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爱港校 港校现象引内地教育界思考.
新闻评析高考状元落选港大凸显高分低能
新闻评析:高考状元落选港大凸显高分低能长期以来,内地各省高考状元变成社会追捧的目标。
虽说世界各地都有入学考试优胜者,但对考试优胜者如此崇拜的现象,恐怕只有在内地才能找到。
甚至连高校这样严谨、求实的知识殿堂,也不免卷入这个潮流。
拉状元成了各高校招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中清华、北大的抢状元竞争上演得尤为激烈,两校招收的状元人数都会被拿来比较一番。
某些省甚至连年出现两校老师同时到新科状元家中拉人的现象。
然而,香港大学拒收11名内地高考状元,无疑给捧状元的热潮重重地泼了一盆冷水。
高分这张王牌竟然在“一国两制”的香港失灵了,状元这一稀有的“资源”居然也会被大学拒于门外!香港大学作为一所国际知名的高校,在师资、设备、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等方面不比内地顶尖高校差。
但其生源的整体质量却无法与内地相媲美。
数年前,港大就开始在内地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为数不多的公费生。
随着两地交流的日益密切,从去年起,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收自费本科生,从全国各地吸收优秀学生,以弥补本地生源之不足。
香港大学通过高考分数、英文笔试成绩和面试表现三个方面选拔考生。
这次未被港大录取的11名高考状元,大部分都是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被淘汰的。
香港的其他几间在内地招生的大学,虽然没有出现拒纳内地高考状元的情况,但他们在收生时都注重考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表现,与港大的标准是相近的。
这次内地高考状元落选港大,在内地引起极大的震动,这表明内地社会有识之士对多年来捧高考状元及忽略“高分低能”的状况已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
令人欣喜的是,香港与内地高校实现跨地区招生,不仅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为抢高分生源而恶性竞争的情况,反而增强了人们重视素质教育的意识。
今年内地考生报读香港各高校的情况都很火爆,各校录取的生源也都颇理想。
港大等香港高校到内地招生,打破了内地高考招生的传统竞争格局,为内地的高考招生吹来了一股新鲜空气。
《新快报》。
香港大学拒收高考状元反思素质教育
香港大学拒收高考状元反思素质教育11名各省市高考最高分的考生,申请入读港大时被拒绝。
“状元”们的折戟沉沙对许多国人来说,多半有些意外。
因为照内地多年来的招生经验,各省区市的高考状元,完全可以以“美女抛绣球”的姿态,任意挑选名牌大学上。
各高校也为吸引“状元”进校,招数迭出。
今年中山大学为将广东省高考“三料状元”黄仲强留在该校,开出了许多优惠条件。
港大拒收“状元”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跟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校方主要考虑学生的英语能力、潜质、能否适应本港生活,以及对香港是否有贡献等,港大不会收录“书呆子”。
港大的选才标准应引起内地争抢“状元”的高校深思,也再一次拷问了教育部门提倡数年的素质教育之成效。
给学生减负,改革应试教育在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喊了好些年头,可“高考状元热”至今仍没有降温,分析其原因,除了中国历史上,因科举而形成的“状元情结”依然在影响我们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将第一名,这个在众多同龄人的考试竞赛中跑到最前面的青年,异化成一个符号,一个代表成功、幸运、前程似锦的符号,而其作为一个可造之才的普通人身份被淡化了。
中国人的“状元梦”做了上千年,状元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道出了状元的风光和荣耀。
可是从隋唐开始,中国科场产生了成百上千的状元,真正名垂青史的状元所占比例很小。
今天无论是公众,或是高校的招生人员,他们未必不知道考上第一名的,不一定会比第二名,甚至第十名、第二十名更优秀,更有出息。
但是他们还要乐此不疲地为“高考状元热”推波助澜,从一定程度上可看出我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浮躁的一面。
高校将多少省市的“高考状元”入其囊中,作为显示其办学质量、名望的一杆标尺;中学也将该校有考生成为“状元”作为教学的巨大成就和荣誉宣扬;公众特别是家长则将“状元”作为寒窗苦读一朝成名的范例。
人们并不关注“状元”们的未来怎样,他们是否真的能成才,更关注的是“状元”两字的公关效果。
弃北大清华尖子生为何难挡“港校诱惑”
“清华是初恋,港⼤是混⾎帅哥,这让我很纠结。
”当港⼤抛出“全英⽂教学,在清华委培⼀年,16万奖学⾦”的橄榄枝时,复读⼀年⼀⼼为考清华的杨倩惹上了令⼈妒忌的“幸福烦恼”。
“能去清华做⼀年的委培⽣”在她看来是鱼与熊掌兼得的好机会,于是,她倒⼽选择了港⼤。
今年长沙市⽂理科仅有的3个头名中只有周俊龙选择了北⼤,杨倩和何⼀帆都选择了港⼤。
⽽在北京三个⽂科状元投奔“港⼤”后,本已保送北⼤化学系的理科状元——⼈⼤附中梁思齐也放弃了北⼤,选择⾹港科技⼤学。
到如今,“状元”放弃北⼤、清华选择港校已成为见怪不怪的事。
尖⼦⽣频繁出⾛,选择港校为哪般 7⽉7⽇⾹港各⾼校内地招⽣录取已结束,今年像杨倩这样选择港⼤的内地尖⼦⽣越来越多。
据悉,今年⾹港⼤学共向内地招收了291名学⽣,其中内地省级⾼考头名11⼈,市级“状元”6⼈,相⽐2010年⼈数增加近⼀倍。
11名省级状元中除了3名来⾃北京外,其余的分别来⾃上海、⼴东、湖南、云南、安徽、西藏等地。
⾯对北京三名⽂科状元放弃北⼤选港⼤,媒体剑锋直指内地的教育体制,反思“内地⾼校亏⽋了什么”、“内地状元为何远嫁港⼤”等问题,甚⾄有⼈批判“北⼤、清华远远⽐不上港⼤”。
⾯对⽣源减少,港校在内地扩招,港校与内地在招⽣上竞争⽇益激烈。
有评论认为,信息流通⾃由、学术⾃治和国际化标准管理是港校的优势所在,也是吸引内地考⽣前往的亮点所在。
品学兼优的俞世嘉2009年考⼊港⼤。
当时,俞妈妈就认为⾹港⼤学的“办学理念与国内⼤学不⼀样”,尤其是“根据爱好两年以后再选专业”的模式,以及“教授来⾃哈佛、耶鲁,纯英⽂教学”。
对于想出国深造的学⽣⽽⾔,⾹港更像⼀个中转站和加油站。
近⼏年⾹港⼤学的毕业⽣中有不少同学被哈佛、剑桥等录取。
在不少渴望接轨国际先进教育,⼜对⽂化差异望⽽却步的内地学⽣眼⾥,⾹港也是最适宜的“缓冲带”。
港校的⾼就业率也为赴港求学的学⽣打了⼀剂“强⼼针”。
⽽对内地学⽣来说,“就业”还意味着可能获得“永久居留权”。
状元辞别港大 背后折射出什么
【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都是国学大师】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认为,国学本身就是相对于‘西学’而存在的。
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香港高校国学是一直延续并自由传承的,曾在港校任教的钱穆、余英时等都是国学大师。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赵媛记者高冬丽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说:“‘学以致用’,国学不仅是要学,更是要用。
”王士祥认为,香港处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地带,反而能让国学研究更灵活,也更具有全球视野。
中国教育应该反省过于注重“硬实力”好不容易考上港大,才读了1个多月就选择退学。
不少人提出疑问,现在的学生适应能力是不是有点弱?“应试教育往往牺牲学生的沟通、适应、抗压能力等‘软实力’,来提高他们的分数等‘硬实力’。
”河南省心理学会人格与社会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心理专家王纪琼认为,现在的孩子“软实力”有待提升。
王纪琼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智商,还包括情商、财商、逆商、创造力商等,而我们现在注重智商,却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
在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士祥看来,这个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必然性的因素。
“孩子高考前要接受差不多12年教育,而内地长期以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王士祥说,这种模式已经让学生形成了习惯,一旦改变就会难以适应。
王士祥说,对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和内地比起来,香港高校与社会连接更紧密,现在痛苦适应,将来就业后的不适应就会少一些。
学者薛涌也在微博上发表看法:“要反省中国教育:如此高分学生到香港都适应不了不同文化,那么到日本、美国会怎样?全球化时代如何生存?别碰到啥事就一句‘我家从前比你阔多了’,正视自己的问题!”为何不能遵从自己内心应试教育造成自我迷失不少网友认为,刘丁宁现在的生活,就是在遭受“冲动的惩罚”。
海南高考移民状元去香港才能上大学这尴尬了谁(教师中心稿)
海南高考移民状元去香港才能上大学这尴尬了谁(教师中心稿)香港城市大学14日为其首次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录取的内地学生举行了迎新典礼。
城大本学年通过统招共录取了193名内地学生,比原定计划的150名多出了30%。
校长张信刚强调,超收内地生不会影响香港学生的学额。
由于签证问题,尚有十余名内地生未向城大报到。
高分难取舍多收43人在统招当中,城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同列“国家第一批录取重点高校”,在全国17个省市招收内地高考生,其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招收的学生人数居多,来自北京的学生最多,共有46名。
据了解,在众多被录取的内地学生中,以报读科学及工程学院的平均分数最高,报读商学院的人数最多。
超过50%学生的统招考试成绩超出了当地重点录取分数线50分至150分;以北京为例,录取的学生中有13位的成绩超出重点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
城大校长张信刚表示,因教育部提供的学生名单的分数都很高,很难取舍,因而多收了43名学生。
他说,明年会继续通过“统招”吸纳更多内地生,并强调此举不会影响城大招收香港学生的学额和教学质素。
70%内地生获得奖学金据悉,约有70%的内地生因成绩优异而将获得城大颁发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而所有被录取的内地生都将获得5000港元的书券作为鼓励。
城大本科生教务长何-基透露,来自海南、高考成绩达到897分(满分900分)的理科生李洋(海南理科状元,因属“高考移民”身份被取消报考本科第一批的资格)被城大的商学院录取,并获城大颁发合计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此中包括4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据了解,内地生在港读书每年学费为6万元,香港学生每年学费为4.5万元。
昨天,香港城市大学为其首次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录取的190多名内地学生举行了迎新典礼。
来自海南、高考成绩达到897分的理科生李洋,因为其“高考移民”的身份,在不得不接受梦断清华的现实后,被城大商学院录取,并获城大颁发合计44万港元的“状元奖学金”,此中包括4年的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
安徽高考“状元”冷落港校香港高校首次落败
昨⽇,⾹港⼤学内地本科⽣录取名单已经公⽰,今年⾼考(Q吧)合肥⽂科状元桂丹丹名列其中,但是当所有⼈都在为她感到庆幸和⾼兴时,桂丹丹⼀家却依旧在清华和港⼤之间犹豫……与此同时,今年我省的⼏位⽂理科“状元”都不约⽽同地舍弃了⾹港⾼校,⽽将“橄榄枝”伸向了内地的⾼校,这和前⼏年“状元”被港校独揽的情景形成了⼀个鲜明的反差。
记者调查⾹港⾼校⾸次落败今年⽂科状元王晓涛的⼀句话令很多⼈印象深刻:“我是⼀名农村的孩⼦,对新鲜事物接触不多,⾹港的⼤学不适合我。
”随后,他被清华⼤学接⾛了。
如果说王晓涛是考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放弃⾹港的⼤学尚在情理之中,那么另外两位理科⾼分考⽣也选择内地⾼校多少让⼈有些意外。
和王晓涛⼀样,铜陵的张凤逸选择了清华,⽽滁州的何凡则选择了北⼤。
据悉,⽬前三⼈的志愿都已填报完毕,只等着最后确认。
在今年我省的状元之争中,⾹港⾼校⾸次落败于北⼤、清华。
港校招⽣遇“冷”其实考⽣放弃港校在今年的⾼分考⽣中并不少见,与内地⾼校的招⽣⼤战相⽐,⾹港地区的⾼校今年在我省招⽣⾸次遇冷。
⾃2005年合肥⼥⽣苏春晓被⾹港⼤学录取之后,⾹港⼤学、⾹港中⽂⼤学这些原本感觉遥远的学校突然变得离我省考⽣很近,⾼额的奖学⾦、特殊的教育模式、快节奏的⽣活,这⼀切对考⽣来说都是⾮常具有吸引⼒的。
2006年,⾹港和澳门的⾼校正式⾛进安徽,⾹港中⽂⼤学在安徽投放招⽣计划,吸引我省的⾼分考⽣报考。
2006、2007连续两年,安徽省的⽂科状元都报考了⾹港的⼤学,前年的⽂科状元曹姗进了⾹港⼤学,⽽去年的⽂科状元司⽟洁也进了⾹港中⽂⼤学。
但今年的形势出现了逆转,记者从⾹港⼤学公布的录取名单上看出,⽬前我省榜上有名的考⽣并不多。
事实上,⾃分数公布之后,⾹港中⽂⼤学以及其他⼏所⼤学都纷纷致电⼀些⾼分考⽣,希望他们能选择⾃⼰的学校,但很多即便报考了⾹港⾼校的学⽣最后是否去就读还是个未知数。
原因分析⾼分考⽣更加理性虽然“港校热”还在持续,但内地在⾼分考⽣⼼⽬中的地位也没有被“撼动”。
我省已有7位状元考入港大 并非人人都适合香港求学
我省已有7位状元考入港大并非人人都适合香港求学2013年10月14日 08时18分00秒来源:云南网辽宁高考状元放弃港大回家复读,网友热议“值得吗”美编合婉娴画放弃香港大学而回家复读,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状元刘丁宁最近辞别港大,回到家乡本溪高中复读,称“北大更适合自己”,一时间引起强烈反响。
就近来看,从2006年至今,我省一共有7名省级状元选择港大,另有部分高分考生也投身港大。
我省招考专家提醒,考生选择港校时,应根据自身实际理性选择,不要盲目追热跟风,毕竟不是人人都适合于港校学习生活。
缘起高考状元在港水土不服休学这个消息在辽宁乃至全国都引起震动。
辽宁省高考状元刘丁宁选择辞别港大,回到本溪复读,希望明年能考入北大中文系。
据本溪高中的老师说,她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
客观上,港大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刘丁宁的眼睛不太能适应。
不过,本溪高中校长表示,只是为了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她其实只是休学,她想要追寻更纯粹的国学。
刘丁宁的妈妈也说,“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因此不想向外界多说什么。
希望外界不要过多地关注刘丁宁,给孩子一个平静的环境走自己的路”。
好不容易考上港大,才读了1个多月竟选择休学。
大多数网友在惋惜的同时,都表示理解、尊重刘丁宁的选择。
“放弃也是一种勇敢!现在重新认识了这个女生,才明白什么叫追梦”。
社科专家认为,刘丁宁的选择,其实是不同文化氛围和环境下,理想和现实冲突的结果。
现在的选择说明她懂得放弃,这是一种勇气;而且她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更值得尊重。
不过,对于有选择的人来说,在懂得放弃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坚持,坚持更是一种勇气,毕竟放弃也是要有成本和代价的。
本地我省已有7名状元考入港大2006年起,港大首次来到云南招生,当年即录取了我省高考文科状元刘涵,她也成为第一位考上港大的云南学生。
2007年,我省文科状元徐蓓思以及理科状元之一的郭俊,也双双放弃北大清华,最终都选择了港大。
内地状元弃学港大有怎样的启示
内地状元弃学港大有怎样的启示作者:熊丙奇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3年第36期熊丙奇今年辽宁省文科状元、被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的刘丁宁放弃香港大学,回到本溪市高级中学上课,准备来年再上北京大学。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证实:刘丁宁现在确实在该校上课,但只是为了保持一个好的学习状态,她其实只是休学,她想要追寻更纯粹的国学。
笔者关心的是,为何刘丁宁刚上港大,就“后悔”?难道在报考时没有认真分析?再就是作为一名优秀学生,从一所学校退出为何只有重回高考途径才能再进内地高校?这背后实际反映出内地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存在盲目性,以及由于高校没有自由申请入学制度和转学制度,导致校际间的转学很难实现,这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
这给所有考生和家长的启示是,在报考学校时要充分分析,不能盲目选择。
而给内地教育的启示则是,必须打破计划管理体系,建立学生校际流通机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以便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院校。
据报道,刘丁宁其实一直想上北大,可“听从家长老师劝告出去闯练”,“无奈”选择了港大,到港大后发现自己还是想追求“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于是做出了放弃的打算。
这里的问题是,当初为何不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只是服从于家长的安排?还有,在选择学校时,是否对其办学特点、教学方式进行过了解?这不仅是刘丁宁的问题,也是很多考生及家长的问题。
另外,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都缺乏对学校的充分了解,往往是凭感觉,结果到了大学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这是值得所有考生和家长注意的,不管是报考内地高校,还是选择海外高校,都必须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跟风,一所学校适合他人并不一定就适合自己,上大学是个性化的选择。
这又提出另一个问题,学生在没有求学前,怎样全面了解大学?正是由于学生存在这一问题,所以在美国,有自由申请进入大学制度,学生可以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
即便如此,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有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意、不适应而想转学,就是哈佛大学,也不是所有学生都满意、适合,于是美国有自由转学制度,允许学生转学。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受追捧的成因及启示
香港 中文大 学 ( 全额 奖 学金
5 万) O
广 清华 养 学生的能力、 调整专业结构 和课程安排 、 关爱经济 困难学 生及参 与生 邓远源( 东)香港大学、 大学 杨穆( 东) 广 香港科技 大学 源 国际 竞争 方 面 的 问题 。 清华大学
、
香港大学(7万奖学金 ) 2
知的聘书多来 自国际投资银行 、 管理顾 问公司及跨国企业 。另外香港政
居 留权 。
府 还规定 , 内地人士 只要在香港工作生活 7年 以上 , 便可取得在港永久 而对 国内两所 顶尖 大学清华 和北大来讲 ,就业形势俨然 比不 上香 港大学 。清华大学到 7月份前有近 6 %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 ; 0 在北大应届 毕业 生 中, 8 人 争聘 北京郊 区的村 长助理 , 中还有多 有 8 其 名博士生和 2 0多名硕士生。
到 5 :。前不 久的一项调查显示 : 01 在被访 的 30 多名考生和家长 中, 00 大
刘拳( 云南) 北京大学、 香港大学 杨蕙心( 北京 )北京大学
何 旋 ( 京 ) 北 京 大 学 北
郝鞴( 吉林 ) 保送北京大学、 香港科技 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不 详 ( 港 犬 出 5 奖 学 金 传 8万 四川)保送清华、 大、 港 香港科技 大学 被否认 )
香港 大学 香港 大学 香港 中文大学 香港 中文大学
香港高校在 内地招生始于 19 年 , 的名额只有 2 多个 , 98 当时 O 全部
提供奖学金 , 但仅限于北大 、 清华 、 复旦 、 南京大学这 四所 大学 的新生 。
到 了 20 0 3年 , 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 香港中文大学 周 恬 艺( 江西 )香 港 中文 大 学 香港 中文 大 学 和香港理工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 、 香港 教育学院等香港 8所高校在内地 刘泽汀( 吉林 )保送清华大学、 香港科技 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自主招生 , 限于北京 、 但 上海 、 广东等 6 省市 。到了 2 0 年 , 0 6 招生省份增 录取一千三百多名内地生 , 报名者近 3万人 , 别高校的录取率甚 至达 个
高考状元爱港校引发的思考
相 反 。他 建 议 , 内地 高 招 制 度 改 革 也 应 体 现 “ 进 严 宽 出 ” 教 育 理 念 , 低 “ 口” 的 降 入 门槛 , 高 “ I” 准 , 提 出S 标 l 这 样 才 能 促 使 大 学 更 加 注 重 提 升 教 育 质 量 和 核 心 竞 争 力 , 高 校 步 人 良性竞 争 轨 道 。 使
的平 台更 宽 广 , 国际 化 的教 育 环 境 让 学 生 视 野 更 开 其
阔 , 给学 生 的未 来 带 来 更 大 的发 挥 空 间 和 更 多 的选 能 择 机 会 。香 港 大 学新 闻学 教 授 陈婉 莹认 为 . 对 于 内 相 地 高校 而 言 ,学 术 自由是 香 港 高校 的重 要 特 点 之 一 。
度 , 映 了 两 种 不 同 的 取 向 : 大 更 注 重 以 国际 化 的 反 港 视 野进 行 “ 生 全 面 素 质 培 养 ” 并 不在 乎有 多少 状 元 学 , 就 读 ; 国 内 学 校 比较 看 重 学 校 的 名 气 . 读 状 元 的 而 就 多 少 似 乎被 当作 教 育 质 量 、 校 影 响 力 的一 个 标 尺 。 学
生 工作 的 香 港 城 市 大 学 对 外 联 络 事 务 主 任 张嫦 清 在
教育专家认 为 , 全球化竞 争的压力下 , 在 内地 高 招 乃 至 高等 教 育 改 革 步 伐 应该 加快 。 香 港高 校 “ 进 严 出 ”对 于 不 合格 的学 生他 们 会 宽 . 劝 退 。 于毕 业 生 , 进 行 专 门 的就 业 指 导 , 其 是技 对 会 尤 能 方 面 的 培 训 , 使 他 们 尽 快 适 应 社 会 。 对 此 ,1 以 2 世 纪 教 育 研 究 院 副 院 长 熊 丙 奇 说 , 内地 高 校 普 遍 存 在
高考状元南飞港校问题研究
高 考 状 元 南 飞 港 校 问 题 研 究
谥 蓊 然
( 江 师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研 究 院 , 江 金 华 浙 浙 摘 要 : 港校 热 ” 指 内地 优 秀 学生 踊 跃 报 考 香 港 高校 “ 是 的现 象 。本 文 由此 现 象 出发 , 溯 了 其发 生发 展 的过 程 , 析 追 分 了产 生“ 校 热 ” 象的 原 因 , 港 现 并进 行 了 一 定 的评 析 。 最后 进 行 总 结 . 对 于 内地 高 等 学校 积 极 应 对 “ 校 热 ” 随 之 而 来 的 这 港 与 高 等教 育 国 际化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以期 给 予 学生 家长 一 定 的 理 } 向。 生导 关键 词 :“ 校 热 ” 招 生 教 育 港
— —
被 允 许 在 内 地招 生 。 但 最 初 他 们 只 能 委 托 内地 高 校 “ 招 ” 代 . 且 每所 香 港 高 校 的招 生 名 额 仅 限 制 在 1 到3 名 。2 0 — 20 0 0 02 03 学 年 , 港 大 学 与复 旦 大 学 合 作 招 收 了 内 地 的 第 一 批 自费 本 香 科生 , 内地 学 生 从 此 开 始 成规 模 地 流 向香 港 。2 0 年 C P 协 03 E A 议 签订后 , 国家 教 育 部允 许 香 港 高 校 在 内 地 招 生 , 限 于 6 但 省 市 。2 0 年 招 生 范 围 增 加 到 1 省 市 , 收 自费 本 科 生 和 研 究 04 0 招 生 。2 0 年 , 港 高 校 在 内地 的招 生 范 围 进 一 步 扩 展 到 1个 05 香 7 省 市 。2 0 年 , 生 范 围 又 增 加 到 2 个 省 市 , 数 达 到 1 0 06 招 0 人 30 人 。近 几 年 , 港 高 校 进 一 步 扩 大 在 内地 的 招 生 名 额 . 香 内地 生 源 比 例 占 香 港 高 校 招 生 总 数 的 比 例 从 目 前 的 l%上 升 到 0
北京理科状元花落港大读双学位 计划去河南支教
北京理科状元花落港大读双学位计划去河南支教2010版高考头名“争夺剧”昨天终于画上句号。
在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权衡后,本市理科头名李泰伯最终选择港大,并婉拒港科大、港中文和清华大学三所名校的录取。
记者昨天获悉,李泰伯将就读港大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港大则给予5年67万港币的全奖。
高考夺取全市头名,加上在港大自主招生面试和港科大面试表现抢眼,李泰伯之前同时被港大、港科大、港中文和清华四大名校录取,而且三所港校均承诺提供全奖。
直到昨天,即港校内地自主招生截止的最后一天,剧本主人公的去向才最后落听。
“李泰伯在答复中告诉我,一直很犹豫,难以取舍,最终还是决定选择港大。
”港中文内地招生负责人昨天凌晨接到李泰伯发来婉拒邀请的短信。
昨天港大内地招生主任范冠豪在邮件中介绍,李泰伯同学日前已经确定到港大学习,专业为工程学学士,港大同时为他提供全额奖学金。
记者了解到,李泰伯前往港大将念为期4年的双学位,每年奖学金16万元港币,另外还需在清华委培学习1年,奖学金3万港币,总计港币67万元。
这也是近年来港大录取内地头名奖学金额度最高的一次。
另外,港大还将为他提供前往美国名校交换学习的推荐机会。
据悉,港大的奖学金并不是四所学校中最高的,另外一所港校提供68万港币的奖学金。
■人物对话缘何最终选港大记者:港大哪些条件吸引了你?李泰伯:港大的声望和名气自然不用说,它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都吸引了我。
另外,按照港大的委培制度,我第一年可以在清华接受教育,此后去香港读书,这能带给我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体验。
记者:你所选的专业是什么?出于什么考虑?李泰伯:我的专业是工程学与工商管理学双学位。
之所以还选择工商管理学,是因为我认为商学是一种必不可缺的素养,能应用到实际,开阔我的视野。
记者:港大的67万港币的奖学金是一次性付清?李泰伯:不是一次付清,确实要看第一年的表现。
记者:港大看重你的哪些特质?李泰伯:不是我自己夸奖,港大的老师和我讲,觉得我和往届头名不一样,头脑灵活,有思想。
从江苏文科状元的选择看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之潮
Observer 观察家562020年08月20日·第16期随着高考志愿填报工作落下帷幕,不少考生的故事牵动人心。
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白湘菱无缘清华北大转而选择香港大学的事件引发网友广泛关注,并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思考,成为近期教育焦点话题。
江苏文科第一名无缘清北最终选择香港大学据报道,江苏淮安淮阴中学的考生白湘菱高考语数外三科总分430分,成为江苏省文科第一名,然而却无缘国内的很多985、211名校,包括清华、北大在内。
其原因在于,白湘菱在选测等级中政治、历史的成绩分别为A、B+。
根据江苏省现行的高考方案,语文、数学和外语的满分为480分,考生的另外两门科目则以选测等级的方式来计入成绩。
全国C9联盟高校对江苏高考的招生政策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都要求选修科目等级在A以上。
多所名校的招生简章明确,在江苏录取时,对两门选测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最低要求为A+、A,或者双A。
白湘菱历史科目为B+,意味着她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无缘。
这几所大学此前也均表示,须按政策要求招生,无法破格录取白湘菱。
据报道,北大江苏招生组表示,目前没有接到破格录取白湘菱的通知。
南京大学负责淮安招生工作的李老师表示,招生组关注过白湘菱的情况,但招记者_屈琦 编辑_长谣 设计_李阳从江苏文科状元的选择看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之潮香港一向是内地考生升学的优选,赴内地就读的港生数量也在增多。
57生工作中规则先行。
白湘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还是有一点遗憾,现在考虑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学校。
在知道自己高考成绩后,白湘菱与自己多名学长学姐沟通,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开始研究起了哪家食堂好吃,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选择学校期间,白湘菱自己也咨询过多个高校的招生办,皆表示按照录取规则进行。
近日,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表示白湘菱符合录取条件,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北京师范大学更是表示,欢迎白湘菱报考,只要符合科目要求,专业随便挑。
高考文科状元刘涵:港大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
高考文科状元刘涵:港大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阅读提示在过去的两年里,12所香港高校已在我省招收73名高中毕业生。
两年过去了,在港求学的云南籍学生状况如何?本报昨天电话采访了正在香港大学就读大学二年级的刘涵。
提起现正在香港大学就读的云南籍女孩刘涵,大多数家乡人都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
不仅是因为她是我省2006年文科高考状元,还因她是我省首个到港校就读的学生之一,而她也是当年继北京、广东、山东等省份高考状元被香港高校“掐尖”后,又一个内地优秀考生转投香港高校的样本。
已经结束了在北京大学为期一年的委培学习后,又在香港大学求学快一年的刘涵,自然也成了能提供给即将面临高考的学弟学妹们高贵经验的最佳人选。
昨日,本报就两年的不同学习感受等问题独家专访了她。
谈及自己两年学习收获的同时,她建议今年的考生,当前首应全身心投入高考准备中,并表示如果今年暑期回昆的话,她很愿意坐客本报为有意报考港校的学弟学妹做面试准备介绍。
2月17号参加了全香港的渣打马拉松比赛的刘涵表示,结束了在北京大学一年的学习,返回香港大学学习生活至今,最大的收获就是参加了这场比赛。
由于当时报错了组别,她被分到与专业运动员在一起的组别。
之后她用了3小时69分,完成了对自己而言算是向极限挑战的43公里比赛。
拿了全香港的19名,香港大学的第2名。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的不仅是肯定和奖励,而更多是一种思考,还是那句话‘只有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才能优秀’。
”刘涵认为香港大学给了学生很大的机遇,并介绍说上学期,她去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第二大城市迪拜,这学期又去了泰国和我国的台湾省。
而去这些地方都是由学校财政给予补助的。
“每去一个地方都不是去旅行。
去泰国是代表香港NGO组织,考察当地全球变暖应对实情,之后可为香港政府提议案。
而去台湾省是专程考察3·22大选。
港大有很多项目可提供给学生申请,但对申请者除了有成绩标准要求外,还要进行严格的笔试面试考核。
”刘涵认为香港大学是香港保留应试教育传统最完整的大学,但在商课上又采用美国的理念模式。
北京文科状元选择香港大学获45万元奖学金
上北⼤还是港⼤——备受关注的北京⾼考状元“花落谁家”⼀事有了最新进展。
记者昨晚从⾹港⼤学中国事务处获悉,北京⽂科状元丁艺莎已正式确认选择⾹港⼤学,并将获得45万港元的奖学⾦。
虽然理科状元胡梦萦还在考虑当中,但港⼤表⽰将录取她并提供同等额度的奖学⾦。
“状元情结”驱动状元之争,港校pk内地⾼校⾃2005年起,⾹港⾼校逐步纳⼊内地统⼀招⽣计划,并以⾼额奖学⾦、与国际⾼度接轨的办学体制和⾹港的国际城市地位等为筹码,向北⼤清华的“霸主地位”发起挑战,仅2006和2007年⾹港⾼校就招收近30名⾼考状元...[查看详细]>>>港校和内地⾼校孰优孰劣?我来谈谈据⾹港⼤学中国事务处副总监黎慧霞介绍,由于之前通过“校长推荐计划”,丁艺莎已顺利完成港⼤的笔试和⾯试,并获得学校的录取意向,同时因为⾯试表现优秀、英语(Q吧)⽔平⼗分突出,还获得港⼤5分的加分。
⾼考(Q吧)成绩揭晓后,⽂科排名第⼀的丁艺莎很快得到港⼤的录取通知。
⽬前她已正式给港⼤发去传真⽂件,确认选择就读港⼤。
按照之前,丁艺莎将拿到港⼤四年共45万港元的奖学⾦。
针对⾼考理科状元在港⼤⾯试名单中“神秘消失”⼀事,黎慧霞告诉记者,今年北京⾼考理科头名胡梦萦之前被保送到北⼤,不过仍参加⾼考并报考港⼤。
在双⽅接触当中,胡梦萦表⽰对港⼤很感兴趣,同意按照港⼤的考核程序参加⾯试,不过提出了不要将她的姓名对外公开的要求,以免引起社会的太多关注。
“出于对考⽣个⼈隐私和意愿的尊重,我们没有在⾯试名单上写上她的名字。
”黎慧霞表⽰。
上周五下午,胡梦萦悄悄地参加了港⼤的⾯试。
“她的表现很好,顺利通过⾯试,录取应该没问题。
”据介绍,由于昨天港⼤内地⾯试刚结束,录取情况仍在汇总当中,预计7⽉2⽇将正式对外公布录取结果。
⽬前港⼤表⽰为胡梦萦提供45万港元的奖学⾦。
“我们将完全尊重考⽣的选择。
”黎慧霞说,同时对北⼤和港⼤都表⽰兴趣的胡梦萦对今后的选择还在“考虑当中”,不过按照规定,她最迟须在7⽉3⽇或4⽇做出答复。
越来越多的状元到香港读书
越来越多的状元到香港读书将新闻进行到底近日香港高校内地本科生招收工作刚刚尘埃落定,就引发媒体热议,相关新闻占据醒目位置。
今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共录取约1590名内地新生。
其中包括35名“省市状元”。
除了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是统招外,其他学校都是自主招生。
对于内地学生来说港校吸引力究竟何在?——现象——香港大学收到1.25万份申请创历年新高虽然全国高考人数连续五年下降,今年香港各高校学费也是“涨”声一片(均普遍上涨了一至两成),内地高考生对港校的热情却并没有减弱,8所由特区政府资助的院校共录取约1590名内地新生。
港校翘楚的香港大学共收到超过1.25万份申请,创历年新高,最终录取303名内地考生,其中包括16位省市状元(省级或市级的第一名)。
港大及港中大凭借在国际上多年的稳固地位成为不少内地学生梦寐以求的港校首选。
香港中文大学通过统招方式,最终在招生规模和囊括状元数目上均稳坐今年8大高校榜首,共录取305名内地生,其中包括了19位省市状元。
香港科技大学录取165人,香港理工大学录取约280人,香港城市大学录取205人,香港浸会大学录取约190人,香港教育学院录取98人,香港岭南大学录取40多人。
香港特区政府规定各所大学非本地生占招生总数的上限是20%。
除上述8所大学外,获准在内地招收全日制本科生的香港院校还有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和珠海学院。
考生的学科成绩及综合素质都非常突出据称,今年录取学生的学科成绩及综合素质都非常突出,竞争十分激烈。
香港城市大学在录取的205名内地考生中,超出一本线12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63%,而获得不同额度奖学金的内地学生人数占总数的七成。
香港浸会大学招生的平均成绩高出一本线90多分。
香港大学在此次的招生中不单录取了国家一级运动员,还新近纳入了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及西藏地区的尖子考生,使之其招生范围从10年前的6个省市增至今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
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境外求学 多元化培养是主因
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境外求学多元化培养是主因每年高考,各地状元的归属都是热点话题。
今年7月,媒体曝出17名内地高考状元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港大。
如此多的状元做出同样的选择,并不偶然。
除了港大及许多世界名校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外,更多选择境外留学的学生认为,相比内地大学,境外高校教育体制更具活力,教学内容更有特色,提供的平台更宽广,其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能给学生的未来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和更多的选择机会。
事实上,观察周围,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热衷把孩子送到国外大学去读书。
还有一些中学办起了“国际班”,学生毕业时参加美英等国家的“高考”,直接进国外大学读书。
教育全球化,让内地学生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近年来,在海南,境外求学已成为一股风气,出境求学除人数快速增长外,年龄也呈低年龄化的趋势,以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主。
那么,境外求学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多大年龄适合出去读书呢?眼下正值高招季节,一则“今年内地17名省级高考状元花落香港大学”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关注。
同样,一则海南的“旧闻”也引发了记者的思考。
2010年,海南中学学生王知言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本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后,陆续又接到美国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最终他放弃了北大的“门票”,选择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他喜欢的物理专业。
像这样的例子在海南还有不少。
近年来,海南出境求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现象:海南省高中生组成境外求学大军海南日报记者近日从省教育厅外事处了解到,目前在海南省注册,且在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备案,具有自费留学业务资质的机构共有三家。
据统计,2009年,这三家留学中介机构共输出出国留学生160多人,而2010年,这一数字激增到270余人。
“这些数字并不包括个人向国外学校申请的学生以及公派留学生,可以肯定的是,海南每年出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增幅较大。
”省教育厅外事处有关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到学校进行出国英语培训的学生以40%的增幅增长。
高考状元爱港校引发的思考
高考状元爱港校引发的思考
佚名
【期刊名称】《课堂内外·教师版》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应届内地高考生均可申请报考香港高校。
从这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
香港的一些高校凭借着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内地高校不同的教学方式.诱人的就业前景。
丰厚的奖学金,在内地众多考生和家长心中都掀起了层层波澜。
近日。
香港大学率先发布新学年内地收生结果。
最终录取363名考生。
包括多达21名“省市状元”,今年录取状元数目更创下历史新高。
【总页数】2页(P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2
【相关文献】
1.“高考状元热”引发的思考*
2.好环境成就好孩子——从高考状元引发的教育思考
3.由"高考状元"热现象之众议引发的思考
4.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从“我爱我校”问题讨论课引发的思考
5.好环境成就好孩子——从高考状元引发的教育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状元爱港校港校现象引内地教育界思考
2011-07-27
逾万内地考生申请港大 40名高考状元仅录17人
北大、清华的“状元争夺战”是历年高考热门话题,但今年他们遇到了异军突起的竞争对手。
香港大学近日表示,今年共招收17名内地各省市高考状元,比去年增加了1倍多。
从2006年港校在内地招生范围增加到20个省市后,北大、清华招收状元的比例下降了22%。
一次借书150本
一年一度的高考生源争夺战接近尾声,香港高校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今年,申请香港院校的内地考生人数比去年增长12%,有30名省市状元填报了港大,17名省市状元获得港大16万到48万港元的奖学金。
港大校长徐立之25日表示,香港大学真的没有刻意和内地高校“抢状元”,学生也不是为了奖学金才来港大,而是觉得适合在港大学习才来。
香港高校的魅力何在?首先是过硬的办学水平。
据介绍,香港采用英式教学体制,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开放视野的教育导向,为香港高校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港校的优势还在于更宽松、自由的环境。
港大新闻学教授陈婉莹认为,相对于内地高校而言,学术自由是香港高校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位在港就读的内地学生说,他深深为港大的图书馆触动,因为一次性可借150本书,可以借半年。
宿舍,床上,一半空间都是书。
读港校压力也大
但是,并非每个内地学生都适合港校。
今年,港大从报考的30名省市状元中只挑选了11名给予全额奖学金。
“适合港大的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思考与自理能力,能独立做决定,有自己的想法,能面对挑战,不能太脆弱,”港大中国事务处的黄依倩说:“这里竞争非常大,除了学习,学生还要做好许多事情。
”
多位教育专家指出,港校的全英文授课,对学生学习的自律要求很高,每年都有内地学生因无法适应港校而选择休学或被学校劝退。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内地学生都适合去港校。
同时,也不是所有的香港高校都比内地高校强。
内地学生应根据个人的专业、兴趣、长远规划等实际情况,在两地高校中作出选择。
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多,在这方面,内地高校更具优势。
应向港校取经
港校现象引发内地教育界的思考。
教育专家认为,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内地高招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应该加快。
中国农大校长柯炳生指出,内地高招制度应实行平行志愿,保障学生的选择权;增加统考次数,打破“一次高考定终身”;规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香港高校“宽进严出”,对于不合格的学生他们会劝退。
对于毕业生,会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尤其是技能方面的培训,以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内地高校普遍存在“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这与西方高校的做法恰恰相反。
他建议,内地高招制度改革也应体现“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门槛,提高“出口”标准,这样才能促使大学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使高校步入良性竞争轨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卜范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