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迁;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一)高校内迁之背景自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之日起,日本便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津、京、沪等大城市相继沦陷。
日本为了从根本上消灭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打击。
依据海牙《陆战法规惯例条约》第27条之规定,一切有关文化方面的机关及其财产,如果不被用作军事用途,交战国必须力求保全,不得实施破坏。
[1]然而日本为了达到“全面亡华”的罪恶目的,竟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疯狂轰炸,以天津为例,1937年7月29日,日本飞机连续轰炸了天津四个多小时,其主要目标为南开大学,并将军车开进学校,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汽油烧毁。
此外,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23所院校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2]国民政府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为了抢救和保存中国教育文化命脉,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1937年8月27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拟示出初战阶段各级教育的应变措施,主要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
”1938年3月,陈立夫接任教育部长,发表告全国学生书,主张维持正常教育,不应因战争而辍学。
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路线图

108所高校
91所遭破坏
10所遭完 全毁坏
25所因战 争陷于停 顿
高校内迁的三条路线
中国高校内 迁主要走三 条路线:一 是北方平津 高校南下; 二是沪宁杭 华东地区高 校沿长江或 浙江西进; 三是广东、 福建高校主 要向西、向 北入粤西北 和闽西北地 区。
内迁路线:
1937年9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湖南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 月,——>云南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9月,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陕西西安,设 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春,——>陕南汉中,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由沈阳——>北平——西安(1936年)——开封(1937 年)——四川三台(1938年春)等地。 1937年12月,河南大学先后撤离开封,——>河南信阳——>南阳——>洛阳——>陕西西安——> 宝鸡等地。 1937年11月开始,浙江大学从杭州——>浙江西北部天目山(临安市境内)——>浙江省建德 市——>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广西宜山县——>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年1月, 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 福建建阳。
代表性高校迁移路线
浙江大学从1937年11月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经浙、赣、湘、 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到达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 1942 年1 月, 民国教育部决定将未在内地设立分校的上海专科以上学校全 部合并, 在浙江金华成立东南联大。后又辗转迁至福建建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吉 安、广西贺县八步镇、云南昆明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 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迁重庆北碚,于1941年改为“国立复旦大 学”;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 国立中央大学(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沙坪坝, 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9年8月8日更名为国立南 京大学,翌年定名南京大学。 1938年2月,国立武汉大学决定迁往四川乐山。1946年6月,武汉大学从 乐山迁回武昌珞珈山,现为武汉大学。
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都迁入西部地区 ,但几经辗转 ,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 距甚远 :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 阳 ;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 ,自身的校名在西迁 后也发生了变易 ,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 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 ,最终方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3 ] (P93) 。当时 ,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
原设于重庆青木关 ,1941 年易名后由位于贵阳的中大实中 改称国立十四中
国立十五中 四川荣昌 川境各儿童保育 、教育机关毕业生
国立十六中 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 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 四川三台 国立二十中 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 陕西山阳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原国立东北中学学生 湘 、黔 、桂 、粤四省各保育院学生 鲁 、苏 、豫 、澳等地侨生
东北失学学生
招收战区入滇学生
东北撤入关内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边区及战区学生
1941 年 8 月设于四川永川 ,1943 年 7 月迁至四川荣昌
原国立东北中学与四川三台私立国本中学合组改设 原安徽太和的鲁苏豫皖边区中学改组而成 ,1945 年 2 月迁山阳 原私立山东成城中学迁安徽阜阳改设 ,1944 年底迁至陕西 汉阴
国立十四中 贵州贵阳
京 、苏 、浙 、皖 、赣等省失学学生 察 、绥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 、鲁 、冀 、察 、绥 、平 、津及东北等省失学学 生 冀 、鲁等省失学学生 晋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陕学生 皖省退川学生 豫省退陇学生 湖北及湘北撤退学生 武汉撤往四川学生
中央各机关公务员子女
1938 年 2 月筹设于陕西安康 ,1939 年 10 月迁至四川阆中 1938 年 2 月筹设于湖北郧县 ,1939 年 2 月迁至四川绵阳 原安徽颍州中学 、颍州女中和颍州师范学校合组改设
关于弘扬西迁精神的实践报告分点

关于弘扬西迁精神的实践报告分点
弘扬西迁精神的实践报告分点如下:
1.西迁精神的概念介绍:西迁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革命事业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段历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弘扬西迁精神的背景:介绍西迁精神发生的时代背景,即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
3.弘扬西迁精神的重要性:说明弘扬这一精神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对当代人的精神激励。
4.弘扬西迁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列举一些可以弘扬这一精神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如宣传教育、纪念活动、文艺作品创作等。
5.弘扬西迁精神的实际行动:举例说明个人或团体以实际行动弘扬和践行西迁精神的具体事例。
6.弘扬西迁精神的社会影响:描述西迁精神的正面影响,它可以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奋发向前,同时也能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7.弘扬西迁精神的挑战和困难:分析在推动弘扬西迁精神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如历史遗忘、商业化等问题。
8.弘扬西迁精神的前景和建议:展望未来,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如加强相关教育、建立纪念设施、组织实地考察等,以推动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9.结语:总结全文,强调西迁精神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呼吁每个人都能践行和弘扬这一精神。
以上是关于弘扬西迁精神的实践报告的一些分点,可以根据具体的要求和实践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充。
抗战时期院校西迁贵州及其文化解读

抗战时期院校西迁贵州及其文化解读范松【摘要】抗战时期的院校西迁是特殊历史背景下,东西部教育与文化的一种交融.来自发达地区的院校,向西部落后地区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技文化知识,开启了当地的民智与新的学风;西迁院校的教学与科技活动,以当地社会为教学实验基地和研究对象,所取得的教研成果,为当地蓄备了人才,助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院校所在地则为西迁院校提供了教学与科研的必要条件,并用西部本土优秀文化,丰富了西迁院校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促进了东西部文化的结合.【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年(卷),期】2012(004)004【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抗战;院校西迁;文化;解读【作者】范松【作者单位】贵州省文物局,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5近年来,抗战时期院校内迁问题,愈来愈多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对发生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这场教育大搬家,学者们做了许多精辟分析。
但迄今我们看到的论著,大多仍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对抗战时期院校内迁动因的研究;二是对具体院校内迁过程及战后情况的述论;三是对抗战时期院校内迁这一独特现象的历史评价等。
笔者认为,抗战时期院校内迁问题的研究,需要超越战时教育这一研究范围,不仅重视作为内迁主体的各院校展开研究,还应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内迁院校落脚地——院校内迁中的受体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展开探讨。
这样,才能使研究不断深入。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教育实际上进入了战时教育时期。
面对日军野蛮的侵略行径,中国的战时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怎样才能在全力以赴抗战的同时,确保中国的近代教育体系不致因为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一系列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生存与持续的问题,不能不引起从执政者到知识界,包括全国民众的紧急思考。
在关于中国教育在战争时期如何自处的讨论中,大学教育何去何从的问题,曾引发过较多的争论。
一些人士提出,教育应服务于抗战,学生应投笔从戎;一些看法则认为,“教育应以民众为对象,以本地社会情形为教材,以国家民族复兴为目标,如化学师生可从事军用品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宋恩荣(原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9年7月)摘要抗战时期,日本侵华给中国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与损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极罕见、极野蛮的一幕。
中国被迫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西迁,各级各类教育在艰难中维持并有所发展,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顽强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极为悲壮的一幕。
关键词抗战教育西迁分类号G529一、背景——教育为何西迁1937年7月7日,日军炮击卢沟桥,攻占宛平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12日,日军开始进攻天津。
29日下午一时左右,日机在天津市上空到处狂轰滥炸,投弹目标集中在市政府、警察局、保安司令部、电话局、火车站与南开大学等。
有两架飞机直飞八里台南开大学上空投弹,该校秀山堂、芝琴楼及木斋图书馆顿成灰烬。
30日下午3时,四架日机又飞临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投掷燃烧弹,各校一片火海。
与此同时,日炮队自海光寺向南开大学发射炮弹,并出动骑兵百余人,汽车数辆,满载汽油,抵南开大学射击,对未毁建筑纵火。
思源堂、教授宿舍及邻近民房尽在火烟之中,"红黑相接、黑白相间,烟云蔽天,翘首观火者,皆磋叹不己。
"①根据1943年9月25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大学抗战期间损失合时价为6,630,000元②;根据1946年12月12日报告清册统计,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损失合时价分别为1,016,900元、142,300元、51,700元。
③一切迹象表明,对南开大学及附属中小学的轰炸射击纵火是有预谋的。
投弹轰炸,再加炮击,骑兵步兵一齐上阵,摧毁未尽,继而纵火,必欲彻底摧毁而后快。
日军把攻击的目标对准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私立大学,固然与南开大学一直高举抗日爱国旗帜有关。
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南开始终如芒在背,如鲠在喉,视南开为天津抗日救亡中心,必欲彻底摧毁。
但是,仅以这一原因分析日军之军事攻击仍不全面,日军之所以攻击摧毁南开的更重要的原因,恰恰因为南开是一所优秀的私立大学,是绵续中国文化、培植中国未来的教育机构。
我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事例,加以佐证。
仅以1932年至1938年的情况说明。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
日本驻上海海军陆战队向上海闸北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淞沪沦为战区。
所有各大学、文化机关或遭炮火轰击而毁坏无余,或为敌军所占领,虽然房屋仅存,而书籍木器仅供炊薪。
④商务印书馆及附属东方图书馆全部被炸毁,损失图书42万余册价值270万元。
各类学校被炸283所,损失资产10,292,740元。
其中被轰炸纵火破坏的高等学校:国立大学有中央大学商学院、医学院、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劳动大学、交通大学。
私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大夏大学、东吴大学法律学院、上海法学院、持志学院。
公私立大学直接间接损失总计7,438,187元。
⑤1937年8月25日,日本宪兵进入北京大学,9月3日,日军进驻北大二院和灰楼新宿舍。
自此,北大落入日伪之手达8年之久,红楼一度成为日宪兵队队部,中文系门口挂起"小队附属将校室"牌子,文学院院长室成为"南队长室"。
1937年8月15日至26日,日军飞机空袭南京,多架飞机连续三次向中央大学投弹,图书馆、实验学校、教师住宅连遭轰炸,毁坏严重。
1938年4月10日,日本重型轰炸机27架轰炸长沙,向地处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投掷燃烧弹50余枚、炸弹30余枚,炸死学生、工友3人,伤40余人,校图书馆、第5学生宿舍全部炸毁,仪器设备全部损坏,财产损失300万元以上。
⑥1938年6月8日,日军飞机飞临广州岭南大学上空,先机枪扫射,继投炮弹三枚,学校紧急疏散学生,被迫关闭。
1938年8月11日,日机轰炸武汉,悬挂美国国旗的教会学校华中大学也未能幸免,连续遭轰击,三幢教学楼被夷为平地。
死伤60余人,邻校华文中学也遭轰击,死伤四、五十人。
⑦日军将文教机构作为摧毁目标,连中等及初等学校也不放过,以1932年"八·一三"事变的上海为例,被毁中学损失价值达219,995元。
其中比较有名的中学吴淤中学、复旦中学、爱国女中、东南体师及附中、麦伦中学、惠群女中、两江体师、市北中学、启秀女中、广东初中、粤东中学等全部被炸毁。
以上列举,仅各地之零星事例。
日方以飞机、大炮大规模毁灭中国各级教育文化机关的罪恶暴行,引起了中国文化界人士的极大愤慨。
在战争初起的1937年8月6日,茅盾、郭沫若、郑伯奇、巴金、胡愈之、张天翼、陈望道、王统照、叶圣陶、夏衍、胡风等56位著名文学家致电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表示慰问,并谴责日寇罪行。
⑧中国教育文化界的巨子,如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龄、教授胡适、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煜瀛、同济大学校长罗家伦、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102人,也联合发表长篇英文声明。
指出:北自北平,南迄广州,东起上海,西迄江西,我国教育机关被日方破坏者,不可胜数。
此种举动,系有计划、有系统、有预谋。
中央大学即为日本空军所圈定之轰炸目标,连续被轰炸四次。
又如南开大学,轰炸不足,继以焚烧,全成焦土。
日方此种举动,每以军事必要为借口。
日人之蓄意破坏,殆即以甘为教育机关而毁坏之,且毁坏之使其不能复兴,此实为"世界文明史上之最大污点"。
声明呼吁世界开明人士,一致谴责制止这种毁坏威胁文明的野蛮暴行。
⑨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公愤。
英国牛津大学格尔伯麦威、伦敦大学唐退、拉斯克等18个大学的170名教授,联名致电中国教育部长王世杰,对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表示将竭尽全力,督促英国政府采取有效步骤,制止日本侵略。
⑩美国著名教育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克伯屈(今译W.H基尔帕里克,设计教学法的创始人),于1938年8月3日向日本记者发表谈话。
指出"日本在华行为,实属无耻而愚蠢。
天津南开大学被毁,不足使该校归于消灭,良以日军炸弹残酷手段之结果,适足以使该有名之学府万古不朽。
"。
⑾抗战时期的教育西迁(2)二过程——教育西迁实(一)高等学校的西迁近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是伴随着西学东渐,伴随着工业文明兴起而产生的。
其分布多集中于东部沿海一带。
据统计,1937年抗战前,中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其中国立24所、公立2所、省立29所、私立53所。
这些学校分布在京、津、沪、宁、江、浙、皖、赣等沿海及东部地区的有91所,占总数的84.25%。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节节进逼,东部各级各类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已不能进行。
为谋求各级教育的安全,保存中国教育的命脉实力,1937年8月,国民政府行政院举行特别会议,讨论东部高校西迁问题。
9月2日,教育部令沿海各公私立学校迁移至内地上课。
自此,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教育大迁移自东向西展开。
最先动迁的是平津六校。
北大蒋梦龄、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三位校长与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中央研究院傅斯年积极策划联合内迁。
经国民政府议决组成筹备委员会,教育部长王世杰担任筹委会主席,蒋梦龄、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杨振声为秘书主任。
旋着手筹备校址勘定、院系设置、建筑设备、师资招聘与学生接受等事宜。
在长沙选定校址,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三校师生900多人,冲破日军封锁,辗转来到长沙。
于1937年10月25日开学,连同各地借读生300多人,共计1300多人。
11月1日正式上课。
为适应战争形势,三校院系进行了合并调整,将地质、地理、气象合为地学系,教育、心理、哲学三系合并为教育哲学系。
共设文、理、工、法商四院18系。
上课只有两个多月,因南京失陷,形势日紧,日军飞机频繁袭击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次南迁云南。
学校于1938年2月20日撤离长沙,分两批转移,一路由女生及体弱者组成,由粤汉路经广州|至香港,绕道越南海防,再经由滇越路进入云南抵昆明;一路则徒步自湖南经贵州赴云南,244人经73天,行程1671公里,4月28日始抵昆明。
一路上栉风沐雨,吃尽了种种苦难。
但师生们情绪始终饱满,共赴国难的爱国情怀紧紧将大家团结在一起。
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5月正式上课。
冯友兰为西南联合大学撰写的纪念碑文中写道"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阳,又离别。
更长征,经尧臬。
望中原,遍洒血。
"著名教授冯友兰、闻一多、吴俊升、朱自清、叶公超、赵忠尧、陈岱孙、张佛泉、张文裕、方显廷、饶毓泰、杨石先、江泽涵、李继伺、孙云峰、孙云铸、李辑祥、张子丹、柳无忌、吴宓、钱钟书、卞之琳、冯至、雷宗海、郑天挺、钱穆、姚从吾、向达、陈寅恪、吴晗、汤用彤、贺麟、金岳霖、姜立夫、华罗庚、陈省身、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献、王竹溪、曾昭抡、牛满江、李景汉、陈序经、费孝通等百余人随学生迁来任教。
学校设文、理、工、法商、师范五院26系。
并恢复各科研究所。
全校学生约3000人,教师350人,职工近500人,联大时期共毕业学生2000余人,从军者800余人。
⑿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三校师生转移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李燕、袁敦礼、童冠贤、陈剑修、徐朗明、胡庶华等教授随迁西安。
11月25日学校开学,学生达1000余人。
因日机时来袭击,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再迁陕南城固、南郑等处,更名西北联合大学。
后因故各校恢复独立,各在西北办学。
⒀以联合大学名义西迁的学校还有上海的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
迁校分二部行动。
1937年10月,一部以复旦为主体的文、理、法、商、教育19个系科迁至江西庐山牯岭,再迁至四川重庆北碚黄角镇;二部以大夏为主体的文、法、理、工、教育13个系科迁至贵州贵阳。
1938年2月二校恢复独立。
⒁中央大学于1937年10月开始从南京向四川重庆迁移。
携带必要的图书、仪器、标本等物资,并将优良的外国动物品种牛、羊、猪、鸡、鸭等一齐装船。
从浦口出发,直到1938年11月中旬才到达重庆。
迁渝后,分别借重庆大学、华西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校址复课,另建柏溪分校、磐溪分校。
医学院及附属国立牙科学校则暂借成都华西大学开学。
中大全校设7院(文学、理学、法学、师范、农学、工学、医学)36系科。
并设研究院、实验学校。
有教职员300余人,学生1000余人。
⒂浙江大学,于1937年11月从杭州先迁天目山、建德,再迁江西吉安、泰和,又迁广西宜山。
第一次桂南战役起,再迁至贵州青岩、遵义。
农学院、化学系又迁湄潭。
在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里,五度迁移,跨越5省,行程2600公里。
每到一地,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复课。
1939年2月5日,敌机18架入侵广西宜山,在浙大校址上空投弹118枚,损失惨重。
但师生只停课三天抢救整理,2月9日又照常上课。
浙大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师范学院5院22系,在校生1937年度为460人,1938年度为962人,1939年度为10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