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与“征服自然”
满分作文顺其自然功到自成

满分作文顺其自然功到自成引言顺其自然,宛如一股清风,给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和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完美,但往往忽略了顺其自然的重要性。
只有顺其自然,心无杂念,方能让我们的功业自然而成,达到满分作文的境界。
顺其自然的内涵顺其自然,字面意思即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节奏去做事,不勉强、不强求。
它强调与自然相协调,寻找事物本来的状态,减少了人与事物之间的冲突。
顺其自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接纳自己顺其自然首先是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
接纳自己意味着不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和期待,从而减少了自我否定和自我压抑的情绪。
只有接纳自己,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守住内心的宁静顺其自然还包括守住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是指在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困扰下,保持一颗平静、宁静的心态。
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保持内心的宁静有助于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维,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只有守住内心的宁静,才能顺其自然地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波折。
掌握节奏和平衡顺其自然还要求我们掌握节奏和平衡。
人生如同一首乐曲,需要有节奏感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快速成功和高效率,却忽略了适度的放松和休息。
只有在工作与休息、努力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健康和充实。
顺其自然的好处顺其自然不仅能够带给我们内心的宁静与平静,还有诸多好处,包括:减少压力顺其自然能够让我们远离过度焦虑和压力。
当我们过于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和他人时,往往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心理压力。
而顺其自然则让我们能够对自己宽容一些,减轻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效率顺其自然有助于我们提高效率。
当我们顺其自然做事时,往往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过度追求和强求往往会让我们陷入困境,浪费时间和精力。
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精选9篇)

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精选9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顺应自然为题的议论文篇1有一种蛾就“带王蛾”,这种蛹必须经过一个狭小的口,才可破茧成蝶。
经过狭小的口时,它们必须拼尽全部力气,有时会受到重伤,有时又会死去,有人为这些蛾的死去感到伤感,就剪大了洞口,这些顺利而出的蛾却一个个摔在了地上,它们永远飞不上那片它们向往的天空,不再是真正的“帝王蛾”了。
人们破坏了帝王蛾的生命历程。
在帝王蛾从狭口出来的过程,正是它们翅膀充血的过程。
因为失去这一机会,它们永远失去了飞翔的能力,破坏了自然规律,虽然心意是好的,但却创造不了和谐。
荀子说的“天行有常”,“顺之以活则吉”,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
孟子说的“谷不违农时”“数罢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也强调了规律的重要性,古人尚有顺应客观规律,应时而作的思想,那今人呢?为修建设施而造成大片生态林的损毁,为获更多的利益而使地球伤痕累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为满足人类可悲的私欲,而去侵占野生初物们的家园,让它们日夜不安有家不归……这种。
种与规律相违背的消息接连传出,令人心寒。
在人们心中,自然规律早已演变为“改造”“征服”人们总是喜欢自己的创造与重现能动任意去“改造”客观规律,妄想创造自己的天地,殊不知,沙漠在扩大,河湖在缩小,惩罚在进行,那种。
种违背自然的恶果在慢慢吞噬我们的和谐。
令人欣慰的是,人类已慢慢意识到规律的重要性,2008年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2010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暖会议,如今倡导的无碳生活……让人们终于明白规律的重要性,不再过多的去干预大自然原有的生态规律。
这所逞现的新的迹象,也为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开了新篇章。
顺应客观规律,才有万物的和谐。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顺其自然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就充满了多样性。
其中,“顺其自然”这一理念,无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在现代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以下是我对“顺其自然”这一理念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顺其自然的内涵“顺其自然”这一理念,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
它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
具体来说,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 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规律,人类应当尊重并顺应这些规律。
如春种秋收,夏暑冬寒,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2. 保持内心的平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过分强求,不过分执着。
3. 顺应自己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应当顺应自己的本性,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他人。
4. 顺应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顺其自然的益处1. 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如果过分强求,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顺其自然,则能帮助我们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内心的平和。
2. 提高生活质量:顺其自然的人,不会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
这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3. 增强适应能力:在社会生活中,顺其自然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4.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其自然的人,不会过分强求他人的认可,而是以真诚和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如何在生活中践行顺其自然1. 培养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过分强求,不过分执着。
2. 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如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3. 顺应自己的本性:发挥自己的优势,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
当今还能说“征服自然”吗

当今还能说“征服自然”吗?胡敏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与社会学学院100875)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生态问题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而人类征服自然的活动是受一种错误的观点所支配的,即“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把它们视为敌对关系,主张人要征服自然界。
”改造自然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要改造自然,首先就要探索自然,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艰辛,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又肯定要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中攻克这些困难,攻克困难也就是征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自然的秘密和规律。
因此,探索自然中就包含着征服自然的成分,或者说,征服自然是探索自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
人类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目的就在于改造自然,即在掌握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后,利用、控制、支配和驾驭自然,让自然听人的指挥,为人类服务。
因此,若没有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就不可能改造自然。
改造自然必须要探索自然和征服自然,征服自然是探索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个方面或是它的内容之一,我们姑且把这种征服自然称作它的柔性或弱性含义,那么,征服自然还有它的刚性或强性含义。
对人类危害巨大的各种传染性疾病,人类则通过接种疫苗来抑制它们的产生和传播,从早期的天花疫苗到近年的乙肝疫苗等都是如此。
疫苗的研制和应用表明了人类较充分地认识了病毒的性状和功能,并且已成功地找到了抑制或清除这种病毒的新物质,病毒疫苗的研制成功充分表明了人类战胜病毒和征服病毒的决心和行动。
如果说,在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和行为来探索自然的奥秘、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最终控制自然和支配自然来为人类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就包含着征服自然的内容。
那么,人类同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就是征服自然的最直接、最典型、最具意义的表现,也是“征服自然”的刚性的或强性的含义。
征服自然既是人类的伟大壮举,又是人的顽强意志的重要表现。
各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是征服自然的表现,各种挑战自我、挑战自然的探险活动也是征服自然的表现。
人类征服自然

人类征服自然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在与自然界进行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前行。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对抗自然的同时,也不断尝试征服自然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进程、方式方法以及未来展望。
历史进程人类的征服自然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当人类刚刚学会使用火种、狩猎、种植时,就已经开始了与自然的对抗和征服。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水电站、大坝、矿山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之举。
方式方法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
技术的进步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关键,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能源的大量应用,使得人类能够在更广泛、更有效、更深入地改变自然。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生产、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更好地征服自然。
未来展望尽管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环境破坏、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问题都在不断凸显。
因此,未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需要更加谨慎、平衡地前行。
应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结语人类征服自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人类不断探索和尝试的历史。
人类应当警惕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不要过度开发、破坏环境,要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实现与自然共存、和谐相处。
希望未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这是我为您创作的原创文档,详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进程、方式方法以及未来展望。
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关于《道德经》中的“道”

关于《道德经》中的“道”说到《道德经》,我们不得不说到老子,大家都知道,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道”。
至于对“道”的完整的定义,我觉得这并不是能用一些词语就能概括得清的。
因此,我只能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其中的一些思想。
当然,我所表述的这些一定是不够完善的。
老子是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
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
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
老子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
他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所以,他推崇的是“无为”的思想。
单从表面上理解,很容易把“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干。
也就难免会错误的认为老子的这个无为的思想是消极的。
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
“无为”是顺道而为,即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不是破坏自然规律的人为,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它包含着三层含义:自然、无事、善为。
自然,即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要无为而治;无事,即要我们要有烹小鱼般的办事理念。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讲的是“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这一句又向我们阐述了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的思想。
它虽无为却无不为,即万物无不由“道”的作用而成。
同时这句话向我们传达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无为。
只有做到无为,才能无不为。
近代以来很多人都推崇认定胜天的理念,一心想要征服自然,不断地去改变自然。
但是,在征服自然是时候,我们也正在被自然征服。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有几种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有几种/ 一,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全面,人类无法正确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原始社会中,由于没有文字,没有科学等等原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不全面,人类无法认识到自身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无法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二者之间具体处在什么关系当中,无法认识到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那个年代,人类容易把高山,大河,太阳,月亮,海洋等等这些无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是有思想意识的事物,人类会产生崇敬大自然的想法,人类会产生万种自然物皆有生命意识的想法,人类社会的拜物教就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当然,这是由于当时人类社会没有科学知识等等原因造成的。
二,在当今社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有几种总结一下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大概应该有八种,分别表现在四个方面:(1)认识自然,利用自然。
(2)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3)顺其自然,统一于自然。
(4)尊重自然,敬畏自然。
下边谈一谈这几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人类与大自然存在着这种关系,人类要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在当今社会,无论人类的精神怎样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但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精神还是应该属于第二位的,而大自然应该是第一位的。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上,例如: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这就是在认识自然,又例如:成千上万座工厂在日夜不停的生产各种工业产品,这就是在利用自然,利用自然界的水资源,大气资源,矿产资源等等自然资源,去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财富。
在人类的教育领域,文化领域,宣传领域等等领域,更多的表现出人类是在认识自然,更多的表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人类是认识者,大自然是被认识者。
在人类的经济领域,更多的表现出人类是在利用自然,更多的表现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人类是利用者,大自然是被利用者。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有很全面,很深刻,很正确的认识大自然,认识各种自然科学重要原理,才能很好的利用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顺其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顺其自然,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和境界。
它表达了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困扰时,
能够以一种平和而宽容的心态来接纳和面对,不过分执着和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地去
适应和应对。
顺其自然并不等同于放弃努力或是对生活不负责任。
相反,它是一种深刻理解和认识
到人类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掌控和影响事物的原理,所以在面对那些超出人力范围的
事物时,能够放下执着和追求,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容纳和接受。
顺其自然的境界是一种内心的宽广和自信。
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的深刻认知,同时也包含了对世界的宏观和宇宙的智慧的敬畏。
在顺其自然的境界里,我们追
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功利和成就。
我们学会接纳和理解自然界
的规律和变化,并从中获得智慧和灵感。
顺其自然的境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它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和洞察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和
循环,了解万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念和对掌控的欲望,才能真正领
略到生命的奥妙和无穷的可能性。
在顺其自然的境界里,我们学会以一种柔和而灵活
的方式去应对变化和挑战,而不是强求和抗争。
顺其自然,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修炼和培养。
它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体现。
当我们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时,我们将会获得内
心的平和和宁静,感受到生命的丰盈和美好。
四年级话题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征服自然征服自然到底是自然征服了人,还是人征服了自然?这是个遗留了千百年的历史问题。
从古到今,这个谜无人敢破。
在文化科技极度落后的古代,显然是自然占了上风,“听天由命”“天灾人祸”这些词语明确的指出了人类的被动状态。
可是在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的领地也被人类侵占的所剩无几了,人类的胜利昭然若示。
可是,人真的胜利了吗?别忘了人类自身也已经危在旦夕。
在丢弃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在摒弃自己。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早已变成了自我摧残。
各种的异常天气袭卷而来,最终归结为一句话:“自然发怒了”。
是的,自然是愤怒了,它一直于之共处的人类远已消失,取尔代之的是一群疯狂的野“兽”,并且他们竟想要征服它。
朋友,请永远记住,正如同当你攀上了高峰时,你不能说征服了它,你只可以说你站在了山顶,是山提升了你的高度。
而倘若无山,你便是平庸至极的俗人一样,自然也便是如此。
自然,不是用来征服的,也不是可以征服的,人与自然,只能是和谐的共处的关系,抑或是崇敬与被崇敬。
征服自然?请敬畏

征服自然?请敬畏
时间:2018-11-02 12:28:05 | 作者:淘小乖
经常会看到一些文章或者报道,某某探险家又攀登上了某某山峰,成功的征服了大自然。
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好笑。
山好好的屹立在那儿,几百上千甚至上亿年,而我们不过借助一些工具千辛万苦爬上去,站在它的肩上欣赏了一下它守护了许多年的风景就是征服了吗?
何为征服?
征服在百度百科里面有两个解释:一是人类使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
二是个人威望、影响等所及或者出众的才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道德或智慧使人信服、折服、心悦诚服。
而我们对大自然如何能用“征服”呢,我们那么骄傲的所谓的“征服”不过是克服了困难去完成了一项我们觉得很难完成的事情而已,可这对大自然来说并不算什么吧!别忘了,大地抖一抖就可能引发海啸,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每一个自然灾害都可能威胁到人类的生命。
我们的“征服”说来实在让人觉得可笑。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一位女探险家徒步穿越沙漠。
在她走出沙漠的时候,迎接她的人无一不鼓掌祝贺她征服了大自然,而她却痛哭流涕的说:“不,不是我征服了它,而是它的宽容让我活了下来。
”
我想,对待大自然我们更应该有的态度是:敬畏。
带着敬畏的心与大自然和平共处,不肆意破坏,不肆意掠夺。
敬畏她的海纳百川,敬畏她的岿然不动,敬畏她的四季变化,敬畏她的海阔天空,敬畏她的包容大度。
欲驾驭自然必先顺之作文

欲驾驭自然必先顺之作文你有没有想过,咱人类老是想着在自然面前当老大,可实际上呢?要是不先顺着自然的性子来,那可就等着被自然狠狠教训一顿吧。
咱就先说说古代那些事儿。
古代的农民伯伯们那可都是很聪明的,他们知道要顺应季节来耕种。
春天,万物复苏,土地变得松软起来,这时候就该播下种子啦。
为啥呢?因为春天的阳光、温度和湿度就像是老天爷给种子准备的婴儿床一样,温暖又舒适。
如果有哪个愣头青农民非要在冬天播种,那他就等着颗粒无收吧。
种子在冰冷的土地里,就像我们在冰窖里睡觉一样,根本就没法生长。
这就是顺应自然的好处,按照自然的节奏走,土地就会给人们丰硕的回报。
再看看现在,有很多人想要征服大海。
大海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波涛汹涌,一望无际。
那些想要在海上搞建筑的人,如果不考虑大海的脾气,那可就惨喽。
比如说,如果不了解潮汐的规律,在海边建个房子或者码头,潮水一来,“哗啦”一声,可能就给冲得七零八落了。
但是,如果先好好研究大海的潮汐、风向这些自然规律,按照这些规律来规划建筑的高度、位置,那就能和大海和平共处,甚至还能利用大海的力量来发电呢。
还有那些搞探险的人,在野外的时候,要是不顺着自然的规则来,那可就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在森林里,你要是不懂得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是有毒的,乱吃东西,那肚子可就要闹翻天了。
还有天气,要是看到乌云密布了,还不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起来,非要和暴雨、雷电对着干,那可真是嫌自己命太长了。
其实,自然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机器,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运行方式。
我们人类就像是这个大机器里的小零件,如果我们想要让这个大机器为我们所用,就不能瞎捣乱。
我们得先搞清楚它是怎么运作的,然后顺着它的劲儿来。
就像骑马一样,你要是想让马带你跑得又快又稳,你就得先了解马的习性,顺着它的步伐,给它合适的指令。
要是你一上来就对着马又打又骂,完全不顾马的感受,那马肯定会把你甩下来,让你摔个狗啃泥。
所以啊,我们人类要是想驾驭自然,让自然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先顺应自然。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作文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大家好!我是小明,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你们知道吗?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我们才能真正地战胜大自然,而不是去对抗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大自然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你们想过地震、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破坏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夺走了近7万人的生命,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家园。
2011年日本发生的海啸更是让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这些都警示着我们,大自然的力量是何等强大,我们理应敬畏自然。
可是,有些人却对大自然缺乏尊重。
比如,有些工厂把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严重污染了水源;有些人为了开矿或建房子,就毁坏了山林,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自然环境,也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
污染加重了城市的雾霾问题,使空气质量变差,很多人得了呼吸系统疾病;山林被破坏后,防洪能力减弱了,一旦暴雨就容易引发洪水泥石流。
所以,我们要明白,只有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我们才能真正战胜大自然,而不是去对抗它。
那该怎样做呢?我觉得,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比如说,我们要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浪费;出门的时候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减少排放;还要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回收利用资源。
此外,我们要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
可以加入绿色组织,响应号召,一起举行公益活动,比如种树、清洁社区等。
我妈妈就经常带着我去参加这样的活动。
我们家附近有一片公园,里面有许多树木和小动物,我经常和朋友们在那里玩耍。
如果没人保护,那里很快就会被开发商占去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同时,我们还要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理念,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就拿我们班来说,有些同学经常乱扔垃圾,我就会好好劝诫他们,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对环境有多大的伤害。
顺其自然的故事

顺其自然的故事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人们常常忙于追逐成功和财富,却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自然的力量。
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顺其自然,放下执念,享受生活的美好。
我记得有一次去海边度假,看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景象。
夕阳西下,海浪拍打着礁石,一群海鸥在空中翱翔。
我静静地坐在沙滩上,闭上眼睛,感受着海风的拂过,听着海浪的声音。
那一刻,我感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可以选择接受现实,顺其自然,也可以选择勇敢面对,积极应对。
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需要学会放下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接受生活的起起伏伏。
顺其自然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而顺其自然,可以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停下来欣赏身边的美好,释放心灵的压力,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在与他人相处时,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是要学会包容和尊重。
顺其自然,让每个人都能够做最真实的自己,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而是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适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利而破坏生态平衡。
只有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够得到自然的馈赠。
顺其自然的故事,教会我们如何在生活中放下执念,接受现实,欣赏美好,释放压力,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品味。
愿我们都能够学会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美好。
顺其自然看世界总结

顺其自然看世界总结
顺其自然看世界是一种人生态度,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过分干预或改变自然。
这种态度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处事哲学,建议我们放弃不必要的努力和焦虑,放宽心态,通过适应现实和调整自己来缓解疲惫和恐惧。
在顺其自然的看世界中,我们看待事物应该更加平静和客观。
我们不必在一切事物中寻求控制和稳定,也不必过度干预我们生活和环境的自然变化。
相反,我们需要学会以更加宽容和包容的思想去接受不同的变化和挑战。
顺其自然的看世界,重要的是对现实保持着深刻的敬畏之心,不去过度扭曲和改变它,而是尝试去厘清它的规律和本质。
这样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斗,平衡地处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规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例如,顺其自然的看世界还提醒我们,面对挑战,不需要过度依赖外在环境或其他人的支持。
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行为
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克服困难。
这样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能力和自信,使我们更容易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顺其自然的看世界让我们尝试去领悟并适应环境中的自然法则,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应对不确定和变化。
这样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和更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自然与顺其自然

精心整理
自然与顺其自然
自然与顺其自然什么是“自然?有三三五五的不同答案。
我问一位硕士,他说:“自然就是客观的东西;
我问漂亮的姑娘,她说:“不化妆就是自然;
将其钉上马掌,架辕拉车,则为役使。
天生的面孔,或俊或丑,那是自然。
涂脂抹粉,描眉、纹唇,那是美化。
大河流淌,七回八转,那是自然。
拦河筑坝,截水断流,乃为腰斩大川。
朋友是缘,缘,本自然,不可强求,更不可热脸去贴冷屁股。
恋爱,也要顺其自然,两情相悦,卿卿我我,不可一厢情愿。
学生的自然是学习知识,钟情于异性,那是早恋。
官员的自然是心怀百姓,迷恋于钱财,那是贪婪。
写文字,也要讲求自然——通俗、简洁、疏密得体、留有余白,那是自然。
管理论坛,要学习郭橐驼,“顺其天性,无为而治,这是自然。
为增加点击,不择手段,今天策划这个,明天专题那个,乃是一个门外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是自然。
心地狭窄,听不得不同意见,是自我闭锁。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那是自然。
态。
叹。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与无为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自然与无为自然与无为人类与宇宙自然的较量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
宇宙孕育了人类,人类是宇宙的孩子。
如何看待宇宙和自身的关系,如何认识孕育自己的自然环境,如何与自己的本源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古至今,思想家们给出了许许多多的答案,有的认为人类应该战胜自然,有的认为人类应该崇敬自然。
这当中,老子的观点是顺应自然。
他认为物极必反,人类与宇宙相处的最佳状态是自然无为。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以“道”建立起来的完整的智慧哲学体系。
“道”是它的中心概念和最高范畴。
道本身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内涵,不是一个可以言说的具体事物,它只是一个形式名称,指代一种不可言说的神秘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无”,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是一切有形的事物的起始,它支配着天地万物的运行。
这个不可言说的东西存在于人力之外的宇宙自然之中(不是自然界),超越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可以触及并改变的生存环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个神秘的东西其实就是宇宙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而这一规律究竟是什么,老子没有说明。
由于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以人类应该主动向道靠拢,做事情要遵循道。
而要遵循道,就应该通过无为到达一种自然的状态,因为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类才能更加接近道。
道是无形的,所以对于有形的东西的“有为”是无法接近道的,“有为”不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中的一员,应该向其他生命一样顺应自然,做符合自身角色的事情,应该“无为”。
“无为”是指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这才是人类本应具有的状态,这才符合道。
在这里,老子所说的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讲的自然界,它指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老子》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全段强调的重点其实是两端的人和自然的关系,那就是人类应该效法自然。
自然是贯穿于人、地、天、道之中的,因而是极根本极普遍的原则。
这里,“道法自然”,并非意指在“道”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本体,而是将自然作为一种万事万物理应存在的状态至于最高点。
顺其自然作文1000字

顺其自然作文1000字很多事情不用刻意去干涉,会很好的。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让事情自然发展。
如果不刻意去做什么事情,事情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人的儿子,因为马的欢喜,因为马的财,但最后还是因为马的福。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过早的猜测和担心是没有用的。
如果我们顺其自然,那么事情最终会有一个相关的结果。
“它平静而冷漠;争取就让它去吧。
”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道理,事情不能强求。
很多时候,人寻求的是东西,但事情发生在天堂。
只要你尽力了,就没什么好羞愧的。
对于很多经历和结果,要虚心面对,顺其自然。
丝瓜藤和肉豆一定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他们相互依赖,调节自己的成长,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果实。
为什么要故意把它们分开,做违背自然的事情?俗话说,“人定胜天。
”意思是“人可以改造自然”。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今中外都没有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人类不应该也不能改造自然,否则如果他违反自然法则,他将受到自然的惩罚:例如,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非法狩猎.造成水土流失、河水泛滥、生态平衡失衡和气候异常.然而,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人能征服自然”就是“人能征服自然灾害”。
从这个层面来说,顺其自然尤为可贵。
如果我们遵循自然发展,不刻意破坏,就不会有那么多濒危物种在我们眼前消失.但是,顺其自然,并不意味着要一步一步,一个一个来做事情。
也就是说,顺其自然,按照一定的自然趋势和规律发展。
我们既不能偏离方向,也不能成为一个“老古董”坚持规章制度。
一个闲人坐在角落里,静静的看着面前一个普通的蝴蝶茧。
蝴蝶茧刚刚结束关闭状态,茧的一端开了一个小洞。
蝴蝶挣扎了几个小时,好像要把身体从这个小洞里钻出来。
然而一切都是徒劳,蝴蝶没能破茧而出。
茧中的蝴蝶静了下来,仿佛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再也无法努力。
于是这个游手好闲的人决定帮助这只可怜的蝴蝶。
他拿起一把剪刀,把茧剪开。
蝴蝶很容易就出来了,但是它的身体很干,翅膀也很弱。
征服自然界力量巨大四字成语

征服自然界力量巨大四字成语【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形容满足于现状。
【抱朴含真】: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
道家主张人应当维持并蕴藏朴素、天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渗入伪善、阴险而亵渎、受损人的天性。
【抱素怀朴】: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状态。
借指民风淳厚,人心安定。
【本末相顺】:本:根本;末:梢;顺:指合于自然情势。
由根至梢,次序不乱。
比喻事物的发展合乎规律。
【笔补造化】:笔墨可以弥补自然界的不足。
形容笔墨的作用大,笔力高超。
【补天浴日】:这就是指女娲精五色石迁调天和羲和给太阳泡澡两个神话故事。
后用以比喻人存有战胜自然的能力。
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不扶自直】:比喻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自然会完美成长。
【不教之教】:不以轻易的教育方式而展开的教育。
所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展开的薰陶。
【不露斤斧】:斤:斧头。
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
形容精致自然。
【不妄天时】:违:违反;天时:气候、条件。
不违背大自然的气候条件。
【不徐不疾】:徐:慢。
疾:慢。
不快不慢,淡然自然。
【嘲风弄月】: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自然可以存有化解的办法。
常用以安慰处在困境中的人。
【出门合辙】: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
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楚人戎言】:戎:西南少数民族的总称,在此并作地名用。
楚人生长在戎,就要说道西戎人的话。
比喻客观环境的影响要胜过主观条件与与自然的本能。
【船到桥头自会直】:意谓事先不用着急,到时候问题总可以解决。
这就是在无可奈何中Monestier安慰的观点。
同“船至桥门自然直”。
【春风沂水】: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从诲如流】:诲:教导。
遵从师长的教导,像是高山流水一样,符合自然而下。
【从谏如流】:谏:直言规劝。
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
形容乐意拒绝接受别人的抨击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通过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对“身心关系”、“人天关系”认识的分析人手,讨论了古代中希健身理念的差异。
认为:古代中国“一体二用”身心观,在肯定生理(形)健康是心理(神)健康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控制与调节作用;在处理客观规律(天命)与主观努力(人为)的关系上,既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意义。
古代希腊的先贤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距,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基本模式都是“二元并存”。
古希腊强调的是:选择灵魂(理性)的需要而不是躯体(感觉)的需要,按照人的理性需要去影响生命运动;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健身理念对中国古代人们选择的体育保健行为与古代希腊人所倡导的健身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最终形成了风格不同的体育文化传统。
关键词:健身理念;古代中国;古代希腊;比较生命的物质是什么,生命的存在方式是什么,正常生命状态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保持健康、追求长寿所必须解决的认识问题。
围绕这些问题的认知与讨论,形成了古代人类的生命观。
就体育的研究而言,它主要指人们对人类“自身自然”的理解或认识,即人的“自身自然”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人的健康是可控还是不可控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有着不同的认识视角,因此提出的问题并不完全一样。
中国提出的问题是:在保持健康与追求长寿的体育实践中如何处理好人的主观努力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希腊提出的问题则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体育实践中能不能对人的“自身自然”进行改造或控制。
尽管视角与提出的问题不同,但中国与希腊的落脚点都在一个问题上:积极的身体锻炼或后天对身体的养护,对人的生命运动和人的生活有无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层面上,我们来看看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各自关于健身的不同理念。
1 中希关于“身心关系”的认识1.1 中国关子“身心关系”的认识1.1.1 是形体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形体,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就体育的研究领域而言,早在先秦时期,先哲们就提出了“形体保神”(《庄子?天地》)和“形具而神生”(《荀子?天论》)的命题。
充分肯定了身体在生命运动中的决定意义。
《淮南子?原道训》。
指出:“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二失位则三者伤矣。
”有形的身体,是生命的“房舍”(载体);无形的“元气”,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始基物质);精神;引,是生命的主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总和);三位一体,各有各的职责,一损俱损,而最终导致生命的瓦解。
认为生命现象是形体与精神一体二用的统一运动状态。
所谓“一体二用”,范缜有过一个解释。
他在《神灭论》中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也。
”“形”是生命的物质表现形式或生理的物质形态,“神”是生命的活力表现形式或心理的物质形态,它们都是万物的始基物质“气”的衍生物,只有二者的结合才会有生命运动,才能成为“人”。
有形,神才有所附丽得以体现,即“神须形以存”之谓;有神,形才有别于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即“形恃神以立”之谓;这二者是不可偏废的,这就是范缜的“名殊而体一也”(尽管名字不同,实际上是指同一个东西)。
生命是形神(或身心)不可分离的存在方式(一体)。
1.1.2 正是在“一体二用”的基础上,中国古人探讨了身心与健康的关系《灵枢?五变》曾指出,“肉不坚”者、“五脏皆柔弱者”、“小骨弱肉者”、“皮肤薄而不泽”者等肌体处于不良状态的人群,易于感染疾病。
王充也讲“五脏不伤,则人智慧,五脏有病,则人恍惚,恍惚则感痴矣。
人死五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
”强调了机体的状况是确定生命状态健康与否和存在与否的基础。
中国古人在强调身体是生命运动的基础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精神”在决定生命运动状态中的特殊作用。
嵇康指出:“精神之于形骸,尤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尤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
”强调了精神对形体的控制与调节作用,认为在防治病患与维护肌体健康方面,精神起着主导作用。
也就是说,生理(形)健康是心理(神)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则影响着生理健康。
这种身心健康观念对中国古代人们选择体育保健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1.2 西方关于“身心关系”的认知西方有关本体论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精神)先于存在(物质),还是存在先于思维”,是西方提出问题的方式或讨论该问题的着眼点和起点。
在古代希腊,关于“灵魂”就已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原子论、理念论和功能论。
1.2.1 “原子论”肇始于德谟克里特,他认为不可再分的“原子”是构成宇宙和万物的始基物质,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灵魂是由最根本的、不可分的物体形成的,它由于它的精致和它的形状,是能动的。
”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致希罗多德的信”中作了阐述。
主要观点是:躯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按不同结构组成的,灵魂是由精微的原子构成;灵魂与所“居住”的“容器”(形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灵魂在躯体中分为理性与非理性两部分,是生命存在的决定因素。
1.2.2 “理念论”是以柏拉图为代表柏拉图认为“理念”(或理性)是世界的根源,不是万物产生了理念,而是理念产生了万物。
当神在创造世界的时候,神“便把理性放到灵魂里边去,把灵魂放到身体里边去”,于是便有了人的生命活动。
因此,“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一切形体的,是形体变化和移动的主要发动者。
”他还强调地指出:“神并不是在身体之后再创造灵魂的。
……实际上,神使灵魂先于身体而生成,比身体年长,比身体优越,因而它是统治者,而躯体则是臣民。
”同时,灵魂是不朽的,当它离开一个人的躯体之后,需经过3000年左右的轮回,方才可以重新进入另一躯体中,成为一个新人的生命运动的“统治者”。
1.2.3 依据亚里士多德有关“灵魂”的论述,我们可以将他的观点命名为“功能论”综合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有关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首先,任何生命体都是“质料”(形体)与“形式”的统一体(他称为“实体”)。
其次,灵魂的功能是一个递进的功能链,大致可分为“滋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有些动物拥有全部的能力,有些动物则只有部分能力,有的甚至仅有某一种能力,正是这个造成了动物的区别”。
植物、动物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于灵魂的不同功能与不同“质料”(形体)的结合。
第三,“灵魂是存在和生命的原因与本原……所有的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动物的躯体就是为灵魂而存在,植物的躯体也是这样。
”自然,人的躯体也是一样。
第四,作为现实生命体(实体),灵魂是不能脱离躯体的,“但灵魂自身绝对不是躯体,因为它不是躯体,而只是依存于躯体,因此,灵魂寓于躯体之中”。
第五,灵魂中用来思维与判断的能力被称之为“理智”,它是人与其他生命体相区别的根本能力,又被称之为“心灵”。
灵魂的滋养、感觉等较为低级的能力是与某种具体“质料”结合在一起的,是不可分离的。
但“心灵”则是可以与躯体分离的,因为“灵魂的这一部分唯有在思维时才现实存在着。
所以认为它和躯体混合在一起是不合理的。
因为如果是那样就会变成某种性质,如热或冷,或者具有某种器官,就像感觉一样,而心灵并不具有自己的器官”。
由是,就人的现实生命运动而言,心灵和躯体又是可以分开的。
1.2.4 综上所述,希腊古代先贤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有的甚至相对立(如原子论与理念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的基本模式都是“二元并存”不管是原子论的躯体“容器”说,还是理念论的灵魂“注入”说,功能论的灵魂“寄寓”说,都把人分为身与心两部分,而不同于中国的“一体二元”。
2 中希关于“人天关系”的认识2.1,中国关子“人天关系”的认识2.1.1 “人天关系”在中国古代体育方面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对人的主观努力的可行性与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的认识方面荀子早就指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认为一个人生命的长短与健康状况,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特征,人对“自身自然”的养护所做出的主观努力,将决定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和长寿与否。
这就是嵇康提出的“寿夭之来,在于善求”的命题。
他明确指出,决定一个人的长寿与否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不是所谓的“天命”。
善求者,可以健康长寿;不善求者,则可能多病早夭。
肯定了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对自身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
2.1.2 我国古人肯定人的主观努力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并不是否认身心发育的客观规律,更不主张违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是在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努力。
庄子曾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阐明了养生要“依乎天理”(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吕氏春秋》中则更进一步地阐明了一个人保持身心健康的主观努力与客观自然规律的关系。
《尽数》云:“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比,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这里提出了四点值得肯定的思想:第一,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变迁,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第二,生存环境变化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取决于这个人对这些变化的认识和采取的对策;第三,万物的变化是必然的,在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面前,一个人只能在客观规律允许的条件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做出一定的努力;第四,人的主观努力,不是使有限的生命得以无限的延续,而是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持身心的健康,不但自己早死(毕其数)。
中国人在保持身心健康和追求长寿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哲人一方面阐明了一个人生来死去的必然性,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一个人主观努力的可行性,在处理客观规律(天命)与主观努力(人为)的关系上,既强调了遵循客观规律的必要性,也指出了个人努力的重要意义。
2.2 西方关于“天人关系”认识2.2.1 西方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身心后天锻炼的主张方面首先,我们看一看苏格拉底与他学生艾毕凯奈斯关于身体健康的对话:看到和他在一起的艾毕凯奈斯年轻而身体很不好时,苏格拉底说道:“艾毕凯奈斯,你的身体多么缺乏锻炼啊!”“我本来就不是一个运动员啊”,艾毕凯奈斯回答。
苏格拉底反驳道,“那些参加奥林比亚锦标争夺赛的人,也不见得比你更是运动员啊!难道你以为雅典人随时可能决定向敌人进行的生死存亡的斗争是一件小事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身体健全的人的成就和身体不好的人的成就都是相反的;身体健全的人健康而强有力,许多人由于这个缘故在战争中光荣地保全了自己,避免了各种危险;许多人救援了朋友,对祖国做出了贡献,并因此而得到了人们应有的感激,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和无比的尊重。
因此,他们能够在余下的一生中愉快地光荣地生活,并把美好的产业遗留给自己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