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终极重点整理--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文化多元、民族融合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发展。

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朝代更迭频繁。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后,西晋短暂统一,但很快陷入内乱。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退,随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建立了众多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与此同时,司马氏家族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

此后,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则由北魏统一,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继而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这五个朝代被称为“北朝”。

在政治制度上,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得到确立和发展。

这一制度起初旨在选拔人才,但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经济方面,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水利工程大量兴修,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产量提高。

同时,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城市兴起,如建康(今南京)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城市。

在北方,虽然战乱频繁,但在相对稳定的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恢复和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推动了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融合。

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玄学兴起,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等。

玄学强调思辨和抽象的哲学思考,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方面,诗歌、散文、辞赋等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以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风格慷慨悲凉;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质朴自然,意境高远;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如《木兰诗》《敕勒歌》等,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文学批评也逐渐兴起,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都有很高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归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段历史时期,经历了魏、蜀、吴三国的战争,晋朝的兴亡,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这个时期的终结与东晋的建立及南北朝的开始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亡。

2. 晋朝:晋朝的兴起和衰落。

3. 南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事件。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1. 文学: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晋书》等。

2. 士人风采:文人墨客的活动和成就。

3. 佛教传入: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初唐文风的萌芽:初唐文风的一些特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可见端倪。

四、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1.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麦、豆、麻、薯等作物的种植。

2. 手工业:纺、织、染、陶、瓷等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3. 商业:南北朝时期商业繁荣,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密切。

五、魏晋南北朝的对外关系1. 与匈奴的战争:北朝经历了多次与匈奴的战争。

2. 与西域的交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贸易往来。

六、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教育1. 科技:经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如水力机械和农业工具的发展等。

2. 教育:士族子弟重视教育,私学的发展。

七、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思想1. 佛教的传入和影响:佛教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信仰。

2. 道教思想的传播:道教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传播和影响。

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发生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晋朝的建立和衰落,以及南北朝政权的更迭。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社会经济、对外关系、科技与教育、宗教和思想等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⑴佛教盛行原因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总结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是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篇1. 三国分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国,魏国为曹魏,蜀国为刘备所建的蜀汉,吴国为孙权所建的吴国。

三国相互争夺领土,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

2. 五胡乱华:五胡是指匈奴、羯族、氐族、羌族和鲜卑族,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中国北方,对中原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段时间也被称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3. 建立统一政权:南朝刘宋和北朝北魏分别在南方和北方建立起了统一的政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二、经济篇1. 农业生产: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逐渐从封建制向地主农民经营过渡,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失去土地,社会出现大量游民。

2.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商品交换活跃,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3. 瓷器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等窑口相继兴起,瓷器成为中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三、文化篇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羲之等。

2. 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兴起并广泛传播,成为当时的重要宗教信仰。

3. 佛教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科技篇1. 医学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得到了较大发展,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医学著作被广泛传播。

2. 数学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迅速,出现了重要的数学著作如《九章算术》等。

3. 发明创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等。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发展的时期。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重点一、填空1、刘勰《文心雕龙》称赞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3、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陆机的《拟古诗》12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写成的。

4、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孔融,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尤为擅长书信体散文。

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是王粲,其代表作为诗歌《七哀诗》三首和赋作《登楼赋》。

5、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中,有两对兄妹的创作很有名,分别是班固、班昭与鲍照、鲍令晖。

6、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晋代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影响。

7、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8、曹丕,谥魏文帝,有作品集《魏文帝集》,其成就主要在诗歌上,创作了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9、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魏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

10、南北朝时的北方文人,郦道元创作了《水经注》,杨衒之创作了《洛阳伽蓝记》。

11、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2、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还表现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魏)曹丕的《典论·论文》、(西晋)陆机的《文赋》、(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梁)锺嵘的《诗品》。

13、南朝文学,诗歌走向了格律化,其突出的表现是沈约的“四声八病”说。

14、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总称为“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两潘”即潘岳和潘尼,“一左”即左思。

15、《七哀诗》中“西京乱无象”中的“西京”是指现在的西安。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1文学艺术:1.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2.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3.“田园诗”代表人物陶渊明。

4.“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东晋诗人谢灵运(385~433)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5.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6.曹魏:钟繇开始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7.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黄庭经》。

“小圣”王献之8.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9.绘画:以佛画为中心内容,三国东吴的曹不兴,被誉为中国佛像画的鼻祖。

东晋南朝时有三文大画家,即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陆探微、张僧繇。

“六朝四大家”: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10.四大石窟: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

又著《缀术》等书。

2.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

这一理论一直沿用到明末。

3.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

4.《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5.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芍陂、茹陂等许多渠堰堤塘。

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一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灭亡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的兴起。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一历史中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知识点。

一、时期背景1. 东汉末年动荡:东汉末年社会经济危机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加上外患和政治腐败,东汉王朝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2. 群雄割据: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形成了一片割据混乱的局面。

著名的军阀有曹操、刘备、孙权等,他们相互争斗,割据一方。

3. 三国鼎立: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

三国互相对峙,鼎立于中国大陆。

4. 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曹魏灭亡蜀国,曹魏后继有西晋,而吴国也在后来被孙吴所灭。

此后,中国历史上进入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期。

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 西晋的兴起:西晋是东汉时期陇西人族出身的司马氏建立的王朝,其初期统治较为稳定。

西晋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北方。

2. 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期,羌、匈奴、鲜卑、氐、羯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十六个国家,统治中原地区。

3. 东晋的建立:东晋是西晋王室的后裔司马睿所建立的王朝。

东晋时期,南方地区社会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繁荣,是当时中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4.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等南朝王朝的更迭,以及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北朝王朝的兴起和衰落。

三、社会文化特点1. 佛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传入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化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十分繁荣。

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操、曹丕、陶渊明、谢安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3. 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趋势加剧,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共存的时期。

四、历史地理演变1. 边界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边界发生了多次的变化,中国版图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演变。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考点归纳整理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4、孝文帝改革复习建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孝文帝改革方面,主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分析改革的影响。

同时注意思想方面的三教合流,这也是不错的出题角度。

知识清单三国两晋朝北朝(220~581年)时代特征国家的长期分裂,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大发展政治国家长期处于①局面,朝代更替频繁;北魏②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经济③、④等先进生产方式继续向边疆地区推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⑤的局面参考答案:1、①分裂,②孝文帝,③铁犁,④牛耕,⑤三教并立考点聚焦考点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一)总体局面——国家长期分裂,朝代更替频繁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

图示如下:(二)三省体制的逐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作为选官标准。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因此他们往往不注重才能。

而才能出众但出身低微的人则很难出任高官。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种制度已无法继续。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趋势。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由于北魏政权文化落后,制度草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为巩固统治,冯太后与北魏孝文帝先后进行改革。

2.内容(1)概况前期——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俸禄制。

转折点——迁都洛阳。

后期——汉化政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2)四项新制①俸禄制(整顿吏治)背景:官吏无俸禄,任意搜刮,吏治黑暗,加深矛盾。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严厉惩治贪污。

高二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高二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高二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高二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相对萧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它包括了三个时期:魏晋时期(220年-420年),南朝时期(420年-589年)以及北朝时期(386年-581年)。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魏晋时期(220年-420年)1. 曹魏时期魏国是由曹操建立的,它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曹魏时期。

曹魏时期的重要事件有:- 曹操统一北方,建立魏国。

- 曹操死后,由其子曹丕继位,建立魏氏政权。

- 曹魏时期的文学出现了“文学复兴”,代表作品为《洛神赋》。

2. 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并立,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国时期。

其重要事件有:- 诸葛亮出任蜀汉丞相,实行“诸葛亮治国”。

- 刘备夺取汉室皇位,建立蜀汉政权。

-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重要战役。

3. 晋朝时期曹魏灭亡后,晋朝兴起,晋朝时期的重要事件有:- 司马炎统一北方,建立晋朝。

- 晋灭吴,统一南北,结束了三国时期。

- 晋代文学成就较高,代表作品有《论语》。

二、南朝时期(420年-589年)1. 南朝刘宋时期刘宋是南朝时期的第一个朝代,其重要事件有:- 宋孝武帝刘裕称帝,建立刘宋政权。

- 南朝文学以山水田园题材为主,代表作品有《陶渊明集》。

- 南朝刘宋在东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南朝势力更迭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主要有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梁朝发展较为昌盛,陈朝为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三、北朝时期(386年-581年)1. 北朝的分裂北朝时期是南北朝分裂的阶段,主要分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朝代。

其中北魏为北朝时期最长的朝代,其重要事件有:- 北魏末年佛教得到广泛传播。

-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洛阳教”,加强农业生产。

2. 北朝文化特点北朝时期文学艺术风格多样,主要有壁画、佛教雕塑、雕漆等艺术形式。

总结:高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理解。

高三历史微专题-- 魏晋南北朝-核心考点专题复习精讲(中国古代史部分)

高三历史微专题-- 魏晋南北朝-核心考点专题复习精讲(中国古代史部分)

2、南北朝民歌
⑴、南方民歌:
①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②代表:如《采桑度》等。 ⑵、北方民歌:
①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 战歌。 ②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
⑴、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⑵、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

齐 隋
契丹

突厥
二、民族大融合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指人们在
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 活、共同的民族 文化特点和共同 心理素质的稳定 的共同体。
•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 的自然融合,是民族 间经济、文化以及生 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 果。
著《水经注》
价值很高的综 合性地理著作
月球上以祖冲 之命名的环形

以祖冲之命 名的小行星
(三)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⑴、道教兴起于东汉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
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 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他的著作 《抱朴子》中记载了不少化学知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间: 220——581年
①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特征: ②民族大融合
③江南经济迅速开发 ④科学技术发展突出
一、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
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

十六国
北 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北魏——北周:439——581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发生了许多变革和重大事件。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该时期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社会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正处于动乱的时期。

曹魏、孙吴、蜀汉三国鼎立,于晋代灭了曹魏,建立了晋朝。

南方的东晋则接过了这一江山,北方则是五胡乱华。

社会经济发展停滞,民不聊生,各地频繁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二、玄学和道教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崛起并受到广泛的关注。

玄学强调思辨哲学,追求玄妙深奥之道,主张远离尘世纷扰,追求灵魂的升华。

道教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求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三、文学艺术的繁荣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学艺术却蓬勃发展。

以世称“文豪”的曹操、曹丕等人才辈出,他们的名篇不仅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注重自我情感表达与内心体验的描绘,这与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矛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佛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将对生命的关怀、修行的方式和世界的解读带入中国,影响了那个动荡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五、道家和儒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和儒家以不同的方式发展壮大。

道家借助了玄学的力量,以追求深奥玄妙的道路为核心,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儒家则继续强调了社会伦理和个人修养,主张通过道德和礼教的规范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六、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鲜卑、羯族、氐、乌桓等民族纷纷南下入侵,对中原的统治形成了重大威胁。

南方的东晋虽然努力抵抗,但最终没有阻止北方民族的进一步侵略。

但幸运的是,南方政权继承了东晋的江南文化,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混乱的时期。

玄学和道教的兴起、文学艺术的繁荣、佛教的传入、道家和儒家的发展以及北方民族的入侵和南方政权的继承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课程的重点之一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涵盖了220年的时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高中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和地理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了220年,从220年到589年。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发生在东汉末期到隋朝之间的几百年间。

地理背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经历北方少数农牧民族与南方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大规模的南北迁徙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二、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也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个时期。

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魏、蜀、吴三个政权对峙的历史时期。

曹操、刘备、孙权则是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人物。

三国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赤壁之战、蜀汉与吴国的联盟和司马炎建立晋朝等。

三、晋朝时期晋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期,它始于西晋的灭亡和司马家的建立,终于前秦的建立。

晋朝时期历经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政治和军事成就都是离不开以王羲之、阮籍以及庾信等人的奋斗和努力。

四、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期,它持续了近300年,从420年到589年之间。

南北朝时期涉及不同的政权和王国,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前燕、后燕等。

南北朝时期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包括刘裕、萧道成、杨坚、北齐文宣帝等。

五、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的主流宗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主要包括天台宗、禅宗、淨土宗等,这些都是非常珍贵和重要的佛教文化遗产。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状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和影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
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南北朝。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魏晋南北朝(220--581年),是中国历史最为黑暗的时期,国家分裂不统一,没有一个中央集权统治,政权更迭频繁,经济崩溃,外族文化入侵。

导致了社会混乱不堪,民不聊生,是整个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悲催的时代,称作乱世,恰如其分。

2、魏指的是三国时代220年曹丕代汉以后建立的魏国,于是被史家视为正统。

晋朝指的是265年司马炎篡魏以后建立的晋朝,在晋朝建立没多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晋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即皇帝位,重建晋祚,此后一直维持到420刘裕代晋建立刘宋。

南朝指的是420年刘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灭陈而止,这期间共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指的是439年北魏统一中原地区到581年隋文帝代北周。

共计121年,这期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五个政权。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等,促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因而最能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的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梳理

魏晋南北朝高三知识点梳理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魏、晋、南朝梁、陈、宋、齐、梁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和重大事件。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高三学生回顾相关知识。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1. 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魏晋时期的分裂:曹魏灭蜀后,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局面。

其中,曹魏为北方政权,晋为中原政权,南方则有吴、越等政权相继兴起。

3. 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晋朝灭亡后,南方出现了一系列南朝政权,北方则有北魏等政权相继兴起,直到隋唐统一中国。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繁荣1. 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广泛应用,改革官吏选拔制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人墨客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如曹操、诸葛亮、陶渊明、嵇康等,他们的作品为后世学习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3. 士族的兴盛:在魏晋南北朝,士族地位得到提高,士族家族结构开始形成,士族成员在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魏晋南北朝的宗教与哲学思潮1. 佛教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融入当地文化,成为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2. 道教的兴起: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佛教一同成为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两大主流思潮。

3. 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佛教、道教逐渐兴盛,但儒家思想仍然保持着重要地位,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魏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1. 农业生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和耕作技术得到提高,农业发展对经济的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商业贸易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贸易逐渐兴盛起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洛阳、长安等,与中亚、西亚的贸易逐渐扩大。

历史知识点总结之魏晋南北朝文化

历史知识点总结之魏晋南北朝文化

历史知识点总结之魏晋南北朝文化
历史知识点总结之魏晋南北朝文化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确定为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农学家。

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书法艺术:
(1)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的时间:东汉末年。

(2)演变: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3)书圣: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其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二、绘画: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三、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山西大同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附近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古代文学史 要点提取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这段文学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陶渊明不属任何集团。

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第一节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自觉有三个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刘勰《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贡献在以下两方面:1、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2、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秘,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创作论”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总集的编纂是文体辨析的自然结果。

箫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自唐代以来赢得文人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形成“文选学”。

新的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魏晋以后,经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提出了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及言意关系等,形成了重意象、中风骨、中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第二节动乱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文学典型是乱世文学。

文学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考历史——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魏蜀吴、东晋、西晋、南朝、北朝)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在这一时期,国家是四分五裂的状况,各个政权互相攻伐,一方面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个民族相互交流,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选官用官:世卿世禄(先秦)→军功授爵(秦)→察举(汉)→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三国曹魏统治者曹丕正式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官员,起初有利于选拔一些德才兼备的官员,适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但日益演变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吏的来源(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官员素质也逐渐低下;选官权由中央到了地方,威胁到中央集权。

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的作用,让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家谱”的编撰门阀制度:统治者根据九品中正制,按门第高低选拔官吏,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地方地主豪强势力很大,在政治上把持中央政权,在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农庄;统治者依靠门阀(士族)维护统治,但也容易产生地方割据。

少数民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死后土地归还政府,重新分配);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鼓励同汉族通婚;迁都洛阳(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经济:大地主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地主豪强拥有大量土地,农民依附地主豪强,租种地主土地。

在这一基础上,大地主庄园经济得到发展,它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门阀制度”。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多战乱,北民大量南迁,北方大量土地无人耕种,这为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提供了条件。

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涌入大量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为了保境安民,兴修水利,颁布一些奖励农耕措施,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仍然受到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屯田制度: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平时为农,战时为兵;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的稳定。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高三魏晋南北朝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220年到589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三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魏晋南北朝知识点。

一、政治变革1. 三分天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割据的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 北方政权:魏国是北方政权的代表,曹魏建立后,形成了以中央集权统治北方的政治体系。

3. 南方政权:吴国是南方政权的代表,孙权建立后,采取分封制度,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形式。

4. 民族大迁徙: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匈奴族等少数民族大举南下,并先后建立了北魏、北董两个政权。

二、经济变革1. 农业生产: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 商品经济:商业经济得到繁荣,市场经济渐渐兴起,商品交换成为经济主要形式。

3. 文物经济:广陵、建业、洛阳等地的文物艺术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成为经济增长点。

三、文化变革1. 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2. 佛教传入:南北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家复兴: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复兴和发展。

四、艺术成就1. 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代表性的作品有《五石图》、《女史箴图》等。

2. 雕刻艺术: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品有北魏的狮子和佛像等。

3. 陶瓷艺术:南北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出现了以青绿釉和黑釉为主的陶瓷器。

五、科学技术1. 数学:南北朝时期,数学蓬勃发展,出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科学理论体系,如《晋书算经注》等著作。

2. 医药学: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得到了发展,如《孙思邈本草纲目》等成就。

3. 建筑工艺:南北朝时期,建筑工艺逐渐成熟,如洛阳白马寺的塔、洛阳龙门石窟等建筑。

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及重点

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及重点

魏晋南北朝的总结及重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长期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此时期的历史地位又重新进行了估计和评价。

新的观点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具体表现为:自东汉以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向长江流域、陇西地区、河西地区、东北地区扩张,经济区域分布更为合理。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开创了中原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好风尚。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略见雏形,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日趋衰落,庶族寒人兴起,考试逐渐经常化,成为科举制度的先河。

这一时期,军事制度和地方机构也有变化。

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科学文化的进步引人注目。

总之,在这一阶段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才有隋唐封建社会繁荣昌盛局面的出现。

2.关于江南经济开发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江南经济开发的过程:秦朝时征服越族,设三郡、徙民实边、开凿灵渠。

汉武帝时注重加强内地与西南的联系。

但是,早期南方开发并未改变南方的落后面貌,中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为隋朝大统一提供了条件,我国的经济重心也随之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后来历经隋唐、五代、两宋,最终南方经济在南宋时期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北方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但是,随着人口的激增、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及东汉末年以来频繁的战乱,使北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在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玄学与佛学的相互影响和黑暗统治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以朝官兼任中正,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品评士人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吏部据以授官。

任中正者多是士族;品评标准实为门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品官占田荫客制西晋时期一项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

官僚按官品占有土地10-50倾,佃客1-15户,占有衣食客1-3人。

也有为官僚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之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此外还可按官品高低庇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东汉以来不断反战的士族阶层,魏晋间获得重大政治优势,中国官僚政治进入士族政治时代。

八王之乱:晋惠帝即位,杨皇后之父杨骏辅政。

291年皇后贾南风与楚王玮合谋杀害杨骏,又设计杀汝南王亮和楚王玮,干政七八年。

贾后欲废宫人谢玖所生太子司马谲,引起公愤,诸王起兵,互相残杀。

300年赵王伦杀贾后,废晋惠帝自立。

306年,大权最终落入东海王越手中。

五胡起兵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

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西晋灭亡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

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

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

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司马邺为晋愍帝。

316 年刘曜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淝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前秦苻坚当政,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

出兵伐晋,晋军谢石、谢玄帅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前秦符融。

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大胜。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文化冲突与融合在晚期罗马与汉晋帝国存在的最后三百年中,西方从公元3-5世纪,东方从2-4世纪大致同时出现了长期的、全面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衰落现象……只是通过不断爆发的人民运动的反奴役的斗争,并伴随着大规模的蛮族入侵,才使古老的欧洲和亚洲再次获得了生命力。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永嘉之乱以后,在胡人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南迁。

原先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迁到南方的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中世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大迁徙是一个4到7世纪间,由匈人(Huns)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The Migration Period)。

匈人入侵东欧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匈奴西迁,在地理、时间上可以吻合;不过学界对“匈人”与“匈奴”是否同源,尚未形成定论。

无论匈人来源为何,因其入侵欧洲,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其他日尔曼及斯拉夫等“蛮族”(由自诩文明进步的罗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迁,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攻而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称为“蛮族入侵”(The Barbarian Invasions)。

410年亚拉里克一世领导的西哥特“蛮族”军队攻陷罗马城,这标志着欧洲中世纪(也就是有人称的“黑暗时代”)的开始。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要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实行“班禄”,整肃纪纲;②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③实行“三长制”,打击地方大族,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新租调制;⑤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全局,争取汉族地主支持;⑥实行汉化政策,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

政治:➢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

次年颁行的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

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

”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

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经济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

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

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此后,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数量大为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租调制➢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每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这一新的赋税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文化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名词解释:均田制: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还官。

桑田作为世业,不须还官,但要栽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树之类。

奴婢、耕牛皆可授田,故贵族富人仍能多占土地。

❖赋税制度:从九品混通到租调制。

九品混通: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时,不是将其平摊给各户,而是由官吏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还按不同等第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

即“上三品送京师,中三品入他州,下三品入本州”称“九品混通”。

但实行征收时并不执行,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严重,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租调制:以一夫一妇为单位,单身男女、耕牛也按照不同标准缴纳租调。

新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意义:均田制主要源于北魏初期在代北地区实行的计口授田制。

适应了北方人口减耗、荒地和无主地大量存在的事实,并未对私有土地进行很大的触动(只是重新登记),相反却推动了垦荒、稳定了土地关系。

租调制减轻了百姓负担,有利于生产。

六镇起义六镇是沿长城一线之北的六个军镇,是北魏为防御柔然等漠北民族而设立的。

其镇将和镇兵都是鲜卑人,镇民为汉人及其他民族居民、罪犯。

北魏迁都洛阳后,六镇将领地位一落千丈,匈奴人破六韩拔陵最先起义,后被柔然阿那瓌所败。

六镇起义引发连锁反应,河北起义、关陇起义等,并引起军阀割据势力的崛起。

中央政权所在之洛阳及其汉化愈深,则边塞六镇胡化民族对于汉化之反动亦愈甚,卒酿成六镇之叛乱。

河阴之变:北魏末年,胡太后专权,朝廷内乱,528年,大将尔朱荣勒兵进京,立元子攸为帝,执胡太后及小皇帝元钊,沉之于河阴,并召集文武百官,痛斥他们是天下丧乱的罪魁祸首,被杀者两千多人,历史上被称为这件事“河阴之变”。

从此尔朱荣控制了北魏政权,北魏政局更加动荡。

西魏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玄宗天宝年间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宇文泰创府兵制,全国各地设军府百个,府由郎将主管,百个军府分属二十四军,每军设军将,每二军又属一大将军,每二大将军属于一个柱国大将军,共设八柱国将军。

府兵另立户籍,征发富裕农民充当,免除赋役,平时务家、闲时训练,战时出征、自带甲兵。

府兵制是中原征兵制与鲜卑部落兵制相结合的一种制度,既保证了兵源、减轻了国家的养军之费,又提高了战斗力。

宇文氏与关陇集团“关陇集团”是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说法,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

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这批军事贵族以武川镇军人为班底,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西魏完善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

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关中本位政策”与周礼改制陈寅恪----精神上独立又自成一系统之文化政策维系其关陇辖境以内之胡汉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为一家,以关陇地域为本位之坚强团体。

阳附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

历史的出口:南朝化和北朝主流➢南北朝历史的结局:北周灭北齐、隋灭陈、天下一统➢关陇集团:政治、军事上的胜利者;文化上的失败者➢南朝化和北朝主流唐长孺:唐代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诸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些变化中的最重要部分,乃是东晋南朝的继承,我们姑且称之为“南朝化”。

均田制——庄田制府兵制——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科举——南朝重文学学术风尚:呈现南朝化的倾向(重义理轻训诂)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和对东晋南朝的衔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绝非偶然……最足以反映历史发展过程的方面是南朝化或南朝因素。

➢田余庆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提出:“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阎步克将其进一步引申为:北朝是“历史出口”。

胡宝国认为,田阎是从短时段来观察的,尤其是从北统一南这一政治角度来分析,而唐长儒则是从长远来看,两者只是观察角度有异。

➢南朝化理论应该说是“南朝化倾向”,且唐先生关注的是唐代中期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从《三论》谋篇布局来看,唐先生在对比南北朝差异时就已经在注意与唐代的变化一一对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