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导学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_1
《愚公移山》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精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诵读课文,结合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
学生踊跃回答,最终达成共识: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只看到了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
可以看出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有坚强是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敢于斗争。
智叟他目光短浅,缺乏斗争精神。
3.小组探讨: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吗?“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小组内广泛开展讨论,教师可参与小组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意见,达成共识。
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
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1. 刚才同学们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章理解的比较透彻了。
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
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提示:“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1、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作品。
二、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要实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认为山是移得了理由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三、合作探究再次齐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学生讨论教师小结: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
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
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
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
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2愚公移山导学案
22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3.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4.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重难点:1.能结合注释翻译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课时数:1课时课前预习一、助读资料1.列子和《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一、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仞.( ) 惩.(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荷.担( ) 箕畚..( ) 孀.妻(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出入之迂也迂:毕力平险毕:杂然相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损:始龀:寒暑易节易:固不可彻彻:何苦不平苦:(2)通假字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3)一词多义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之:出入之迂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汝之不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告之于帝()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感其诚()其如土石何()而: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聚室而谋()而山不加增()于:达于汉阴()告之于帝()(4)古今异义河阳.之北(古义:;今义:)达于汉阴.(古义:;今义:)指.通豫南(古义:;今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今义:)投诸.渤海之尾(古义:;今义:)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今义:)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今义:)虽.我之死(古义:;今义:)惧其不已.也(古义:;今义:)(5)词类活用面山而居(面:)帝感其诚(感:)毕力平险(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3.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9
榆中县小康营学校 (初中部) 导学案课题愚公移山课时第2课时课型学习目标1.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流程预习检测—新课探究—达标测评—小结反馈重难点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环节、措施)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预习检测:小组讨论交流,互查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学生自主说明本节目标。
三、分组合作1.小组讨论完成新知探究。
2.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做准备。
四、展示提升小组长派人讲解,其余同学补充、点评、质疑。
五、达标测评1.完成测评问题。
2.全课小结反馈。
一、——预习与交流1.背诵课文《愚公移山》2.翻译重点语句:(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特殊句式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
(2)告之于帝。
二、课文探究:1、用原文回答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2)愚公移山的目标是?(3)表示愚公移山的主张得到全家拥护的句子是:(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5)课文从哪几方面表现愚公移山之难?四、讨论交流:(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智叟的“笑”应是哪一种笑?(二)愚公认为两座大山能够搬走的理由是:(三)标志愚公和智叟辩论取胜的一句是:(四)愚公对智叟是先斥后驳,“斥”的一句是:五、拓展延伸: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六、布置作业:。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赛课导学案_0
智叟的嘲笑。
过度:尽管愚公移山困难重重,但还是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请找出相关语句,思考:
2.课文为什么写“邻人”“孤儿”移山的细节?
(1)与智叟形成对比;(2)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3)为下文“曾不弱……弱子”埋下伏笔。
6、小结反思: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7、布置作业
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蠢,。大山挡住了路,自己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开山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8.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智叟:
胸怀大志 对比 目光短浅
坚持不懈 害怕困难
神话结尾 衬托 愚公精神
9.教后反思
过度: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遭到了智叟的反对和嘲讽,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分析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的形象
智叟: 愚公:
目光短浅 胸怀大志
安于现状 远见卓识
自作聪明 坚持不懈
过度: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得到了神的帮助,请同学们齐读结尾,思考:
4.文章用神话结尾全文,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愿望,衬托了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四.展示点拨(学生小组合作后小组展示,教师小结点拨,具体内容见上“小组合作”)
过度:刚才我们提到一个词“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这种精神吗?
五、拓展延伸
1、愚公的精神是什么?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难、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用顽强意志战胜困难的精神。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效率如何重要,人类永远要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永远需要必胜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2 愚公移山》优质教案_2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愚公移山》一文为部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
第六单元从“品格与志趣”的内容出发,以经典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领会“以奇特的想象寄予不凡的追求”,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通过学习文言名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领会古代“寓言”这个文学样式。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读文来领会字词含义、文意,并能够背诵全文;2、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古田至厦门”(注:在厦门市湖里中学上课)导入到“愚公移山”精神。
二、掌握字词句1、多遍地朗读课文。
2、掌握基本字词句的意思。
①字词:方、河阳、汉阴、且、焉、惩、迂、险、诸、易、反、彻、虽、苦、亡、厝、陇断②句子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解读文章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矛盾——困难之大①方、高——(峻、大)②君之力,年且九十——(老)③渤海,隐土——(远)④箕畚,扣,垦——(陋)⑤子孙三夫,遗男——(少,微)⑥智叟笑——(舆论压力)四、再次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五、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理解文本,学会分析文章。
2、通过寓言本身,深入明白“寓言”这个文学样式的特点。
3、理解并能归纳寓意。
【教学过程】一、继续解读文章1、从愚公移山所遇到的困难中能够看出愚公确实“愚”之极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却不顾一切地去闯!那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愚公之“愚”呢?(伏笔,愚公精神品质所在)2、愚公的论证找出文中愚公论证推理合理的语句。
——子子孙孙无穷溃,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朴素辨证论思想)结论:愚公并非蛮干;有人支持,有人献疑,驳倒智叟的“笑”,证明移山的实现可能性,只要假以时日。
可见本文并不是在渲染愚公的盲目闯荡。
过渡:那么本文提倡什么?二、寓言与寓意1、谈谈愚公身上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品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赛课获奖教案_0
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悉故事内容;2、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掌握分析寓言寓意的方法;2、训练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大胆质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从课文中得到有益启示,学会正确面对困难,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教学重点:1、能正确分析人物形象;2、能掌握分析寓言寓意的方法,并从课文中得到有益启示;教学难点:训练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一、出示杠杆图,设疑激趣,导入课文。
“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令人热血沸腾;而愚公的伟大壮举更是惊天地泣鬼神,连天神都为之感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影响了无数人的经典寓言《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老师为什么把“山”字写那么大?(困难如大山般)二、初读感知文章内容。
1、第一段听录音范读,后三段三生朗读.2、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体会移山遇到的困难。
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
归纳:任务艰巨力量微弱工具落后路途遥远过渡:在如大山般的困难面前,愚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接着品读,来感受人物形象。
三、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一)任选一句,揣摩语气进行朗读或演读,在读中品析愚公的形象。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2、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二)学生代表展示朗读品析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_0
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授课班级:八年(4)班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5日下午第二节授课地点:录播室【教学目标】:1、感知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3、感受愚公精神,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的分析;体会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难点: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角色朗读法2.辩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二、合作交流,研读课文(一)说一说:故事情节1.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句话概括)2.学生根据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要地讲述故事情节。
山高且大商量移山智叟嘲讽帝感其诚地理位置付诸行动愚公驳斥二子负山(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议一议:人物形象1.分角色朗读课文,看看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2.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2). 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3). 课堂论辩、拓展思维:愚公到底是愚还是智?摆出理由。
(学生展开课堂讨论。
)观点一:愚公实愚至极观点二:愚公大智若愚(三)想一想:故事寓意1. 愚公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2.这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讨论交流。
三、总结升华: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四、布置课后作业从下面三个场景中任选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参考题目:(1)在家庭会议上(2)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教学反思】:1.《愚公移山》故事情节简单,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从寓意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也是优秀寓言的魅力所在。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课教学设计_0
且
年且九十 将近
且焉置土石 况且
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制止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仅,只
苦
何苦而不平 愁苦,这里指担心
必先苦其心志 痛苦,这里是“使……痛苦”的意思
诚
帝感其诚 诚心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四、词类活用
(1)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作名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问题2答案:
讨论明确:
1.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
2.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增添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
问题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各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及时补充、质疑、提出不同见解等。
注:展示交流时讲清楚思维过程与方法、关键信息点、答题技巧、答题内容、文本中的依据等。
③汇报得分及错误情况。
使教学活动富于乐趣,高效、实效
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任选一题,发挥想像写片段作文。不少于200字
六、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检查词句——研读探究——交流展示——写法总结——达标检测——课后作业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太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词句。
2.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理解课文寓意,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达到的目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22、《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导学案第1段——自学质疑(第1课时)【环节一】自主学习——明确目标,自学教材(33分钟)小组分工提示:在本环节自学过程中,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小组协调员组织学习开始学习、监督员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督导本组同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计时员根据自学任务督导本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环节的学习任务。
1、明确目标(1分钟)阅读熟知本课学习目标,圈划明确本节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
2、了解作者作品(3分钟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根据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这个古代寓言思想浪漫、语言生动、富有哲理,然而自诞生后一千多年内很少被人提及。
1918年11月,还是一个北大的学生傅斯年在他自己主编的学生刊物《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人生问题发端》一文,借用这则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并称为“愚公移山论”。
傅斯年指出,“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努力精神”三个方面构成了“愚公移山论”的精髓。
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
他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愚公移山”成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并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3、自学教材(9分钟)①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自学指导:标清段落,用红笔标出生字词,结合课下注解,将拼音转标在文中。
)高万仞河曲智叟②听微课范读课文,用“/”标注朗读节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2愚公移山 导学案教案设计 (3)
《愚公移山》导学案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情感目标: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学习过程:知识链接①《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②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愚公移山》的文体是(),作者是()。
自主预习,基础夯实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词语.2、小组内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读,把握字音、重音与节奏。
3、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展示朗读,做好评点注意的问题:⑴读音是否正确;⑵停顿是否分明;⑶语调的轻重缓急有无区别;⑷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合作交流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找出自己的疑惑。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
巩固提升(尽量独立完成,不会的查阅后一定要记住哦。
)1、給下列字注音。
仞()娥()孀()龀()箕畚()()匮()厝()叟()陇()断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指通豫南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甚矣,汝之不惠④一厝朔东⑤无陇断焉⑥河曲智叟无以应3、解释加点字。
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其妻献疑以君之力遂率子孙何苦而不平闻之惧其不已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背背,了解大意。
2、认识愚公形象,了解故事寓意,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
——(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
(省略句)2.杂然相许。
——(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省略句)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定语后置句)5.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主谓倒装句。
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7.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被动句)(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2.其妻献疑曰3.杂曰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北山愚公长息曰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
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不足,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心、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心、犹豫的心理。
3.句是众人的回答,“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定”“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
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讽刺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讽刺、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讽刺”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
5.句是愚公的回答,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
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
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一)研讨的问题之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写愚公移山的故事。
你认为愚公移山会成功吗?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推选代表发言讨论,要求有理有据。
学生可能出现的看法:1.愚公移山一定会成功。
理由是愚公决心大,又能坚持不懈,全家齐上阵,又有邻居相助。
山不会再增高,而愚公的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
2.愚公移山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虽然有坚定的决心,但是他们的移山力量实在是太小了:①工具简陋,只有锄头、畚箕之类;②人数太少,只有自己一家人和少数邻居(如智叟之类估计是不会参加挖山劳动的);③从现代科学来看,山也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它也有增高的可能,而这在地质上的微小变化,也会给移山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
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要忙于下结论。
(二)研讨的问题之二:同学们都阐述了自己对于移山是否成功的看法,那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呢?再次读课文体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的看法应该是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的。
课文中智叟在愚公的反驳下“亡以应”、结果天帝派神仙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山等,都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三)研讨的问题之三:对愚公移山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课文后“阅读练习”就引述了四种不同的看法。
请同学们读读,谈谈你同意这些看法吗?你还有其他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看法,如:1.愚公移山破坏生态环境。
2.愚公移山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
教师引导:1.这篇课文是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去衡量当时人的思想、行为。
但是不管科技怎样地发达,效率效益如何的重要,人类永远都会遭遇各种的困难。
怎样对待困难,怎样克服艰难险阻,永远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从现实可行性、功利效益的角度看,这些看法(包括练习中的四个看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愚公的行动看,要挖去两座山确实不容易,最后两座山也不是愚公凭人力移走的,而是神仙帮助移走。
3.但是作者在本文中不是探讨现实中移山的可能性和操作方法,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只要正视困难,敢于挑战困难,坚持不懈,就能成功。
愚公移山的精神长期以来成了鼓舞人民斗争的力量。
1945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引用这则寓言鼓励全党同志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四)研讨的问题之四:既然作者肯定愚公的移山精神,为什么又把他称为“愚”,而把智叟称为“智”呢?教师引导:从现实的、世俗的角度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而智叟是明智的,但从对待困难的精神看,愚公又是聪明的,而智叟是愚蠢的。
这样的取名一语双关,是按世俗的角度来命名,又是用反语的手法,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
七、研读、探究课文的写法。
《愚公移山》是人们千古流传的名篇,你读了以后,认为在写法上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呢?以小组开展讨论。
学生讨论后分小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教师可以补充以下几点:1.选材十分集中。
移山是一件巨大的工程,时间也应该是相当长的,但是故事没有过多地描写劳动的经过,而只集中写愚公全家商议的过程、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和事情的结果,特别是比较详细地描写了人物的对话,用对话突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感情,可谓详略得当。
2.成功运用对比手法。
故事中有多组对比:山又高又大与愚公的年纪、移山的人数、幼小的助手对比,愚公与智叟对比,移山的难度与最后的结果对比等。
3.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姿。
故事开头似乎很顺利,愚公提出移山,全家都同意,而且马上行动,但就在这时“其妻献疑”,出现了第一波折;经过全家人的商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出现了智叟的干扰,这是第二次波折;最后神仙相助可以视为又一次转折。
一篇300来字的故事,设置了几处转折,引人入胜。
每一次的转折都引起了读者的关心,这种写法就是设置悬念。
悬念的设置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教师小结寓言的特点:这篇课文通过故事来阐明道理,这种文体我们叫它寓言。
寓言常常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八、拓展延伸(一)1. 课文结尾写天帝派遣两个大力神背走两座山,若愚公与智叟两人此时见面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2.创编故事片段参考题目:(1)运石途中(2)山神告状(3)移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