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在医学领域中,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症的关键药物之一。

正确的抗菌药物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疾病,还可以减少药物滥用导致的抗药性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基本原则是医疗人员需要遵循的,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 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原体类型,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选择的抗菌药物不同,因此必须根据病原体的特性来合理选择药物。

2. 根据药物对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对于已经确定的病原体,必须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确定病原体对哪种抗菌药物敏感。

只有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治疗感染。

3.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抗菌药物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例如,泌尿系统感染需要选择能够浓集于尿液的抗菌药物,而呼吸道感染需要选择能够穿透肺部的药物。

此外,病情的轻重、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等也是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剂量为了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必须控制药物使用的时间和剂量。

不可因为病情稍有好转就随意停药,也不可将药物使用时间延长或剂量增加,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抗药性的产生。

5.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医疗人员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选择不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抗菌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6. 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一些复杂感染病例中,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以增强疗效。

但是,联合用药也要慎重,需根据具体病情、病原体类型和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选择。

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原则来选择和使用,以减少抗药性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药物的疗效。

医疗人员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能力和抗菌药物应用知识,以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在医学领域,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滥用,已经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使得一些感染病症变得更加难以治疗。

因此,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首先,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必须根据感染的具体细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果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感染变得更加难以根除,同时也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其次,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要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

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种类、剂量和疗程。

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能随意更改用药方案或提前停药,以免影响疗效或加重细菌的耐药性。

另外,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减少滥用和过度使用。

抗菌药物虽然可以治疗细菌感染,但是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感染疾病。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合理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最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定期监测疗效和细菌的耐药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以评估药物疗效和细菌的耐药性发展情况。

一旦发现疗效下降或者细菌耐药性增加,医生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时必须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和准则,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医生和患者都应该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确保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症,还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不必要的药物消耗和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根据致病菌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在进行抗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感染的致病菌种类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细致的分析,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用药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浪费。

3. 严格执行用药原则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要严格遵守医嘱,按照规定的用药剂量、频次和疗程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以免影响疗效或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4. 定期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估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5.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确保药物能够有效达到感染部位。

6.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
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造成不良反应或影响疗效。

应谨慎选择药物组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

通过以上基本原则的遵守,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治疗中进行决策,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展,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治疗药物,在临床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合理、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并非易事,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是确保抗菌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经济且避免不良反应和耐药产生的关键。

以下将详细阐述抗菌药物治疗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明确是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在开始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必须明确诊断。

准确的诊断是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基础。

只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测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感染部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果诊断不明确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治疗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甚至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菌的产生。

对于肺炎患者,如果仅根据临床表现和胸部 X 线片难以明确病原体是细菌、病毒还是支原体等,就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应根据可能的病原体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血培养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原体类型,从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根据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同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因此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择抗菌药物是抗菌药物治疗的核心原则之一。

临床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每种病原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

对于细菌感染,应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较为敏感,而革兰阴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

在进行药敏试验时,应尽量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还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避免选择已经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以免治疗失败。

对于真菌感染,应根据真菌感染的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

常见的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感染、曲霉菌感染等,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对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具有不同的疗效。

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耐药性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

对于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通常无效。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引言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或预防感染病的药物,其临床应用管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预防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抗菌药物选择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策略,并探讨抗菌药物管理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足量用药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包括足量用药,即使用足够浓度和剂量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足量用药可以避免细菌耐药的发生,并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来决定合适的剂量。

合理使用联合疗法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感染,此时可以考虑使用联合疗法。

合理使用联合疗法可以增加药物的疗效,避免单一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联合疗法的选择应考虑细菌的耐药情况、细菌的类型、患者的病情等因素。

确定治疗时机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时,及时开始治疗和适当的疗程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展,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疗程过长可能导致药物过度使用,增加耐药性的风险。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实践经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时机和疗程。

抗菌药物选择的指导原则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药物细菌的敏感性测试是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依据。

医生应根据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同时,应注意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

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还应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肝肾功能等因素。

某些抗菌药物在特殊群体中的使用可能会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或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医生需要在选择药物时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选择在特殊情况下,如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常规的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控制感染。

此时,医生可以考虑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如多肽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然而,使用这些抗菌药物需要谨慎,因其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风险较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实行什么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实行什么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与管理实践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是一项重要而敏感的工作。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疾病,但不当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并加重抗菌药物的选择限制。

为了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进行科学管理。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的管理措施。

原则一: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障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性发展的首要原则。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药敏结果,选择对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给予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原则二:确保用药安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时需仔细评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年龄等因素,选择安全性好的药物,并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抗菌药物。

原则三:预防耐药性发展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复方用药、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连续使用抗菌药物等现象,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

避免在无感染证据或确诊为病毒性感染时滥用抗菌药物,预防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原则四:科学管理在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用药管理体系,包括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手册、用药时机和方式的指导、定期用药情况监测与评估等内容。

医护人员应接受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用药意识和管理水平,保障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结语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是保障患者治疗效果和减少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科学管理,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人群的健康水平。

外科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

外科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
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
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 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 增加。
外科预防用药常见错误
• 术后用药时间太长 • 未在术前60分钟内给药 •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未加给1剂药物 • 选用药物不正确
革兰阴性杆菌, 肠球菌属,B 组 链球菌,厌氧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甲硝唑 ,或头霉素 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甲硝唑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 的品种选择
手术类型 切口分类 人工流产-刮宫 Ⅱ
术引产术
会阴撕裂修补 Ⅱ

可能的病原 预防方案 菌
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肠球菌属,链 ±甲硝唑,或多 球菌,厌氧菌 西环素 (如脆弱拟杆 菌)
切口分类 Ⅱ Ⅰ

可能的病原菌 预防方案
金葡菌,链球菌
属,口咽部厌氧 菌(如消化链球 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甲硝唑,或 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金葡,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金葡菌,凝固酶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阴性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 的品种选择
手术类型
乳腺手术(乳 腺癌、乳房成 形术,有植入 物如乳房重建 术)
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 苷类。
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 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 前发现有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 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 防感染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 期预防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有杀菌药 物。如青、头孢等物为常用药。
七、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的应用
1、新生儿期肝、肾功能未发育成熟,肝酶 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差,因 此新生儿应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如氨 基糖苷类、万古、以及经肝 氯。
2、新生儿期避免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 反应的药物。如:四环素、喹、磺胺类。
•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 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 抗菌谱
• 抗菌活性
• 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 过程)。
• 四、治疗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 菌药物特点制订。
• 原则: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 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药物 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途经、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厌氧菌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等。 • 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灰婴综合征等 • 代表药:甲吩霉素
大环内酯类:
• 本类药物经肝脏代谢从胆汁排出。少量 从尿中排出。
• 主要对需氧G+菌如葡萄球菌 • 临床作为青霉的替代品。化脓性链球菌、
肺炎球菌等所致的呼吸道感染。链球菌 引起的猩红热。蜂窝炽炎。白喉等 • 代表药:红霉素、阿奇、交沙、
• 不应作为一线抗菌和预防用药。
氨基糖苷类
• 90%以原形经肾排出。 • 主要用于需氧的G-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
变形杆菌等肠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属)所致的严重感 染,也可用于病原菌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 多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头孢类、青霉素) • 临应以庆大、妥布应用最广泛,阿米、异帕米星对多 数氨基糖苷类纯化霉稳定。为二线用药。 • 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
• 应用局部原则: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 到治疗浓度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2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细菌性感染,取标本培养(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治疗反应,调整方案),无法取标本培养------经验治疗(治疗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2、品种选择: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地选择针对性强、翟璞、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3、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治疗: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病情影响口服吸收,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二、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律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1、手术切口类型2、手术创伤程度3、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4、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5、手术持续时间6、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度7、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8、对细菌敏感性的影响9、经济学评估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手术切口类型:1、清洁手术: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再次重强调:不看后悔!这次的必修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答案存在打乱选项的情况,也就是五个选项A、B、C、D、E也存在乱排列的情况,所以在选择答案的时候不要看五个选项A、B、C、D、E这五个字母,要看具体的答案容,再选择,切记、切记!!()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达50%以上,应尽量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C、大肠埃希菌()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妊娠期应禁用E、利巴韦林()仅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对其它分枝杆菌及其它微生物无效D、吡嗪酰胺()可用于治疗重症或伴血流感染的尿路感染患者A、碳青霉烯类治疗淋病奈瑟菌所致的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宜选药物为()E、头孢曲松(单剂)()可作为美洲利什曼原虫病的替代治疗药物B、两性霉素B()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C、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血流感染多生在社区B、肺炎链球菌()为麻风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之一A、利福平()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A、两性霉素B()与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联合是各型肺结核短程疗法的基石A、利福平()可用于治疗重症或伴血流感染的尿路感染患者C、碳青霉烯类()是新大环酯类抗生素A、阿奇霉素()是新大环酯类抗生素E、阿奇霉素()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麻风联合化疗中的主要药物之一A、利福平BSI 肺炎链球菌对()耐药者多见,需注意药敏试验结果A、红霉素或克林霉素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是()C、氟康唑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是()E、氟康唑氨基糖苷类的抗结核药是()A、链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宜与呋塞米合用的原因是()D、呋塞米增加其耳毒性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包括()B、肝毒性百日咳的治疗药物首选()A、红霉素不属于吡嗪酰胺的特点的是()A、不易进入脑脊液和细胞不属于抗分枝杆菌药物的是()D、利福布汀不属于利福霉素类抗生素的是()D、克林霉素不属于时间依赖性杀菌剂的是()D、阿奇霉素布鲁菌病可选药物为()A、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6周,或SMZ/TMP6周+庆大霉素2周布鲁菌病一旦发现,应于()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C、24布鲁菌病宜选药物为()B/错布鲁菌病宜选药物为()D、多西环素6周+庆大霉素2~3周初治菌阳/或菌阴结核的推荐治疗方案是()D、2HRZE/4HR初治菌阳/或菌阴结核疗程一般是()个月D、6初治菌阳/或菌阴结核疗程一般是()个月E、6除以下哪项外,均是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临床微生物(科)室应具备的条件()D、检测项目只涵盖细菌、病毒达托霉素对()无抗菌活性D、革兰阴性菌达托霉素通过与细菌()结合、引起其电位的快速去极化,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死亡B、细胞膜达托霉素为()抗菌药物E、环脂肽类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产生碳青霉烯酶时,可选择()B、替加环素大环酯类()禁止与特非那定合用,以免引起心脏不良反应C、克拉霉素、红霉素大环酯类对下列哪类细菌无效()E、大肠埃希菌单环β-酰胺类抗菌药物适应证不包括()B、代谢疾病滴虫阴道炎的宜选药物是()D、甲硝唑第三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品不包括()D、头孢泊肟酯对多黏菌素类药物,错误的描述是()D、快速杀菌剂对磺胺类药物不敏感的细菌是()Ab错对磺胺类药物不敏感的细菌是()B、立克次体对可能已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B、诊断性试验治疗对青霉素过敏的细菌性脑膜炎病人,可选用()A、氯霉素对庆大霉素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耐药菌少对尚未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进行()A、预防性治疗对四环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描述错误的是()D、长期大量静脉给药不引起严重肝脏损害对厌氧菌无效的药物是()A、克林霉素对于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宜选用()治疗C、棘白菌素类或两性霉素 B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多采用以下哪种给药途径()B、静脉注射对于实施隧道式血管导管或药盒置入术的患者,建议()A、不推荐预防用药对于实施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的患者,关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建议是()B、不推荐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实施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导管溶栓术的患者,建议()E、不推荐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实施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导管溶栓术的患者,建议()E、不推荐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实施主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高危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次D、1对于头霉素类药物的适应证描述错误的是()d?对于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B、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多黏菌素类药物适用于以下哪类感染()A、铜绿假单胞菌多黏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E、肾毒性多数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疗程为()个月D、6~24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不包括()E、绿脓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治疗常用药物不包括()D、万古霉素类肺脓肿抗菌药物总疗程为()E、6~10 周肺炎克雷伯菌所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选()进行治疗E、氟喹诺酮类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患者应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E、10~14呋喃妥因的抗菌谱不包括()B、沙雷菌属呋喃唑酮主要用于治疗志贺菌属、沙门菌属、霍乱弧菌引起的()A、肠道感染氟康唑的适应证不包括()A、暗色真菌病复杂性血流感染需全身使用抗菌药物()C、4~6周复杂性血流感染需全身使用抗菌药物()E、4~6周复治结核推荐治疗方案2SHRZE/6HRE 或 3HRZE/6HRE中的“S”指的是()C、链霉素腹腔感染初始治疗时需()A、静脉给药肝病时避免应用以下哪种抗菌药物()D、两性霉素B肝病时应减量慎用下列哪种抗菌药物()B、红霉素肝功能减退的患者在应用林可霉素时,应()E、肝病时减量慎用肝功能减退的患者在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C、按原治疗量应用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疗程至少为()D、4周钩端螺旋体病.尽早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可杀灭钩端螺旋体、减轻病情、减少器官损害及缩短病程。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治疗疾病和维护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由于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规范全国范围内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滥用现象,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我们有必要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和规范。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理抗菌药物主要分为抗生素和抗菌素两大类。

抗生素是指来源于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所产生的化合物,具有抗菌活性。

抗菌素则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化合物。

这两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杀死细菌或影响细菌的代谢来发挥药效,对各类细菌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准确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通过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其次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使用方式。

同时,应避免不当使用抗菌药物,杜绝滥用行为,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此外,临床医生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挑战和应对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滥用和不当使用的问题愈发严重,细菌耐药性逐渐加剧,临床治疗面临严峻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管理意识,规范诊疗行为。

其次是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认识,减少滥用行为。

另外,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用药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抗菌药物滥用问题,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总之,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滥用和不当使用问题亟待解决。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⒉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5.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
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 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 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儿科病人可根据实际情况, 在儿科门诊输液进行治疗。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 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 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 影响。 2. 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 药时间。 仅有中性高的情 况下,可预防性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 理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建立、健全本机构促
进、指导、监督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制度, 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 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 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
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
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 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
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 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 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 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 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 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 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
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不正确或滥用的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多种问题,包括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使用的一些原则。

首先,确保合适的适应症和确诊。

抗菌药物只适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确认患者确实患有细菌感染,而不是其他类型的感染。

这通常需要进行适当的检验,例如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

其次,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细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对于治疗感染非常重要。

医生应该根据细菌感染的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此外,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第三,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这包括准确的剂量、用药间隔和疗程。

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以确保药物达到治疗效果而不致引起副作用或毒性。

用药间隔和疗程也应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和细菌的生长周期进行选择,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并防止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第四,避免不必要的和滥用的使用抗菌药物。

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的发展,使得治疗感染变得困难。

因此,除非确实需要,应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感染,如感冒或普通的呼吸道感染,应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因为这些感染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它们无效。

最后,教育患者和公众。

正确使用和了解抗菌药物对于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生和医疗人员应向患者和公众提供关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适使用的信息,以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总结起来,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

遵循适应症与确诊、选择合适的药物、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和滥用使用药物以及教育患者和公众这些原则,可以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提高感染的治疗效果。

医生和患者应共同努力,遵守这些原则,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可持续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主要内容
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3
各类抗菌药物简介
4
各类主要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性抗
菌治疗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
2
3
抗菌药物治疗性 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患 者中应用的基本原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 [5]甲硝唑,
脆弱类杆菌)
或头孢曲松± [5]甲硝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骨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 或植皮术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 性菌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Ⅰ类切口预防用药适应证
1
2
3
4
手术范围大、手 术时间长、污染 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 器,一旦发生感 染将造成严重后 果者
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瓣膜植 入、永久性心脏 起博器放置、人 工关节置换等
有感染高危因素 如高龄、糖尿病、 免疫功能低下、 营养不良等
综合手术 具体情况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
非手术预防用药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感染种类抗菌 预防用药对象
药物选择
新生儿淋病奈瑟菌 或衣原体眼炎 肺孢菌病
百日咳
每例新生儿
① 艾滋病患者CD4细胞计数<200/mm3者 ②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的幼儿和年老体弱者
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水滴眼 SMZ / TMP 红霉素

抗菌药物培英计划考试题

抗菌药物培英计划考试题

抗菌药物培英计划考试题一、选择题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哪一项?A. 安全有效B. 经济合理C. 随意使用D. 防治结合答案:C2.哪种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A. 青霉素B. 头孢菌素C. 磺胺类药物D. 喹诺酮类药物答案:D(部分喹诺酮类药物如莫西沙星等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但需注意具体药物的抗菌活性可能有所不同)3.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抗菌药物使用指征?A. 细菌感染B. 病毒感染C. 支原体感染D. 真菌感染答案:B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药物毒性B. 减少药物副作用C. 提高抗菌效果D. 降低药物成本答案:C5.关于抗菌药物耐药性,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耐药性是细菌的自然属性B. 耐药性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有关C. 耐药性的细菌不会传播给其他人D. 耐药性的细菌可能导致治疗失败答案:C(耐药性的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6.以下哪种抗菌药物不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的?A. 青霉素B. 头孢菌素C. 喹诺酮类药物D. 环丙沙星答案:C(喹诺酮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来发挥抗菌作用,而不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二、填空题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安全、有效、经济2.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细菌发生了______的改变,使其对药物产生抵抗。

答案:遗传物质(或基因)3.______类抗菌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的。

答案:氨基糖苷(或大环内酯、林可霉素类、酰胺醇类等,但氨基糖苷类更为常见)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答案:指征明确、药物协同、减少毒性(或合理选用、剂量适当、疗程足够等,但以上三个答案更为贴近联合使用的核心原则)三、简答题1.简述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 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 基本原则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4.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5.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
磺胺药 环丝氨酸等
抗菌药物联合
1 结果
2 机制 3 临床应用 4 存在问题
协同作用
机制不同作用于不同环节
磺胺药与甲氧苄啶的联合
作用机制不同,联合后发生协同作用
第一类联合第二类、两性霉素联合氟胞嘧啶
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
抑制不同的耐药 菌利福群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四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β-内酰胺 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抗菌药物联合
1 结果
2 机制 3 临床应用 4 存在问题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结果
无关 累加 协同 拮抗
体外或动物实验
0000 1234
抗菌药物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氟喹诺酮类
氨基糖苷类 多粘菌素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 环内酯类;呼吸喹诺酮类

需入院治疗、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 第二代头孢菌素±四环素类、大环内
但不必收住 杆菌、混合感染(包括 酯类静脉给药;静脉滴注呼吸喹诺酮 ICU的患者 厌氧菌)、需氧G-杆菌、 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巴坦±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静脉给 支原体、肺炎衣原体 药;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四环素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或放射、超声等影像学结果,诊断为细菌、真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应用抗菌药物指征。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试验)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对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应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部位标本)送病原学检测,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并据此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既往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结合先前的治疗反应调整用药方案;对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应根据经验治疗的效果和患者情况采取进一步诊疗措施。

四、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及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证据制订抗菌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一般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三)给药途径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选取口服吸收良好的抗菌药物品种,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①不能口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易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 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

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 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或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 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某些侵袭性真菌病;或病原菌含有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应用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

4.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但需有临床资料证明其同样有效。

如两性霉素 B 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 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亦可能增多。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4.应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而非任何时间可能发生的感染。

5.应积极纠正导致感染风险增加的原发疾病或基础状况。

可以治愈或纠正者,预防用药价值较大;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6.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 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 0.1×109/L)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切口别(表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 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 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 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2.清洁-染手术(Ⅱ类: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 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 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 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 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 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 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 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注:1.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而目前我国在病案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Ⅰ、Ⅱ、Ⅲ类,其Ⅰ类与本指导 原则中Ⅰ类同,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

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 分类的区别。

2.病案首页 0 类系指体表无切口或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 3。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 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 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

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

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 MRSA 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录 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四)给药方案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