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6.夸张: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7.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 8.互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内容上相互补充,行文简洁。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 9.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⑶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借代,设问
夸张
双关对偶拟人
设问
拟人
借代,对比
夸张
小 试 吧
“残花落尽“点出是暮春(残春)之景;雨过天晴,杨柳阴阴,流莺啼鸣,写出了景色的清新明丽美好。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广义上指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手法(针对诗句而言)篇章手法(针对全诗)、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大类。
一、修辞手法1. 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
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把物人格化或人“物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隽永。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鲜明、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5. 对偶: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 诗词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词表达技巧诗词表达技巧一.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一般情况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3)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
(4)用典抒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5)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咏史诗中常见表现手法,借历史上事件来讽谕当朝。
3.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区别:(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这些“物”不是“景”,味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
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
“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高三诗歌表达技巧整理
三、其他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烘托反 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采用虚实结合的 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 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 a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 b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 c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 d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 e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 赠花卿 杜甫
▪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 了怎样的写法?
▪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 了极致。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 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 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 “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 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 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 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 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 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 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 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 的爱国情” 等等。
▪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 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的想 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 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 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 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 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 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高考语文,诗歌表达技巧(写作手法)分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第三句景物的“静”。
高考语文
五、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点明情感。 2、点面结合:既从宏观上作大笔勾勒,给人以整体印象,即作面得铺排;又从微观上作 细节点染,给人以具体感受,即作点的开掘,点面结合,从而使读者对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 获得全面而又深刻的领悟。 3、铺垫:用前面一系列非主要内容为后面主要内容做准备 。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 叙事为议论抒情做铺垫。 4、照应: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更加突 出主题。分照应标题、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三种。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示与之相似或者相近特点的概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
念、思想和感情。
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前三句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 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出新的观念和思维过程。
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包括以 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 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 位。
3、拟人:它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表达异乎寻常的情感。 5、对比: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 一种修辞方式。
高考语文
6、用典: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 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7、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 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 于某种具体事物。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如《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 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的忧愤。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 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 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 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 今衰的感慨。
给人深刻印象。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5、借代 :借用相关事
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 简练、含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 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 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 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 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 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词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 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 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 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 切。
专题04表达技巧高考语文古代诗歌巧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 三)》] 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葬 于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 写出了昭君不幸的一生。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的意思叫反问。可以加 《定风波》)
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
激发思考。
情怀。
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 拟人,把人当作物或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 写叫拟物。比拟可以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 描写的人、物、事表 现得更形象、生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 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先偷眼”写白鹤爱梅情切, 还未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偷 看;“合断魂”写粉蝶因爱 梅而断魂。这两句诗把鹤、 蝶对梅的喜爱之情表现到了 极点。
好。(2分)
2.抒情手法
类别
特点
示例
直接 抒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
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憎、喜怒、哀乐等主观
怆然而涕下!(陈子昂 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
《登幽州台歌》) 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
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 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
子,通过登幽州台,直 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
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 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
(二)常见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
特点
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
亦称“间接描 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
写”。通过其 篌引》)
他事物或环境 二、三两句从客体落笔侧面描写乐曲之美妙
描写对主要对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山旷野上
象加以渲染烘 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高中语文之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考点一: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此类考点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其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
(一)比喻沧浪亭怀贯之①苏舜钦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①贯之:诗人的朋友。
②悰(c6ng):快乐。
这首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明技巧)②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释运用)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析作用)(二)比拟例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答案:①比拟、排比。
(明技巧)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释运用)③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析作用)④“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释运用)⑤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析作用)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
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
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1.解题思路(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
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
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
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在诗歌鉴赏的备考练习中,同学们常常出现对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使用时张冠李戴等问题。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语文诗歌赏析表现手法盘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表现手法一抒情方式(一)总论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二)抒情手法分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2、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诗歌鉴赏表述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通感、比拟、夸张、对偶、用典、化用、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以声衬静、化静态为动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用的特殊表现手法。
从近年的考查题型看,高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从以下四大角度命题: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下面将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做一个梳理,以便考生有系统直观的了解。
一、表达方式诗词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种,其中以描写和抒情为主。
1.描写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
具体有:(1)动静结合,即景物、事物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特殊的情趣,如“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2)虚实结合,指用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情感,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3)白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4)細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加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指作者对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例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托物言志,也叫借物抒怀,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如“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篇一: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四大方面:一、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结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诗人在诗歌中塑造艺术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使用到的艺术手法,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中常考的问题,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
1、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
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反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
(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语言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
(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
(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
(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手法及技巧归纳篇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篇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因事抒情抒情方式乐景乐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间接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1例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诗人以慷慨悲凉的基调,把自己因怀才不遇而生出的一腔愤懑、抑郁之情通过诗句喷泻而出,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例2: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从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两句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答:前六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是直抒胸臆(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①因事抒情:例3: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叙事中,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例4: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②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衬哀情:例5: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后两句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
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哀景衬乐情:例6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高考语文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
高考语文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2018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手册(非常详细)十、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鉴赏知识(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2022高考语文备考——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实用清单(技巧+例句+分析)
2022高考语文备考——诗歌常用表达技巧清单(技巧+例句+分析)第一节:表达方式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
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寓情于景(有景无情):只写景不抒情,凭借景物、人、事传情达意。
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析】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
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③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析】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情景与哀乐的四种关系:①以乐景写乐情:黄四娘家花满面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手册(非常详细)
十、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汇总大全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二)——鉴赏知识
(二)表达技巧的内容: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
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3、表现手法:
(1)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在诗歌中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衬托与对比――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二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动静结合——往往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作与声音: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音,“动”为动作)。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指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只写主体物,还写到了主体物周围的事物,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细节描写――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白描工笔――白描指诗歌的创作中,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画出事物。
工笔指诗词中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用典、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铺陈――指的是诗篇中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陈述同一事物。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如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联想和想象――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
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