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课件ppt
合集下载
CT基础知识 ppt课件
CT图像和CT值
CT图像和CT值
➢CT值-物体密度的表示方法
X光衰减率物体的密度CT值临床诊断的重要依 据
➢CT值=1000×(μ-μ水)/μ水
水 空气 骨
0 Hu -1000Hu 大织结构不同 ,X线衰减差异较大 ,形成 各种不同的 CT 值 ,也可以利用 CT 值来鉴别组织的性 质
高压发生器
高电压
球管
X-ray
人体
探测器
DAS
计算机 显示 图像后处理 照相
CT 机构成 CT 机主要由硬件部分与软件部 分所构成。
硬件部分主要由扫描架、扫描床及控制台 三大部分所组成。X 线 管及发生器、检测器设置在扫 描架内 ,控制台内装有微型电子计 算机以及图像显示 器。为了将扫描图像摄在胶片上 ,另设有多幅 照像机 , 近年逐渐应用激光照相机 ,使照片图像更加清晰.
CT的进展
第五代CT扫描机(EBCT)
CT的发展方向
• 缩短扫描时间 • 提高分辨率 • 图像重建时间 • 开发新功能
0.5” 0.5mm 0.5”
CT的进展
螺旋CT机工作原理及特点
高压
低压
滑环技术—连续旋转
连续曝光 螺旋体积扫描—连续取样 连续进床
专用球管 体积数据应用-高速计算机、大容量磁盘
组织 脑 脑室 肺 甲状腺 肝 脾
平均CT值 组织
25~45
胰
0~12
肾
-500~-900 主动脉
100±10
肌肉
50~70
脂肪
45~70
前列腺
平均CT值 40 ~ 60 40 ~ 60 35 ~ 50 35 ~ 50 -80 ~ -120 30 ~ 75
病变的 CT 值
CT影像课件PPT
特点
高分辨率、无创、无痛、无辐射 破坏、可重复性强、能够提供三 维立体图像等。
CT影像的应用范围
诊断
科研
CT影像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如 头部、胸部、腹部、脊柱等,尤其适 用于肿瘤、炎症、外伤等疾病的诊断 。
CT影像在科研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如解剖学研究、药物疗效评估等。
治疗
在手术前,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制定 手术计划,了解病变位置和大小;在 手术后,CT影像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效 果和视察病情变化。
肝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肝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形 态不规则,有时可见假包膜。
肾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 缘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血管疾病的CT影像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
CT血管成像(CTA)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管腔狭窄程度 和范围。
主动脉瘤
CTA可清楚显示主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评估动 脉瘤破裂风险。
PET-CT与常规CT的比较
1 2
功能与结构成像
PET-CT同时具备功能和结构成像能力,能够早 期发现肿瘤等病变,而常规CT主要侧重于结构成 像。
辐射剂量
PET-CT通常需要更高的辐射剂量,但单次全身 扫描的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适用范围
PET-CT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 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常规CT应用更为广泛。
避免金属物品
患者应避免穿着或携带金 属物品,以免干扰影像质 量。
保护隐私
医生需保护患者隐私,确 保检查进程的安全与舒适 。
检查后的处理与报告
图像处理与诊断
医生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预览 、处理和诊断。
撰写报告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撰写详细的影 像学报告。
高分辨率、无创、无痛、无辐射 破坏、可重复性强、能够提供三 维立体图像等。
CT影像的应用范围
诊断
科研
CT影像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如 头部、胸部、腹部、脊柱等,尤其适 用于肿瘤、炎症、外伤等疾病的诊断 。
CT影像在科研领域也具有重要价值, 如解剖学研究、药物疗效评估等。
治疗
在手术前,CT影像可以帮助医生制定 手术计划,了解病变位置和大小;在 手术后,CT影像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效 果和视察病情变化。
肝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肝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形 态不规则,有时可见假包膜。
肾癌
CT影像上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 缘模糊,有时可见钙化或出血。
血管疾病的CT影像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
CT血管成像(CTA)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管腔狭窄程度 和范围。
主动脉瘤
CTA可清楚显示主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评估动 脉瘤破裂风险。
PET-CT与常规CT的比较
1 2
功能与结构成像
PET-CT同时具备功能和结构成像能力,能够早 期发现肿瘤等病变,而常规CT主要侧重于结构成 像。
辐射剂量
PET-CT通常需要更高的辐射剂量,但单次全身 扫描的辐射剂量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适用范围
PET-CT在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 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常规CT应用更为广泛。
避免金属物品
患者应避免穿着或携带金 属物品,以免干扰影像质 量。
保护隐私
医生需保护患者隐私,确 保检查进程的安全与舒适 。
检查后的处理与报告
图像处理与诊断
医生对扫描得到的图像进行预览 、处理和诊断。
撰写报告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撰写详细的影 像学报告。
CT概述和基本结构PPT课件
第46页/共124页
华东医院
CT的临床应用
树木年轮判断 和生猪脂肪含 量检测。
地质构造和矿藏分布检测
第11页/共124页
华东医院
CT的优、缺点
CT的优点 1. 真正的断面图像
良好的准直系统,可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 干扰的横断面图像; 2. 密度分辨率高 密度分辨率比常规X线摄影高约20倍;
第12页/共124页
华东医院
多层:5376-30464
50 °-90 ° 30 °-45 °
30 °-45 °
1
8
1-4层
全身 心等动态器官 单层:全身
多层:全身及
动态器官
第22页/共124页
华东医院
CT的分代和发展
CT30余年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发明后的前18年为一个阶段,后十几年为 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共产生5代CT机。 第二个阶段是以螺旋CT扫描方式为代表 的单层和多层CT机。至第二阶段,各种CT 机不再以“代”称呼。
第9页/共124页
华东医院
CT的临床应用
CT可作人体的活检穿刺,准确性优于X线 透视下定位穿刺; CT还有助于放射治疗计划和治疗效果评价 CT可作各种定量计算测量,如骨密度测量 和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的测量; CT的三维成像,可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订 和手术途径的选择提供帮助,尤其整形外科。
第10页/共124页
微机上广泛采用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EBCDIC (Extended Binary Coded Decimal Interchange Code)由IBM公司开发。
第29页/共124页
CT原理PPTPPT课件
CT操作流程
准备
患者需去除金属饰品、衣物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CT操作流程
摆位与定位
根据检查部位调整患者体位,使用激光定位灯确定扫描范围。
CT操作流程
扫描 启动扫描程序,控制台操作员监控扫描过程。
图像重建与处理
CT操作流程
• 计算机系统处理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重建图像。
CT操作流程
01报告Βιβλιοθήκη 具高昂的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 普及。
CT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CT技术的结合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CT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
确率。
多排探测器技术和螺旋扫描技术的发展
02
提高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减少病人接受的辐射剂量。
混合型CT成像技术
03
将不同成像技术结合,如光学成像和CT成像,以提高诊断效果。
07
总结与展望
CT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测方式,对病人伤害小;
可以获取物体的内部结构,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CT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高质量图像。
CT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局限性 对气体、骨骼等特殊物质的检测效果不佳;
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难以检测出较小的病变;
05
CT在临床的应用
神经系统诊断
脑部肿瘤检测
通过CT扫描,可以检测脑部肿瘤 的位置、大小和形态,为后续治
疗提供依据。
脑卒中诊断
CT扫描能够快速诊断脑卒中,为 及时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脑积水诊断
CT扫描能够发现脑积水,为制定治 疗方案提供帮助。
呼吸系统诊断
CT基本知识PPT课件
04
CT的优缺点
CT的优点
01
02
03
04
分辨率高
CT检查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 图像,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的 细微结构,有助于发现病变。
多角度观察
CT检查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 病变,有助于全面了解病变的
性质和范围。
定位准确
CT检查可以准确地定位病变 的位置,有助于指导医生制定
治疗方案。
无创无痛
CT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 查方式,对患者的身体不会造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投影数据 进行学习,自动提取特征并重建出高质量的图像 。这种算法具有强大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是当 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03
CT的类型
普通CT
总结词
普通CT是最基本的CT扫描方式, 主要用于观察人体解剖结构和病 变位置。
详细描述
普通CT扫描通常在平静呼吸状态 下进行,扫描速度较快,能够提 供高质量的图像,用于初步诊断 和筛查病变。
使用防护用品
在进行CT检查时,患者和医务人员 应穿戴防护用品,如铅围裙、铅眼镜 等,以减少辐射暴露。
定期维护和校准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CT设备进行维护 和校准,确保设备性能稳定,降低辐 射剂量。
06
CT的未来发展
AI在CT诊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在CT诊断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AI算法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和图 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CT图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CT基本知识PPT课件
• CT简介 • CT的工作原理 • CT的类型 • CT的优缺点 • CT的辐射安全 • CT的未来发展
01
CT简介
什么是CT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 医学影像技术,通过X射线对物 体进行多角度扫描,获取物体内
CT原理课件
CT原理课件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射线通过人 体组织并利用计算机对射线的吸收情况进行处理来获得人体内结构信息的 一门高精度成像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T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 972年
首台CT设备研制成功
2
1981 年
高能CT设备问世
3
1 992年
透视型CT设备研究成功
CT扫描流程及其基本参数
1
准备工作
患者准备,设备检查。
扫描定位
2
确定扫描范围及方向。
3
参数设置
选择扫描参数,如层厚、螺距等。
扫描开始
4
启动CT设备进行扫描。
5
图像重建
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图像评价
6
对重建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X-射线的辐射剂量与安全控制
辐射剂量
CT扫描会产生X-射线辐射,需要控制剂量以保护患 者。
CT成像原理
射线通过物体
射线经过人体组织,被不同组织及器官吸收或散 射。
图像重建
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将数据转化为高分辨率的图 像。
数据采集
探测器记录射线通过组织时的衰减信息并传输至 计算机。
图像处理
对CT图像进行增强、滤波、分割等处理。
X-射线的生成及其特点
X-射线是通过将高速电子注射到金属靶上产生的。它具有穿透力强、易于聚 焦、能量可调节等特点。
安全控制
通过减少扫描次数、优化扫描参数等方式控制辐射 剂量。
CT图像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
1 分辨率
图像清晰度,受到设备性能和采样频率影响。
2 噪声
图像中的随机干扰,受到辐射剂量和数据采集方式影响。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射线通过人 体组织并利用计算机对射线的吸收情况进行处理来获得人体内结构信息的 一门高精度成像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T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1
1 972年
首台CT设备研制成功
2
1981 年
高能CT设备问世
3
1 992年
透视型CT设备研究成功
CT扫描流程及其基本参数
1
准备工作
患者准备,设备检查。
扫描定位
2
确定扫描范围及方向。
3
参数设置
选择扫描参数,如层厚、螺距等。
扫描开始
4
启动CT设备进行扫描。
5
图像重建
计算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图像评价
6
对重建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X-射线的辐射剂量与安全控制
辐射剂量
CT扫描会产生X-射线辐射,需要控制剂量以保护患 者。
CT成像原理
射线通过物体
射线经过人体组织,被不同组织及器官吸收或散 射。
图像重建
计算机利用数学算法将数据转化为高分辨率的图 像。
数据采集
探测器记录射线通过组织时的衰减信息并传输至 计算机。
图像处理
对CT图像进行增强、滤波、分割等处理。
X-射线的生成及其特点
X-射线是通过将高速电子注射到金属靶上产生的。它具有穿透力强、易于聚 焦、能量可调节等特点。
安全控制
通过减少扫描次数、优化扫描参数等方式控制辐射 剂量。
CT图像质量评价与影响因素
1 分辨率
图像清晰度,受到设备性能和采样频率影响。
2 噪声
图像中的随机干扰,受到辐射剂量和数据采集方式影响。
完整CT检查ppt课件
13
肝胆科病例
CT增强扫描 CT增强诊断:FNH 病理证实为FNH
CT增强扫描完整的显示了病灶的供血动脉,这是 FNH的典型表现之一。
14
心内科病例
CT增强扫描
• 患者病史:男性,57岁 • 主 诉:胸闷胸痛14年,
加重3天。 • 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CT多平面(MPR)MIP重建显示冠脉左前降 支斑块和狭窄
常用类型: 离子型*:60%~76%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目前普遍使用非离子型,优维显®
(碘普罗胺,拜耳先灵医药)是常用的非离子型X 线对比剂之一。
26
临床如何评价含碘*对比剂?
综合考虑 整体评价
溶解度 粘度 渗透压
粘度和碘浓度三者间完美结合,是理化均衡的对比剂
*碘是X线对比剂显影的主要成分
27
临床理想的X线对比剂的特点
1、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非离子化的特点。是临 床普遍使用的类型。
2、溶解性好,提供性质稳定的最大浓度,保证临 床对显影质量的要求。
3、粘度低,不损害病人微循环,降低对肾功能的 损害。
4、低渗透压,很少出现血管疼痛、内皮损伤、血 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8
总结
完整CT检查(平扫+增强)提高病变检出率, 减少漏诊和误诊!CT增强对于小病灶、等密度 病灶、需定位定性的病变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综上所述,更好的临床诊断需要完整CT检查:
完整CT检查=CT平扫+CT增强扫描
其中,CT增强扫描对于小病灶、等密度病灶、 需定位定性的病变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是必不可 少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23
CT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的概念:是经血管内注入对比剂 后再进行CT扫描,使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 的X线吸收系数产生差异,提高病变显示率的检 查方法。
肝胆科病例
CT增强扫描 CT增强诊断:FNH 病理证实为FNH
CT增强扫描完整的显示了病灶的供血动脉,这是 FNH的典型表现之一。
14
心内科病例
CT增强扫描
• 患者病史:男性,57岁 • 主 诉:胸闷胸痛14年,
加重3天。 • 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
CT多平面(MPR)MIP重建显示冠脉左前降 支斑块和狭窄
常用类型: 离子型*:60%~76%泛影葡胺 非离子型**:目前普遍使用非离子型,优维显®
(碘普罗胺,拜耳先灵医药)是常用的非离子型X 线对比剂之一。
26
临床如何评价含碘*对比剂?
综合考虑 整体评价
溶解度 粘度 渗透压
粘度和碘浓度三者间完美结合,是理化均衡的对比剂
*碘是X线对比剂显影的主要成分
27
临床理想的X线对比剂的特点
1、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非离子化的特点。是临 床普遍使用的类型。
2、溶解性好,提供性质稳定的最大浓度,保证临 床对显影质量的要求。
3、粘度低,不损害病人微循环,降低对肾功能的 损害。
4、低渗透压,很少出现血管疼痛、内皮损伤、血 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8
总结
完整CT检查(平扫+增强)提高病变检出率, 减少漏诊和误诊!CT增强对于小病灶、等密度 病灶、需定位定性的病变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 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综上所述,更好的临床诊断需要完整CT检查:
完整CT检查=CT平扫+CT增强扫描
其中,CT增强扫描对于小病灶、等密度病灶、 需定位定性的病变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是必不可 少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23
CT增强扫描
CT增强扫描的概念:是经血管内注入对比剂 后再进行CT扫描,使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 的X线吸收系数产生差异,提高病变显示率的检 查方法。
CT扫描技术 ppt课件
CT值的定义是以水为标准,其它组织与之比较 后得出。水的线性衰减系数为1,致密骨约为2,
空气约为0(实际为0.0013),水的CT值为0HU,
人们将-1000~+1000分为2001个等级来表示
CT值的差别。
ppt课件
7
ppt课件
8
2.矩阵(matrix)
在CT技术中,矩阵的大小影响着图像质量,矩 阵大,象素数量相应增加,图像的分辨率就高,图 像质量越好,512×512、1024×1024最为常用。
ppt课件
16
(2)去除空气值:因探测器不是工作在真空中, 所以存在一定的空气值,须将此值去掉,才能 保证数据的相对准确。
(3)修正零点漂移:探测器在收集和转换数据 的过程中存在着余辉时间及参数的差异,加之 X线管输出量的细微变化,使得几次扫描时各 通道的输出稍有不同,有的通道是零,有的通 道是正或负,这种现象被称为探测器的零点漂 移,将引起空气的CT值不是-1000。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二)CT成像中的基本概念
1.CT值 (CT number)
X线穿透人体时,不同的组织密度值代表不同 的线性衰减系数μ,一般用它的相对值表示, 称为CT值。
CT值=((μ物质-μ水)/μ水)×K
K为分度因数(设为1000),则CT值的单位为HU(Hounsfield Unit)
6.窗口技术(windows technology)
人眼不能分辨微小的灰度差异,为了提高组织结
构的细微显示效果,分辨相邻组织的差别,突出显示
诊断需要的图像信息(感兴趣区),通常通过调节图
像的对比度和亮度来完成,这种技术称为窗口技术,
窗口技术分为窗宽和窗位。ppt课件
CT成像原理介绍PPT课件
CT成像与其他医学影像技术的比较
与传统的X射线相比,CT成像能够提供 更准确的内部结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
三维重建技术展示物体的立体图像。
MRI(磁共振成像)与CT成像有类似 的成像原理,但MRI使用磁场而非X射 线,适用于某些类型的检查,如神经系
统和关节。
Ultrasound(超声成像)是一种无创 、无辐射的成像技术,适用于观察软组 织,但在观察骨结构和肺部等方面不如
放射治疗计划制定
靶区勾画
放射治疗前,医生通过CT图像精 确勾画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作
为制定放疗计划的依据。
剂量计算
基于CT图像,可以对放疗剂量进 行精确计算,确保肿瘤得到足够 照射而周围正常组织不受损伤。
放疗验证
通过比较放疗前后的CT图像,可 以验证放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科研和教学
医学研究
通过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投影数据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从而更好地突出物体 的边缘和细节。
滤波反投影算法
滤波反投影算法是CT成像中最常用的算法之一。它通过滤波和反投影两个步骤来重 建图像。
滤波是为了去除噪声和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反投影则是将滤波后的数据还原成图 像的过程。
滤波反投影算法具有快速、稳定和易于实现的特点,因此在现代CT成像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
02
CT成像能够提供物体内部结构的 二维或三维图像,广泛应用于医 学、工业和科研等领域。
CT成像的发明和发展
1960年代初,英国工程师Godfrey Hounsfield发明了第一台CT扫描仪 ,并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 或医学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CT成像的扫描 速度、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得到了显著 提高,同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CT 扫描仪,如多排螺旋CT、双源CT等。
影像之CTPPT课件
5.冲压:通常在常温下,金属薄板在冲模之间受压产 生分离或变形,也叫冷冲压。
9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三、特点
1 优点: (1)锻造过程能够改善金属的组织,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2)少、无切削加工,材料利用率高。 (3)可以获得合理的流线分布(金属塑变是固体体积转移过程) (4)生产效率高。 2 缺点: (1)一般工艺表面质量差(氧化),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不高。 (2)不能成型形状复杂件(相对) (3)设备庞大、价格昂贵,制件成本比铸件高。 (4)劳动条件差(强度↑、噪音↑)
我国自行研制的万吨级水压机
7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二、压力加工的主要生产方式:
B.模锻:金属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模膛内受冲击力或 压力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举例:飞机大梁,火箭捆挷环等
万吨级水压机模锻的飞机大梁、火箭捆挷环
8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二、压力加工的主要生产方式:
24
机械制造基础
7.2.3 金属的可锻性
2. 变形条件 1)变形温度 ➢t↑,变形抗力↓,塑性↑ ➢T再以上,塑性↑↑,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同时发生 ➢碳钢在A3线上,组织为A,面心、塑性↑ ➢t过高,易产生“过热”、“过烧”、“脱碳”、“严重 氧化”。
2) 变形速度:单位时间内变形程度。 ➢V增大,回复和再结晶不能及时克服 冷变形强化现象,塑性降低; ➢V增大,热效应明显,使塑性升高(塑 性变形转变为热能)
80 40
0
700
强度极 限 600
220
布氏硬度
500
180 400 160 300
延 伸率 % 冲击韧度
9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三、特点
1 优点: (1)锻造过程能够改善金属的组织,提高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 (2)少、无切削加工,材料利用率高。 (3)可以获得合理的流线分布(金属塑变是固体体积转移过程) (4)生产效率高。 2 缺点: (1)一般工艺表面质量差(氧化),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不高。 (2)不能成型形状复杂件(相对) (3)设备庞大、价格昂贵,制件成本比铸件高。 (4)劳动条件差(强度↑、噪音↑)
我国自行研制的万吨级水压机
7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二、压力加工的主要生产方式:
B.模锻:金属坯料在具有一定形状的模膛内受冲击力或 压力而变形的加工方法
举例:飞机大梁,火箭捆挷环等
万吨级水压机模锻的飞机大梁、火箭捆挷环
8
机械制造基础
7.2 金属压力加工基础知识
二、压力加工的主要生产方式:
24
机械制造基础
7.2.3 金属的可锻性
2. 变形条件 1)变形温度 ➢t↑,变形抗力↓,塑性↑ ➢T再以上,塑性↑↑,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同时发生 ➢碳钢在A3线上,组织为A,面心、塑性↑ ➢t过高,易产生“过热”、“过烧”、“脱碳”、“严重 氧化”。
2) 变形速度:单位时间内变形程度。 ➢V增大,回复和再结晶不能及时克服 冷变形强化现象,塑性降低; ➢V增大,热效应明显,使塑性升高(塑 性变形转变为热能)
80 40
0
700
强度极 限 600
220
布氏硬度
500
180 400 160 300
延 伸率 % 冲击韧度
ct教学课件ppt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5
ct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ct设备的日常维护
每日检查设备运行状态
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正常工作,包括电源、电缆、按钮等。
清洁设备表面
使用干净的湿布擦拭设备表面,以去除灰尘和污垢。
检查设备温度和湿度
确保设备工作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内。
ct设备的定期保养
01
定期维护扫描架
02
检查设备内部过滤器
清洁扫描架,检查扫描架运动是否顺 畅,润滑轴承等。
03
ct检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ct检查的适应症
• 适应症1:颅脑占位性病变 • 适应症2:颅脑外伤 • 适应症3:脑萎缩 • 适应症4:脑梗塞及脑出血 • 适应症5:肺部感染及肿瘤 • 适应症6:纵隔占位病变 • 适应症7:胸膜病变 • 适应症8:肺部外伤
ct检查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禁忌症1
心脏起搏器及胰岛素泵等金属异物者
第三代CT
采用扇形束探测器,可以进行快速 连续扫描,提高了图像质量和分辨 率。
第四代CT
采用多排探测器,可以进行全身扫 描,同时得到多个器官的图像。
ct的成像原理与技术特点
1 2 3
成像原理
CT利用X射线的穿透作用和衰减特性,通过计 算机对穿过人体的X射线进行计算和处理,得到 人体各部位的断层图像。
注意事项3
孕妇及儿童尽量减少辐射暴露
禁忌症2
危重及意识障碍患者
注意事项2
意识障碍患者需家属陪同
注意事项1
危重患者需做好急救措施
04
ct检查的流程及准备
ct检查的基本流程
确定检查部位
扫描前的准备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确定检查的部位,如 头部、胸部、腹部等。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是是横断面断层图像,也是计算机 重建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 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
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可以用不同的灰度来表示,以反映器 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CT图像与X 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
缩短由于了扫描时间,所以对不和作的病人易行
扫描,一次屏气即可完成扫描,从而容易清除呼吸运
动带来的层面位置的变化,避免层面的遗漏或重叠, 适合运动器官,如肺和肝的扫描,适合动态扫描 (dynamic scanning),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螺旋CT 扫描应用越来越 来广泛。
三维重建
(二)三维重建
是指螺旋CT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经计 算机程序处理,在X、Y轴的二维图象上对Z 轴进行投影转换及负影显示处理,以重建出 直观的立体图形。
具体技术有: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应用最广泛。
一、第一代CT X线球管为固定阳极,发射X线为直线笔 形束,一个探测器,采用直线和旋转扫描相结合,即直 线扫描后,旋转1度,再行直线扫描,旋转180°完成一 层面扫描,扫描时间3~6分钟。矩阵象素256×256或 320×320。仅用于颅脑检查。 二、第二代CT 与第一代无质的区别,仅由小角度 (3°~30°)扇形X线束替代了直线笔形束,探测器增 至几十个,扫描时间缩至10秒到1.5分钟,矩阵象素与 第一代CT机相同,可用于颅脑和腹部。
即低密度区,如脑室、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
即高密度区,如骨骼。
CT 图像特点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因此
目前CT检查尚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但是,CT
图像的密度分辨力比X线图像高,因此,人体软
组织的密度差别虽然很小,吸收系数多接近于水,
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 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 肝、胆、胰以及盆腔器官等,这是CT的最大优点。
各代CT机的特点
三、第三代 CT X三线球管为旋转阳极。发射X 线
为扇形束,角度较大达30°~45°度,探测器多达
几百个,只做旋转扫描,扫描时间为2.4~10秒,矩 阵象素除256×256和320×320外,还有512×512。 适用全身各部位。 四、 第四代CT 与第三代无质的区别,探测器多达 1000余个,固定安装在扫描机架四周,仅X线球管 绕患者旋转,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秒。
CT图像特点
X线影像是把具有三维的立体解剖结构摄成二维的
平面图像,影像相互重叠,相邻的器官或组织之间
对X线的吸收差别小,不能形成对比而构成图像。
体层摄影:可以解决影像重叠问题。
造影检查:可使普通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器官显影。
影像的分辨力不高,特别是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仍 不能显影。
各代CT机的特点
CT 基本结构
扫描部分:x线管、 探测器和扫描架, 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
存和运算,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 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用多幅照相机或激光相
机将图像摄下。
扫描方式
第五代CT机属于快速扫描,X线源用电子 枪
有四条阳极靶环,电子束由阳极飞向阳极
靶环撞击后,产生X线。 电子束沿Z轴前后移动,使扫描时间缩短 到50毫秒。检查心脏消除了运动伪影。
CT的成像原理
CT是以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横
断扫描;
探测器接受该层面X线的衰减信号,经光电转换 器转变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输入计算机进 行处理。 经计算机重建程序,排列成矩阵,经数/模转换器,
图像后处理技术
重建技术用于使用原始数据经重建数学运算得到的横
断面影像。可将CT图像的原始数据,改变图像的矩阵、视 野,进行图像再次重建处理。另外,还可根据所选滤波函 数,改变算法,再次重建图像。比如内耳骨算法扫描后, 还可改变为软组织算法再次重建图像,提高了组织间的密 度分辨力,使图像更细致、柔和。一次扫描,能获得不同 算法的数套影像,用不同窗值来观察,诊断信息更丰富。
CT成像原理
为了建立CT图象,就必须求出每个小单元的衰减系
数。 因此 μ1+μ2+μ3+……μn=1/w(In)I0/In就是建立CT图 象的基本方程。 n个未知的衰减系数不可能由一次穿射二获得,因为
一个方程式不可能解出多个未知数。
从不同方向进行多次的穿射,就可以收集足够多的 数据,从而建立起足够数量的方程式。
描。层厚5mm~10mm,层距5mm~10mm。普通扫
描对CT机没有特殊要求,在普通CT机和螺旋CT机 上均可实施。
在显示器上重建出CT图像。
CT成像原理
沿着x射线束通过的路径上,物质的密度和组成等 都是不均匀的。
将目标分割成许多像素,每个像素的长度为w,w 应足够小,使得每一个小单元均可假定为单质均 匀密度体,因而每个小单元衰减系数可以假定为 常值。
设第一个单元入射的X线强度为I0时,第一单元的 I1=I0e-μ1W(μ1为第一单元的衰减系数)
螺旋CT扫描
由于是连续扫描,可得到扫描区域的容
积数据,所以可重建任意层面的图像,而且 重建的三维图像比普通CT清晰。
螺旋CT的成像参数
1. 螺距:球管旋转一周检查床移动的距离与扫描线束厚度
(即层厚)的比值。螺距等于0时,相当于传统CT扫描;螺距 等于0.5时,X线管旋转曝光2周;螺距等于1时,X线管旋转曝
扫描轨迹成螺旋形,并且是连续的,没有间隔时间。结果 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螺旋CT扫描
X线管在旋转的同时,检查床在移动,实现了对人体 的螺旋状扫描。
螺旋CT (Spiral CT ) 螺旋CT的核心技术是滑环技术,X线管在连续 旋转、曝光的同时,扫描床以一定的速度沿Z轴方向 运动,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不再是传统CT的单层数 据信息,而是人体某段体积的信息,扫描完成后可 根据需要作不同层厚和层间距的图像重建。 螺旋CT扫描又称容积扫描(volumetric scanning)。 根据X线管和探测器的运动方式,螺旋CT仍属于 “旋转+旋转”类,即第三代CT机,但扫描性能大 大提高、扫描时间大大缩短。
1991年,以色列的Elscint公司推出了双层螺旋
CT,扫描速度比普通螺旋CT提高了一倍,1998 年底的RSNA年会上, Siemens、GE、Marconi (Picker)、Toshiba同时推出了旋转一周可获得4 层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或称多排探测器
CT(Multi Detector Row CT,MDCT)。
CT成像原理
如果把断面等分成256×256个单元,X线在每个
角度上投影256次,这样每一角度上可建立256×256个
方程式,求得256×256单元所对应的衰减系数。然后 电子计算机求解这些方程式,从而得出每一小单元的
衰减系数。
CT成像原理
以第一代日本的CT-H2头颅CT扫描机为例,每
次直线扫描可得256个信息,旋转1800,作180次扫
CT成像系统的组成
(二)软件系统
CT机的软件平台多采用专用操作系统、Unix、Linux等 操作系统。
1.基本功能软件
完成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照相等常规工作的软 件。 2.特殊功能软件 包括故障诊断软件、特殊扫描软件(如动态扫描、快速 连续扫描、高分辨率扫描等)、图像特殊处理软件(如三 维表面重建、模拟内窥镜等)、定量分析软件等。
螺旋CT的优点
1、没有扫描间隔时间,大大缩短扫描时间, 2、快速容积扫描,提高小病灶的检出,防
止遗漏小病灶,
3、能进行容积扫描后处理:CT血管造影,
CT三维重建,CT仿真内窥镜等。
CT检查方法
一、平扫
指不用任何造影剂的扫描方法,包括普通扫描和 特殊扫描,前者应用最广泛。 (一) 普通扫描 常规采用横断扫描,根据需要亦可采用冠状扫
螺旋CT扫描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CT 机又作了改进,值得一提 的是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 ),它是在螺旋式扫
描的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平直匀速移动而实现
的。滑环技术使得X线管的供电系统只经电刷和短的电缆, 这样就可使X线管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
在扫描期间,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
医学影像技术上岗培训
CT概述
1969年HOUNSFIELD 设计成计算机横断体层成 像装置。 经神经放射诊断学家Ambrose 应用于临床, 取得 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它使脑组织和脑室及病变本身 显影,获得颅脑的横断面图像。 此种检查方法称之为计算机体层成像,这一成果 于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1973年在英 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
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表面遮盖显示(SSD) 最大密度投影(MIP) 最小密度投影(MinP) 容积显示(VRT) 腔内重建技术(VE) 骨骼重建 血管重建 其它器官或组织重建
三维重建
仿真内窥镜(VE, Virtual Endoscopy) 是利用相邻组织结构之间较大的密度差,对 器官或组织相同象素值的部分进行表面重建。 非创伤性检查,能从狭窄或阻塞的远端观察 病灶,也可动态、立体的观察腔内形态。但它不 能显示粘膜及其颜色、不能进行活检、病变定性 较差等,它还不能取代纤维内窥镜。 VE的应用范围主要有:胃和结肠、五官窦道、 大血管、胆道、膀胱等。
光1周;螺距等于2时,X线管旋转曝光半周,螺距越大,探测
器采集的信息量相对较少,图像质量下降。 2. 重建间隔:被重建的两相邻断面之间长轴方向的距离。