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doc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教师如何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教案
教育是国之大事、民族之根本,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中坚力量。
而如何编写合适的教学计划、教案则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国家课程标准是政府规定的、普遍适用于全国各地教学的标准,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规范,教师需要根据这个标准来编写教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教师如何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教案。
一、了解并熟悉国家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是我们编写教案的重要依据。
教师需要认真研读和理解这个标准,了解标准的各种要素。
首先要明确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然后根据标准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计划的编写。
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指导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深入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
三、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教师需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的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呈现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明确清楚地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并解释目标的意义和重要性。
2.补充和巩固知识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找出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点,以便在课堂上适当补充和加强这些知识点的学习。
3.讲解方法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践等,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知识。
4.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应该设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多地提问和回答问题,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惊喜和乐趣。
5.微教学活动微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课堂内容的重要补充。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微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实施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在实施教学过程和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局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清楚地表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课堂活动安排等内容。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走向全面发展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所有的课程将以
国家定制的学习思想和能力框架为指引,针对中小学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形成一套全新的课程标准,注重掌握知识和
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版课程标准将以国家定制的学习思想和能力框架为核心,强调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既要熟悉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关注社会发展脉搏,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现实,学会应对突发状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版课程标准中,重视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
在学
习策略方面,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模式,如电子化学习、网络学习等,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体验。
此外,对于学生的学习会议,将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学
习氛围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抒解和激励,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的制定,将引领中小学学校实施新的学习模式,
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实现中小学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只有严格依
据新版课程标准执行新课程改革,并与世界高水平接轨,学校才能更
好地提供学生成功学习的保障,才能实现质量教育的持久发展。
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培训材料)课程改革的背景、思路与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一、课程改革的背景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
2001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从而加快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为什么在世纪之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大的方面说,是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改革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势必要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挑战,当今世界各国纷纷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加大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相继研制了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从这些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显示的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理念,还是教学观念,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如关于历史课程改革。
在美国,历史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逐步成为中学教育的核心课程。
1987年成立了研究全美学校历史教育的机构:“布莱德利委员会”。
1988年该委员会提出了《构建历史课程:学校历史教学指导纲领》。
该纲领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第一,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认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成和完善人格。
第二,为参与公众生活作准备,认为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所作出的各种重大贡献与抉择,从而使学生形成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社会选择。
关于编制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
关于编制和执行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课程标准是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档;是选用教材、制 订授课计划、进行教学和教学检查的依据。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育法规。
体现改革精神,不 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要使该课程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 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 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 划中要按各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3.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
新开发的课程,应先制订课程标准,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4.课程标准必须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规定教 学基本要求,注意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5.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时数,分别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与专业相关的基本技能的培 养和训练;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教学重点。
6.在符合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有一定的灵活性。
特别是新开设的课程, 鼓励从教学基本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探索, 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注意课程标准的相对稳定性。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要求1.课程标准是指导课程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由教学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 制订,在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 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 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基于工作过程 (或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要在实践专家访谈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 上,由课程开发团队完成课程设计工作。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导读:>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1.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可见,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如何正确理解或把握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精神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试图从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课程标准的框架以及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等三个方面,提供一些想法和建议,旨在帮助每一位教师理解这一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
一、课程标准的性质首先,我们试图对“课程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进行尝试性的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肯定还要涉及到另一个词“教学大纲”。
我们现在的教师可能只知道“教学大纲”,而不知道“课程标准”。
其实,这两个词用哪一个好,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这主要视各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与理论背景而定。
如最早使用“教学大纲”的德、法等国,现在还在沿用,只是在这一词的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教与学的内容纲要”,到现在的“学生学习结果纲要”。
尽管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是用“教学大纲”,但考虑到理论背景的转型、教育政策的变化、改革的推广与传播以及教师的理解与接受等多方面的原因,有必要采用“课程标准”一词,来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
事实上,“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
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在“废科举,兴学校”的近代普及教育运动初期,清政府在颁布各级学堂章程中,就有《功课教法》或《学科程度及编制》章,此为课程标准的雏形。
明确以“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指导性文件的是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此后,“课程标准”一词沿用了40年。
其间课程标准多次重订或修正。
如1923年颁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颁布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1932年颁布小学课程正式标准;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颁布中小学课程修正、修订、二次修正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颁布小学各科和中学个别科目的课程标准(草案)等。
推进新课标实施方案
推进新课标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
因此,我们将组织专门的培训班,邀请教育专家和学科领域的专家为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其次,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将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和引导。
家长和社会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持力量,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对于新课标的实施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将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新课标的实施,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我们将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新课标的实施至关重要。
我们将探索多种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
总之,推进新课标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
我们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进新课标的实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设计思路目标内容.doc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编制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规定课程的性质、设计思路、目标、内容框架和课程实施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环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和依据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标准的编制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
要体现科学的高职课程观,突出高职特色,体现出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基本素养模块和职业基础技术模块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可以设置为模块式或融合式学科课程,也可改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课程均须制定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标准,各门课程的标准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和职业考证模块课程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部分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或项目课程,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4.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
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
三、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框架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整套标准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某一门课程或领域的结构。
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框架基本一致,但各学科课程标准根据各自特定的要求,在具体体例、风格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结构框架上与教学大纲有很大不同,它吸收了各国课程标准制定的优秀经验,同时又考虑到我国的实际特点,具体框架如下:
表7.1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主要内容:
前言: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阐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本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如果有学段的话);学段的划分大致规定在一至二、三至四、五至六、七至九年级,有些课程只限在一个学段,有些课程兼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段。
内容标准:根据上述的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来阐述目标。
实施建议:为了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能够在全国的绝大多数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实现,减少中间环节的“落差”,需要在国家课程标准中附带提供推广或实施这一标准的建议,主要包括教与学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
同时要求在易误解的地方或陈述新出现的重要内容时,提供适当的典型性的案例,以便于教师的理解,同时也是引导一种新观念的有效方法。
术语解释:对标准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术语进行解释与说明,使使用者能更好地理解与实施标准。
参阅:刘兼: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和特点分析。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1. 确定目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育的目标。
这包括制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促进社会公平等。
政府和教育专家需要广泛调研和咨询,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确保制定的标准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2. 制定课程结构:基于目标,制定课程结构是关键的一步。
课程结构应该合理划分各学科,并确定每个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各个年级的学习目标。
在制定课程结构之前,可以参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课程标准,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教训。
3. 设定课程标准:在确定了课程结构后,需要设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该明确规定每个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
标准的设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尽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要求。
4. 建立评估体系: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以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和质量的监控。
评估体系应该包括各个学科的考试和评价方法,以及规定教师和学生的评估标准。
评估体系应该定期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5. 推动标准的贯彻: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后,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标准的贯彻。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培训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课程指导和支持资源等。
同时,需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纠正和改进。
6. 不断改进与更新:教育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在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后,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更新。
政府和教育部门需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实践中的问题和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综上所述,制定国家课程标准需要明确目标、设定结构、确定标准,建立评估体系,并推动标准的贯彻和不断改进。
这项工作需要政府、教育专家、学校和教师等多方参与,形成多方合力,确保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解读实施方案
新课标解读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
出台,为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解读。
通过组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形式,让教师深入了解新课标的精神内涵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新课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教学活动。
其次,我们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将调整和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还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师
和家长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将定期举办家长会、开展家校合作活动,让家长了解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家校之间的良好互动,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努力。
最后,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
新课标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
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我们将全面贯彻新课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教育教学
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指教育部门或相关教育机构为规范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对于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相一致,体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其次,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
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原则。
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
社会需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课程标准的制定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依据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
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是课程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它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总结和经验积累,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结合。
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等方面。
只有充分考虑这些依据,科学合理地确定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思路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 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 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 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
4. 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应对身心有障碍的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补偿其生理和心理缺陷,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为他们适应社会,自立、自强奠定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内容的框架和要点,既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估考试的依据。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应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要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制定课程标准,还要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兼顾课程内容和实施手段的同步创新。
三、制定基础教育三个学段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原则分别是: 1. 制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原则: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应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健康发育,在幸福的童年生活中,实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为每个适龄少年儿童提供的基础的教育,其课程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其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
要进一步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
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应适应儿童发展的不同需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3. 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原则: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在水平上应有层次性,在科目种类上应多样化,具有选择性,以保证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