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无处不在的力》 湘科版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设计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三课。
本单元由《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做小车》五课组成。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物体为什么会落地,了解地面上任何物体都受地球引力的作用。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教学重点:1、认识到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使物体受到——重力吸引,了解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产生的。
2、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难点:1、了解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认识不管物体处在地球上什么位置,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球的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
教学准备:苹果和月亮图片、棉线、杯子、小尺、学生身边的文具、标示重力的箭头贴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让四名学生上台原地跳高,其余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全班起立跳高,观察,继续问: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用无论……都句式回答)2、这是为什么呢?在大家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先向你们介绍一个人和关于他的故事:(板书)牛顿,知道他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介绍,牛顿出身英国北部的农民家庭,1661年考上剑桥大学,1665年毕业,当时正赶上鼠疫,牛顿回家避疫两年,基间几乎考虑了他一生中所研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他一生中的几个重要贡献: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微积分和光学。
他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堪称科学巨匠。
板书(科学巨匠)3、在黑板上画苹果,提问:知道牛顿研究苹果的故事吗?(指名讲)4、揭示课题5、自读书本上的小故事二、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1、读了牛顿的故事,想想:牛顿对于苹果落地的现象产生了什么疑问? a 指答 b指读2、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看到过哪些类似苹果落地现象吗?3、想知道大科学家牛顿是怎样解释苹果落地的现象吗?板书:重力出示:是某种…… a自由读 b指读 c齐读4、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和重力赛跑的游戏-抓尺子,进一步感受力的存在和重力的方向和速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和学生一道,探索科学问题,了解科学知识,尝试科学实验,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通过引导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以及骨、关节、肌肉的位置,从而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第二单元;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通过一些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技能学习,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那就是提出问题、观察与测量、排序与分类、调查与预测、解释与建立模型、交流与质疑、假设与实验、拓展与应用等。
四、教学基本措施: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单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单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届江西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能手评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声音?等课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由两个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自制小乐器〞两局部组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研究时就要比拟一下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中探究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
这两个活动是开展学生关于“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的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目的不仅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和描述发声体的状态,在大量的科学事实的观察和描述的根底上建构“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
二、[学生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是由外力的作用,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有外力不一定能产生声音〔如拉橡皮筋就不能发出声音〕,更主要的是物体必须发生振动。
通过课前了解,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们认为是物体敲打、碰撞、摩擦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对声音的最初认识。
这些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仅仅停留在声音是由敲、拍、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
对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这个概念,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
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观察实验中,学生关注的往往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特别是物体之间摩擦也能听到声音,学生很难看到物体是否发生了振动,因此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
三、[设计理念]通过对以上的分析与思考,我们认为本课的教学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根底上展开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和概括,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为此我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收集发声物体的变化特点,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通过更多物体,采用实证与反证结合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
摩擦力的秘密
《摩擦力的秘密》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㈠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4课。
摩擦现象学生都看过,也感受过,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察觉到.本课从现行入手,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办法,了解生活中对摩擦力的应用及避免.本课要求学生在认识摩擦力的基础上,学会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作出猜测,并通过简单的器材自行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来分析数据,验证猜测,得出结论,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凸显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并且要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日常生活中,明白“科学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内涵。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了解摩擦现行.通过联系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了解摩擦现象,体验摩擦力的存在.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
第三部分,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启发学生设计日常生活中增大与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㈡学生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在此之前,教材并没有对“摩擦力”作相关的铺垫,但学生对摩擦力或多或少有些生活的经验,只是大多未曾留意。
如果仅仅出示几张图片,那就很难勾起学生清晰的脑部再现,更不要说直接的生活体验了。
所以,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感知入手,让学生用一只手依次反复在空中和桌面做“平移”动作,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了,因为这是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探究摩擦力的秘密”的过程中,则更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这样既让学生探究了秘密,又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以往自然课重知识结构的做法,达到多元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让学生先对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作出大胆的猜测,然后通过讨论,设计好实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动手试一试,看自己的猜测对不对。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1 力在哪里|苏教版 3
力在哪里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无处不在2、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究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的影响,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认识力有大小和方向。
难点:体验力的普遍存在。
四、教具准备:铁丝、橡皮泥、玻璃珠、塑料盘,实验相关表格一、情境导入1、老师想让大家帮个忙,愿意吗(出示铁丝)把这些弯了的铁丝拉直。
2、请同学们把一号信封力的铁丝拿出来,试着把弯了的铁丝拉直。
拉直后,请再把铁丝放回1号信封内。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你是怎样把铁丝拉直的(在把铁丝拉直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用力)(你们刚才用力了吗)板书:力二、自主探究(一)感受力的存在1、刚才拉直铁丝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力,你看到力了吗你看到的是什么(铁丝变直了)2、铁丝由弯变直,这是力作用的结果。
力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体验和观察到它作用在物体时所产生的效果,比如铁丝由弯变直。
3、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力的存在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学生举不出,用折粉笔演示:老师刚才的动作有没有力存在呢)4、同学们找出这么多的力,那力到底在哪里5、小结:力无处不在,并且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产生一些效果。
(二)探究力对物体的影响及力的方向、大小1、过渡: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观察。
2、请组长从2号信封里拿出橡皮泥,(实物投影仪出示实验记录表,指导填写)大家可以任意给橡皮泥用力,观察橡皮泥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
力对物体影响实验记录表(一)3、学生做橡皮泥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指导学生把橡皮泥放回2号信封)。
(1)请学生带好实验记录表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
(2)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变圆、变扁、变长……(3)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改变形状)(4)你能举出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吗5、过渡:力作用在物体上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游戏来观察。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运动的定义及形式1. 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形式: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第二课时:运动的特点1. 运动的速度:快慢、匀速、变速。
2. 运动的路线:直线、曲线。
3. 运动的方向:改变方向、保持方向。
第三课时:生活中的运动1. 人体运动:走、跑、跳、投等。
2. 交通工具的运动:汽车、自行车、火车等。
3. 自然界的运动:风、雨、雷、电等。
第四课时:运动的测量1. 距离的测量:步长、尺子、卷尺等。
2. 时间的规定:秒、分钟、小时等。
3. 速度的计算:速度=距离/时间。
第五课时:运动与健康1. 运动的意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2. 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量运动。
3. 运动的安全:遵守规则、注意安全、自我保护。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运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运动与健康的态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尺子、卷尺、计时器等。
3. 课件:运动的定义、形式、特点等。
4. 视频资料:各种运动的实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定义、形式、特点等。
3. 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运动,观察和记录运动的速度、路线、方向等。
4. 讨论:分组讨论运动的特点,总结出运动的规律。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运动的速度、距离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年级科学下册目标领航
四年级科学下册目标领航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目标领航一、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能够通过观察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说出人体骨头的组成以及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三、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目标领航一、通过养蚕活动,了解养蚕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蚕生长的条件,总结出蚕的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
二、坚持给蚕宝宝记日记,观察、记录和了解昆虫及其变化的知识。
三、通过对养蚕的学习,认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目标领航一、知道什么是参照物;认识“运动的相对性”;了解速度的概念;认识物体的运动方式;对运动物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作简单地定量观察。
二、知识怎样判断物体在运动以及物体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在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活动中,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三、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能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目标领航一、力是普遍存在的,了解力的两个基本要素;认识重力产生的原因、策略的方向;认识摩擦力,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增大或减少摩擦力。
二、能够正确使用弹簧称。
三、通过分析、了解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初步认识人类是如何是如何利用“弹性”来改善生产、生活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目标领航一、知道什么是调查,什么是预测;认识调查的不同方法,了解两种最觉的预测情形。
二、就具体问题进行调查,应用已学知识进行预测。
三、知道“调查和预测”在生活与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无处不在运动大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的形式和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们身边的运动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发现它们都在运动。
2. 讲解:讲解运动的概念,介绍运动的种类和特点。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的物体是如何运动的。
第二课时:力和运动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如何使物体运动和改变运动状态。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和运动的关系。
第三课时:运动和静止1. 导入: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 讲解:通过实例讲解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四课时:生活中的运动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 讲解:讲解生活中各种运动的特点和作用。
3. 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复习: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总结运动的特点和力的作用。
2. 拓展:讲解运动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运动小实验,展示运动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第六课时:探索运动的规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运动规律。
2. 讲解:讲解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惯性、摩擦力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验证运动规律。
七、第七课时:运动和能源1. 导入:讲解能源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能源在运动中的作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下《力在哪里》A案
《力在哪里》A案作者:陆燕青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亲自来“找力”及亲历“弹棋子”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力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力,知道力的要素,从而来构建自身关于力的知识体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知道生活中的力,尊重证据,愿意与人合作和交流的目标。
在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已经对力的现象有所了解,他们也可能在成长中体验过某些力的现象,但他们还没有通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探究过程来认识、了解有关力的现象。
这个单元就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过程,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感受身边的科学,品尝成功的喜悦,发现科学的真谛。
根据“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在科学知识目标上,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形式让学生来感知生活中的力,让新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构成联系,所有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
我们力求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筛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我们彻底摒弃了那种“拿一本书,唱一种调”的陈旧的教材观。
在学生由此及彼地从周围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力之后,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舍弃了由分类到汇总让学生从这么多力的现象中抽象出力的概念的“机会”,这并不是我们不想“画龙点睛”,而是学生对力的概念中的“相互作用”这一物理术语不太“亲近”。
建构主义关于认知建构的原则是以强调学生理解为基础的,因此我们也只能“忍痛割爱”,到学生列举出各种力的现象之后就“戛然而止”。
其实,这也是我们力图追求的“意犹未尽”的意境美。
学生肯定会在这似完未完的种种力的现象之后将“什么是力”自我内化,从而为以后力的学习积累“前概念”。
教材只是一个依据,课堂教学要靠师生来共同创生,因此,课堂活动不能拘泥于教材。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旨在让学生亲身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既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重点课。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出生活中那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和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度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2个方面的因素(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多媒体课件(船在水面上航行、人们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装着水的桶(水以学生能提起为宜)。
把学生分成8个实验小组。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必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剪成条形的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导入大屏幕出示“帆船在海面上”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什么力使帆船浮在水面上?(浮力)什么力推动帆船向前进?(风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力,看一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力?(板书:力)(二)分小组活动活动1:力的作用(1)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拍皮球”活动。
活动前,教师分工,每两个小组体验一种活动,并向学生讲清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评课稿
四年级科学《力在哪里》评课稿安老师执教的《力在哪里》是一堂比较成功的科学课。
课堂气氛活跃,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并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力”比较抽象,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认识到力的无处不在。
安老师把感受力的存在以及力对物体的影响作为了本课重点。
安老师精心设计教学,从分析现象认识力,在动手实践中寻找力。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的参与度高,实践性强,几乎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与智慧。
在整个教学中,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有特色的是:1.整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2.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力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和游戏,使学生对已有经验和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
对具有典型特征的现象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3.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在动手实践,特别是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棋子)弹棋子的'游戏目的并不是玩,而是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活动中发现力对物体的影响,(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发现(力有大小、方向)。
安老师这一设计并没有让学生盲目游戏,而是在游戏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游戏中生生交互式学习,小组展示时组与组交互式学习。
通过补充进行交互,通过质疑进行交互,通过点评进行交互,充分发挥了小组的积极作用。
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提高了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4.教学中对实验要求强调得也比较到位,让学生有目的的操作,实验中合理分工,学生做实验时井然有序。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总之,此次教学活动,安老师充分利用“三步导学的”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筑了真正的学生课堂,切实提升了我们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分析苏教版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和形状、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的.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志趣.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科学探究:2.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提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1提出问题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2.2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2.5结论和拓展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科学知识:2.1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2.2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压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敢于大胆想象.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物体的运动必然是力作用的结果.学生在学习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时,对力已有了初步体验与感受.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力的一般概念,同时通过牛顿第一定律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并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研讨,使抽象的概念在研讨中逐步得到理解和深化.本单元的结构呈先整体感受,后逐个认识的布局.教材共有5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从宏观上总体认识力以及力的作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力在哪里”,它突出“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即“力有大小”和“力有方向”两个基本要素.第二方面:认识一些常见的力,即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以及空气阻力.它包括“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摩擦力的秘密”、“降落伞”四课.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知道什么叫弹性,什么叫弹力.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人类利用“弹性”改善生产生活的实践.第三课“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既认识了重力——地球引力,又接触了地球引力可以被克服的知识;既讨论了学生们都会想到的问题,又恰到好处地讲述了“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牛顿的思考,体现出爱因斯坦讲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伟大意义.第四课“摩擦力的秘密”,一改以往只考虑固体间的静摩擦研究范围,从宏观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指出摩擦力可以在固体与固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液体间,也可以在固体与气体间产生.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少摩擦力的需要.第五课“降落伞”,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阻力,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力”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单元课时分配。
小学科学面试题
改变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
分组
43
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分组
44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抓尺子游戏
分组
46
甩水桶实验
分组
46
4.摩擦力的秘密
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
分组
48
如何减小液体的阻力
分组
49
5.降落伞
制作降落伞
分组
51
研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分组
52
五、调查与预测
2.预测
对一些事件做出预测
分组
58
研究粉笔不容易破碎的原因
分组
59
水里放食盐后水位的变化
分组
60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目录(四年级下册)
单元名称
课题名称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页码
一、骨骼与肌肉
1.骨骼
认识人体的骨骼
分组
2-3
2.关节
认识人体的关节
分组
5-6
3.肌肉
做一个手臂活动模型
分组
9
二、养蚕
蚁蚕
分组
15
2.给蚕宝宝记日记
观察蚕吐丝和茧子
分组
18
3.我们来抽丝
给蚕茧抽丝
分组
22
三、物体的运动
2.运动的快慢
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分组
30
3.运动的方式
物体运动的方式
分组
32-34
4.小车的运动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组
36
5.摆
做个摆
分组
37
力与运动四年级科学教案
力与运动四年级科学教案《力与运动:探索四年级科学的奇妙世界》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四年级科学里超级有趣的力与运动。
我呀,一开始对力与运动那是一头雾水,就像在一个大迷宫里找不着北。
我记得那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个小实验,可把我给惊到了。
老师拿了个小推车,上面放了个小盒子。
老师问我们:“要是我推这个小推车,小盒子会怎么样呢?”有的同学说会跟着走呗。
老师就轻轻一推,小盒子果然跟着小推车一起动起来了。
这时候我就想,这是啥魔法呀?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力在起作用呢。
力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想让东西动起来,就可以把它们推动。
咱们在操场上的时候,不也能感觉到力与运动吗?你看那些跑步的同学,他们的脚用力蹬地,就像火箭发射一样。
脚给地面一个力,地面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然后人就跑起来了。
这就好比你推我一下,我也会推你一下,力是相互的呢。
我有次和小伙伴在操场玩,他跑起来想撞我一下,嘿嘿,我一闪,他就扑了个空,自己还差点摔倒。
我就笑着说:“你看,你给地面用力,地面给你力让你跑,你没撞到我,这力可就白用啦。
”他还不服气地说:“哼,下次我肯定能撞到你。
”再说说咱们玩的小皮球吧。
你把小皮球用力扔出去,它就会飞得老远。
这是因为你给了它一个力呀。
小皮球在空中飞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小小的飞行侠。
可是为啥它最后还是会掉下来呢?这就又涉及到力啦。
地球就像一个超级大磁铁,有一种叫重力的力,一直把小皮球往地上拉。
我当时就在想,要是没有重力,那小皮球是不是就会一直飞,飞到外太空去啦?那可就太酷了。
在教室里也有力与运动的例子哦。
咱们打开窗户的时候,是不是要用力推呀?窗户一开始是静止的,我们用力一推,它就动起来了,然后我们再用力拉,它又关上了。
这一推一拉,都是力在发挥作用。
有次我想帮老师关窗户,我用的力太小了,窗户就只动了一点点。
旁边的同学就说:“你咋这么没劲儿呀?像小蚂蚁推大象似的。
”我就不服气地说:“我再试一次,肯定行。
”然后我用了好大的力,窗户就顺利关上了。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的第二课《物体的变形状改变以后》中的《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
下面我将从七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二、说学情: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物体形状改变后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的实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关系。
五、说教法、。
在设计中力求让教学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资源,从观察现象到发现物体的性质。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的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科学》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弹性和弹力也有了一些初浅的直接认识,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制作、观察、实践、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处不在的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无处不在的力》是湘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下册第四单元《力与运动》中的第一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总起,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中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要素包括大小和方向,这一切,都将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因此本课是第四单元的重点课。
二、学情分析:
力对于四年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用到它,陌生的是学生缺乏对力的系统性认识。
力是无形的,只有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力”。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在“弹棋打靶竞赛”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
2、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感知各种力的存在及力对物体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在体验活动中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同时取决于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要素。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一)导入新知:
师(出示动态画面):同学们看: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帆船是靠什么推动它前进的?
生回答问题,引出浮力、风力。
师: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力?力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有关力的知识。
(板书:力)。
(设计意图:在三年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风力”和“浮力”,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既简单、直接,又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本课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
)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
师:力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才能找到它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活动一:发现力,感受力。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去发现力、体验力、感受力,并进行组内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用了哪些方法,体验到了哪些力,感觉如何?
生汇报。
师:对物体用力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些感觉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师(出示掰手腕图片):在你向对方用力的时候,你感觉到到对方也在向你用力吗?你们的用方向一样吗?
师(出示抬凳子图片):你在向上提凳子的同时,感觉到凳子也在向下拉你吗?
师:这说明力的作用是单一的,还是相互的。
生齐:相互的。
师:准确的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板书:相互作用)。
在你向物体用力的同时,还会受到物体的反作用,所以才会有你们刚才说的这些感觉。
师:在刚才的体验活动中,你们看没看见力还会让物体发生一些变化?
生:吹气球,气球会鼓起来,拉橡皮筋,橡皮筋会变得又细又长。
师:这说明力可以让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生汇报。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体验证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形状)。
那么力是否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接下来我们继续体验力(出示实验:弹棋子)
师讲述实验要求。
材料员领取实验用品(棋子、实验报告单)。
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汇报实验报告单。
师:同学们通改变用力大小和用力方向改变了棋子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实验证明力确实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板书:运动)师:以上这些就是力的作用(板书:作用)。
(课件出示)请大家把力的作用完整的读一遍。
(设计意图:活动一分为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些小而有趣的体验活动中认识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改变
物体的形状。
第二个过程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单独设计这样一个体验过程,是因为力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尽管学生在上一单元对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把力和运动结合起来进行专题研究这还是头一次,因此仅在一次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想体验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又进行了一个弹棋子活动,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等运动状态,而且很好的突出了本单元的主题:“力和运动”)
2、活动二:弹棋打靶竞赛
师:我们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做才能实现力的作用效果呢?接下来就来进行活动二:弹棋打靶竞赛(出示竞赛规则)。
师:这次竞赛看似简单,但是要想在有限的次数内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可要认真对待哦,请各组材料员到前面领取比赛用品。
生分组活动,汇报成绩(师汇总,确定冠军)。
师:老师采访一下冠军小组,在比赛中,你们是怎么控制棋子的,谁来跟大家分享下经验。
生汇报指出要控制好力的大小和方向。
师(板书: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是力的两个要素(板书:要素),在对物体用力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好这两个要素,才能更好地发挥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弹棋打靶竞赛与教材中的活动是不一样的,这个活动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更强,让学生在比赛中,深刻的感受到要想取得好成绩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严格控制好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两个要素。
)
3、指南车信箱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9页,看一下书中的指南车信箱(课件出示),谁来读一下。
生朗读。
师:除了前面这些知识,信箱中还提供了哪些有关力的信息。
生汇报。
师简要介绍牛顿事迹。
生了解到牛顿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利用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总结,对力的其他知识进行补充,并适时向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
4、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指南车信箱让我们对力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思考后,汇报。
师(课件出示)小结: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力,力可真是无处不在的啊!因此我们就把本节课的课题确定为无处不在的力(补充课题)。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并进行点题,把课题补充完整。
)
(三)巩固新知: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本课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图中的物体受到了什么力?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台球比赛中,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控制好力的()和()。
3、活动:在幸福拍手歌中体验各种各样的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三个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的掌握以及对力的两个要素大小和方向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再次体验力的相互作用。
)
(四)总结拓展:
师: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师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以及活动的参与等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
师(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更多有关力的资料,为我们以后继续探究各种各样的力做好准备。
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又能为以后继续探究“力”做好经验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