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终极重点整理--魏晋南北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

九品官人法

以朝官兼任中正,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品评士人为上上至下下九等,吏部据以授官。任中正者多是士族;品评标准实为门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品官占田荫客制

西晋时期一项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官僚按官品占有土地10-50倾,佃客1-15户,占有衣食客1-3人。也有为官僚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之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此外还可按官品高低庇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东汉以来不断反战的士族阶层,魏晋间获得重大政治优势,中国官僚政治进入士族政治时代。

八王之乱:晋惠帝即位,杨皇后之父杨骏辅政。

291年皇后贾南风与楚王玮合谋杀害杨骏,又设计杀汝南王亮和楚王玮,干政七八年。

贾后欲废宫人谢玖所生太子司马谲,引起公愤,诸王起兵,互相残杀。

300年赵王伦杀贾后,废晋惠帝自立。

306年,大权最终落入东海王越手中。

五胡起兵

汉魏之际西部北部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民族不断内迁,史称“五胡”。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引发民族动乱,削弱了西晋统治的基础。

西晋灭亡

304 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自立为汉王。308 年称帝,都平阳(临汾)。311 年刘曜攻下洛阳。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司马邺为晋愍帝。316 年刘曜占领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亡。

淝水之战与北方再分裂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前秦苻坚当政,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出兵伐晋,晋军谢石、谢玄帅北府兵八万人迎战前秦符融。两军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大胜。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文化冲突与融合

在晚期罗马与汉晋帝国存在的最后三百年中,西方从公元3-5世纪,东方从2-4世纪大致同时出现了长期的、全面的、根本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衰落现象……只是通过不断爆发的人民运动的反奴役的斗争,并伴随着大规模的蛮族入侵,才使古老的欧洲和亚洲再次获得了生命力。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永嘉之乱以后,在胡人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南迁。原先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迁到南方的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

中世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大迁徙是一个4到7世纪间,由匈人(Huns)入侵欧洲大陆所触发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The Migration Period)。匈人入侵东欧与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匈奴西迁,在地理、时间上可以吻合;不过学界对“匈人”与“匈奴”是否同源,尚未形成定论。无论匈人来源为何,因其入侵欧洲,包括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底人、法兰克人和其他日尔曼及斯拉夫等“蛮族”(由自诩文明进步的罗马人角度而言)被迫西迁,导致西罗马帝国受到连番侵攻而灭亡,这在欧洲历史上称为“蛮族入侵”(The Barbarian Invasions)。410年亚拉里克一世领导的西哥特“蛮族”军队攻陷罗马城,这标志着欧洲中世纪(也就是有人称的“黑暗时代”)的开始。

❖北魏孝文帝改革:

简要概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实行“班禄”,整肃纪纲;②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③实行“三长制”,打击地方大族,加强中央集权;④实行新租调制;⑤迁都洛阳,有利于控制全局,争取汉族地主支持;⑥实行汉化政策,胡汉贵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

政治:

➢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变革税制

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颁俸禄制

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颁行的

均田令中,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买,离职时移交下任。

➢改革官制

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其中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

“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谓四姓,一说为中原汉族高门崔、卢、李、郑,一说为汉族甲、乙、丙、丁四种郡姓,后者似为确。

班定姓族,使鲜卑贵族与汉士族得以进一步结合。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

经济

均田制

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

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

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以出卖多余的部分,买进不足的部分。

还授土地时对老少残疾鳏寡都给予适当的照顾。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

三长制

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采用邻、里、党的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此后,国家控制的自耕农数量大为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有所减轻。

租调制

➢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

➢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每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这一新的赋税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文化

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名词解释:

均田制: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七十还官。桑田作为世业,不须还官,但要栽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树之类。奴婢、耕牛皆可授田,故贵族富人仍能多占土地。

❖赋税制度:从九品混通到租调制。

九品混通:按照国家规定,征收赋税时,不是将其平摊给各户,而是由官吏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赋税高低的品级,还按不同等第将赋税送到不同地区。即“上三品送京师,中三品入他州,下三品入本州”称“九品混通”。但实行征收时并不执行,九品混通虽有其名,而流弊严重,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