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金融危机阴影至今无法挥去,在危机中我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应对危机,认清发展之道,就需要理清逻辑,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金融经济学教授,以易懂的文字,向人们阐述了复杂的金融知识,为读者梳理出金融中所存在的逻辑,正如其书名所述--《金融的逻辑》。
遇此好书,不敢独享,特向各位推介。
本书是陈志武教授的论文和讲话集,出版时间虽然在2年前,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最激烈的时期,但所谈问题不囿于金融,甚至关系国计民生、社会转型,即使在当下,依然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品味。
书中用字随和但又不失严谨逻辑,在短时间内将我对金融的理解给理顺,让我对金融的感受又深了一个层次。
从最基础的说起,比如金融的概念,按照陈教授的观点,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这完全走出了当前教科书的框架,让我们从更新的角度理解整个金融的概念,仿佛一股清新之风吹拂而来,不仅对金融的菜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金融行家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借鉴。
本书的另一吸引我眼球的便是陈志武教授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举个例子,陈教授创造性地从文化角度来剖析我国的金融。
虽说当前中国现代金融业尚未成熟,但按陈教授的观点,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有了金融的思想,通常说的“养儿防老”实际上也是一种与养老保险类似金融工具,而相应的产生了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尚未成熟的金融业,确实有这样的情况,从业者太过依靠自己的小圈子,使得市场丧失—1—活力。
对我国金融改革建设的方向必须要让大家开门走出这个小圈子,这就需要制度的辅助,还需要营造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使得来自市场的诚信交易带来的便利大于小圈子所带来的便利。
另外,陈教授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当前我国政策的走向进行梳理分析,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尤其是“国富”及“民富”之争,多年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讨论,陈志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金融观后感
金融观后感第一篇:金融观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用生活中贴切的案例阐述了金融、金融如何创造价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下金融市场的发展与西方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同之处,等等诸多问题,不胜枚举,令我受益匪浅。
对于金融的初学者而言,这本书实在是不可多得入门工具。
第一,中国人对金钱的看法。
中国人很喜欢钱,喜欢把钱捏手里或存银行。
钱或者说货币,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中指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媒介,而这种跨时间跨空间的物物交换或直接对货币的调用,便称为金融。
这是我对“金融”一词的概念理解,来源于这本书。
陈教授举例说,在以前,直接用金银购买物品,很是烦琐,后来有了银票,一种一定区域内所共认的金银在数值上的替代品得以购买物品,这便是货币的空间属性,这和《国富论》中货币的发展在思路上相差无几。
如果一个人看到好的商机,手头又没钱,另一方面银行有钱,却没商机,这时候这个人向银行借钱,在未来的某一时间还给银行,这种货币在时间上的跨越就是金融运作的一表现形式。
中华两千年的儒家文化植根在我们心里,“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种未雨绸缪的理财观念使我们认为钱存银行叫“有备无患”,而不是投资,用一定的风险去换取更多的财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关于国人的消费理念。
第二,金融创造财富。
金融有什么用?中国人很讲究实用主义,在学术上也是如此,从清净无为的道家演变成求仙练丹可见一斑。
陈教授举了个例子:甲某有二十二亿资金的项目,可是手头只有二十个亿,这时候只要再有两个亿他的项目便能上市成为二十二个亿的运营企业,而港澳一些人(乙方)手头上有钱却没好的项目,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中介丙,甲通过丙,丙说服乙授受了此次风险的可接受性,这样甲丙达成了协议。
在此过程中,乙没有付出直接产出劳动的行为,但甲丙最后都要给予乙一定的报酬。
在中学马克思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而现在《金融的逻辑》告诉我,只有需求才能创造价值!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陈教授指出,这种认识是学习金融所必须的,即价值在未来,而不是在劳动中,不是在生产中。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 - 读后感]
藏了很久的书,终于在春节长假的飞机上加上火车上消灭了.介绍一下我理解的本书中的主要观点.
金融或者资本化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 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在最近几百年,尤其是在美国, 依靠股票市场,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创新型的企业,别如谷歌苹果, 创业者同样受到了鼓励, 主要体现在原始股的变现 (股票价值反应了企业的未来),
可以支配未来的收益.
相对来说,国内的股市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过国有企业的上市和融资,本质上面就是圈钱,却没有反应出相应的成长;
因此中国的资本化市场还远未成熟.
传统中国的社会还是依靠儒家的思想,以家庭为单位,血缘关系为基础,包括熟人和朋友,进行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交换,因此才会造成比如养儿防老人情父债子还三代买房,
如果都用借贷的模式,那么人与人的关系会更多的停留在精神层面, 而经济层面会更加独立.所以在国内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这其中包含了小额贷款.
对于小额贷款,书中的观点是支持和开放.因为禁止民间借贷,反而会使得地下钱庄的成本变高,从而借贷的利率变高,
从而反而违反了禁止地下钱庄的初衷.
先这么多.。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陈志武金融通识课读后感篇一首先,我们都听过《货币战争》这本书吧!它是一部历史性的著作,里面有很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理论。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开头第一句话“全球财富流向三个地方”?最近几天,我读了陈志武教授所写的《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看完以后,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的两个故事引起了我的关注:一个是世界著名的法律保险商因劳累猝死,让他心爱的太太成为了遗产继承人;另一个是索罗斯做空英镑却导致英国央行突然降息,给希腊带来了无限灾难。
我觉得,他们两人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没有认清楚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
比如劳累猝死的故事:据陈志武教授介绍,“劳累猝死”最大的原因是劳累,而不是别的什么原因,可是劳累猝死的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陈志武老师的讲课风格十分轻松幽默,他总是能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
其次,他把新闻报道里、网络上的一些奇谈怪论编成一些“金融谣言”。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此书的看法。
在读这本书时,我才明白金融与传统经济学的差异。
作者将复杂的金融市场简化成简单的三段式:即买卖双方、交易量和影响交易量的各种因素(价格、利率、时间等)。
同时,他将股票定义为“一组公司的全部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将债券定义为“公司的当前或未来的支付能力”。
这些观点虽然显得简单、粗糙,但是非常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在我们投资时,我们要掌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要投入过多的金钱。
就像那个例子,如果一位劳累过度的员工想请病假去旅游,那么医疗保险公司会说,只要不超过150英镑就可以了,所以有很多劳累的员工因为生病而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由于这个错误的观念,陈教授在《金融的逻辑》这本书里提出了劳累猝死的概念,将疾病定义为劳累过度,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正确理解金融学,更深刻地认识到金融危机的本质,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金融专业的学生都应该看一下这本书,也许你的困惑、疑问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是“一件物品,有时候可以是艺术品,有时候可以是装饰品,但有时候也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准商品。
202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篇
2023金融的逻辑读后感5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篇1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一是资本的逻辑。
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
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
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
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
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
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
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
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每个人奋发向上。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
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读完《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一个之前我所知甚少但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世界。
在书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金融的本质和逻辑,让我这个原本对金融一知半解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一提到金融,我脑海中浮现的可能就是那些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的银行家,或者是复杂难懂的数字和图表。
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并非遥不可及、高深莫测,它其实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拿我们日常的消费来说吧。
以前我买东西,总是习惯用现金支付,觉得这样心里踏实。
可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我发现自己的消费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以前,钱包里的现金一张张减少,会让我很有“肉疼”的感觉,从而在消费时更加谨慎。
但现在,用手机轻轻一扫,钱就花出去了,有时候甚至都没有太多的感觉。
这看似简单的支付方式的转变,其实背后就有着金融逻辑的影子。
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让我们的消费变得更加冲动,商家的销售额可能因此增加,资金的流转速度也变得更快。
还有一个让我感受很深的例子,就是关于买房贷款。
曾经,我觉得贷款买房是一件压力巨大的事情,总想着要攒够钱一次性付清。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贷款其实是一种合理利用金融工具的方式。
比如说,一套房子总价 100 万,如果我们非要等到攒够 100 万才去买,可能要等上好多年,而且在这期间还可能面临房价上涨的风险。
但如果选择贷款,先付 30 万首付,剩下的 70 万通过银行贷款慢慢还,虽然要支付利息,但我们可以提前住进心仪的房子,同时还能享受到房子可能带来的增值。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和规划。
再说说股票市场吧。
以前我总觉得炒股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那些红红绿绿的数字跳动,让人心里没底。
但现在我明白了,股票市场其实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普通人分享企业发展成果的一种方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炒股就没有风险,而是要我们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和分析。
书中还提到了金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相关推荐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的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金融的逻辑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通读了几遍美国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所著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加深了我对于现代金融的全面认识。
由于这本书将历史和现实结合在一起,穿插许多案例,深入浅出,让复杂抽象的金融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读来自然兴趣盎然,收益颇多。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不断的问自己几个问题,并试图在书中可以找寻到答案。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其中大多数还是比较赞同的,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也让人觉得振聋发聩,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和启发。
我想,倘若一本书可以引起读者对于某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开阔了其研究视野,引导读者努力探索真相,那么就是一本非常有阅读价值的作品。
接下来,我想按照书中所列的几个方面的专题,结合作者的观点,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也算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智力资源配置,在作者成熟观点的基础之上,衍生出一点思想泡沫。
一、什么是金融?人类社会为什么需要金融市场?作者认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而这里边的价值是由效用所决定,依靠交易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价值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可是透过这些表象,我们又可以看到什么?金融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每一次的交易都受到许多潜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金融与政治、历史、法律、文化、心理相互融合,在这些不同的外生变量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金融形态,国家之间的互相交流与碰撞进一步促进了新的形态的形成。
我认为,金融的逻辑就在于弄明白变量间的本质联系,还原事物的真相。
存在即合理,那么金融的出现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和价值呢?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国力,发展民生,是制定国策所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无论是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改善人民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还是发展产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都需要以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作为基础。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想5篇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想5篇金融的逻辑读后感1此书读完有种被洗脑的感觉。
一方面它确实会刷新你的金融观,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刷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让你时不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是当我读到2的时候,感觉越来越不对味,陈教授对于金融的作用的挖掘有其合理之处,也能从中窥见其不凡的智慧,但是明明是一两章就能阐明的思想,陈却写了两本书,第二,其中关于金融解放个人的观点初读似乎论据充分,无可挑剔。
但是后来想想,陈教授似乎言过其实了。
货币化确实能让个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中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现代社会个人相对于要依赖这些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存活下去的社会中要自由的多。
但陈教授在此书中却避开货币化的缺陷不谈,这确是另一种程度上的不严谨。
让原本见仁见智的观点变成了一种洗脑,一种吹嘘。
货币化让人从家族关系宗教关系政府权利解放后陷入到另一种束缚——钱的束缚。
只要有钱就有权,有地位,就能轻而易举的洗刷自己,包装自己,你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甚至你的外貌你的品格似乎都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
货币化之后也能看见这个社会的功利化,同时也催生了拜金主义,“向钱看”,“金钱万能”的腐朽文化。
货币化也并非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更为纯粹。
反而是多多少少都参杂着功利。
而最大限度的货币化除了催生出“人力资本”“劳动资本”“要素资本”也使得“人际资本”成为可能。
总之,本书论证的漏洞让这本书大大贬值。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2二天读完《金融的逻辑》,慢慢觉得自己头脑里那点有限的经济学常识又复苏了。
对于金融的理解,长期以来都是肤浅的、表面的,总觉得它是高大上的东西,非专业人士不能参透。
读罢本书,全然没有晦涩的感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深入浅出,的确是本不错的金融入门书。
在具体内容方面,本书是由陈志武先生的若干篇文章汇集而成,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陈先生各种观点的集成,每篇皆有侧重,章节上又有丝丝联系。
掩卷而思,本书带来的是一场彻底的头脑风暴,它在印证旧有观念:金融不仅关系国家强盛,也关系人民幸福的同时,更具体阐释了金融的神奇力量:举明日之物力建今日之生活,把现有的一切财富都提前转化为再度发展的动力。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金融的逻辑》是耶鲁大学经济学华人教授陈志武先生所著。
本书就资本化的逻辑、金融的逻辑、金融危机的逻辑、股市的逻辑、文化的金融学逻辑五局部详尽的阐述让我更加了解金融,了解其功能及重要性,最后又指出开展证劵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引人深思。
从整体看来,陈志武先生是一个旗帜鲜明的自由市场主义者,主张绝对的市场对社会的巨大帮助和进步,而成熟现代金融体系又是现代社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局部。
金融的出现对于社会有什么奉献和价值呢?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国力,开展民生,是制定国策所需要考虑的根本问题。
无论是开展国防尖端科技,改善人民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条件,还是开展产业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都需要以国家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作为根底。
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大的企业,国家的财政就相当于企业的财务部门。
财务的支出包括维持日常运营所需的开支,以及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投资;财务的收入那么来自税收、债券或货币发行。
从这个意义上讲,活泼开放的金融市场使钱具备了“穿越”的能力,相比之下,较为封闭集中的高额税收反而陷入了虚假的繁荣。
然后这本书讲到了为何中国人钱多而不幸福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是隐形金融交易,而随着时代的开展,国家的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和投资产品等出现。
问题在于这些显性金融产品的开展不完全,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加剧,造成了不幸福。
然而我认为人们的不幸福感不仅仅在于此,同时当今社会的不公平大大减低了人们的不幸福感。
另外,房地产的泡沫等等因素更是客观上大大减少了老百姓的财富。
文末有提到“开展证券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我们确实要开展金融,扩大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极端,未免有点夸大金融市场的作用。
除了开展金融市场,我们也要改变国人的消费观念。
思想转型、制度转型,伴随而来的必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金融证劵能提高我们整个人生的总体幸福水平,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福利。
金融的逻辑书评(共5篇)
金融的逻辑书评(共5篇)第一篇:金融的逻辑书评《金融的逻辑》书评由书的序开始就有陈志武先生“金融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的定义,而书中的内容也紧紧围绕着这个定义来展开,并论述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
看书时会有一种娓娓道来之感。
很明显作者对于金融的感觉是积极地=的肯定的,而且这种感觉是贯穿书本始终的。
与其他的一些论述金融的书籍不同,作者选择了将所要论述的东西从一段又一段的历史或一个又一个瞩目的问题中慢慢提炼出来,这种提炼的过程本身也反映着一种金融的逻辑。
生活中许多人都旨在创造更多的价值来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从未将价值进行深入考虑。
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指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
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只顾生产东西而不管它们是否有市场这个行为,这根本不是在创造价值,而是在摧毁价值,它消耗了本可以用来生产其他有相对价值的东西的原料。
就如现在一栋栋无人居住的房屋。
不否认,的确房子承载了许多人的梦想,也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刚性需求。
但是,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它的价格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正常范围。
本书中论述的从金融角度来看的儒家文化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节。
相较于过去儒家体系中的“三纲五常”,目前国家的社会体制更能给人充分展现个性,拥有自由的幸福感,结合金融的核心,过去依附于血缘关系的家庭内部的金融交换是以血缘关系之间的互相信任,掺杂着亲情友情等情感。
虽然这种内部的交换并未带来严峻的问题,但逐渐健全的社会体制无疑为金融的外部化提供了保障,与感情剥离的金融活动无疑更有活力,没有后顾之忧。
第二篇:《集体行动的逻辑》书评《集体行动的逻辑》书评作者简介: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1932年1月22日出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
《集体行动的逻辑》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开山之作,在1986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最高奖之一(Gladys M.Kammerer Award),1993年获得美国管理学会颁发的“最持久贡献著作奖”,在1995年获得美国政治学会颁发的里昂-爱泼斯坦奖。
金融兴 则国家强——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金融兴则国家强——读《金融的逻辑》有感书如其名,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陈志武先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语言,站在理性思维的角度,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一步步剥丝抽茧,逐步还原了金融的逻辑:从经济发展史的角度解读金融制度的设计、从社会制度设计层面解读金融发展路径、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财富后面的逻辑;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并以自问的方式比较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社会差距,来证实金融是促进社会民众法治发展的必要力量,谏言领导层不可因金融危机而放缓金融资本市场化的发展,自我束缚金融创新,退缩回国有企业独霸天下的时代,“发展金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一、回答了“金融是什么”“金融是什么,跟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有何相干”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问题,尤其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全部退去的背景下,探究这一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对早日走出危机影响、巩固经济持续向好势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当前及下一阶段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国社会的继续转型,都难以离开金融的有力支撑。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
”陈志武先生以浅显的笔墨、通俗的语言,深入地解读了金融的深刻内涵,以一种高瞻远瞩的超脱、纵古论今的大气,破陈见、砭时弊、清迷局。
为后危机时代,国家金融改革发展剖析了时势、指明了方向、探寻了路径。
为个人了解金融知识、参与金融活动、利用金融手段,实现财富增值、提升生活品质,敞开了心扉、提供了参考、找准了抓手。
二、金融的重要性陈志武认为,现代社会中,金融对国家和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性。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金融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和历史——读《金融的逻辑》有感《金融的逻辑》读后感一、《金融的逻辑》作者简介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
1990 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具有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
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
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从金融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古今对比、中外对比,探讨了中国历代政府的财政政策和金融制度的得失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并对儒家的“孝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观点新颖、独到,发人深思。
二、金融的基本概念“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而金融学“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
这是作者对金融本质的概括,也是贯穿全书的线索。
在此基础上,作。
代就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
滥发不足值货币,获取铸造货币成本和货币购买力之间的价差来补贴政府财政,向全体社会成员征收“铸币税”,这是封建王朝缓解财政危机的惯用手法。
采取征收“铸币税”的方式更为隐蔽,但是后果同样严重。
滥发不足值的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而且会对正常的金融和经济秩序产生冲击,降低国家信用,甚至造成国家信用破产。
宋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发达的社会经济促使宋帝国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但由于外部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压力,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宋帝国政府一度滥发纸币,使“交子”的信用破产,阻碍了帝国内部经济的发展。
《金融的逻辑》读后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近来有幸拜读了着名经济学家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一书,对于一个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感触良多,收获亦丰。
在赞叹陈志武先生对于金融理解所达到的的深度和广度,从多种角度分析金融对历史、文化乃至一国发展影响的精辟剖析之余,我也对此书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并也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想法。
纵观全书,此书的写作思路我理解为两条线:一条则是由古至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分析金融(包括债券、股票等)对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纯金融技术发展史的角度分析资本化对于国家财富和资本的积累的作用,得出金融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同时也提出资本化是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第二条则主要将美国和中国两国进行对比,其中对美国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剖析,论证充分,逻辑严谨。
作者还从两国的制度和文化的角度对比了两国金融发展的情况。
我认为,此书从这两条线中综合得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即资本化和制度化。
此书中作者谈到了自己对于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对于其批判说“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的观点,我认为论证严谨科学,我表示赞同。
其提出经济独立是个人独立自由的基础也是非常有先见的。
陈先生认为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三纲”的规则正是促成并保证了个人经济风险交易功能由家庭来承担,金融的功能由传统的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来维持,诸如“养儿防老”,亲戚间的相互帮扶、借贷等,都是一种隐性的金融关系,而儒家的文化正是为这种金融关系提供了道德约束上的保障。
而如果这种经济功能主要由市场来承担,那么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必须有相应的内容,在此背景下西方发展出自由、民主与法制,西方的“家”越来越成为一个单纯的精神生活细胞,更多的不是利益上的交换,更多的是“爱”这种情感的基础。
由此,作者提出了未来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这种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血缘隐性的金融关系将走向衰落,随着社会结构的改革,会被法制的金融市场所替代,从而老人和后辈都能更加的有尊严和自由。
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在国际金融的课堂上,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孙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先生,之前就有听说过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本身约束力不强,所以没有认真的读完就荒废了。
但是幸运的是,正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孙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而且在每周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这本书,所以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有趣而且生动起来。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
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书中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把金融的问题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有趣的讲述出来。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读的也最为认真,因为趣味性很大和以往的金融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浅显易懂。
介绍了金融是一种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之后的书中,介绍了借贷金融以及美国金融的发展历程。
随后分析中国人为什么钱多了但是并不感到富有等等问题。
随着问题的不断推进,作者也在其中为我们一点点地讲述着金融的含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这个问题特别的吸引我,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好奇的问题。
我也本以为作者会给我一个答案,怀着期待的心情来读这一部分,但是却发现远远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作者很狡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反而告诉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金融才能稳步顺利的发展。
作者认为:金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不定向的契约。
这种契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既然是一种契约,那么要想契约顺利的履行,就有几个条件需要满足,首先是公正完善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契约;其次是媒体信息的有效性来监督契约;最后是政治法律要与金融相分离。
前面两条我们可能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在第三条我起初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金融的逻辑》有感
在国际金融的课堂上,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孙老师的介绍下读了《金融的逻辑》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志武先生,之前就有听说过这本书很值得一读,但是由于本身约束力不强,所以没有认真的读完就荒废了。
但是幸运的是,正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孙老师也为我们介绍了这本书,而且在每周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一起交流和讨论这本书,所以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有趣而且生动起来。
陈志武教授的《金融的逻辑》一书,并非纯理论性的金融学专著,而是一本兼具金融与社会乃至人文等多方面的跨界杂文集。
全书从金融的视觉出发,对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变迁、儒家文化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中美思维模式、历史发展进行对比,批判了当前社会流行的一些陈腐旧习,比如宗族血缘观念、儒家思想等,给读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理念。
书中所讲的内容深入浅出,把金融的问题用一种很简单的方式有趣的讲述出来。
在本书的前半部分我读的也最为认真,因为趣味性很大和以往的金融书籍有很大的不同,浅显易懂。
介绍了金融是一种跨时间和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在之后的书中,介绍了借贷金融以及美国金融的发展历程。
随后分析中国人为什么钱多了但是并不感到富有等等问题。
随着问题的不断推进,作者也在其中为我们一点点地讲述着金融的含义。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
这个问题特别的吸引我,也是我一直以来很好奇的问题。
我也本以为作者会给我一个答案,怀着期待的心情来读这一部分,但是却发现远远不是我想象的样子。
作者很狡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反而告诉我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金融才能稳步顺利的发展。
作者认为:金融工具其实就是一种不定向的契约。
这种契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既然是一种契约,那么要想契约顺利的履行,就有几个条件需要满足,首先是公正完善的司法制度来保障契约;其次是媒体信息的有效性来监督契约;最后是政治法律要与金融相分离。
前面两条我们可能都比较好理解,但是在第三条我起初的时候并不是很理解。
但是在听完作者的分析之后我觉得的很有道理。
政治法律要与金融相分离,也就是说政府的手中不能既掌握着金融工具的发行同时又监管着司法的执行。
就像是之前历史上所出现的金融危机一样,例如在宋代出现的“纸币危机”。
政府一方面发行者现在所说的债券向民间融资,同时在另一方面当政府不能如期履行偿还的时候,政府有下令大肆的印发纸币。
使得纸币泛滥放生危机。
就像是说,假如金融工具的发行人手里掌握着司法裁决的权利,那么当他没有如期履行契约的时候,金融工具的购买者就无法通过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者说即使他们提出了诉讼将政府告到了法庭之上,他们也深知这场官司并不能胜诉。
所以,就如作者所说,金融如果想平稳的发展就需要满足上面所提到的三个条件。
至于说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大可以用上面的三条标准来进行评判。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可能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那么如果想中国在今后的金融发展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完善司法制度的保障,充分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职能,同时将权力与金融相分离。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张志武的书中还有很多。
但是只可惜我自身能力有限也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的领悟,就像是关于欧洲的法律等等。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所有学金融的学生去读,并且值得反复去读。
在每一遍的阅读中都会有显得感悟和新的收获。
对于金融会有更加深入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