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合集下载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速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升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就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探讨。

一、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人力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打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

通过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避免因地区和学校不同而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

二、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在新时代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存在差异,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

其次,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外,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匹配,但是如何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平衡也是一个难题。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路径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探索。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推行个性化教育。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谈谈今天我们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六改变”。

基础教育新课改思考

基础教育新课改思考

基础教育新课改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其中的基础教育则是改革的关键。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中,新的课程标准也得到了广泛推广。

然而,基础教育新课改是否真正为学生带来了好处,如何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遇到了什么问题,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2019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这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迈出了新的一步。

新课改的背景有几个方面:1.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变化时代在不断前进,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要求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新课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2.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和开拓创新者,因此,新课改还旨在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

3.国际比较教育的压力教育的国际比较也是引领新课改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在国际教育市场中,除了硬实力之外,还有软实力的影响。

因此,新课改的实施,也是我国教育“走出去”的一种尝试。

二、新课改的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有:1.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新课改重视启发学生探究精神。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这样能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新课改注重学生的特长培养,这也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课的改革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堆知识,还要给学生提供一种方法和思路,让学生逐步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学生做到各取所长。

3.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新课改构建了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新课程体系不但联合了科学、社会、人文等多项学科,而且在学习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实验技术等现代化工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任务型学习和课程评价改革新课改注重任务型学习。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

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自己的认识。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面临的挑战以及个人见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需要通过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3.国际竞争的加剧: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课程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课程改革,可以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公平性,避免过度重视某些学科而忽视其他学科的现象。

2.提升教育质量:课程改革能够引入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育的质量。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二、面临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意义重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适应性:由于我国的地域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各地在推行课程改革时可能面临适应性的问题。

不同地区的学校、学生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实施。

2.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需要依靠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实施。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全面解读“新课改”: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什么是新课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新课改要改什么?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门为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门高级课程。

通过
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获得了很多宝
贵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很少涉及到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引入创新性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使学生
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
应该成为学生问题解决和思考的指导者,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

其次,我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方式。

不同的学生有
不同的兴趣和潜能,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评价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注重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制和终身学习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资源丰富,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资源匮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使每
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
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学习心得。

我将把这些心得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为我国基础教育教
育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改,使课堂更精彩新课改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改我们应该从哪里改起呢?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

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我们学校从解除包办教育开始,让每一个孩子当家作主,从被人管变成我自己管,从被迫学变成主动学,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初中英语教材中基本上包括三个部门a、b、c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个课题一个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自主探讨,老师的答案不再权威的,学生也即老师。

在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

为此,我们初中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老师说的就是对,老师信奉论,创建新型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新模式。

2. 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例如:学习”when is your birthday?”我们完全可以把月份的单词唱出来学,把句型“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话题变成一个学生调查课,关心同班同学调查同学的生日,利用每个同学的出生日期来学习“I was born in…”。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2024年,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建立了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同时,学校也开设了兴趣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发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校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积极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了家校联系的机制。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最后,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评价和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往往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化,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还增加了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怎样理解新课程的新

怎样理解新课程的新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学习,个人认为新课程的“新”应该体现在四大方面:一、课程目标:强调目标的三维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与以往课堂教学不同的“新”在于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而是指一个事物的三个不同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

二、课程内容:新课程强调资源性、生活性、情境性。

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强调活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课程实施:新课程强调生成性。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于教学活动的运行机制,新课程更强调课堂的生成性,而不是预设性。

四、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主动性、独特性、合作性、体验性与探究性。

新课程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其意义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主决策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对人类、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想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也许更多的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更新观念,勇于尝试,不断体验与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坚持,才会对新课改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并能真正发挥新课程的实效。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掀起一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风潮,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科学、实用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各方面密切合作共同推进。

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期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应以学生为中心。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智与生理发展都有差异,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年级来制定相应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愉悦。

同时,在改革课程之前,需要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素质和特长等方面,以便更有效地设计课程,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基础课程是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增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吸收率和学习兴趣,因此,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多方式多手段地提高教学的质量。

另外,教师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

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性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改进教师培训模式,加强教学管理监督,提高教师的素质,让教师真正成为引领学生充分发展的榜样。

三、强调实践与能力训练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意味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让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实践课程、活动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实用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进一步做好准备。

四、注重个性化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度思维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个性化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认真学习,同时吸取多方面的知识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与思维方式。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浅谈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学院:班级::学号:【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就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进行浅述。

其次,通过我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把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通过三方面(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过程的改革和课程评价的改革)进行理解与分析。

进而讨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改革;教师;影响;【正文】一、基本情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撞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这里,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话说回来,但就目前看来,基础教育仍未取得根本的突破。

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被动,缺乏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现象仍广泛存在,而进入课改实验的中小学基本上限于按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开设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而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选修课整体上没有得到落实。

据调查,目前影响素质教育推进的有社会历史、就业压力、传统体制、队伍素质、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因素。

除课程设置外,其他均非短期所能解决。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实义是为了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首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来,由学生自主、主动参与学习,不再是学校强制学生接受传统模式的教学,而是能够将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其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助于提升我国教育的素质。

课程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思维能力,吸收和消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方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环境。

最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实践教学作为核心,大力推行实践性课程,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参与实际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介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探讨其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一、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二、目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改革还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同时,改革还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改革还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四、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合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生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文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口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21世纪构建符合素质基础教育体系目录1.1基本原因2.2改进内容3.3突出变化4.4课改难点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

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

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

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

改进内容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6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曲 涵(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就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分析改革的背景与原因,预测改革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探索依据。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趋势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196-02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曲涵(),女,山东烟台人,从事教育学方向的研究。

200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须,也是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国际社会教育改革潮流的重要决策。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一)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适应—不适应—适应”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

现实的教育如果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就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改革来提高社会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教育及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教育水平却出现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局面,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提高国民素质,不仅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且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尤其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新一代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在国际竞争中善于竞争与合作的人才。

(三)我国现行课程教材自身存在弊端的现实需要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虽然每次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摘要:人类正在迈入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高技术革命正在到来,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针对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这不仅符合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唯物史观,同时还取决于当前我国现代化的独特时空背景。

此外,这实际上也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普遍趋势。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今世界对能够培训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事业极为重视,特别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关注人才辈出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极为重视发展基础教育,他们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竞争、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

根据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时下,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在2001年,我国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一轮的改革给新世纪我国的教育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客观地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的特征和需要,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加以改革,以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与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冷静地分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价值取向和改革的实施方式上仍存在诸多偏误和不足,理当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反思。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伴随新世纪的到来,各国的科学技术都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之间的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全球性问题的突出迫使人们对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正逐步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迈向。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

对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基础教育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之中。

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举措之一。

那么,对于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首先,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意义重大。

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兴趣、特长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化、以分数论英雄、强调应试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新课程改革则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

因此,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特点明显。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掌握。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倡多元评价和创新评价方式。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重视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融会贯通。

这些特点相较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需要不断提升,他们需要具备关注学生发展、能够设计和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能力。

同样地,学生和家长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转变对于教育的认知和期望。

此外,新课程的推行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和资源投入。

最后,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应加强教育均衡,减少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和区域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认识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 强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素质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包括开设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教师更加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演示、讨论、实践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

通过教育信息化,教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注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加强课程的多样性。

本次课程改革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如信息技术、艺术、体育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

3. 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采用了更加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4. 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化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

以上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会继续深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你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解,谈谈今天我们如何做一名人民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于“六改变”。

即,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去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人名教师的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感觉到深深的触动,在教育改革中,老师应该有更大的要求,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老师更应该加强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

与传统的课程和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那么,新课程如何保障学生个性的的发展呢?关键一点就是新课程能够保障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权力的实现。

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

这种全新的理念对传统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突击。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从而实现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因此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差异性而提供统一的学校课程。

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调整知识结构,拓宽专业知识背景。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了由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成的新课程结构,打破了学校教育中由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

如《纲要》中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

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

”高中“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这些决定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综合的现状,重点在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面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师必须具备较宽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具备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背景和将知识建立有机联系的能力。

其次,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型师生教学关系。

《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途径。

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采用全面、多样的评价方式,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再次,实践领域的拓展,需要具备新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能力。

1 、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教师讲授为中心,基本上没有师生间的对话与合作。

就教师的工作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是单兵作战,教师主要靠自己的能力和较单一的学科知识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不太有可能有他人的援助,而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与其它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互不相关。

这种教学形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民主、宽松的氛围,教师不需要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具备与学生交往的能力,这种教学形态,使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各界,少有合作的机会,这往往使教师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范围之中,使教师往往只有教科书的内容而没有教科书以外的内容,这些状况,都不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教材开发要求,以及“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都需要教师具备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与学生对话沟通;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与其他教师合作交流;主动与家长、社区各界人士合作,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培养教育。

《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寻求所有可能的合作伙伴的合作,他们能帮助教师将教育过程更紧密地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将教育过程变为实践宽容与团结以及尊重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活动。

”[5]可见,依靠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交往合作的能力应成为教师必备的素养。

2 、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

传统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多被理解为围绕着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关心的重点是对给定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对高效率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的寻找与运用,这往往使得教师们的视野被狭隘地限定在所教科目的内容及其传授方式上,而对这些科目内容背后的目的,以及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实际效果缺乏全面、透彻的了解。

这种状况往往导致教学过程单一、重复、缺乏新意,同时,也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思维难于脱离原来的轨迹。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制定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功课目标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为教师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提供了空间。

教师将更要灵活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补充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

这就意味着教师除了具有理解知识及其结构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有研究自己教学实践的信念与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出了要求。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我们把课程与教学改革作为切入口,围绕教学活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迫切需要教师进行自我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回想在大学的每个日子,我努力在为将来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固的基础,努力要求自己去不断了解教育知识,努力去揣摩教育改革的深层意义,为的是在将来的事业中能够让每一个从我的教育中走出去的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欢快,而不是负担,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立志达到的目标。

我知道,这样的理想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不断奋斗,在大学的岁月中,我要从多方面去发展自己,在班上,我努力做好我的本职工作,在班级工作中,我会提醒自己从小事中看到作为学生的心理;在学院里,我积极参加活动,通过自己的表现看到学生的表现,这样,我慢慢的在这样的要求中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在现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应该,也必须朝着这方面发展,在改革的推进下,去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为未来的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严格的要求自己。

在将来的教育方面,希望自己能够贡献出一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