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南交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是什么?()①历史课②思想政治课③公共课④专业课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第一章测试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是()。

①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③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④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答案:A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以下哪些现象说明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②破产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厂的工人③中国被迫割让大量土地给外国列强④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3.魏源在其哪本著作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A:《夷情备采》B:《四洲志》C:《盛世危言》D:《海国图志》答案:D4.下列哪种情况说明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政治控制?()A:英法联军抢劫并焚烧圆明园B:外国公使向清政府发号施令C: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D:外国商品向中国倾销答案:B5.帝国主义列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什么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矛盾②中国农民与工人联合了起来③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反抗④孙中山等人发动了辛亥革命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答案:C6.下面关于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正确的说法包括()。

①中国工人阶级是新兴的被压迫阶级②中国工人阶级受到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压迫③中国工人阶级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压迫④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有软弱的妥协的一面,没有彻底的革命性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C7.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目的是()。

A: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将其发展纳入自己繁荣发展的快车道B:将中国国家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自己经济、政治、文化的附庸C: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发展轨道D:给中国带来发展机遇,促使中国对外开放答案:B8.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2023天津市武清区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历史试卷

2023天津市武清区四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练习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阶段性练习试卷历史学科(知识范围:选必一1-7课 总分:100分 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上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A.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B.政权与神权已相互分离C.官僚政治体系已经形成D.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2.《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说:“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蜀(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

留者以律论之。

”这反映了秦朝A.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严密B.郡县制度在各地全面推行C.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D.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3.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下图中的“?”应是:A.郡国并行B.刺史C.中外朝D.巡抚制 4.如表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大致轨迹。

这一历史演变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善B.官员考核制度的日趋严密C.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地方行政效率的不断提高5.“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

”该材料反映了屋大维执政时期罗马建立了A.城邦制B.议会制C.民主制D.元首制6.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这表明三级会议A.具有最高立法权B.有利于强化王权C.加强了中央集权D.代表人民的利益7.19世纪初英国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

而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议员席位。

材料现象表明A.议会主权地位仍未确立B.工业革命加剧阶级矛盾C.民主制度待进一步完善D.英国需要降低选民资格8.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内阁首相,他因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支持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二)表格梳理正面战场的战争教师:向学生展示表格内应填写的内容,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与自己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核对(三)探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国民政府告全体上海同胞书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

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

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师: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一)过渡到敌后战场教师:请学生看教材150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向学生讲解战争形式的变化,解释何为“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打击日军的相关史实(二)通过解读左权的家书认识敌后战场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左权致夫人刘志兰教师:给学生半分钟时间仔细阅读家书,向学生提出问题1.“左权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2.“生存条件为什么会这么艰难?(是谁造成的)”3.“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政策或措施?”4.“这封家书体现了左权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学生回答并给出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第八单元第22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第八单元第22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

第22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课程标准 1.了解局部抗战的史实。

2.了解全面抗战局面形成的历程。

3.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4.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5.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14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资料、表格、地图、漫画等素材创设学习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

如(2023·广东卷,9)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体感知(2023·全国甲卷,31)(2023·北京卷,7)根据地建设;(2023·辽宁卷,8)抗战策略;(2022·全国乙卷,30)(2022·6月浙江选考,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22·1月浙江选考,13)局部抗战;(2022·全国甲卷,30)敌后抗战;(2022·湖北卷,8)边区全面抗战;(2022·山东卷,7)中共中央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3.核心考向:日本侵华的原因、暴行;中国军民的局部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及其评价;中共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十四年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知识点一日本侵华与局部抗战1.日本侵华2.局部抗战1.拓展·思维点拨认识日本侵华的本质及启示(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

(2)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之一,狂妄自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最终的目标是要称霸世界。

(3)日本素有军国主义传统,因此我们应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抬头保持足够的警惕。

2.阐释·核心概念[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

他们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之欧阳家百创编

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之欧阳家百创编

抗战期间的中国教育奇迹欧阳家百(2021.03.07)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也在情理之中。

但事实却相反,恰恰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大飞跃。

这种发展,究竟有多大,又是怎么做到的?抗战时期教育支出仅次于军费抗战八年教育大发展抗战八年,中国教育事业竟于战火纷飞中得大发展。

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抗战爆发后,最主流的舆论意见是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自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计108所,战争爆发后,77所被迫内迁后方,另有17所被迫停办;原有公立中学,多数设在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大多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其所受日军奴化教育也最深。

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教育界内部也围绕着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最主流的意见,是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

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如“化学师生可从事军用品制造”;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

这种意见,在师生内部也相当普遍。

南京失守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再度南迁至昆明,决定甫一颁布,即在校内师生间引起激烈辩论,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国家急需调动三湘民众起来抗日的时刻,学校内迁至昆明,有损道义。

学生自治会甚至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前往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反对内迁,要求参加抗战。

但也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意见持反对态度。

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俊升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只可因战争做若干临时调整,而不能全盘改弦更张。

语文课后习题指向多维比较探究

语文课后习题指向多维比较探究

语文课后习题指向多维比较探究作者:李震海唐甜甜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教材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学科特点、课程目标和教材编制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教学重难点等角度出发,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设置的题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编撰水准,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

”新课程改革尤其提倡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课后习题是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的重要凭借。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国外教学理念和教材不断引进,比较教育理念盛行,这对我国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具有启发和帮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就中美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设置进行个案比较研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帮助。

这里选取同时选取中美语文教材中的《葛底斯堡演说》一文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讲与辩论》,与2009年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

综观这两套具有代表性的中美语文教材,其练习活动的设计,理念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不同的呈现。

一、习题呈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演讲与辩论》之《葛底斯堡演说》:欣赏借鉴1.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在整篇演说词中起什么作用?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呼应的?2.这篇演说历来被称为“演说史上的珍品”,你认为它的魅力在哪里?应用尝试以这篇演说为材料,分小组进行模拟演讲练习。

建议:1.查找有关材料,更多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演说词的理解,体会演讲者的感情。

2.注意处理好语气。

示例: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

(着重号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连读)3.适当使用一些势态语,以增强表达效果。

《美国语文》之《葛底斯堡演说》:问题指南■文学和生活读者反应:你认为林肯的演讲中最值得纪念的是哪些语句?主题焦点:林肯是怎样利用语言来安慰和治愈听众的心灵的?■阅读理解1.简要地叙述林肯做出这次演讲的时候的情况。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暑期,我有幸参加了语文主题学习培训,聆听了毕唐书老师的精彩讲座,受益匪浅,现将心得总结如下:屏幕上展示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

我深刻感悟到语文主题学习的含义重大。

一、“语文主题”学习主张不断尝试新的学习领域和研究内容。

1.优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增大吸收范围。

“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内容不仅面广量多,而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

让学生在大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东西。

2. “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

语文主题”学习在阅读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部的掌握和精通。

只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收获就行。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强化积累,大量地记背经典的语言词句是教学的要旨。

它不是传统教学的简单回归,更不能产生新的死读硬背的教学模式,把书读死。

所以我们提倡在阅读中思考,并产生自行扩展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这是“语文主题”学习所体现的着力点,这也是学生由学习阅读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3. “语文主题”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实现个性话发展的过程。

二、“语文主题”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1.通过“语文主题”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主题”学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默读课文还学会了快速阅读文章。

同时也让一些平时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读了大量的文章,还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写出了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真正做到了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语文主题”学习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本抗战之根据地《战时新课本》

课本抗战之根据地《战时新课本》

课本抗战之根据地《战时新课本》作者:石鸥刘毕燕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18期早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发表宣言号召全民抗战。

1937年8月,中共中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要求“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1938年,中国共产党举行六届六中全会,会议提出:“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要“改定学制,废除不急需要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各根据地迅速展开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行动。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编写适应抗战需要的学校教科书。

教科书具有动员大众、宣传抗战的独特功能。

教科书对大众的影响力不如政治类文本来得猛烈,但它们的影响力更持久、更深远、更广泛。

正因为这样,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精英们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用教科书这一思想宣传的火种,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上演了一出小课本大抗战的历史大戏。

共产党根据地编写了大量以“战时”冠名的“战时教科书”。

这些教科书最大的外在特点是印刷质量差,字迹模糊,开本不一,大量无可奈何的毛边本,多为自绘、木刻或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上机印刷。

甚至同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纸印成,成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观。

我们这里仅以晋冀鲁豫边区的战时教科书为例做一简要介绍。

1943年始,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审定出版了一套以“战时”领衔的教科书,统称《战时新课本》,它由国语和常识合编而成。

多由华北书店出版。

该套教科书封面都有“战时新课本”几个大字。

前几册每册都分上下两分册,理由是“为了不致书本用得过火被损坏了,故分为第一册(上)与第一册(下)”[1]。

一本书不能够维持一个学期的使用,只能说明这书的质量实在没有保证以及书的使用频率极高。

在这种条件下的教科书的珍稀程度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由于条件过于艰苦,有时候这套教科书“印数无多”,无法保证学生人手一册,此时,只能“专供教员”教学使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2 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抗日战争的胜利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等问题。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全民族坚持抗战讲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和中国军民的抗战表现。

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及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

中共七大介绍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强调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国战场的战略反攻。

介绍日本投降的过程和原因。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7张)【说课】

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27张)【说课】

一一五师在平型关
台儿庄战役时的李宗仁
(二)讲授新课
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中国VS日本)
正面战场
发挥了重
(1937.7) 要作用.
(1938.10)
敌后战场 成为抗战 主战场.
(1945年8月)
(1945.9.2)
防御阶段
相持阶段
七七
广州、武
大反攻
事变
汉失守
“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反攻阶段 日本投降,抗 日战争胜利
4.抗日战争的胜利
(2)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②抗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③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a.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人侵所取得的第-次完全胜利,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 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 尊敬。 b.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风 凰涅架、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分析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东方主战场的主要依据 材料一 在当时法西斯肆虐、绥靖主义盛行的国际环境中… 材料二 1941年12月,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 材料三 至1938年10月,日本速战速决战略彻底破产,中日战争转 入战略相持阶段…
3.东方主战场
(1)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与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 ②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
1.正面战场的抗战
评价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材料一 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因此,这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我国 抗战的主战场。这一阶段历时1年4个月…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 较大牺牲。…当时的正面战场,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 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重要 的作用。这些也在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 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 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1937- -1945 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 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 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 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练习 语文阅读(一) 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年下学期高一期末综合练习题语文阅读(一)基础学问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这正是阅历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支配上的之处:下半场竞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最终扭转劣势,赢得竞赛。

✍.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打算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B。

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C.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D。

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纪念抗日战斗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成功70 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承办31 场细心策划的演出。

B. 依据国宝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 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灭自去年12 月以来的最大的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猜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考。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平安,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平安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 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

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促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削减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削减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需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削减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削减10%4.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规律严密,没出不超过15 个字(5 分)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

学四史,忆李庄——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

学四史,忆李庄——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

学四史,忆李庄——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罗利威 李柯苒 毕燕 王少嘉 李帮权(指导老师)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四川成都 610101习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

” “四史”学习教育是高校学生真正学好历史知识、感悟历史精神的有效途径,是激发高校学生党员历史担当、爱国情怀和坚定信仰的内生动力[2]。

李庄抗战文化作为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成就非常突出,至今仍对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为更好地开展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同时结合李庄抗战历史及抗战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让大学生群体更好地为完成“十四五”计划目标而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 大学生对抗战历史认识模糊的原因及分析一直以来,大学生爱国、爱校、爱家教育都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教育课题,也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让许多大学生出现了不想学、不愿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况,更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抗日战争认识不深刻、了解不深入、体会不深切。

(一)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的开展不够重视我国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部分高校建校历史较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够重视,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便逐渐放宽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形式化、表面化的课程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也很难提升自己。

(二)大学生对抗战历史的认知不够清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基本是由“90后”“00后”的新兴一代组成,对近九十年前的抗日战争难有共鸣,且大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的途径多为历史课,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难以真正对抗日战争产生兴趣,对抗日战争的了解仅局限于书本,加之如今游戏产业发达,多数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休闲时间更倾向于用游戏的方式放松身心,真正愿意钻研历史书籍、查阅历史资料、反思经验教训的学生少之又少。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秀教学案例
5.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正确价值观
本案例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2.学生分小组收集资料、讨论,形成小组观点。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抗日战争的背景、重要战役、英雄人物和胜利意义。
2.强调抗日战争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整理观点,形成小组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协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教学反思与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科素养。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问题探究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关注,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故事吗?这段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3.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抗日战争背景:教师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起因。

2023届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模拟检测试卷历史试题

2023届安徽省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模拟检测试卷历史试题

2023年高三模拟检测试卷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1. 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而“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

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该报道表明()A. 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B. 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C. 营造维新变法的氛围D. 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2. 遵义会议决议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其“活动的地区远远地离开了南京政府反革命的根据地,蒋介石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

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

这说明红军长征()A. 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B. 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C. 使全党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D. 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3. 最能凸显表中我国外交战略演变的主题是()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 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C. 增进互信加强合作D.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4.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阿兹特克人是后来才进入墨西哥的,他们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岛屿上定居下来,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使其人口和财富剧增。

由此推断建造“浮动园地”的主要原因是()A. 岛屿众多,不利于农业生产B. 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足C. 肥沃的淤泥利于耕种D. 岛屿拥挤导致人口大量减少5. 1823年,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系统地阐述了美国政府对拉美地区的政策,其核心是“美洲体系”思想。

美国要求欧洲不要干涉美洲事务,不要在美洲殖民,试图把整个美洲孤立于欧洲之外。

这说明美国()A. 与欧洲国家的外交关系破裂B. 支持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C. 开始对拉美进行殖民活动D. 意在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6. 基辛格曾在1993年告诫道:“由于共同敌人和威胁的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在下降,欧洲、日本与美国的利益冲突增多……美国尽管还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国际体系的控制力在下降。

24学年-全程班-大学语文-月考卷1-《垓下之围》

24学年-全程班-大学语文-月考卷1-《垓下之围》

24学年-全程班-大学语文-月考卷1-《垓下之围》考试时间: 120分钟班次: 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一、单选题(共30小题30分)1.《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下列选项中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B.盘古开天辟地C.鲧禹治水D.刑天舞干戚2.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同现象,很多古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战争诗。

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下列作品属于战争诗的是()A.《蒹葭》B.《无衣》C.《氓》D.《静女》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

老子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社会才会稳定”。

下列选项中属于老子和孔子共同点的是()A.老子和孔子都主张无为而治B.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仁者爱人C.老子和孔子都关注社会问题D.老子和孔子都主张以法治国4.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下列说法能支持此观点的是()A.孔子反对苛政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C.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孔子主张“以德治国”5.《礼记·礼运》中写道:“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中国最早的“小康”朝代是()A.夏朝B.西周C.秦朝D.商朝6.《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国”的意思是()A.国都B.国家C.地域D.诸侯的封地7.下列关于《国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B.又名《左氏外传》C.以记言为主,开创了我国用国别体记述历史的先河D.所记事件密切相关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乡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

第二天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

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

原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租给英国。

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

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

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

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

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

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速强盛的根本原因。

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

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

此后,学生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

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长。

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重视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

2021届六灶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六灶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六灶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扰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的“14年扰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战也包含在了“扰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在1931年至1937年间,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确立“14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事实。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中学高二下册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中学高二下册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精品】

甘沟中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毕唐书:抗战时期一项伟大的教育决策2015-04-03 毕唐书独立评论在中国现代史上,抗日战争的胜利应当是最辉煌的篇章。

同政治和军事上的成果相比,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但毫不逊色,而且更为可圈可点,甚至堪称世界奇迹。

以常理论,抗战期间山河残破,民生凋敝,教育事业出现倒退,自在情理之中。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这段最艰难的时期,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仅次于军费,教育事业因此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

仅以高等教育为例,大学数量由战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师生数量增加了48%,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在国难当头,救亡图存第一的战争年代,教育竟然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其中秘密何在?一、面对意见分歧,蒋介石力排众议,作出决策:“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弃了基本……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平津、南京及东南沿海教育发达地区首当其冲,相继沦陷,中国教育事业损失巨大。

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计108所,战争爆发后,77所被迫内迁后方,另有17所被迫停办;原有公立中学,多数设在平津及沿海地区,战争爆发后大多停办,青年失学者极多;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初等教育,学生年龄过小,学校无法内迁,只得随国土一并沦陷。

其时,全国的局势更为严峻。

抗战前全国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战爆发后,大后方一下子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占5%,却要养活全国50%以上的人口。

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有计划地将大学迁往内地,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50%以上的中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都转移到了大后方,这是一个奇迹。

但是,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如何处理教育和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了摆在国民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教育界内部也围绕如何制定新的“战时教育方针”而展开了论战。

主流的意见认为教育应该完全服务于抗战。

不但学科要调整,变为以军事课为主,教育对象也要调整,须“以民众为对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即停办”。

这种意见,在师生中占主流。

例如,南京失守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准备再度南迁至昆明,决定甫一颁布,即在校内师生间引起激烈辩论。

许多批评者认为:在国家急需调动三湘民众起来抗日的时刻,学校内迁至昆明,有损道义。

学生自治会甚至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前往武汉,向国民政府请愿,反对内迁,要求参加抗战。

但也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意见持反对态度,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胡适向蒋介石的进言:“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教育”。

但这类意见在当日并不占主流。

在军政界,争论也很激烈,最能体现意见分歧的是张治中和陈诚在“长沙临时大学”的两场演讲。

张治中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其演讲开口就骂:“际兹国难当头,你们这批青年,不上前线作战服务,躲在这里干么?”陈诚则针锋相对。

陈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其演讲完全赞成学校内迁,将学生誉为国宝,鼓励他们于国家危难之际努力完成学业,因为十年之后,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

在这关键时刻,从蒋介石到一些国民党高级官员都力挺教育。

陈诚的意见已如前述;1938年3月刚上任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也认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陈立夫的意见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

蒋介石力排众议,在1939年3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训词中做出了最终裁决,提出了“战时应作平时看”的观点:“我们切不可忘记战时应作平时看,切勿为应急之故而丢却了基本。

我们这一战,一方面是争取民族生存,一方面就要于此时期改造我们的民族,复兴我们的国家,所以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陈诚则直接批驳“教育无用论”:“要知道教育是千年万年的大计,所谓‘百年树人’,一个国家,要建国,要强盛,就要培养无量数的人才,以为领导,以为中坚”;“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这些着眼于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教育讲话和表态,纠正了一些人的偏激主张,维护了“抗战”时期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不但没有暂停,相反还得到了保护——战时大专院校学生享有暂缓服兵役的权利。

重视教育需要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

自抗战爆发后,由于军事开支的不断增加和沿海发达地区陷落,关税收入丧失,国民政府财政赤字极其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仍然不放弃对教育的投入。

随着日本侵略不断扩大,大批高校不得不被迫西迁,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都于1938年4月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这些大学生逃到大后方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确保他们继续学业,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公立专科以上学校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用贷款的办法支持学生上学。

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贷金以后并未偿还,这等于政府向学生无偿提供了学费和生活费,因此贷金制随后改成了公费制。

对于中等教育也是如此。

教育部于1938年2月建立贷金制度,贷款给家庭陷入战区的中学生。

1940年底教育部又颁发《国立中学战区学生贷金暂行办法》,到后来国民政府又实行公费制,为教育完全兜底。

据侯杨方先生介绍,抗战期间,由中学到大学毕业,完全依赖国家贷金或公费的学生,共达128000余人,这其中就包括了“两弹一星”元勋钱骥、姚桐斌、邓稼先、程开甲、屠守锷、陈芳允、任新民、朱光亚、王希季等9人,还有李政道、杨振宁这两位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二、在国家丧失了大部分财源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大、中学生享受政府免费教育,包括免费伙食及一定的医疗保障; 大、中学校师生生活艰难,但有政府特殊补助,比公务员好很多。

战时教育的最大困难是经费。

由于大部分大、中学生都背井离乡,丧失了经济来源,所以政府不但要负担起对他们“教”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养”的义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前所述,国民政府先后施行了“贷金制度”和“公费制”。

开始时面向家在战区的专科以上学生,后来其发放范围大大扩大,连家住重庆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也可以享受公费待遇。

高等教育当中,每年获得国民政府的“贷金”和“公费”者大约占了全部学生的80%以上。

这些“贷金”和“公费”不但包括学费、生活费,还包括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障,故学生看病相当便宜。

譬如:中央大学政治系学生唐飞霄1946年1月7日的日记写道:“今去卫生室治牙,可笑挂号金仅一元,药费亦寥寥五元”,而当时从重庆往湖南寄一封平信的邮资是20元。

1936年之前,中等教育素由地方省市教育厅办理,中央并不直接负责。

抗战爆发后,为安置从沦陷区流亡到后方的中学生就学,国民政府开始创办国立中学,至1944年,共设立国办中学34所,国立大学附属中学16所,国立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14所,遍及后方12个省区。

国立中学的主要职责是收容来自沦陷区的中学生就学,以及吸收来自沦陷区的骨干教师,解决其生存问题,以保证教育质量。

按教育部规定,国立中学招收的学生,不仅免除学费,而且免费提供伙食、制服和书籍。

对于沦陷区的教育,政府也没有放弃。

在沦陷区,国民政府的主要措施是设置“教育指导区”。

1938年,沦陷区9省4市曾设置50个“教育指导区”,并派遣大批教育干部赴沦陷区从事公开或秘密的教育活动。

随着战争的推进,“教育指导区”增加至18省6市102个之多。

“指导区”的主要工作是联络、吸收敌占区的仍忠于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借以消灭奴化教育。

1940年,国民政府还特别通过《津贴沦陷区中小学教师办法》,对沦陷区内暗中为国家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给予津贴补助。

接受津贴的教师须宣誓效忠国家,其誓词如下:“我是中华民国的国民,矢志尽忠国家,遵守政府法令,拥护抗战国策,绝对排除奴化教育,不作教育界败类,遗羞子孙。

如违誓词,愿受政府最严厉的处分。

”同时,教育部还特别制订了沦陷区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后方大学就学的规定。

正因为当局的努力,至抗战结束,在校中学生数量由1936年的48万增至120余万。

因为年龄问题,初等教育,也就是初小、高小教育问题,没有被“战时教育方针论战”所波及。

自抗战爆发到1940年,初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义务教育的普及。

1940年,初等教育又增加了另一个工作重点:对成年失学民众的补习教育。

自此,“每乡镇设中心小学,每保设国民学校,均包括儿童、成人、妇女三部分,使民众教育与义务教育打成一片。

”初等教育属于地方自办事业,中央政府每年有专门的补助费,但主要经费来源仍以地方自筹为主。

为保证教育质量和适龄儿童入学率,1940年,教育部颁布规定,指定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稍后,又由行政院和国防最高委员会出台规定,将初等教育经费列为“特种基金”纳入预算,严禁地方政府挪作他用。

所以,至1945年,四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0%;其他大后方省份,云南43%、西康57%、陕西58%……总体保持在50%以上。

1936年,大后方10省市在校小学生为300余万人,至1943年,已增至676万余人。

1936年之前,中国的高等学府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其学费普遍“年须数百元”,非家境富裕者,一般无力入学。

1927年,教育界人士周谷城即指责过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富人为中心,以权贵为中心”。

抗战爆发后,学费问题转由国民政府出面解决,不但保证了来自沦陷区的大学生可以继续求学,而且打破了中国高等教育旧有的贵族化倾向。

在解决国办大学大学生学费问题的同时,国民政府还竭力解决私立大学的运营经费问题。

较典型者如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系中央政府大量拨款补助,才得以继续运转。

这些私立大学的学生也都享受公费待遇。

此外尚有大批省立大学因资金紧张而申请改为国立获批,从而得以继续维持。

由于国民政府的种种努力,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在抗战期间也不降反升,由1936年的4万余人,增至1945年的8万余人。

为了让教师全力投身于教育,国民政府在保证教师待遇方面也做出了极大努力。

1940年以前,后方大学教授平均每月可获得200余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虽不如战前,但较之大城市,后方物价低廉,其实际购买力较之战前并无多大下降,某些教授甚至把课堂搬到了餐馆里。

学生方面,毕业于复旦大学的罗文锦,1940年以前“每月可领贷金法币八元,以六元缴纳学校伙食,剩下二元做零用”。

当时,八块钱的购买力是相当高的,西南联大“学生的伙食费1938年每月7元,还可以吃到肉和鸡蛋”。

但是,在抗战进入最艰难时候,大后方的生存也进入了临界状态。

一些大学生也不得不到一些中学任职以维持生存(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杨振宁就曾到中学任职);一些教授不得不摆摊变卖财产以维持生计,闻一多都上街刻卖印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