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24年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范文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篇一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一、引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病之一。
为了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特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诊断1. 诊断标准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等临床表现,血液检查显示炎症指标升高,结肠镜检查见肠道黏膜炎症改变等。
2. 鉴别诊断在诊断炎症性肠病时,需与克罗恩病、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其他肠道疾病进行鉴别。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以便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1. 药物治疗(1)氨基水杨酸类:适用于轻中度炎症性肠病患者,可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
(2)免疫抑制剂: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3)生物制剂:针对特定靶点的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对于难治性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2. 营养支持治疗炎症性肠病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
3.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肠段切除术、回肠造口术等。
四、治疗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 定期随访:定期进行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结论本共识意见旨在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综合运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个体化治疗原则,为炎症性肠病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
病因和发病机制
感染因素
▪ 微生物:副结核分枝杆菌和麻疹病毒,但 证据不足。
▪ 针对正常肠道菌群的免疫反应。
▪ IBD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发 病,在肠道正常菌群状态下发病。
▪ 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对某些IBD患者 有益。
免疫
病因和发病机制
❖ 肠道粘膜系统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 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及非免疫细胞
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 * 染等诱发发作或加重
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
❖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表现 ❖ 全身表现 ❖ 肠外表现
❖腹泻及粘液脓血便 ❖腹痛 ❖其它消化道症状 ❖体征
(一)腹泻和粘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 现 1、原因 (1)炎症导致大肠粘膜对水钠吸收障碍 (2)结肠运动功能失常 (3)粪便中的粘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和粘膜糜 烂及溃疡所致
3、根据病变范围分型
少数病变并非从直肠连续扩展而呈区域性分布, 称区域性结肠炎,罕见。近年来发病率增加。
4、根据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Sourtherland 疾病活动指数
(DAI) 通Biblioteka 对腹泻、便血、镜下粘 膜表现来评分,<2分为缓解 。
四、并发症
(一)、中毒性结肠扩张: 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1. 病因: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累及肌层与肠肌神经 丛,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 量积集,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为最严重 2.诱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药或阿片类 制剂而诱发。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
(3)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有典型结肠镜检查 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 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 查并无典型改 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溃疡性结肠炎
完整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复发型 (临床分型) E2 (左半结肠,病变范围分类) 活动期中度 (严重程度)
诱导缓解 5-ASA/SASP 2~4g/d 远段结肠炎以美沙拉秦局部用药为主,加上口服氨 基水杨酸制剂更好 维持缓解 疗效与剂量正相关,一般 2 ~3g/d; 或起始剂量一半 副作用:SASP 因有磺胺较 5-ASA大,主要是血白 细胞和肝肾功能
各种5-氨基水杨酸类药特点与用量
名称 柳氮磺吡啶(SASP) 结构特点 释放特点 制剂 口服:片剂 推荐剂量* 3-4g/日、分 次口服 5-氨基水杨酸与磺 结肠 胺吡啶的偶氮化合 物 5-ASA前体 巴柳氮 5-氨基水杨酸与P- 结肠 口服:片剂、 4-6g/日、分
炎症性肠病的疗效评定(1)
规范定义
临床疗效的评判得以通过评分系统标准化
UC CD
Truelove和Witts , Mayo score CDAI
与激素治疗相关的疗效评价
激素抵抗/无效:相当于0.75mg/kg/d治疗超过4周, 仍处于活动期; 静脉足量激素3-7天症状无改善 激素依赖:1)虽能保持缓解,但激素治疗3个月后泼 尼松仍不能减量至10mg/d;2)停用激素3个月内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 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 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之1,2,3三项中之一项 及/ 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表现及钡餐灌肠有 (1)(2)(3)之一项 者可以诊断本病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部超声 、T和 M / C R 检查 可显示 肠 壁增厚 、 腹腔 或盆腔脓
弥漫性分布, 表现为 ① 黏膜血管纹理模糊 、 乱或消 紊
失、 充血 、 水肿 、 易脆 、 出血 及 脓 性分 泌物 附 着 , 常 见 亦
黏膜粗糙 , 呈细颗粒状 ;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 、 多 发性糜烂或溃疡 ;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 变浅、 变钝 或 消失 , 息 肉及 桥 形 黏 膜 等 。 ( ) 剂灌 肠 检 假 3钡 查: 主要改变为①黏膜粗乱和( 或)颗粒样改变; ②肠 管边 缘呈 锯齿 状或 毛刺 样 , 肠壁 有多 发性小 充盈 缺损 ;
慢性起 病、 反复 发作 的右下 腹或 脐周 腹 痛、 腹泻 , 可伴腹
() 1 临床表现 : 有持续或反复发作 的腹泻、 黏液脓血便 伴腹 痛 、 急后 重 和 不 同 程 度 的全 身 症 状 。病 程 多 在 里 4— 6周 以上 。可 有关 节 、 皮肤 、 、 眼 口及 肝胆 等 肠 外 表
u c和 C D漏诊 率 分 别 为 3 . % 和 6 . % , 其 他疾 21 04 将
病误 诊 为 ID者 主 要 为 感 染 性 结 肠 炎 和肠 结 核 J B 。 这些 都体 现 了 ID诊 断 的难 度 , B 值得 同行 重视 。
炎症性肠病
病因
(三)感染 有无感染,尚存争议 但抗感染治疗确有一定的疗效 仍未证实为某种微生物感染
三、病理
UC:1、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分布。 UC:
2、直肠乙状性肠多发,可至降横结 肠或全结肠 3、粘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灶性出 血,糜烂、溃疡。 4、粘膜下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 及中性粒细胞侵润 5、肉芽组织增生,肠管狭窄,短缩, 腺体变形、减少萎缩,炎性息肉,部分癌 变。
临床表现
(三)其他: 可有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发热,水电平衡 紊乱,营养不良等表现。 (四)体征: 腹部压痛,腹块,触及硬管样结肠,肠鸣活 跃。 (五)肠外表现 可有关节炎、虹膜炎、血管炎、口腔溃疡、 贫血、肝肾损害等。 直肠指检:触痛、括约肌痉挛或松弛。
临床表现
(六)临床类型
1)慢性复发型:多见,范围小,症轻。 2)慢性持续型:范围广,持续半年以上。 3)急性爆发型:少见,症重,并发症多。 4)初发型:既往无发作者, 按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起病缓慢,轻重不一,反复发 作,精神因素、疲劳、饮食失调及 感染为发作诱因。 主要有下列表现:
临床表现
(一)腹痛:
UC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泻 左下腹及下腹部痉挛性痛,有疼痛—便意— 后缓解。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CD多在右下腹及脐周痛,痉挛性阵痛,肠鸣音增 强。 (二)腹泻: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UC为粘液脓血便,量少,次多,里急后重明显。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CD为小肠性腹泻,量多,次少,黄稀糊便,里急 后重少。
治疗
(三)手术治疗;肠梗阻、穿孔、瘘管、
脓肿形成等。 预后: 治疗多能好转,但部分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预后不佳。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有哪些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有哪些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这两种疾病都具有相似的症状,如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和疲劳,但它们在病理生理学、治疗方法和临床表现方面存在一些区别。
针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制定了一些共识意见,以下将探讨这些共识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管理这些复杂的疾病。
一、诊断(一)临床表现炎症性肠病的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腹部不适、贫血、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
这些症状可以轻重不一,且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关节炎、皮肤病变和口腔溃疡。
(二)影像学检查医生通常会使用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肠道的情况。
常用的方法包括结肠镜检查、小肠胶囊内镜检查和腹部CT扫描。
这些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的位置、程度和病理特点。
(三)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关键步骤之一。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
此外,粪便检查可以用于排除感染性原因,并检测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原体。
(四)生物组织检查有时需要通过生物组织检查来确诊炎症性肠病。
这通常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肠道组织样本,并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认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二、治疗(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炎症性肠病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抗炎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和甲氨蝶呤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
生物制剂如抗TNF药物可以抑制炎症过程。
(二)营养支持由于腹泻和吸收问题,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能面临营养不良的风险。
在治疗过程中,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这可以包括口服营养补充剂、静脉营养和特殊饮食计划。
(三)手术治疗在一些情况下,药物治疗可能无法有效控制疾病,或者出现了并发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内科学炎症性肠病
预后判断因素探讨
病情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病情越严重,预后 越差。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
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并发症情况
如肠穿孔、肠梗阻、癌变等并 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 的预后。
治疗反应
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也是判断预 后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对 治疗敏感的患者预后较好。
生活习惯和依从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依从性有助 于控制病情,改善预后。如戒 烟、限酒、保持饮食均衡、规
VS
干预措施
对于不完全性肠梗阻,可采取保守治疗, 如禁食、胃肠减压、灌肠等;对于完全性 肠梗阻,需立即手术治疗。
肛周脓肿和瘘管形成处理建议
肛周脓肿处理
早期可采用抗感染治疗,局部外敷药物;若 脓肿较大或已成熟,需及时切开引流。
瘘管形成处理
对于低位瘘管,可采取挂线疗法或瘘管切除 术;对于高位瘘管,需行瘘管切开术或挂线 疗法配合药物治疗。
分类
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是结 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性炎症;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为 非连续性全层炎症。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免 疫、环境等因素均与其发病密切 相关。
危险因素
包括家族史、吸烟、饮食习惯、 肠道感染等。
流行病学特点
于评估炎症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问卷,包括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
感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
02
SF-36量表
SF-36(Short Form 36)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工
具,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角色、疼痛、精神健康等多个维度
。
03
其他评估工具
如焦虑、抑郁等心理评估量表,以及针对患者特定需求的定制问卷等。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
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1) 环境因素。
(2) 遗传因素。
(3) 感染因素。
(4) 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 ),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
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
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1) 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 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 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 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 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1) 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
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2) 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
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3) 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4) 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5) 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6) 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1) 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无特征性,单纯依赖某一项检查容易造成误诊。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共识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共识
李长青;李延青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9(49)35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正日渐成为我国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
上升趋势,与西方相比,我国所处亚太地区的IBD流行病学及诊治情况存在很大差异.鉴于此,2004年亚太消化系疾病周(APDW)大会主席萧树东教授组织成立了IBD亚太工作组,并于同年采用循证方式形成IBD处理共识意见.2006年全国IBD协作组成立,对IBD诊治规范建议结合国外处理指南进行了讨论,并在2007年5月济南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上报告后定稿.以下为详细内容.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李长青;李延青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治疗部分解读 [J], 杨红;钱家鸣
2.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克罗恩病诊断的部分解读 [J], 冉志华
3.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溃疡性结肠炎诊断部分解读 [J],
梁洁;周林;沙素梅;雷少妮;罗贯虹;吴开春
4.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病理诊断部分解读 [J], 薛玲;叶子茵
5.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溃疡性结肠炎部分解读 [J], 梁笑楠;尹凤荣;张晓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8 ・ 0
医 学舒 知 杂 志 20 09年第 l 9卷第 2期
炎 症 性 肠病 的鉴 别诊 断
冉 志华 朱明 明
【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 鉴别诊断 【 中图分类号】54 R 7 【 文献标识t i iA b
炎症性 肠病 (n a m t yb w l i ae ID) i m a r o e ds s , l f o e B 是
粒 细胞浸 润 的隐窝炎 , 固有膜 内大量浆 细 胞和 上皮
内淋 巴细胞浸润 , 可伴 有隐窝 结构 破坏 , 和 U 这 C
但 慢 性感 染 者也 可 迁延 不 愈 , 续数 月 甚 至数 年 , 持
除血吸虫性 肝硬 化及 阿米 巴性 肝脓肿 外 , I C肠外表
现较为少 见 。
生等。
急性 I c黏膜 隐窝 多 数 正 常 , 固有 膜 和 隐窝 上
皮 以 中性粒 细胞 浸润 为主 。恢 复期 I C常见 嗜中性
菌 、 门菌 、 沙 大肠杆 菌 、 组织 内 阿米 巴感染 或难 辨 溶 梭 状 芽孢 杆 菌等 , 抗 生 素药 物 治疗 后 少 有复 发 。 经
疡 间 的黏 膜可能 正常或 呈发 炎 的颗粒 状 , 异 性 的 特
病 ( rh i ae C 。在 我 国随着 I D患病 率 的 Co nds s , D) e B 增高 , 其鉴别诊断 问题 日益 引起 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
1 U C的鉴别诊 断
11 感染 性结 肠 炎 (net u o t ,C U . Ifc osC li I ) i is C和
・
81 ・
物 的 D A, 对致 病 微 生 物做 出快 速 检 测 ’ N 可 。但
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鉴别要点和治疗原则
细胞免疫
细胞因子 和介质
吸烟有益处
饮食无益处UC
和CD
发病机选吸制择烟性有的饮害食处不改善同症特状 征
健康亲属的肠通透性正常
健康亲属的肠通透性增加
大部分不同CD
大部分不同UC
细菌群的作用有限
细菌群有重要作用
与类结核杆菌无关
与类结核杆菌有关
与麻疹病毒无关
与麻疹病毒有关
明显的抗体分泌
中度抗体分泌
促炎症细胞因子等 IL-6
参与炎症损伤修复物质:
反应性氧化产物(RCMS)
一氧化氮(NO)
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本病在同一家族中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 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髙,其配偶发病率不高。 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黑种人,提 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IBD病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 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 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
增加
细胞因子增加
主要内容
概述
概述
克 病理
病理
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恩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病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溃 疡 性 结 肠
治疗
治疗
炎
Crohn病
Crohn病习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或肉芽肿 性肠炎,是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 疾病。
病变多见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
克 病理
病理
罗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恩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病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复杂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规范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2018年北京召开了专家共识会议,本文将总结会议达成的共识意见。
首先,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临床表现、肠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便血等,但并非所有病例都具备典型症状,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金标准,可以观察肠道的炎症程度、范围和类型。
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通过活检来确定炎症是否为肠病变,并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类型。
其次,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病情等级。
对于轻度炎症性肠病,可以选用5-氨基水杨酸、间质抗炎剂等进行治疗;对于中度炎症性肠病,可选用留醋酸钠、氨基酸制剂、小剂量激素治疗等;对于重度炎症性肠病,通常需要应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免疫调节剂。
对于无法控制的病例,可以考虑采用生物制剂如肠型非特异性治疗。
此外,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手术治疗,应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手术主要针对治疗或缓解肠道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手术治疗应用于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但有时也可以作为早期治疗的选择。
除了针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方案,还应与患者进行密切的沟通和教育。
这包括向患者提供关于病情、预后、治疗方案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以提升疾病的控制程度。
综上所述,2018年北京召开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共识会议为炎症性肠病的规范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
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
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
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
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无特征性,单纯依赖某一项检查容易造成误诊。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这两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诊断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诊断与药物治疗相关指南,对于提高IBD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当前国内外关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和药物治疗相关指南进行解读,梳理出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推荐意见,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IBD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
本文还将对指南中涉及的新技术、新药物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全面了解IBD的最新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掌握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IBD的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炎症性肠病的诊断指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诊断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学科协作的过程。
正确的诊断对于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患者管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炎症性肠病诊断指南的解读。
临床表现:IBD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体重下降、发热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血便、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这些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对于初步怀疑IBD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白细胞升高等异常指标,而粪便检查则可以检测炎症标记物,如粪便钙卫蛋白等。
这些指标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
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IBD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
在结肠镜下,可以看到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和溃疡等病变。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j o n n es)Sho (Me in S nga Isi t o sv me S aga (00 5 i t gU i r t col) dc e hn }intue fD t eD e , hnhi2 00 ao v i f i l t i
CO r s o d n e t RAN Z i u , r e p n e c o: hh a Emah zr n n i es .n i — @o l . c a n h
的鉴 别诊 断 问题 日益引起 临床医 师的高度重视
一
etrgah ) 查 . neorp v 检 能很 好地 观 察肠 壁 厚度 以及 各 种小 肠黏 膜病变 . 可用 于 U C和 C 的早 期诊 断 1 D 血 清学 标记 物核 周 型抗 中性粒 细胞 抗 体 (A C D N A) 和酿 酒酵母 菌抗 体 ( S A) 测也 有助 于两 者的鉴 AC 检
诊断 有 帮助 .c s ) C neol i ys
或 C T肠 动 描 记 法 ( T e t orp v 和 磁 共 振 肠 道 C ne ga h ) r 造 影 ( neols ) 磁 共 振 肠 动 描 记 法 ( MR e t c i 或 r vs MR
关键 词 炎 症 性肠 病 ; 结 肠炎 , 溃疡 性 ; C o n病 ; 诊 断 , rh 鉴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
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
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
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
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
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无特征性,单纯依赖某一项检查容易造成误诊。
一般对疑有本病者应尽量将内镜插入回肠末端,因回肠末端是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
发现右半结肠为主的节段性溃疡病变可考虑本病。
(2)病理学特征为局灶性不对称间断分布的全壁炎、裂隙状溃疡、黏膜下层显著增厚、淋巴细胞聚集和结节病样肉芽肿(即非干酪性坏死性肉芽肿)形成。
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ve colitis,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间歇性、复发性临床病程。
患者表现为单纯的直肠炎、直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病变(通常指脾曲以下)或次全或全结肠炎。
表1 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分型表。
1、临床特点:(1)该病呈慢性过程,起病隐晦,病程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呈发作期(活动期)与缓解期(静止期)交替。
(2)多数患者解黏液脓血便。
(3)腹泻次数及便血与病变轻重程度有关。
(4)复发率高。
2、内镜下特点:(1)病变呈连续性对称性,从远端直肠向近端结肠发展;(2)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触之易出血,或黏膜呈颗粒状,失去光泽;(3)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形态各异。
小者如针眼大小,大者可达2厘米以上,溃疡表面可有黄白色渗出物形成的苔,也可带血性黏液,有的溃疡边缘或中心出现岛状黏膜或息肉;(4)慢性修复期可出现肠管变细、肠壁僵直、结肠袋消失、肠管短缩、假息肉或称炎性息肉,息肉形态多样,有蒂或无蒂,有时形成黏膜桥。
表2 UC临床表现评定标准3、诊断要点:(1)有典型临床表现者,结合结肠镜、钡剂灌肠发现始于远端结肠黏膜连续糜烂溃疡性炎症可初步做出诊断。
(2)临床上可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和初发型等类型。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暴发型指症状严重伴全身中毒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
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3)临床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指腹泻小于4次/天,呈黏液便,一般情况好,无发热,血沉正常;中度腹泻4-6次每天,其他症状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重型指腹泻大于6次/天,呈黏液脓血便,发热(大于37.5度),心动过速(脉搏大于90次/分),血红蛋白小于100g/L,血沉加快(大于30mm/h)。
(4)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连续的对称的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肌层及浆膜层病变较轻。
急性期上皮与固有膜内呈弥漫性炎症改变,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表浅上皮糜烂脱落,慢性期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三、鉴别诊断表3 UC与CD鉴别表(1)克罗恩病需鉴别的疾病主要有肠结核、弯曲菌肠炎、耶氏菌肠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塞病、溃疡性结肠炎、回盲部肿瘤、急性阑尾炎、阿米巴肠病、缺血性肠炎等。
(2)溃疡性结肠炎需与感染性腹泻、结肠克罗恩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及其他引起便血、肠炎的病变相鉴别。
(一)药源性肠道疾病药源性肠道疾病(drug induced enteropathy)是有药物引起的肠道功能及结构的损害。
1、临床特点: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便秘等。
有些还可发现发热、皮疹、乏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等肠道以外的症状。
2、内镜下特点:(1)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胶原性结肠炎:可发现肠粘膜轻度充血或无异常发现。
(2)假膜性肠炎:早期肠粘膜轻度充血、水肿。
严重者可见粘膜表面附以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3)出血性结肠炎:分3型:Ⅰ、非特异性;Ⅱ、类口疮样疹;Ⅲ、线状溃疡,病变分布与肠管纵轴平行为其特点。
(4)抗肿瘤药物所致肠损害:出现肛门直肠并发症时,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糜烂、溃疡。
(二)肠结核肠结核是由于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
本病好发于回盲部。
内镜下特点:病变主要位于回盲部和右侧结肠,内镜表现主要为溃疡及增殖性改变,可伴肠管狭窄和假憩室形成。
病变肠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环行溃疡,溃疡边缘呈鼠咬状有一定特征性),大小及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肠腔狭窄等,活检如能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或结核菌具有确诊价值。
(三)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发病多与食物、胃肠道激素、前列腺素以及肠腔扩张等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有关。
此外,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结肠镜检查时,IBS患者极易感到腹痛,对注气反应敏感,肠道极易痉挛而影响操作,这些现象对诊断有提示性。
过去12个月内腹部不适或腹痛累积有3个月以上,缺乏确切病因,无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证据,并具备以下2项者可以成立诊断。
(1)排便后症状缓解;(2)大便频率改变(每日超过3次或每周少于3次);(3)大便性状改变(烂便、黏液便、水样便或硬便羊屎样便)。
(四)慢性末端回肠炎慢性末端回肠炎是一种末端回肠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浅表性炎症。
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腹胀甚至便血等下消化道症状,同时必须排除克罗恩病、肠结核、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
1、临床特点:(1)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体重下降、腹胀甚至便血等下消化道症状,大多数患者有右下腹压痛,压痛点较弥散或不恒定,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亢进。
(2)内镜下病变越明显者,其右下腹压痛越明显,极小数可出现轻度反跳痛。
(3)极小数患者出现消瘦、贫血、头昏、乏力、吸收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等全身表现。
2、内镜及诊断要点:(1)表现为淋巴滤泡增生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2)回肠末端及回盲瓣的功能异常(即回盲瓣开闭异常和远端回肠蠕动异常);(3)病变部位在回肠末端距回盲瓣10-20cm。
(4)内镜下表现为淋巴滤泡较密集、粗大、具有粘膜充血、肿胀、糜烂、出血、溃疡或息肉形成。
(5)主要与肠结核、克罗恩病、小肠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耶尔森菌肠炎、慢性溃疡性空回肠炎相鉴别。
慢性末端回肠炎在内镜下分三型:浅表型、增殖型、萎缩性。
(1)浅表型: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浅表溃疡或息肉形成,脆性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回肠蠕动增强,此型绒毛结构尚均匀,最常见,约占56.8%;(2)增殖型:绒毛分布不均匀,粘膜粗糙呈颗粒状,散在小结节,部分患者有炎性息肉。
此型较常见,约30%。
(3)萎缩性:粘膜变薄,色泽变浅,呈灰红色至灰白色,绒毛稀疏不均匀,少量注气可见血管网,此型少见。
(五)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因盆腔或腹部疾病放射治疗后引起的小肠和结肠损害,常见的原发疾病是子宫、附件、膀胱、直肠的恶性疾病。
有恶性肿瘤病史,在接受放射治疗过程中或放疗后,出现腹泻、便血应考虑该病的可能。
1、内镜下特点: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血管扩张、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糜烂、溃疡形成等。
病程晚期可伴肠腔狭窄,甚至有瘘管形成或发生穿孔。
2、病理学特点:呈黏膜慢性炎症反应。
急性期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可有隐窝脓肿形成,上皮细胞脱落。
重者可有广泛的糜烂及溃疡,毛细血管和黏膜下小血管扩张,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出现多量的泡沫细胞。
慢性期肠壁全层纤维化,残存腺体增生,瘢痕形成,故使肠腔狭窄。
(六)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是由于结肠某一段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病变。
1、临床特点:(1)常以突发剧烈腹痛、排褐色或鲜红色血便就诊,常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排空症状。
(2)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位于脐周或上腹痛,可向全腹扩散或向腰背部放射。
(3)体查阳性体征不明显,呈轻度压痛、反跳痛,以左髂窝和盆腔部位明显。
肠鸣音亢进,无明显肌紧张。
(4)肛门指诊直肠周围明显压痛,指尖带血。
2、内镜下特点:(1)病变部位以左侧结肠为最多见,常以脾曲为中心。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受累肠段充血、水肿、出血及溃疡形成。
(2)急性期为发病初72h内所见,表现为黏膜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
亚急性期为发病72h至7d所见,以明显的溃疡形成为特征。
发病后2周至3个月结肠黏膜可完全恢复正常或有轻度慢性炎症改变。
(3)内镜超声检查表现为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弥漫性增厚,回声不均。
3、诊断要点:临床上50岁以上,特别是有动脉硬化、糖尿病、胶原血管病(如硬皮病,类风湿病)、以及口服避孕药或其他血管收缩药物等病史,突然发生间歇性腹绞痛和便血、腹泻等症状,应考虑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
(七)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指由艰难梭状芽孢杆菌(Cd)侵袭小肠、结肠引起的肠道急性渗出坏死性炎症疾病。
现已证实几乎全部与使用抗生素有关,其病情危重并伴有伪膜形成。
PMC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一种特殊类型。
1、临床特点:突出症状为腹泻,伴有明显腹胀、轻度腹痛、发热等症。
腹泻多为数次至数十次的水样便,重症可呈海蓝色水样便,混有脱落的伪膜甚至伪膜管型,少有脓血便。
重症可合并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性巨结肠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