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实验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用途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用途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用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及其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1. 二氧化碳气体源(例如干冰)2. 盛装试管3. 镊子或塑料袋4. 针或细管5. 火柴或打火机6. 钢绒或细纱布7. PH试纸8. 温度计实验步骤:一、二氧化碳灭火实验:1. 将试管放置在稳定的平面上,放入一块干冰。

2. 移开试管外侧的水分,以防止水受热产生蒸汽。

3. 使用针或细管轻轻地引燃火柴或打火机,并将其靠近试管口部。

4. 观察火焰的变化。

可观察到火焰熄灭,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高,可以抑制火焰所需的氧气。

二、二氧化碳溶解实验:1. 将一小块干冰放入试管中,并用钢绒或细纱布封住试管口。

2. 在试管口部撕开一小孔,在试管上方装水。

3. 观察试管中的干冰逐渐融化,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4.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水的反应。

可进行PH试纸测试,观察水的酸碱性变化。

三、二氧化碳的冷却实验:1. 取一小块干冰放在一张纸上。

2. 用手触摸干冰,观察温度的变化。

3. 用温度计测量纸的温度,比较纸与干冰的温度差。

实验结果及讨论:- 在二氧化碳灭火实验中,观察到火焰因氧气不足而熄灭,验证了二氧化碳的灭火性质。

- 在二氧化碳溶解实验中,观察到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水的反应,使水呈现酸性,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产生碳酸。

- 在二氧化碳的冷却实验中,观察到干冰接触纸的区域温度显著下降,说明二氧化碳能够吸收热量,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

结论:二氧化碳具有灭火、溶解和冷却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二氧化碳可以灭火、溶解于水并产生碳酸,以及通过吸热冷却物体。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二氧化碳的一些常见用途及其相关的实验方法。

初中化学 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

初中化学  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制法实验一、CO2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原理:CaCO3+ 2HCl CaCl2 + H2O + CO2↑(复分解反应)3、发生装置要点: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伸入液面下;导气管伸出橡皮塞少许。

收集装置要点: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末端要伸入集气瓶底部。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因CO2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

4、步骤:(1) 连接装置,检查气密性;教材P115图6-12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往长颈漏斗中加水;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且保持液面不下降,则不漏气。

(2) 装入药品,先加固体,再加液体。

(3) 收集气体.5、检验CO2的存在:将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若变浑浊,则证明是CO2。

检验CO2是否收集满: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集满。

注意:(1)制取CO2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有很强的挥发性,挥发出的HCl会使制的CO2不纯。

(2)制取CO2不用硫酸,因为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3)制取CO2不用Na2CO3,因为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

(4)Ca(OH)2的名称:化学名称: 氢氧化钙。

俗名:熟石灰、消石灰Ca(OH)2的水溶液叫石灰水。

(5)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决定。

①固体与固体加热则与氯酸钾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②固体与液体不加热则与过氧化氢制氧的发生装置相同。

二、CO32-的检验:试剂: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现象:取被检验的物质加入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则证明含有CO32-离子。

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H2O+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7篇)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7篇)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7篇)一、教学目标下面是我细心为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共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伴侣。

氧化碳的试验室制法篇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使同学了解在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通过争论,把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通过试验探究,学会设计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力量目标通过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同学的探究力量;通过小组合作,培育同学合作力量、表达力量;通过探究试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育同学试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通过筛选,进展观看力量并提高同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在探究中,使同学体验合作、发觉的乐趣;在设计试验装置过程中,培育同学创新精神、实践力量,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课堂引入指导方法一:引导同学复习到目前为止同学已经把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试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推断,从中真正体现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试验同学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试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晰原则,让同学自己总结,思索究竟试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试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同学思索,试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试验室制气的原则。

学问讲解指导留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同学明白试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同学清晰选择该方法的缘由和试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留意理论与试验的结合,避开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的教材分析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是培育同学在试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试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

上好此节课对同学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学问、化学基本试验及试验探究力量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实验设计思想: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比归纳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原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验用品:蜡烛、二氧化碳气体、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蒸馏水;烧杯、试管、玻璃片、滴管等。

分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和结论往装有一高一低两只蜡烛的烧杯中慢慢倒入二氧化碳气体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1)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持燃烧;(2)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

(1)滴醋酸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2)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中的试液变红(1)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遇酸变(2) 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可以跟水发应,生成碳酸。

二氧化碳+水→碳酸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石灰水逐渐混浊石灰水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实验点拨:1.原理拓展(1)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在所有情况下,二氧化碳都是不能支持燃烧的。

有一些活泼的金属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金属镁。

在空气中燃着的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炭和氧化镁。

镁+二氧化碳碳+氧化镁,因此一些活泼金属的失火是不宜用二氧化碳来扑灭,需用其他的灭火剂。

(2)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我们能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但是如果持续向已经混浊的石灰水中继续通二氧化碳,会发现又变澄清了。

实际上首先发生了如下的反应: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由于生成的碳酸钙难溶于水,这时我们观察到的是石灰水变混浊;当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全部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继续通入的二氧化碳就和溶液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并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所以溶液又变澄清了。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如下:
1. 准备材料和设备:氢氧化钠/碳酸氢钠、醋酸/柠檬酸、烧杯、导管、试管、饮管、容器等。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碳酸氢钠(NaOH/NaHCO3)溶液,作为吸收剂。

3.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醋酸/柠檬酸,作为酸源。

4. 将试管倒置放在烧杯中,以试管的一端浸入氢氧化钠/碳酸
氢钠溶液中。

5. 在烧杯中加热醋酸溶液,使其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6. 通过倒置法或其他收集方法,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收集到容器中。

7. 关闭容器,观察二氧化碳气体占据的体积,可与初始试管的体积对比,计算二氧化碳气体的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操作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高温。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实验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实验

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和检验实验1. 实验背景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要聊聊一个既神奇又有趣的东西——二氧化碳!这个小家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呼吸、喝饮料,甚至是植物的生长,二氧化碳都在默默地“出力”。

而且,它的存在还让我们的饮料变得“气”氛十足,尤其是那一口冰爽的汽水,简直让人心花怒放!不过,要想深入了解这个小家伙,我们得自己动手,来个小实验,看看二氧化碳是怎么制取、收集和检验的。

2. 实验步骤2.1 制取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别急,咱们先来一场小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一些材料。

找一根干净的试管,再准备一些醋和小苏打。

哦,对了,小苏打可不是那种“打小人”的东西,而是咱们做饼干时用的发酵剂,超级好找的。

接下来,咱们把小苏打放进试管里,倒入醋。

哇哦,瞬间就会看到“泡泡大战”的场面,二氧化碳就像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小精灵,哧哧作响,令人心情大好。

这种反应产生的气体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二氧化碳。

2.2 收集二氧化碳好啦,二氧化碳“现身”了,我们可得把它好好收集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个“工具”了,咱可以用一个气球来帮忙。

把气球套在试管的口上,气体就会不断地把气球撑大,像是个小小的气球宇航员,一会儿就可以飞向太空!当然,别忘了观察气球的变化,如果气球变得越来越大,那就说明二氧化碳收集得不错哦,真是个好帮手。

3. 检验二氧化碳3.1 如何检验二氧化碳现在,咱们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接下来就是检验它了!其实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很简单,咱只需准备一小杯水,最好是清水。

然后,拿一根吸管,轻轻地把二氧化碳吹入水中。

嘿,这时你就会看到水里出现了一些小气泡,像是水底下的小精灵在蹦迪,特别可爱!这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后产生的现象,真是让人开心啊!3.2 观察结果看到这些小气泡,你就可以确定,嘿嘿,我们的实验成功了!二氧化碳在这里大显身手,让人忍不住想欢呼。

不过,咱们也要注意,二氧化碳虽然小巧玲珑,但可别小看它。

它可是参与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力军”,在大气中,它的浓度升高可是有点儿让人头疼的呢。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一、前言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广泛应用于食品
加工、医疗、消防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可以通过酸和碱反应产生,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用酸和碱反
应产生二氧化碳。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酸有盐酸(HCl)、硫酸
(H2SO4),常用的碱有碳酸钠(Na2CO3)、重晶石(CaCO3)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材料:盐酸(HCl)、重晶石(CaCO3)、试管、滴定管等。

2. 将重晶石粉末放入试管中。

3. 加入少量盐酸,注意不要加多了。

4. 用滴定管将水滴到试管口上方,形成水封。

5. 观察试管内部,发现有白色气体逸出,并在水封中冒泡。

6. 将水封移开,点燃火柴或放入灯芯使其靠近试管口,发现火柴或灯芯熄灭。

7. 用酸性碳酸钠溶液(Na2CO3+HCl)检测气体,发现气体产生了白色沉淀,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化学品溅到皮肤或眼睛。

2. 加入盐酸时要慢慢加入,以免加多了。

3. 水封要紧贴试管口,并保持水封中的水位高于试管内的液面。

4. 点燃火柴或放入灯芯时要小心,以免引起火灾。

五、结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用盐酸和重晶石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制取。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本次实验旨在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过实验,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理解二氧化碳的原理及量化方法。

实验步骤:1. 实验室内环境要求:关闭室内一切外部设备和办公用品,保持室内安静,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同时,室内也要保持室温和湿度的稳定,有利于准确的测定。

2. 实验仪器: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

3. 实验方法:(1) 在实验室内空气中,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探头测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2)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保证探头在空气中均匀地旋转,在空气中来回移动。

(3) 每次测量后应等待检测仪显示数据的稳定,记录三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4) 一定要注意实验中不要触碰探头,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5) 测量后要将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为后续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归纳总结提供依据。

4. 结果处理:(1) 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计算出二氧化碳的含量平均值。

(2) 对于不同时间或者不同环境下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 结果记录应准确,清晰,简明易懂。

(4) 最后,结合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期间,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2. 在操作检测仪器时,应认真查看仪器的操作手册,严格遵守它的操作规程。

3. 实验过程中,应确保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和归还所有的实验器材。

5. 实验中任何违反实验规程和安全规定的行为,都将影响实验的效果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而且可靠。

我们还了解到,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其进行测量,以便得到最准确的数据。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探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请同学们按照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好实验探究一(注意观察并记录现象、分工协作并完成学案内容)
要求:从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做实验指导。

【实验1】:把二氧化碳倾倒进放有燃烧着蜡烛的烧杯中。

问题1:观察实验方法和蜡烛熄灭现象,思考为什么?
【实验2】向紫色的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溶液,再观察现象。

【实验3】:在装满二氧化碳的饮料瓶中加入1/2的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问题2:观察饮料瓶的变化情况,思考说明什么?
师:实验完成后,展开小组讨论,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展示自己的结果。

投影:(小组发言人边发言边展示如下结果)
实验1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实验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碳酸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加热后红色消失。


H2O+CO2==H2CO3 H2CO3===CO2↑+H2O
实验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探究二】:如何鉴别二氧化碳?
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CO2 + Ca(OH) 2=CaCO3↓+ H2O
【迁移应用】:如何证明一瓶可乐或雪碧是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
[演示]:打开可乐瓶,冒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探究方法,选学生来配合教师完成)。

二氧化碳的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的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的趣味实验
请利用实验台上的药品和仪器,设计实验验证: ①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②CO2能溶于水
集气瓶
试管
烧杯
蜡烛
托盘天平
软塑料瓶 带玻璃导管的橡胶塞 小气球证明二Biblioteka 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方法一:
步骤 现象 分析
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小烧杯中,并 将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壁倒入
蜡烛熄灭
现象 分析
气球变鼓 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空
CO2
-------方法一:

步骤
将相同的塑料瓶中分别收集空气和二氧化碳, 天平调平后,分别将塑料瓶放到两个托盘上
现象 指针向放置二氧化碳的一边偏转
分析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方法一:
步骤 现象 分析
将试管中收集一试管二氧化碳,并将 试管倒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试管中形成一段水柱
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方法二:

步骤
将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水,盖上 玻璃片振荡,然后将集气瓶倒置在空中,
现象
玻璃片不掉落
分析
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
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CO2
--------方法三:

步骤
将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水,并 塞上带有导管和气球的橡皮塞,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学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在化学中有许多的趣味实验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了知识。

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一些二氧化碳的趣味实验来学习吧! 1.瓶吞鸡蛋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化学实验:要将一个比广口瓶瓶口稍大的鸡蛋完整地放入瓶中,先将鸡蛋浸在10%的醋酸中,等鸡蛋壳变软后,取出鸡蛋,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的Ca(OH)2溶液,再倒入足量的CO2,迅速将鸡蛋的小头堵住瓶口,振荡广口瓶,鸡蛋很快被瓶吞入。

请你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该题是将物理学科中的压强与化学原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能与醋酸(家用食醋的主要成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而使蛋壳变软。

瓶中的CO2与NaOH溶液反应,使瓶内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强,鸡蛋就被“吞”入瓶内。

2.会跳舞的鸡蛋在一只大量筒中加入大半量筒稀盐酸,再把一只鸡蛋鲜鸡蛋放入量筒(如右图所示),只见鸡蛋慢慢沉入到量筒底部,不一会儿,鸡蛋又慢慢向上浮,一直浮到液面上,摇一摇量筒,鸡蛋又沉下去,就这样鸡蛋在量筒中“跳起舞”来了,虽然舞姿不算优美,只会上下“跳”,但毕竟是“舞”起来了啦。

你知道吗?鸡蛋能在盐酸中跳舞,离不开二氧化碳的帮忙。

请你解释其中的道理。

【分析】鸡蛋壳中含有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生成的二氧化碳气泡附着在鸡蛋壳的表面,增大了鸡蛋的体积,使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鸡蛋会上浮,鸡蛋到液面后,表面的气泡破灭,体积变小,浮力变小,鸡蛋就会下沉,这样,鸡蛋就会上浮、下沉循环往复。

3. 浮起来的气球在大烧杯里有红、蓝两只彩色气球,红色气球内充有CO2,蓝色气球内充有空气,两只气球在杯底。

将一瓶CO2气体缓缓地倾倒入大烧杯中,发现其中的一只气球竟浮起来,用手轻轻将其按下,手一松,气球又会上浮,十分有趣。

请你分析回答:_____________色气球浮起来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实验
测定原理:
用饱和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试验后称量沉淀的质量,通过对应关系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求二氧化碳的体积和体积分数。

实验器材和药品:
集气瓶、玻璃片、饱和澄清石灰、天平、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小烧杯3只、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
(1)测量实验所用集气瓶的容积为V.
(2)收集秸秆焚烧期间的空气若干瓶
(3)向集气瓶中倒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迅速盖好玻璃片震荡,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沉淀,烘干,称量沉淀质量为m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mg100=M
(4)计算焚烧秸秆期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V(CO2)=M/ρ,二氧化碳的含量为V(CO2)/V.(体积分数)
实验效果:
通过本次探究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增强了人类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发现探究实验资源,亲身感受的探究实验既亲切又自然,使学生感受科学与健康,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氧化碳灭火小实验

二氧化碳灭火小实验

二氧化碳灭火小实验二氧化碳灭火原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基于置换和冷却效应。

当二氧化碳气体释放时,它会迅速扩散并取代燃烧区域的氧气。

氧气是燃烧反应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没有氧气,火焰就会熄灭。

此外,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很强的冷却能力。

它会吸收燃烧释放的热量,降低燃烧区域的温度。

热量的降低会进一步抑制燃烧反应,最终熄灭火焰。

二氧化碳灭火小实验材料:二氧化碳灭火器点燃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步骤:1. 准备好实验区域:在一个安全、通风良好的区域进行实验,远离易燃材料。

2. 点燃蜡烛:使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一根蜡烛,将其放置在玻璃杯中。

3. 释放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喷嘴对准点燃的蜡烛,从距离蜡烛约 30 厘米处释放气体。

4. 观察结果:随着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蜡烛火焰会逐渐减小,最终熄灭。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灭火器可以有效地熄灭蜡烛火焰。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取代了燃烧区域的氧气,并吸收了燃烧释放的热量,从而抑制了燃烧反应。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优缺点优点:灭火效率高,可以迅速扑灭火灾。

无残留,不会对设备或环境造成损坏。

不导电,适用于扑灭电气火灾。

缺点:不适用于扑灭可燃液体或气体火灾。

在密闭空间使用时,可能会导致窒息危险。

对于大型火灾,可能需要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才能扑灭。

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电气设备房数据中心实验室办公室汽车船舶注意事项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在通风良好的区域使用,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

不要对着人员直接喷射,以免造成窒息。

使用后,应立即打开窗户或通风设备,清除二氧化碳气体。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二氧化碳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制备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具有较强的酸性和火灭性。

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几种方法检测和制备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小瓶、漏斗、小漏斗、氢氧化钙、醋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钙水、碳酸氢铵、火焰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台上放置二氧化碳生成装置,将小瓶内装入适量的氢氧化钙和醋酸;
2. 通过小漏斗通入碳酸氢铵加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通过漏斗导入到小瓶中;
3. 在小瓶中滴加酚酞指示剂,观察变化;
4. 用钙水吸收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5. 用火焰检测二氧化碳。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化学试剂;
2. 实验后应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环境整洁;
3. 实验中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时,应及时向老师求助。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检测方法及制备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也提醒学生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守则意识。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反应,以加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实验原理: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分子式为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气体性质实验:取一小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其性质。

将气体用气球收集起来,然后将气球戳破,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流动情况。

2. 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取一小瓶二氧化碳气体,将其通入清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再将几滴酸碱指示剂加入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3. 燃烧反应实验:将一小段点燃的木棒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4. 植物呼吸反应实验:将一盆小植物放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呼吸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气体性质实验结果:观察发现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不易溶于水,且具有流动性。

2. 酸碱指示剂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清水中会产生一定的酸性,加入酸碱指示剂后,水会变红。

3. 燃烧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点燃的木棒放入二氧化碳气体
中,火焰会熄灭。

4. 植物呼吸反应实验结果:观察发现植物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的
生长和呼吸会受到影响。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反应特点,以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情况,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行为。

实验材料:试管、烧杯、二氧化碳气源、水、苏打粉、酚酞指示剂。

实验步骤:
1. 在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加入少量的酚酞指示剂。

2. 将试管放在烧杯中,然后向试管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

3. 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

4. 将苏打粉逐渐加入试管中,观察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
1. 当二氧化碳气体注入试管中时,试管中的水变成了酸性的红色。

2. 当加入苏打粉后,试管中的颜色逐渐变成了蓝色,表示二氧化碳被吸收。

实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在水中会形成碳酸,而碳酸在碱性物质的作用下会转化为碳酸盐,从而二氧化碳被吸收。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被水体吸收的过程。

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了二氧化碳在不同条件下的吸收情况,也加深了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行为的理解。

这对于我们认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循环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气体,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可能并不直
接感受。

然而,若用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它的一些特性,我们便会
更深刻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观察CO2的存在。

将一只
蜡烛点燃后,再将一张纸板垂直支撑在蜡烛的上方,不久后我们就可
以看到纸板上有黑色的烟痕。

这是因为燃烧产生的CO2气体会升起形
成黑色烟雾,若用火柴点燃纸板时,烟雾便会沉积在纸板上形成烟痕。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二氧化碳质量实验来了解CO2是一种有重量
的气体。

首先将一些生石灰粉末(CaO)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一些稀
盐酸(HCl),会发现两种物质会发生反应,生成一些气体。

将一只气
球与试管口对接,并倒置试管时,气球内会充满成份不明的气体。


称重仪称重气球的重量,并记录下来,然后轻轻挤压气球,使里面的
气体进入试管中,观察气球质量的变化,我们便能清楚地发现加入大
气球的气体是重量不轻的二氧化碳气体。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是一种我们无时不刻都与之接触的气体,它
保护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种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

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现象是一种有趣的实验,可以展示二氧化碳的特性和行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倾倒二氧化碳气体到一个特定的容器中,并观察其产生的变化和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例如一个玻璃烧杯或试管。

然后,我们将获得二氧化碳气体,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法获得:1.化学实验室中的化学反应产物。

例如,二氧化碳是碳酸氢钠和醋酸之间的反应的产物。

2.通过干冰的升华过程。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当它暴露在大气中时,会迅速升华成气体状态。

获得二氧化碳气体后,我们需要将其输送到容器中。

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法输送气体:1.口腔呼出。

通过将嘴唇贴紧容器边缘,呼出气体,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容器中。

这种方法需要小心操作,避免呼吸过多二氧化碳,以免引起不适。

2.使用气球。

将气球固定在容器口,然后通过将气球沿所需的方向压缩,将气体输送到容器中。

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且安全。

一旦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容器中,我们将观察到以下几个实验现象:1.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因此我们无法通过肉眼直接看到气体。

然而,当气体被输送到容器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容器内的变化。

2.由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较大,它会往容器底部沉积。

因此,在倾倒气体时,我们可以看到气体在容器的底部逐渐堆积起来。

3.当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开始向上弥散,填充整个容器。

这是因为气体会自由扩散,直到达到均匀分布的状态。

4.当我们观察容器内的气体时,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装置来帮助我们看到气体的存在。

例如,我们可以将容器放在一个黑底白牌的底座上,然后通过倾斜容器,使气体在容器内形成可见的乳白色云雾。

这是由于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了云雾。

5.我们还可以通过将火柴或蜡烛火焰点燃,然后放入容器中,观察火焰的熄灭。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会与氧气竞争与火焰中的氧结合,导致火焰熄灭。

除了这些基本的观察现象,二氧化碳还具有一些其他的特性。

例如,当二氧化碳与水接触时,会形成碳酸,导致水呈现酸性。

二氧化碳制取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是一个用于分离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实验,是工业上常用的制取方式。

实验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碳酸根加入到烧碱溶液中,随后通过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并使其被溶解成水中,最后通过蒸馏吸收的方法将二氧化碳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二氧化碳溶液。

实验时,用烧杯装入氯化钠溶液,再加入热溶玻璃粉和碳酸钠,将加热架上的烧杯放入加热架上的蒸发皿内,并待溶液加热到沸点后,逐渐加热至溶液沸腾时用烧杯顶部的塞子来快速封闭烧杯,搅拌混合物,同时烧杯上方形成少量蒸汽,使蒸汽通过蒸发皿中的管子被收集。

随后将收集器置放于带水蒸气的负压容器中,使收集到的包含二氧化碳的气体溶解在水中,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pVT 关系测定和临界状态观测【实验目的】1. 学习流体pVT 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加深理解流体pVT 状态图pV 图的特点和气液相变、饱和蒸气压、沸点的意义。

2. 通过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增强对气液临界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临界参数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活塞式压力计的正确使用。

【实验原理】对于物质的量确定的系统,当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状态函数p 、V m 、T 之间存在关系:m (,,)0f p V T ,该方程描述的物质状态图是以p 、V m 、T 为坐标的立体曲面。

在不同温度下截取恒温剖面,相交曲线投影在p -V m 平面上,可以得到由一族恒温线组成的p -V m 图,如图1所示。

它直观地表达了物质的pVT 关系。

温度较高时,等温线是一条光滑曲线;温度较低时,等温线上的有一水平线段,反映气-液相变化的特征,水平线段的两个端点(如i 和k 两点)分别代表互为共轭的饱和气体和饱和液体。

饱和气体和饱和液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在p -V m 图上构成气液共存区的边界线,称双节线。

随着温度升高,水平线段不断缩短,饱和气体线和饱和液体线最后汇于一点(c 点),即临界点(Critical point )。

临界点的温度、压力和体积分别称临界温度T c 、临界压力p c 和临界体积V c ,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参数。

温度低于T c 是气体液化的必要条件。

温度、压力高于临界点的流体称超临界流体,其应用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图1 CO 2的p - V m 图本实验测定CO 2的一系列等温线,观测气-液相变和临界现象。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由活塞式压力计、超级恒温槽和试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几部分组成。

试验台本体如图3所示。

图3 试验台本体示意图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油;4—水银;5—密封填料;6—填料压盖;7—恒温水套;8—承压玻璃管;9—CO 2;10—温度计实验中由活塞式压力计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了CO 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中,CO 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活塞式压力计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

温度由超级恒温槽供给的水套里的水温来调节。

CO 2的压力由压力表读出。

温度由插在恒温水套中的温度计(温度计应该事先校正)读出。

CO 2体积由承压玻璃管内柱的高度变化来测量。

由于充进承压玻璃管内的CO 2质量和玻璃管截面积不易测量,实验中采用间接办法来确定CO 2的比体积。

假设CO 2的比体积v 与其高度呈线性关系。

已知CO 2液体在20℃,9.8MPa 时的比体积v (20℃,9.8MPa)=0.00117m 3·kg -1,若实际测得在20℃,9.8MPa 时的CO 2液柱高度Δh o (m),则v (20℃,9.8MPa)=31/0.00117m kg o h A m ∆=-2//0.00117(kg m )o m A h K =∆=-K 为玻璃管内CO 2的质面比常数2(kg m )-。

所以,实验温度、压力下CO 2的比体积为:/(/)/v h m A h K =∆=∆式中:0h h h ∆=-。

h 为实验温度、压力下水银柱高度;0h 为承压玻璃内管顶端刻度。

【实验知识点】1. 流体pVT 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2. CO 2临界现象的观测。

3. 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4. 低温恒温槽的使用【实验注意事项】1.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1)活塞式压力计油缸充油时,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开启活塞式压力计上进油杯的进油阀,摇退活塞式压力计上的活塞螺杆,直至螺杆全部退出。

(2) 给本体加压:先关闭油杯阀门,然后开启压力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两个阀门;摇进活塞螺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读数为止。

2.低温恒温槽的使用:设定温度在实验的温度,恒定至少10分钟以上才能开始实验。

3.注意加压和减压要足够缓慢,一方面使得体系易达到平衡,另一方面也避免对仪器的损坏。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加压后CO 2的变化,仔细测试和观察CO 2最初液化和完全液化时的压力和水银高度。

特别要注意观察饱和气体与饱和液体之间的变化和液化、气化等现象。

5.要准确记录CO 2开始液化的压力,此时应该缓慢地反复加压减压多次,记录只有极少量液体时系统的压力。

6.准确记录CO 2完全液化时的压力,此时也应该缓慢地反复加压减压多次。

开始液化和完全液化的压力应该尽量接近。

7.观察临界现象时,减压要迅速,现象才明显。

但不可减压过多,否则容易将仪器装置损坏。

8.每条曲线上至少应该有10个以上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室温:18.3℃ 大气压:101.78kPa h 0=3.40cm 23.7628.10 24.70 0.01062 0.000468 4.1624.78 21.38 0.00920 0.000405 4.3623.42 20.02 0.00861 0.000379 4.5622.04 18.64 0.00802 0.000353 4.7620.74 17.34 0.00746 0.000328 4.9619.44 16.04 0.00690 0.0003045.1618.3014.900.006410.0002825.3617.2013.800.005940.0002615.5616.1012.700.005460.0002405.7615.0811.680.005020.000221出现液体5.8014.7011.300.004860.0002145.8611.387.980.003430.0001515.9211.157.750.003330.0001475.9410.457.050.003030.0001335.969.00 5.600.002410.0001066.007.80 4.400.001890.0000836.20 6.82 3.420.001470.0000656.34 6.54 3.140.001350.0000596.58 6.35 2.950.001270.0000566.96 6.30 2.900.001250.000055全部液化7.36 6.28 2.880.001240.0000557.75 6.20 2.800.001200.0000538.36 6.18 2.780.001200.0000539.56 6.14 2.740.001180.00005210.56 6.10 2.700.001160.00005111.56 6.08 2.680.001150.000051表2:t=23.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1624.760.010650.0004694.1624.8421.440.009220.0004064.5622.0618.660.008030.0003534.9619.6416.240.006990.0003075.3617.4614.060.006050.0002665.7615.4412.040.005180.0002285.9614.3010.900.004690.0002066.1613.069.660.004160.000183出现液体6.1812.008.600.003700.0001636.2210.00 6.600.002840.0001256.347.74 4.340.001870.0000826.66 6.66 3.260.001400.0000626.97 6.40 3.000.001290.0000577.16 6.36 2.960.001270.000056全部液化7.56 6.30 2.900.001250.0000558.36 6.26 2.860.001230.0000549.16 6.20 2.800.001200.000053表3:t=25.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2624.860.010690.0004714.5622.2618.860.008110.0003574.9619.8416.440.007070.0003115.3617.7014.300.006150.0002715.7615.7612.360.005320.0002345.9614.6811.280.004850.0002146.1613.7410.340.004450.0001966.3612.589.180.003950.0001746.3812.228.820.003790.000167出现液体6.4110.887.480.003220.0001426.469.60 6.200.002670.0001176.567.80 4.400.001890.0000836.92 6.66 3.260.001400.0000627.06 6.54 3.140.001350.0000597.36 6.46 3.060.001320.000058全部液化8.16 6.40 3.000.001290.0000579.16 6.30 2.900.001250.000055表4:t=27.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4025.000.010750.0004734.3623.7020.300.008730.0003844.9620.0816.680.007170.0003165.5617.0213.620.005860.0002586.1614.3410.940.004710.0002076.3613.4010.000.004300.0001896.5612.268.860.003810.0001686.6811.508.100.003480.000153出现液体6.749.50 6.100.002620.0001156.827.64 4.240.001820.0000807.18 6.70 3.300.001420.0000627.38 6.64 3.240.001390.0000617.44 6.56 3.160.001360.000060全部液化7.76 6.50 3.100.001330.0000598.76 6.40 3.000.001290.000057表5:t=29.0℃CO2等温线数据P(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8.6025.200.010840.0004774.3624.0620.660.008890.0003914.9620.3016.900.007270.0003205.5617.3413.940.006000.0002646.1614.8011.400.004900.0002166.5613.009.600.004130.0001826.9610.887.480.003220.0001427.0010.407.000.003010.000133出现液体7.068.34 4.940.002120.0000947.207.70 4.300.001850.0000817.32 6.86 3.460.001490.0000667.52 6.74 3.340.001440.000063全部液化8.56 6.50 3.100.001330.0000599.56 6.40 3.000.001290.00005723.7628.9425.540.010990.0004834.3624.2020.800.008950.0003944.9620.6017.200.007400.0003265.5617.6514.250.006130.0002706.1615.2011.800.005080.0002236.7612.809.400.004040.0001786.9611.948.540.003670.0001627.1610.907.500.003230.0001427.2410.00 6.600.002840.0001257.269.80 6.400.002750.0001217.289.70 6.300.002710.0001197.309.57 6.170.002650.0001177.329.48 6.080.002620.0001157.369.06 5.660.002430.0001077.378.70 5.300.002280.0001007.388.20 4.800.002060.000091乳光现象7.407.64 4.240.001820.0000807.707.00 3.600.001550.0000687.98 6.80 3.400.001460.0000648.36 6.70 3.300.001420.0000629.16 6.50 3.100.001330.0000599.76 6.44 3.040.001310.000058表7:t=35.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29.0025.600.011010.0004854.3624.5021.100.009080.0003994.9621.0417.640.007590.0003345.5618.2014.800.006370.0002806.1615.8012.400.005330.0002356.7613.6210.220.004400.0001937.3611.508.100.003480.0001537.968.50 5.100.002190.0000978.567.10 3.700.001590.0000709.16 6.80 3.400.001460.000064表8:t=45.0℃CO2等温线数据P (MPa) h(cm)Δh(cm)ν(m3/kg)Vm(dm3mol-1)实验现象3.7635.2031.800.013680.0006024.3626.2022.800.009810.0004324.9622.5019.100.008220.0003625.5619.8016.400.007050.0003106.1617.3613.960.006000.0002646.7615.4012.000.005160.0002277.3613.7010.300.004430.0001957.9612.168.760.003770.0001668.5610.707.300.003140.000138V/dm3/molm图2 CO2 pV图饱和蒸气压 T-p 曲线及比较分析:5.65.86.06.26.46.66.87.07.27.47.6p /M P a T/K图3 CO 2饱和蒸气压p-T 图5. 实验临界体积与标准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值和范德华方程计算值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