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高中历史人教生考点习题演练《西学东渐》课内外习题Word含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高考题(2007-2013年)

1.(2013·广东文综·39)(25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10分)

【考点】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1)第一问是简单的,回答必修三中《西学东渐》一课的“中体西用”。第二问考查洋务派与抵抗派的继续关系。(2)从材料分析,刘锡鸿是顽固派,而郭嵩焘是维新派的。所以他们说的“本末”是不同的,从这些方面分析就行了。

【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5分)

2.(2012·广东文综·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

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

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解析】从材料一中的“营制造者、讲求政艺”来分析变化,并通过时间信息,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化和新文化运动重要史实,分析原因。

【答案】(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

3.(2011·广东文综·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1)据材料一,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

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的

爱国思想”。

【答案】(1)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

4.(2010·广东文综·38)(28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群体的兴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早期的留学生主要前往欧美,20世纪初兴起留日热潮。为何日本此时成为中国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8分)

【答案】(2)明治维新,日本富强;(3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3分)清政府推动,留学日本较为便利。(2分)

5.(2009·广东单科·6)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

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

C.西学D.科学

【解析】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答案】B

6.(2008·广东单科·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

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胡适

【解析】康有为(1858-1927)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守旧派眼中是“太新”;后期是保皇党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梁启超在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思想比较能“与时俱进”。D胡适(1891-1962),显然对不上“自戊戌以来”这几个字。

【答案】A

7.(2007·广东单科·27)(16分)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

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考查角度新、能力要求层次高,为能力立意考查。第三问能力立意高,一要读懂材料,领会“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意,二要按题目中的时间限定梁启超的“今日”高度概括我国近代特别是19世纪80-9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情况,难度高,估计考生失分较多。第四问属于中外对比,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估计很多考生找不到可比点,无从下手,这给我们中学教学的一个最大启示;学习中要时刻注意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同类问题从哪些角度回答要注意归类。

【答案】

(3)答: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答: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