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教改重要内容之一的高校体育改革,近几年来在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

然而,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文章运用文献法、抽查法以及逻辑法等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走向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以期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新方向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也随之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

对于高校的体育教育来说,其不仅是学生接受的最高层次体育教育,而且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为此,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此期间所形成的体育观念、态度以及习惯,对其未来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决定性作用。

高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拥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还要给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健康体育以及快乐体育等科学的体育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与此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与实践,其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也指明了新的方向,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并积极有效地将其贯彻落实,可以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制约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近些年来,高校的体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和发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体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高校体育改革仍然滞后。

科学地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并有效地解决其内在突出的问题,对于促进高校体育课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部门的改革创新意识差1.学校管理层的改革创新意识以及其决策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被传统保守思想所束缚,严重缺乏改革创新意识。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滞后的管理与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课程发展,使得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很难走出一条高效发展的新路子。

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变

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变

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变摘要:结合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改变以往的教学侧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文对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部分建议。

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目的,让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的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学生能力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97-02一、前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财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重要性,迄今为止已经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完善着教育体系。

现在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高中课改中还加入了原来只有大学生才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课程,学生自己进行对信息的提取和加工,老师在此过程当中更多的是指导,而不是领导。

其目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变,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好的体魄,无疑是一个科技人才的最大悲哀。

体育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它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需要观察模仿,思维不断的变化,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认识它。

这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创造性,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随着一次次的课改,体育对健身功能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身为体育工作者,应该更好的结合新课改来改变教学模式,从而真正的满足于学生的个人需求,让学生以兴趣相伴,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师技术主导型体育这个词很多人的理解就是运动场上的竞赛。

一个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决定着他的影响力。

因此运动技术对他们来说就十分重要,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要通过不问断的训练和技术的突破来保持自身的运动状态。

受这些影响,大家在评价体育教师时,也开始通过评测个人运动技术的高低,来确定他们的价值。

这归结起来还是因为体育理论发展的不完善,体育教师不同于运动员,他需要一定的运动技术来做基础,但并不能只图这一方面的发展。

如果体育教师的认识也停留在这一方面的话,就会过分的要求学生的动作,而不停地机械练习,使部分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淡化运动兴趣。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师的转变

2《 .新课程标准》 把学生全 面发 展放在 中心地 位. 传统体 育教学 巾。 教 师 总 是 对 学 生 发 号 施 令 或 对 学 生施 以机 械 的灌 输,把 学 生 当成 被 动 的接 受 者 和 活 动 的 知识 容 { _ } I { f } I i 课 改新思 想就 是要求 学 生在 学 习 中尽 町能地表现 主动性 , 能动性和 创造性. 其核心问题足学生的 自主 学习 主要培养其 自主学 习的动机 和 自主 学 的 能力 . 就 要 求 教 师 这 改 变 以往 只 注重 教师 主 导 . 视 学 忽 生需要和情感体 验的现状 二、 教师 的成才 观和 发 展 观 。 要 从 当 一 辈 子 教 师 转 变 成 当 一 个 好 教 师 必 须 终 身 学 习 当 今 社 会 经 进 入 一 个 需 要 终身学 习的时代 . 任何 一个人一次 性 从 学 校 拿 到毕 业 书 . 远 远 不 F 还 能适应以后 工作 和生 活的需要 他 学生 之友中考月刊 2 1 /8 0 0 0
灯 ” 。
四 、 习评 价方 法 、 学 方式 的转

全过程。
教师从凭借 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 。 参加科 研会 促使体 育教 师不 断学 习体育教育 理论 .研究教学实践 , 把实践经验 提高到理论 的高度 . 从 l 把握体育 教育教学 的规律 . 提高
体 育 教 学 质 量 和效 益 三 、 生关 系的 转 变 师
X U E S EN G H ZH IY o U
浅谈 新 课 程 改 革 下 的 体 育教 师 的转 变
文 / 广军 高
新 的课程 标准的改革实 验 . 对 ,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 战 不 ‘ 仅耍转变 观念 . 立学生本位 的思 确 想. 还要求教 师具 行更高 的教育学 和心 理学 素养 : 仅要求教师要全 不 面关 注谍 程设 计和实施 的全 过程 . 还要在教 学 实践 巾不 断创新 教学 法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巾 。 续 学 习 继 是 分重要的。教师必须 随时对 自 己的工作 及专 业能 力 的发展 进行 评估 , 树立终 身学 习 的意识 . 保持 开放 的心 态 . 学 校 视 为 自 己学 习 把 的场 所 , 实践 中学 , 断对 自 在 不 己的教育教 学进行研究 、反 思 . 对 内己 的知 识 与 经 验 进 行 重 组 . 能 才 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教 师 要 转 变 教 学 理 念 1 新课程标 准》 . 《 坚持 “ 健康第 ” 的指导思想, 要求教师掌握体育 生理 、 心理 、 生保 健 、 卫 环境 、 社会 安全 、 营养等诸多学科 领域的有关 知识. 体育教育本身足一种鲜 活的 创造性劳动. 体育教师不应 循守 I, I 应不断学习新 思想 , l 新理念, 掌 握新信息。 不断改善 和发展 自己的 知识结构, 形成新的教育观, 教学观, 体现平等 主, 互动的教育思想, 将 增进 学生 健康 贯穿 于 课程实 施 的为 获 取 某 种 任 职 从 资格 l 学 转变为终身学 爿 教师 也 l 如 此 。有 一 位 教 育 家说 过 . 司样 教 师 的定律 。 一 以蔽 之 。 是 你 就 u今 日停止成 长. I你就将停 . 明 j 止教学 。身为教师 , 必须成为学 习 者 “ 做一 辈子 老师” 必须 “ 一辈子 做 学 生 ” 师 只 有冉 度 成 为 学 生 , 。教 才能 l时俱 进 . j 不断以仝新的眼光 来观察和指导整个 教育过程 体 育 教师要 卜 分重视 教学 方 法 的研 究 。 在 掌 握 教 育 学 、 理 学 心 基本知识 的基础上 . 要掌握大量的 特 殊 案 例 , 善 于 用 教 育 学 、 理 要 心 学 的知 识 来 反 思 特 殊 案 例 . 而 掌 从 握教育好不同学生的策略 学生学 不 好 . 往 往 足 教 师 教 学 方 法 不 得 通过对 特殊案例 的反思 。 研究 改进教学方 法 . 足体 育教师提高 自 身素质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途径 为此 . 体育教师要积 极参与体 育教育科研 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 足研究者 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 人员趋 向一致 这就要求J‘ 大体育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新课改下,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学生压力大、学习负担重,体育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得到释放和放松,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

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和减少不良健康现象的发生,如近视、肥胖等。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领导能力等。

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自我控制、积极进取等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教学、项目教学等。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通过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育教育不仅是学校层面的教育,也是社会层面的教育。

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和友善等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形成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体育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改方案论文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改方案论文

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改的方案探究【摘要】新课标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是我国社会发展教育事业进步的表现。

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发挥个人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努力寻找改革思路,创新和发展改革措施,为国家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确保学生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同时进步,为祖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而奋斗。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标改革方案在高校体育新课标改革具体实践中,教师应当亲身教学前沿,致力于具体教学改革方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以往教学之经验教训,从教学理论下手,寻求系统的、实际的、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方法建议,借此完成自我教学能力的提升,做到恪尽职守、教书育人的师德要求。

一、科学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自我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投身到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新课改要想得到有力实现,必须先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着手。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以锻炼、考核”为主的枯燥课堂模式,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内容,以新颖、前卫的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处在前所未有的课堂内容中提高自身体育修为,比如导入实际生活情景,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其次,是要实行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身份转变,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使学生拥有学习自主性和轻松感,减少学生因年少气盛而对教学活动产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满足,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体育素质的完善;再次,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外和课堂竞赛,让学生在课间课后树立起良好的体育竞赛意识,让他们在竞赛中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合理采用因材施教方法在开展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时,要切实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对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进行科学分析,并对学生群体进行合理分类,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差别教育,从而使学生在体育方面够做到扬长避短,突出发展,激发学生个性化提升。

新课改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新课改下学校体育教学的新思路

康观 . 反 映出与时俱进 的精神 。 这些新理念的注入 , 要求教师必须 打 完成课 堂教学 目标 。 在教学中采用分组循环式练习可以选择 多种形 破传统理念 的束缚 , 转 变过去传统体育教 师的角色 , 力争做学生 学 式 ,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来进行训练 。这样可以在激发学生积极参
顺 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 习的引导者 、 合作者 、 促进者。传统 的体育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 与的同时重复利用有 限的学校场地与器材 , 强调高高在上与统一。 一般都是教师发动命令 、 学生执行命令 , 基本 般情况下 每组学生人数在 4 - 6人 比较合适 。 实现了整齐划一 、 千篇一律 的教学模 式。这种不估计学生个性发展 的教学极大地 压制 了学生 的个 性发展 ,容 易使 学生产生厌学 的思 ( 2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方式 。 高中生的爱好 、 兴趣 、 态度 、个性 、 身体条件 、 心理特点 、 实践能 层教学 的方 式 . 根据学生 的身体素质 分为强 、 中、 弱 三个不 同的层
价等多种灵活的方式 .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 的学习进行多方位 、 多 套路模仿 、 健美 操等 , 不仅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 , 更有利 于学生形成 角度 的综合评价。 通过不同方式 的评价使高 中生在积极参与评 价中 坚持锻炼 、 终身锻炼 的思 想意识 , 提高学生 的身体素质。
勇于进取 、 勇于创新 、 勇于竞争。另外 , 评价不能只停留在对 高中生 总之 , 新课 改下 的体育教学必须具 有全新 的教学理念 , 要求学 础. 为高 中体育教学 开辟 出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主动参与 , 培养学生 的体育习惯 , 为学生强健 的身体奠定基 体育成绩 的重视上 , 必须充分体现 出高 中生的全面发展 与综 合素质 生积极 、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第一篇: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单位:宝坻区方家庄镇胡宽中心小学作者:乔明华在新课改的理念下体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改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做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标准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了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

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利于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过去的体育课堂里,往往是控制过死、严肃有余;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

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新课改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性, 强调 健身 性 , 从而 提高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最后 , 可 以适 当增加基础理论教学 的课时 比例 , 多讲解一些学 生关心 的科 学锻炼 的方法 、 如何进 行
为 目的 , 为运动 技 巧和成 绩 的高 、 精、 尖 而努力 ; 另
外, 传统 的体育 教材 的教 学 内容 , 从技 术 原理 到 技
我 主 要 对 高职 的体 育 教 学如 何进 行 改 革 , 从 教 学 内容 和 教 学 方 法 上 着 手 , 采 用 先 进 的教 学 手 段 ,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等 方 面进 行探 讨 , 以 此 达 到 教 学过 程 的优 化 和创 新 , 提 高教 学质 量 。 关键词 : 新 课 改 ;教 学 改 革 ;创 新 意识 ;高职 学 生
Vo 1 . 2 6 No . 2
2O13

高职 高专教 学 ・
新课改下 高职 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新探
王 峰
( 阜 新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辽 宁 阜 新 1 2 3 0 0 0 )

要: 在 新 课 改 实行 后 , 全 国各 科 教 学 工作 都 根 据 新课 改 的要 求 进 行 教 育 教 学 的 改 革 创 新 。
81
第 2 6卷第 2期
2 0 1 3年 3月
高等 函授学 报 ( 自然科 学 版)
为 考试 而学 的应 试 现 象 , 体 育 课 堂 上 学 生 学 习 的
兴 趣不 高 , 失 去 了体育 教 学应 有 的魅 力 。 因此 , 改 革 以竞 技运 动技 术 、 技 能 为核 心 的 教 材 内容 至关 重要 , 根 据对 部 分在校 大 学生 实际情 况 的调 查 , 我 们认为, 应对 高 职体育 教 学从整 体上 进行 改 革 , 并 对 原有 的教 材进 行更 新 与调整 。

新课改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

新课改形势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思考

者 全 面 深 入 的 理解 ,这 样 才 能 在 教学 目标
的指 导 下 , 对体 育 教 学 活 动 做 出科 学 合 理 的评 价 。但 长 时 间 以来 ,在 体 育 教学 目标 的确 立 上 , 一直 莫 衷 一 是 , 这直 接 导 致 了 教 师 在 体 育 教 学 活动 中 ,对 教 学 目标 的模
发 点 ,建 立 一 个 宏 观 与 微观 相 结 合 的 体 育
动 的形 势 下 ,我 国 高校 体 育教 学 活动 中 的 评 价 环 节 , 还存 在 诸 如 评 价 标 准单 一 、没 有 重 视 体 育 活动 活 动 中 隐性 因 素 的评 价 、
过 分 注 重评 价 指 标 定 量 化 等 问题 。 l 勾了更
新课改形势下我 国高校 体育教学评价 的思考
◆文 / 连 玉龙 ( 西安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 西 安 7 1 0 0 6 5 )

要 :在素质教 育理念不断深入教 学活
平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这种单一 的评价标
准 ,在 一 定 程 度 上挫 伤 部 分 学 生 的学 习 积 极 性 , 同时 也 不 能准 确 真 实 地 反 映 教 学 与 学 习 的真 实 效 。而 且 这 种 评 价 方 式 很 容 易
导致 一 个 倾 向, 学 生片 面 追 求 课 程 成 绩 ,
在对体育教学 目标进行深入研究 的前
提 下 , 确保 教 学 目标 的 完 备 性和 正 确 性 。 打 破 教 学 评 价 体 系 中 的 正 负 面 评 价 的 思 维 , 以 学生 的需 要 和 社 会 发展 的需 要 为 出
在 体育 活动 中 ,学生 的体育 态度 、
意 志 、情 感等 隐性 因素 难 以通 过 量 化 的 考 核 方 式 体现 ,建 立 类 似 学 生成 长 档 案 的 评 价 档 案 , 改变 教 师 作 为 唯一 评 价 主 体 的 局 面 , 让 学 生进 行 自我评 价 ,这 不 仅 利 于 重

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课改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的 目的,也不能够符合现阶段 中职学生 的实 际 情 况 ,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影 响 了体 育 教 学 的 整体 教 学 效 果 。如 今, 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提倡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 不仅从 自身教 学实 际出发 , 同时 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前提 , 注重学生 的切身感受 尤为重要, 这 才 能 真 正 的 实现 “ 以人 为本 ” 的 教育 理 念 。
活中养成 良好锻炼 身体 的习惯 。
1 提 高体 育教 学的现实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 无论是教师教 , 还是学生学 , 都 要 通 过 教 学 活 动来取得 一定程度 的教学效 果, 达 到 某 种 目的 , 满足某 种需要 。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是 深化我 国当前体育 课程改革 的需 要, 是提高 体育教学质 量的需要 , 是体 育教学规 律 的需要 , 是 当 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 是 以人 为 本 的 需 要 。 在 体 育 教 学 中 , 对 于广大教师而言 , 必须把提 高教学质量 当做首要任务 , 不断创 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 以确保提 高教 学的有效性 。由此看 来,
课 且想方设 法的逃课 。为 了达到新课改下体育教学的核 心要 求, 本文对教 师教 学实践 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 探讨新课 改
下体育教 学的有效性 实践方案 号 : G 6 2 3 .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0 0 3 8 ( 2 0 1 3 ) 3 1 - 0 1 8 3 — 0 2
的趣味性 、 人文性和科学性 , 使 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层面都有 所提高 , 达成促进健康的课程 目标。除 了制定所学 内容之外 , 应 大力新建一些符合时代与文化 内涵 的相 关项 目,拓宽学生 的知 识面与视野 , 达 到 教 学 高 质量 的 目的 。因此 , 教 师应 不 断 探 索 , 并 在 过 程 中提 高 自己 的教 学 能力 , 以 能够 完 成 大 纲 所 规 定 的所 有 2 影 响体 育 教 学 的 相 关 因素 教材 为前提 , 并不 断根 据课程 目标拓 展教学 内容 , 建 立适时性 、 在 中职体育教学中, 如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成 为一个重要的 创新性 的体育项 目, 丰 富课堂教学 , 激发学 生的学 习兴趣 , 提升 研究课题, 要 想 在 体 育 教 学 中 达 到 有 效 教 学 的 目的 , 除了必须 明 确 体 育 有 效 教 学 的 衡 量 标 准 之 外 , 应 着 眼 于 克 服 影 响 教 学 有 效 教 学 质 量 。 . 2 注 重学 生的体 验 性 的 相 关 因 素 。根 据 调 查 , 影 响 体 育 教 学 有 效 性 的 因素 有 以下 几 3 在 体育教学 中,不能仅仅按照 教学 目标 而固定式的进行教 个方面: ① 教育理念 是其 中最主要 的因素 , 传统 的体育教育理念 提倡 以学生为主体 , 为 学 生 创 设 自主 性 和选 择 性 的 条 件 , 尽 仍然墨守成规的 以健身作为教 学的核心 ,忽视 了学生的心理培 学 , 养, 没有关注学 生的身心健康 , 使体 育教学缺乏科 学理 念。②教 可 能 的 满 足 学 生 对 体 育 的 需 求 ,从 而 让 学 生在 学 习 中 能 够 体 验 师作为教学 中的指导者 , 仍然缺乏创新 意识 , 使体 育教学保持传 成功的快乐 。尽可能 的创立除教学大纲 中规 定的教学 内容之外 引 导 学 生积 极 地 参 与 , 让 学 生 体 验 不 同项 目所 带 来 统的教学模式,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 , 被动学习, 缺乏积极性。③绝 的其 他 项 目,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 也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闼 。 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参加体育课是完 成学习任务 ,没有 理解体育 的乐趣 , 教学 的真 正含义 , 因此 , 学 生在课堂上 偷懒 , 在一定程 度上 影响 学 生对体育 活动直 接 的兴趣 来源于 丰富 多彩 的游 戏 与竞赛 活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

注意对本 门课的新科技 、 新文化 的渗透。一定要使高 中体育 教师认识到 , 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 高
阶段 , 其教学 目标的确定 , 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 阶段有共性 , 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 以适应
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 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 ; 在体育保健知 1来自学思 想 观 念 落后 . 教
是 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 , 而体育成绩考
在学校教学实践 中, 体育作为一门副科不被重视 的现象 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 。在高中阶段 面临高考的挑战 , 而体育 不在高考升学之列 , 许多学校为 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 课, 有的甚至不 开体育课 , 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 中处 于较薄 弱的地位 , 忽视 了培养学生 的体育素质 和对体育的兴趣与情 感。大多数体育教师 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 , 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2 学方法、 学手段 单一 . 教 教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 目标 、 授教学内容 的 传 重要途径 。近年来许 多学校体 育教 育在 教法 手段 上有所改
二 、 育 教 学 改 革 的策 略 体
1确立全 面发展 的教 学质量观 -
高中阶段 的体育教学 , 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
基本知识 、 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 习惯 , 培养学 生体育 意识 、 竞争意识 、 合作精神和坚强 的毅力 , 而且要特别
革, 但仍存在一些 问题。 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 , 学生缺乏 自主性 、 独立性 , 所学 知识技 能严 重地脱 离体育社
识、 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 , 形成基本 的体育能力 , 养成
体育意识和习惯 , 为今后 的终身体育 打下必要的基 础。只有 克服全面均衡发展 的思想 , 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体教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师体教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
社科体育 1 S P O R T S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O L O G Y
新课改背景下 的高师体教 专业教学模 式的研究
◆文 / 刘 玲 丁 勇 王 凯( 遵 义师范学院阵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 6 3 0 0 2 )
摘 要 :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 学模 式存 在 培 养 目标 与新 课 改 的要 求 有 一
者 ,也 是 新 课 改成 功与 否 的 主 要 因 素 , 为 培养 中小 学 校 体 育 新课 改相 适 应 的 新 型 师
能 的学 习与 学生成 长 的特 点相 结合 新 的 体 育 与 健 康 标 准 根 据 学 生 的 身 心 发 展 特 点 将课 程 目标 与 内容划 分 学 习领
8 8 . 3 % 。而另 一组 数据 则 显示 :学 生 的教 学 能 力6 8 % 来 自于对 专业 课教 师 教学 方法 的模 仿 , 教 师 的教 学 方 法 对 学 生教 学 能 力 的 培
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教法体 系”三个 基本 要素 出发提 出相应 的 改革策 略。 关键 词 :体育课程改革
模 式
育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2 . 1 、教学观 念不 能适应 新课 改 的要求 “ 运动技能 ”价值取 向始终 占据我 国
体 育教 师 教 育 目的论 层 面 上 的 主 导地 位 , 人 们基 于此 评 价 一位 体 育 教 师 是否 专 业 。
体 育 教 学 的一 次 重 大 变 革 ,无 论 是 课 程名
称 、课 程 理念 、教 学 内容 、 方法 的选 择 、 还 是 课 程 目标 体 系 都 发 生 了 深刻 的变 化 。 因此 , 对 于每 一 位 高 师 院校 体育 教 育 工 作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体育课堂教学[论文]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用展望未来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让体育课堂焕发青春光芒。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体育教学新课改要求有新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用展望未来的眼光看待体育教学,让体育课堂焕发青春活力。

体育教学中大多体育教师都按照自身习惯教学,每位教师都不自觉地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体育教学顺利进行,但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条框框之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几十年不变,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在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学校体育教育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在实践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影响体育教学的发展1.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四部曲。

学生真正的练习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

课上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

学生则无法提起兴趣,造成喜爱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

2.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陈旧落后。

在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必然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地位。

考虑传统教法多,考虑学生主体活动中的方法少,强调程式化、成人化、专业化、训练化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情绪,使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3.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常采用“填鸭式”。

教师讲解、示范成为体育教学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方法。

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反反复复,学生机械地按教师的要求练习,学生智力得不到开发,思维受到限制,心理受到压抑,创造力更是丧失殆尽。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

生 的自我价值 , 发展个性和才华 , 并能为终身体育奠 定基础。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发展鲜 明的个 性特征 , 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兴趣 、 爱好 、 特长 , 培养 学生 自主性 、 独立性 、 创造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 师 要统筹兼顾 , 合理组织和安排 , 才能使课外体育 活动 起到应有 的作用。 那么 , 怎么组织课外体育活动较 为合理呢? 笔者 认 为应采取有选择性的 自由组合 的形式。根据 学生
三 体 育 教 学 中培 养学 生 的 审 美 能 力
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 ,在实践活动 中让学生 增强体质 , 并逐步学会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因此 ,
必 须 通 过 教 学 实践 细 心 构 思 , 巧妙安排 , 有 意 识 地 培
养学生爱国主义 、 集体主义等思想 , 树立正确 的体育 道德观 , 具有 勇敢顽强 , 团结进取 , 活泼开 朗的精神 风貌 ,使他们在锻炼身体 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 想 品德教育。 如: 进行排球教学时 , 利用 中国女排 “ 五 连冠” 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增强他们 的民族 自尊心和 自豪感 ; 在耐久跑的基础技术 , 还要讲练 习 中可能 出现的生理现象 , 鼓励他们克服 困难 , 尽力完 成练习任务 ,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往 直前 的拼搏精神 ;各种器械体操 ,便于培养学生 勇 敢、 果断和勇于克服 困难的顽 强作风 ; 游戏 教材有利 于培养学生 团结合作 , 维护集体利益 , 自觉遵守纪律
的需 要 和 兴 趣 , 学 校 现 有 的场 地 、 器材等条件 , 打破 传统 的班级分组方式 , 实施年级分组开放 , 采用单项 分组制 ,开展一些 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 活动 项 目。如 男 生 的“ 篮球兴趣小组” , 女生的“ 健 美 操 兴 趣小组 ” 等。各小组 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负责 , 为学 验 到 运 动 的乐 趣 生提供选择 自己的练习手段 、 练习难度的机会 , 创设 2 . 体 育 教 学 要 培 养 学 生 能 力 自主宽松 的练习氛围。聘请学生信任 的体育教师或 体 育教学 的最终 日标 是满足学生 的兴趣爱好 。 有体育特长 的其他教师进行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在 培养学生的体育 意识 和体育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 , 更 体育活动 中遇到 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 白发 自主 要摆脱 传统的以“ 教师为主” 的教 学模式 , 发挥学生 进行体育活动 的能力和习惯 ,使 学生充分理解参加 的主体作用 , 变“ 要我学 ” 为“ 我要学” , 使 教师 的主导 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 尽情 品尝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 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在时间中提 建立 良好 的体育生活习惯和人际关 系环境 ,使学生 高学生 的自身素质 , 发展和培养他们 的能力 。如 : 篮 的身心素质得 到全面的提高和升华 。 球教学 中, 用 少 量 的 课 时 进行 篮球 的基 本 技 术 教 学 , 总之 体育教师 中的素质教育实施 日的还处于 更多的是让学生 自由组合进行教学 比赛 。在学生 的 起始阶段 , 许多理论以及理论 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 还 自由组合 比赛中 , 自我锻炼提高 , 从 比赛 中感觉 到技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和完善 。但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 术 的不足 , 从而对位置产生兴趣 , 带着积极浓厚 的求 的计划方针 ,充分把握体育教学的特点素质教育在 知欲投入到学习锻炼 中。使学生既学到了技术又锻 体育教学 中的实施定 能取得丰硕 的成果 !( 辅导 教 炼 了身体 , 并且在 实践 中去思考 , 去探索 , 形成锻炼 师 : 李 会超 ) 能 力。 ( 作者单位 : 河 南省 巩 义市 第 三初 级 中 学

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九):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研究?

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九):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怎样的研究?

作为学 校体育专项督导和有关部 门、
如增进学 生健 康的课程 目标 ,以学 习 究 出现 的新 问题 ,分析原 因,寻求对 团体进行 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 以利于 推 动 课程 改 革健 康 深入 的发 体育与健康知 识、技能与方法为主 的 策 ,加 以解决 这 是推动课程改革深 展。 课程 内容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的 入 发 展 不 可 或 缺 的 。 体 育 课 程 改革 的研 究 ,不 只是 教学形 式 ,必 须承受一定运动 负荷 的
思想 、课程理念和基本 要求 ,是搞好
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体育 课 现在 面 临 着 “ 十二 年什 第一 方面 的研 究 :体育 学 力 么都 教不会”的重大 困境 ,各种原 因 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这 是 一个 体 育 课程 和 教 学 的核 心 问题 。体育 既然是 个课程 ,就不但 要 明确为什么教 、教什 么 ,还要 明确 是课程设 计者 和体育教师们 至今对很 多运 动项 目的 “ 会”还说不清楚 ,因 为不 知道 什么是 “ 会” ,当然就不 能
第七 ,要 研制体 育教学 质 量 育教师 、教研 员、学 校体育管理者的 律 、组织教法 等等 ,与 以学 习文化知 标 准
学 习 特 点 , 以及 教 学 环 境 、 教 学 规
少数专家 与学者 的事 ,而需要广大体
识为主 的课程 有很大的不 同。根据体 育课程 的性质 与学 科特点 ,创造性地
贯彻落实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总的指导
共 同努力 ,他 们身处第一线 ,最 了解 《 家 中长 期教 育 改 革 和 发展 实 际,对 改革 的体 会最深 ,最有发言 国 规划纲要 ( 0 0 2 2 年 )指 出: 2 l- 00 权 。只要我们广大学校 体育工作者团

新课改下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探讨

新课改下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探讨

在 《中共 中央 国务院 关于 深化 体育改革, 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的决定 》 的指导下 , 陕西省从 2 0 年实施新课改 , 07 新课改要求: “ 校体 育要 树立健 康第一 的指导思 想 ,强调 以学生发 展为 中 学 心,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 魄 ,为终身体育意识 奠定基础 , 改革课程 内容与教学方式 , 力 努
学 活动[ 。 在具体 的教 学中有 以下几 方面的特征 :l 有效 果 ,指教学 1
考虑教学情况具体 、到位 ,从而保证教 学的连贯 有序进行 ,否 则也会直接 或 间接 的影 响教 学 的有效进行 。 223课前准备与课 中教学组织是否充分科学 体 育教学因其学科特 点限定 ,在其准备 与组 织上 有其特 殊 性 ,在课 前 的准备 上是 否做 到 了精 心备 课 ( 教 材 、教法 、 备 注重 学生 个体差 异 、结 合现 有器 材场地 及 充分 考虑 天气 变化 等 ) ,在 教学 中是 否认 真 讲授 ,标准 示范 ,规 范 讲解 ,严格 要 求 ,灵活 诱导 ,稳健 的处 理突发 事件 ,适宜 的德 育 渗透及 品质教 育 ,同时善于 运用 多元化 的评 价方式 ,对学生 的进 步 、 表现 、参 与热情等 给予 肯 定和 表扬 ,激发 学习兴 趣 。在教 学 组织 上是 否能从 全局 出 发 ,统 筹安排 ,合理 分组 ,科 学制 定 任务 ,确定优秀体育 骨干协 同教学 ,让教 学在精 心的设计下有 条 不紊 的进 行等 ,都是 影响体 育教 学有效 性 的因素 之一 。 总之 ,体育教学活动 是多种 因素共同参与作 用的结果 ,客
学 的 主 要 因 素 进 行 研 究分 析 , 而 提 出 新 课 改 下 体 育 课 程 有 效 教 学 的策 略 。 从 关 键 词 : 课 改 体 育 课 程 有 效 教 学 策 略 新 中图 分 类 号 : G 80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95 81 201 ) b 一0 4—0 20 —2 3( 03( ) 04 2 2

2024年浅论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2024年浅论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2024年浅论新课改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一、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这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体能水平,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二、加强体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高校体育课程应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这要求体育课程不仅要包含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还要融入健康教育、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形成综合性的体育课程体系。

同时,体育课程还应注重实践性的探索,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育实践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社区、企业的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校外体育实践活动,以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和实践经验。

三、注重体育课程的创新性与个性化在新课改的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应注重创新性与个性化的培养。

这要求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应关注新兴运动项目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时尚、休闲、娱乐等多元化的体育元素,以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合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评价方式上,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的结合,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四、加强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因此,加强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这要求高校注重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还应引入优秀的体育教师,打造专业化的体育课程教师团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育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几点体会从事体育教学二十余年来,经历了很多次课程改革,每一次都在前次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化、全面化、人性化。

尤其是这次改革突显以“人文”为中心的人性化特点。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体育教学面临着新发展、新机遇、新挑战。

当然任何改革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且它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际、时间与空间等一切相关因素的关系。

我就在新体育教育大纲背景下的体育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从三个转变开始入手(一)转变自我1、转变观念。

一是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

在新体育课改背景下,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

首先要紧跟时代步伐。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解放思想。

其次是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新标准、新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社会体育的教学观,“社会体育”是基于“健康”大概念之上的,体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娱乐、游戏、集合集会等活动的技术技巧以及根据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需求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加工,体育要求运动的连贯性、健康性和可行性。

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种技能技巧都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提出有关的常识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体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使其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是坚持终身体育的教学观。

健康是贯穿于人一生的,体育教学理应以学生未来生活,即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校体育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起点,人的一生都必须坚持不断的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学习,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体育教学时必须要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前启后的重任,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紧密相连,以终身体育为纽带,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以实现健康全民健康全社会为终极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运用了调查法对我市高校的体育现状作了调查了解,同时还根据调查的结果将对象进行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要与其建设发展相结合进行改革,为此本文在理论、运动教学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新课改;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高校体育在教学上也逐渐发展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增加学生体育意思和能力。

体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体育教学之下,部分学生却存在着身体机能、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运动能力下降的趋势。

在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加大和对衡量人才标准上的变化,高校培养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也随即不断的调整其方法,在新课改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随着当前的形势不断的改革。

一、高校体育课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的体育课程为“三基目标”、“四部分结构”和“四步骤过程”的过程教学理论。

照搬苏联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学中延续了几十年之久。

到现在,部分学校的这种兵操体育模式的教学依然存在。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有待于研究和大力推行。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还存在这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一)陈腐的体育教学观念是改革的一大障碍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形式主义、封闭保
守的现象。

对体育教学不加重视,思想陈腐僵化,甚至没有一份对于研究体育过程建设学校负责人的记录表。

在体育教学的人力、财力、物质投入上也存在着很多困难,体育教学的改革始终是高校建设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体育课程目前还未有完整的体系与课程建设条件匮乏
当前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以竞技的运动项目为主,课程设置繁杂、单调、重复。

课程建设条件匮乏。

据调查只有少数高校运动场地、设施装备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应要求,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匮乏,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开展和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体育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并且师资队伍不稳定
虽然多数高校学生能够按照我国传统体育教学计划,完成必修课时。

但是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自觉性都只是达到了中下水平。

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贸易。

商业发展迅速,在商品热潮的冲击下,经商热诱惑着广大中青年教师投入到其中。

结果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上的态度受到影响,出现对工作浮躁、不安的情况,缺乏了对于体育教勤奋学专研、大胆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甚至产生了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得过且过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和质量。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对策
从上文分析中可见高校体育教学在目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体育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

国家针对我国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颁布了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要》,体现出了我国对教育的重视。

从《纲要》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经后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

教学的改革首先得增加投入,这是基本前提;其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最重要的改革核心是教学的改革。

根据国家颁布的该《纲要》思路,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并稳定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到了管理和安排课程的作用,他们不仅是对学习条件的安排还是对学习环境的选择都直接的影响着体育课程的质量,主导了提与教学的建设。

加强和稳定教师队伍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加强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学习。

在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忽视了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现在实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所占体育成绩的比例为1 0%,提高了对于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

在教师技能培养和提高上,可采取教师们公共研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可以采取搞专题讲座的措施,加强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集体备课。

注意加强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定期举行公开课。

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质量评议,以此促使教师自学性的提高和激发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请退休的老教授到学校交流教学经验,开拓教师的视野,扩展教师的教学思路。

其次,培养青年教师骨干。

青年教师年轻活力,是学校发展的希
望。

对于那些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为人正直、刻苦钻研的专业素质良好的青年教师要大胆的提拔和重用。

(二)加强高校之间体育教学的交流
各个高校之间可采取教育研究的交流互访活动,交流和吸取对方的教学经验。

还可以选取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专业院校进修学习,在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同时也引进了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模式。

(三)注意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的协调
目前,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论认识十分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差。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失衡严重,理论课只占体育课程的10%,因此应当提高理论课程的比重。

在理论教学上要从学生精神卫生教育方面上出发,注重体育文化、体育生活的教育。

无论是对于体育理论的教育还是实践课程的教育,要给学生贯彻出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

体育教学的改革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把国家要求和当地实际结合。

在目前,要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心理健康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还应考虑到重视好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革.从我院体育教学现状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
体育学刊,2009,(2).
[2]周绍忠,岑汉康.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3).
[3]胡永南,段健芝.普通高校实施体育讲课课程的研究[j]体育刊,2006,(1).
[4]杨江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报,200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